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

时间:2019-05-13 18:2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

第一篇: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

无论是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还是处于现今社会的现代人,都离不开地球。地球,承载着万物生灵,孕育着人类的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生命与希望。而天穹,则是人类高占浩渺,放飞灵魂与梦想,可以自由翱翔的自由空间。因此,天与地,成就了人类的生存与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这部历史也是教人类如何认识地球、认识宇宙、认识各类文化与自身历史的过程。因此,无论处于哪种阶段的人类,都无法逃避祖先的对人类发出的询问,我们是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

古马时期亚历山大建造的斗兽场以及美洲玛雅人修建了自己的太阳金字塔。这一个个人类文明的开始与发展,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之谜。

如果,你想了解人类的文明;如果你想了解在远古时代,人类开创的文明以及留给我们的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如果你是一个古文明爱好者;如果你想从不断发掘中不断发现。那么,请翻开这本《欧洲文明史》,本书将带你追溯欧洲远古时期的各种文明,为你讲述古文明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与知识宝库。

上面的是《欧洲文明史》的前言,可以看出对历史文明的了解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的背景,宗教文化,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等等,可以说文化是历史发现的结果,是历史发现的见证。

《欧洲文明史》的作者是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他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吸取了圣西门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学说。)作者在1828年撰写此书时就做了如下的注释——文明是可以被叙述和描写的推动历史的事实,而这个事实不论在当时看来是光明或黑暗,给经历他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或福音,他都在历史中真实发生,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形态。战争杀戮也同革命与建设一样是值得记住和研读的文明。

作者还提供一对为我们研究任何一种文明时充当科学的标准的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这对看似普遍的表达,其真意又一次挑战了一般人的理解。一个社会创造和拥有的财富多少,分配是否均衡,人民生活的舒适度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但他绝非文明的全部真相。试想一个富足安逸舒适居住的社会,其文明一定高级吗?有人经常遗忘了第二个标准的重要或以为他被包容在第一个里。人自身的发展绝非个人在一个社会环境下占有和享受的多寡,而是指人智慧和道德的进步。作者把这一点认定为文明的一大标准,可见其无比坚信着人类道德是与时具进而非日益沦丧的。智慧与道德的发展通常在艺术,哲学这些我们喜闻乐见的瑰丽载体上可见一斑。基佐的这对分类堪称经典,它与有人曾提出过的一种关于个人人生观做事和做人的两分法不期而遇。那是说,个人人生中做事之标准,力求完美,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也要竭尽所能;做人则不同,不必苛求让所有人满意也不一定要太认真,只要真诚,无悔,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然该人生标准不适合拿去研究他人的人生观而只能用来激励自己,因为他人的人生观从来就不需要被拿来研究。但如果将这一人生标准放大到社会历史的宏观场景下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正有异曲同工之秒。而基佐这一对观念的提出为我们今后研究其他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标准。本书主要阐述的是第一个标准。书中提及到的十字军北伐就是以上的一种体现。

十字军多达九次,长达两百年的远征。通常被认定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漫长的黑夜。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我们宁愿这场扬着教旗,揣着金子,踏着尸山血海的梦魇从未发生。人们因此把它当作暴露人性贪欲与虚伪的万劫不复的罪行,而忽视了它在欧洲文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影响了欧洲的体格,刷新了欧洲的视野。

