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亡课:你逃脱不掉的必修课2
准备死亡:你逃不掉的必修课
文/谢伊青
近年来,关于青年学生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新闻事件屡见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今年九月,某高校要求五千多名新生与校方签定《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声称“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该免责书,折射出青年学生践踏生命的现象和学校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焦虑。本文期望,通过思考死亡话题,让你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学习“准备死亡”这门必修课,让你去拥抱和珍爱生命。
有生就有死
“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今年9月5日晚10点,创新工场董事长,曾历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被确诊为淋巴癌后发出这样的微博,接着逾百万微博网友发来早日康复的祝愿。这位热心帮助中国青年学生成长的微博大V,通过写作、网络、演讲影响了千千万万青年人,但仍然遭受癌症的折磨,死神的召唤。最近,他在微博里分享,另一位脑癌晚期患者如何策划他最后100天的经历,他告诫青年人要学会放下,学会活在当下,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枯燥的机器。
生命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死亡是每个人生命中惟一能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不只是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在死亡面前,更是人人平等。无论你是事业有成、财富无数、功勋
卓著,还是身心健康、年富力强、家庭幸福,当死神来敲门,任何人都逃不过它的“魔抓”。
或许,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少有人愿意相信这是个事实,也少有人勇敢地去面对这个必然。很多仍然在肆无忌惮地挥霍自己的青春,天真地幻想着父母会长命百岁,侥幸地认为死亡只是别人的不幸。
死亡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期待自然死或寿终正寝是人之常情,但天灾人祸也无处不在。汶川地震,瞬间夺取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意外的交通事故,永远的终止了乘客的人生旅途。死亡无时不刻不在身边,有时你与某人的一次普通会面,或许就是终身的诀别。
当有一天,你看着自己的至亲,痛苦地躺在病榻上,挣扎在生死边缘。你该怎么去减轻他的苦痛,你该怎么去安抚他内心的恐惧,你该如何去为他做身体护理,你该如何让他安心有尊严地离开,你该如何调节自己伤悲的情绪?除了自己会面临丧亲,身边的朋友、同学同样如此。当他们处于悲痛之中,你该如何去安慰他们,去帮助他们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有时,死亡就在身边,你能逃离吗?
不得不说再见时
“死亡”自古就是令人们感到忌讳的词语,可它不会因为人们不去谈论而远离。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任何人都难逃一死。逃离死亡,只会让人们更加恐惧和措手不及。
“妈妈离开快三年了,这三年对于我来说好漫长,好孤独。我不是个擅于表达的人,再难过,再伤心,表面上也会挺着,背地里没人的时候哭得最厉害。这三年消极过,也颓废过,但这时没有了妈妈的鼓励和安慰,最终还是要自己站起来。”亲人的突然离世,带给生者的是无限的悲痛,经历者的这种孤独和无助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
很多人可以肆无忌惮地直面恐怖电影里的死亡,可以兴趣盎然地阅读推理作品里的谋杀,可以冷眼旁观社会新闻中种种灾祸的发生,只有当死亡切实的发生在自己周边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心悸、持续性的伤痛、避而不谈的孤僻与难以抹灭的创伤。
“10年里,先后失去双亲的剧痛无人能懂。父亲去世,将我彻底击打至人生谷底。我试图爬出来,但从头至尾,我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梦中时而出现双亲的笑脸。尽管在这两年日日夜夜地不断思索中,似乎悟到了一些东西,但总觉得还差些什么。如何面对死亡、面对丧亲之痛,我真的需要学习。”这是一位经历丧亲的网友,花了几年时间才慢慢走出哀伤的情绪,觉得仍然需要学会面对死亡。由于一切太突然,经历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来走出伤痛,也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丧亲的阴影。“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这是处于乳腺癌晚期的青年教师于娟对世人的告诫。
大多数人只有在弥留之际才懂得人一辈子该怎么去更好地活,才明白这辈子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自己去做。但时光不可倒流,他们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悔恨离世,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所以,不要让死亡真正降临在自己身边时,才去反思人生、准备死亡。早点开始学习死亡,学会陪伴处于临终阶段的亲人走好最后一程,学会安慰经历丧亲之痛的亲友早日走出哀伤情绪,学会从死亡的角度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让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少点遗憾。
每个人都有与这个世界不得不说再见时,你准备好了吗?
