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活动案例:班级认领校园植物
活动指导:向阳小学德育处、校外办靳卫华
策划和组织:燕山向阳小学 许彩凤
一、活动背景:
在3-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教学内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等,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校园的树木”,更是特意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校园的花草树木。遗憾的是,学生对校园植物缺乏了解,很少知道这些植物的名字。去问老师吧,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品种太多了,老师也常被问得措手不及。学校的花草树木的维护浇水等,怎么办呢?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认领小树》,于是学校德育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建议可以开展一些调查实践活动。受到启发后,决定举行校园植物认领活动,从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入手,了解它们的形状、分布、习性、用途,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与大脑,经过倡议、讲座、调查、收集、制牌、展示认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校园环保意识,逐渐形成校园绿色文化。
二、活动过程:
时间 工作内容主要参与人员
9月 制订校园植物名片大赛活动方案德育处和科学组
10月 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分布情况科学组、总务处
12月 了解植物特点设计名片全体教师
12月 校园植物认领启动仪式班主任、学生
1月悬挂植物名片进行展示科学组、德育处
2月评选爱护植物奖科学、班级学生
2月活动总结和宣传报道科学教研组
第一阶段:查阅资料,制定方案(2011年9月)
德育处和科学教师,首先要制订好活动方案,根据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我们在9月下旬商议如何举办校园植物认领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对参与对象、参与方式以及如何开展等事项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1、活动对象:1-5年级学生。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来参与,每个研究小组成员不能超过3人。
2、参与方式: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任选校园内的树木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花草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花草的名称、特性、用途、如何培育。
3、认领活动:本次活动分设计名片和班级认领两个大环节。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校园植物调查活动方案》,方案中还强调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严禁攀折或践踏。
第二阶段:初步调查,讲座倡议(2011年10月)
学校到底有哪些植物呢?作为活动组织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那几天,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在校园里到处转悠,拿着相机对着各种植物进行全景和局部拍摄,还邀请燕山公园熟悉苗木、花卉专家到实地指导辨别,终于把校园的大部分花草树木的名称给确定下来了。
向阳小学校园植物汇总表(2011年12月)
序号 名称 归属 种植地序号 名称 归属 种植地 1 紫玉兰木兰科轮滑场西边20 含笑 木兰科 中学荷花玉兰 木兰科 操场 21 红叶李 蔷薇科 中学紫薇 千屈菜科 花坛、22 水杉 杉科 小学紫荆花 苏木科 花坛、中学 23 桂花 木犀科 花坛、中学樱花 蔷薇科 花坛 24 海桐 海桐科 花坛、小学、中学樱桃 蔷薇科 花坛 25 大叶黄杨 卫矛科 花坛、小学、中学腊梅 腊梅科 花坛 26 金边黄杨 卫矛科 中学杨梅 杨梅科 中学 27 雀舌黄杨 黄杨科 花坛桃树 蔷薇科 花坛 28 杜鹃花 杜鹃花科 花坛夹竹桃 夹竹桃科 花坛、中学 29 红花继木 金缕梅科 花坛、小学龙爪槐 豆科 花坛、中学 30 龟甲冬青 冬青科 花坛、小学雪松 松科 中学 31 水腊 木犀科 花坛、操场罗汉松 罗汉松科 中学 32 铁树 苏铁科 花坛、小学竹柏 罗汉松科 中学 33 海芋 天南星科 花坛龙柏 柏科 中学 34 芭蕉 芭蕉科 中学扁柏 柏科 中学 35 棕榈 棕榈科 中学山茶 山茶科 花坛 36 沿阶草 百合科 中学苦楝 楝科 中学 37 马尼拉草 禾本科 花坛樟树 樟科 中学、操场 38 迎春花 木犀科 小学
全体教师会议上发起倡议,并专门作了题为《“校园植物名片大赛”攻略》的讲座。在讲座中,我们利用幻灯片向广大老师介绍了校园的各类植物和主要分布情况,并详细说明了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意义,特别是为什么强调要让学生亲手做名片,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且学生的作品往往富有童趣更吸引人,同时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美好记忆!另外,我们还例举了一些植物名片范例,并对植物名片的制作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1)外形自由设计,大小合适,样子美观;(2)内容自由选择,简洁和儿童化很重要;(3)文字最好用电脑打印,有照片就更好;(4)外面必须塑封,以便能经受风吹雨打;
(5)悬挂展示由作者完成,考虑植物特点;(6)上交一式两份,一份悬挂,一份存档。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设计评比(2008年12月—2009年1月)
接下来是本次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收集资料,设计评比。因为前期的宣传工作全面到位,各班主任纷纷利用班队活动时间进行动员和指导,给学生布置了调查校园植物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后,连续几天穿梭于校园的每个地方,挑选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有的奔进了图书室,有的敲击键盘,到网络世界寻找答案,有的当起了小记者,采访了学校植物知识丰富的老师,还有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到花木市场进行咨询。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学生基本完成了任务,然后我们科学老师拿出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汇报。课堂上,孩子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的搜集与观察的结果,有的拿来了文字资料,有的拿来了自己家中的百科全书,有的拿来各种植物的图片,还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柏树、桃树,还配上了文字介绍„„大家畅所欲言,好不热闹,都想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然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错误的知识介绍就要重新查实,确保植物资料准确无误。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次植物名片的设计活动除了一些必要说明外,名片的样式、选取的内容以及文字的组织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把名片设计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以下就是部分学生设计的植物名片:
之后,我们在班级推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校植物名片评比。我们先按照类别把植物名片进行分类,再根据参赛作品的数量和植物的分布情况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还结合各班
级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评选了班级组织奖。
第四阶段:悬挂展示,总结评议(2009年2月)
考虑到本学期工作马上结束,我们决定把悬挂展示阶段放在2009年2月份,也就是下个学期初,等开学报到之后,我们把所有获一等奖的植物名片在对应植物上进行悬挂展示,相信焕然一新的绿色校园一定会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而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认识了全校的花草树木,学生更是兴奋、激动和富有成就感。
届时我们还将邀请新闻媒体一起来宣传本次活动,我们还把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总结,撰写活动经验总结,争取发布在科普杂志上并在我区其他学校进行推广。