我们撇开他的累累罪行不谈,十字军的构成本身就是一次文明史的突破。第一,它是全欧的。不只限于某几个国家和地区而是整个基督教世界。这些国家原本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原则和社会构成,而且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自居一隅,自己统治着一块狭窄的天地。交往沟通和相互影响很少,地方性极强。而十字军运动让他们从四面八方自己的领地来到了一起,来到十字旗下,与彼此的文明碰撞。为从新组织新的更大的势力提供了机会。第二,它是全阶级的。君王,贵族,教士,市民,农民因各自不同的理由同时参加到这场战争里来。东征首次给了欧洲各阶层人们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许多去东征的领主特别是小领主放弃了自己的土地,留下的大领主趁机吸纳零散的土地以阔充自己的实力。而回到欧洲的十字军战士,有的占有了巨大的财富,没有那么有财富的军人可以选择依附于在东征中结识的贵族和大领主成为他们的邑从。领地和采邑由小变大不断集中。欧洲地方性的狭窄面貌变得开阔。在同一国家内部来看,她的各阶级找到了一个团结的理由。就像今天一些民族仍继续着憎恨对过去的敌人。仇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客观上,他就像骄傲,自尊和危难一样甚至更有力的将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影响着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再看这条漫长的征途。他们途径罗马——这一他们只在教义里听说的神圣之城,他们笃信的宗教中枢。一直以来罗马教庭与教民的沟通都是通过教会而没有直接接触。此时他们首次瞻仰统治他们精神社会数百年的宗教王庭。可惜他们嗅到的却不是神圣,清廉的芬芳„„

他们路过希腊。虽然这时的希腊早已衰落。但其绮丽文明的光辉在这些日耳曼蛮族的后裔眼里仍然是耀眼夺目的。要知道今天被我们奉为知识水平最高,最文明的欧洲人,在那之前既没创造过也没见识过真正璀璨的文明,希腊和罗马的古代精典当时并没一脉相承的直导在他们的血液里。从这次长途旅行他们才开始敞开眼界,启迪蒙昧。也是这次造访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复兴。

他们到达东方,一片辽阔富庶神奇的土地在他们眼前展开。12世纪初到那里的十字军那种排斥和恐惧,在经过两个世纪后逐渐变成了惊奇和赞赏。就像如果东方人去到西方一样,不得不承认十字军和他身后的欧洲被东方的文明征服了。

他们一次次的回到欧洲,也许他们自己并未发现,欧洲也在变迁。地方性逐渐衰弱,邻里间的围墙被打破,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那是欧洲的样子。大采邑越来越多的出现,规模惊人的财富和势力在这片土地上不再稀缺。他们不再需要到遥远的东方去冒险,因为自家门口也能看到撩人的财富和广阔的天地。这些世俗社会的形态变化,同样也发生在精神社会。世俗生活变得开阔和惊人,宗教就不再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唯一场所。人们仍信奉上帝但是有了其他分享他们忠心的东西。于是欧洲结束了圣战,放弃了第十次东征。因为他们已经并从此发生了改变。

十字军东征发生在欧洲文明被作者一分为三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文明形成阶段。一切社会因素从荒蛮混乱中分离诞生,各自成长健全。第二是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以十字军东征为序幕的12-16世纪,君主制,民主政治,神权政治,贵族政治都来势汹涌的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并相互融合,但是未能形成任何稳定,持续的东西。虽说历史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但其规律往往在其发生后的遥远的未来才显现,在更遥远的未来才被后人总结出来,亲自书写历史的人往往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发动和参与该历史事件时的企图和它最终在文明史中起到的作用有时互不相干。整个第二阶段在表面上看就是动而未进,行而未果,因为它的作用没有发生在当时,而是悄然的发生默默地影响着欧洲那之后的命运。十字军运动的意义,也是如此。在当时看来他是失败的,徒劳的。但他默默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化,为第三个形成阶段的到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之前欧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和政府,社会处于离散状态,大陆呼唤着一个共同目标,一致行动的出现。这时他们共同的宗教把刀锋直指东方,给予他们启示。第二阶段被认为是原始欧洲转化为现代欧洲的过程,由于宗教信仰的精神方面的原因和封建制度方面的社会原因,促使全欧洲投身于十字军运动,这个运动让欧洲向自由开阔的思想和生活的扩展迈进了一大步。它有助于人的独立和社会的集中,意义非常深远。与此同时,君王制开始了其发展过程,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形成以及政府与人民两大力量从社会诸因素的融合中脱颖而出。君王制比其他形式更好的代表并行使了绝对统治权,并具有着灵活性,它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将多种社会因素融合成政府和人民两种因素的任务。在此结局到来之前,有多次企图保持多样性旨在让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存在的尝试,全部以失败告终。但 “国家”、“人民”这两个新的因素却在进行着缓慢而不易觉察的演变,“这就是使现代欧洲区别于原始欧洲的主要特征,也就是 13 世纪到 16 世纪内完成的变化。”到了 17 和 18 世纪的欧洲,这两个因素逐渐成熟,其影响超过了贵族、教士、市民这些阶级的力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政治思想,我认为基佐对于文明史中“社会状况”的看法体现了其政治观点,从欧洲和法国的文明发展历史中指出了法国文明中许多优秀的品质,同时也通过对自由的发展历程来对法国政治传统进行了反思,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种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和反思中国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历史上重要思想和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探究不同文明时期的作为个体的内心精神世界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跳出个别的和细节的方面,在文明发展史中清晰的沿着宏观社会状况这条线来探究,也许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客观和真实的结论,基佐在 19 世纪阐发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同样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借鉴作用。

