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境的创造和运用
略谈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的运用
一、意境的创造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一种 艺术概念,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唐代司空图说的“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指的便是意境。清末学者王国维则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也。古诗之佳者,无不如是。”他还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具体地讲,意境是作者主观方面的“意”(包括思想感情,意趣、理想、情操以及创作意向等)和客观方面的境(包括景物、音响、人物、气氛、色调等)的统一,也就是“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
如何创造意境?应自觉地从四个方面下大力气:注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传神隐形。
(1)注情于景:先写了景、后抒情;缘景生情,使得景中有情,从而造成意境。例:《敕勒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以景托情:先抒情,后写景,以景烘托其情,使情中有景,从而构成意境。例:崔护《题都城山庄》,李商隐《乐游原》。
(3)情景交融:指抒情中有景,写景中有抒情,使情与景相互为用,和谐交融。
(4)传神隐形,无迹而神。诗中意境总是以神为主,以形为客;以意为主,以象为客;以情为主,以景为客。许多诗词名家按照心物同构,体异性通,天人合一的原则,在意境的营构上采取传神隐形的写法,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进入脱略形似的审美领域,力求主客融一,物我相忘,空灵而传神,无迹而迹,无迹而神。
诗的本质是抒情言志达意,诗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的感受、情感,“神与物游”,“思与境偕”,寻觅到与其相应的寄托物,缘情凭境立意,确立一首诗的“意”,即题旨,主题思想,从而以“意”为帅,以意统“象”,营构诗中的意,即意境。“望海潮·榆林颂”是我在2009年“榆林颂”诗词大奖赛中填的一首词,被评为一等奖。因为我去过榆林,所以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榆林在经济社会中取得的辉煌业绩,来表达改革开放以后,榆林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讴歌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了表达这个“意”,我在整个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个“意”来寻觅、选择、熔铸、组合诗中的意境。从榆林的生态、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建筑和人们欢乐的生活场景,用准确、生动、形象的意象化语言,高度概括,凸现榆林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突出了“信天游唱响中华”这个主题思想。这里创造了一个以写景开头,以抒情结尾,中间以物象、事象、意象融合,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并以此激活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里我想用陕西省散曲学会会长郭芹纳先生的评论,剖析本词,虽然是管中窥豹,可以略见一斑:这篇评论的题目就叫“信天游唱响中华”,是本词中的最后一句话。郭说:“一等奖的另一首作品《望海潮·榆林颂》词,与前面的律诗风格迥然不同。开篇从改革开放后的榆林风光入手,写出榆林如带之“柳烟”,满目呈紫的“苜蓿花”,而后,一句“绿茵暗换黄沙”,将诗意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展现出今日榆林优美的生态环境,引领读者遐思遥想。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九五”以来,榆林人民艰苦勤奋地实践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宏伟计划,实践着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林草覆盖率达到30%,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昔日黄沙蔽野,今朝绿茵连天。这是勤劳勇敢的榆林人民响应党和国家“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通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暗换”二字可谓“词眼”,极为生动贴切,既显示出榆林生态好转之迅捷,又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紧接着,作者又采用铺排的手法,写出“荞谷浪翻,牛羊塞道,尤多脆枣甜瓜”,以榆林之特产来展现其物产之丰富,生活之丰足,而后总括一笔“卅载把云拿”,并以“看”字领起,揭示出
