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卷第六分册(最终版)
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卷第六分册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5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l、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扣押,许多人提议杀掉蒋,中共却提出和平解决,其根本出发点是A.国民党势力强大,惧怕其报复B.粉碎亲日派扩犬内战的企图C.为全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D.蒋介石不是亲日派
2、第=次世界大战经历了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过程,作为局部战争首先爆发予()A.欧洲战场B.亚洲战场C.非洲战场D.太平洋战场
3、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4、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为了确保国际交通线()
A.大陆交通线B.藏印公路C.滇越公路D.滇缅公路
5、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B.壮大革命力量提高国家地位C.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D.建立统一战线消除民族危机
6、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
A.六大B.七大C.八大D.九大
7、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覆灭的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人民解放战争结束C.全国大陆解放D.新中国建立
8、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B.划分美、苏势力范围C.战胜国主宰战败国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9、1994年12月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一项制裁南斯拉夫的决议草案时,俄罗斯驻联 合国代表拉夫罗夫举手反对,使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俄罗斯有大国沙文主义的作风B.安理会任何成员可以一票否决 C.安理会实行五大国一致的原则D.俄罗斯为了私利袒护南斯拉夫
10、二战后,世界金融中心在()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ll、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其根源是()
A.二战消灭德意日法西斯的总目标实现B.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C.互相争夺彼此的势力范围和控制区域D.双方的势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12、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
A.丘吉尔B.罗斯福C.杜鲁门D.麦克阿瑟
13、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美国出兵朝鲜
C.北约组织的建立D.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1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最显著特征是()
A.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支持希腊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夺权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
15、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反映出()(1)第三世界成员要求独立自主(2)广大弱小国家需要互相帮助(3)美苏冷战使得中小国家不安(4)发展中的国家希望南北对话
A.(1)(2)B.(1)(2)(3)C.(2)(4)D.(1)(2)(3)(4)
16、“二战”后世界上建立许多国际性组织,其中属于经济组织的有()
(1)北约组织(2)华约组织(3)欧共体(4)经互会
A.(1)(2)(3)B.(3)(4)C.(2)(3)(4)D.(1)(2)
17、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18、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年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
19、莫斯科克里姆林官顶上的印有锤子、镰刀的旗帜被白、蓝、红三色旗替代的现象出()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20、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C.苏联领导人放弃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两德统一
21、当今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①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②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加强③和平与发展问题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④美苏冷战蓬勃发展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22、2010年以后OPEC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OPEC即()
A.石油行业组织B.石油天然气组织C.石油化工组织D.石油输出国组织
23、下列区域性世界组织(重心),若按照自西向东的空间秩序排列,正确的是 A.欧盟——东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石油输出国组织——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
24、以下哪一标志代表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
25、一战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三次演变。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D.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26、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日战争血洗百年耻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7、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废除个体农民所有制的土地制度B、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条件C、满足农民向往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
28、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建国到四大运动胜利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29、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0、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1、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B.大规模商业性采伐
C.无计划的盲目垦荒D.“大跃进”运动镇南关毁林炼钢
32、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行语汇”。以下出现在“文革”期间的语汇是
A.“大跃进”B.合作社C.以阶级斗争为纲D.公私合营
33、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
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种局面的改变始于20世纪 A.30年代B.50年代C.70年代D.90年代
34、某地曾经流传“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歌谣,其流传的时间应是
A.新中国成立之韧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35、观察右图,作为史料,该“股金证”票据,可以证明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历史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史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史36、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决定,毛泽东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要“进京赶考”去了。以下属于“进京”以后四年的“成绩”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抗美援朝胜利③土地改革完成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7、“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不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据此判断,该材料应出自A.张学良《东北易帜回忆录》 B.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C.蒋介石《1936年日记》 D.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38、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其中的“一化”是指A.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B.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C.稳步扎实实现人民生活福利化D.积极稳妥开始国民经济市场化39、1944年7 月,蒋介石曾接到一份密电:“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此密电报告的A.雅尔塔会议B.华盛顿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D.联合国制宪会议 40、右图宣传画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美苏冷战是战后国际政治关系突出现象,完成下列表格。(共8分)
42、阅读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8分)(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灭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诗是诗人在哪次战役后所作?这次战役发生于哪一年?(2分)(2)其中“钟山”和“大江”分别指哪一城市、哪条河流?(2分)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天翻地覆慨而慷”这句话的含义的?可以联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革命历程说明。(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l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 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