你逃不掉的必修课
“学会面对死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这是来自美国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里的一位老者莫里的一句话。在莫里的临终阶段,他的学生米奇和他重新联系上了,此后他们约定每周二进行一次会面。在老人弥留之际,莫里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死亡课,他们一起谈论了对衰老的恐惧、死亡、原谅、遗憾、婚姻、情感、家庭等,莫里的葬礼代表着课程的结束。
美国的死亡教育兴起于20 世纪 50年代末,许多高校开始陆续开设专业课程,成立专门的协会组织研讨会。目前在校园里的发展程度,与艾滋病教育、性教育并列,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在一些西方国家,“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已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家长也会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模糊不清的答复,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坦然面对生死。
在中国,死亡教育提出得比较晚,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始探索性地开设这样的选修课。在日常教育中,青年学生总是在不断学习如何生存、如何成功、如何快乐,却很少有人去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目前在国内的死亡教育上,除了少数认知死亡心理和过程外,常见一些学校倡导学生,通过写遗书、立遗嘱、整理遗愿清单、设计墓志铭等来进行死亡教育。其中的利弊,社会上还存在较大争议。很多学生和家长,还难以接受这样的课程。另外一些大学公益活动也逐渐涉及死亡教育,比如上海同济大学和德国大陆集团连续两年推出的“安全驾驶,我承诺”活动,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大等众多高校在校生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在倡导大学生安全驾驶、珍惜生命的同时也引发青年大学生对死亡的思考。
或许,在人生中,很少有人像米奇这样的幸运,能有机会听到老人即将与世长辞时的金玉良言。或许,我们生活的环境,对死亡充满忌讳,让我们不敢大张旗鼓地讨论死亡。或许,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死亡教育缺少关注,让我们从没有有意识到思考死亡如此重要。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此刻开始学习死亡,重新认识死亡。
死亡教育不是学校里的必修课,但却是每个人人生之中的必修课。除了校园里开设的相关课程,自主阅读死亡学、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相关书籍,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公开课视频,在敬老院、医院做志愿者体会生命的脆弱,参与读书会讨论生命的意义等,这些都是学习死亡的常见途径。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主动地通过思考死亡,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只有接纳了死亡,才会更好的活在当下。“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Alfred D’Souza 神父如是说。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光阴,把握好有限的生命。
第二篇:你躲不掉中年危机
你躲不掉中年危机
为什么这些故事会刷屏?明源君认为,是因为你们心中有深深的恐惧——对中年危机的恐惧。恐惧如同利剑,悬在所有人的头上,悬在号称“中产”的业主头上,也悬在所有地产人头上……
✤ 第一种恐惧是对失去的恐惧:你的青春换来了什么?你换来的东西会不会瞬间被剥夺? 比如,房子被债主拿去(这在现实中真的多次发生过)。
再比如,工作经验在新形势下一文不值(2016年,内地一些地产中高层失业后求职,降薪50%也无法成功)。最终,我们会在失去青春之后,一无所有吗?
