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科学观察型案例
观 察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小班科学活动:滑滑的海带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能品尝到各种海带食品,一天中午,班上孩子的午餐就是吃的海带排骨汤,几个孩子比较喜欢喝海带汤,并从汤里捞出海带,边吃边说,这海带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么做的,真好吃等问题,为此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品尝海带,了解海带的基本特征和常吃的几种海带菜肴。
活动目标:
1、从认识海带的过程中萌发对海洋植物的兴趣。
2、用看、摸、比、模仿、品尝等方式感知海带的主要特征,学用词语“滑滑的”、“皱皱的”等来表达海带的特征。
3、知道海带的名称、主要特征及常吃的几种海带菜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吃过海带。
2、材料准备:完整的干海带若干,装了清水的盆子,凉拌海带一盘,海带生长在海里影像资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干海带。
(1)教师提问:桌上放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皱皱的)象什么?上面白白的东西是什么(盐)?
(2)用手摸摸海带,舔一舔指头,说说感受。
2、幼儿泡海带。
(1)将海带泡入水中,观察海带的变化。(2)幼儿观察变湿的海带,说说海带的变化。
(3)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说感觉怎么样?找一找海带的“根”在哪?刚才上面有白色的盐哪去了?
(4)说一说几根海带有什么不同。
3、幼儿观看海带的影像资料。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海带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吗?(2)看影像资料,说一说、学一学海带在海里的样子。
4、幼儿尝海带。
(1)教师出示凉拌海带,让幼儿说说菜名。(2)幼儿尝海带,说说味道。(3)教师提问:海带还可以怎样吃?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有用的指纹
设计思路: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指纹的过程中萌发对周围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能对指纹进行探索和比较观察并大胆表达和概括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
3、了解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有三种类型及具有特征记号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
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小班科学活动:一串红
设计思路:
一日晨间活动,冬冬在墙角玩耍,发现了枝头红红的花朵,产生了好奇,这是什么花呀,怎么是一串串的?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都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根据《纲要》精神,从生活和游戏中来选取科学教育内容,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一串红,激发幼儿的观察和探究欲望,特设计该活动,发展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丰富幼儿的知识体验。
活动目标:
1、懂得爱护花草。
2、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形特征。
3、知道一串红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吃过一串糖葫芦或一串葡萄的经验。
2、材料准备:4盆一串红、4盆其它种类的花。一串红花朵照片 活动过程:
1、自由观察一串红。
(1)找一找:一串串红红的花。
(2)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串红:谁知道这是什么花?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一串红的外形特征。(1)看一看:引导孩子有序观察一串红。(2)闻一闻:了解一串红的气味。(3)说一说:一串红象什么。(4)学一学一串红的样子。
3、教育幼儿爱护花朵。
你喜欢一串红吗?为什么?幼儿园哪里还有一串红?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糖果
设计思路:
糖果是孩子们爱吃的一种食品。小班的孩子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粮果,他们对这种东西感兴趣,有好奇心。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教育目标也提示我们: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入手,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我们选取此内容,在孩子日常生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其多感官参与,有目的、较系统地感知事物,培养其观察能力,并认识到观察对象的多样性。以从小养成关注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运用看、摸、闻、尝等多种感官,观察发现糖果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味道。
2、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意愿。
3、乐意与同伴分享食物,并能大胆参与活动。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颜色、种类的糖果。
2、盘子若干个。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们好!今天贺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
2、出示糖果。
指导语:今天贺老师带来的是一粒糖果,你们看它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漂亮吗?
贺老师还带来了许多糖果,小朋友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找一找,看有些什么糖果呀?(向小朋友提出不能剥开糖果的要求)。
3、观察糖果。
①对没有剥开的糖果进行观察。
指导语:糖果都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找一找糖果里有没有最大的糖果和最小的糖果?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对糖果的颜色、软硬、大小等进行小结)
②对剥开的糖果进行观察。
指导语:现在请小朋友把糖果剥开,看看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对其提出不能把剥开的糖果吃掉的要求)
你剥开的糖果是什么样子的?这两颗糖有什么不一样呀?你剥开了几颗糖?你是怎么打开糖果的?(引导幼儿大胆表达)
4、品尝糖果。
指导语:小朋友刚才吃了糖,你们都尝到了什么味道的糖果呀?