这一冒险的英雄事件,本质上并不向它外表一样鲁莽粗暴,他给欧洲带来了思想的开阔,头脑的自由和天地的扩展。深化了欧洲的个人自由和政治统一。为欧洲结成真正的民族国家和政府蓄势。

第二篇: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推荐]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摘要: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在中世纪里,基督教不仅使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成功地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逐渐与蛮族融为一体,呵护着新生的文化嫩芽,终于使它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基督教信念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兴起并走向繁荣。本文就是对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社会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 欧洲 中世纪 西方文化

者:云红超 2010414283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将下限定为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早已在500多年以前走完了超过1000年的封建社会历程。(注:这里的“封建社会”,不是我们通常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提并论的“封建社会”,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会。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为典型。这种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基本一致)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二、基督教

基督教(英语:christianity、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拉丁语: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拉丁语: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英语:Protestantism)、东正教(希腊语:Ορθ?δοξη Εκκλησ?α、教会斯拉夫语:Правосла?ви?)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或是“耶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仲夏节是为纪念施洗者约翰、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

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 —11 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 基督教继承了古典文化遗产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欧洲“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失掉文明的城市”[ 1 ](400 页)。教会在宗教仪式中“保存了作为一种崇拜秩序、一种思维结构和一种生活原则的基督教文化的丰富传统”。诚然,西欧中世纪前期的文化低潮多少与基督教会对“异教文化”的排挤和蔑视有关,但必须指出的是,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呈现低潮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奴隶制总危机的涤荡冲击、万恶的奴隶制度所造成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的结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产生的反抗和战争不仅摧毁了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且使得经营了几百年的文化艺术也在战火中焚毁殆尽。另一方面,罗马帝国自进入3 世纪以后,它在文化上的发展状况已趋于衰落。再说,根据吉本的估计,在君士坦丁改教前夕,整个帝国的基督教徒不超过居民总人口的20 %。虽然这个数目尚无法得到确证,但它至少说明基督教对于罗马统集团产生重大影响是较晚的事情(不早于公元3 世纪)。如果离开了以上这些原因,同时又无视当时“蛮族”的实际文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他们“没有书面文献记载,没有城市,没有石器建筑” ,而只是根据昔日雕刻精美的偶像被一概销毁,一些修道士在原来写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羊皮卷上换写上宗教内容等行为,就认为基督教会是造成中世纪“黑暗”的原因,难免有点本末倒置。实际上,基督教在当时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

基督教从古典文化中得益最多的是古希腊哲学。在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历代的神学大师们为了使教义更富有理论性,更具有说服力,他们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学说搬到“圣经”的侧旁。第一个把希腊哲学引入宗教教义的关键性人物是斐洛(公元前30 年—公元45 年),他把斯多噶派的“宇宙精神”和柏拉图的“巨匠”等同于犹太人的“上帝”,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说成是上帝的本质属性,上帝凭借它进行创造,并改变人类的命运。在斐洛看来,当 “逻各斯”被人格化时,便成了上帝的化身,或上帝的长子,如摩西等圣人都是具有肉体的逻各斯。这样一来,斐洛便迈出了基督教哲理化的第一步。早期基督教教父查士丁在向皇帝安敦尼·庇乌和皇子马可·奥勒略进呈的“护教书”中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就是罗马人所喜爱的希腊哲学,耶稣就是苏格拉底的“理性”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人格化,柏拉图惩恶赏善的概念实际上与基督教善恶报应的教义是同一回事,基督徒与希腊哲学家同信一位上帝,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另一名教父奥利金也认为,古典学术与基督教信仰是一致的。

