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18: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第一篇:《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从“人性”角度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提出

英国当代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而柯林武德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尤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分析的历史哲学中历史解释的探究影响深远。在柯林武德之前洛克、休谟等人,为了认识人的心灵,都曾试图建立起“人性的科学”,但在柯林武德看来都失败了。柯林武德提出“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学的方法(中译本《历史的观念》p238)”,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推进,最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断。本文将从柯林武德对前人人性科学的批判出发,梳理柯林武德的论证过程。对前人“人性的科学”的批判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起点。在《历史的观念》的导论部分,柯林武德开明宗义,提出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历史思考不仅要思考某种客体,而且要思考这一思维自身对客体的思考。因而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也必须认识他自己,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只是仅仅是半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完备的。其次、这种自我认识不是关于人身体的,也不是包含感知、感觉和情绪的心灵知识,柯林武德只把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的范围限定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识”(p233)。要获得这样的知识,看似易,实则难。有人撼于困难而认为心灵没有认识自身的能力,理由是正因为人有这种能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它,对此柯林武德斥之为“赤裸裸的诡辩”。那么是否可以用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灵的性质呢?柯林武德追溯了洛克、休谟、康德三人为此所作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当我们理解自然时,我们从观察相继存在的特殊事件开始,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归纳出自然规律,我们从而依靠自然规律去理解它所适用的一切自然事物。如果同样的方法被原来建立“人性的科学”,我们将观察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之后寻找联系发现规律。洛克、休谟和康德三人的思路皆是如此般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类比而形成。失败的原因何在?柯林武德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心理学不成熟”或先前所谓的诡辩所能回答的。柯林武德的回答是“它的方法被自然科学方法的类比所扭曲(p37)”。他开除的良药是用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灵,从而取代人性的科学。既然柯林武德提出用历史学的方法取代人性的科学,那么历史学的方法一定与人性的科学所采用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有质的差异。然而柯林武德没有急于给出二者间的差异,而是先从设定历史思想的范围来分析自然事物与人类事物的差异。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认为自然的变化与历史的变化不是一回事。自然界存在亘古不变的“固定类型”,变得只是这些“固定类型”在时间长河中的特殊形式。相反,这样的“固定类型”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存在,“特殊形式”的短暂性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特色(p40)”。这种十九世纪之前的自然观很快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兴起之后,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已证明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固定类型”。伯格森(Bergson)、怀特海(Whitehead)等人更是将进化论思想上升到哲学层面。如此以来似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鸿沟已经消失,柯林武德却不以为然,他于是转向“历史”这一概念,以考察这一鸿沟是否确实消失。他在此提出了事件的外在性与内在性(theoutsideandtheinside)这样一种说法。历史学家总以“人事(humanaffair)”为研究对象,柯林武德将每一历史事件划分为“事件的外部”和“事件的内部”。外部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他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p242)”内部则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始终的是体现出内部与外部统一的行动(action),历史研究需要从发现事件外部入手,深入事件的内部,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思想。反观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只是一件件仅有外部而无内部的事件(event)的序列.也就是说,科学家研究自然,要找出一件件事件之间关联,并归纳出规律,而不是去寻找本来就没有的思想。于是柯林武德顺次推论出他的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P244)现在,问题

回到对“人性”,也就是对人的心灵的研究这一初始问题,柯林武德已经说明历史学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的方法是如何认识人的心灵?既然已经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历史学家的心中重演(re-enact)历史人物的思想。这大概类似于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做的审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历史人物的思想早以成为过去,后人是否可以重演历史人物行动背后的思想,这是问题的关键。也许有人会用时间的流逝性这一特性来质疑对过去所发生思想的重演。柯林武德在书中多次强调历史的过去是一种活着的过去,过去的永存性活在现在之中,因而历史知识的对象是思想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只有当认识者在心中重演时才能被认识清楚。在《历史的观念》的第五编第四节,柯林武德再次试图论证思想重演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思想行动绝不仅仅只是在意识之流中的显现,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仍旧可以被复活。如果这种重演对于我自己有效的话,那么就应该在我对他人思想的重演中也有效。他举例说,对于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样一个命题,可以被我思考上几分钟,但经过一阵间隔之后,我仍旧可以重新思考它。因为思想本身没有被卷入当前的意识之流,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站在那个意识之流之外的。思想行动固然可以发生在确切的时间之中,但思想行动并不以感知和感觉那样的方法与时间直接相关联。尽管原来经历某个思想当时的情绪、感受等背景不能复活,但思想的复活应当可以做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思想”一词,似乎被柯林武德狭隘化为可以推理的思想。但在真正的历史上,这样的思想实在有限,日常意义上的思想多少是会包含感情或其他成分的。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以上只解答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能够再现,但认识者(历史学家)是否具备重演思想过程的能力?柯林武德对此多少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他认为“历史的探究向历史学家展示了他自己心灵的能力。”(p248)柯林武德是一位深受康德批判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他重视对自我认识历史能力的批判,但在这里,批判似乎并未进行。柯林武德只是举例来类比他的重演方法,试图说明认识者有重演历史人物思想的能力。我们重演梭伦的思想,类似于我们去解读一位朋友给我们写信所表达的思想,因而我们可以有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去认识别人的心灵或者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灵。与之前所使用的“思想”相比较,这里的“思想”一词的外延又被柯林武德扩大化了,不再限于可推理的思想。沃尓什嘲笑柯林武德是在用“直觉”去重演思想。最终柯林武德有气无力地得出了他的结论。这个结论中,他首先使用的是“如果”这一含有假设意味的词语,这使得他的论断看起来只是一种假说。“如果历史思维是一种可以探测变现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这些思想的方法,那么看来洛克的或就击中了真理,历史知识就是人类心灵关于它自己所有的唯一知识,所谓人性科学或人类心灵的科学就把它自己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p250)尽管柯林武德的论证终究不能让人十足地信服,融入历史学中的人性科学也并未成功。也许柯林武德本来没有打算解决人性问题,他谈论人性问题,只是想借此以引出他的历史哲学观。他也由此提升了历史学的地位,强调在自然科学之外历史学的自足,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历史的观念》的追忆笔记

