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典案例
案例一:它们长在哪?(科学活动 中班)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从菜市场买来的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蔬菜布置在教室的“自然角”里。教师把孩子们收集的蔬菜照片和各种资料也放在“自然角”旁边,准备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不同种类的蔬菜,病确认了“认识蔬菜”这一主题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然而,几个孩子却对着“灯笼辣椒”兴奋地议论不停。原来他们对“灯笼辣椒”长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长在树上,有的认为生在土里......意见各不相同。
他们的争论引起了大家关于“蔬菜到底长在哪里”的讨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持己见争论不休。面对孩子们这一即时生成的热点问题,教师马上调整了活动的目标和计划。教师拿来蜡笔和纸,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不一会儿,一幅幅色彩缤纷、充满想象的画面出现在教师的眼前。但是教师没有马上给孩子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查找资料,而且教师还带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附近农场的菜园,让他们亲眼看一看蔬菜到底长在什么地方。
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经验和发展。目标并不是限制教师和幼儿进行活动的枷锁,而是活动过程中有效的推动力。当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时(特别是在幼儿即时生成与发现的内容时),教师一方面可以把它作为目标调整的依据,但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幼儿的兴趣点是否有探索价值。如上述案例中幼儿对教师预设的“认识蔬菜”活动缺乏兴趣,却对“蔬菜长在哪里产生了好奇”,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目标,以顺应幼儿的探索需求。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的目标。“最近发展区”既可以是认知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意志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行为,使活动目标能自然、有效地融入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从而使幼儿在不断的师生互动中尽兴探索、自主发展。
第二篇:小学科学活动案例
小学科学活动案例:班级认领校园植物
活动指导:向阳小学德育处、校外办靳卫华
策划和组织:燕山向阳小学 许彩凤
一、活动背景:
在3-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教学内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等,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校园的树木”,更是特意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校园的花草树木。遗憾的是,学生对校园植物缺乏了解,很少知道这些植物的名字。去问老师吧,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品种太多了,老师也常被问得措手不及。学校的花草树木的维护浇水等,怎么办呢?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认领小树》,于是学校德育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建议可以开展一些调查实践活动。受到启发后,决定举行校园植物认领活动,从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入手,了解它们的形状、分布、习性、用途,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与大脑,经过倡议、讲座、调查、收集、制牌、展示认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校园环保意识,逐渐形成校园绿色文化。
二、活动过程:
时间 工作内容主要参与人员
9月 制订校园植物名片大赛活动方案德育处和科学组
10月 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分布情况科学组、总务处
12月 了解植物特点设计名片全体教师
12月 校园植物认领启动仪式班主任、学生
1月悬挂植物名片进行展示科学组、德育处
2月评选爱护植物奖科学、班级学生
2月活动总结和宣传报道科学教研组
第一阶段:查阅资料,制定方案(2011年9月)
德育处和科学教师,首先要制订好活动方案,根据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我们在9月下旬商议如何举办校园植物认领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对参与对象、参与方式以及如何开展等事项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1、活动对象:1-5年级学生。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来参与,每个研究小组成员不能超过3人。
2、参与方式: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任选校园内的树木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花草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花草的名称、特性、用途、如何培育。
3、认领活动:本次活动分设计名片和班级认领两个大环节。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校园植物调查活动方案》,方案中还强调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严禁攀折或践踏。