基督教不仅利用和改造了古典哲学,它还从古典文化的其他方面以及东方神话中广泛地吸取养料。基督教《新约》中的许多故事,如圣灵降孕于童贞女生下了基督,基督所行各种神迹,基督以死给人类带来新生以及基督死后复活等等,据认为实际上是东方和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甚至连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受难、复活和礼拜等)都不是基督教的创新,而是对于地中海地区古***俗的承袭。难怪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噶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的”。

古希腊、罗马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和融合始于斐洛,而其集大成者则是奥古斯丁(354 —430 年)。在《上帝城》一书中,奥古斯丁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关于创世、善恶、原罪、堕落、预定、拣选、恩典、拯救等主题,叙述了基督教救赎的历史过程及其哲理,奠定了教会至上权威和教会之外别无拯救等神学教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基督教为了构建其理论体系而引入古学术,使古典学术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在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下来。美国学者桑戴克就认为“基督教引起古代文化之衰败者少,而填充古代文化衰败所产生之空隙者多”。

二 基督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

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罗马教会的传教活动、修道院制度在西欧的发展,是分不开。中世纪早期的寺院,既是一种宗教团体、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又是贯穿于其中的最为典型的文化组织。在法兰克王权和基督教会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速兴起和发展。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在7 世纪后推广到了高卢,到8 世纪已遍布整个法兰克王国,到9 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了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影响和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

“正是在修道院里,拉丁文化的传统与基督教生活的模式才被保存了下来”。在这方面,早在6 世纪,加西道拉斯(496 —575 年)就使这些古老的学问传统在修道院里找到了庇护所。毕达哥拉斯派在数学研究上的一些论著以及希波克拉提斯、尤多克索斯、欧几里德、门内马斯、阿基米德、厄拉托塞、阿波罗尼斯、海伦和丢番图等人的著作都是在这些修道院的高墙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 8 ](182 页)。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力的恢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著名文化史家克里斯托弗·道森指出:“基督教会承袭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崩溃留下了一个任何蛮族国王或酋长也不能弥补的巨大空隙,而这个空隙被作为新兴民族的导师和法律制订者的教会填补了。”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首先在不列颠爱尔兰的修道院取得了繁荣,接着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诺萨布里亚(Northumbria)在7 世纪末一度成为学术中心。本尼狄克·比斯科波(628 —690年)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宗教艺术和学术的发展。他曾多次前往罗马和高卢旅行,并将大批的泥瓦匠、玻璃工匠以及歌唱家带回英格兰,用以装饰教堂和进行礼拜活动;同时,他还带回了大量的手稿、油画、圣徒遗物和法衣。公元678 年,他还从罗马带回了圣彼得大教堂唱诗班的大领唱,这位罗马巴西勒修道院的院长,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指导诺萨布里亚的修道僧学习罗马赞美诗的音乐和罗马宗教仪式每年的安排”。在西欧大陆,文化复兴找到了查理大帝这位保护人[ 2 ](64 页)。深受基督教影响的查理大帝出于政治目的,在他执政期间(768 —814 年),曾微服出访,四处罗致学者,“他在其宫廷里聚集了从意大利、西班牙到英格兰和爱尔兰等西欧各地的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物”。想从兴办学校入手来振兴帝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公元774 年还请来了语法学家比萨的彼得,随后,盛请英国教士———诺萨布里亚文化的代表人物阿尔琴(730 —804 年),召集教会各类人才赴法兰克办校讲学,还聘请到历史学家———《伦巴德人史》一书的作者———保罗·狄亚科奴斯以及西奥多尔夫、爱因哈德等人。此后,其孙秃头查理又请来拉特兰努、埃里金纳等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创办法兰克宫廷学院,收徒授课,翻译整理古希腊、罗马文献,从事哲学、文学研究,并努力促进王朝宫殿及教堂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的发展,很快就兴起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风气,形成了中世纪哲学与文化更新的趋势, 史称“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