历史学的工作不可包括预测未来;历史学是经验的一种必然形式,它有自己的规则;历史的知识是在历史学家心中所重现的活着的过去,历史学家的心灵是过去的继承人,他本人也是历史过程的一分子;过去活在现在之中;对历史事实做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区分是轻率的,因为个体性(与普遍性相对,某种无理的成分)不是时而在历史中以意外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历史所由之形成的东西;历史并非如自然科学的最初对象般仅仅是一堆事实,而是一种精神过程;历史学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知识,但又并非心理学的对象;使得某个事件成为历史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因为历史学家能够研究它和在心灵中重现它,而并非因为历史学家对它感兴趣;历史学不是感觉和感知的直接享受,而是智力的劳动;历史学与艺术的区别在于它在用

逻辑判断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而艺术不作出区分。2005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开始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识,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此外,我想要从历史中知道的问题是——对于生命,对于信仰应该怎样思考,我的性格中,认为从过去的思想中给我指导是对的,这一点可以确定,不会改变,因为过去的伟大人物坚强的在他们的思想之上完成了一生。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以前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观念,从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历史的观念,则怎样以建立一个观点,必须在假设一个观点成立的基础之上,于是,我先假设书中的观点,即如果我要认识自己是什么,我就必须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我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么,我必须要知道人已经做过什么,所以,我知道别人做过什么,就知道了人能做什么,知道了人能做什么,同时也就能知道我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就解答了我是什么。在假设我的性格确定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研究便有了意义,他通过研究过去人们的性格,来认识我自己的性格,这样差不多就知道了我自己是什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人们过去做过什么,不是意味着现在我就能做什么。比如历史上有人不吃饭,不意味着我也要不吃饭;或者历史上有人杀了凯撒,我也要杀了凯撒,而凯撒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同理,如果按照这样思考的话,现在是否要做地铁在历史上就找不到答案了,因为地铁在以前不存在。所以,应该了解历史上的人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才会怎么做,而他之所以那样想,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希腊的历史观:变化着的东西不能是知识,只能是意见?而关于变化的意见甚至是错觉。历史学是瞬间的,必须要能证明,因此他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哪?了解变化,即著名的历史事件,它说明了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知识的局限性,那人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命运打击不到的地方。三段论是大前提加小前提必然得出一个结论。希罗多德的历史学是通过只记述事件本身,形成知觉的集合,说明将来可能发生什么;而修昔底德则是为了证实心理学的规律,而规律是恒定不变的,历史是变化的,这样修昔底德就不是历史学家。那么历史的作用,知道了人已经做过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我们人能做什么的呢,从而我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或许答案是p38所说的“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

第二篇:〈〈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08历史陈海艳 0803401024

作者:柯林伍德(英)

出版日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

〈〈历史的观念〉〉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柯林武德阐释其对于历史哲学看法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作品。被西方学者赞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启示”。

〈〈历史的观念〉全书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柯林武德详细解释了历史哲学的概念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他认为“哲学是具有反思性的”,历史哲学同样如此。并将自己的观点同伏尔泰、黑格尔等人的观点做了简要的对比。在此,他提出了“历史思维”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历史学家“把想像的世界投射到过去并试图以追忆过去来解除自己的神经兮兮。”对于“这样以细节的方式继续深入下去的分析”,柯林武德提出“即使历史本身并不是知识而是单纯的想像”。他提出历史学家应把“过去作为历史本身来理解”,是“科学的科学的二级学科”,他试图将历史哲学与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第一至第四部分的问题”里他指出,历史学家认为的历史应该是“

1、一门科学,或者是对问题的回答

2、和人类在过去的行为有关

3、靠对证据的解释来进行

4、为了人类的自我认知。”

“主体部分”由“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基督教的影响”、“科学历史的开端”、“科学历史学”组成。这里。柯林武德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代表人物的观点,试图证明他所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从“神权的历史和神话”到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修西底地斯,波里比乌斯再到李维和塔西佗。从希腊化时期再到罗马编纂学。柯林武德不断的阐述并不断的批判。对于希腊人而言“历史不是传奇而是研究;它试图对和事物相关的明确问题给出答案,而这些问题能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他们确信,任何能够成为真理认识对象的事物都必须是永恒的”“对于希腊人而言,瞬间改变事物的瞬间感官知觉是不能成为一门科学或学科的依据”,而这和柯林武德的“历史即思想史”是相悖的。但至后期的发展,希腊罗马的编纂学总体又显示出人文主义的特点,“人的意志能够自由选择它的目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只可以获得有限的成功”。对于“实质主义”,柯林武德认为它就是一种“历史怀疑主义”予以猛烈抨击。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是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下的产物。是神的普世主义历史。笛卡儿的历史编纂学是持怀疑主义态度的。他拒绝将历史划入知识的范畴。而柯林武德在此

也一一将笛卡儿的四个观点反驳。柯林武德总体上是赞同后来的反笛卡尔主义的代表任务维柯的。而维柯实质上是同意休谟。维柯的历史概念作为一种哲学上可证明的知识形式,是一种可以更为广阔发展的历史知识的概念出现。维柯认为某些历史时期有着一种“普遍特质”,而“这些相似的时期倾向于一同样的顺序再次出现”而且“这样的循环运动并不是历史通过固定阶段的周期运动的一个简单循环;它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螺旋”,从这一点来看,维柯和柯林武德同样都是赞成马克思的关于“历史是呈螺旋上升的”的观点。维柯还列举了历史学家一直存在的五大偏见。柯林武德给予了赞赏的观点。柯林武德认为启蒙运动时代的历史观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他的主要动机是论战和反历史的”。