榆林卅载之龙腾虎跃,及“雨顺桑麻”的必然因果,进而由此导入“笑语喧喧,小康金路乐家家”来收束上阙。下半阙进一步描写榆林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新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道连天,高楼接日;商贸四海,货通五洋。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榆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煤炭、石油、湖盐、岩盐的储量极为丰富。这里建成了我国陆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建成了现代化的煤炭基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天然气源源不断输向北京、上海、西安、银川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汽、电力、化工、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正在实现着由资源大市走向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成为著名的东方明珠。作者以“油煤气电堪夸”振起,既突出而充分地展现了榆林油、煤、气、电等自然资源的丰富,又为下面的“正倾心开发,光映云霞”诸句蓄势,进而便有了“高速广铺,车通货畅,贸商直接天涯。楼厦顶呱呱”的一气呵成,接着便是登楼远眺,临窗纵目,自然是但见“满苑奇葩”。此句以但字领起,以“满苑奇葩”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榆林的新貌。末句一笔叫醒,意味深长:“小曲悠悠,信天游唱响中华”,既突出独具特色,享有盛誉的陕北信天游,又展现出榆林人民的欢乐心怀,道出了榆林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全词行文环环相扣,步步升华,巧妙自然,相互映衬,读来有大气宏阔,雄豪高迈之感。”
二、什么是意象,如何运用意象?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具体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他们的融合形成诗歌的意境。事象与物象都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悲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 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又如“流水”的形象代表一去不返之意象,“杨柳”是关乎离别的一个意象,甚至某种色彩,也会具有相关的特定意义。如“青”、“绿”常常用来表现伤感的情调。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写到李隆基马崽坡事件后心情悲伤,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在《青门柳》诗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李白《菩萨蛮》一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新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意象一般不能独立运用,他要与事象、物象结合在一起组成篇章,而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比如,我在《巨变》这首诗中这样写道“全然无觅旧时踪,谁靓朔方今日容?黄水欢歌描嫩绿,贺兰起舞著新红。莺衔湖畔杏花雨,燕剪河边垂柳风。大厦入云惊巨变,飞车跨越看长虹。”此诗首联以提问的方式开头,颔联以“描嫩绿”“著新红”这两个意象,突出宁夏山河的新面貌,新变化、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贺兰起舞,黄河欢歌。颈联以莺衔“杏花雨”,燕剪“垂柳风”这两个物象,进一步描写了宁夏湖河、生态的新风貌,很生动,显示了宁夏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此联的“动”和上联的“静”结合起来,融合出一副盎然春意的景象。尾联实写,切入主题。以“大厦如云”“飞车跨越”这两个物象和“惊巨变”、“看长虹”这两个事象,高度概括出宁夏巨变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惊喜心情。情远不止此,还要希望象征经济社会发展,象征改革开放这个“飞车“”跨越“式前进,亦即跨越发展。还要希望看到更大的成绩—色彩美丽的长虹,以此使诗歌升华,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本诗除了注意意象、事象、物象的巧妙组合外,还十分注意“炼”字,使所用之字、词,尽量准确、生动、鲜明。特别是注意动词的运用,如“描”、“著”、“衔”、“剪”、“入云”、“跨越”等动词,使所描写的形象十分生动、鲜活,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第二篇:如何运用音乐创造
如何运用音乐创造
摘要
创造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人类非凡的创造能的结晶。
关键词
音乐创造即兴创造创造实践创造人才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病夫,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为了能够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许多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
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问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驾御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
音乐创造是指音乐教学总的创造性的活动,为了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我国对音乐创造学习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课程标准也把音乐创造列如音乐教学的领域之一。音乐创造教学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一、即兴作
1、创作实践教学的含义
创造实践教学历来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领域,它包括了曲式学和声学,复调音乐,作曲技法,乐器法配器法等内容,其专业性强,要求较高,而音乐教学中的装做实践是指中小学普及性的音乐创作教学,它与专业音乐创作教学有着鲜明的差别,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音乐创造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学生创造潜能的发觉。
2、创作实践教学的内容