✤ 第二种恐惧是对未来的恐惧:人生就这样了吗?就在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和生活里,等退休吗?即使早已财务自由,不再担心一无所有的开发商大佬,也无法摆脱这种恐惧。过去一些年,离职创业的地产大佬很多。事实上,我国的地产行业本身,也已是人到中年,行业利润率下降,之前的红利逐渐消失,存量正在超过增量成为主流。船到中流,不进则退,在中年危机中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下面明源君主要说三个问题:
1、中年危机会突然爆发,是因为你之前没有做好风险控制。
2、对于地产人来说,最强的竞争力不是经验,而是学习能力。
3、中年就该奋起一搏,让人生不留白。地产下半场,一切才刚开始。
中年危机突然从天而降是因为没有做好风险控制每次买房卖房都是一次对赌创业风险最大当然更要风控 几乎所有白领都听说过风险控制。对于地产人来说,针对调控周期的风险控制更是必修课。而上面提到的几位业主,因为突然失业、创业失败等原因,被迫在调控的低点出售自己的房子,就是因为没有做好风险控制。
✤ 明源君觉得,风险控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应急储备;
2、职业规划(包括创业和打工)。任何一方面的控制做到位,都不会出现中年危机从天而降的情况。
一 要做好买房第二天就遭遇调控并失业的准备,有可以供房 2年的储备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通过买房而获得财富增值的业主是傻乎乎的买傻乎乎的发财。实际上,明源君认为,每次调控,都是对业主的一次心理考验,到底卖不卖,什么时候卖,都是一次心理博弈。看似买房后就没有再操作的业主,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心理博弈。
本次调控不是第一次,估计也不是最后一次。历史上比较大的调控有几次,调控后也都是见效的,效果就是:进入6个月的博弈期,一般来说成交量迅速下滑,价格小幅回落。房价之后进入缓慢上升通道,政策一旦放开,价格就开始报复性上涨。
以深圳为例来看下2004---2015年房价的变化,总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只是每次调控,会有6个月让人胆战心惊。这个图截至2015年6月,后面是个更陡峭的向上曲线。每一次二手房产买卖实际都是一场对赌,买家看涨,卖家看跌。但这种对赌在调控后的6个月里表现的特别明显,不同的判断,最终的命运完全不同。2008---2009年,深圳的楼市下跌30%,许多业主选择断供,还有一些业主“0元”转让自己的物业,当时一个月能有1500的现金,就能接下一套两房请注意,房价下调的时间不会超过2年,甚至不会超过一年。历史上的多次政策调控的规律就是这样。有人认为,本轮调控和以往的都不一样,明源君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因为:
1、中国经济整体结构没有变。
2、社会和政府对稳定的需求没有变,这个从中央最近的几次会议可以看出来,强调的是稳房价。钱和地都在政府手里,政府有绝对控制能力。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倒在黎明前?包括本文开头提到的几个中产。
✤ 两个原因:
1、没有足够的储备。无法面对房价下行,自己又失业的局面;
2、对楼市未来信心不足,不敢再借钱。这两个原因,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借钱投资,比赔光自己的钱,需要更大的勇气。多少储备是足够安全的?明源君认为:可以供房2年的储备,基本安全。当然,这个储备不一定完全是现金,可以是银行的授信,也可以是方便变现的保险、基金、黄金。这个储备是必须的,因为除了调控,您遇到别的危机的可能也是有的,比如家人的大病等等。
二 创业是最大的风险,当然更要做好风控
1000家创业企业,未必能成一家,面对这么大的风险,当然要做好风控。创业成功以后,利益巨大,面对这么大的利益,当然更要做好风控。做好风控,危机就不会从天而降。创业失败,如何承担责任。创业成功,如何分配股份。这都是需要事先做好风控的事情。这些都只能靠制度、规则、法律解决,比如公司的章程,比如协议。不要去考验人心,人心经不起考验,特别是面对上千万上亿的诱惑的时候。当然,大部分地产人可能不会创业,这就涉及到下面明源君要说的问题,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抢手人才,而不在中年失业。一味追求稳定的地产人最终会收获危机跨专业的人才不可替代
经验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 2016年,有许多地产人遭遇了职业危机,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某综合体被排名前三的某地产巨头收购了,所有人都很高兴。收购没多久,办公室来了十几个巨头派来的人。一周以后,所有高管被集体辞退。某房企总裁,年薪从400万被降到100万,只好离职。某营销总,离职后找工作,按照原来的薪水找不到,于是降低标准,按原薪水一半找工作,至今已经半年,仍没有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明源君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 行业集中,房企减少,高端岗位减少,地产行业近两年有大量的收购和并购,总的来说,房企数量减少可能不止1/3。这样一来,集团总裁、集团营销总……这些岗位都减少了。所以,高端人才失业也很正常。你可能很优秀,但是还有人比你更优秀,类似级别的岗位减少以后,你就失业了。
