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画鉴赏(一)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国一金典国画研究专家告诉我们,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第二篇:心得体会,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学习《国画》的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国画学习,我很感谢为举办这次《长安区中小学教师国画培训班》付出辛苦的老师,特别是杨主任、张主任、李曼老师,还有学识渊博的刘岚老师。我现谈点心得体会。
我琐碎的说三点:
一、近大远小:同样的物像近处的大远处的小,比如人物、树木、房屋、山峰。国画虽然是散点透视,但是国画也是讲究合情、合理。
二、虚实:近实远虚,近处清晰色重、线多、点多,远处清淡、模糊线少、虚,一般远处色淡,但是如果不是分两个层次,而是多个层次,如近、中、远景,有时可以近处色重、清晰,中景色淡,远景色较重但是一定要虚,点和线都要虚要少。学画在基本技法掌握后,一定学布局,学整体,要学会虚实、避让,即是一个局部也要有虚实避让,也就是要有变化,在一些美的笔墨的基础上,要有虚实,多少,避让和变化。局部实大部分虚,画有画眼有重点,重点要实,次要点次之,其它要虚。不能对称要有虚实比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变化。也就是说首先从整个画面上要有大的虚实,不可零散,不可杂乱的虚实,要气韵贯通。
三、勾、皱、擦、点、染是成熟起来的技法,因此初学者一定从此基础开始学习,这是国画成熟的程式,用笔勾、皱、擦、点用硬笔,且用笔适中,染用软笔,且用笔要大,为了画面连贯不留渍痕,而且有
时为了统一灰度,把淡墨一次调好。忌板、刻、结,用笔不活,手腕不灵,或不清楚笔意或所画的对象,拿不定主意。.不能生硬,荒、率,不好好多练,要沉实,要认真沉静的多练。只有当你把法技法学成熟了以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创造自已的作品。
xx 年 4 月 25 日第二篇、关于中国画笔墨学习心得体会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学校:南马小学 姓名:李文静 职称:中小学二级 完成日期:xx 年 4 月 15 日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我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理解,从对用笔用墨以及写生感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用笔;用墨;写生感受; 目录 一、概述·······························································································································1 二、通 过 大 师 感 受 笔
墨·······································································································1(一)
笔 法 的 体会···········································································································1(二)
墨 法 的 体会···········································································································2(三)
气 韵 的 体会···········································································································2 三、笔 墨 写 生 感受···············································································································2 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4 参 考 文献·······························································································································5 一、概述 刚开始学习中国画我对它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被众多精彩的作品所
吸引,感觉笔、墨、水结合会产生很美的意境,觉得非常的神奇。最初学习国画对笔墨的用法掌握不好,老师总会想出很多方式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先让大家在生宣纸上用笔随意转动,使用点线面相互叠加渗透,自由发挥,感受一下笔墨浓浓淡淡的变化,轻松地表现出几种不同的造型,把大家引入微妙的遐想当中。同学们都对这种无声的语言有很大的兴趣,用尽心思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教室悄然无声,只有用笔尽情挥洒的声音。
中国画笔墨技法千变万化,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这种丰富的绘画艺术语言体现出了笔墨无尽的情趣。我们通过吸取前人的绘画经验,归纳出新的知识点,去学习、实践。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掌握好笔墨的运用是最关键的,怎样用笔用墨作为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要求我们从起步就要正确学习笔墨的运用,不能落入俗套。因此,刚学画画,我们主要以临摹效仿古人佳作为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我很喜欢吴昌硕、郑板桥的笔墨,他们是中国画坛的巨匠,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对他们的画法也进行了一些学习,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笔法的体会 吴昌硕作画来自于石鼓文,他曾说过“且凭篆籀笔,落墨颇草草。”[1]他的画风带有很明显的石鼓气息,他是用石鼓文的笔势来作画的,这首先让我感到学好书法对自己作画是大有帮助的,元人赵孟頫所
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2]所谓书画同源此时才有真正的体会。吴昌硕的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由于长期的磨练,他的腕力功夫得到了锻炼,这种功力在他的用笔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力是靠腕力表达出来的,手腕功夫不好很难表现出有分量的线条,这在作画过程中是有感受的,长时间不练笔,就觉的画出的线会颤抖,没有分量感,吴昌硕的用笔有“钝刀硬入”之语,就像他的篆刻,腕部力量很大,几乎要把笔用秃,这种笔法有种开张拓展的笔意。吴昌硕擅长画花卉蔬果,都是他家乡常见的画材,表达着他对家乡的深爱之情,而他画的画充满了很浓的金石气味,似乎也像是一幅篆刻作品,很有大气感,即使是画一幅小的作品也气势不凡。所以,我感觉情感和运笔是相互联系的,用笔的力度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如果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情感,只是靠刻板的描摹和无意的挥洒是表现不出事物的实质的,所以必须在平时多练习,多用心体会,才能在行笔上运出具有强大力感的线。
(二)墨法的体会 墨和线相比而言,线条主要是勾画轮廓,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墨不仅可以造形,更能表现出物象的质感、起伏等。笔墨不仅能达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是用墨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气氛,表现人的心理感受。例如郑板桥画的《墨竹图》,[3]是他的一幅构思巧妙的作品,画面主要描绘竹竿和竹节,而竹叶只画了几片,墨色的描绘浓浓淡淡,干湿兼并,恰到好处。笔墨变化丰富生动,竹子画的虽然细但丝毫感觉不出微弱,而是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很有力度。
画中将竹叶画的很肥,青翠感十足,使人能充分感受到竹的劲节,画面神完气足,神采俱佳,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水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个画面富有情致,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气势。郑板桥之所以有这种创作体会,既来自于他数十年创作实践心得,也与他对传统名家仔细揣摩学习有关。这和画家高尚的修养,人品和见地息息相关。郑板桥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4]从中可以看出他坚韧倔强的品性。可见墨法的运用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和作者的修养是密切联系的。
(三)气韵的体会 古人作画很注重画面气韵的表现,老师也曾说过我们画画是要画出空气,让人看了画感觉空气在流动,给人以舒服的感觉,但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让别人在画中感受到这种气的存在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吴昌硕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这种“气”存在了,等到画的时候,则能一气呵成。他用气推动笔,落笔大胆肯定,能够掌握全局,做到胸有成竹。等画即将完成时,他便开始调整,大胆落笔,小心收拾。他对整幅画布局的安排很到位,尤其是对气的把握,通过诗书画印的安排使整幅画活起来,气韵十足。例如他晚年做的一幅作品《葫芦图轴》,在写意花鸟课上我也临摹过,这幅画泼墨大叶草隶悬藤,满幅金黄色大葫芦次第而生,有些地方密不透风,有些地方却很疏松,信笔自如,气势旺盛。画的左下边有一行题款,左下角有一印,右上角再盖一个小印,这个印虽然小但相当重要,关乎整个气局。右上和左下相互辉映,左上角和右下角则空白,对角气贯全幅,全局皆活。吴