第二阶段:初步调查,讲座倡议(2011年10月)
学校到底有哪些植物呢?作为活动组织者,首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那几天,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在校园里到处转悠,拿着相机对着各种植物进行全景和局部拍摄,还邀请燕山公园熟悉苗木、花卉专家到实地指导辨别,终于把校园的大部分花草树木的名称给确定下来了。
向阳小学校园植物汇总表(2011年12月)
序号 名称 归属 种植地序号 名称 归属 种植地 1 紫玉兰木兰科轮滑场西边20 含笑 木兰科 中学荷花玉兰 木兰科 操场 21 红叶李 蔷薇科 中学紫薇 千屈菜科 花坛、22 水杉 杉科 小学紫荆花 苏木科 花坛、中学 23 桂花 木犀科 花坛、中学樱花 蔷薇科 花坛 24 海桐 海桐科 花坛、小学、中学樱桃 蔷薇科 花坛 25 大叶黄杨 卫矛科 花坛、小学、中学腊梅 腊梅科 花坛 26 金边黄杨 卫矛科 中学杨梅 杨梅科 中学 27 雀舌黄杨 黄杨科 花坛桃树 蔷薇科 花坛 28 杜鹃花 杜鹃花科 花坛夹竹桃 夹竹桃科 花坛、中学 29 红花继木 金缕梅科 花坛、小学龙爪槐 豆科 花坛、中学 30 龟甲冬青 冬青科 花坛、小学雪松 松科 中学 31 水腊 木犀科 花坛、操场罗汉松 罗汉松科 中学 32 铁树 苏铁科 花坛、小学竹柏 罗汉松科 中学 33 海芋 天南星科 花坛龙柏 柏科 中学 34 芭蕉 芭蕉科 中学扁柏 柏科 中学 35 棕榈 棕榈科 中学山茶 山茶科 花坛 36 沿阶草 百合科 中学苦楝 楝科 中学 37 马尼拉草 禾本科 花坛樟树 樟科 中学、操场 38 迎春花 木犀科 小学
全体教师会议上发起倡议,并专门作了题为《“校园植物名片大赛”攻略》的讲座。在讲座中,我们利用幻灯片向广大老师介绍了校园的各类植物和主要分布情况,并详细说明了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意义,特别是为什么强调要让学生亲手做名片,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且学生的作品往往富有童趣更吸引人,同时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美好记忆!另外,我们还例举了一些植物名片范例,并对植物名片的制作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1)外形自由设计,大小合适,样子美观;(2)内容自由选择,简洁和儿童化很重要;(3)文字最好用电脑打印,有照片就更好;(4)外面必须塑封,以便能经受风吹雨打;
(5)悬挂展示由作者完成,考虑植物特点;(6)上交一式两份,一份悬挂,一份存档。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设计评比(2008年12月—2009年1月)
接下来是本次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收集资料,设计评比。因为前期的宣传工作全面到位,各班主任纷纷利用班队活动时间进行动员和指导,给学生布置了调查校园植物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后,连续几天穿梭于校园的每个地方,挑选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有的奔进了图书室,有的敲击键盘,到网络世界寻找答案,有的当起了小记者,采访了学校植物知识丰富的老师,还有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到花木市场进行咨询。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学生基本完成了任务,然后我们科学老师拿出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汇报。课堂上,孩子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的搜集与观察的结果,有的拿来了文字资料,有的拿来了自己家中的百科全书,有的拿来各种植物的图片,还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柏树、桃树,还配上了文字介绍„„大家畅所欲言,好不热闹,都想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然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错误的知识介绍就要重新查实,确保植物资料准确无误。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次植物名片的设计活动除了一些必要说明外,名片的样式、选取的内容以及文字的组织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把名片设计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以下就是部分学生设计的植物名片:
之后,我们在班级推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校植物名片评比。我们先按照类别把植物名片进行分类,再根据参赛作品的数量和植物的分布情况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还结合各班
级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评选了班级组织奖。
第四阶段:悬挂展示,总结评议(2009年2月)
考虑到本学期工作马上结束,我们决定把悬挂展示阶段放在2009年2月份,也就是下个学期初,等开学报到之后,我们把所有获一等奖的植物名片在对应植物上进行悬挂展示,相信焕然一新的绿色校园一定会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而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认识了全校的花草树木,学生更是兴奋、激动和富有成就感。
届时我们还将邀请新闻媒体一起来宣传本次活动,我们还把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总结,撰写活动经验总结,争取发布在科普杂志上并在我区其他学校进行推广。
三、活动反思:
课外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如何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书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获得活动的激情、创新的喜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校园实践活动。为校园植物设计名片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对学校植物的大检阅。参与的班级、学生为了设计一张满意的名片,在植物分类知识、植物形态特点、名片构图技巧、反复推敲的“动人物语”都下了许多功夫。学生通过这次调查,不但认识了全校的树木和花卉,而且了解了很多关于花草树木的知识。一张张在风中飘曳的校园植物名片,外表不一定精致却意味深长,这些童趣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广告公司制作的专业标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名片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资料的整理与汇总,还能亲自设计制作,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学生的收获不只是这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也正是这些困难,促使他们努力去寻求答案,使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他们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不断成熟,这种经历应该是他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深化了教师的认识体会
这次活动,融教育、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精心策划、严密组织、辅导实施、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创建科技实践活动特色,形成绿色实践活动亮点,使我们看到指导教师的特长和组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教师,只要做了有心人,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留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这一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亮点和新意自不必多说。如果我们继续深化拓展,进行绿色主题的系列研究,使活动趋向规范性、完整性、持续性,让保护地球、绿色家园、改善环境的生态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思想中,让更多的人从内心深处来关注环境问题,其收效不可估量。
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作者: 李蓓璇(小学科学荣昌县、壁山县、潼南县、大足县、双桥区小学科学联合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88发表日期: 2011-12-18 16:34:07
谁“拿走”了小蝌蚪的尾巴
活动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饲养小蝌蚪,让学生亲眼发现小蝌蚪生长发育变成青蛙的过程。2.了解青蛙卵生、两栖的特点。3.了解小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持久研究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3.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
三、实施方案
(一)活动准备1.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学生心中疑惑,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的已知和未知的知识。2.确定活动的内容及活动重点。3.准备《致家长一封信》,介绍本活动的内容、方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家长应该协助事宜。4.通过家校联系,学生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和与同学家之间的远近,自由组成饲养观察小组,讨论具体分工,确定组名、组长、组员等。
(二)活动方案:1.活动方式:(1)以小
组为单位或个人为单位,采取集中采卵或个人采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养殖观察活动。
(2)开展访问、实地考察、饲养、观察、记录、分析、发倡议书、社区宣传、放生等科学实践活动。2.活动过程:收集资料→记者访问→实地考察→饲养观察→交流总结→社会调查→成果展示→放生。3..活动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步骤与内容活动方式第一阶段(三个周)1.网络教室2.图书馆3.访问本村农民1.成立小组,制定活动计划。2.提出要研究问题。
3.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归纳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的顺序。4.设计观察记录表。5.准备养蝌蚪的器材。6.有条件的同学建造生态小池塘。1.访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2.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搜集资料。3.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4.和父母沟通,争取父母的支持。第二阶段(两个周)1.小河边、小溪边、池塘边的水流比较缓的地方。2.在家里、班级或实验室等地方分青蛙卵。1.准备好小蝌蚪吃的东西。2.到小河边、小溪边、池塘边的水流比较缓的地方捞青蛙卵。3.分给没有捞到青蛙卵的同学一些青蛙卵。4.分享捕捞乐趣,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1.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行动的方式实地采卵。2.小组交流采卵的经历、照片或趣事。3.小组交流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第三阶段(六个周)1.在教室、家里饲养。2.在小河边、小溪边、池塘边实地观察饲养。3.网络教室。1.观察、记录蝌蚪卵的变化。2.观察水质的变化,每三到五天换一次水。3.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卵和蝌蚪的变化4.实地观察和家庭观察相结合发现不同。5.相互鼓励,坚持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6.对饲养过程中突发现象进行原因分析。1.定点定时观察。2.亲手喂养观察。3.小组交流发