二 有的地产人过于“专业”,公司战略改变后很难适应,很容易被替代事实上,《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里的那位主角,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专业上没有新的进步,虽然过去对公司有巨大贡献,但现在已经没有新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谈判股份的资格。而地产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从入职一来,一直在一个部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对稳定的追求,背后酝酿着巨大的危机。
表面上看,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在工厂、流水线上做着终生不变的动作,而你坐在写字楼里。但是,你们的工作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不断重复自己。但是,地产行业是在变化的,你所在公司的战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行业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的变化,有些事情可能没那么重要了,有些岗位彻底没有了。如果你只会一个专业,你是很容易被抛弃或替代的。比如,去地产化的万达,文化、金融、网络方面的高管职位多了很多,但传统开发方面的职位,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再比如,你之前在三线做成本管控很好,每平方节省300块可以打败所有竞品。但公司战略转到以一线为主,房子单价变成10万1平方,需要更多钱来修好房子,而并不在乎每平方节省300块。而你又没有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本事,你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如何才能不被替代?答案是不断学习,最好是跨专业学习。如果你懂2—3个专业,那么,你就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存在所有专业同时不重要的可能性。有几家百强,升职的前提就是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待过一年以上。
三 经验和知识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你如果想靠自己过去学的专业过一生。那么和过去国企工人的想法又有什么区别?经验和知识可能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不断学习,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你也就不会被淘汰。学习能力是锻炼得来的,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强。
中年就该奋起一搏!让人生不留白像离职创业的地产大佬们那样 如何走出中年危机?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转换事业平台,换一条跑道或者多一条跑道,你就可以重新赢回自己的青春。任正非就是在自己43岁的时候丢了工作,被迫创办华为。他是走出中年危机的典范。中国的地产,正面临着30年来未有的大变局。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佬们,纷纷离开自己之前所在的房企,出去创业。比如毛大庆、陈凯、刘爱明、曲咏海、徐洪舸、肖楠、杜晶、陶翀富、肖莉、胡京……地产大佬们的中年危机,正好撞上了行业的中年危机。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存量将取代增量、服务将取代开发,成为主流。我们是中国第一代“老去”的白领,“人生下半场”要靠自己摸索。