昌硕这种独特的构思,诗书画印的巧妙安排将中国画的气息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在作画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在作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态度,然后要对所作之画有全局的意识,把握好整幅画的构图,诗书画印的安排都要事先想好,需要别具匠心地去想去琢磨,不能草草了事。
三、笔墨写生感受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大师的画让我深有感触,首先他们对中国画的热情是无可比的,我从大篇二:中国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画作品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选择了“中国画作品欣赏与基本技法”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还学会了画工笔画,水墨画,写意牡丹等。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我明白了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与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很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一个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几分浮华,多了几分真美。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 xx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中国画自 19 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 19 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总之,学了这门课,我受益匪浅,既陶冶了情操,又学习了新知识。篇三: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00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学校:南马小学 姓名:李文静 职称:中小学二级 完成日期:xx 年 4 月 15 日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我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理解,从我从事教学工作后教授这些小孩学习国画,从对用笔用墨以及写生感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用笔;用墨;写生感受; 目录 一、概述································································································1 二、通 过 大 师 感 受 笔墨··············································································1(一)
笔 法 的 体会·················································································1(二)
墨 法 的 体会·················································································2(三)
气 韵 的 体会·················································································2
三、笔 墨 写 生 感受···················································································· 2 注释······································································································4 参考文献································································································5 一、概述 刚开始学习中国画我对它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被众多精彩的作品所吸引,感觉笔、墨、水结合会产生很美的意境,觉得非常的神奇。最初学习国画对笔墨的用法掌握不好,记得我的国画老师总会想出很多方式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先让大家在生宣纸上用笔随意转动,使用点线面相互叠加渗透,自由发挥,感受一下笔墨浓浓淡淡的变化,轻松地表现出几种不同的造型,把大家引入微妙的遐想当中。同学们都对这种无声的语言有很大的兴趣,用尽心思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教室悄然无声,只有用笔尽情挥洒的声音。而如今我也站在讲台上教给学生学习国画,我也尽量用有趣生动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国画的魅力。
中国画笔墨技法千变万化,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这种丰富的绘画艺术语言体现出了笔墨无尽的情趣。我们通过吸取前人的绘画经验,归纳出新的知识点,去学习、实践。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掌握好笔墨的运用是最关键的,怎样用笔用墨作为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要求我们从起步就要正确学习笔墨的运用,不能落入俗套。因此,刚学画画,我们主要以临摹效仿古人佳作为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我很喜欢吴昌硕、郑板桥的笔墨,他们是中国画坛的巨匠,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对他们的画法也进行了一些学习,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笔法的体会 吴昌硕作画来自于石鼓文,他曾说过“且凭篆籀笔,落墨颇草草。”[1]他的画风带有很明显的石鼓气息,他是用石鼓文的笔势来作画的,这首先让我感到学好书法对自己作画是大有帮助的,元人赵孟頫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2]所谓书画同源此时才有真正的体会。吴昌硕的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由于长期的磨练,他的腕力功夫得到了锻炼,这种功力在他的用笔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力是靠腕力表达出来的,手腕功夫不好很难表现出有分量的线条,这在作画过程中是有感受的,长时间不练笔,就觉的画出的线会颤抖,没有分量感,吴昌硕的用笔有“钝刀硬入”之语,就像他的篆刻,腕部力量很大,几乎要把笔用秃,这种笔法有种开张拓展的笔意。吴昌硕擅长画花卉蔬果,都是他家乡常见的画材,表达着他对家乡的深爱之情,而他画的画充满了很浓的金石气味,似乎也像是一幅篆刻作品,很有大气感,即使是画一幅小的作品也气势不凡。所以,我感觉情感和运笔是相互联系的,用
笔的力度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如果对事物没有足够 的情感,只是靠刻板的描摹和无意的挥洒是表现不出事物的实质的,所以必须在平时多练习,多用心体会,才能在行笔上运出具有强大力感的线。
(二)墨法的体会 墨和线相比而言,线条主要是勾画轮廓,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墨不仅可以造形,更能表现出物象的质感、起伏等。笔墨不仅能达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是用墨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气氛,表现人的心理感受。例如郑板桥画的《墨竹图》,[3]是他的一幅构思巧妙的作品,画面主要描绘竹竿和竹节,而竹叶只画了几片,墨色的描绘浓浓淡淡,干湿兼并,恰到好处。笔墨变化丰富生动,竹子画的虽然细但丝毫感觉不出微弱,而是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很有力度。画中将竹叶画的很肥,青翠感十足,使人能充分感受到竹的劲节,画面神完气足,神采俱佳,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水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个画面富有情致,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气势。郑板桥之所以有这种创作体会,既来自于他数十年创作实践心得,也与他对传统名家仔细揣摩学习有关。这和画家高尚的修养,人品和见地息息相关。郑板桥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4]从中可以看出他坚韧倔强的品性。可见墨法的运用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和作者的修养是密切联系的。
(三)气韵的体会 古人作画很注重画面气韵的表现,老师也曾说过我们画画是要画出空
