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智慧教学 创造精彩的想象
运用智慧教学
创造精彩的想象
广西平南县六陈镇邦机小学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 摘要:
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把握学生的脉搏,注意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孔隙”,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其想象的能力,放飞其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中邀游,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智慧教学
训练
精彩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呢?
一、新颖导入,激发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不知不觉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例如:教学《熙和园》,可以利用课件展示课文三幅图,让学生观察,谈印象进入情境;也可用动画激趣导入,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可以遍播放动画片《小木偶的故事》边导入:瞧,小木偶变活了,会说话,会走路,还会笑呢!这样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兴趣。还可以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放飞想象的翅膀。
二、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小学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多看多想,启发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三幅插图,我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议论纷纷,袋鼠上任后大家怎样辛苦的练习跳跃,小猴子做大王后大家怎样欢呼雀跃。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指导朗读,鼓励想象。
小学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如果让你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踊跃回答:“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令人惊叹不已!
四、延伸情节,培养想象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能激发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延伸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延伸故事情节。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延伸想象,顺作者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仿写改编,展开想象。
低年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仿写,展开联想,使其渐渐进入诗歌的佳境。例如学了《听听,秋的声音》,以课文内容为例进行仿编仿写训练,学生思维的火花轻易的被擦亮了,其效果令我惊奇。比如:听听,秋的声音,小麻雀站在电线上呼朋唤友,“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听听,秋的声音,柳树弯下腰脱下旧衣裳,“唰唰”、“唰唰” 那是发给冬天的电报 听听,秋的声音,小蚂蚁在搬家,“一二”、“一二” 吹响了过冬的号角。听听,秋的声音,小青蛙加紧挖洞,“呱呱”、“呱呱” 是和夏天告别的歌韵。
秋的声音,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在树林里,在果园里,在农家的粮仓里,在每一个丰收的喜悦里!那是秋天的音符。教学中,我还就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如:把常见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顺其自然想象结果进行续写等等,使学生变复杂的记忆为创造性发散性的表达,让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想象的助燃下迸发出来。
六、拓展联想,诱发想象。
联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联想到旧中国,联想到革命前辈,从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给学生带来希望,带来理想。
七、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巧妙地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又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八、运用拟想,训练想象。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运用比拟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还有,拟想能力同样在写作中得到培养,如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让学生写《“种子”赞》引导学生展开由物及人的比拟想象,既加深理解课文,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
九、发挥假想,拓展想象。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不能忽视假设想象。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在观察的基础上,提供想象契机,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如教《未来的房屋》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准备设计在哪些地方?你在屋里增加了些什么设备?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提早几天就预告屋主了;房屋里有运动场,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加深,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注意到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学了《一幅壮锦》之后,联系课外阅读,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等文章,培养学生假想能力。我班的孩子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创造情绪高涨,写得竟不亦乐乎,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
总之,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首先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善于仔细观察生活,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多想,不断开动脑筋,加强训练,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展翅高翔,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第二篇:迎接挑战 创造精彩