创作教学实践的内容有,为歌曲编前奏、间奏、尾奏,为歌曲编配二声部,创作旋律或旋律短句,创作节奏或节奏,短句为指定歌词创作旋律,为旋律填词,采集优秀的民间音乐,创作,改变,用电脑创编音乐等。
初中的创作实践内容标准是
(1)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8小节左右的短曲
(2)能够为歌曲选编前奏或间奏
(3)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3、创作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建设
(1)创作实践教学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模仿到即兴创作再到创作旋律,由浅入深地探索音乐创作的奥秘创作教学要尽量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分层要求,同时
第三篇: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学习目标:在作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教学过程:
景物描写又叫环境描写。通常是指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一、作文欣赏
孔淑娴《树影年华》,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二、写作指导
(一)开头运用景物描写——烘云托月
1,身临其境,定点感悟。
【月夜话凄凉】:
例一:坐在窗前,明月依旧。月光洋洋洒洒的从窗前滑落,如丝、如绸……不知是谁将这一轮满月推上天空,我望着如镜的圆月,望着寂静的黑夜,显得无比惆怅。
对着月亮诉说我的故事,诉说我的烦恼。初三最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分数击打着我的心,在不停给我敲响警钟。月亮高高地挂在枝头,月光凄凉地扫向大地,更增添了我的愁绪。
(上面两段开头,第一段写明月皎洁,目的是为故事的展开渲染哀伤的气氛。)
【海涛涌真情】:
残阳如血,映红初夏的海滩。看着海浪,茫茫的;嗅着海风,咸咸的;听着海涛,哗哗的。
海涛如歌,每一句都是高潮,每一曲都是激昂。涛涌上来了,冲上沙滩,拍击礁石,每个音符都那么动人,那么雄浑,仿佛命运的交响曲。(选自2006年厦门中考满分作文《涛之歌》)【夕阳现伤情】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抹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选自安徽省中考满分文《曾经拥有》)【夕阳亦暖心】
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星——梦的初始】
整个夏天,清凉的薄荷香气依旧清新,喜欢依偎在姥姥的怀抱中数星星,慢慢睡在姥姥的怀中。这时姥姥总能变戏法似的拿出我最喜爱的葡萄,………… 《那一刻,我决定守护姥姥一辈子》 【雨中愁绪】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考满分作文《关心》 演练场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个作文开头
《樱桃红了……》《我听见了雪/雨的声音》《梦中的杜鹃花》 《灯光下的背影》《田间父亲》《冬日里的温暖》
(二)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1、同一种景物反复渲染描写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2、移步换景,推动故事发展
随着人物的行动变化描写所见景物,表现人物的情感,推动故事的发展。
(三)、景物描写结尾,余味无穷
1、我快步走上前去,和父亲并肩走在灯光下。两片雪花无声落下。
陈雪冬《傻傻的爱》
老师批注:两片雪花悄悄落下,打动了小作者的心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2、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路是月的痕》
老师批注:路、月、笛声多么美的意境,多么动人的感情,余味无穷。
(四)作文欣赏
体会小作者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那一刻,我决定守护姥姥一辈子 如果没有爱,人生是空虚的。如果没有梦,夜晚是黑暗的。——题记 星——梦的初始
整个夏天,清凉的薄荷香气依旧清新,喜欢依偎在姥姥的怀抱中数星星,慢慢睡在姥姥的怀中。这时姥姥总能变戏法似的拿出我最喜爱的葡萄,一颗颗葡萄挤在一起,缀上几滴晶莹的露珠,就好像姥姥留下的辛勤汗滴。姥姥满足的看着我一颗一颗甜甜的葡萄,但自己却从来不吃。而我也总是一味的贪婪享受,不知道让给姥姥。皎洁的月光映在姥姥挂满慈祥笑容的脸上。月——梦的延续
“姥姥!”我兴奋地跑上前去给姥姥来了个大大的熊抱。“你这孩子,不会用力轻点,唠唠可上了年纪!”我吐吐舌头,又缩到姥姥的怀中,贪婪地吮吸着那股我喜欢的薄荷香气。姥姥温柔的摸摸我的头:“快去学习吧!”我不舍地看着姥姥:“那我现在就去学习,学完了之后再陪您玩。一定不要走哦!” 关上房门,听到了姥姥日益严重的咳嗽声,闻到了空气中泛着香甜味的爱的气息。过了好久,都没听到姥姥的声音,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姥姥已经离开了。可我为什么没听到姥姥的脚步声?妈妈的声音在耳后响起:“姥姥怕影响你学习,惦着脚尖走出去的。还嘱咐一定要你吃了那篮葡萄。”泪水止不住的涌出来,我不敢想象姥姥是怎样走出去的。那一刻,我决定守护姥姥一辈子…… 晨——梦的结束
梦结束了,我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望着躺在床上的姥姥,我恨自己,为什么在姥姥最需要我的时候却不在她身边?回忆着姥姥对我如潮般的爱……此刻我眼前展现出梦一般美妙的意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小女孩正在看着姥姥吃葡萄……
我 真 感 激 他
谭
洁
树林里,光线暗淡,只有几缕微弱的阳光挤过浓密的树叶,一线一线地飘着,就如我的愁思,如丝如缕。
我又摊开那张给我带来了无限烦恼的物理试卷,触目惊心的“56”又使我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拿回家签字!”回想着老师的无奈和责备,我全身的血都往上涌。刹时,同学的迷惑、老师的恼怒、难言的羞愧又一次涌上心来。
“见你的鬼去吧!”