气,让人看了画感觉空气在流动,给人以舒服的感觉,但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让别人在画中感受到这种气的存在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吴昌硕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这种“气”存在了,等到画的时候,则能一气呵成。他用气推动笔,落笔大胆肯定,能够掌握全局,做到胸有成竹。等画即将完成时,他便开始调整,大胆落笔,小心收拾。他对整幅画布局的安排很到位,尤其是对气的把握,通过诗书画印的安排使整幅画活起来,气韵十足。例如他晚年做的一幅作品《葫芦图轴》,在写意花鸟课上我也临摹过,这幅画泼墨大叶草隶悬藤,满幅金黄色大葫芦次第而生,有些地方密不透风,有些地方却很疏松,信笔自如,气势旺盛。画的左下边有一行题款,左下角有一印,右上角再盖一个小印,这个印虽然小但相当重要,关乎整个气局。右上和左下相互辉映,左上角和右下角则空白,对角气贯全幅,全局皆活。吴昌硕这种独特的构思,诗书画印的巧妙安排将中国画的气息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在作画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在作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态度,然后要对所作之画有全局的意识,把握好整幅画的构图,诗书画印的安排都要事先想好,需要别具匠心地去想去琢磨,不能草草了事。第三篇、中国画欣赏心得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画欣赏的心得 我学习中国画欣赏已经将近半个学期,刚开始是抱着修艺术类学分的心态来选的这门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对这门课培养出一份无法言说的感情,也感受到了老师平易近人的授课风格。以下是我学习
中国画欣赏的心得。中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画坛上独具风采。中国画自成体系,主张“以意主”,强调“表现”,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十分注重用笔用墨。在构图、造型上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不拘泥于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更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究“以形写神”,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在陈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欣赏一幅中国画不仅要看它的笔墨,更重要的是欣赏它的气韵和意境。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画面形式技法构成中国画的外表形象。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中国画最妙之处还是它的意境,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体会作品在时代背景中表现的个性,从作者的经历、思想上领会作品的意境,把作品置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省视,通过对中国画艺术来龙去脉的领悟,更深入地欣赏一幅中国画。中国画按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我们赏析的的中国画有山水画、人物画、敦煌壁画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虢国夫人游春图。
此图描绘的是公元 752 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画中八骑人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在行进的行列中,从头至尾,充满了舒情闲适,勃勃生气,正应游春主题,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画家张萱通
过人物的主从关系,通过前疏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她的生活奢侈、豪华。张萱在这方面的表现极为精到:红裙,青袄,白巾,绿鞍,骑鞍上金缕银丝精细的绣织,都显得十分富丽。夫人的体态丰姿绰约,雍容华贵。这幅游春图与杜甫的《丽人行》相对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杨氏一家势倾天下的奢侈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中国画欣赏不能光欣赏,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体会它的意境与情趣,我们还动手学习画一些简单的中国画,其中我感觉自己画的最好的是牵牛花。在动手画的时候,我体会到中国画很难画,毛笔的力度掌控不好,湿度也很难控制,不是水吸多了画在宣纸上晕开,就是水太少毛笔分叉了,不过通过努力的练习,后来我就渐渐能把握好程度了。看到自己画完的画作觉得很有成就感,想要拍下来发条说说分享给朋友们看。
中国画欣赏这门课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陶冶了我的情操,帮助我提高了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更加使我真正的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我会永远铭记这段欣赏和绘画时光于心中。感谢它给我带来的感悟与快乐!第四篇、中国绘画艺术欣赏上课心得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上课心得体会 最初知道有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这门课是在选课系统中看到的。考虑到
不让研究生生涯的课程在各种乏味的专业课中度过,毅然选择了绘画艺术欣赏。上课看看中国画,听老师讲讲艺术史,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上课体验。
上课的内容和讲课的方式可能与我预想的有些不同,我原以为是讲讲中国的现代画,也就是国画和水墨画这类,但老师的讲课脉络还是以美术史为主。给我们讲授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收获颇多。美术史与历史学有密切联系,同时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与鉴定。美术发生史必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这就与考古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美术史还与一般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但是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第一性资料,同时伴有审美判断,这两点可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划清界线。美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还涉及美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美术历史的发展,又与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区别开来。
中国艺术的表现特征自古以来也有过多次的变化,最初是地理环境特征,从河流季节性的泛滥和地处内陆的认识观而来,然后又过渡到了宇宙天地观,这与世界的中心论有很大的关系。最后到社会传统特征,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基础,家庭复杂但有组织的社会传统。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倾向也对艺术的表达又很重要的影响,顺应自然避免极端,无一不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以线条为主。艺术中最少不了的东西自然是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泛指,古称丹青或绘事。主要指的是以传统中国绘画工具所绘在绢或纸上等传统绘画材料的绘画。中国画的概念是与西方绘画相对应的概念近代以来
为区别由西方输入的 油画、水彩、版画等统称为西洋画的外国绘画而有的称谓。今天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一直有人认为此称谓指向不明,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用水墨画代替中国画从文脉上看中国画包括三个部分: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原始艺术是最早的艺术发生的时期。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产生,也生活没有文字记录,具有一定的文字功能和符号意义的“绘画”,反映了先民们社会生活信息以及相关的图腾崇拜。虽作为艺术相当稚拙,但透露出艺术的曙光。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陶器玉器,岩画地画,雕塑和蚌塑之类。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有素陶与彩陶之分。先人在造型设计和制作时,注重造型的审美功能。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线条的曲直变化,善于运用空间、虚实、疏密、繁简、强弱、质地和色彩等对比手法,就是器物上的某些附加物如耳、流口、足的处理,也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对称、均衡与稳定作用。为日后大量出现的陶瓷器的造型所继承和发展。玉器的发现和生产是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萌发。良渚文化的玉器代表了中国玉器文化的最高成就。
在殷商与先秦两汉时期,艺术表现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商周两代的青铜文化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青铜纹饰主要以对鬼神、魑魅、灵异表现居多,一反原始社会活泼自然气息,大多给人一种神秘恐怖的印象。最有代表性的是饕餮纹。绘画艺术在原始社会末期,已脱离器物装饰的地位而独立存在。但因损毁遗失等原因,春秋以前史载绘