现和感受。4..师生交流解答疑惑。5.家校交流沟通支持。第四阶段(两个周)1.在班级、教室或网络教室交流。2.通过QQ群进行家校沟通。1.交流资料。2.整理资料。3.完善资料。4.拟定成果展示方式。5.阶段小结,调整研究思路。培养整理资料的能力,反思能力。第五阶段(两个周)1.在班级或学校交流。2.走进社区体验发现。3.走向大自然。1.成果展示。3 评价与反思。3发出倡议(保护青蛙)。4.放生(保护生态环境)。1.手抄报。2.记录表或观察日记。3.照片或录像片。4.突发事件研究资料。5.关于小蝌蚪与青蛙的歌曲或童话故事。4.注意事项:(1)分组时应注意,做好协调工作。在活动分组时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成为抢手货而无所适从,有的学生无人问津而面带沮丧,这 时 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权威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并抓住时机,对一些平时不大受欢迎的同学要进行原因分析,引导其反思。其次,根据一定的家庭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并说明小组组成的优势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组成小组的理由,提出指导意见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参考。
(2)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选择研究方法。(表格式)(3)准备《致家长一封信》。在《致家长一封信》中,告知本活动的内容、方法、注意的事项以及家长应该协助事宜,引起家长的关注,取得家长的支持。尤其带孩子到河边或溪边活动时要进行安全
教育。(4)进行捕捞青蛙卵、饲养、换水、观察、记录和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5)与家长建立饲养协助联系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观察、饲养的进
程,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相互合作想办法解决。
(6)引导学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和所作的记录,指导学生进行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并开展活动总结,推广好的经验。(7)重视评价的有效性。注意有
针对性的对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学生探究的态度与品质等进行重点评价,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四、实施过程
(一)、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要研究的问题。根据五年制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多样的动物》一课的学习,设计资料搜集表格,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要求搜集蝌蚪的生长过程?如何饲养蝌蚪?养蝌蚪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哪找青蛙卵?蝌蚪吃什么? 小青蛙喜欢在哪里生活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研究的问题顺序。
第三篇:幼儿园活动案例
菜园丰收了
一次早晨入园,金赢对我说:“老师,今天妈妈用我们家菜园的白菜炒菜了,今年的新白菜可香了,我吃了一大碗。”她的话打开了小朋友的话匣子,语桐说:“我们家用小倭瓜包的饺子。”雅迪说:“老师老师,我妈妈炒菜花,可好吃了。”······你一言我一语,都争先恐后的说自己家菜园的菜好吃。于是我顺势问:“现在是什么
季节?你家菜园里都有什么菜成熟了呀?”小朋友在交谈中体会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而后我以小朋友熟悉的蔬菜为内容开展立体剪纸活动,小朋友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活动开始后,孩子们兴趣高涨,从看步骤图到实际操作,孩子们都一丝不苟。孩子们动手操作一会儿之后,只听大帅对小宇说:“你看我剪出来的怎么站不起来呀?”小宇看了看说:“你涂的胶少,都散开了。”我一看可不是吗,大帅剪的是一只白菜,由于着急剪,胶水涂得不仔细,刚剪开白菜就散了,我鼓励他说:“不要着急,找到原因,再来一次。”大帅又拿起六张彩纸,这次认真的涂胶水,果然剪出了可以站立的大白菜,他高兴的喊来我,对我说:“老师,看我成功了,耶.”。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再努力呀。”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小丹小声的在叨咕:“我想剪红颜色的西红柿,剪出来的怎么是黄色的呢?”我过去一看,她剪出来的是黄颜色的西红柿,她正看着西红柿发愁呢。我说:“小丹,怎么啦?”“老师,我想剪出红颜色的西红柿,可是不对呀?”(由于我给他们投放的手工纸都是双面不同色的,同一张彩纸折法不同剪出来的作品颜色就不一样)。我给她拿过来一个剪好的红西红柿范例,说:“你看看这个,是怎么折的,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呀?”她拿着仔细的观察着,不一会说:“老师我明白了,我在对折彩纸的时候把红面向外,应该向里折才对。”我说:“你快再试一试吧?”这次她果然剪出了红色的西红柿。时间过去一大半了,坐在教室南排的彩虹说:“老师,你看我剪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我一看可不是吗,我投放的图形里没有这个,我问她是什么,她骄傲的对我说:“是葫芦。”我想起来了,前不久我们画了葫芦的线描画,她把葫芦的图形放在这了,有创意,我说:“你真有本领,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了,再想想还可以剪出别的东西吗?”看到彩虹剪出了不同的东西,小朋友们都按耐不住了,争着创作自己的作品。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剪出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白菜、南瓜、黄瓜、蘑菇、菜花、芹菜、大蒜、土豆······看着这些放在展板上的蔬菜,孩子们的脸上露出由衷的喜悦!
