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案例:观察 互动 探究(范文)

时间:2019-05-15 07: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教学案例:观察 互动 探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教学案例:观察 互动 探究(范文)》。

第一篇:科学教学案例:观察 互动 探究(范文)

观察 互动 探究

2010年5月 [案例背景] 在方案教学中,预设计划究竟起什么作用,预设计划与实际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

当我们确定一个教学内容,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根据对孩子发展水平的了解,在制定活动计划时,对幼儿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了预计。然而,在这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指导我们教师行动的是孩子实际的学习兴趣,而不是那份教师的预设计划。

[案例描述]

(一)在“我的小手本领大”活动中,我请幼儿说说自己小手的本领。芊芊:“小手能帮我穿衣服。” 悦悦:“我能用小手吃饭。”

珉克:“我用小手变成一吧枪。”说者,他真的变了起来。孩子们:“真好玩,我们也想变。”

教师:“那好,用你们的小手变变看,能变出什么来?”

镜头一:波波找了有阳光的地方,把小手放在阳光下,“我的小手变出了影子。”

镜头二:彤彤把一双手握紧,当中放一根小棒,“这是老师的眼镜。” 镜头三:好正把小手伸得笔直笔直的,他说这是一座小山。”

镜头四:禾禾说:“我的小手也会变的,你们看,我能变成小兔的耳朵。” 禾禾竖起食指和中指做成兔耳朵的样子。

教师:“用小手变一变,这也是小手的本领。我们的小手肯定还有更多的本领,你们再去找找„„”

(二)在探究“沉与浮” 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孩子惊奇地发现,小小的磁铁沉在水底,而装有大半瓶水的塑料瓶却浮在水面。“不是说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吗,怎么这次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孩子们的疑问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究行为,刺激着主题的延伸和发展。于是,接触面积的大小、水的多少以及物体的重量等因素渐渐被孩子所发现并与浮力联系起来。他们开始学习并了解将几个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是比较可靠和科学的方法,而不再是绝对地凭借一个观点去认定一件事情了。

[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是根据兴趣和需要自发生成的。这再一次体现了瑞吉欧方案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而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一方面随着情景的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教师无法从一开始就完全预见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什么。正是由于这一点,是方案活动设计具有不可预见的生成性。然而,这并没有否定教师制定预设计划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教师要对幼儿在活动个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反应。推进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坚持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制定预设计划时考虑得周全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活动中孩子可能提出的问题的预见性,取决于教师基于对孩子可能提出的问题的预见而作的准备充分与否。总之,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这二者是不矛盾的,是相互依赖的。方案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打毫无准备之战,只有预先作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与幼儿有效地互动,才能促进幼儿的生成性学习。

[反思] 在方案教学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围绕某一值得学习的主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找到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这里的主题要么由幼儿或教师提出,要么从幼儿与教师的联合工作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管有他的预先计划,但由于方案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活动类、探索类课程,因此,教师仍然很难预料下一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这对教师充满着诱惑与挑战。那教师在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促进课程的生成和建构呢?

一、观察

在方案教学中,教师最为困难的事是难以在真正意义上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难以预先根据幼儿愿意探究的问题作出安排,面对偶发性很强的课程实施过程,教师既不能强加于幼儿,又不能袖手旁观,左右为难。而通过仔细观察尽可能多的地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可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正如瑞吉欧的教师们所坚信的:“在一旁站一会,给学习挪出一些空地,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而后,如果你能够很好地领悟些什么,教学可能就不同寻常。”这里所提到的观察,并非只是对幼儿行为的知觉,还包括对它的“建构”——建立档案,“解释”——尝试理解和“重新浏览”——反思,与同行讨论,再解释。观察,不仅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动态,尽快作出反映,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较好地处理偶发事件。

尽管方案教学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无法按预期的方向推进教学,但只要我们紧随其旁,细心体察,敏锐扑捕捉,不懈探索,“从幼儿的想法着手”就能引导师生共同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二、互动 为了刺激幼儿的心智发展,在方案教学中,我们十分强调鼓励幼儿与周围的人和事物通过有意义的方式互动,这对幼儿的成长很有意义。