画作品至今没有实物资料。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间接了解这段时期的绘画表现力。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创作趣味变化很大。由殷商、西周时期对鬼神的表现,转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表现,在绘画形式上还存在着夸张变形的处理,但突破了商周以来的装饰风格,向写实迈进一大 步。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具有深沉雄大的气魄。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具有深沉雄大的气魄。
在三国两晋时期,绘画沿袭汉画传统,多为故事、圣贤等宣扬教化的绘画,兼有少量的道释、神仙、风俗、名士肖像等。而东晋南朝时期的绘画,山水画迅猛发展,江南优美的山水景物使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提高,兼之玄佛之士标榜隐逸,登山临水,搜奇览胜成为士族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但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些使人醉心于讴歌自然,文士画家也为了模水范山而放情丘壑,这样山水画便从人物画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人物绘画题材多种多样,沿袭前代神话、历史故事及贵族生活题材;肖像画作为一门画科得到确立,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起来;出于士族贵胄阶层的爱好,描写名流逸士和道释人物的题材增多,花鸟画开始兴起,但尚处于萌芽状态。对于北朝的绘画,比较著名的就是一些石窟壁画、墓室壁画、卷轴画等。如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彩绘砖,采用一砖一画的方式,叙事性很强的展现墓
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在风格上,从汉代的雄浑、粗朴、古拙、转为严谨精密、体韵飘然的风尚,这是魏晋六朝绘画的时代特色。
隋代绘画艺术中,隋帝王提倡绘画,画家云集宫廷,对唐绘画影响极大。绘画题材以佛道和贵族生活为主,此外还有山水、人物、风俗、鞍马、台阁等。受中原绘画风格的影响,隋朝石刻画和敦煌隋窟壁画相对前朝更加精工,为唐石窟绘画的繁荣奠定良好基础。初唐时期,统治者注重绘画的政教作用,沿袭汉代图绘功臣肖像于宫墙殿壁的做法,促进肖像画发展。反映历史事件的具有政治色彩 的记实性绘画也得到迅猛发展。随着以儒学为思想武器的封建统治达到极盛,中国的写实艺术也达到了高峰。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局势平稳,促进了精神生活的高度发展。此期名家辈出,达到精尖的艺术水平。吴道子的道释画、张萱和周昉的“绮罗人物”画、曹霸和韩干以及韦偃的鞍马画、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韩滉及戴嵩的风俗画,逐渐走向成熟的花鸟画等等。各题材竞立并存,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绚烂多彩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且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尽管很短暂,但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此期绘画创作基本上是在中原、西蜀、江南三个地区。其中南唐画院发展于五代晚期,曹仲玄善画宗教画,周文矩、顾闳中等善画人物画,赵干、卫贤等善画山水画。院外的花鸟画家徐熙,以及山水画家董源、巨然,后南唐画院画家大多加入北宋画院。
时光在流逝、事物在发展,中国的美术史有着蓬勃的生机,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变革,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也将日新月异!第五篇、国画创作心得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国画创作心得 国画创作心得一:国画创作的10心得 作一般的画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就可作画,难在把画画得美,要想画得美,应从十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气韵生动,这是作画最重要的原则,南北朝著名书画评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傳模移写。”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可见其重。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其意是画作只要有气韵,形状笔墨差一点也无妨。所谓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我总结的是人物画要注重神态,特别是眼神和体态,山水画注重气势,要大气磅博,花鸟画注重韵味,要典雅隽秀,简称态、势、味。
二是讲究法度,作画讲技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技巧,二是章法,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仅限于技巧却忽视法度。法度是指作画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之所以称法度,意即它象法律一样具有严肃性,重要性,绝非可有可无,在关乎美感度上讲,它比技巧更重要。法度最重要的是画幅的构图,即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就是指整个
画面安排布局,哪里画主景,哪里画副景,哪里画配景,各个景物怎样搭配,统一协调。古人总结了许多模式,如半边型,占中型,对角型,工字型,s 字型,z 字型,c 字型布局等,画面最怕就是布局不当,凌乱无章法,更忌讳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满纸画得一点空间都没有。
三是要有古意,之所以强调古意,除关乎美感度外,古意更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它将中国传统写意为特色的风格与西方写实风格明显区分开来。
四是骨力用笔,骨力用笔是谢赫六法之一的重要内容,所谓骨力笔,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要有力度,国画线条有十八描之多,在山水画中,尤以铁线描,折芦描最显骨力,画石山石头树木多用这两种线条,而游丝描和兰叶描多用于画土山土堆。其骨力就差多了。
五是笔法细腻,国画有粗笔细笔之分,粗笔豪放粗旷,细笔隽秀温婉,故国画总的发展 趋势是越来越精细。在山水画中,区別主要在皺法上,大小斧劈皺,大小米点皺等属粗笔一类,芝麻皺,披麻皺等属细笔一类,而水墨暈染及没骨法等则不见笔痕,更显细腻,所以水墨画彩墨画成为了文人画家的最爱,其意就是求细腻传神。
六是暈染自然,暈染是考验水墨画家功底的技巧之一,画山石分阴阳,阴阳面多用墨色暈染以显现阴面和阳面,云雾水体也是晕染的重点和难点,墨色暈染多用混墨法和积墨法和分染法,混墨法是先将笔浸于清水或淡墨中,再用笔尖沾一点浓墨,一次染出深浅不同过渡自然的效果。积墨法则是先用淡墨染头遍,再用浓墨染二三遍。分染法主要
用于熟宣纸,先用较浓的墨染,随即用清水将边缘暈开,暈染最重要的是墨色浓度要掌握恰当,浓淡过渡要自然不留迹痕,通常先要将纸喷湿再染。
七是简繁得当,画山水山石的层次宜多宜繁为佳,给人以山峦重叠,千峰万壑的感觉,单一层次的山体固然也可,但总不如多层山峰雄伟壮丽,故古人爱用立轴作画,这样就可设置三至六个层次山体,显得高大雄伟。当然采用简笔风格也很好,要简就尽量简倒也有情趣,寒江独钓图全幅画就一只小船,上一老翁钓鱼,很有诗意,浪漫之极。通常画北派风格的高山大川以繁为佳,画南派风格的江南风情则以简为要。
八是意境深燧,意境是什么,就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就是浪漫风流,前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操守,后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风流倜伥的性情趣味,诗一般歌一般的浪漫情怀,画如其人,风流才子苏东坡,唐伯虎等因人品风流才能作出意境深燧的风流作品,只是此风流并非人们常谈的彼风流,而是指作者长期养成的浪漫情怀。
九是题跋有趣,题跋虽简,画龙点睛,题跋内容应精心选取,与画面内容吻合,且应有韵味趣味,最好用诗词绝句,不要随意写几个字,也不宜篇幅太长,书法应美观大方,位置应符合规范。
十是人品修炼,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德行,有爱心行善举,讲道德树礼仪,二是讲博学,饱读书穷史料,博众长苦内功,三是清心神,戒急躁静心思,淡名利莫妄为,人们常说书画修身养性就是修炼
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作出好画来。
>;国画创作心得二:我的中国画创作体会>;>;(1210 字)
友人们常开玩笑说,陈醉以“贩卖妇女”为业。当然,这是指我的创作,因为我主要是画女性裸体人物。这,一开始就谈到题材问题了。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很重要,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以求精粹化。我钟情于此的原因是我一直从事裸体艺术研究——这也是构成“贩卖妇女”玩笑的另一个因素——因而,从感性的兴趣到理性的认知,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了。