初升的朝阳给予我们新的希望,在充满火样的热情中,我们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生命原是一幅未动笔的画卷,但有志者却能描绘出绚丽多姿的动人画卷,我们应当充满希望的迎接挑战,成功的精彩毕竟需要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加油吧!为了创造不平凡的精彩,去傲视任何一个挑战,因为我们,是最强的。
第三篇:美的感受、美的想象、美的创造
美的感受,美的想象、美的创造
——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 焦作孟州市谷旦镇禹寺中学
杨春红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教了多年的音乐,却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上音乐课学的东西多了,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尤其是进行歌唱教学,特别是古典音乐、外国经典歌曲、民族五声调式歌曲教学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缺乏兴趣、应付、不愿唱的状态,每届学生,愿意唱并唱会的歌曲大概有三四首:《中学时代》、《青春舞曲》、《茉莉花》和《剪羊毛》,学生更喜欢的,是教材里没有的、时下流行的周杰伦、至上励合、林俊杰的歌。唱起他们的歌,孩子们脸上放起了光,嘴角挂满了笑意,那是发自心底的快乐。
针对这种反差,我经常反思:为什么孩子们不愿唱音乐教材上的歌曲?是现行音乐课本编写的问题吗?是孩子们不懂得欣赏高雅艺术吗?答案都是否定的。思来想去,我觉得关键还是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也没有切实掌握新课标下上课的有效模式和方法,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孩子们上起课来索然无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选了几节孩子们平时不乐意唱的“歌唱课”,对照新课标,下工夫研究、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反复设计、修改教学方案,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在一次的优质课大赛上,我特意选了孩子们平时最不愿上、同行们作课回避的一节《阳关三叠》作为我的参赛课,将自己平时研究、总结的一些方法应用其中,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结果是:那次作课非常成功,孩子们在快乐中愉快地接受了《阳关三叠》这首歌,不少同行也对这节课给了相当高的评价。从那以后,我就按照自己总结的方法上每一节音乐课,再也没觉得音乐课难上过,孩子们快乐的歌声飞扬在每一节音乐课堂上。
让孩子们喜欢上每一首音乐书上的歌曲,秘诀在哪里?实际上很简单,以《阳关三叠》为例,我就是注意抓好以下三点:
一、创设合适音乐情境,及时引学生“入戏”,抓好“导入”
看着大屏幕出示的一幅幅中国古典水粉画的图片,闻着讲台上一杯清茶散发出的茉莉花香,听着流淌而出的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相信任何一个学生从踏入音乐教室的那一刻起,都会屏气凝神,醉心于美妙的音乐,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气氛,《阳关三叠》那古朴清幽的意境自然而然就营造出来了,你想哪一个学生还会散漫随便?古琴激昂处,热情被点燃,神经兴奋起来,整个人早已融入到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了„ „通过这些课前音乐情境的创设,学生自然“入戏”,心灵与音乐中的美近距离接触,师生的感情产生了和谐共鸣,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音乐中得到升华,避免了老师费劲讲、学生应付听,双方都觉得索然无味的尴尬局面。学生也不会觉得这首歌“老掉牙”、“不想唱”,再进行下面的歌唱环节就很容易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此“导入”,非平时老师们“导入新课”的“导入”,而是从学生们站在音乐教室门口那一刻开始,就开始“导入”了。这个环节的实质就是想方设法在学生上课之初,牢牢抓紧学生的神经,让他们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至于“导入”的方法,就要靠我们教师来开动脑筋,根据课堂内容、授课对象的不同,科学地设计“导入”程序,使每一节课都有良好的开端。
二、搜集运用资源,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由于学科特点,我们的音乐课需要大量的音像资料来充实,否则我们上的课就会很单调、空洞,学生根本就体验不到美,哪里还会张嘴唱歌?而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相关的音像资料,或者配备得很少,给广大的音乐教师出了个大难题。不过,这个难题在网络通达、信息高速传递的今天,已经不成难题了,我们只需要用一小点时间,上网搜集下载,再做成专门的课件。比如:《阳关三叠》这一课,上网搜索,会看到不同版本、不同艺术范畴的《阳关三叠》:有古琴曲的《阳关三叠》,有古筝曲的《阳关三叠》;有独唱的《阳关三叠》,有合唱的《阳关三叠》,舞蹈的《阳关三叠》,还有相关的歌曲、介绍,等等。有了这么多可用的资料,我们尽可以拿来编辑、整理、设计、制作出自己所满意的生动的音乐欣赏课课件。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就是在“导入环节”用了古琴曲《阳关三叠》,烘托古朴深远的意境,暗示歌曲的风格特点;在“范唱环节”用了独唱《阳关三叠》,让学生更直接的感知歌曲的艺术特色;在“拓展环节”用了合唱《阳关三叠》,增强学生对作品创新、再创作的认识。学生也因此最大限度的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最大限度的接触体验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阳关三叠》,并且在不同艺术形式表达的比较中,增强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不觉得这首歌难听了,反而会“乐在其中”。
这个环节的实质,是通过多种媒体的有效运用,实现教学信息的听觉、视觉双通道有效传递,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知和欣赏。做好这一环节,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就要注意积累一些对教学有用的音频、视频素材,适时地安插在课件之中,为我们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增彩添色。
三、巧用音乐活动,点燃课堂热情,延伸课外实践。
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会进一步巩固、消化前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帮互让、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在《阳关三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分组实践,设计表演音乐剧《阳关三叠》。孩子们接到这样的任务,立刻兴奋地讨论起来,谁都想在老师同学面前露脸。孩子们的设计和表演真的是让人大吃一惊:有的小组服装设计独特,用彩纸叠出古人戴的学士帽戴上,再加上拱手作揖的动作,一个古代儒生活生生地站在人们面前;有的小组道具设计新颖,将长纸条涂绿,再一支支挂在竹扫帚上,在两个演员后边挥来挥去,像极了垂柳婆娑;有的小组表演细腻,眼神传神到位,道白字正腔圆。看着他们的表演,连老师都禁不住热情澎湃。最后,我将每一组的闪光点结合起来,再来一次表演,其余同学在旁边轻声吟唱《阳关三叠》,当作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这一节课就在这时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快乐也达到了极致。此时此刻,谁还会说《阳关三叠》这首歌难听?谁还会说不要学这首歌?下课了,学生走在校园里,还在意犹未尽地哼唱《阳关三叠》,见到好友,还会文绉绉的做个揖。孩子们可爱吧?