在查理大帝的赞助和奖掖下,欧洲文化艺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间建成的亚琛王宫教堂以其独特的中殿、侧廊、交叉甬道、圣坛、后殿及中心的圆形塔楼而构成“西部设计”特色,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革新意义。那些附属于这些建筑的众多绘画与雕刻作品也纷纷亮相。教堂内的大理石柱、青铜门、雕花穹顶与各种宗教壁画、彩色镶嵌相映成趣,富丽堂皇,揉进了罗马、拜占庭以及叙利亚等艺术风格,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查理大帝利用教士把墨洛温王朝君主们所舍弃的古代知识文化传统重新连接起来。教会收集、抄写古代希腊、罗马作品,有几个修道院和教堂还设立了手抄本图书馆,“全赖九世纪以来所抄的稿本,几乎所有拉丁作家的著作才能保存到现在”。尽管查理大帝时代的文化水平仍然很低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毋庸讳言,“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标志着古代地中海文化已通过基督教成功地移植到了西欧大陆,并为日后新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道森评价说,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成就,“是一次真正的文艺复兴,是作为有意识的整体的西方文化的起点”。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文学也主要是基督教文学。7 世纪时,北英格兰诗人西德蒙曾编出诗歌《创世记》,这部作品被认为与一千年之后弥尔顿的《失乐园》有着同样的想象力和思想性。8 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著名诗人辛纽伍尔夫的作品《朱莉安娜》、《埃琳》和《基督》也反映了这类宗教主题。此外,6 世纪基督教哲学家鲍埃蒂在囹圄中采用诗歌与散文交错对比的形式写成的名著《哲学的慰藉》,也被视为欧洲文化史上哲学、伦理、美学和文学的“黄金宝典”,其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感人肺腑,堪称千古绝唱。不仅如此,欧洲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在流传中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中世纪基督教影响、甚至同化欧洲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这些民族的许多历史歌谣、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也因与基督教形式的结合而得以保存和流传,如8 世纪英格兰英雄史诗《贝奥武甫》把其氏族社会的命运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混同,11 世纪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对其民族英雄和基督教信仰的颂扬。与此同时“, 新型的基督教诗歌利用了传统的英雄史诗的想象力”[ 2 ](49 页),如《十字架之梦》、《安德烈》等诗歌。

在数学方面,通过传教士们的传授,水平也有所提高。从生活在公元8 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数学家阿尔昆(约公元735 —804 年)所编写的一本数学习题集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到这种进步状况。以后,在修道院内所开设的“七学科”中,除了文法、修辞、辩论术和乐理外,还包括算术、几何和天文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对于修道士来说,其目的自然同宗教有关,但是,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至少起到了传宗接代的作用,尽管这种传宗接代的范围仅限于修道院之中,但是,它却为以后数学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可见,在古典文明衰落到12 世纪欧洲各大学的兴起这一长达700 多年的促进时期内,修道院在西欧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修道僧是西方的使徒和中世纪文化的奠基者”。在阿尔琴、拉巴努·莫鲁、爱因哈德以后,文化复兴运动由加洛林王朝的大修道院继续推行着,每座修道院都保持了由查理曼宫廷学校和阿尔琴后来在图尔的学校所建立起来的传统,并且在帝国分裂以后,正是这些大修道院,特别是德国南部的那些修道院,如圣高尔修道院、雷切诺修道院以及泰杰西修道院,承袭了全部的传统。随后诺曼底和英格兰修道院又再次成为西方文化的领导力量。

三、基督教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继续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1 ](400 页)。僧侣是当时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起到了承先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教会还直接创办了学校。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在主教驻节的大教堂兴办的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当时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