于此更早的,还是绘画方式的摸索,这与师承有密切的关系。我是学油画出身,导师是留苏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对色彩微妙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对独特构图的处理方式,对形式感的敏锐把握与构思运用。在我的油画作品中能明显见出师承的轨迹。后来,油画、中国画和书法都同时涉猎,加上还有学术研究的根基,创作个性日渐显露。不过,在我的中国作品中也同样流露出学西画“出身”的痕迹。评论家给我的中国画创作定位,有人说是“文人画”,有人说是“学院画”。其实两个都对,而且恰恰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判断,道出了我的苦心追求与创作特色。如果要我自己定位的话,那就应该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其根本就是把握住文人画的精神,运用好学院画的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看重“书写性”,古人画画说“写”——“写生”“写真”“写意”。幸亏我练了怀素,现在常书写巨幅狂草,所以,在作画时我侧重用笔、用线——线是中国画的灵魂,线用好了,支柱就起来了,精神就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用狂草在“写”人体,在淋漓酣畅中捕捉那意趣天成的效果。将草书与女性人体形象融在画面中,再加上特殊的表情、体态的塑造,也许这种对立统一本身就会激起人们某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但另一面,我又不能完全靠“天成”,作画时,我都非常着意于造型、构图甚至构成,这又用上了我的西画基础甚至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不错,古人也有“经营位置”,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我融进去的是另一个体系的基因,所以显得清新、率意、独特、异趣。画画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体会,即有时一幅作品打动人的未必是因为它的题材重大,或者画幅巨大,而更多的是绘画的本体因素在起作用。也许恰恰是一个局部的用笔(油画则如笔触)、一小块色彩的点染(油画则如透明)、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小道具的安排使人产生激动甚至震撼!这些,都有可能从经意或不经意中产生。它们最终都取决于作品的技艺含金量——捕捉造化美点的技巧和表达造化美点的技巧,而这些都往往体现为某种创作的难度。还幸亏从小背诗词,今天也派上了大用场。画作的题款,我都是用自己原创的诗词。此外,题诗用什么字体、大小、如何排放,以及用什么印、钤什么位置等,都是需要精心琢磨的。只有这样既感性又理性,才有可能给人以匠心独运的感受。一位作家说,“你的画很有个性,感觉三个字:美、媚、味。不过歪鼻子斜眼,找老婆我是不会选她们的。”一位画商说:“你的那些美女很性感,很异样。可惜就太胖了,腿那么粗„„”但画照拿。这些评说非常真实而准确,形象地反映了我的风格取向。
>;国画创作心得三:中国画创作的几点体会>;>;(714 字)
从事国画创作几十年,曾得孙其峰、于希宁、康师尧、于致贞、王小古等大师的指点,更受益于郭志光、楊耀、周作民老师。使之在创作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追求日日新中日有所思,现将几点不成熟的感受,以砖之意抛出„„ 在我的作品中,最佳笔墨并非是苦思熟涂所得。自认为不错的,能打动我的作品,并非是,专题创作性的作品。往往是在不画不快的玩耍心境下,一挥而就之作。养成了我的创作习惯,无灵感时的等待,等待不是不画,而是战斗前的静态,这时往往在看画集、读画理、游山玩水会朋友、培养灵感。靠灵感作画,奇怪吗?非也!中国画的创作是作者之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道理就这么简单。
在我眼里,一幅画精彩之处就是画的意境点。中国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由养眼而养心。人的视觉是可散可垅的,只有在汇垅了的视觉中才能让读者产生震撼。意境也就是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一种感觉。好的意境与社会,与自然是和谐的,是与读者交相辉映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与渎者的心理气氛,通过画面相通相容,画作就算是成功的。
在我心中,最佳境界是宽容。所渭境界,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精神观照。一览众山小的根本是,自身立足点要高,不然怎览图景于眼底。人的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是很难协调的,感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人欲横流,理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规矩森严,这也是一种两难。那么、举行一个舞会吧,在舞会上,人的许多感性欲望获得满足,生命的节奏
跃动在声色旋涡中,但舞会是有规矩的,人类的理性命令渗透在举手提足之间。人们通过舞会这种游戏把感性与理性欲望很好地协调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绘画看作是完善人生的一场游戏呢。
>;国画创作心得四:个人对国画创作的心得体会>;>;(1197 字)
在现在这个各种思想纷繁芜杂,风格多样的绘画领域里,一个年轻人的绘画道路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为此,我认真学习绘画史,尤其是中国绘画史,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启迪。我坚信有三点是我一生追求艺术不能分割的,就是“民族性”、“传统”和“创新”。艺术作品往往越是体现民族性的生命力就越强,同时,“民族性”和“传统”都是作品产生的源泉,而“创新”则赋予它新的生机。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独特的绘画材料、审美情趣和绘画哲学等等)。随着,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关于国画的命运有了太多争议,有的人说“国画要被时代所淘汰了”,“国画应当放弃笔墨了”等等。作为一个年青的国画爱好者,我想说的是:国画不会为时代所淘汰,相反它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相对其他绘画来说,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的艺术,更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把文学(尤其是诗词)、书法和篆刻融合一体;国画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它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探寻自然脱俗的画面表现;国画不仅是技法的再现,更是画家道德思想的再现,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画清高,首重人品”等等,另外在强调
绘画对思想和品格的表达上,是早于而且超过其他任何画种的。所以国画需要的是更高要求的画家,我一直循着这样的要求努力着,而且永远不会放弃。
我喜欢画虎,是因为虎给我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在我的眼中虎是君子,我曾有感而写到“吾画虎常以君子喻之,不为柔媚,求其刚毅;不为凶残,求其威严;不为俗艳,求其雅致。威然正颜,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环荡其间也。志存高远,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见势不趋,见威不惕,始终不改其度也。长啸可以惊天地,缄默仍能骇世俗。养天地正气,存鸿鹄之志。笔墨成处非大王,傲骨满身是君子。此皆我所欲也。”一直以来我对画虎的探索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画艺术虎,而非自然虎;要画精神虎,不为皮肉虎。”为了做到这点,我把虎拟人化,我把虎看成英雄、将军、勇士等等,当然除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还应有“侠骨柔肠”的一面。我甚至也把虎拟物化,把虎看成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节,菊之坚贞,以及青松拔地而起、直干凌云的正气。在构思和创作时,总将这些精神会聚心中,凝于笔端。在表现技法上我做了一些探索,先学大写意画虎,追求笔法神韵;后来结合山水皴法来表现虎,多用枯涩之笔,使虎有苍涩厚重之感,有别于众家画虎追求细腻、毛茸茸的皮毛感。并对虎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也把山石的质感运用了进来,看起来似虎也似石。这样一来,倒为虎增加了些顽石的坚毅和刚强。
我画虎是以虎为我代言,抒己胸臆,我自刻了一枚印章就写道“长啸
惊天抒壮志”,我希望画中的虎就是“君子之风”、“英雄之气”,不禁可以感染我,更能征服观者,给人以启发和激励。第六篇、中国画欣赏心得 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中国画欣赏心得 做了十来年美术老师,说来真是惭愧??不会画中国画,谁听了都不会敢相信。不过这是事实,而且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学画者普遍重油画而轻国画,这当中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说一个自己的切身所见。国画鉴赏心得体会 我那年考入师大艺术系的时候,系里正好进行教学试点试验,由原来的清一色油画班又增设了一个国画试点班,学制都是四年本科。那时的系主任是刘旦宅老先生、张培成先生是主管副主任之一,系里面有点社会影响的国画老师也不少,估计是这样的背景才有了国画班的试点。可是不知道是开班准备不充分还是招收的学生都是从西画中挑出来的原因,没出两年国画班已经名存实亡。当年国画班的同学在系里老师无奈的默许下全体叛逃去油画班里来,大家似乎更向往油画班的那种教学内容。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里边应该还有其他因素,不过二十来岁年青人普遍不喜欢国画那是不争的事实。
我和国画的真正接触也来自工作之后,因为教学的需要,自己只好东一块西一块的补缺少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即痛苦也苦恼。本来很希望参加郑老师的国画工作室,可能因为人数的关系最后没能如愿。所幸这次参加了郑老师的《中国画欣赏》,虽然是和各类学科的老师在一
起的入门式学习,但我觉得还是收获颇丰。
想不出具体该写点什么,就谈谈自己对四僧的理解 十年前购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四僧画集》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髡残画得没有其他三位好,笔法狂野,很多画面上都是一叶小舟浪迹江湖。这种印象在多次看了上博藏画之后被彻底颠覆,我甚至怀疑我是否记错了人!髡残在这里原来是一个热爱山的艺术家,...