延伸活动:今天贺老师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每天吃很多的糖?(引导幼儿了解吃多糖长蛀牙)。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尝一尝家里有什么糖果,它们是什么味道的,明天回来跟你们的好朋友说说好吗?
第二篇:幼儿园科学讨论型案例
科 学 讨 论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大班科学活动:怎样立得稳
设计思路: 在一次玩雪花片的活动中,孩子们无意间发现雪花片其实是可以“站”起来的,不过要让它站稳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十分喜欢玩。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提供了一些不能独立“站”起来的物品让幼儿去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积极动脑,并探索出一些借助其它材料让这些物品“站”起来的方法,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自主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观察、操作及讨论,探索出让触地面积小的物体“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准备:
铅笔、薄图书、小雪花片、光盘、橡皮泥、装着米的罐子、纸杯、纸盒、、积木、固体胶、双面胶、铁夹子、回形针、磁铁等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交代任务。
(1)出示躺下的盒子、罐子、小雪花片、光盘等物品,让幼儿把这些物品站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站不起来呢?它们和可以站起来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交代任务:“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也能站起来呢?请你去试一试吧!”
2、幼儿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可以借助其它物体。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刚才探索的情况。
启发幼儿开阔思维,不要局限插或粘的方法,例如:靠、折等。
4、引导幼儿探索不借助其它物体让一张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师:“你们想一想,能不能不用其它物体的帮助让一张纸站起来呢?”
5、教师再次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展示探索结果。
6、出示几件生活中不易立得稳的物体,了解人们是如何想办法让它们立得稳,从而方便人们生活的。鼓励孩子们多动脑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它们能吹出泡泡吗
活动目标:
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能用猜测、验证以及分类等方式探索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3、初步了解有洞并且是空心的材料能吹出泡泡。活动准备:
1、幼儿能区分有洞和无洞的物品,玩过泡泡乐。
2、提供无洞和有洞的各种小工具(有洞的工具包括大孔与小孔、有洞并且空心、有洞并且实心)、调制好的肥皂水,抹布、器皿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入主题:
你吹过泡泡吗?用什么东西吹的?吹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2、猜测,有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1)引导幼儿观察材料,说说它们的样子。
(2)让幼儿猜猜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说说为什么。
3、尝试,找出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
(1)观察分类标志。(2)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交代要求:不能朝着别人的脸吹,不能将肥皂水弄到口中。(3)老师边和幼儿一起拿材料吹,边观察指导幼儿吹泡泡,边鼓励幼儿交换材料吹。(4)组织幼儿将刚才吹出了泡泡的材料集合在一起,将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集合在一
起。
4、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什么秘密。
(1)集体观察这些材料,问幼儿这些材料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都是有洞空心的)。
(2)出示有洞空心、有洞实心的材料,问幼儿刚才吹时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相同。
5、验证,是不是有洞的空心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1)让幼儿再次自由选择材料,吹泡泡,看看是不是有洞空心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
(2)师幼互动交流,欣赏吹出的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让物体站起来
活动目标:
1、喜欢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相互商量相互协作。
2、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教师准备:记录纸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幼儿区别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教师指导语,引导幼儿观察桌上的物品: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教师引导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站起来?(3)幼儿将可以站起来的物品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的分类。
2、幼儿讨论:为什么桌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3、幼儿想办法让不能站立的物品站起来。
教师指导语:剩下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站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站起来呢?
(1)教师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3)幼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①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物体站起来了吗?你是怎样让东西竖起来了?
