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3: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的经验》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的经验》读书笔记》。

第一篇:《历史的经验》读书笔记

2011年9月18日《历史的经验》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的经验记录,自然界中物的法则又遵循天理循环,所以历史是我们通古晓今、探究未来的必要工具。我们一直都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是这个道理。从本书的开篇,南怀瑾先生就点明,纯粹的探究理论,那是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的事。我们一般人对历史的研究是偏重于应用。历史的经验,总的说起来就是两方面的经验:一是做人;一是做事。学习古人做人做事的经验,为自己的行为做参考,甚至效法它、模仿它。

对于历史的解剖、分析,南怀瑾先生的一个贯穿的思想就是:天下的事都是有正的一面和反的一面。用《易经》的阴阳两仪可以解释,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留下来最大的文化遗产。凡是都有正反两面,就看当事者的态度,心情。所谓,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深浅。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客观发生的事,被人的主观定了对错,判了得失。

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对于反的理解,就是任何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举个简单的例子,敌对的双方,一方认为的好的举动在敌方看来可能就错误百出的。两者立场不同,目标不同,感悟的差别也就显而易见。仁、义、礼、乐、名、刑、赏、罚,是中国文化所处处标榜的,可是在反经的纵横家看来,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道德”这些名称,都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措施、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认为儒家、道家标榜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标榜的!仁、义、礼、乐、名、刑、赏、罚都是手段、是工具,那么它们自然有流弊,过和不及都不可。义有正反面,如对朋友讲义气,讲了的话,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对朋友有义,这个节操品行很好,但是处理不当,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就乐乐的流弊来讲,乐本来是好事,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但乐的弊端在于使人堕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鼎盛,艺术高度发达的时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堕落的开端。有功奖励,本来是好事,但奖励也会产生卑鄙的竞争。得奖的人,与没有得奖的人,常常会争功、争赏,而争得很鄙俗,所以行赏也有好有坏。故行赏也应该出其不意,当赏由激

励因素变成了保健因素,甚至变成了祸害的时候,赏也就失去其意义。

一个国家伟大的建设,是教人有利于社会,这样国家进行的伟大建设,不但不会招惹民怨,甚至都将成为百姓感戴颂扬的对象了,就不会发生国家财政上有所匮乏的问题了。但当今的社会,多少出现了偏差,国家提倡的是经济建设,道德建设只是摆设。人们重利多于重义,国家教会人的是怎样赚钱,不管对他人有无坏处,自己得了实惠才是最主要的。古时也此类形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还不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我们现在都说社会进步了,人类文明了。我们却感觉人心疏远了,大家都蓦然了。

有时候非贤为贤,并不是真正贤人,因为社会关系多,制造他变成一个贤人的样子,乃至于并不是大智大才的人,也会被社会制造成智者的样子。如果根据社会上这种舆论,领导人便公认这样就是了不起的人,以为就是贤人,就有问题。相反地,对于世俗一般人认为不对的,也跟着大家认为这人就是不对的话,那么拥有多数群众的就能进身,群众少的就会被斥退。这就是派系问题,无论古今中外,人相处在一起,自然就会结党,派系就出来。“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这三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小自个人的修养,大至政治的修养,都要特别注意。一个时代,如果派系倾轧,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互相朋党,则蒙蔽了领导人。重视了权利、地位的名义和利益,有时就会伤天害理,害了好朋友。万事不可求速效,办一件事若要马上得到效果,为了赶成绩,就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职务,乃至扩大伤害到国家社会,就出了大毛病。

还有一个观念要很注意的,读古书固然要吸收历史的经验,但是不要被古人牵着鼻子走,尤其今天求学问,对今天的时事要格外留意,千万要把握住今古无分别的原则。因此,凡事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学别人的型,也要有自己的髓,这样才能不被牵制。另外,古今的大小道理我们都知道一箩筐,但是真正用到实处的却很少,别人的经验,我们看着是羡慕,用起来是青涩。正是因为,时间、空间和程度的不一致,所以照搬照抄的学习鲜有成功的案例。

讲到人的天性问题:安于仁的人,天性就良善。而以仁为利,而心向往之的人就不同了,只是硬要做到仁的境界,不是天生的厚道。而另外有些人,比主动利仁还差一级的,是外表行为勉强做到仁的标准,因环境所逼,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一个人要做到历史上所标榜忠臣孝子的标准,必须以学问道德,慢慢修养而

来,人性生来并非如此良善。因为自己思想学识认识够了,由礼义的教育下来,能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才做得到。假使不在后天上用礼义教育节制,任由人性自然的发展,就像流水一样飘荡、放浪,欲望永远无穷。如此欲望无穷,又怎么能够吃苦过日子,安于淡泊,做到绝对贞洁,一切为公,一切方正,尤其在钱财方面,临财不苟取,完全合于义礼呢?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也争不出所以然来。本,也就是初始的样子我们可以不管,但是,趋善和趋恶我们就要讨论一下。所谓的趋善和趋恶,也是受环境的影响,趋于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但也不乏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这就是人心的定力。环境的诱惑力与自身定力的合力就是一种趋力,所以趋善和趋恶也就有了源头。