第三篇:【国画鉴赏】那些年,孩子们的宝贝玩具
那些年,孩子们珍爱的宝贝玩具
滚铁环、扔沙包、跳皮筋、玻璃珠„„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这些游戏吗?
童年时代,如果你能能玩出高超的“沙包”打法,就如同伙伴中的领军人物一样“有范儿”。如果你能跳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牛皮筋,就如同舞蹈家一样优雅。如果你拥有一大盒色彩绚烂的玻璃珠,更是会时不时拿出来清点一番,如同珠宝鉴定师一样专注。如今,那些老玩具已经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被它们手里IPAD、PSP代替了。正如我们现在也无从知晓古代人在孩童时代都喜欢哪些玩具一样,明知是岁月变迁所致,也不免会有些许惋惜和无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幅名画,看看宋代人孩童时代都玩哪些玩具,这些玩具有的演化到今天依然被孩子们所喜爱,有的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管怎样,每当有人注视在这幅画的面前时都会对画中的玩具充满无限的好奇与遐想。
现在就请出主角——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
婴戏图
“婴戏图”以儿时玩乐情景为题材的中国绘画类型,为一项自宋代开始流行的重要画题。画家苏汉臣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场景中,姐姐和弟弟正弯着腰在拨弄枣磨玩耍;画中一张椅子上还有人马转轮、八宝纹纸格、玳瑁盘、小陀螺、红色佛塔、两只碗钵,这些都是儿童的玩具。画的右侧有高耸的奇石,芙蓉花,菊花,竹叶草等景物,衬托秋天的场景。
那么,这些平时见都没见过的玩具究竟是怎么玩的呢? 推枣模
推枣磨就是用鲜枣3枚,细竹蔑1根,一枣去半,露出枣核,3根小木棍设三足鼎而立之。另外两枚枣分置竹蔑两端,执中间置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不已,简单重复中孩子便已经获得无限的满足与快乐了。小男孩的重心已经都放到了撑在凳子的左手上,右手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这边一颗的上方,随时准备在它不平衡的时候或者快停的时候加上一点力。红色外套掉下肩头也没有发现,这边穿着白衣的姐姐也躬身站着,和弟弟保持着一样的姿势,脑袋都碰到一起了,两个人却都没有发现。
乡间依旧似乎有“推枣磨”的游戏。只不过已经不再用枣了,而是泥巴。以泥堆垛成尖锥状,上置槐树刺一枚;取莛子篾一片,两头缀以泥做的小鸡或小狗。如此以来,放在槐树刺上拨动,即有狗追鸡之乐。小孩子来回拨弄,常常破涕为笑,真是乐得其所哉。
当然,我们小时候做这东西以两个都是小狗的为多,小狗易于制作,且不易碎,名之曰“小狗拉磨”,也真是滑稽可笑。
八宝纹纸格
八宝纹纸格,一种画有寓意八宝吉祥纹样的纸格。玩具的具体玩法不详。
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为和合,二为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者,如珠、球、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记教八宝的符号,参见“暗八仙”。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
人马转轮
人马转轮的底部是“T”行木板支架,支架上凿孔放置一根细棍,细棍中部是圆形的八宝纹纸格,顶部安放了两个人马木偶,木偶可自由转动。玩具的具体玩法不详。推测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现今赌场中轮盘的玩具,一般适合两个玩家,以拨动人马木偶开始,看木偶停靠的位置与下方八宝纹格的对应情况,判定输赢。或者是某种供孩子学习识记的工具,通过回答不同对应事物名称,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玳瑁盘
玳瑁,脊椎动物,海龟科。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强暴,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
玳瑁也是一种有机宝石,特指玳瑁的背甲,为非晶质体,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玳瑁可用于制作戒指、手镯、簪(钗)、梳(栉)、扇子、盒、眼镜框、乐器小零件、精密仪器的梳齿以及刮痧板等器物。
玳瑁盘就是用这种有机宝石制成的盘子,在古代非常珍奇,放置在此凸显孩童身份的尊贵。
鞭陀螺
陀螺,是古代一种比较普及的儿童游戏,形状略像海螺,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陀螺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陀螺至今仍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玩具之一。
红色佛塔、碗钵、铙钹
这三样都是与佛教有关的玩具。在明代的一幅《婴戏图》中还出现过孩童跪拜木雕佛塔的场景,这些玩具的出现表明当时社会信封佛教的风气。然而,这幅画中的孩童却痴迷于推枣磨,红色佛塔、碗钵、铙钹等玩具被凌乱的摆放在一旁,正是当时社会崇信佛教的风气有所减弱的一种隐晦的表示。
铙钹原为演奏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至今,仍有很多民间乐团使用铙钹演奏,只是孩子们很少拿它做玩具了。
一起来说说您和您的孩子都玩那些游戏吧?