②师生统计哪些方法让物体自己站起来了
4、师幼分享经验,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背景:
瓶子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各样的瓶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了让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瓶子》能顺利开展,我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我把收集到的瓶子布置成一个瓶子展览区,供幼儿参观、欣赏。幼儿很喜欢围在旁边,对瓶子的兴趣非常浓,玩起来更是爱不释手。由此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瓶子的生成活动。《会唱歌的瓶子》是其中的一次生成活动。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不同材质的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及如何让相同的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3、让幼儿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不同材质的瓶子、汤匙、豆子。
2、装满水的盆、抹布。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师: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幼1:有豆子、勺子、玻璃瓶、塑料瓶。幼2:勺子、豆子、饮料瓶、瓷瓶。师:饮料瓶是塑料瓶。[反思]:
这句话一说出来,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饮料瓶不仅仅是塑料的,应该让孩子再进一步仔细的观察,“这个饮料瓶是什么做的?”
“这些瓶子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的?说说看。” “玩瓶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开始部分语言简练,切入主题。能让幼儿大胆的猜测,然后再动手操作,并在操作前考虑到了玻璃瓶碰撞后会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能加以引导,避免在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为了使探索活动目的更明确,可以增加提问:“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2、幼儿实验。
幼儿交流实验结果,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1)“你是怎样让瓶子发出声音的?”
(2)“请你用刚才没用的方法再试一试。”
师:你们在玩的时候,王华毅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他来说一说。
[反思]:
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问问题,幼儿回答”这种模式进行。而我在巡回指导时听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在实验结束交流时,有意让有问题的幼儿大胆表述,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地民主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幼:为什么把豆子放在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比在玻璃瓶里的声音大?
师:哪个小朋友能回答王华毅的问题?
在没有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一手拿一个玻璃瓶,另一手拿一个塑料瓶对比,说:“你们看,塑料瓶大,玻璃瓶小;塑料瓶软,玻璃瓶硬,握不动,所以声音小。”
[反思]:
我虽然回答了王华毅的问题,但是我的回答是含糊不清的,孩子也没有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声音大小和瓶子软硬为什么会有联系?科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教师给予的回答应是有科学依据的,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一知半解的糊过去,由此可见,充分地做好预操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3、再次实验,发现问题。
“桌上只剩下相同的玻璃瓶,那怎样让相同的玻璃瓶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请每张桌上的小朋友一起去试一试。”
交流实验结果。
出示“水瓶琴”。请幼儿敲奏简单的乐曲。
4、活动延伸:
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做关于瓶子的实验。关于沉浮;关于浮力;关于空气与燃烧等等。
“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幼儿需要活动,对活动感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探索、发现、学习、发展。这是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和要求。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分析幼儿的兴趣、生活中的问题,就会有不断的生成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科学讨论型案例
科 学 讨 论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活动目标:
1、乐意通过肢体动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动物怎样过冬的认识。
2、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的形式获得相关知识经验。
3、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有关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动物胸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的录象资料。活动过程:
1、幼儿讨论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提问:冬天到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动物过冬的方式,并按照动物过冬方式的不同将动物卡片分类摆放。
3、幼儿看录象,进一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1)教师播放录象,引导幼儿具体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2)教师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这样过冬的?
4、幼儿画一画、学一学,巩固了解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尝试为每种不同过冬方式做一个图示标志,或听音乐佩带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胸饰,学一学这种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大班科学活动:你喜欢什么声音
活动目标:
1、乐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对声音的感受。
2、借助记录、多媒体交流各自喜欢的声音。
3、知道某种声音有时是人们喜欢的,有时却是不需要的。活动准备:
1、本班老师、幼儿用图示的方式记录自己喜欢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鸟叫声、郊游、睡觉;音乐、表演、写字;笑声、交谈、)、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声音。
2、展示记录,个别幼儿讲述。
(1)幼儿将自己的记录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喜欢的声音,说说为什么。
3、引发争议,讲述各自的理由。
(1)根据记录统计情况,引发问题情境:为什么同一种声音,有的小朋友喜欢,有的不喜欢?