古人平均寿命有限,读书人的选择有限,只会考虑继续做官或归隐田园。民国期间,战乱频繁,人是被时代命运推着走,没有什么做自我选择的机会。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好的,由不得你选择,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刚改革开放时,大家走一步看一步,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规划人生似乎太奢侈了些。“老去的白领”大量出现,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40岁以后的白领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天问!之前有能力的人触及职业天花板的时间一般比较晚,因为他需要通过“熬资格”获得晋升的机会。而现在这个时代,30、40岁就做到集团副总、总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上升空间了。明源君认为,一般来说,要摆脱中年危机,有以下两个方向:
一 开始从事一份崭新的工作,离开自己现在的组织,或者离开自己现在的行业。再重新奋斗一次,人生不留遗憾。不要到老去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有余力未尽。获得崭新的工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跳槽,另一个是创业。完成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在新的红利中分的一杯羹。地产下半场,各种崭新的红利正在出现,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一个行业,又和自己过去的地产经历有关,这种体验相信是幸福的。
二 发展 “第二职业”继续保留现在的工作,但从事另一个职业,这个职业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
1、与您当年的兴趣有关;
2、与公益有关。演讲、写书、爬山、游学……一些地产大佬的选择就是这一类。中年危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郁达夫这样写中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汪国真则写道“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欷,还有果实呢。”传说出自姜文的网文《狗日的中年》里说“中年是一场斗争,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多少当时觉得无法过去的坎儿,过上几年突然就风轻云淡了。”
第三篇:戒不掉你的温柔晚安经典散文
我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是听到你对我温柔地说晚安之后入睡的。365天的重复早已成了依赖,我已经戒不掉你的温柔晚安,很多个夜晚都是在空等中疲惫入梦。
晚安,把两个字的拼音拆开就是“我爱你”。也许你也知道这一点,才会每天在我入睡的前一秒对我说这句话,让我带着你的温柔和爱恬然入睡。还记得第一次你对我道晚安的时候,我握着你送给我的“凤鸣金山”吊坠,我的心像是有一道暖流流过一样,还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恋上了你的晚安,成为我每一天结束时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习惯了你的温柔晚安,这也是我在一个星期后的某一天才发现的,起因是你那一天没有对我说晚安。那一天,我爬上床铺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了,尽管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了,我还是努力睁着眼睛等你的晚安。可是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我不耐地关机睡觉,却怎么也睡不着。我忍不住开了机,本以为会有你的未接来电,未看的微信,但是手机毫无动静。那一晚,我睁眼到天明,第二天挂着黑眼圈埋怨你不厚道,等我养成了习惯之后说不管就不管了。其实那一晚你身体不舒服很早就睡了,但你仍然向我道歉,承诺以后每一天无论如何都会对我说晚安。
我以为这个承诺里的“以后”是指一辈子,但事实证明,你所说的“以后”只有一阵子。当你的承诺到期之后,你潇洒地离开,而我已经戒不掉你的温柔晚安,每到夜晚就伤感。我强迫自己入睡,希望在梦里听到那熟悉的声音,那一句每次听都觉得幸福的“晚安”。可是我的希望落空了,你不仅离开了我的生活,还走出了我的梦境。我只能在回忆里找寻那一句句晚安,假装你没有离开。
晚安,不过是简单的两个字。你的声音也不是特别有磁性,特别好听,但是当你对我说这两个字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好听,好听到我每一晚都要亲耳听到了才能睡着。我曾以为余生的每一天都会在你从不间断的晚安中结束,然后在你的早安中开始新的一天,可是这最后竟是一个美好到无法实现的梦。也许在你的心中我还不够重要,不配占据你的余生,才会让你中途离开。但我已把你当作另一半,想跟你一起走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的余生。然而,你已经把我从你的人生中撇除了,寻找下一个听你说晚安的人,而我还在原地留恋你。