作为浪漫主义的开创者,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产儿。柯林武德虽反对他的“在实际的政治领域,包含有太多的乐观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但在历史领域他认为有“相当的革命性”。因此他赞同卢梭的“用人民自身的普遍愿望这一观念来取代开明君主制,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们去追求一个整体利益的愿望”。在赫德尔留下的问题上柯林武德再次阐释自己的观点,即“人类生活是一种历史的生活,因为它是一种有思想或精神的生活。”柯林武德认为,康德在某中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收敛的倾向。“他以启蒙运动真正的风格,把过去的历史看成是人类非理性的景象,并且期待着一种理性生活的乌托邦世界。”之后席勒和费希特作为康德追随者均不同程度的发展了康德历史理论和观念。当历史哲学发展到黑格尔是一个巅峰。他的哲学历史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但柯林武德也指出“由于他的方法是基于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原则,所以当他处理的题材是最纯粹状态的思想”。当黑格尔抛弃了康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政治史,认为历史是一种景观的学说时,黑格尔没有坚持作到,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要着力研究客观精神的世界,反是要研究绝对精神的历史。

还要提的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在某中程度上来说,柯林武德也是克罗齐的追随者。柯林武德用了大量的笔墨阐释克罗齐的观点。主要的历史与艺术方面“历史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史与哲学方面,“哲学成了历史思索的本身部分”,历史与自然方面,“对他而言,自然科学根本不是知识,而是行为。”“我们通过应用伪概念转化为自然的实在,本身就是历史,就是一些真实发生,对我们的历史思想是可知的一些事实的序列”。最后得出,“历史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自为的权利,既与哲学不同,又与科学不同”。

最后他提出,人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承载的精神本质,严肃批评了剪刀加浆糊历史学、剪贴历史学、史料加几句史学家诠释的错误态度和观点。要求历史学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柯林武德的局限之处在于:“历史即思想史”夸大了心灵事实和自然事实之间的区别,既不承认社会历史是自然的继续,更无视历史的物质基础。历史学家卡尔还认为,柯林武德 假定要求历史学家去研究行动背后的思想,也就是要研究 个人行动者的思想,是个错误假设。因为“要历史学家去研究是行动本身背后的实质所在;个人行动者的有意思想或有意动机或许根本与这个实质毫无关系”。

第三篇:《观念的水位》读书笔记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数学组 林莉莎

虽然作者的这些杂文短篇看起来畅快淋漓,似乎想象她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但是作者却说这些文字都是她经过长久思考,不是在飞机上赶的,也不是在催稿的忧虑中逼出来的。自序叫做《春天里》,坦然地道出了这位可爱的政治老师的心声,其实这里面收录的一些文章早已公开,但是“希望各奔东西的文字能够有家可归”“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让喜欢她的读者再一次品尝了思维的盛宴、观念的盛宴。

事实上,对于一个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既没经历过什么政治运动、大风大浪的几落几起波澜年代,没亲眼目睹过批斗酷刑没探究过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通过坊间组织参与一些活动和网上那些零碎消息,以及不知真假的爆炸新闻,来窥测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才慢慢发现,联播里的美好世界和教科书上的谆谆教诲也许并不是那样,想象中的社会也和现实有太大差距,还会因为婴儿被偷车贼所害而心痛,还会因为瓜农倒地血淋淋的样子而愤慨,还会因为某些学者专家的扼腕叹息而轻叹……是不是因为那些不能提不能聊不能痴心妄想的东西,让生命竟然变得如此脆弱。所以在《观念的水位》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开篇——“据说坊间盛行绝望”。但是,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你能看到绝望的背后,还有像刘瑜等人带来的曙光。她说,“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这里面水有多深,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人们的观念在变,变革的水位在提升,就能托起政治改革这条船行驶,这船要怎么走,一部分来自于船夫,一部分来自于水。水位高了,水涨船高;水速快了,船就行进得快;水静默着,船就停滞不前。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从前对城管避之不及不敢提,现在可以微博上骂城管声讨他们的暴力执法;从前谁管政府怎么花钱,那可是咱头上的太岁爷,怎么能质问?现在研究政府预算的学者越来越多,纳税人开始想要知道自己交上去的钱都到哪儿去了。这就是刘瑜所说的“问责意识或权利意识渗透进生活之机理的体现”。

曾经和老师讨论过,公民在渐渐觉醒,他们已经不是那个你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一致向前进的一代人了,也许旧社会的阴影还未褪去,但是新社会的曙光昭示着黎明的到来。百姓可能感受到,电视上播放的国外内阁出问题、内乱引发流血冲突、政治首脑又换来换去等新闻已经离他们太远,至少一个市井百姓再怎么也管不了庙堂的事,更何况是远在千里之外对自己无关痛痒的事,想管也八竿子打不着啊,而每天亲身感受的生态环境变化、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在嘴里看在眼里的小事,才是关乎自己及家人的,让自己过得好让自己所爱的人过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这不能说是自私,如果每个个体都过得不错,那这个社会也就少了很多冲突少了很多牺牲。这当然只是种理想状态,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是却不能承担自由的代价。不过要是能达到哈耶克所说的那种状态——社会中他人的强制被尽可能地减到最小的限度——也是极好的。因此,我们还是不能彻底绝望,新东方不是说了吗,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就像刘瑜在书中说的,“既然水位在上涨,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停止上涨。”我们能够做的,不是一味绝望,这样水位会降低,水会枯竭,船走不动,大家最终都会渴死。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积蓄,不仅提升观念意识,更要提升观念水平和观念素质。意识到位了,水位还不一定能够一直保持高位,要让水位一直保持高位,除了更多的人的观念有所改变,也还需要人们的持之以恒。水位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要使动能更大,只有势能大才行,所以,与其在这里唉声叹气,不如提起精神来蓄足势能,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推动改革。

当然,如果这本书只是在政治的圈圈里打转,那就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了,也许只是换换政治系学生的胃口而已。这本书和《送你一颗子弹》一样,也穿插了一些作者业余生活的点滴,她和读者聊电影聊书,聊她的生活,就像在一个午后的咖啡馆里,坐在你面前,笑呵呵地谈着,你也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插几句嘴,发发自己的牢骚,说说自己喜欢的影音,聊一场自己最难忘的旅行,甚至和她聊自己以前的男友。书的后半部分,就是这样和你对话着,这真是让人享受。