第四篇:古诗词鉴赏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 1.考查意象的内涵;
2、考查意象的作用;
3、考查意象的特点。
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象作用】
1、营造气氛;
2、设置背景或环境
3、塑造意境;
4、奠定情感基调;
5、借景抒情;
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
7、诗歌线索。【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寒蝉、行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古诗词鉴赏之意象类解题技巧 《送元二使安西》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芭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芳草、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唐-崔颢
流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
杜鹃、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风急天高猿啸衰(登高。杜甫)
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双鲤、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蟋蟀、捣衣、行舟。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梅花、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幽兰、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蝉、翠竹、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连理枝、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7、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长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请缨、柳营、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东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答题示例
1.根据要求找出古诗中意象
有的高考题是要求直接找出全诗的意象(如2005年浙江卷),有的是要求根据诗题找意象(如2006年广东卷),有的是要求根据意象的特点找意象(如2006年浙江卷),有的是要求找出时间变化的意象(2007年广东卷)。主要是以填空和简答的方式设题,如:
(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题: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案】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找出意象并说明其含义或寓意
这种题型是在第一种题型上的深入,它不仅要求考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还要求考生说明意象的含义或寓意。考生必须掌握一些诗歌体裁惯用的意象,并熟知其文化内涵。如望月怀人、折柳送别、长亭送别、鱼雁尺素等。如:
(20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题: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3.找出意象并用简洁语言描述画面
该题型要求找出古诗中的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答题时可以从每个句子中所给的意象进行筛选,关键是不要遗漏,在描述画面时需要就全诗意象组合进行简单的概括,关键是抓住特征、抓准特点。如:
(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荷花、人家、庭院等组成的。
4.找出意象并推测时令
考生必须熟识一些带有时令特征的意象,如梅花报春、落叶知秋等。如:
(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题:《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5.比较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不同,塑造的形象也不同。欣赏时不能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描摹上,还要欣赏意象的神韵和品格,把握诗人的寄托。相反,有时即使传达的相同情感,诗人也会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意象,这就需要考生细心体会。如同样是写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写愁,突出愁的长;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以小船写愁,突出愁的重;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以烟草、飞絮和梅雨来写愁,突出愁的广。如: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6.要求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诗句
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诗句,是高考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如2004年广东卷、2008年山东卷、2009年福建卷、2009年重庆卷都是从这一角度进行设题。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如:
(20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
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题:“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综上所述,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好的实现了新课标关于文言诗文教学的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设题角度较广,考查类型以简答题为主。命题难度呈上升之势,由单纯的筛选意象到理解意象的含义和寓意,再到欣赏情景关系;由一首诗歌到多首诗歌比较阅读。
二、高考诗歌意象鉴赏题备考启示
近年来的高考诗歌意象鉴赏试题给了高中诗歌教学及高考语文备考一些有益的启示。
1.了解诗歌传情达意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高度重视意象作为诗歌的本体特征,建立了“立象以尽意”的诗学美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方法。当诗人对人生、对世界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时,总是要选取或创造最能传情达意的意象。平时我们所说的“诗化”就是意象化,而“诗性”就是意象性。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欣赏诗歌就应该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充分了解意象的内涵和审美意味。
2.品味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诗歌的语言和日常语言不同,它总是蕴含中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生命意味。“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林庚《说〈木叶〉》)当我们读这些诗时,头脑中就会唤起一幅画面,马上就会就会感到“象”中的意味。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如:松——坚韧挺拔,竹——刚正有节,梅——经霜傲雪,不畏严寒,水仙——冰清玉洁,菊花——高贵清雅,蝉——餐风饮露高节的品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鸿雁——代表信使、表达思乡,梧桐——代伤感情绪,杜鹃——伤春离愁、思乡之情,蟋蟀、鹧鸪——思乡之情,香草、美人——喻美好高洁的品行,而“雁”、“秋”、“月”、“酒”、“落日”、“长亭”、“淡云”、“流水”、“孤帆”、“落花”、“梧桐”、“雨”、“杨柳”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等伤感情怀,“明月”、“关山”常作为离愁、思念的寄托,可以说掌握了诗歌中这些赋有特别含义和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就找到了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钥匙。
4.感悟意象组合中的“味外之旨”
在诗中,意象作为感觉能够分辨且有欣赏意义的最小单位,只有当它恰当的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因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产生整体美感效应,才能产生如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意”、“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鉴赏诗歌也须从整体入手,感悟意象的组合中的“味外之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看似是无联系纯意象的排列,其实内在有一种相关性,它们互相推移逐层推进:“小桥”就在眼前,“流水”耳边潺潺,过了“小桥”,即是幽静祥和的“人家”,而“古道”遥遥,“西风”猎猎,“瘦马”瑟瑟,“夕阳”西坠,“天涯”无边,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勾勒出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调的秋郊夕阳图,营造出凄凉、孤独的意境,勾起羁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武汉市硚口区教学研究室 陈海燕)
读懂了诗意,研读了意象,体悟了意境,文字的表述就该“粉墨登场”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审清题干要求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题干中的细微要求,审清题干要求可以让我们避免答非所问,造成失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命题人给我们答题的指向,继而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针对问题作答,提高得分率。
广东卷
林景熙《溪亭》
考题①: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通过认真审读题干,我们抓住“哪些”“时间变化”“意象”这几个要求,就明确“哪些”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变化”应该是表示时间的词而且要突出“变化”一词,“意象”应该是寄寓诗人情感的“景”“物”,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扣紧这些要求轻松地来作答:诗人运用日(暮)、月(初白)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⑵运用鉴赏术语
平时的复习训练中,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明白晓畅„„;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表达技巧方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浙江卷 第16题
考题②:简要分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一小题的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的诗句抒发亡国之痛,温婉悲凉,体现出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运用了“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亡国之痛、温婉悲凉、婉约词”等鉴赏术语,答案的表述就显得准确到位。