(2)观看多媒体课件,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对同种声音的感受。
4、拓展经验,平时还喜欢什么声音?但什么时候又会变得不喜欢? 小结性谈话:有的声音你喜欢,但这时候别人也许不需要。
中班科学活动:气味从哪里来?
动目标:
1、乐于谈论生活中闻到的各种气
味,对气味的来源产生兴趣,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愿
意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地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了解有关
有毒气味,感知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动准备:油蛋
糕、草莓、冲厕液、醋、油条、芝麻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带气
味的物品。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来源产生兴趣
。(1)教师:在空气中我们闻到了什么? 幼儿A:
空气中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幼儿B:这种气味不好受,我
讨厌它,我喜欢奶油蛋糕的香味,昨天我就吃了蛋糕。幼
儿C:是的,这种味道我也不喜欢,我喜欢草莓的味道。
(2)教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味不好? 幼儿:闻了以后
我觉得不舒服,老师你看,我手上的毛都起来了。(仔细一看,真是如此。)(评析:对这种刺鼻的异味孩子们特别讨
厌,在讨论上述问题时,幼儿都说到了不喜欢这种味道,同时
也说到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味道。在他们看来,让人闻着不舒服 的味就是不能接受的,让人觉得好闻的就可以接受,可以去闻,尤其是吃的东西。)(3)教师:你能说说这味是怎么
来的吗? 幼儿A:是从外面飘进来的。幼儿B:是一
些厂里放出来的。幼儿C:我有时在家也会闻到这种味,我妈妈说是厂里面放出来的。幼儿D:我家对岸的厂里有
时会放出一种水,还有气,那个也有味,也不好闻,不过和这
个不一样。(评析:从上面的谈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孩
子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家人的引导下
幼儿对这种气味的来源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在老师再次引导
下,激发了幼儿对这种气味的兴趣,使幼儿大胆地讲述了自己 的理解,这对下面的活动开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气味的产生。(1)教师:你认为这种
气味是怎么产生的? 幼儿A:工厂里做东西时放了药水就
会有这种气味出来。幼儿B:机器里放了油就有这样的味
道。幼儿C:因为放进去的材料有味道,所以做东西时就
会味道。幼儿D:因为他们放进去的是塑料,塑料烧了以
后就会有一种难闻的气味。……(2)教师:那么
什么样的厂里会出现这样的味道? 幼儿:塑料加工厂、染
色厂、还有中密度板厂……(3)教师说明气体的产生:
些非常刺鼻的气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是厂里面加工的一
些材料化学反应后的结果。有的就像小朋友所说的是放入了某
种药物,使得那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倒致有毒
气体产生,加上厂里面没有严格的净化措施,所以大家就闻到
了类似这样的怪味。这是一种污染现象,严重破坏我们的生存
环境。(评析:在幼儿本身对这种现象反感的趋向下,教
师的说明进一步帮助了幼儿对有毒气体的认识,对引导幼儿保
护环境的意识有一个推动的作用。)
3、讨论环境污染对人
类带来的危害。(1)教师:说说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带来什
么样的危害? 幼儿A:因为这种气味是有毒的,人呼吸了
这种有毒的气味会生病。幼儿B:农民伯伯地里种的菜会
长不好,菜也需要好的空气。幼儿C:我家门前的小河以
前有鱼,现在没有了,水都变黑了,我们也不能用那水了。
第四篇:幼儿园观察案例分析
幼儿园观察案例分析
元疃中心幼儿园王莉莉
案例:
玩小推车
体育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小推车,但在玩时却发现:
1、争抢现象多。
2、小推车在推动时,轮子不滚动现象多。
3、小推车互相碰撞情况多。
分析:
1、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强,看到别人的玩具,他们都想同时玩一玩,但小推车数量不到人数的一半。
2、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在推动小推车时,避让能力还教欠缺。
3、幼儿手部控制能力发展不一,小轮子的推动需要一定的条件,许多幼儿将轮子平放而没将其放到滚动位置。
对策:
1、进行分组活动,以减少幼儿的争抢行为。
2、与幼儿共同讨论“轮子为什么转不动?”以提醒幼儿小手用力向前推,轮子才会向前跑得快的好方法。
3、在场景的设置时,用明显的记号提醒幼儿开汽车的方向。
案例:
观察:幼儿剥桔子
1、半数幼儿一听到要剥桔子,就说:“老师,我剥不来。”
2、某些幼儿用手指抠桔子皮。
3、能剥桔子的幼儿只有四人。
4、有三名幼儿不愿动手剥桔子。
分析:
1、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倍受家人的宠爱,时常包办代替,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机会。