那一团早已揉烂了的试卷被我狠狠地扔了出去。
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烦恼:我现在怎么办?不敢回家;不敢看写字台上那堆叠如山的复习资料;更不敢面对家里今晚的“暴风雨”……我只得漫无目的地徘徊。
“喂,等一等!”一个年轻的声音在我身后边响起。我连忙回过头,只见一个人正向我大踏步地走来。
他很年轻,似乎浑身充满了活力。
在他的面前,我有点自惭形秽了。他的脸上充满了笑意:“我想一定是遇到什么烦恼了吧?”我不好意思点头,也没有摇头。他拿出一张纸,摊在我面前。
又是那不无嘲弄的“56”!我不禁低下了头。
“就为这事?何必呢!我想这一定是第一次,对吧?可为什么不让它是最后一次呢?”
我没有说话,但林子里的一切似乎渐渐明朗起来了。
他见我不说话,就拿出笔,在试卷上写了些什么,然后笑吟吟地放在我手里。
我摊开一看,试卷上多了几行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在不幸的日子里不要焦急;相信吧,愉快的一天正等待着你。”
我似乎完全省悟了。猛抬头,发现他已经走得很远,我的视野里,只有一个隐约的小黑点。
我忽然觉得自己振奋起来,心中的阴云一扫而光。收起那张考卷,迈着愉快而坚定的步子,我走出了那片昏暗的树林。
林外,一望无际的稻田“波浪”起伏,田埂上,不时走过一两个耕作完毕的农民;大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披上了落日的余辉。天边,一抹美丽的晚霞正在慢慢地扩散。晚风中弥漫着秋的芳香,空气中透露着沁人肺腑的清新,暮色中蕴育着灿烂的黎明。
在我的心里,这美好的晚景都化作了浓浓的谢意——如果不是他,我也许永远走不出那昏暗的树林。
我真感激他,就如暗夜里的行人感激那默默无闻的路灯。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三、作文训练
十六年的人生路,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动,令你难忘,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
1、书写认真,卷面分5分
2、感情真挚,能运用上景物描写
第四篇:IBM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经验
IBM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经验
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的设置状况,反映了知识产权与不同业务的结合重点不同,以及企业策略的不同。
一、IBM中国知识产权法律部门的职责():
对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知识产权清查
在客户商业谈判和争议中提供法律意见 为知识产权许可提供支持
解决他人拥有的影响IBM业务的专利
解决版权和商标侵权 提供并购/分离业务的 挖掘保护IBM创新成果
管理专利商标组合 提供知识产权
处理参加标准组织的IP相关问题
为政府政策和法律修订提供意见和建议
详述如下:
(一)对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知识产权清查;
一位开发人员的代码借鉴了某个常用算法(作者声明为便于大家使用),IBM发现后,与提供算法的教授联系,希望获得授权。这仅仅是100多行的代码,后来几次沟通未果,IBM放弃了该代码,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二)在客户商业谈判和争议中提供法律意见:
.知产归属是个很大的问题—权利为客户所得其实不一定利于企业以及社会的创新进步; 发生第三方侵权的问题——IBM仅作商业咨询和方案,而不做知识产权咨询;
是否保密,保密期限——客户保密与IBM持续经营的协调,企业需要提出保密请求。