在活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师生是人格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上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教师自身作为学习者、探究者和成长者才行。但这并非表示,教师在智力和能力上完全等同于幼儿,更不表示教师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不能介入幼儿的活动,不能放弃对幼儿活动的隐性指导。如果不是这样,只会丧失各种教育契机,是使教师的作用苍白无力;相反,只要是需要,教师完全应该而且必须发起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与生生间的互动,推波助澜,促进成长。

三、探究

方案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要素是“探究”,而不是表面的热闹,更不是机械的重复。有些教学活动看起来很“好看”,但水分太多,幼儿受到的理智刺激不充分,受到的能力锻炼不够。作为一种有深度的探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看出包含在主题、次主题之中的潜在探究领域与方向,当然这些必须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在具体指导幼儿探究活动时,教师必须细心观察、捕捉时机并与幼儿互动交流。当探究暂时陷入僵局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寻找转机。在探究中,最难熬的是等待,最宝贵的也是等待,当然,这里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而是冷静地观察与反思。我们坚信,把教师的现成经验速成性地灌输给幼儿,远不如让幼儿在黑暗中尝试、摸索,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方案教学。若探究终断,幼儿在做无所谓的机械操作和重复劳动,教师就应谨慎介入,适度引导。我们常常借助卷宗记录反思幼儿的言行以及教师自身的教育策略是否得当。实践证明,教师从这种方法中受益颇多。当幼儿的探究活动出现暂时停滞或中断时,教师不再会感到沮丧、灰心失望,而是把它看成探究活动的固有因素来看待。

方案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幼儿是否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并非只求获得某种有价值的结果与产品。在探究中,常会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跑来的“题”是否对幼儿的成长有价值。

第二篇:科学教学案例(观察金鱼)

《观察金鱼》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单元《金鱼》是动物单元最后一个着重认识的小动物,本课是认识生命体特征的观察课型,我认为培养初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能力,深入细致的对金鱼进行科学观察活动的必要性。于是设计《观察金鱼》作为《金鱼》的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体结构和具有动物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有东西可以传授,学生也才能有东西可学。在课前我收集了并学习了金鱼作为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水中的一大类动物,它的形态结构;吃食;呼吸;等等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例如:1金鱼的身体, 金鱼的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腮孔以前是头部,肛门以后是尾部,鳃孔和肛门之间躯干部。头部有口、鼻孔、耳、眼;躯干和尾部覆盖着鳞片;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分别有背鳍、胸鳍、腹鳍、尾鳍。

2、金鱼的形态 体形,金鱼的体形有侧扁而细长的草种金鱼;体形短缩而圆的文种鱼和龙种鱼;身体短而成蛋的蛋种鱼。3,体色:金鱼的体色的差异很大,有纯一的红、白、黄、黑、蓝、绿色,有各种不同颜色组成的混合或相间交差的体色,其色彩之艳丽,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4头形:金鱼的头形主要有尖头形、平头形、鹅头形、狮子头形四种。5鳍形:背鳍有发达的,不发达的、无背鳍的三种;6尾鳍差异很大,一般有三尾、四尾、扇尾、蝶尾四大类依尾鳍末端的分岔程度,可分为三叶尾、四叶尾、樱花尾、孔雀尾、蝶尾及反翘(转)尾等。也有人依据金鱼的尾形形状将金鱼尾鳍分为: ①长尾——尾鳍约为鱼体全长的2/3。②短尾— —尾鳍约为鱼体全长的1/3。③燕尾——尾鳍单叶,尾鳍开叉较深,外观似燕子尾。④蝶尾——尾鳍 左右两叶,呈“大”字形张开,外观似蝴蝶的翅膀。⑤宽尾——尾鳍展幅宽大,呈扇形,又称扇尾。⑥凤尾——尾鳍既长又大,外观似传说中的凤凰尾,特指文种中珍珠鳞金鱼。⑦孔雀尾——尾鳍向 左右伸展,与鱼体略呈“T”字型,似开屏的孔雀尾羽,特指日本产地金类。⑧翻转尾——尾鳍三叶,下 面两片尾叶两端向前翻转,特指日本产土佐金类。7眼形:龙睛、望天眼、水泡眼、蛤蟆头眼四种。《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新课前两周我还号召学生课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伺养金鱼,观察金鱼,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意让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鱼的外形结构、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

(2)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和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深入细致地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一张印有金鱼身体的图片和印有五种观察器官(耳、口、眼、手、鼻等)的图片、若干鱼缸和各类活金鱼。