回味每一个夜里与这本书的邂逅,都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翻到最后,看到这本书已加入立人乡村图书馆,每购买一本书,就向立人乡村图书馆捐赠十分钱。这又是一条温暖的消息。我想起了一首歌,“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愿力所能及的我们,能够做乡村青少年的眼睛,让他们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

第四篇: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孔子世家》时,最后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八个字现在树碑仁寿县城高峰天街公园中心位置。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二十来岁游历沅湘苏浙齐鲁,寻迹历史风云人物故里,如刘邦丰沛故里、宿迁项羽故里、淮阴侯韩信故里、薛城孟尝君故里、曲阜孔子故里。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自曝了自己行迹,说“曾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这次他是因公出差,大致沿今日西安成都昆明高速公路一线,跋山涉水,游览过成都都江堰,最远到达昆明(今日大理丽江地域)。我有时想,仅凭这一点,司马迁不仅应该树为中国大历史学家,也应该树为中国大旅行家。汉武帝时代,张骞九死一生,凿空西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动走出国门,向西方开放。据说今日葡萄、胡萝卜等可以溯源到张骞。张骞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外交家和国际旅行家。更有价值的是他在阿富汗等地发现了蜀布和邛竹杖,证实南方丝绸之路这条民间商贸物流通道早就存在。前不久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中国高铁走出去高峰论坛”,主题就是高铁外交,我看着眼点就是张骞发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亲历的北方丝绸之路的高铁化。我梦想有朝一日乘坐高铁从成都出发,经过西昌、丽江、腾冲、密支那,直达印度新德里、伊朗德黑兰、埃及开罗。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沿线风土人情旅游价值感觉也许要比北方丝绸之路丰富多彩一些。司马迁是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大旅行家、大天文学家、大百科全书家。我看他不仅是中国汉朝史坛冠军,也是汉朝文坛冠军。西汉文章两司马。司马相如的赋在过去曾为汉代文学标杆,今日汉赋已经淡化老死,只有司马迁的《史记》古文常读常新。司马迁的文笔真是神出鬼没,有如李白谪仙诗笔。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片言口语,如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李斯的“吾欲与若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韩信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等等,一字一句就见历史人物风度神韵,摹写刻画太精当了,听来品来太过瘾了。以写小说的笔法写历史著作,司马迁可以说是第一人,也是做得最为成功的,这是《史记》几千年魔力密码所在。

司马迁《史记》本纪十二篇,我看只有《今上本纪》写得最差,这肯定不是司马迁原笔,学术性没有《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强,文字没有《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好。按理秦始皇为离开他最近的著名皇帝。千古一帝,奠定了中华腹地核心生存区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度量衡与文字一统格局。今上汉武帝就活在他眼前,耳濡目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中华文化和民族心理统一。后世没有那个封建帝王的格局、规模、气度比得上他俩。毛泽东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今日秦始皇没有留存诗文,只知道他喜爱韩非文章,见到李斯一篇“谏逐客书”,就从谏如流。汉武帝倚重司马相如、司马迁,本人留有“秋风辞”等,我感觉他们二位还是有文化底蕴,识得文字好坏的皇帝。司马迁有文人傲骨,没有拍当权者马屁。这两个皇帝确也凶暴独裁。秦始皇长相蜂目豺声,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欲行仁义,司马迁这样写,确实要有非凡的勇气。汉朝接续秦朝,汉朝人把秦朝说得坏,以便证明本朝才是最好,这是自然的。司马迁写本朝开国皇帝刘邦,虽然夸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写他在逃生关头连老婆孩子都不要,要推下车去。项羽要烹刘太公,他小子倒好,说“分我一杯羹。”写绝了刘邦的流氓无赖不孝本性。这样写,换到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司马迁肯定脑袋早就搬家了,哪里允许他选择宫刑,还能继续呆在汉武帝身边担当中书令。虽然司马迁自认是“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流俗之所轻也。”我感觉汉武帝内心还是很欣赏司马迁的文才、史才的。《今上本纪》真本估计被汉武帝及其子孙利用皇权毁尸灭迹了,后世历史学家考证说现本《史记.孝武本纪》是把《封禅书》稍微改动一下充数。《史记》中十篇有录无书。秦始皇、汉武帝乞求长生不老,干下不少哈儿事情,上了徐福、栾大等江湖术士的当。这种期望不死的心理可以理解,普通老百姓乞求平平安安活到百岁,只有皇帝才敢期望活到万岁、长生不死。后世李世民、嘉靖、雍正都是聪明之主,不也照样相信术士的甜言蜜语,乞求长寿,反促早死。可惜司马迁写的《今上本纪》原本不在,班固写的汉武帝本纪,功力也比司马迁写的秦始皇本纪差些。

司马迁创立列传体史书的五体格局(12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我看司马迁这个创造最为伟大,后世中国历史学家都逃不出司马迁的五体牢笼。正史都是纪志表传,只是把世家降为列传。为什么《史记》各体篇目数这样,后世研究有多种解说,说司马迁本是天文家数,有意拿一纪12星次,一年 12月,一月30天来天人合一,我个人感到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或许这种篇目数只是一种巧合而已。一些历史学家深挖《史记》五体格局和130篇目取名的微言大义,诸如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该不该列?西汉开国三杰为什么降韩信为淮阴侯列传,陈涉为什么要列入世家?封建史家对司马迁和《史记》有点吹毛求疵了,班固等虽然赞誉司马迁的《史记》为实录,又批评他“是非颇谬于圣人。”更严重的王允说《史记》是谤书。今日想来,我倍感司马迁人格伟大,学术自由,精神独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五体格局比四体格局更具有等级层次性,对于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权衡度量显得更为灵活精准些。项羽、吕后实际主宰天下,该列本纪。孔子、陈涉都是一种文化学术事业、一种改朝换代功业的开创者,两千年来绵绵不绝,与西汉开国元勋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并列世家,我都感觉显得低了一点。