无论是修道院学校,还是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在“七艺”范围之内。“七艺”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到6 世纪左右,西欧卡西奥多隐修院的修士们已将古代罗马学校设立的课程文法、修辞和逻辑这“三艺”与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这“四艺”合并为“七种自由艺术”,并加以保存和应用,使之成为中世纪世俗和宗教教育的基础。加洛林王朝的宫廷和修道院学校即用拉丁文来讲授这“七艺”,其文法为拉丁文法。修辞是为了传授阐释教义和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是为了提供从事神学论证和反驳异端学说的形式推理方法,二者成为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滥觞。算术是用来解释《圣经》中数字的神秘意义;几何则是根据《圣经》的叙述来描绘大地形状;音乐的内容是礼拜圣诗,其曲词均用于宗教仪式中的赞美诗吟唱;天文学是用来推算教会的宗教节日,按教会传统来构设宇宙模式。不过,正是这种教会教育,为欧洲大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而且“七艺”课程在后来的发展完善中也逐步形成为欧洲学校的独特课程体系。

教会学校培养的对象不仅仅是修士和教士,也有世俗人家的子弟[ 12 ](116 页)。他们保存了罗马帝国晚期正在衰退的拉丁文化传统。尽管这些教会学校的研究与教学,无疑以基督教信仰为前提,但也培养了一些人才,中世纪早期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都出自教会,如法兰克都尔地方主教格利哥里青年时代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了十卷本《法兰克人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爱因哈德19 岁进入修道院,学习成绩优异,才智过人,刚过20 岁就被推荐到查理大帝宫廷任职,著有《查理大帝传》。拉巴努·莫鲁编有教科书《论神职的教育》(De Institutione Cleri Corum)、《无序字典》(Liber Glossarum)和《有序注解》(GlassaOrdinaris)。不仅如此,教会学校成为了日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来源之一,并为中世纪中期兴起的大学提供了一大批著名的教师。

第三篇:论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

论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

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当然,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罗马法是一种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次年,又制定法律二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按律量刑,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但是平民的胜利还是初步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之后又发展出了公民法,万民法,《国法大全》。

虽然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也称作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

《人权宣言》中,“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拿破仑法典》的内容中,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的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它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罗马法的人法规定,公民有自由地缔结各种契约的权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社会中,商品交换双方地位平等,市场规则要求商品有平等的价值标准和统一的等价物;同时,也要求人们自由交换而不受非法的约束。在罗马法中,裁判官在裁决契约纠纷案件时,运用“衡平”原则进行处理,严格维护契约的神圣性,契约自由得到充分体现,即契约只要签订了,良心要求双方必须履行。这一原则在近代民商法典中得到充分贯彻,并不断充实。

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是源远流长的。

第四篇:到1800年人文主义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15世纪末以来,欧洲进入了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崛起为标志的近代。现代包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的三个世纪,从1500年到1800年,或者从1492年发现新大陆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进步、世俗的公民政治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经济起源于意大利北部的共和国,如热那亚。近代也见证了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主导地位。当然,近代也代表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封建社会、农奴制和罗马天主教的权威的衰落和最终的消亡。这一时期还包括新教改革,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以及欧洲的政治迫害。文艺复兴是对近代欧洲学术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一场文化运动。它发源于意大利,在两个半世纪的文化鸿沟中传播到北欧和西欧,影响了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历史、宗教和学术的其他方面。

在中世纪,宗教是中心,教育通常由宗教组织。

逐渐有了更多的学校,尽管大多数人没有文化。在那个时期,有以古典文学和历史为中心的新教育,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这两件事都是关于如何辩论和为公共生活做准备。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以反对和攻击教会和僧侣而闻名,但他们的反对并非出于非宗教的个人精神,而是出于宗教的个人主义,出于对上帝的爱。当本应代表纯洁和神圣的教会堕落时,那些谴责它的人却在捍卫它。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在信徒和灵魂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16世纪,天主教在德国拥有大量的世俗资产,这与当时许多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直接冲突。此外,德国的王公们觊觎教会的财产已经很久了,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两大势力的支持下,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新教信仰。天主教会的权威在很多方面遭到了破坏,这对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思想的解放和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在反对宗教权威的长期斗争中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兴起,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带来了较为完整的思想形态。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天启高于人类智慧,信仰限制了人性的探索方向,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形态。在文艺复兴之后的现代哲学时期,它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第一次宣扬了人类理性的优越性,从以人为本的立场探索了人类理性的真理。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是反对带有人性和人权的宗教权威,提倡理性和科学,重视古典研究的培养。从而肯定了这个世界的生命,反对对世界和外界的过度欲望,等等。然而,人文主义者并不完全是天主教会的敌人。他们大多数人对教会的教条持怀疑态度。