第四篇:幼儿园活动案例
有个小朋友叫贝贝,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中午,幼儿园吃糖醋排骨,可好吃了,小朋友吃得真高兴。这时,贝贝突然两只手捂着嘴“哎哟、哎哟”的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贝贝有颗牙活动了,快要掉了,刚才吃排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那颗牙,可疼了。请以“贝贝换牙”为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害怕。
2.能围绕换牙话题进行讨论,并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保护新长出的牙齿。
3.愿意参加健康活动,对于保护牙齿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了解本班幼儿换牙的情况,部分幼儿已开始换牙。
2.乳牙图片、恒牙模型;汉字:换牙、乳牙、恒牙;记号笔、手工纸每人一份。
3.事先与卫生老师联系好。
三.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通过讲故事,引起兴趣。
贝贝的牙齿怎么了?好好的牙齿怎么会掉下来呢?谁来说说换牙是怎么回事?
小结:我们生下来以后慢慢长出来的一口牙齿叫乳牙,乳牙比较小,也不够坚硬,当我们慢慢长大后,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乳牙就会脱落,开始长出新牙,这新长出的牙叫恒牙。恒牙比较大而且很坚硬,比乳牙还要多,对人的身体很重要。恒牙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新牙。乳牙脱掉长出恒牙,就叫换牙。
2.经验交流:结合自身经验,掌握换牙的卫生知识。
①请班上个别牙齿松动的或脱落长出新牙的小朋友,分别让大家看看。你们想不想知道换牙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谁想问问他们?
②提问:
A.如果你的牙齿活动了,能不能用手摇摇让它快一点掉下来?为什么?
B.有的小朋友喜欢用舌头去舔刚长出来的牙齿,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C.有些小朋友,乳牙还没掉,新牙就在旁边长出来了,这时该怎么办?有些小朋友的牙齿掉了很长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长出新牙,怎么办呢?
D.你们还有什么换牙的问题要问吗?
小结:原来我们在换牙时用不着害怕,对活动的牙齿不要用手去摇,也不要用舌头舔刚长出的新牙,对换牙时出现的问题,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也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帮忙。
3.绘画:如何保护新牙。
①当我们换牙齿的时候,应该怎样保护新牙齿呢?
②交流幼儿的护齿方法。
4.沟通交流,经验提升:
①说说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它保护牙齿的方法吗?
②平时换牙时,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问大家,也可以问问卫生老师。最后请卫生老师小结保护牙齿的注意事项。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盥洗区,进行正确的刷牙练习。
第五篇:幼儿园科学讨论型案例
科 学 讨 论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大班科学活动:怎样立得稳
设计思路: 在一次玩雪花片的活动中,孩子们无意间发现雪花片其实是可以“站”起来的,不过要让它站稳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十分喜欢玩。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提供了一些不能独立“站”起来的物品让幼儿去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积极动脑,并探索出一些借助其它材料让这些物品“站”起来的方法,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自主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观察、操作及讨论,探索出让触地面积小的物体“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准备:
铅笔、薄图书、小雪花片、光盘、橡皮泥、装着米的罐子、纸杯、纸盒、、积木、固体胶、双面胶、铁夹子、回形针、磁铁等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交代任务。
(1)出示躺下的盒子、罐子、小雪花片、光盘等物品,让幼儿把这些物品站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站不起来呢?它们和可以站起来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交代任务:“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也能站起来呢?请你去试一试吧!”
2、幼儿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可以借助其它物体。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刚才探索的情况。
启发幼儿开阔思维,不要局限插或粘的方法,例如:靠、折等。
4、引导幼儿探索不借助其它物体让一张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师:“你们想一想,能不能不用其它物体的帮助让一张纸站起来呢?”