我想戒掉你的温柔晚安,于是每天晚上打开音响播各种容易让人入眠的音乐。可是歌单里的音乐循环播放了好几次之后,我发现我最眷恋的依然是你的声音。愿时间过得快一点吧,让似水流年匆匆走过的声音掩盖那一声忘不掉的晚安,还我安眠的夜晚,还我岁月静好。
第四篇:亲情,是你永远割舍不掉的爱散文
你应该知道这些日子我有点无聊,尤其是寒冷冬天的夜晚,今晚是十五,月色很美,月明星稀的夜晚足以让人有许多的联想,经过一番怀旧之后,我拿起了书看了一会儿,知道我看到《生命的手势》这篇故事时,我想起了某个人,我拿起自己的日记本记录下了当时的心情。
因为家庭的关系,我从小和母亲一起长大,所以爷爷在我心中并没有多大的分量,我也曾经下定决心,要与他们断绝来往,但婷婷通过校友网告诉我爷爷得了癌症之后,我始终还是拨通了那个电话,终究是血浓于水,或者是道德的驱使,抑或是觉得自己长大了,这么多年该放下了,总之,我还是联系了他们。
联系到之后到爷爷的去世,我一共只见了爷爷三次,而这三次也是最后的三次,你知道的,我的记忆中并没有多少他的影子,对于这样一份感情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
之后第一次见到爷爷是在端午前后,那时的他精神状态还比较好,我清晰地记得他刚钓鱼回来,他没有听到我在叫他,更加没有回应我,看着他的背影,依旧还是记忆中的那样伟岸,那时的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我也与他之间交流很少,但我想,我去看他,他应该比较高兴。
后来他过生日,我因工作的原因没能去,我就给他买了一件毛衣,当服务员问我他的尺码时,我顿住了,我说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的肩膀比较宽阔,那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后来我将毛衣寄过去,听说他穿着很合身,我才松了一口气,那是我第一次为他尽了一次孝心。
第二次见他是在几个月之后了,癌细胞渐渐扩散,让他变得很憔悴,但我去的那一天,他的精神格外好,就好像是回光返照一样,那天晚上我们一起玩到了11点多,爷爷的精神异常好,给我们唱歌,和我们拍照,这时的他还能在床下走动,但已经不能进食了。第二天我去医院陪他输液陪了一个早上,下午便赶回来准备上班。
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我当时在成都学习,从成都赶回富顺后,那个晚上因要守着爷爷一直没有睡好,第二天下午就匆忙地赶回了成都,而爷爷就是在我回成都后的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走的,他给我最终的遗言是“好好学习,为人民服务”,他说他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父母会变成现在这样,说实话我感激他,感激他没有对我提过分的要求,他只是让我好好学习,我走的时候,就在想,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呢,我挥手向他说再见,也安慰地告诉他,我学习完了再来看他,后来我又转过去再见了一眼,就感觉像是永别,没想到这一面就真的是永别了。
他土葬开棺的那天早上,我见到了已经死去的他,他是那么的安详躺在里面,看着他那意气风发的灵像,还有躺在里面的他,我不感到害怕,我甚至希望我能多看两眼,因为从此之后便真的再也见不到了,后来我梦到过爷爷,我梦他登着天梯上了天堂。
曾经我以为我不会掉一滴泪,没想到最后自己还是哭了,我不知道我在哭什么,好像是一种本能,他走了,带着奶奶的思念,带着全家人的不舍,他终究化为尘土,守候着他的子子孙孙,守候着他身下的这片土地。我第一次这样深刻地经历亲人的死亡,离去,我有些茫然,有些彷徨,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前一次他还在向我挥手致别,这下他就已经回归尘土了,我想通了许多事情,我想我应该饶恕别人,也是饶恕自己,心里面的结随着爷爷的离去解开了,人生就那么几十年,我们会错过太多的人,许多人、许多事都在改变,但唯一不变是那永远也割舍不掉的亲情。
第五篇:你有义务翘课
你有跷课的义务
撰文者:Joey Chung(钟子伟)
几周前,我受邀到台湾一所大学对学生演讲。主要的听众是大
三、大四学生,学校希望我的主题是生涯规划、为毕业的生活做准备,以及对于年轻学生的整体建议。
在演讲前几分钟,我被要求跟几位教授在教职员休息室碰面,看一下我主要的论点会聚焦在哪边,还有看看他们是否有任何最后建议。在快速听完我的摘要后,一位大概50几岁的教授举手问我:
「哈佛会点名吗?你的成绩是否会因为你没去上课而受到影响?」
我想了几秒钟。
「会。当我在哈佛商学院时,学校对于出席上课非常重视,没去上课对成绩会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他几乎是得意的笑着说,「我就知道。我之前就在某个地方有读过这件事。在你的演讲中,你可否用哈佛当做例子,并特别强调好学生不应该跷课这个事实?我很多学生跷课这件事情一直让我很头痛。为什么你们这个世代的学生如此不负责任和没有礼貌?」
等等…什么?
这就是你要我强调的重点?盲目的对所有学生说教说他们无论如何不应该跷课?也不讨论或是问一下他们会什么跷课?他跷课时在做什么?不跟学生聊一下根本原因?什么都没有?