第五篇:读《学习中国梦》有感,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之比较

读《学习中国梦》有感

——“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之比较

“中国梦”是总书记在十八大上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个方面,总书记强调道“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可见“中国梦”之一理论思想对于今后中国的发展有多么重要,那么从横向的历史角度分析,我们的“中国梦”和西方国家的“美国梦”与“欧洲梦”有什么区别?我们的梦想又有什么特色呢?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习近平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相比“中国梦”而言,“欧洲梦”与“美国梦”比较相似,但在“欧洲梦”里欧洲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非生活是为了工作。尽管工作对他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但却不足以定义他们的存在。总而言之,他们更加享受生活。

“中国梦”、“美国梦”和“欧洲梦”他们三者之间有着共同追求,即生活的更加幸福与更加有尊严,但具体而言,三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分,首先从三者产生的社会土壤分析,“中国梦”带有很强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色彩,并且又结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共同富裕”,一方面显得兼容并包,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有些模糊不清,同时还吸收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也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团结。而“美国梦”产生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组成美国人的人主要来自欧洲大陆的中下阶层,没有背景、没有财富、想着靠着自己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群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按规则办事,并且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崇尚自由、仁爱,在这里,他们没有贵族、没有阶级、大家都是一穷二白、平等的,所以“美国梦”就极其彰显“个人主义”和“企业家精神”;而在美国大洋彼岸的欧洲,却有着“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发源地的“美名”,在这里,欧洲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即是“社会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人民也逐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所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运动时期,产生“民主社会主义”而这一理论在北欧国家广泛地推广,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梦”的影子,即生活的享受与广泛的民主。“美国梦”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如果说要更深度的解读这“三个梦”,我会分别用三个词来概括即“共同富裕”、“自由主义”、“福利国家”,咋一眼看去,其实这三者很相像,但仔细品味,的确还是“五味杂陈”呀,首先“美国梦”有别于“欧洲梦”,美国自建国以来,都以“自由”为其立国之本,从《独立宣言》和“自由女神像”就可见一斑,它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极度放大,对物质的疯狂的追求,虽然其价值理念几次受到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但每每又在经济恢复又重新复苏,从“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只能用“不屈的意志”来形容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而反观“欧洲大陆”,在饱经历史与战火的摧残之后,它们的“价值理念”如烈火中凤凰涅槃重生,从“凯恩斯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福利经济学”,“欧洲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人”本身关怀,这有点类似我们的“以人为本”。但“欧洲梦”与“中国梦”相比,欧洲梦还是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上,足见也有其弊端。而我们的“中国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梦”,有别于“美国梦”和“欧洲梦”。强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梦”所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伦理,同时我们的“梦”突出“共同富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更加注重公平与正义!

那么,我们的“中国梦”相比“美国梦”和“欧洲梦”又有什么优点与特色呢?首先,我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想下的“梦”,能够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五位一体”的梦,全面的梦;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梦”,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的特征,具有现代文明的特色,又脱离于古代的农耕文明;最后,它又是一个“大国梦”,中国不走“霸权之路”也不走“帝国之路”,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个大国,“中国梦”是“大国梦”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祖国走向富强”的殷切期望,更区别“欧洲梦”的“小国情调”和“美国梦”的“霸权特色”。

人生如船,梦想如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而每一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我们的“梦”有别于西方的“美国梦”和“欧洲梦”,是中国人自己的梦。“中国梦”超越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人们共同幸福为目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中国人民定将沿着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下载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