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时间:2019-05-14 10:5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第一篇: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城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封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4.A 5.D 6.B 二。拓展练习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8.(1)食器(2)王权(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2.士 儒 法 道 3.B 4.C 5.D 6.A 7.B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e C:b D:c、h

第二篇: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基础练习

1.1万畜牧业2.炎黄(或黄帝)中原3.C 4.C 5.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等。

二、拓展练习

7.(1)建房、熟食、渔猎、农耕。(2)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

张记述。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8.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

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基础练习

1.禅让

世袭2.国家二里头文化3.B 4.C 5.B 6.D 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夏朝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镇压反抗者。

二、拓展练习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可能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2)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的有关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 的功能。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基础练习

1.汤

内服外服2.甲骨文商3.B 4.A 5.C 6.D 7.政治:实行内外服制。经济:重

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

8.(1)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2)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

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

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农业的起源

1.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

2.共同点是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不同点是南稻北粟,具体作

物不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

合稻作农业。

3.C

4.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以

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

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国家的产生与统治文化

1.部落间冲突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

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2.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

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

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3.移交方式: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征意义: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

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4.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5.A

6.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

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揭开远古历史面纱的方法

1.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人们口说辗转流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具有夸张和

想象的成分,可信度值得商榷;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

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2.用火、畜牧、耕稼。

3.D

4.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5.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辨伪等。

6.甲骨卜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

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代帝王世

系基本相同,故商代历史被称为“信史”。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基础练习

1.封邦建国殷人2.礼乐天命3.A 4.A 5.D 6.B

二、拓展练习

7.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

王去世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

“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

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2)王权(或政权)。(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

大一统

秦2.士 儒 法 道

3.B 4.C 5.D

6.A

7、B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e C:b D:c、h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基础练习

1.商鞅县2.长城焚书坑儒中央集权3.C 4.D 5.B 6.D

二、拓展练习

7.(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没有最终的裁决权。(2)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3)赞成:秦完

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但是采取

焚书坑儒这样极端的措施,也遭到了后人的非议。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

财,反对郡县制等,遭到秦始皇镇压。(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8.(1)用这些兵马俑保护死去的秦始皇。(2)提示: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赵高

李斯2.209刘邦

3.D 4.C 5.B 6.B

二、拓展练习

7.(1)秦朝修建阿房宫,造成普天之卞民怨沸腾,导致秦朝灭亡。(2)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沿用打天下的经验,不断动用民力,如秦统一后,数十年间修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

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这些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3)赞成:秦始皇

对中国历史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如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

很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造成大量对秦始皇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一是政权存在时间短,二是后世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的歪曲。不赞成:主要列举秦始皇的负面措施,如迷信无力、穷兵黩

武、恃酷法、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等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遭到了社会各阶层反对。

再加上秦朝存在时间短,更说明秦始皇不得人心。(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由“封邦建国”到“大一统”

1.公元前1046年。

2.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

3.制度:政治上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文化:提出“敬天保民”思想,重视礼乐的作用。

4.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

5.C

6.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

7.分封制度。

8.公元前221年。

二、礼乐文化

1.“礼”起源于祭祀活动。依据一,“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礼”

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行祭祀

活动。(反对者,能言之成理即可)

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和政治关系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目的是以显示

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

会成员的团结。

3.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人了新的生命力。

4.C

5.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等。

6.B

7.乐器。又具有祭祀、娱乐、象征权势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

8.苟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9.礼最初指风俗习惯——渗透到政治和宗法制度——再融人伦理道德——融于法律之中。

三、天命转移

1.天。

2.B

3.汤。

4.公元前1046年。

5.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

了周朝的统治。

6.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

7.老百姓。

8.负责司法。

9.秦朝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10.天命思想。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的人地位的上升,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

命,突出了道德的作用。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

产。(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

政策的实施有影响。(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

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

侈骄淫,崇尚俭朴。(2)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西汉的无为不是消

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

内朝

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8.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

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基础练习

1.王莽

托古改制

2.文教治国

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 4.D 5.C 6.C

二、拓展练习

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

自身利害考虑,无法检核的尖锐矛盾。(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 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