这本书值得细读,反复的读。历史的兴衰是有轮回的,历史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孙海涛

2011年10月6日

第二篇: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在我们党八十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召开过许多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代表大会和其他重要会议。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通过党的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正确回答党所面临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全党同志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地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前党领导人民奋斗二十八年的峥嵘岁月,犹如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的话,那么,党的代表大会和一些重要会议,就是这篇史诗中扣人心弦的篇章。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二大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共同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党的四大提出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动员全党积极投身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革命洪流。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七大则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奋斗五十三年的光辉业绩,如同一幅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的话,那么党的代表大会和一些重要会议,就是这幅画卷中光彩夺目的一页。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和党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初步的探索和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面旗帜指引下全国人民奋勇前进。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关系我们党兴衰成败、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历史再一次把重大责任赋予我们党。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反映六千多万名党员意愿、寄托十二亿多中国人民厚望的二千多名党的优秀分子,即将汇聚北京召开新世纪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我们相信,党的十六大,必将成为我们党的发展史、新中国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篇:九十年的历史经验是

九十年的历史经验是:只有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先后被杀害。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利,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工人斗争都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因此,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或其他合法斗争是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

第四篇: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摘要:淮海战役,别于任何一场解放战争的战役。有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有独特的战略技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淮海战役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其丰富的经验促使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进行反思,总结。

关键词:军令共同目标自我奉献历史经验

一、简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战略方针先从“小淮海”到“大淮海”,其次,“碾庄与聚焦”,再“围三厥一,网开一面”,接着“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最后达到“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交战均不能与发生在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一月10日的淮海战役相比,这是一场60万正义之师战胜80万邪恶之师的大决战。

二、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

淮海战役共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皆精彩无比,充分体现了我军的睿智与善战。

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到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全歼灭了国民党第7兵团黄百韬部,并孤立徐州。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野战军配合下,再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在孟集地区歼灭了孙元良兵团。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到10月,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永城东北青龙集和东官庄地区围歼了从徐州而逃的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淮海战役的胜利建立在已有的丰富的历史经验,那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又是什么呢?

(1)军令如山。在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有铁一样的纪律,上级发

布下来的命令,他们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完成。没有因为其微不足道而轻蔑或放弃。由古至今,在每一场战役中,军令的分量始终是至高无上,没有人能撼动其地位。倘若军令没有绝对的威严,那么这个国家或王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更别妄想立于不败之地了。军令也是能体现军威,让战士服从的必要条件。军中没有优柔寡断,只有意气风发,热血方刚的一群骁勇善战的军人。虽然他们的思想无法操控,但他们的行为一定是臣服于军令的。淮海战役将军令这一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2)有共同的目标,有自我奉献的精神。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军他们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淮海战役中战士们也有他们的共同目标:“为中国的独立而战,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为了下一代的美好蓝天而战”。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生于战

争的年代而愤恨,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仅是一名渺小的士兵而自卑,他们更不会以为自己受到别人的领导而愤愤不平。这些优秀的品质促使军队的凝聚力增强,更使得战争实力得到提高。蒋介石领导的部队为什么会失败,正是因为他的部队内部的不团结,人人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即使他们有美国的大力支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他的部队内部却是一盘散沙,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3)有毛泽东等杰出的军事家,使淮海战役而非纸上谈兵。他们时

时刻刻都在观察战势的情况,勘察地形,随时改变作战方针,使战争的灵活性增加给我军享有主动权优势,也使我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历史上,诸葛亮、韩信等能做到运筹帷幄,莫过于对敌方用兵的了解。这些军事家有对自我错误的认知也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4)战略方针。淮海战役有别于其他人任何一场战役。有明确的作

战方针,有明确的作战时间地点,有明确的司令员,将领等。适时做到,因人适宜,因地适宜,因战适宜,提高了战略方针的可行性,使每一个士兵有目标可寻,绝非乱战。这样既可以集中兵力,又可以提高以少数战胜多数战役的可能性。总之,好的战略方针,就像是铺向成功之门的垫脚石;就像黑暗下的一盏明灯;就像干旱多日的一场雨。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启示

中国外交顾问梅汝璈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复仇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民安康幸福的优质生活条件下,但我们仍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净土,都是靠先烈们用身躯去博得的,我们没有理由去忽略,也没有脸面去逃避,更没有羞耻去忘记。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的独立,才能取得国家的富强;只有人民的团结,才能击败每一个窥视我们领土的国家;只有对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才能更上一层楼,才不会像大海中失去了指南针指引的船帆,漫无目的的漂泊,最终被大海吞噬。所以,我们要从淮海战役中吸取经验,将这些作为未来的航标。