2、学生准备:水彩笔、每组一条活金鱼和一个鱼缸、每两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

生:描述课前在家中观察的金鱼的身体结构,讨论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师:自由观察虽然也能发现很多金鱼的秘密。但科学的观察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内容。了解学生课前观察的情况,激发学生开展科学观察活动的兴趣。)

2.师:引出观察方法。

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比一比等。3.出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观察一种小动物。板书:“认识金鱼的身体” 4.实施,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1)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2)小组内讨论金鱼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5、学生汇报结果。

(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2)全班争论

(3)得出结论,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巴三部分。(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重点观察研究金鱼的身体是由头、躯干、尾巴三部分组成的。这是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及难点,所以教师先不要进行讲解,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争论自己得出结论。)

6、认识金鱼的其他器官及作用。

(1)让学生认识金鱼的头形、眼睛、鱼鳍、鱼鳞等器官。(2)谈谈鱼鳍、鱼鳞、鱼尾的作用。

(意图是让学生用看一看和比一比两种方法重点观察初步分析各种金鱼的眼睛、尾巴、颜色的不同。)

7、比较各种金鱼的外形。(1)学生观察自己桌子上的金鱼。

(2)学生可离位观察自己喜欢的其他金鱼。

(3)比较各种金鱼有何不同?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

8、观察鱼鳞。

(1)学生用手触摸金鱼身体。(2)谈谈有何感觉?(3)闻闻手有什么气味?

9、结果汇报

10、小组合作用水彩笔把自己喜欢的一种金鱼画下来。可以多画几条鱼或添上水草等装饰物,并给自己作品起个动人的名字,使其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意在加深对金鱼身体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11、展示活动。

(1)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展览出来。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金鱼?请来展示的同学按我们提出问题的顺序依次介绍,并简要评价一下自己画的简图。有请第*组同学,你先来展示吧。请其余同学仔细观察,认真倾听。

(2)小组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画的金鱼,并评价自己的画。(3)其他学生对金鱼见图进行评价,并与作画者交流。(设计意图:用让学生介绍、展示、自评及互评画的金鱼简图的方式开展分享、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学生对金鱼的身体结构、其他器官及作用,各种金鱼的外形,身上长有什么和是怎样运动的的初步认识,初步感知科学观察与自由观察的不同。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和活动能力给予肯定,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鼓励大家要勤思考、善表达、勇创新。师: 相信科学的观察方法会让你们一生受用,同时也对下节课观察金鱼如何捕食和呼吸会有所帮助的。要学好下节课的内容,老师建议自己回家继续养金鱼,下节课汇报给你的科学老师听。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交流,对科学观察方法及金鱼的身体结构做回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观察金鱼》 科学观察

1.金鱼的身体是由头、躯干、尾巴三部分组成的 2.其他器官及作用 3.各种金鱼的外形

【教学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课上学生基本科学方法已学会,但科学的观察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观察行为。虽然我有强调要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但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少,而在最后小结时我也只是一带而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在以后的观察中进行修改和完善。

虽然观察的是同一条鱼,但画出来的鱼却不一样,这与每个同学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的细心程度和绘画的技巧有着紧密的关系。课后延伸的要求较好,引导经常用科学方法去观察其他小动物。

第三篇:典型科学探究案例

典型科学探究案例

秘鲁一处空寂无人的濒海山谷,在电闪雷鸣之夜,突然出现战马嘶鸣、杀声鼎沸的“鬼声”。十多年前,一对父女探险家为了揭开这一“海魔鬼啸”的奥秘,深入“鬼谷”考察,得出了惊世骇俗的精彩结论,却被科学界疑为“造假典型”。

父亲含怨而逝。女儿再次考察。她研究方法之创新独到、探索精神之执着顽强、探索过程之跌宕起伏,堪称一绝。她得出了更科学的结论,却受到更大的误解。最后,她以超人的胆识才智,终于让最挑剔的审查者不得不信服。

美国奇异自然现象探索学会承认,上述结论在人类奇异现象探索史上写下精彩一笔。新近,权威机构的专家进一步认定,这一结论是近年来人类对“泛太平洋区”神秘现象探索的重大成果……

鬼谷之谜

山谷“鬼声”