《史记》共130篇,我最为喜欢的篇章是秦始皇、项羽、高祖三本纪和李斯、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周勃等世家列传,他们都是秦汉相交楚汉争雄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我觉得这几篇是《史记》的精华所在,司马迁文笔的精妙所在,看来司马迁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如果换一个人来写,我看写不出司马迁这种活色生香的文字,诸如李斯列传的两次感叹老鼠,诸如萧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诸如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三大场面。我觉得《史记》全书写得最好、最为顶尖的篇章就是《项羽本纪》,诚为一代英雄绝唱。项羽虽然只活了31岁,主宰天下才5年。楚汉相争刘邦最后赢得天下,执政了8年,刘姓王朝还一直延续到三国蜀汉刘备刘禅。司马迁的天才文笔让项羽这个失败了的真英雄一直活到了现在,让刘邦这个真皇帝一直陪伴他到了现在。我真想不出一代英雄人物,这些细节,这些语言,司马迁是如何晓得的。他以小说笔法来写正史,写得来还让后人觉得没有出格,真实的历史内情似乎就是这样。司马迁写《史记》刻画历史人物群像须毛生动,后世难有史家企及,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都没有司马迁这种文字魔力。我感觉司马迁是有意这样对立典型描写,所谓互见法,不仅文字互见,史实互见,更重要的是人格互见,人品互见。同是皇帝,项羽、刘邦是这样写。同是宰相,李斯、萧何是这样写。同是大将,曹参、韩信是这样写,李广、卫青是这样写。看司马迁的《史记》,必须交换互看,才能看到文字的背后,才能知道刘邦底细,才能明白韩信冤枉。司马迁本是奇人一个。他是有点好奇,喜欢为奇人、奇事、奇功、奇迹列传。对于权位人物,即使在刘邦开国分封功臣表中位列前

十、爵位一品的大员,他也不是面面俱到,有的仅仅在表中列名而已。这时才能真正感觉司马迁创建史表记录格式的妙处。春秋十二诸侯年表、战国六国年表等实现了异地同时、同地异时的王、国纵横相处。我感觉写历史最难的也许不是写本纪、写列传、写书志,我觉得最难的最显史家功力的也许是写史表,可惜现在不少出版商为了节约篇幅,把《史记》的史表删除了。想到司马迁时代还是以竹简木简为主要书写材料,他整出来的史表,如三代世表、春秋十二诸侯年表、战国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10表,后世怕只有感谢他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非凡毅力和细心精心。

司马迁写《史记》,用130篇、52万多字的篇幅就拿下黄帝以来中华三千余年历史,而班固写《汉书》,西汉只有二百三十年,还用了100篇、80万字,汉武帝以前的历史还是多数抄袭《史记》文字。班固写《汉书》还是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父子兄妹等四人接力,司马迁写《史记》最多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合力,司马谈也许只是列出一个大纲。看完司马迁《史记》的表和志,再看新唐书、旧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等各个正史的表和志,让人更加佩服司马迁的严谨和精心,他的大手笔学不来,他的小精心更是学不来的。司马迁生于天文史官军事经济文化世家,我看他生下来就有超强的自信力,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小子意在斯乎。”他是把自己作为周公、孔子文史道统的继承者来自认的。面对汉武帝让他选择自杀还是自宫时,他为了《史记》宁愿忍辱求生。只要看看汉武帝一朝多少宰相都被汉武帝逼得自杀,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汉人比较有血性,更加彰显司马迁这个选择的不容易。司马迁活着为《史记》,死也为《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第130篇太史公自序,加上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自己为自己作的列传。班固很聪明,写《汉书》时直接采录。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再有权力的帝王都是一时的。汉武帝执政长达54年,今日看来司马迁的历史影响力已经超出汉武帝,未来更是无期。话也要说转来,我们还要感谢汉武帝时代,有给予文人自杀、被杀或自宫选项的机会,没有出现后世班固自杀、范晔被杀等历史惨剧;感谢汉武帝时代有允许私人撰修国史的制度,没有唐代以后只能官修的限制。司马迁,成也汉武帝,毁也汉武帝。惺惺惜惺惺,伟大人物遭遇了伟大王朝,才有司马迁这种史学文学双料巨擘出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遇到司马迁和《史记》,我只有五体投地的选项。

第五篇:历史读书笔记

读《近代新疆史事论述》《龟兹古国》有感

王振楠

学号2009061620

*** 我去图书馆的时候,老师推荐的很多关于新疆历史的书都被一扫而光了,而且其他书也不多了,觉得挺遗憾的,就顺便借了几本,还读了同学借的几本,就是觉得《宗教论》挺好的,还有一些关于西藏的事情。

我们所处的民族不一样,信仰也会有所差别,宗教在世界有很多,在中国也分很多类,那是人们希望的寄托和舆论约束的动力。

对于之前新疆发生的事情我不做评价了,就说说新疆的近代历史吧!

新疆称西域,位于我国西北边疆,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这一名称出现于清代)

在这里居住的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同祖国内地发生着密切联系。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60年),中央王朝就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等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管辖,西域正式统一于中国版图。

清朝时期,清政府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对新疆实行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守边屯田,后把西域改称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文见《新疆一词的由来》),在惠远(今霍城县)设伊犁将军府,统辖整个新疆的军事、行政事务。此时,汉人成为移民新疆的主要人员构成,居住于巴里坤、木垒、古城(今奇台)、昌吉、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后因屯垦需要,汉人从上述地区迁往塔里木盆地四缘的喀喇沙尔(今焉耆)、吐鲁番、和阗(今和田)等地。光绪元年(1875),左宋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时,湘军入疆,不少人定居,袁大化任新疆巡抚时,来