三、活动反思:
课外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如何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书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获得活动的激情、创新的喜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校园实践活动。为校园植物设计名片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对学校植物的大检阅。参与的班级、学生为了设计一张满意的名片,在植物分类知识、植物形态特点、名片构图技巧、反复推敲的“动人物语”都下了许多功夫。学生通过这次调查,不但认识了全校的树木和花卉,而且了解了很多关于花草树木的知识。一张张在风中飘曳的校园植物名片,外表不一定精致却意味深长,这些童趣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广告公司制作的专业标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名片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资料的整理与汇总,还能亲自设计制作,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学生的收获不只是这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正是这些困难,促使他们努力去寻求答案,使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他们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不断成熟,这种经历应该是他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深化了教师的认识体会
这次活动,融教育、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精心策划、严密组织、辅导实施、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创建科技实践活动特色,形成绿色实践活动亮点,使我们看到指导教师的特长和组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教师,只要做了有心人,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留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这一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亮点和新意自不必多说。如果我们继续深化拓展,进行绿色主题的系列研究,使活动趋向规范性、完整性、持续性,让保护地球、绿色家园、改善环境的生态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思想中,让更多的人从内心深处来关注环境问题,其收效不可估量。
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作者: 李蓓璇(小学科学荣昌县、壁山县、潼南县、大足县、双桥区小学科学联合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88发表日期: 2011-12-18 16:34:07
谁“拿走”了小蝌蚪的尾巴
活动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饲养小蝌蚪,让学生亲眼发现小蝌蚪生长发育变成青蛙的过程。2.了解青蛙卵生、两栖的特点。3.了解小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持久研究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3.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
三、实施方案
(一)活动准备1.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学生心中疑惑,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的已知和未知的知识。2.确定活动的内容及活动重点。3.准备《致家长一封信》,介绍本活动的内容、方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家长应该协助事宜。4.通过家校联系,学生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和与同学家之间的远近,自由组成饲养观察小组,讨论具体分工,确定组名、组长、组员等。
(二)活动方案:1.活动方式:(1)以小
组为单位或个人为单位,采取集中采卵或个人采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养殖观察活动。
(2)开展访问、实地考察、饲养、观察、记录、分析、发倡议书、社区宣传、放生等科学实践活动。2.活动过程:收集资料→记者访问→实地考察→饲养观察→交流总结→社会调查→成果展示→放生。3..活动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步骤与内容活动方式第一阶段(三个周)1.网络教室2.图书馆3.访问本村农民1.成立小组,制定活动计划。2.提出要研究问题。
3.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归纳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的顺序。4.设计观察记录表。5.准备养蝌蚪的器材。6.有条件的同学建造生态小池塘。1.访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2.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搜集资料。3.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4.和父母沟通,争取父母的支持。第二阶段(两个周)1.小河边、小溪边、池塘边的水流比较缓的地方。2.在家里、班级或实验室等地方分青蛙卵。1.准备好小蝌蚪吃的东西。2.到小河边、小溪边、池塘边的水流比较缓的地方捞青蛙卵。3.分给没有捞到青蛙卵的同学一些青蛙卵。4.分享捕捞乐趣,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1.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行动的方式实地采卵。2.小组交流采卵的经历、照片或趣事。3.小组交流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第三阶段(六个周)1.在教室、家里饲养。2.在小河边、小溪边、池塘边实地观察饲养。3.网络教室。1.观察、记录蝌蚪卵的变化。2.观察水质的变化,每三到五天换一次水。3.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卵和蝌蚪的变化4.实地观察和家庭观察相结合发现不同。5.相互鼓励,坚持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6.对饲养过程中突发现象进行原因分析。1.定点定时观察。2.亲手喂养观察。3.小组交流发
现和感受。4..师生交流解答疑惑。5.家校交流沟通支持。第四阶段(两个周)1.在班级、教室或网络教室交流。2.通过QQ群进行家校沟通。1.交流资料。2.整理资料。3.完善资料。4.拟定成果展示方式。5.阶段小结,调整研究思路。培养整理资料的能力,反思能力。第五阶段(两个周)1.在班级或学校交流。2.走进社区体验发现。3.走向大自然。1.成果展示。3 评价与反思。3发出倡议(保护青蛙)。4.放生(保护生态环境)。1.手抄报。2.记录表或观察日记。3.照片或录像片。4.突发事件研究资料。5.关于小蝌蚪与青蛙的歌曲或童话故事。4.注意事项:(1)分组时应注意,做好协调工作。在活动分组时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成为抢手货而无所适从,有的学生无人问津而面带沮丧,这 时 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权威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并抓住时机,对一些平时不大受欢迎的同学要进行原因分析,引导其反思。其次,根据一定的家庭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并说明小组组成的优势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组成小组的理由,提出指导意见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参考。
(2)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法。(表格式)(3)准备《致家长一封信》。在《致家长一封信》中,告知本活动的内容、方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家长应该协助事宜,引起家长的关注,取得家长的支持。尤其带孩子到河边或溪边活动时要进行安全
教育。(4)进行捕捞青蛙卵、饲养、换水、观察、记录和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5)与家长建立饲养协助联系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观察、饲养的进