居住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兰市的赫林达·科菲是美国克莱姆斯学院物理实验室的高级实验师。他对与海洋有关的神秘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后来成为美国奇异自然现象探索学会(简称“奇探会”)会员。

从小耳濡目染,独生女芳德丽·科菲对奇特的自然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她也非常爱好野外科学考察,尤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父女俩经常同行,俩人感情深厚。5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更是成了她唯一的至爱亲人。从普斯顿大学毕业后,小科菲在考克托海洋火山研究中心搞科研。

1992年2月6日,28岁的小科菲与65岁的父亲一起出发。他们先来到了秘鲁南部卡斯克镇东北100多公里外的亚马拉第小山村,然后再步行几十公里崎岖山路,到了安第斯山的玛奥山谷。据说,这个近海的野山谷,在夜深山静、电闪雷鸣之际,伴随着阵阵大海波涛声,大群“妖魔鬼怪”偶然会从海上飞来,狂舞乱闹,因而有“鬼谷”之称。

他们深入山谷行进,暮色苍茫时分,找到了一个可以容身的小山洞。“呵,洞身像一条长蛇。”父亲说,“那我们就称它为长蛇洞。”晚上,父女俩在山坡上美美享用了一顿野餐后,回到山洞。

他们意外发现,刚才还是好好的指南针,忽然失灵了;几乎同时,刚才还在准确运行的手表,也不走了。俩人好不奇怪。“大概真的是鬼谷。”老科菲笑着说,女儿也笑了。随即,他们发现,大洋那边电光闪闪,接着这里闷雷阵阵。看来要下大雨了。

父女俩出洞观望。呵,一道道闪电将这空旷的山林拍摄成一张张巨大的银色“照片”。

“真奇特,真壮美!”女儿说完,打开了摄像机。电光频频,直通地面;炸雷声声,地动山摇。“这是‘通地闪’和‘落地雷’!赶快回洞!”父亲催促。

突然,电闪雷鸣戛然而止。俩人好不奇怪。阵阵海风“呼呼”吹来,远处海浪轻轻轰鸣。整个山谷分外沉寂。

这时,他们听到了一阵鼎沸嘈杂的怪声。小科菲惊得毛骨悚然。父亲激动地说:“立即启动红外夜视,将它们都摄录下来。不要说话!”一瞬间,科菲也意识到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时刻!于是聚精会神地拍摄。父亲打开了高强度聚光手电,光柱伸向黑黝黝的山谷,没有任何人影。怪声越来越响:拼命喊叫声、金属打击声、马蹄声、马嘶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在波涛声与海风声的“伴奏”下,显得格外清晰。简直不可思议!

蓦然,一道无比耀眼的“通地闪”,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大炸雷。此后,神秘的声响一下子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在做梦?”女儿问。老科菲语气坚定:“不,刚才怪声确实出现!”旋即,大雨骤降。俩人淋得像落汤鸡。

他们回到山洞,就播放录像,刚才惊心动魄的声响果然再现。小科菲说:“像古代两军开战!”可是,古代的战场怎么会在空无一人的山谷重现?他们大惑不解。难道真是幽灵从海上飘浮而至?

回家后,他们详查了这一地区的战争史,得知1354年1月下旬的一天深夜,印加帝国与当地部落进行过一场惨烈大战。战役从南太平洋海滨一直打到玛奥山谷。在山谷交战时,电闪雷鸣,可怕的“通地闪”接连不断。

接着,他们请美国两名印加文明专家观看录像,分析语言。他们确定,叫喊的语言是古代印加语,分别是喊杀声、咒骂声、劝降声和求饶声。科菲父女由此认定,玛奥山谷录下了当时的战场声响,600多年后又放出录音。

他们喜不自胜,立即写了调查报告,并附上复制了的录像,于1992年3月7日递交“奇探会”。

9年的等待

然而,该学会的许多专家却持异议。反对最激烈的是美国著名的“海洋自然之谜”专家、“奇探会”顾问迪尔。他说:“众所周知,录音与摄影、摄像一样,都是现代科技结晶,决不可能是大自然杰作。报告描绘的‘事实’不仅与科学,甚至与常识相悖。当地人的‘海鬼进山’之说,也是一种无稽之谈。其实,录像中的声响完全可以人为加工。我希望有良知的科学探索者不要弄虚作假,哗众取宠。”这一看法得到了学会领导人的赞同。