以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有些大学在每堂课上都点名这件事,不但过时、不切实际、不必要,而且还是世界上最不合逻辑、不合理的商业模式。
这样想想看。
对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意和产品来说,规则很简单。你提供一个产品,而如果我喜欢你的产品,且对我来说有价值,那我就会买。如果它非常好,品质提高后,客户口耳相传,越来越多人排队抢购,你的获利和品牌商誉也会跟着提升。那些提供不好的产品、没有创造价值,客户不满意的企业生意自然会变差,最终有一天他们会被赶出这个产业。
这是现代社会一个无需辩驳的规则,市场会赏赐更多资源给那些表现较好的厂商,同时自然强迫那些表现不好的人离开,让他们无法继续浪费珍贵的时间、人力和资源。
那要求学生不论如何都要上课,不准有疑问这件事,不就跟我们应该要教给学生真实世界运作方式完全相反吗?基本上这是说:
我不管我的产品是好或坏,你都要向我购买,而且是每周都要跟我买。不管我的服务是否有提供价值或完全就是在浪费你的时间,这根本不需讨论。如果你对我的产品不满意,你不但不能拒买,你也不能退换瑕疵品,或是因为不好的服务或是糟糕的品质而告我。我们到底在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啊?
不要质疑权威,不要抱怨,不准说不,不准提评论,那是不尊重的。接受你要待在课堂上这个事实,没有关于教学方法、老师能力或是他是否适合教书的讨论。但要微笑、有礼、满足。
每个花上四年念大学或有修过这种老师课的人都知道,如果学生不来上课,教授似乎会认为这是针对他个人,而很少去思考或许这是因为他的态度或教学方法也该负点责任。
这方法对于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大概还行得通,但这套过时、没逻辑的心态是我们应该放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的吗?尤其在现在这个弹性和创造力日渐重要的世界?
事实上,这套非常简单「不要问、不要质疑、乖乖接受并且无条件来上课,不然我会用低分来处罚你」的想法,完全跟真正教育该要有的样貌对立,而且这对教育未来的年轻人、商务人士,和训练出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环境中的未来领袖一点帮助都没有。
更进一步,如果我在面试我公司职员遇到一位大学生快乐地说,他们在大学从来没有翘过一堂课、从没迟到、总是把教授写的每句话都抄下来的话,我可能还会怀疑这个人的自我判断能力,成熟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个月台大校长在演讲中讲了段话(批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他说有时候跷课是ok的,或甚至不应该不允许学生跷课。这演讲立刻引起了学生家长、媒体和老师团体的激烈抱怨,说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例子。
我个人是完全认同他说的话。我们不是在说要跷课睡到中午(虽然有时候我认为这在大学也是很重要)或是跷课浪费时间在MSN聊天或线上游戏。
如果,作为一个学生,你是被强迫修这门课,或着在时间上无法安排别的更好的选择,但你很确定对这个课程完全没兴趣,或是教授的教材或方法对你未来的生涯规划完全没有任何价值,那跷课去做别的更重要的事情绝对没有错,只要你能够及格,拿到足够的学分过这学期就好。去旁听别的课、去实习、去听演讲或是座谈,而只要你觉得这对你的人生会更有启发,去上跳舞课也很好。
学着什么时候开始说不,尤其是那些由别人而非你自己做的决定,是开始掌握人生并为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哈佛商学院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情况。那边的教授技术上并没有「点名」。但我们整学期的分数有50%到70%是依照我们在课堂上发表分析评论,以及这些评论有没有系统、经过深思熟虑而定。学生几乎从不跷课,因为你不出席的话,你就让自己少了拿分的机会。因为课堂上激烈的竞争,如果翘几次课,学生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有被当掉的危机。
但如果你真的想用哈佛当例子,它也有反例。我在第一年的时候,有个教的不是很好的财务学教授。她上课很没系统,令人很难理解,在学期末时,我许多同学给她都类似下面的评语,有些人甚至公然在教师调查表后面签名,即便这是匿名的调查。
「你是一个很糟糕、没系统、令人困惑的教授。依据哈佛的标准,你学生的期待和我们付的昂贵学费来看,你在每个地方都不及格,你应该要考虑换职业,教书不适合你。」
如果教授要求学生毫无疑问的来上课,那他们也应该要有勇气接受有时候他们教学出毛病时学生给的批评不是吗?我很怀疑在台湾或亚洲有多少教授能够接受这种「不尊重的批评」。
我了解以一个亚洲人的心态来说,这听来刺耳,但就是像真实世界一样,在你要求顾客忠诚之前,你必须要先保证产品和服务品质,而尊重不是要求来的,而是挣来的。而且有时候,跷课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告诉学校需要改进并提升他们的教学品质,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他们真的不适合教年轻世代,应该被淘汰。这适用于所有其他的产业,为什么学术界可以置身其外?