(三)为知识产权许可提供支持:
商标许可很简单;
专利许可工作量比较大,先对对方企业的领域进行分析,从专利组合中找出相关专利,对对方产品的特征一一对比,做出专利许可证明,把对方特征与自己的专利对比出来。
(四)解决他人拥有的可能影响IBM业务的专利
收到警告函等信件之后的处理
先查法律状态,是否稳定;
再查是否有强关联性;
安抚;
检索,判断是否无效;
无无效把握时做不侵权分析;
准备谈判等。
(五)解决版权、商标的侵权问题
主要集中与网络上,如百度文库等;
目前对IBM软件侵权比较难,企业应用时需要一些配套等。
(六)并购/分离企业的知识产权支持
对方有无知识产权瑕疵;
尽职调查很费时间;
PC剥离的时候所有IPR都卖,但需要判断是否只跟PC相关。
二、IBM的知识产权应用
(一)概述
开放平台——开放源、开放标准,IBM首屈一指。目前的竞争格局越发复杂,很多企业
通过事实,已经形成垄断,很难打破。在软件行业中,有许多能人做的开放源代码,如何组织起来打破垄断。IBM研究如何运用它们,如何参与它们;
带来收入,通过许可转让,每年将近10亿美金。每年的900多亿美金收入中,成本是很
高的。但许可费的成本不高(IBM许可收入的比重也许不高,但通过IBM专利带来的自身保障而言,还是很高的);
保护行动自由。
(二)知识产权商业经营周期
私有化阶段:产品中心;
第二阶段:赚钱;
第三阶段:利用IP改变行业垄断格局和竞争格局,推动商业成功和技术被市场接受。
(三)IBM专利管理
专利产生管理
专利审批管理
专利组合管理
1.管理流程
发现——决定是否专利(商业秘密?防御性公开?申请专利?)——授权——许可/维持
2.IBM专利管理IT系统
发明提交系统:提交交底书,40万人都用;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怎么发现的呀?别人是不是很容易发现呀?等等无数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交底书;分领域构成不同的发明评估小组;提交系统后形成的资料进入到这些小组的邮箱中,他们进行简单的检索;然后召集评估会;基本上半个小时、20分钟一个发明,请发明人描述发明;评估小组进行评估;然后进行检索,撰写;
专利申请和审批系统:仅开放给相关人员;其中有名称、价值、主要内容等;把核心内
容由专业人员做成英文简介,将独权等通过系统发送给组合管理经理;经理确定国家;准备英文文本,发送给相关国家进行PCT申请(一般欧专等)。
专利组合管理:形成多件申请之后,进入到该系统。各分部只关心本地区的审批过程。
各国审查报告都在该系统中能够获得,因此,IBM能够综合考虑各国检索结果,确定各国审查意见是不是合适,或者实施的过程中权利是否稳定,等等,然后确定是否答复某个国家的意见。
【请大家关注IBM的专利组合经理团队,该团队为全球组织,人员并不多(可能不多于
10人),但这些人员不是单纯的IP人员,而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善于分析、能力综合、懂得经营)组成。】
专利利用:有专门的专利(运营)工程师团队:丰富产业经营、技术经营等,评估哪些
人会用到IBM的产品,给出评级。提供商业信息,确定哪些专利许可?哪些维持等。
3.有几个问题是核心的:
(1)专利布局
哪些国家申请?哪个国家申请多少件?应当对每个国家的IP保护状况、经营状况等进行研究。由专利组合经理人团队决定。该团队由专利代理领域中领先的,对经济走向,IP布局跟踪而了解的少而精的专家组成。
IBM每年的秋季计划会做出次年将要申请的数量和领域计划,此时其实就在根据企业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进行布局方面的考虑;次年,在实施布局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专利组合,包括不同的价值层次的专利、多地域形成的专利等。也就是说,专利组合的管理的重心在于事前,后期只是评价和执行。
(2)专利组合(从技术角度的确定)
芯片?软件?服务?如何从技术上分布?