程,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相互合作想办法解决。
(6)引导学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和所作的记录,指导学生进行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并开展活动总结,推广好的经验。(7)重视评价的有效性。注意有
针对性的对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学生探究的态度与品质等进行重点评价,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四、实施过程
(一)、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要研究的问题。根据五年制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多样的动物》一课的学习,设计资料搜集表格,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要求搜集蝌蚪的生长过程?如何饲养蝌蚪?养蝌蚪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哪找青蛙卵?蝌蚪吃什么? 小青蛙喜欢在哪里生活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研究的问题顺序。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
去年的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去年我们学校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选择了《滑轮》这一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可是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索。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朝着这一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
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过程应当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由一节失败的科学课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大多数的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
去年的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去年我们学校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我还在上五年级的常识,所以我选择了《滑轮》这一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可是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晚上回到家,在对教案进行修改的时候,我细细回想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又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伎俩,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为了能真切地了解学生当答案被老师一下子否定时内心的想法,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当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指出你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你的心里会有哪些想法?当我拿到学生交上来的问卷以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这组真糟糕,老是出错”,“我们真笨”,“真没劲,又错了”,“我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实验步骤又没出问题,结论就是这样啊?不明白!”这些语句使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也许我否定的不仅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教师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虽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教学行为。但朝着这一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在后来的课上,我也再次叫那天被我当场否定的小组回答问题,可是小组的同学都互相推让,都不愿意当汇报员,我问谁是管理员,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汇报,她怯生生地回答:我怕说错,他们又要赖我。回想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直在乎的是“对不对”,标准答案,一旦学生发生错误时常
会用否定式的语气镇压,比如“是吗?可能吗?没等弄清楚原因就把错误镇压下去了,很少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情绪受到了伤害,而我们却很少察觉。我想: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这也应该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过程应当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岱山县敬业小学张培芬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800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由一节失败的科学课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大多数的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
去年的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去年我们学校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我还在上五年级的常识,所以我选择了《滑轮》这一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可是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晚上回到家,在对教案进行修改的时候,我细细回想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又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
伎俩,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为了能真切地了解学生当答案被老师一下子否定时内心的想法,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当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指出你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你的心里会有哪些想法?当我拿到学生交上来的问卷以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这组真糟糕,老是出错”,“我们真笨”,“真没劲,又错了”,“我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实验步骤又没出问题,结论就是这样啊?不明白!”这些语句使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也许我否定的不仅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教师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虽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教学行为。但朝着这一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在后来的课上,我也再次叫那天被我当场否定的小组回答问题,可是小组的同学都互相推让,都不愿意当汇报员,我问谁是管理员,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汇报,她怯生生地回答:我怕说错,他们又要赖我。回想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直在乎的是“对不对”,标准答案,一旦学生发生错误时常
会用否定式的语气镇压,比如“是吗?可能吗?没等弄清楚原因就把错误镇压下去了,很少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情绪受到了伤害,而我们却很少察觉。我想: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这也应该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过程应当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岱山县敬业小学 张培芬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荐一上 科学