了不少河南人,杨增新任新疆省长时,许多云南人到疆落户。另外,清代遗迭的犯人来疆每年不下六七百人。

特别是在清政府腐败之后签订的种种条约,真让人心疼。

(近代新疆的第一次危机: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爆发了维吾尔族及回族等族人民的反清武装起事)

抗战时期,由于新疆不像内地那样战乱那样,局势相对稳定,内地(陕甘等地)许多人迁来新疆。

解放后,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随后,很多解放军官兵(绝大多数是汉族)就地转业,分布于新疆各地,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10余个师和100多个农牧团场,这是解放后首次大批汉族人迁入新疆。

1952年,兵团从上海、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招调女兵并派有干部及其家属进疆,1958年到1959年,山东、安徽、江苏支边青年来新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大批汉族人自流来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边青年来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来疆。

改革开放时期。上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新疆的发展呈现大跨步发展,商业、流通业、科技业等促进了内地人才来新疆发展,主要分布于城市和兵团及地方的团场乡村,从事科技、工农业和流通业以及边贸等。

有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汉族的人口有780余万人,占全疆总人数的39.75%。读后感之乌鲁木齐

新疆日报有文说:

“60年来,乌鲁木齐人民确实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蔡美权说。几十年前,乌鲁木齐旧城外都是一片戈壁,如今绿地点缀在城市的各个街区,几座美丽的人工湖出现在原先的荒山之间,特别是最近十年,乌鲁木齐的绿化面积扩大了5倍,这反映在地图上即是越来越多的绿色。“是我们让红山变绿了。”,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的红山,曾因裸露出紫红色的岩石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初,数万青年学生与解放军战士用书包、脸盆把黄土运到山上,“包住”了这座寸草不生的荒山,这才有了种树的条件。现在,红山早已变成“绿山”,上面建起了公园,成为众多乌鲁木齐市民休闲晨练的场所。

对比2009年与1977年、1947年的城区地图,除了绿色,代表水域的蓝色也越来越多。蔡美权指给记者看,位于市区南面的“水上乐园”可谓是荒山出平湖,“1966年到1970年,我们乌鲁木齐各族人民出动70万劳动力,搬运了30万立方米土,在山岭之间筑起大坝,拦截成这样一个大湖。”

蔡美权说,这个原先用于为市区供水的湖,随着用水不再紧缺,在1984年到1986年改建成了一个水上乐园。“像这样靠人工形成的湖在乌鲁木齐很多,让这座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有了足够湿润的气息。” 从毛驴到汽车飞机,佳话代代延续

1941年,1947年,1977年,2009年,四幅图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大,道路也越来越密、越来越多。

解放初期,乌鲁木齐好走的路很少,也很窄,骑毛驴要比坐汽车方便。”蔡美权回忆,通火车是1960年以后的事。当年库尔班大叔要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就是“行路难”这一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

火车站、飞机场、昆仑宾馆、八一剧场……这些城市建设的地标都在1977年的《乌鲁木齐市街区图》上留下了历史印迹,而“反帝路”“反修路”等路名也留下了那个年代独有的味道。此时的乌鲁木齐,路网已经初成规模,公路、铁路,组成了乌鲁木齐市内外一条条交通动脉,市民出行、物资运输的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开2009年的地图,乌鲁木齐的路网规模又比1977年扩大了数倍,密如蛛网的道路能容纳下如今数十万辆的汽车保有量,绕城的外环路和一批不断拓宽的主干道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行路难”彻底成为历史。

“街衢不见寸草生,濯濯童山环孤城。”这是清代诗人纪晓岚1768年被乾隆皇帝发配新疆后,在乌鲁木齐留下的诗句。而如今,乌鲁木齐早已换了人间,天山也已是满目青葱。自汉代以来,中国的西北边陲从来都是多事之地,部落战争、民族纠纷、宗教冲突从未间断,放在历史的视野中,1949年之后的新疆,算得上稳定和繁华,对外没有了边境战争,对内没有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大规模对抗。

然而2009年的夏天,注定将写入中国的边疆史。7月5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活动袭击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700多人受伤,近200人死亡,这样的伤亡数字超过了过去10年新疆民族冲突中伤亡人数的总和。

“7·5”事件之后半个月,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上,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叫卖和田玉、英吉沙小刀和吐鲁番干果的商人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比肩而过。这是今日新疆最典型的镜像:一面是开放而通达的新疆,扩建中的机场直通中西亚各国,27个对外口岸繁忙如昔;一面是紧张而脆弱的新疆,互联网断网,手机短信屏蔽,缺乏安全感的人们对武警的依赖前所未有。

复杂的西北边疆

7月底,来到新疆最西北的哈巴河和布尔津等地时,当地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最为热衷的话题是开矿、旅游、以及如何卖东西给哈萨克人、蒙古人和俄国人。

今天的新疆早已不是那个汉族人生活在兵团、机关,而少数民族则居住在乡村、市井,二者相对隔离的时代。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传统的诸如和田玉、英吉沙小刀这些维族人的营生,汉族人也开始经营起来,在国际大巴扎、二道桥等乌鲁木齐传统的旅游商业圈里,汉族人和维族人比邻做生意的情形早已成为日常景象,甚至维汉通婚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频繁而不可避免的交往、竞争中有着不同语言、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民族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几乎不可避免。在人口高度流动的今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非流动社会的诸多传统的治边之策和自治操作模式,在今天这个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全球化的时代显出了适应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今日中国西北边疆早已不再仅仅是政治、军事的问题,也不只是贸易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多民族高度杂居社会里的民生问题。“7·5”之痛

尽管分裂主义运动是否真的是新疆社会的头号问题,学界尚有争论,但近年来,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新疆却往往与暴力和恐怖相伴,“7·5”事件更是将此印象推向了极致。在乌鲁木齐最为繁华的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等公共场所,一夜之间,暴徒杀死了近200人,行凶者大多来自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喀什、和田等地,而受害者则多为汉族平民。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中国社会还没有哪个城市出现过如此惨烈的种族仇杀。