(1)材料二中所说欧洲共同体的前身是什么?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3分)(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是什么。(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欧洲走向联合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哪些?(5分)
44、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搜集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转折时期的三幅历史图片。同学们发现从图1到周2,从图2到图3,从图3到现在,经历了三个30年,每个30年都具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特征。请你一起参与,共同探究。(12分)
(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转折作用?(6分)(2)请指出从图l到图2,从图2到图3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各是什么?(2分)
(3)为实现从图1到图2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1分)
(4)谈谈从图2到图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3分)
高二历史第六分册参考答案
1、CBDDBBABCC11、BADDB BBDCA
21、DDCAABBCAD31、DCBBA CDACB
41①富尔顿演说②杜鲁门主义③经互会④北约
⑤朝鲜战争⑥第二次柏林危机⑦星球大战计划 ⑧苏联解体
42、(1)渡江战役1949年(2)南京长江
(3)这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历了与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大革命、与蒋介石国民党的十年内战、共同反对日本侵略的八年抗战,直至1949年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天翻地覆的历史演变,也是作者亲历这段历史的真实感受。(5分)
43、:(1)前身:六国煤钢联营。发展程度:欧洲联盟,已经实现货币统一,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2)原因: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目的:加强联系,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步发展到政治统一。
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它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44、(1)①图l: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图2:1949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③图3: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分)
(2)①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2分)(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
(4)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等。(答出2点即可,每点l分,共2分)
第二篇:历史第二分册
第二分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姜寨遗址的特征 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粮食来源,是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 B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2)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形式 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B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地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B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A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C
文献记载为:天下为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与文献记载相对吻合的考古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A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内外服制的内容 B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收留间接管辖的外之地。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2)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特征;甲骨文 A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重证据法 C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2)周公“制礼作乐”:周公的政绩 A平定三监之乱,辅成王,征东方,制礼乐。礼乐文化的内容 B
内容: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史实、歌咏。作用:贵贱有等,上下“和同”。实质:敬天保民。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社会大变革:东周的建立;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A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政治变革: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
经济变革(最深刻的变革):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思想变革: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 B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合一。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 A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大一统帝国。(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B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务等政务。
秦朝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长官由朝廷任命。县下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字形选用,基层属吏主权颇重。
为了巩固新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B 秦的暴政,役重,税重,法酷。
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
(2)第一次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A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屯仗的900名贫苦农民被征调渔阳屯戍,行至大泽乡,遇大雨延误限期。按秦律,误期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解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农民起义军虽一度打入关中,但终为秦军所破。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吴楚七国之乱 A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承秦制的内容 B
汉朝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2)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文景之治的内容 A
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第9课 汉武帝时代
(1)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有为”的主要表现 A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抑相权,建立内外朝制度;控地方,创设刺史制度;弱王国,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儒表法里。军事:三次出击匈奴。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 B
汉武帝时,从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建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位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汉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 A
公元25年,刘秀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2)东汉的衰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和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 A 皇权日趋衰落,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外戚、宦官专权导致朝政腐败。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A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200年官渡之战和208年赤壁之战。
(2)区域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南移;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A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蜀汉境内,丞相诸葛亮在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棉等手工业的发展。开发南中八郡。
孙吴政权迫使东南“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1)南朝与北朝:“五胡”;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A
匈奴、鲜卑、氐、羯、羌5个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五胡十六国”。
北: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东晋→宋→齐→梁→陈
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2)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 B
