第一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上常用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上常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参加美术学科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滞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影响了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就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的方法,浅谈一点体会:
通过参加美术学科远程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滞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影响了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就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的方法,浅谈一点体会:
一、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式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喜气洋洋》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二、从欣赏中学会艺术语言。
欣赏课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虽然语言能力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当美术老师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由于语
言能力的低下,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表达时,他应当把语言能
力的培养看成自己应尽的职责。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有助
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当
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它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
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三、从民间美术中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
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
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
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
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
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
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四、到现实生活中去搜集整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是上好欣赏课的基础。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课
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
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搜集整理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
力。在整理收集回来的纷繁复杂的资料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及一种有始有终的工作毅力,并形成一种鉴别美丑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表现-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对或者不对,只有好或者更好、美或者更美。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一、造型·表现
(一)、欣赏 感悟 畅想
1、适量欣赏大师作品及师生作品。
2、感受和品评作品的内涵、情感及意境。
3、给学生一个想创作的理由——激起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体验 表现 创新
1、通过户外采风、注意观察、搜集素材、展开想象以及必要时教师示范等手段,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主题。
2、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体验造型乐趣。
3、运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段,探索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三)、展示 交流 评价(四)、反思 拓展 再创新
二、设计.应用
1、欣赏感受
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根据已有经验,认识感受材料特性,欣赏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中导入课题。
2、创作实践
根据学生准备等实际情况,合理作示范,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是平等参与者中的首席。
3、展示评价
作品,倡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形式展开多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每个人对自己和他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4、拓展延伸: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三、欣赏.评述
1、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
2、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元对话交流活动,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活跃思维、丰富情感。
3、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小组成员以语言叙述、书面表达、作品再创造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方式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联系多学科知识、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
1、方案设计
4、展示交流
2、资料搜集
5、评价定位
3、探索尝试
6、拓展升华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
一、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
适量欣赏大师作品及师生作品。感受和品评作品的内涵、情感及意境。给学生一个想创作的理由——激起学生的内心需要。
通过户外采风、注意观察、搜集素材、展开想象以及必要时教师示范等手段,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主题。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体验造型乐趣。运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段,探索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
二、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根据已有经验,认识感受材料特性,欣赏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中导入课题。根据学生准备等实际情况,合理作示范,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是平等参与者中的首席。作品,倡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形式展开多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每个人对自己和他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三、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元对话交流活动,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活跃思维、丰富情感。小组成员以语言叙述、书面表达、作品再创造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方式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联系多学科知识、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表现-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对或者不对,只有好或者更好、美或者更美。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一、造型·表现
(一)、欣赏 感悟 畅想
1、适量欣赏大师作品及师生作品。
2、感受和品评作品的内涵、情感及意境。
3、给学生一个想创作的理由——激起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体验 表现 创新
1、通过户外采风、注意观察、搜集素材、展开想象以及必要时教师示范等手段,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主题。
2、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体验造型乐趣。
3、运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段,探索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三)、展示 交流 评价(四)、反思 拓展 再创新
二、设计.应用
1、欣赏感受
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根据已有经验,认识感受材料特性,欣赏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中导入课题。
2、创作实践
根据学生准备等实际情况,合理作示范,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是平等参与者中的首席。
3、展示评价
作品,倡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形式展开多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每个人对自己和他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4、拓展延伸: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三、欣赏.评述
1、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
2、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元对话交流活动,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活跃思维、丰富情感。
3、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小组成员以语言叙述、书面表达、作品再创造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方式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联系多学科知识、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
1、方案设计
2、资料搜集
3、探索尝试
4、展示交流
5、评价定位
6、拓展升华
他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4、拓展延伸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三、欣赏.评述
1、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
2、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元对话交流活动,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活跃思维、丰富情感。
3、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小组成员以语言叙述、书面表达、作品再创造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方式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联系多学科知识、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
1、方案设计
2、资料搜集
3、探索尝试
4、展示交流
5、评价定位
6、拓展升华
第五篇: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指的是以小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将小学美术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将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将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1.让小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在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触当今多彩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界,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扩展自身的视野,在接受生活中的艺术熏陶时,可以打下良好创造美的基础。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属于自然美,可以让学生去郊外进行绘画,发现自然界存在事物的美好,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在学校课间活动时,会有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活动,可以对在操场上进行玩耍的学生进行描绘,感受到绘画的快乐。
2.让学生理解生活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国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应把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美好的理想,同时,需要为学生制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产生绘画兴趣,进而达到学校上的进步。
美在生活当中属于亘古不变的话题,美和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美好的艺术,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在网络当中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资料中的场景进行想象,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
3.走进自然生活,让学生对美进行创造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室内进行教学,美术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带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包括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把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相整合,解决美术中缺乏个性的教育体系,开发具有综合性的美术课程,通过对学生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个人思想演讲、室外写生等活动,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优化美术教学效果,以校园具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自身才艺展示的机会,通过对美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为美术的艺术宣传开辟出空间,构建起展示学生美术才艺的平台。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绘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创造性的学科,在创造性上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特点,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潜力,建造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出,让学生走出美术教学课堂,进行室外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具有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自身审美能力。
4.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自身人性美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丰富,推动学生自身的高尚行为,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解读美术课程,净化学生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进而让学生发掘自身的人性美。利用生活形式来设计美术实践活动,这种方法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很好的培养,其中,美术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性,对生活形式进行浓缩,在活动形式上需要具有新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活动需要具有一定意义,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收获一些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总结
通过以上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出,通过活动实践证明了把美术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美术教学就会充满色彩,学生不仅是在教室中冥思苦想的进行绘画,而是在对自身的生活进行真实描绘,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具有强烈创造美的美好愿望,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丰富与满足,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因此,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满足,使学生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詹代发.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
[2]温迪安.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12)
[3]李智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0)
[4]李福雪.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青海教育.2008(12)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立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