这对科菲父女不啻是一个重大打击。老科菲非常痛苦,突发严重心脏病,抢救无效。在弥留之际,他对科菲说:“我珍视名誉,胜过生命。你一定要为我洗刷不白之冤。另外,探索这一奇特现象在科学上也非常有意义,所以你一定要探索到底。”科菲含泪答应了。

料理完父亲丧事,她请教了一些录像专家。他们都认为,就这盘录像而言,“编辑加声”与现场实录之间确实难以区分。为此,她感到很沮丧。

她又向自己的律师咨询。他说:“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让当地的公证员陪您同往山谷。录制‘鬼声’时,他们当场作证,并签署公证书。”

然而她知道,“海鬼”再现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间隔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她很可能费尽心血,却一无所获,甚至让父亲和她遭受更多嘲笑。因此,她举棋不定。

当夜,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再次浮现在她脑海。“不。我不能让父亲死不瞑目,不能让这一如此奇特的科学探索就此终结!”她下定决心,奉陪到底。

她冷静地分析了“鬼声”产生的条件:夜深、高频率的“通地闪”。而“鬼声”消失的条件是再次出现“通地闪”。而雷闪突止,山谷突静,则是能听清“鬼声”的环境条件。

接着,她详细查阅了气象资料,得知当地系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一年中的大雷雨天,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她决定在这一时段等候。

1993年1月23日,她来到了当地公证部门,用重金聘请了两名公证员,一起来到了山谷,在以前与父亲呆过的“长蛇洞”过夜。深夜果然雷电交加,可是并没有出现“鬼声”。

一天,两天……直到2月10日,“鬼魂”还是没有显现。这回白等了。第二年1月下旬,科菲又带领公证员来到故地,还是白等了。

直到2002年2月9日,即9年后,他们终于等来了“鬼声”再现。再现与停现的条件与预计完全相同,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2002年2月14日,她又将第二份报告与相关材料送交“奇探会”。一周后,该会会长会见她,颁发证明,承认当年科菲父女的发现真实可信。

激动万分的科菲回家后,来到了父亲像前,一字一句句“宣读”了证明。蓦然,她感觉父亲仿佛在说:“决不能满足于现象的发现,哪怕是最奇特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是探索现象背后的秘密,而且越是奇特,往往越值得探索”。她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是父亲生前多次说过的话,我一定弄个水落石出!”她经过反复考虑,认定:除了山谷具有放音功能外,在逻辑上,无法用别的方式解释“鬼声”显现。那么,山谷为什么会有录音功能呢?她查阅了所有有关资料,请教了所有能请教的专家,但一无所获。

一天夜里,她看着家里桌上的录音机、磁带,灵感一闪:“磁带录音的原理,不就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再将电信号录入磁带?放音的原理不就是通过电信号,将磁带中的信号转化为声音?如果山中有磁铁矿,那么某种闪电不是也能将战场上的声波转化为电信号?而某种‘通地闪’不是也能将这种电信号传入磁铁矿,从而录音?同样某种‘通地闪’不是也能将录下的信号,再还原为声音? ”

她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她又想,当然,天然磁铁矿要成为录音物,肯定要有许多其他磁铁矿不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有等找到矿藏后才能深入分析。可是,这样大的山沟,应该从什么地方开掘呢?

她思来想去,灵机一动:“指南针与手表都在洞中失常,出洞恢复正常。这就说明这个洞很可能离磁铁矿最近。何不就从这里开掘呢?”

锲而不舍 追寻背后奥秘

她马上就到卡斯克镇有关部门咨询手续与费用。手续并不难,难的是费用太大。由于经常外出探险,父女俩的资产很少。她算下来,几乎要倾家荡产,不过她在所不惜。

经过紧张筹备,2002年4月5日,她雇人在“长蛇洞”开挖了。3天后,就挖到了磁铁矿。令当地矿产专家惊愕的是,矿物非常细,就像粉末一样,而且都已氧化。科菲发现矿层外的岩石层上粘满了这种粉末。

科菲凝视很久,眼睛一亮:磁带表面的细微磁粉与这里岩石表面的磁粉,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她兴奋得大叫起来:“我找到了秘密!挖掘可以结束啦!”旁人好不吃惊。