教案
荐科学
三上教案
荐中班
科学
教荐科学教案 [1000字]
[1500(5000案
字] 字)
]
[1000字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叶明辉
珠海斗门区乾务五山中心小学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了解,知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重量,是气体,知道身边处处被空气所包围;空气的作用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极少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本课能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那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师生如果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不只是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动的外显,体现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因此,在这堂课中,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和活动,尽量使用生活中的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以猜谜引领学生进入空气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空气与我们生活,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设计一系轻松的游戏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愿意去感受到空气的新鲜以及空气的性质,对人、动、植物的生存有了浅显的了解。从而对空气和我们生活有具体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怎样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不让他们明显感受到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教师设计的导入是一个猜谜游戏?“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有感觉,人人都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的气氛。]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也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教师还设计鉴别气体的方法,让学生怎样鉴别。
师:这里有二杯气体,分别是空气、二氧化碳。没有贴标签,你怎么鉴别,你所选用的鉴别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桌子上鉴别这两瓶气体,具体的做法是:
1、用两根火柴划燃后,同时放入这两个瓶里,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2、让学生自己说:一个瓶里火柴继续燃烧,另一个瓶里的火柴熄灭了。师:燃烧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空气。
师:熄灭的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二氧化碳。
(二)通过活动,感知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在平静的时候,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马上数一数,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每两个人一组进行比赛,在平静的时候,另一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2、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再为那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3、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字,我们能知道平静、跑步的脉搏每分钟不同。[在这一环节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修改,增加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教材的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平静与跑步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新鲜,每分钟呼吸次数不同。二是通过每两人一组进行比赛,看谁憋气的时间长。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空气的困难,还让学生正式认识氧气这概念。结果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接受这一概念并没有困难,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三)开展跑步比赛,引领学生作出假设。
在认识空气以后,通过跑步比赛,失败的学生找原因。这个游戏让学生提出假设;跑得慢的同学,一个是力气不足,呼吸有困难引起的。
这个游戏使这一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避免了较为深入活动开始后的沉闷氛围。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被激发。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对空气性质进行深入探究的体现。师:用手憋气的时间长了,就会晕倒,这是缺氧气而晕倒的。
[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没有空气(氧气)的人、动、植物就不能生存。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利用跑步进行更深入后探究活动,寻找到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了表述和观察记录(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空气的其他问题和现象,对以后继续对空气进行探究有了兴趣。)从而证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科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了解科学,并应用所学去真实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对学生们的最好锻炼。] 评析:
1、教师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研究与发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入手,通过“跑一跑“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2、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民主化。对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不断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较好地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共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角色的把握有待于提高。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把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中,仅以同桌两位同学为一小组,有几个组的学生基础很差,根本无法开展自主探究。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空气的知识,知道了空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导向,从做中学,在玩中求知;让小组长带领他们去自主互动的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潜能的开发。这里我把实验目的的要求以跑步的方式出现,使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地促进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这些将使学生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