半个月后,当地的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播报的几乎只有两件事,一是对“7·5”事件暴徒的追击令,二是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官方在追击歹徒的同时,也在尽一切办法希望弥补事件造成的不同民族间的裂痕。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上,对于边疆的统治总是在怀柔与高压之间徘徊。1949年之后,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摇摆。建国初期,经过大规模的剿匪之后,新疆出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稳定,但“文革”的到来,使得整个国家秩序大乱,新疆也不例外,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了破坏。“文革”结束之后,作为拨乱反正的一部分,19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对民族自治政策做了相当大的调整,大批的汉族干部纷纷撤回内地,甚至连工程技术人员都撤了不少,但随后的巴仁乡**和1986年因司马义·艾买提上调中央而引起的新疆大学生静坐示威,让这些短暂的改革都被中止了。

1990年代以来,新疆跟整个国家一样,转而开始经济建设。“7·5”之后的乌鲁木齐就是新疆矛盾与希望的交汇点,一边是蓬勃的经济发展,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有着宏伟志向的城市,新疆资源丰富、疆土辽阔,且处于亚洲地理中心,邻国众多,四通八达,完全有实力成为整个中亚的中心城市,但另一边,却在民族纠葛的泥潭里难以自拔。暴力事件留下的阴影,仍将笼罩这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觉得这段比较好,就誊到这上面来了。

新疆的未来

事实上,民族矛盾不独中国有,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无论政体,为了消化民族矛盾,都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民族同化政策。所谓的民族同化就是少数民族向主要民族靠近,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几个成功的例子,相反,经常导致更加剧烈的民族冲突。

中国的内陆边疆,没有哪个地方像新疆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边境线,而且,比邻的都是拥有丰富资源、辽阔疆土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经济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与远赴非洲做生意的风险和艰辛相比,跟中亚邻国的生意显然更加便利,这些都将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足够的缓冲。

新疆对于中国而言,不再仅仅是国防前线,更是开放前沿和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几乎所有的战略观察家都预言,未来15年,新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腹地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也因此,如果让恐怖与反恐成为新疆的主要议题,这不仅是对新疆的损害,更是对整个国家的伤害。

“7·5”事件之后半个月,中央政府迅速调拨了40亿元,用于南疆三地州改善民生项目的建设,据新疆发改委透露,40亿主要用于南疆三地州抗震安居工程、行政村及社区文化室、兴边富民工程、贫困乡村生产基础设施、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乡镇干部周转用房等7个造福南疆三地州各族群众的专项规划。此次暴力事件的歹徒大多来自于南疆各地,一直以来南疆三地州都是新疆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

但在哈德斯看来,安抚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新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黄金等自然资源,近年来,资源开发如火如荼。但是资源开发如何惠及当地民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资源都在新疆境内,应该先让新疆人享受到开发的好处,矿区所在地的就业、教育等等方面都应该得到财政上的优先照顾。”哈德斯说,但在照顾原住民利益过程中,绝不能按照民族来区分,不管是汉族、维族、哈萨克族,所有的族群都应该被一视同仁,而不是谁闹得凶就给谁更多的好处。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治理思路,在西北边疆内部紧张局面的缓和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但是显然靠此一招已经不够用。追求怎样的发展?发展如何真正惠及民众,这个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的命题,在西北边疆显得尤为紧迫。从某种程度上讲,新疆的问题是民族问题与中国社会发展转型问题的交织,能否在民族问题剧烈爆发前,完成现代化的转型,这关乎新疆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的未来。

作为哈萨克族人的领导者,哈德斯曾不止一次前往邻国哈萨克斯坦访问,在他看来,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中国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无论是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服装、食品等生活用品的供应,还是科学、教育的发展,哈萨克斯坦都与中国差距巨大,但是,他们也有比我国做得好的,那就是社会保障程度,在哈萨克斯坦,每一个国民,即使是农民,只要到了退休年龄,都会得到国家丰厚的养老金,而且,读书、看病都是免费的。”

自古以来,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强大,都是消除边患最大的保障。今天也不例外,强大而开放的中国保障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相较于中亚各个邻国,中国工业化、商业化的高度发达,让中国的西北边境到目前仍然处于一种相对的优势地位。这些因素注定了新疆的分裂主义难成气候,但边疆地区的社会矛盾也已经到了必须认真求解的时候,否则,随着邻国的强大和崛起,内外因素将使西北边疆再次陷入复杂的局面。

西藏的历史与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藏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从1949年初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对解决西藏问题的考虑和筹划逐渐明晰和具体,并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1949年2月,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与来访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解放西藏的问题。他指出:“西藏问题也并不难解决”。在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为了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完成祖国领土和主权的统一,中共中央作出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建设西藏。1949年8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在进军西北时,要为解决西藏问题作准备。随后,又根据实际情况,将进军西藏的战略任务主要赋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9月26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作出三项庄严的保证,其中第一项就是保证解放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全部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50年10月,进军西藏的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地方分裂势力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阴谋,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中共中央在决定进军西藏的同时,采取一系列举措,争取同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和平解放西藏。因为,西藏如果能够实现和平解放,对于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西藏社会的稳定是十分有利的。为此,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北局都大力做争取工作。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抵达北京。经过一个月的谈判,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签订,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平解放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羁绊,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实现了藏族与全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5月28日,《人民日报》用藏汉两种文字对外公布了协议的全文,并报道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十七条协议》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同日,**大师及**堪布会议厅全体人员发表声明,拥护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6月1日,**致电毛主席,表示真诚拥护协议,为实现协议,为西藏民族永远地脱离帝国主义的羁绊、获得解放和发展而努力。10月24日,**喇嘛致电毛主席,拥护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根据协议规定,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分别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向西藏进军。1951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抵达拉萨。9月9日是藏族的“雪顿节”,这一天,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支队进入拉萨市区,并举行了先遣支队入城仪式。10月24日,中共西藏工委、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进驻拉萨郊区。26日,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欢迎仪式在军乐队高奏国歌声中开始。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向进藏解放军致敬,献哈达。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在五星红旗和毛泽东、朱德画像引导下,以军乐队、红旗队为前导,在《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威武雄壮地进入拉萨城区。西藏地方政府各级官员、三大寺的**、堪布、藏军以及各族各界僧俗群众两万多人夹道热烈欢迎。拉萨全城红旗招展,鼓号齐鸣,哈达纷飞,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这一盛大的历史场面。