此后,她查到了大量资料,得知玛奥山谷处于南太平洋地层断裂带的延伸区,几百年来地质运动异常活跃。她认为,正是这种活动使矿中大量的磁铁石不断地受到挤压磨碾,越来越碎,越来越细,最后成粉末状,且氧化。“看来古代传说的‘山谷鬼声’来自‘海魔夜啸’,也有一点道理。”她想。

回来后,她又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还附上挖掘过程的录像及矿粉样本,于2002年4月15日送交“奇探会”。

这回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她再次遭受异议。反对最激烈的还是迪尔。他的理由简明扼要:“没有事实证明,细矿沙在闪电的作用下,会录音放音。”

科菲得知后,呆住了。她静心细想,平心而论,迪尔的批评并非无理取闹。作为科研人员应该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而不应该是推断。可是,怎样才能让山谷变为录放音机呢?她思考良久,决定制作现场微缩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由于费用很高,她只能以唯一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

为了模拟逼真,她来到卡斯克镇的一家航空俱乐部,租用一架直升机,在空中用高精度的摄像机,对玛奥山谷进行“航拍”,同时用先进的磁场感应仪,对山内的磁铁矿进行全方位扫瞄。然后她下机,在山谷取泥土,在“长蛇洞”中取了岩石与磁铁粉。

回家后,她租用了一个空仓库,与助手一起制作了微缩模型。当然山中的氧化磁铁沙也按比例埋入。他们又制造了人工闪电。

她知道,可能需要进行千百次试验,才能成功。因为所有的相关物资,如闪电的功率、时间与模型中的山及磁铁矿的体积、比重、重量,甚至湿度、温度等,达到一个精确的比值时,才能录放音,这也是“大自然录放音现象”罕见的原因。

实验在深夜进行。一次没成,两次没成……3个月过去了,整整进行1000多次试验,还是没能成功。贷款已耗尽,科菲变卖家中一切值钱的东西,再向所有愿意借给她钱的亲友借钱。然而得到的全部钱款,也只够进行一个月。

一次次实验还是没见效,仅剩最后3天了。

这天晚上照镜子时,科菲发现自己平添了许多白发。十多年来,自己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野外探险,花在探索‘鬼谷之谜’上,至今独身。

深夜,实验照旧进行。照例先进行录音试验。科菲在模型边放上录音机,放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乐曲。

接着,释放人工闪电。她突然发现,记录仪上出现一种从未有过‘电磁感应’信号。她顿时心跳加快。关上录音机后,她立即记下了这次放电的所有相关数据,然后轻轻按动电钮,再次释放闪电。

她凝神屏息。忽然,山谷中传出了了一阵轻轻的音乐声,正是《第九交响曲》!科菲热泪夺眶而出。助手忍不住欢呼,科菲立即阻止。乐曲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山谷录放音”成功啦!

她竭力控制情绪,改变内电的数值,再次按动电钮。“放音”一下消失了。实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这时她才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终获承认 此后,她又写了实验报告,于2002年9月16日再次送交“奇探会”。专家们对她的执著精神深表钦佩,可是对她的实验结论却深表怀疑。

这在她的预料中。她要求当面进行核实。2002年9月21日,实验在“奇探会”的物理实验室进行,果然成功。在场专家大吃一惊。迪尔却冷冷地说:“我要求不要录放这首乐曲,录放现场的说话声。”科菲面色坦然,胸有成竹:“可以”。结果再次成功。“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现场一片惊叹。然而,迪尔说:“我疑心在模型内暗藏录音机,再利用遥控器进行录放。”不少专家冷静一想,点头称是。科菲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她竭力控制情绪,冷静地说:“可以用透视仪进行扫瞄检查。”“市场上存在的许多超微型的间谍录音机。如果加以伪装,扫瞄很难发现。”迪尔不依不饶。

人们都看着科菲。科菲脸涨得通红,胸口起伏。突然,她冲出门外。人们大惑不解。几分钟后,科菲回到实验室,手里拿着一把花匠用的小铁锨和小铁锤。她二话不说,大喝一声:“大家看好了!”说完,她高高举起了铁锨,人们呆住了。科菲将铁锨砸了下去,“山谷”一下子断成两截。有人失声叫:“太可惜了!”科菲一锨一锨将模型捣毁、刨开,让“山谷”内部完全坦露,然后,她蹲下身,将一块块泥土扒开,再用锤子将小小的岩石一点点敲碎。

最后,她将山泥都搓成粉末,将山岩都锤成颗粒。显然,模型中不可能有任何录音机。这时,她缓缓站起身来,盯着迪尔。迪尔向科菲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出门。蓦然,现场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回家后,科菲沉侵在一种复杂的情感中。一方面,她为自己赢得清白而兴高采烈;另一方面,她又懊丧至极。实验还没有上报,没有得到“奇探会”的认可,模型就毁掉了,而她再也没有钱做这样的实验了!