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

(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

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措施:汉光武

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

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

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

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

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

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5)A.蜀;

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基础练习

1.西晋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魏北魏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政策措施: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

田租;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评价:有

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

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成

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严重

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前者采取强削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

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

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如果没有

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由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掌

政务的政府机关。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另

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

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

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10.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

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

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

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

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

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 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

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重

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A.平城;B.洛阳。迁都路线略。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

很富裕的人。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动力短

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地区

经济破坏严重。

3.A.巴蜀;B.湘赣;C.江浙。

4.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原因: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基础练习

1.分科考试隋朝

唐朝

明经进士2.D 3.C 4.C 5.D 6.C 7.C

二、拓展练习8.

(1)

(2)三省六部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三省六部制分立了相权,三省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唐朝又设政事堂,这些措施确保了皇权的至上地位,也完善了管理体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明确了各部职责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基础练习

1.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2.唐高宗武则天贞观年间

3.B 4.A 5.A 6.C

二、拓展练习

7.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地方:实行州县制等。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基础练习

1.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西域波斯粟特人2.A 3.B 4.略

二、拓展练习

5.(1)朝鲜半岛。t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

产技术。(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名称:觐见太子。理由:此图为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图中左侧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员,身后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此图表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景,故

名。(2)摩尼教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传人,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3)如佛教传人中国

后,融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得

到很大发展,也促成了回族的形成。西域的音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至

今二胡、琵琶仍为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4)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南亚国家人民的交往,不仅带来

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经由中亚、西亚与南亚人民的传递,基督教文化、亚述文化、埃

及文化、拜占庭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与唐文化均有不同层次的接触。(5)可能是东亚人、栗

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等。因为唐朝时期,这些民族的人民均有人到过中国。

第16课灿烂的文学艺术

一、基础练习

1.山水画

花鸟画

2.D 3.A 4.D 5.C 6.B

二、拓展练习

┏━━━━━━━━┳━━━━━━━━━━━━━━━━━━━━━━━━━━━━┓ ┃

诗人

作品特色

┃ ┣━━━━━━━━╋━━━━━━━━━━━━━━━━━━━━━━━━━━━━┫ ┃

李白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 ┣━━━━━━━━╋━━━━━━━━━━━━━━━━━━━━━━━━━━━━┫ ┃

杜甫

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怀

┃ ┣━━━━━━━━╋━━━━━━━━━━━━━━━━━━━━━━━━━━━━┫ ┃

王维

描写山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

┃ ┣━━━━━━━━╋━━━━━━━━━━━━━━━━━━━━━━━━━━━━┫ ┃

自居易

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 ┗━━━━━━━━┻━━━━━━━━━━━━━━━━━━━━━━━━━━━━┛(2)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作品往往受到作者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影

响。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很多反映了盛唐社会的景象;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

期,其作品很多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民生疾苦问题。

(3)科举制考试考诗赋;唐朝诗歌继承了自周代《诗经》以来至魏晋时期的诗歌艺术成果。

8.(1)印度。(2)佛教传人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唐朝时期,佛教中国本土化基本完成。

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3)史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历史叙述:“据专家研究,杨贵妃是《霓裳羽衣曲》的编舞者”,“描绘了杨贵妃舞姿轻柔优美”。

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一、隋唐中央集权制

1.礼部。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与制约关系。

2.一般宰相由贵族组成,他们形成一个政治群体。凡遇军国大事,由宰相组成的政事堂做出决定,然

后经皇帝批准,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故此,宰相与皇帝之间既存在宰相对皇帝负责,又存在相

权制约皇权的关系。

3.不同: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不同。秦的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职权上有分工,但相权过重,皇权容

易被架空。唐的体制中,相权与皇权之间则存在着互相依靠,有互相牵制的关系。原因:秦与隋唐

在地方上均实行郡县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但唐有专门的地方巡视官员。秦在选拔官吏时采

用举孝廉的方法,而隋唐则采用科举制。理论依据:科举制导致了社会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政