2、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小手肌肉群还不发达,个别幼儿对这一活动有困难。
3、老师在考虑幼儿活动时,创设此类机会少。
案例:
今天,幼儿体育活动后脱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热了些。一些孩子拿着孩子拿着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挂衣服,观察后发现:
1、个别幼儿把连帽衣的帽子挂在衣架上。
2、少数幼儿将衣服挂在衣架上,3、多数幼儿不知如何挂在衣架上或挂一次、掉一次。
分析:
1、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2、老师的包办代替过多及父母的宠爱所致。
对策:
1、以“衣服找洞洞”的形式,引导幼儿拿着衣架寻找袖管上的洞洞,口吻拟人化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加强示范,表扬与鼓励。
效果:
如今,大部分幼儿已能自己学挂衣服了,虽然还需老师一旁帮助,但“愿学”“想学”的愿望已经激发了。
案例:
撕 贴
自墙面设置了“果树”后,孩子们十分乐意投入此活动在自由活动区域游戏时,总会人满为患,争抢不断„„
分析:
1、幼儿对此活动感兴趣
2、美术活动中的撕贴是第一次开展,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事物,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3、我在创设环境时,已考虑了这一点,但估计不足,小图画纸的撕贴的投入未起到明显效果。
对策:
1、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尝试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更新其他区域内容(幼儿已不感兴趣的内容),对幼儿多一份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
第五篇:科学教学案例(观察金鱼)
《观察金鱼》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单元《金鱼》是动物单元最后一个着重认识的小动物,本课是认识生命体特征的观察课型,我认为培养初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能力,深入细致的对金鱼进行科学观察活动的必要性。于是设计《观察金鱼》作为《金鱼》的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体结构和具有动物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有东西可以传授,学生也才能有东西可学。在课前我收集了并学习了金鱼作为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水中的一大类动物,它的形态结构;吃食;呼吸;等等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例如:1金鱼的身体, 金鱼的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腮孔以前是头部,肛门以后是尾部,鳃孔和肛门之间躯干部。头部有口、鼻孔、耳、眼;躯干和尾部覆盖着鳞片;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分别有背鳍、胸鳍、腹鳍、尾鳍。
2、金鱼的形态 体形,金鱼的体形有侧扁而细长的草种金鱼;体形短缩而圆的文种鱼和龙种鱼;身体短而成蛋的蛋种鱼。3,体色:金鱼的体色的差异很大,有纯一的红、白、黄、黑、蓝、绿色,有各种不同颜色组成的混合或相间交差的体色,其色彩之艳丽,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4头形:金鱼的头形主要有尖头形、平头形、鹅头形、狮子头形四种。5鳍形:背鳍有发达的,不发达的、无背鳍的三种;6尾鳍差异很大,一般有三尾、四尾、扇尾、蝶尾四大类依尾鳍末端的分岔程度,可分为三叶尾、四叶尾、樱花尾、孔雀尾、蝶尾及反翘(转)尾等。也有人依据金鱼的尾形形状将金鱼尾鳍分为: ①长尾——尾鳍约为鱼体全长的2/3。②短尾— —尾鳍约为鱼体全长的1/3。③燕尾——尾鳍单叶,尾鳍开叉较深,外观似燕子尾。④蝶尾——尾鳍 左右两叶,呈“大”字形张开,外观似蝴蝶的翅膀。⑤宽尾——尾鳍展幅宽大,呈扇形,又称扇尾。⑥凤尾——尾鳍既长又大,外观似传说中的凤凰尾,特指文种中珍珠鳞金鱼。⑦孔雀尾——尾鳍向 左右伸展,与鱼体略呈“T”字型,似开屏的孔雀尾羽,特指日本产地金类。⑧翻转尾——尾鳍三叶,下 面两片尾叶两端向前翻转,特指日本产土佐金类。7眼形:龙睛、望天眼、水泡眼、蛤蟆头眼四种。《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新课前两周我还号召学生课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伺养金鱼,观察金鱼,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意让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鱼的外形结构、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
(2)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和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深入细致地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一张印有金鱼身体的图片和印有五种观察器官(耳、口、眼、手、鼻等)的图片、若干鱼缸和各类活金鱼。