孝文帝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毅然将都城南迁之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隋朝的建立;唐朝的建立 A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实质 B
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意识,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是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2)科举制: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A 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世袭制→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藩关系;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 A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常为后人称道。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他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以信任重用。太宗的真诚相待,是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武则天后称帝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基本沿袭了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B 政治:疏缓刑罚、宽政安民 经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人才: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个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军事:加强国防、平息边患 民族往来:真诚相待
(2)开元盛世:唐王朝由盛转衰 A 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的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长期的升平殷富,使他误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于是深居禁中,怠问政事,朝廷政治日益败坏。用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B
政治: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
经济: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的全盛: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长安是国际大都会 A
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2)东亚文化圈 A
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得佛教,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第三篇: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谢文清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新课程是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同时和本组教师以及学校历史同仁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历史组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二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组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3个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差异性的教学。
四、教材简析:
新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势必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高中教材突破了原来单纯以时间为顺序,以朝代更替为链条的编写模式,将大历史的发展和蜕变浓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脉络的演进过程中,历史不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生气与活力跃然纸上。要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必须做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题,而做练习题不能以题海作为战术,而应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选精练,逐步提高。
五、具体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13年2月—2013年6月(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
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六、具体工作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七、复习内容与进度
1、复习内容:选修
一、必修一内容:
2、复习进度:见高二备课组进度。
第四篇:2013—2014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本年级为首批实行新课改的年级,使用人教社新教材,并将面临新的学业测试和新的高考。本期教学任务为完成选修
一、选修三的新课教学,必修1-3三本历史教材复习,迎接全省学业测评考试。
二、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
1、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继续狠抓基础知识。
2、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一堂课使学生都有不同收获,全面调动学习兴趣。
3、扎实打好基础,授课落实主干知识,把重难点分析透彻,同时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如阅读、分析、归纳等历史能力。
4、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独立思考的习惯、错题整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等。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更新教育思想, 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 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 管理好自己的课堂, 加强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 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 做到精心命题, 细心阅卷, 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作业,教师平时加强监督, 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通过练习、检测发现学生的不足,做好评讲,解决学生的存在问题。
5、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努力实现课堂精讲。在学生预先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只讲重点,讲难点,解释疑点,即学生理解不了的,学生归纳不了的,学生运用不了的,对过易、过难、过偏的不讲。把课堂的关注点由“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移到“这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上来,以高考为目标要讲出方法,讲出规律,讲出能力。
7、强化贯彻,重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情都一样,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
8、高度关注新课改动态,了解各省的新课程教学经验,积极吸收教改成果,尤其要及时关注湖北省课改精神及进展情况,适当调整历史教学以顺应新课程改革。
9、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如何学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如何提高身体水平和解题技巧上多下功夫,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历史必修1—3水平测试复习。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起 止 日 期教学内容
12月11日-2月15日选修1第六单元
22月16日2月22日选修1第七单元,33月2日—3月8日选修1第八单元1-3课,周考试卷讲评
43月9日-月15日选修1第八单元第4课,第九单元1-2课
53月16日-3月22日选修1第九单元3-4课,周考试卷讲评
63月23日-3月29日选修3第一单元
73月30日-4月5日选修3第二单元
84月6日—4月12日选修3第三单元1-4课
94月13日—月19日选修3第三单元5-8课
104月20日—月26日同步训练部分题目讨论,期中考试事宜
114月27日-5月3日试卷讲评,第三章第四节
125月4日—5月10日试卷讲评,水平测试复习
135月11日-5月17日水平测试复习
145月18日-5月24日水平测试复习
155月25日-5月31日水平测试复习
166月1日—6月7日水平测试复习
176月8日-6月14日考试
186月15日-6月21日选修3第四元1-4课
196月22日-6月28日选修3第五元1-4课
206月29日-7月5日期末考试,总结
高二历史备课组
2014年2月
第五篇: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文章来 源w.5 Y K J.Com
一、年级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四个班,每班45人左右,除四班实验班外,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较有等于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共有教师3人。
二、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二一年的教学重点。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全组老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总的教学要求:配合各班班主任,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教学工作计划《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三维设计);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关于集体备课:(1)安排 中心发言人内容 张勤勇选修一的第八、九章·选修四第一章 陈绍强选修四的第二、三、四章 林米晴选修四的第五、六章(2)方式及内容 备课中心发言人提出每一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教法、学法。其他老师补充、讨论,做到备课组基本统一。(3)时间:周六上午9点开始(4)地点:黎明档高二年段办公室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选修一和四的内容。本学期每周四课时。文章来 源w.5 Y K 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