治稳定与社会的进步。

4.魏徵、王硅、房玄龄、杜如晦等(任选三人)。

5.D

二、开放的大唐文明

1.不可信。因为这种描述有浓重的夸张成分。这种理想化的传闻,为双方增进了解、促进交流提供

了强烈而恒久的动力。

2、可从多个角度得到结论。如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12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温泉的热水进行瓜类栽培等。

3、唐玄宗。

4、康居。

5、节度使。

6、言之成理即可。如胡旋舞在唐朝时期十分流行;西域的歌舞对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西域歌舞成为唐宫廷生活的内容之一;唐朝时期宫廷妇女的发型、服饰;唐代的绘画艺术特色等。

7、言之成理即可,但需用史料来说明自己的理解。

8、唐文明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文明,它兼收并蓄,在宗教、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博采众长。同时唐又积极地向外传播中国文明,朝鲜半岛、日本、天竺等西域诸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唐文明的影响。

唐积极开放的姿态,是导致唐强势文明形成的关键原因。

唐文明的繁盛建立在唐朝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均能

清明宽政,唐太宗和唐玄宗均善于纳谏,吸取历史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三、灿烂的文化艺术

1.言之成理即可,如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受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时代审美观、书法家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颜氏一门,以礼传家,学术渊博,名臣辈出。

至唐中期,包括佛教在内的西域文化的渗人,影响唐代书法风格的转变。

唐朝的社会特色,颜真卿的家学传统,影响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形成了颜真卿字形雄伟端庄,笔力浑厚,体势开张,大气磅礴、正气凛然的风格。他的书法风格,也正是盛唐社会风范以及颜真卿个人性格特点的反映。

2.相似之处:均带有晋代王羲之书法的风格。原因:唐朝前期的书法吸收了东晋“二王”潇洒、清逸的书法风格。唐太宗本人就喜好王羲之的书法。日本在唐时期,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空海就是其中一位。故而,潇洒、清逸的“二王”书法也成了此时期日本书法的主要书体。

第二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A 2.A 3.B 4.C 5.B 6.B 7.C 8.B 9.D 10.D 11.B 12.B 13.D

14.D 15.B 16.B 17.D 18.D 19.C 20.C 21.A 22.A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D 30.D

第二部分

31.(1)时间与地点相符,宫殿规模大。(2)殷墟的发掘使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而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也能用丰富的考古资料来印证后世文献,如果能释读刻划符号,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夏代。

32.(1)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2)修建原因:“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规模与过程:“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3)司马迁:“阿房宫未成”与项羽“烧秦宫室”;杜牧:项羽火烧阿房宫;现代考古发掘:有关火烧阿房宫说法不准确。(4)考古发掘的结果是可信的资料,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看,尚不能证明阿房宫就是毁于焚烧;司马迁是距离楚汉战争时间较近的史学家,《史记》所载“阿房宫未成”,所以项羽所烧的“秦宫室”未必就是阿房宫;唐朝诗人杜牧距离楚汉战争时间久远,所说情况或许是对司马迁记载的曲解。

33.尼雅文明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国中原文化,也有欧洲罗马文化的痕迹,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尼雅所处的新疆地区,古称西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使它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痕迹。

34.(1)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冯太后和孝文帝仿行汉制,推行变法。北魏统治者在诏书中提出鲜卑祖先为黄帝,是由于其认识到要立国中原,必须更改鲜卑旧俗,化解民族隔阂。

35.(1)材料一认为由于小篆的不便导致秦始皇下令创立隶书,而材料二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通行隶书。(2)材料二。可由第一手史料(考古发现)来印证,而材料一仅仅是传说。

36.崔定的观点是为分封制辩护,攻击郡县制。

崔窘对分封制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夸大其作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到春秋时代,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而非崔定所说的“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至汉武帝时才最终解决,并非“君臣和睦”“祸乱不作”。

崔寰的秦“罢侯置县,„„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的观点是错误的。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统治得以长期巩固。

第三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第0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 汉武帝时代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