5、教师再次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展示探索结果。
6、出示几件生活中不易立得稳的物体,了解人们是如何想办法让它们立得稳,从而方便人们生活的。鼓励孩子们多动脑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它们能吹出泡泡吗
活动目标:
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能用猜测、验证以及分类等方式探索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3、初步了解有洞并且是空心的材料能吹出泡泡。活动准备:
1、幼儿能区分有洞和无洞的物品,玩过泡泡乐。
2、提供无洞和有洞的各种小工具(有洞的工具包括大孔与小孔、有洞并且空心、有洞并且实心)、调制好的肥皂水,抹布、器皿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入主题:
你吹过泡泡吗?用什么东西吹的?吹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2、猜测,有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1)引导幼儿观察材料,说说它们的样子。
(2)让幼儿猜猜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说说为什么。
3、尝试,找出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
(1)观察分类标志。(2)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交代要求:不能朝着别人的脸吹,不能将肥皂水弄到口中。(3)老师边和幼儿一起拿材料吹,边观察指导幼儿吹泡泡,边鼓励幼儿交换材料吹。(4)组织幼儿将刚才吹出了泡泡的材料集合在一起,将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集合在一
起。
4、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什么秘密。
(1)集体观察这些材料,问幼儿这些材料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都是有洞空心的)。
(2)出示有洞空心、有洞实心的材料,问幼儿刚才吹时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相同。
5、验证,是不是有洞的空心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1)让幼儿再次自由选择材料,吹泡泡,看看是不是有洞空心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
(2)师幼互动交流,欣赏吹出的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让物体站起来
活动目标:
1、喜欢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相互商量相互协作。
2、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教师准备:记录纸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幼儿区别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教师指导语,引导幼儿观察桌上的物品: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教师引导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站起来?(3)幼儿将可以站起来的物品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的分类。
2、幼儿讨论:为什么桌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3、幼儿想办法让不能站立的物品站起来。
教师指导语:剩下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站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站起来呢?
(1)教师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3)幼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①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物体站起来了吗?你是怎样让东西竖起来了?
②师生统计哪些方法让物体自己站起来了
4、师幼分享经验,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背景:
瓶子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各样的瓶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了让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瓶子》能顺利开展,我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我把收集到的瓶子布置成一个瓶子展览区,供幼儿参观、欣赏。幼儿很喜欢围在旁边,对瓶子的兴趣非常浓,玩起来更是爱不释手。由此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瓶子的生成活动。《会唱歌的瓶子》是其中的一次生成活动。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不同材质的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及如何让相同的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3、让幼儿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不同材质的瓶子、汤匙、豆子。
2、装满水的盆、抹布。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师: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幼1:有豆子、勺子、玻璃瓶、塑料瓶。幼2:勺子、豆子、饮料瓶、瓷瓶。师:饮料瓶是塑料瓶。[反思]:
这句话一说出来,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饮料瓶不仅仅是塑料的,应该让孩子再进一步仔细的观察,“这个饮料瓶是什么做的?”
“这些瓶子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的?说说看。” “玩瓶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开始部分语言简练,切入主题。能让幼儿大胆的猜测,然后再动手操作,并在操作前考虑到了玻璃瓶碰撞后会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能加以引导,避免在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为了使探索活动目的更明确,可以增加提问:“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2、幼儿实验。
幼儿交流实验结果,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1)“你是怎样让瓶子发出声音的?”
(2)“请你用刚才没用的方法再试一试。”
师:你们在玩的时候,王华毅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他来说一说。
[反思]:
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问问题,幼儿回答”这种模式进行。而我在巡回指导时听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在实验结束交流时,有意让有问题的幼儿大胆表述,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地民主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幼:为什么把豆子放在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比在玻璃瓶里的声音大?
师:哪个小朋友能回答王华毅的问题?
在没有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一手拿一个玻璃瓶,另一手拿一个塑料瓶对比,说:“你们看,塑料瓶大,玻璃瓶小;塑料瓶软,玻璃瓶硬,握不动,所以声音小。”
[反思]:
我虽然回答了王华毅的问题,但是我的回答是含糊不清的,孩子也没有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声音大小和瓶子软硬为什么会有联系?科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教师给予的回答应是有科学依据的,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一知半解的糊过去,由此可见,充分地做好预操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3、再次实验,发现问题。
“桌上只剩下相同的玻璃瓶,那怎样让相同的玻璃瓶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请每张桌上的小朋友一起去试一试。”
交流实验结果。
出示“水瓶琴”。请幼儿敲奏简单的乐曲。
4、活动延伸:
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做关于瓶子的实验。关于沉浮;关于浮力;关于空气与燃烧等等。
“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幼儿需要活动,对活动感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探索、发现、学习、发展。这是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和要求。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分析幼儿的兴趣、生活中的问题,就会有不断的生成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