参考文献:

[1]李相状主编,《读红色经典圣地》,M,吉林出版社。

[2]李作民等著,《雄狮铁马解放战争纪实》,M,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

[3]王玉清主编,《历史不应该忘记》,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第五篇: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经验

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经验

作者:荣维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899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05日

60年前,一场影响着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在中国结束。一个大而弱的中国,彻底地把一个小而强的日本打败了。不仅如此,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一直任列强宰割的中国,还因为它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跻身世界四强行列,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更令世人瞩目的是,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而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它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什么历史经验?这是一个耐人思索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一下中国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显而易见,抗日战争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爆发的。那么,日本为什么在上世纪3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日本近代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回答,这是由于它的统治集团早就确立了向中国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中国变成它的完全殖民地,是日本的既定方针。从甲午战争开始,经过九一八事变,直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方针去做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那样的肆无忌惮,也应该从中国的内部去寻找原因。

过去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教训,也是近代国际社会中的一条法则。实际上,这句名言是上世纪20年代斯大林在帝国主义环伺苏联的情况下提出的,而在中国它得到了验证,因此,它更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历史经验教训。

与日本相比较,中国的落后是从19世纪末期显现出来的。其实,近代中国与日本曾经有过相同的命运,两国都是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逼下被迫开港的。但是,在开港以后两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以维新为起点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中国却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很快就被原本落后的日本超了过去。不幸的是,中国落后于日本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形成的时候,近代中日两国的命运也便由此而决定了。当甲午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曾经出现过举国上下狂热欢呼的场面。这是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讲,中国一直被视作天朝大国,打败了中国,在当时被日本人看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从那以后,近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就确定了,这就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很快成为了现实。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呢?应该进一步去思考。过去,人们经常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解释这种落后发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说,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这里不必重复。而换个角度来看,一个民族的进步与落后,与它的内部凝聚力也有重要关系,这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一条经验。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在半殖民地状态下的国家分裂。中央政权轮流为不同列强操纵,地方政权也随着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划分而各有其主。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极大地涣散了民族凝聚力。武人政治不仅由此产生,连年内战也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而中华民族的这种分裂,一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发展,导致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无疑地使日本的侵略有了可乘之机。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首先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吞并全中国的方针。九一八事变正是按照这样的方针由日本关东军发动的。在事变发生的前后,中国正处于严重的分裂状况,正是利用了中国的分裂,日本轻易地霸占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奉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日本得以利用中国的分裂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导致了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此验证,分裂也要挨打,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一个民族在它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却是容易产生内部凝聚力的,这也是一条历史规律。当然,这个凝聚力的形成还必须有催动条件,而在中国,这个条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于外患内乱的环境之中,民族和民主革命,是它的两个奋斗目标,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前者又成为首要。因此,共产党还在遭受国民党围剿的时候,就首先提出了抗日的口号。无论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际,还是在华北事变发生之际,共产党的抗日口号都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拥护。而在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从那时起,民族的分裂开始向着民族的凝聚而变化。而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久,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程度。在不同党派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国内人民和海外同胞之间,构筑了一条民族血肉长城,为中国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与日伪军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6万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亿,60余万官兵在战争中伤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还不仅仅表现在敌后战场的英勇作战方面。从全面抗战发生之始,共产党就一直以它坚持不妥协的立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的大局精神,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号召力,是它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还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与改造旧中国的民主革命结合起来,在战争期间不仅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还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社会改革,锻造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型。而这些努力,又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由战争初期的不到4万人,发展到10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信也得到极大提高。而随着人民力量的壮大和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了希望,新中国的建立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综上所述,从抗日战争的历史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基本历史经验:一个落后的国家容易遭受外敌侵略,而内部的分裂又是导致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它的凝聚力是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民族凝聚力的产生,又与这个民族是否受到进步力量的主导密切相关。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最高的时期,而这个民族凝聚力,又是靠着代表中国进步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形成与巩固的。靠着这个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亡,而且还使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当前,中国共产党仍然主导着中华民族的进步方向,民族凝聚力也因此而得到维护。有了这样的条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下载《历史的经验》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的经验》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读后感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读后感 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非常尖锐地揭露了长期以来存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的关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针对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试题: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答:在进......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案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2.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的历史经验 我党之所以能够具备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强大凝聚力,九十年来仍然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蓬勃的朝气,这与我党善于总结、吸取经验的优良......

    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

    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 李 丽 赵安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思想政治工作; 历史经验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段时间,主要是重新对......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2009年,距离改革开放1978年已有31周年。30年前,濒临经济崩溃边缘的中国现实迫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同民众“杀出一条血路来”,由农村开始,在全......

    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