(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王莽、托古改制

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5、C

6、C

二、拓展练习

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

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1)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2)措施: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

(3)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

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

(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西晋、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魏、北魏

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2)政策措施:①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②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③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单元练习(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

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前者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 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汉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丞相为首的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yu。

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 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10、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

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A:平城;B:洛阳。迁都路线(略)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动了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经济破坏严重。

3、A:巴蜀;B:湘赣;C:江浙。

4、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

原因: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④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第四篇: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基础练习

1.1万 畜牧业2.炎黄(或黄帝)中原3.C 4.C 5.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等。

二、拓展练习

7.(1)建房、熟食、渔猎、农耕。(2)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8.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基础练习

1.禅让 世袭2.国家 二里头文化3.B 4.c 5.B 6.D 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二定数量的军队;夏朝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镇压反抗者。

二、拓展练习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可能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2)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的有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的记载。(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基础练习

1.汤 内服 外服2.甲骨文 商3.B 4.A 5.C 6.D 7.政治:实行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

8.(1)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2)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 单元练习

一、农业的起源

1.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2.共同点是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不同点是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3.C 4.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5.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国家的产生与统治文化

1.部落间冲突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2.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3.移交方式: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征意义: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4.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5.A 6.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揭开远古历史面纱的方法

1.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人们口说辗转流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具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可信度值得商榷;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2.用火、畜牧、耕稼。3.D 4.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5.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辨伪等。

6.甲骨卜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相同,故商代历史被称为“信史”。

第五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

3.C

4.C

5.A

6.A

7.D

二、拓展练习

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宋 960年 汉 赵匡胤 开封 辽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 元昊 兴庆 金 1115年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元 1271年 蒙古 忽必烈 大都

二、拓展练习

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

太湖流域

2.机户

江西景德镇

3.B

4.C

5.D

二、拓展练习

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4)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1)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了数万枚古钱币,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时期的绍兴元宝。

(2)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

(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宋代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等。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基础练习

1.毕异泥

活字印刷铅活字

2.蒙古国

阿拉伯

欧洲

3.C 4.A

5.B

6.B

7.A =、拓展练习

8、(1)原因: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战争频繁。外传经过: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

(2)主要成就:十二气历、《梦溪笔谈》。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3)水运仪象台。韩公廉。(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顶峰,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印刷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总之,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基础练习

1.大都

商业大都市

2.意大利威尼斯

福建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 3.C

4.B

5.A

6.D

二、拓展练习

7、(1)材料一藩王使者质问元政权为什么不遵旧俗;依据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材料二力主元政权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依据是“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下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采纳了材料二的观点。

(2)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考求前代之典”,即沿袭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

(3)中书省首创于隋唐。差别:唐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而元中书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唐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8、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元统治者对历代统治经验的借鉴和发展。特点: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事,权力很大,但行省从属中书省,服从皇帝统治,亦即行省隶属于中央。第五单元 单元练习

一、宋初军事改革的利弊得失

1.禁军

厢军

乡兵

2.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而言。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3.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其中,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其次,实行守内虚外、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再次,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第四,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人担任军队的重要官职,以防范武将专权。

4.宋初军事改革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武将跋扈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宋初统治者管理军队得法的结果。

5.C

6.不同:材料四认为,宋初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造成地方越来越贫弱。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地方军队土崩瓦解,造成金军长驱直人,攻占开封,北宋灭亡。评价:宋初军事改革有利有弊。“利”:将军权、军队收归中央,避免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弊”:由于地方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使北宋很快走向瓦解。

二、褒贬不一的王安石变法

1.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均输法;兵:将兵法、保甲法;士:科举新法。

2.扰民伤财,影响了社会的安定。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修修补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改弦更张。

3.A

4.法是好法,只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百姓“但受其害,而不见其利”。

5.王安石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一场进步的改革运动。其变法的一些指导思想流传至今。