所以我建议同行们,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或者是综合课,都不要少了音乐实践活动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的实质就是将所学知识技能生活化,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让学生感到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工具,使孩子们感到,音乐就在身边,艺术就在身边。总之,要上好一节“歌唱课”,让孩子们喜欢唱歌、让孩子们享受歌声中的快乐、让孩子们每节课都学有所获,教师既要适时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及早融入课堂,又要善于搜集、运用多种资源,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还应该创造性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点燃他们歌唱的热情。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师生双边活动会越来越精彩,我们的课也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仅仅是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做法,希望更多的同行去发探究、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跨入到科研兴课的行列中,让快乐的音符飞进更多孩子的心中!
第四篇:智慧课堂精彩教学
用智慧构建精彩课堂
戴东花
一.创设和谐情境,构建精彩课堂 1.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前奏,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小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悬念导入就是设置问题,令学生思考,激起小学生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促使小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组图片,让学生找出这些物体中的三角形,紧接着出示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物体都要制成三角形呢?难道是因为三角形长得好看吗?是因为人们特别喜欢三角形吗?还是因为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本领呢?通过提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习氛围高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顺势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使小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像磁石一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第一锤就敲在小学生的心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运用媒体,乐学不倦
媒体技术能够利用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信息,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能够化静为动,变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愉悦身心,乐学不倦.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教师如果单纯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出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与平行四边形周长相等么?再演示:它们的周长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通过画面的不断闪烁,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变化,周长也在变化.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在讨论、合作中明白了周长的变化,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境界之中,始终保持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小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有无变化,学生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3.语言轻松幽默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也是语言的较高境界,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幽默,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学生的情绪也比较激昂,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其心理压力会减轻,能够更加轻松的面对学习,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幽默的语言要教师自身去发觉和联系,要自然,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调整课堂气氛,调整教学节奏。有时候老师可以把数学课堂编排成童话剧,每一个学生都是童话中的一分子,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以童话中人物身份加以提醒,则会让纠错变得柔和,学生不会感受到较大的挫折感,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幽默的效果不仅仅在于提醒,还在于我们将一些批评变成了教育,让学生容易接受,动则发火的教师,虽然表面上会有威严,可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心悦诚服。语言的魅力非常的巨大,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可以提醒学生,可以警示教师自己,因此学会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小学数学语言艺术其实需要教师多用心去应用。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凝结,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实践和联系,直到熟练。
二、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计成小品剧,在表演过程中学到知识,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捷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数学课堂精彩绽放.
第五篇:意境的创造和运用
略谈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的运用
一、意境的创造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一种 艺术概念,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唐代司空图说的“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指的便是意境。清末学者王国维则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也。古诗之佳者,无不如是。”他还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具体地讲,意境是作者主观方面的“意”(包括思想感情,意趣、理想、情操以及创作意向等)和客观方面的境(包括景物、音响、人物、气氛、色调等)的统一,也就是“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
如何创造意境?应自觉地从四个方面下大力气:注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传神隐形。
(1)注情于景:先写了景、后抒情;缘景生情,使得景中有情,从而造成意境。例:《敕勒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以景托情:先抒情,后写景,以景烘托其情,使情中有景,从而构成意境。例:崔护《题都城山庄》,李商隐《乐游原》。