知己知彼之后作出的决策;
了解竞争对手,从其授权、申请状况、技术分布状况等去考量。
(3)专利申请及撰写质量保证机制
还要从质量分布状况来考虑,在申请和审批过程中,内部有个评级,0级到n级。IBM有些工具对其进行评估打分。这个环节也对今后哪些保留提供参考。
最好的时间、精力、资源等用于最有价值的事情。
【作为实现专利各种目的的根本保证,有两个方面有关专利撰写质量:IBM拥有一个只服务于IBM的事务所。培训,对新人以及老人,对于法务人员进行企业整体层面、专利挖掘、评估、专利分析、专利撰写、答复审查意见的各方面培训,有成体系的课件;以老带新,一个或者多个师傅带一个徒弟; 正面激励,用评级较高的案子让全球IP部去学习和讨论,挑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水平;找出做得好的人,拿出案子给大家进行分析和讲解;找出做得不好的案子,也让大家讨论;与代理公司进行交流,分享经验体会。先进行类似于审批机构的检索,提供检索报告,根据检索报告的结果决定是否申请,以及如何撰写。】
三、授权/公开专利的质量问题
(一)影响因素
审查员人力缺乏
检索困难
申请人刻意模糊撰写等
(二)问题
由此引起的是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诉讼增加
(三)对策--IBM专利质量行动
社区专利评估(公众评阅)dotank.nyis.edu/communitypatent/peertopatnet.org
将开放源代码软件作为现有技术developer.osdl.org/dev/priorart
专利质量索引patentqualityindex.org——美国联邦巡回法院的判例收集起来,哪些因素对
维持专利有效起作用,判断它在判断专利质量方面的权重。
.ICE project国际合作审查
第五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深远意境的创造(写写帮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深远意境的创造
摘要
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因此古典园林在意境创造上取得的成就和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古典园林为研究案例,阐述其深远意境创造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古典园林 意境 内涵 创造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1.1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园林意境的感知,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在造园实践和建筑实践中,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体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之美,而就是在于艺术意境之美。这样的意境能够给予观者更为丰富的美的感受。以下就以中国古典园林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园林为例,阐述其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1.2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综合运用各类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构成意境。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1.3古典园林的意境
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1.3.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
1.3.2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点,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2.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1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 一座园林是由很多景点组成的,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2.2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
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园林的情境交融。情的产生除了园林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景、境是外因,而人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因此,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
2.3园林意境的感知
2.3.1园林意境的感知,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2.3.2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
景是实的,而境是虚的,是变化的。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景是肉体,而境是灵魂。境的虚亦非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一种空间想象和时间想象。即景物产生意境,意境让人感知,真山真水进而影响到人的思想情感。
3.园林景物与自然界
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天象变化(日月星辰)紧密相关。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园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为主题,来寄托造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4.意境寓于景物
园林的意境依托于园林景物,意境的表达不能缺少景物所构成的外部园林空间。如拙政园的造园主导思想是超尘脱俗,在建筑上以主体建筑远香堂与之呼应,山水上则以远香堂北侧的主水面和远香堂南的主假山,以及堂东的小土山来营造外部空间,而主景为水中荷花,体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境界。
5.意境主导造景
园林的意境虽然是以园林景物来传导体现的,并通过对园林景物的园林空间环境的感悟来达到,但园林意境先于园林景物而产生。也就是说,在园林景物创造之前,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性已经存在,并在园林景物创造过程中,自始至终指导着园林外部景物的营造。如**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象自然以水为主,即为网师、渔翁所寓居的境界,水便处理为理想的渔场湖面,创作出湖光飘渺的景象。
6.园林意境与人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