实行民主改革,既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在西藏地区要进行民主改革。西藏民主改革的范围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项固有制度的改革以及风俗习惯的改革”。

西藏和平解放时,中共中央考虑到西藏的实际情况,《十七条协议》规定:“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1956年9月4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西藏民主改革问题的指示》,指出:“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必须是和平改革”,“西藏的民主改革,必须在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上层真正愿意改革的时候再去改,并且在改革中要坚决做到少出乱子和不出乱子,否则宁可暂缓进行,而不要勉强进行。”同时,中央作出西藏六年内不实行民主改革的方针。

然而,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和敌视中国的外国反动势力的唆使和支持下,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他们一面对中央虚与应付,表示拥护中央的决定,一面暗中与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加紧策划分裂祖国的活动,在西藏各地不时挑起局部武装叛乱,并加强其内部的统治和控制,极力巩固其罪恶的农奴制度。到1958年前后,西藏的局部叛乱逐步升级,严重威胁到西藏各族人民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对此,中央指示西藏工委和驻藏人民解放军一再采取克制和忍让态度,并寄希望于西藏地方政府担负起平息事态、制止叛乱的责任。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及上层反动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由暗中支持武装叛乱逐步演变为公开支持并亲自组织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0日,以**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西藏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3月20日,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奉命进行平叛作战。3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西藏平息叛乱中实现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指出:“西藏地方政府已经撕毁了十七条协议,背叛祖国,发动西藏的全面叛乱。中央原来决定的六年不改的政策,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在这次平息叛乱的战争中,必须同时坚决地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以便彻底解放藏族人民群众,引导西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消除叛国分裂活动的根源。”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立即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的职权。

到1960年底,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了旧西藏严重的封建等级制度、人身依附关系和各种野蛮刑罚,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和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推动了西藏社会的巨大进步,给各阶层特别是劳动群众、百万农奴带来了巨大利益。百万翻身农奴更加热爱共产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妄图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的丑恶面目则暴露无遗。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政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西藏全面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从此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关于龟兹我就不多说了,它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境内。

这是我写的读后感,感觉自己收获不少,虽然是理科生在中学很少接触历史,不过以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知识。

2010-4-6

我轻轻的唱有一点吵,看著哥们儿你冰冷的身体在燃烧,多想陪你飞可我却做不到,聼我为你祈祷这一秒下,Isee you soul,你一直在我左右,仿佛当初,跟你说no你却说wo,but I feel you,dog,在跟我握握手,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你存 感觉得到你的爱,最好的朋友 我等你回来,没有我的爱,怕你看不清未来 期待的色彩却是苍白,无论我身在何处你都在我身边,深信你是我的守护天使落入凡间,当爱变成习惯你却已经不在,犯错的到底是谁,我们都太傻,纯真的爱却在受罚,开门的瞬间期待的扑闹,却只剩下一阵酸楚无奈的苦笑,甚至开始怀念怀念混乱的一切,都伴着音符在心里随处飘飘,我要我们在一起,一起散步,一起啃排骨,像老虎却胆小如鼠,但为我你愿意全部付出,只要一个微笑就可以止哭,没有你存在,感觉得到

你的爱

最好的朋友 我等你回来,没有我的爱,怕你看不清未来,期待的色彩却是苍白 角落是否太暗,宝贝是否害怕有个地方叫天堂,那里从来没有伤害,生命没有排

序,my best friend 相信有一天我们还能再相聚,剩下自私的空间,原来只是孤寂一片,最忠诚的你消

失不见

看到太多虚伪的脸,纯真的一面慢慢毁灭,i'm sorry,这就是你所信赖的世界 baby dont go,let me know,何时才是尽头sit wow,握手,你总是那么优秀,吐吐舌

just let it go,oh my bestfriend you 没有你存在感觉得到你的爱 最好的朋友 我等你回来

没有我的爱 怕你看不清未来 期待的色彩却是苍白 没有你存在 感觉得到你的爱 最好的朋友 我等你回来

没有我的爱 怕你看不清未来 期待的色彩却是苍白

没有你存在 感觉得到你的爱 最好的朋友 我等你回来

没有我的爱 怕你看不清未来 期待的色彩却是苍白

周杰伦-七里香 专辑:七里香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白色之枫 制作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你说这一句 很有夏天的感觉 手中的铅笔 在纸上来来回回 我用几行字形容你是我的谁 秋刀鱼的滋味 猫跟你都想了解 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 那温暖的阳光

象刚摘的鲜艳草莓 你说你舍不得吃掉这一种感觉 雨下整夜 我的爱溢出就象雨水

院子落叶 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几句是非 也无法将我的热情冷却 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 窗台蝴蝶 象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 我接着写 把永远爱你写进诗的结尾 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

那饱满的稻穗 幸福了这个季节 而你的脸颊象田里熟透的蕃茄

你突然对我说 七里香的名字很美 我此刻却只想亲吻你倔强的嘴整夜 我的爱溢出就象雨水

下载《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读书笔记

    从甲午战争中得到的外交启示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将魔爪伸向朝鲜,威胁到了中国在朝鲜唯一宗主国的地位。清政府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与日本有较大的差距,没有胜算,所以极力避免与日本......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孙明理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柯林武德(Robin Georg Collingwood 1889——1943)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考古学家,柯林武德在一生中主要的学术活动主要是纯哲学方面......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

    这 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 思 的倾心之作, 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 英海尔德 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很多实验研究,应该说她的思想......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 思 的倾心之作, 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 英海尔德 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通州三中金剑昆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

    历史读书笔记(五篇)

    陈俊读书笔记《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范文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