3天后,她收到一封信,一看署名,竟然是迪尔。信中说:“首先,请您原谅我的似乎不近人情的挑剔。不知您是否知道,我是对实验,特别是探索奥秘的实验是否有科学性,一向很苛刻。您知道,当代奇异现象探索界弄虚作假,时有所闻。对此,我深恶痛绝。由于您的考察结论是如就奇特,所以一开始我也怀疑您做了手脚。我向您鞠躬时,已经信服了。

“我要告诉您的是,在实验前我已经在现场暗装好了两台微型摄像机。事后,我观看了录像。它们清楚无误地录下了实验的全过程。我已将录像交给了‘奇探会’。相信专家们会作出正确判断。”科菲大感意外。

2002年9月26日,她收到了“奇探会”寄来的信。信中说——

“专家们多次观看并研究了迪尔送来的录像,一致认为,您的实验过程科学,结论可信。专家们认为,您与父亲的联合考察报告,特别是您以后三次送交的科学报告都是近年来难得的优秀报告。

“专家们都认为,您与父亲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奇异现象探索的重大成果。它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一些山谷偶然发生的‘群鬼叫闹’。它对于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电磁感应学等现代科学领域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您的成功对于激发人们锲而不舍地探索不可思议的奇异现象,也很有意义。我们还要告诉您的是,我会所属的‘奇异自然现象探索基金会’决定补偿您以前的实验费用,并为您以后的探索提供资金……”

2004年2月1日,世界著名的南太平洋神秘现象研究协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例会。科菲应邀出席。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对她取得的成果作了高度肯定,认为它是近年来人类对“泛太平洋区”(太平洋海域及受其地质活动直接影响的区域)神秘现象探索的重大成果。科菲除了深表感谢外,还说:“‘泛太平洋区’的神秘现象浩如烟海,堪称地球之最。探索其中的奥秘,将使人类受益无穷。我已经深深爱生了这项探索。我将竭尽余生精力,以诠释这谜海中几颗诱人的水珠……”

第四篇:科学探究学习教学案例和流程图

案例:初三年级 化学 制取氧气 来源:新学网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制取

三、教学难点:催化剂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第五篇: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主动研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 “the main body—interaction—to inquire into” the educational model, must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fests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teacher’s leading role, lets the student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driving 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 but the teacher only is the instruc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and the active organizer, lets the student the academic society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the academic societ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the situation study which exchanges throug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d independently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the goal, achieves goal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on own initiative.【Key words】Educational model;Main body;Interaction;Inquired 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学习方法“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组织学习材料,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釆用这一方法,教职工师不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辅导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

情境探索学习中的“探索”,即为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思考、资料检索、调查、实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综上所述,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主动研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下载科学教学案例:观察  互动  探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教学案例:观察 互动 探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科学观察型案例

    观 察 型 活 动 教 案 (范例) 小班科学活动:滑滑的海带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能品尝到各种海带食品,一天中午,班上孩子的午餐就是吃的海带排骨汤,几个孩子比较喜欢喝海带......

    《观察》教学案例

    《观察》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材背景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第一课。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2)设计出简单可行的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2)完成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2.过程与方法(1)培养......

    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案例

    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案例 ——英语八年级上册 Unit 5 Section A1a 教学内容: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 1. 会用英语发出邀请: Can you come to my......

    科学教学案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生命从哪里来》 (教材版本名称、章、节名称)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作者及工作单位 张士聪扬芬港镇第七小学指导思想与......

    科学教学案例

    《听听声音》教学案例 擂鼓镇小学教师:张应喜 案例背景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

    观察小动物教学案例

    观察小动物实验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实验课观察小动物(以蚂蚁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蚂蚁,并用文字记录观察结果和组织语言向......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观察物体 庙岭小学 胡辰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