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7.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园林注重文化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美学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实践中,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手法来创造园林的意境。
7.1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的地位
一处园林的大小、规模是有限的,怎样将大自然的万水千山缩略于园中,得其神髓与意境,怎样小中见大,在有限中见出无限,是造园家为园林布景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园林的造园实践中,常常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感。分景和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间感,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在**园林中,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是借景手法的典型例证。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园林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的结合,情景的结合。不但要有景,而且要有声、影等景外之景,这样才能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境界。月影、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这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在此处看松听涛,仍能使人遥想起当年园中主人的高洁情操。又如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都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7.2园林的含蓄美
园林建筑艺术常常通过含蓄与朦胧美来达到不尽之意。造园家在为园林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观赏者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这就是园林的含蓄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景物置于月色和烟雨之中,迷蒙苍茫,隐约可见,比起风和日丽、一览无余的境界,更有一番韵味。这种欲藏先露的含蓄造园手法,在**园林艺术中实例很多。如拙政园,一进大门便横着一座假山,借以挡住游者视线,不使全园尽收眼底。也有利用建筑来起到掩映效果的。这种做法出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园林中的道路、山径、溪流,往往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纡迴曲折,方能产生含蓄之意。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一湾流水,逶迤曲折,绕过叠石,穿入花间,悄然远去,寄寓着深远的意境,使人感到流水淙淙无尽头。7.3古典园林的题名
创造园林含蓄朦胧的意境美,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段是古典园林的题名。这大都与古典诗文息息相关,相当含蓄地点出了主要景点的美感特征及造园旨意。如浮翠阁取自苏**三峰已过天浮翠句,此阁建在西园假山高处,周围树木茂盛,故借以为名;题名充满诗情画意,的确达到了引人遐思、耐人寻味的含蓄效果。
8.园林植物树种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树种,使人们产生比拟联想,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常把松、竹、梅喻为岁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些都是利用植物的姿态、特性使人联想特定的性格,即将植物人格化了,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我国有些传统植物树种还寓意吉祥、如意。如个园中将白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分别栽植于园中,以显示主人的财力,寓意金玉满堂春富贵等。
8.1**古典园林中花木的运用体现的意境
**古典园林作为生活的空间,以封闭为主,其中花木的运用体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自然的意境。花木作为构成园景的要素之一,它增添了园林的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园中山池的迂回,花木的富于变化,配以色调明净素雅、形体娟秀玲珑的建筑,给人以幽曲、秀丽、精巧之感,形成了江南园林的独特意境。如**亭的翠玲珑附近,有一处爽朗清静的院落,北边竹丛掩映,南面植以数株芭蕉,树影与白墙灰瓦的组合甚是优美,开圆洞门处,见对面景物的几个层次,楚楚有致,宛如一幅小品画轴,使人进入诗画一样的境界。再如留园的华步小筑,也是如此。
8.2花木创造的独特意境
分析花木创造的独特意境,物理属性大致包括色、香、姿、声、影等方面
8.2.1色彩方面
**园林以常绿树为自然背景,点缀各色花卉,皆以清静为主。花木的香味则使人身心爽朗,如置身于郊野。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周围遍植桂花,开花时节异香袭人,意境十分优雅;拙政园的远香堂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
8.2.2在声的方面
**园林善于利用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使空间感觉千变万化,别具风味。拙政园中,在留听阁可留得残荷听雨声,在松风水阁听松涛阵阵,西风惊绿,更觉空间的幽静,在听雨轩听雨打芭蕉淅沥沥,每当春雨濛濛,感人至深。
8.2.3在光影方面
**园林常常利用自然光线产生的明暗对比、光影对比,配之以空间的收、放,渲染环境气氛。如留园的古木交柯,花木随着日照投映于白墙上,落影斑驳,形成优美的动景。源于花木的这些属性,造园家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突出了一个清的美感,高雅动人。
9.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1**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艺术,深远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其实在这个主题下,还应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空间,如动静的结合、时空的变化与持续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我国古典园林留给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园林空间本身,更是伴随园林的意境所包含的造园者的文化层次、思想情感及园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