(3)情景交融:指抒情中有景,写景中有抒情,使情与景相互为用,和谐交融。
(4)传神隐形,无迹而神。诗中意境总是以神为主,以形为客;以意为主,以象为客;以情为主,以景为客。许多诗词名家按照心物同构,体异性通,天人合一的原则,在意境的营构上采取传神隐形的写法,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进入脱略形似的审美领域,力求主客融一,物我相忘,空灵而传神,无迹而迹,无迹而神。
诗的本质是抒情言志达意,诗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的感受、情感,“神与物游”,“思与境偕”,寻觅到与其相应的寄托物,缘情凭境立意,确立一首诗的“意”,即题旨,主题思想,从而以“意”为帅,以意统“象”,营构诗中的意,即意境。“望海潮·榆林颂”是我在2009年“榆林颂”诗词大奖赛中填的一首词,被评为一等奖。因为我去过榆林,所以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榆林在经济社会中取得的辉煌业绩,来表达改革开放以后,榆林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讴歌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了表达这个“意”,我在整个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个“意”来寻觅、选择、熔铸、组合诗中的意境。从榆林的生态、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建筑和人们欢乐的生活场景,用准确、生动、形象的意象化语言,高度概括,凸现榆林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突出了“信天游唱响中华”这个主题思想。这里创造了一个以写景开头,以抒情结尾,中间以物象、事象、意象融合,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并以此激活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里我想用陕西省散曲学会会长郭芹纳先生的评论,剖析本词,虽然是管中窥豹,可以略见一斑:这篇评论的题目就叫“信天游唱响中华”,是本词中的最后一句话。郭说:“一等奖的另一首作品《望海潮·榆林颂》词,与前面的律诗风格迥然不同。开篇从改革开放后的榆林风光入手,写出榆林如带之“柳烟”,满目呈紫的“苜蓿花”,而后,一句“绿茵暗换黄沙”,将诗意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展现出今日榆林优美的生态环境,引领读者遐思遥想。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九五”以来,榆林人民艰苦勤奋地实践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宏伟计划,实践着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林草覆盖率达到30%,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昔日黄沙蔽野,今朝绿茵连天。这是勤劳勇敢的榆林人民响应党和国家“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通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暗换”二字可谓“词眼”,极为生动贴切,既显示出榆林生态好转之迅捷,又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紧接着,作者又采用铺排的手法,写出“荞谷浪翻,牛羊塞道,尤多脆枣甜瓜”,以榆林之特产来展现其物产之丰富,生活之丰足,而后总括一笔“卅载把云拿”,并以“看”字领起,揭示出
榆林卅载之龙腾虎跃,及“雨顺桑麻”的必然因果,进而由此导入“笑语喧喧,小康金路乐家家”来收束上阙。下半阙进一步描写榆林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新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道连天,高楼接日;商贸四海,货通五洋。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榆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煤炭、石油、湖盐、岩盐的储量极为丰富。这里建成了我国陆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建成了现代化的煤炭基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天然气源源不断输向北京、上海、西安、银川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汽、电力、化工、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正在实现着由资源大市走向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成为著名的东方明珠。作者以“油煤气电堪夸”振起,既突出而充分地展现了榆林油、煤、气、电等自然资源的丰富,又为下面的“正倾心开发,光映云霞”诸句蓄势,进而便有了“高速广铺,车通货畅,贸商直接天涯。楼厦顶呱呱”的一气呵成,接着便是登楼远眺,临窗纵目,自然是但见“满苑奇葩”。此句以但字领起,以“满苑奇葩”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榆林的新貌。末句一笔叫醒,意味深长:“小曲悠悠,信天游唱响中华”,既突出独具特色,享有盛誉的陕北信天游,又展现出榆林人民的欢乐心怀,道出了榆林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全词行文环环相扣,步步升华,巧妙自然,相互映衬,读来有大气宏阔,雄豪高迈之感。”
二、什么是意象,如何运用意象?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具体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他们的融合形成诗歌的意境。事象与物象都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悲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 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又如“流水”的形象代表一去不返之意象,“杨柳”是关乎离别的一个意象,甚至某种色彩,也会具有相关的特定意义。如“青”、“绿”常常用来表现伤感的情调。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写到李隆基马崽坡事件后心情悲伤,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在《青门柳》诗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李白《菩萨蛮》一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新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意象一般不能独立运用,他要与事象、物象结合在一起组成篇章,而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比如,我在《巨变》这首诗中这样写道“全然无觅旧时踪,谁靓朔方今日容?黄水欢歌描嫩绿,贺兰起舞著新红。莺衔湖畔杏花雨,燕剪河边垂柳风。大厦入云惊巨变,飞车跨越看长虹。”此诗首联以提问的方式开头,颔联以“描嫩绿”“著新红”这两个意象,突出宁夏山河的新面貌,新变化、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贺兰起舞,黄河欢歌。颈联以莺衔“杏花雨”,燕剪“垂柳风”这两个物象,进一步描写了宁夏湖河、生态的新风貌,很生动,显示了宁夏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此联的“动”和上联的“静”结合起来,融合出一副盎然春意的景象。尾联实写,切入主题。以“大厦如云”“飞车跨越”这两个物象和“惊巨变”、“看长虹”这两个事象,高度概括出宁夏巨变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惊喜心情。情远不止此,还要希望象征经济社会发展,象征改革开放这个“飞车“”跨越“式前进,亦即跨越发展。还要希望看到更大的成绩—色彩美丽的长虹,以此使诗歌升华,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本诗除了注意意象、事象、物象的巧妙组合外,还十分注意“炼”字,使所用之字、词,尽量准确、生动、鲜明。特别是注意动词的运用,如“描”、“著”、“衔”、“剪”、“入云”、“跨越”等动词,使所描写的形象十分生动、鲜活,起画龙点睛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