2、学生准备:水彩笔、每组一条活金鱼和一个鱼缸、每两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
生:描述课前在家中观察的金鱼的身体结构,讨论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师:自由观察虽然也能发现很多金鱼的秘密。但科学的观察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内容。了解学生课前观察的情况,激发学生开展科学观察活动的兴趣。)
2.师:引出观察方法。
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比一比等。3.出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观察一种小动物。板书:“认识金鱼的身体” 4.实施,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1)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2)小组内讨论金鱼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5、学生汇报结果。
(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2)全班争论
(3)得出结论,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巴三部分。(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重点观察研究金鱼的身体是由头、躯干、尾巴三部分组成的。这是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及难点,所以教师先不要进行讲解,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争论自己得出结论。)
6、认识金鱼的其他器官及作用。
(1)让学生认识金鱼的头形、眼睛、鱼鳍、鱼鳞等器官。(2)谈谈鱼鳍、鱼鳞、鱼尾的作用。
(意图是让学生用看一看和比一比两种方法重点观察初步分析各种金鱼的眼睛、尾巴、颜色的不同。)
7、比较各种金鱼的外形。(1)学生观察自己桌子上的金鱼。
(2)学生可离位观察自己喜欢的其他金鱼。
(3)比较各种金鱼有何不同?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
8、观察鱼鳞。
(1)学生用手触摸金鱼身体。(2)谈谈有何感觉?(3)闻闻手有什么气味?
9、结果汇报
10、小组合作用水彩笔把自己喜欢的一种金鱼画下来。可以多画几条鱼或添上水草等装饰物,并给自己作品起个动人的名字,使其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意在加深对金鱼身体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11、展示活动。
(1)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展览出来。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金鱼?请来展示的同学按我们提出问题的顺序依次介绍,并简要评价一下自己画的简图。有请第*组同学,你先来展示吧。请其余同学仔细观察,认真倾听。
(2)小组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画的金鱼,并评价自己的画。(3)其他学生对金鱼见图进行评价,并与作画者交流。(设计意图:用让学生介绍、展示、自评及互评画的金鱼简图的方式开展分享、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学生对金鱼的身体结构、其他器官及作用,各种金鱼的外形,身上长有什么和是怎样运动的的初步认识,初步感知科学观察与自由观察的不同。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和活动能力给予肯定,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鼓励大家要勤思考、善表达、勇创新。师: 相信科学的观察方法会让你们一生受用,同时也对下节课观察金鱼如何捕食和呼吸会有所帮助的。要学好下节课的内容,老师建议自己回家继续养金鱼,下节课汇报给你的科学老师听。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交流,对科学观察方法及金鱼的身体结构做回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观察金鱼》 科学观察
1.金鱼的身体是由头、躯干、尾巴三部分组成的 2.其他器官及作用 3.各种金鱼的外形
【教学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课上学生基本科学方法已学会,但科学的观察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观察行为。虽然我有强调要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但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少,而在最后小结时我也只是一带而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在以后的观察中进行修改和完善。
虽然观察的是同一条鱼,但画出来的鱼却不一样,这与每个同学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的细心程度和绘画的技巧有着紧密的关系。课后延伸的要求较好,引导经常用科学方法去观察其他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