⑶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不管哪一类,一般来说,在表述答案时,我们都尽量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 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细细审读,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高考古诗歌鉴赏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命题人往往让考生针对某句话或全诗写一段50或8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这类题型的表述方式简单来说是: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具体来说就是三个步骤:①概括观点、特色;②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来证明观点;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江西卷
高蟾《金陵晚望》 韦庄《金陵图》
考题②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鉴赏两首诗歌之后,答案的表述就可以依据以上提到的步骤进行:(总说—概括自己的观点)这两首诗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分说—结合诗句阐述)高蟾认为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表达的效果)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界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分说—结合诗句阐述)韦庄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表达的效果)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总说)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总而言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第五篇:国画(范文)
填空:
1.生叶处:丁香头;相合处:鹊爪;直杖处:钗股;从外画入:叠;丛里画入:迸跳 2.中国画全称“中国传统绘画”,古时称“丹青”,简称“国画”,它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鲜明民主特色的绘画形式,是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立体系。按照体现内容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国画的三种题材分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分的,中国画初期是以人物画为主导地位,山水画在魏晋时期才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画到了唐代才开始独立成科。至明清两代更为突出,按照技法和艺术风格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236 3.梅花
1.徐黄一体:指的是“两家画风,两种面貌”,即西蜀黄笙、黄居寀父子与南唐徐熙、徐崇嗣祖孙,他们都是五代和宋初的著名花鸟画家。黄家父子多服务于官廷,多画宫中珍禽瑞兽,奇花怪石,画风工细巧整,富丽明艳。徐熙则为江南处士,放达不羁,作画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墨迹与色彩不相掩映,这种画风颇具潇洒野逸之趣。他们形成了当时花鸟画的两大派也就是后来花鸟画“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绘画风格的前身,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他们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2.四君子:是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年间,黄风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题称“四君”,以梅、兰、竹、菊隐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此,称这四种花卉为“四君子”。学习水墨画的初学者以“四君子”入手是最好的途径:不仅因为体现了画家人格的高尚,其寓意好,而且竹子可学直线的配置和组合,兰草曲线的构成,通过对梅花枝干的学习可联想到其它树枝干画法,菊花叶子的构成了解之后就可画各种各样草花了。随后,中国文人花鸟画家常以梅兰竹菊抒发自己情怀,利用兰竹表现高洁,梅菊表现不畏强暴的高傲姿态。这种比喻如此贴切,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超出了花卉本身的自热形象,真正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亦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梅花喜神谱》南宋画家宋伯仁所著现存最古老的梅花画谱,“喜神”是写生、写像之意。全书分上、下两册,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时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它收录 100幅图,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四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
4.文人画:也称“士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专门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所谓文人画再具体点讲就是指有修养,有学问,重视人品画品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学者画的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体现出“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枯、润而不滑”的韵味。5.写意画:写意画是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一种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们民族艺术最高的美学原则,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借助笔墨、以意造境的一种形式。写意就是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6.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7.梅妻鹤子: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三百棵梅花为妻,两只仙鹤为子,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8.王者之香:指的是兰花的别名,说的是孔子与兰花之间的一段美丽的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受到重视,从卫国返回鲁国途中,在一幽谷里,孔子看到一株独自生长的兰花,孔子于是感叹道:“兰花具有王者之香,而现在都变成了杂草一般。”随后又取琴弹琴一曲“奇兰操”。来慰藉自己的失意心情。孔子将自己不得志的境遇比喻那株兰花,兰花别名王者之香正是由此而来。9.竹林七贤:古人说,竹子“既非花,亦非草,仍为竹”。竹子的美是非凡的,特别是成群的竹子形成静谧而美好的空间,从古代就深深抓住了中国文人的心,其代表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向秀七人远离当时充斥着战乱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聚集于“竹林”之中,尽情于痛饮与“畅谈”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竹林无疑是超俗世间的场所,这七人的行为更是被后世所敬仰。
10.梅花主干、枝条、枝梢的用笔用墨关系。画梅花起手先画枝干,梅花的枝干是贯穿一副梅花作品的关键。画梅花枝干的方法有很多,所有的方法古人云:“姿态,梅之骨骼。或疏而骄,或繁而劲,或老而媚,或清而健,本各不同...”都是为了表现梅花的不同姿态。用笔要肯定有力,中侧锋并用,同时注意行笔的轻重缓急。画梅花老干时要注意干笔的用法,用笔是要中锋、侧锋结合运用,行笔要苍润瘦劲。画写意梅花枝干用墨要注意浓淡变化。古人画梅有句“浓写枝头淡写梢...”正是强调不同质感的用墨变化。尽量保持使画面和谐统一。11.《芥子园画谱》:是清代文人沈心友邀集画家王概、王著等人编辑的木板画谱,成书于康熙48年,以木板彩色套印而成,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此书命名。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山水画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人物之精华内容。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
12.分析”孔雀升墩”和”月季花蕊四季不同”。这两个例子表明了宋代画风的一个侧面,也就是“尽物之情态”。孔雀升墩:升,就是从低处向高处移动,墩,就是土堆。宋徽宗赵佶设立画院,招考各地的画师,造诣高深的就给予职称。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孔雀在树下啄食掉落的荔枝, 把画院的画师叫来当场写生。画师各显本领画出了一幅幅的荔枝孔雀图,送给宋徽宗评赏。赵佶看后,说:“你们虽画行不错,可惜都画错了。”“错了?”画师们个个非常惊愕。“孔雀上土堆,你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赵佶指着画上的孔雀,停了一会,他朝地上的孔雀一扬颏,说:“事实上,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举左脚的。”画师们有些不信,他们反复观察,果然如赵佶说的。月季花蕊四季不同:徽宗在位时,龙德宫刚刚建成,徽宗诏令御用画师在龙德宫的屏壁上绘图,所挑选的画师都是当时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图画画成后,徽宗浏览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当他走到壶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驻步观赏起来,问随从这幅画是何人所作。听说是一个新进宫廷画院的少年,大为高兴,马上给予奖励,恩宠有加,众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个机会探问徽宗,少年之画究竟好在哪里,徽宗回答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原来徽宗发现,一年四季,同样一株月季,前开的花、蕊与后开的花、蕊以及生长的叶子,都有不同的状貌,不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黄昏的花、蕊、叶也是各一异其态;而少年所画,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认为他画得丝丝入扣,符合实际。这说明,徽宗赵佶以及这位少年画师对月季花有长久而细致的观察,他们对月季花一物而多态、一种而千变的美有深刻的领悟。正因为宋人绘画对客观事物这种极为细致的登峰造极程度的追求,也就形成了宋画“工细巧整,富丽明艳”的艺术特色。
13.理解分析写竹口诀:“晴竹重人一川风,雨竹原来叶写分。风竹顶风枝借雨,雨垂低覆也重人,其间晴竹原无借,鹊爪多排人少重”。画竹难画叶,前人已把叶组的写法,高度概括为人字、个字、分字三大类,重人叠个叠分组成叶组,一定要练得烂熟,然后套在枝爪上即可成竹,叶子用笔,一般用中锋,落笔轻然后按提收起;叶子分布根据枝而生发,一般中旺、上下稀。晴竹的叶,人字加人字为重人,一般向上撇出,风竹叶如个字斜撇,类川字样。雨竹用分字,叠分字为之,最下几笔可用重人,顶风面的叶,分字来表现,表示风向,晴竹要在枝上多排鹊爪尽量少排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