场景回到教职员休息室,我微笑看着提这个问题的教授,但忍着不说话。我很抱歉,但我真心的认为我无法跟学生说他们必须要去上每一堂课,不要质疑权威和保证不要跷课,只因为他们应该要当一个「好学生」。
事实上,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没有学到东西,如果你教授上课上的很烂,把时间关在教室里面不如跑到外面去学对你未来人生更有价值的东西的话,那你不但应该要跷课,有时候你对自己有义务要跷课。
我想了几分钟,我想我将会在演讲中让这位教授失望了。
坦白说,其实我还蛮期待的。
作者简介_Joey
出生于台湾,在美国长大。12岁回到台湾,20岁出版第一本书,23岁于瑞士银行证券研究部门工作,24岁进入哈佛商学院,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台湾人。25岁在纽约Ralph Lauren实习,26岁毕业。现年28岁,是中国三丽鸥总经理和台湾模拟联合国推展协会创会理事长,时常旅行于香港、台北、东京和美国之间,闲暇时刻喜欢写作、运动和玩帆船。最新著作《人生不是只有步骤一二三:一个年轻外商总经理的职涯经验谈》甫于二月一日出版。
批注
李嗣涔:支持大学生跷课「壮游欧洲」2011/09/06【联合报╱记者郑语谦/台北报导】
台大昨天新生训练第一天,校长李嗣涔对大学新鲜人发表演说表示,支持大学生「有目的」的跷课;若学习教室外的学问,理由正当,他允许跷课,例如到欧洲壮游后找到人生方向。
李嗣涔以台大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民」为主题演讲,强调个人品格显现在日常小事中,提出「四不」要求: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不要乱停脚踏车,及不要跷课,「但若是有目的的跷课,就会支持。」
李嗣涔表示,同学若有好理由就可以跷课。他说,曾有学生为了寻找人生方向,放弃学业到欧洲壮游,没想到回国后,反而找到人生定位,更专注在学业上。
「学习教室以外的学问,理由正当,我允许他跷课。」但李嗣涔强调「没目的、漫无目标的跷课最好不要」。
演讲结束,当记者要进一步追问哪些是理由正当的跷课,李嗣涔已先有事离开。
台大主秘张培仁昨晚补充说明,台大校风自由,上课多不点名,学生若有其他社团要务而跷课,要向老师报备,由老师全权处理。「台大学生要自己衡量跷课造成课业进度落后的代价。」
李嗣涔演说中不时语重心长强调品格的重要,「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继往年要求学生不要乱停车后,再度苦口婆心要求新生不要乱停脚踏车。
根据台大统计,每年领有校内车牌的脚踏车约三万四千台,平均每个月就能拖吊近两千台违停的脚踏车,一个学期下来,就有一万多辆。李嗣涔因此希望大一新生一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学习遵守规则。
演讲最后他提醒新鲜人,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争取出国当交换学生的机会,「到国外看看其他国家优秀的学生与环境,才能了解未来的对手,知道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