6.答案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能从辩证的视角阐释则更好。

三、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C

2.反对(或不赞成)。

3.北宋和南宋时期,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先后与宋政权之间发生激烈冲突。虽互有胜负,但对宋政权而言,总体上是胜少败多。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还进入中原,并确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如金在南宋时期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元还灭南宋,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4.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5.都是以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银、绢等为代价订立的。

6.材料三认为,对宋朝而言,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是“图全之善策”。同意,但不完全赞同材料三的观点。理由:由于宋初的军事改革造成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作为草原民族骁勇善战,正处在生机勃发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以牺牲部分利益换取民族间的和平相处是值得的。“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便说明了这一问题。但一味的议和与妥协退让,带来的也往往是对方的贪得无厌和得寸进尺,使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独立自强与奋起御侮,可阻滞少数民族的进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如岳飞抗金就有效地阻滞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基础练习

1.朱元璋

应天

2.中书省

丞相

宰相六部

3.B

4.A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锦衣卫。

(2)朱元璋。加强专制统治。

(3)职责: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4)其设置标志着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努尔哈赤

后金

皇太极

2.李自成 张献忠

大顺

大西

3.C

4.D

5.B

6.Ac Bd Cb Da

7、(1)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并不时南下奔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

(2)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市民恣意盘剥;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陕西等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

(3)正确。外部: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不仅占据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而且不时南下奔袭,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人。内部: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拓展练习

8、(1)魏忠贤主要利用了皇帝特殊的嗜好、不亲理朝政的机会实现专权的。(2)皇帝觉察到大权旁落或新皇帝即位,宦官的伎俩便暴露无遗了。(3)宦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出于生活的无奈,才被迫从事这种“非人”的职业,他们的命运是可怜的。但有些宦官一旦掌握权力,又往往会做出一些祸国殃民、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行为又是可恶的。宦官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副产品,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基础练习

1.南书房

军机处

2.沙俄

准噶尔部

金瓶掣签

3.D

4.A 5.A

6.D

7.B

二、拓展练习

8、(1)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A处:康熙时,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

B处: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后,由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

C处:清朝历经三代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又平定回部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2)特征:抗击外来侵略势力,平定叛乱分裂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中央集权。意义:维护了政权的统一,捍卫了领土的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为今后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一、基础练习

1.双季稻

北京

2.古今图书集成文字狱

3.C

4.C

5.C

6.C 7.B

二、拓展练习

8、(1)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重视文化事业、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谈“编书”的目的和意义;从推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王朝统治、钳制思想并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毁书”的动机和恶果,等等。(2)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角度谈重视儒家著作;从农业社会的局限谈对科技著作的轻视;从统治者的心态等谈对西方科技著作的态度等。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基础练习

1.朝贡贸易

月港

闭关锁国

2.澳门

丝绸

白银

3.D

4.C

5.B

6.B

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贸易的网络之中。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基础练习

1.16

耶稣会士

2.入乡随俗

思想文化

风俗习惯

西学

学问

3.A

4.B

5.D

6.(1)利玛窦

徐光启

(2)《几何原本》(前六卷)(3)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传教士还编译了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徐光启等参照西方历法,编成《崇祯历书》。

二、拓展练习

7、(1)由于与外国人往来较少,中国人对外国人存有怀疑、警惧的心理;君主专制统治严密,对百姓聚众防范严格。

(2)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人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等,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

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8、(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天文、历法、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商业贸易等领域。(3)不必统于一说,言之有理即可。赞成说: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以及商业贸易等确实有比中国先进的地方。不完全赞成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并非所有领域都落后于西方。第六单元

单元练习

一、极权政治的发展

1.内阁大学士。军机处。

2.特点:内阁协助皇帝决策,只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区别:唐朝皇帝以下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分掌草诏、审核、执行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明朝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3.言之有理即可。如:皇权越来越强化,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政治腐败,思想禁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是。内阁虽然只是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但作为重臣的意见,皇帝也不得不考虑。

否。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制度规定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得自行其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开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阁与皇权的关系。皇帝开明,内阁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权,客观上制约皇权;反之,则不可能做到。

5.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6.文字狱。明代设置厂卫,是为了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使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臻于空前。清代文字狱是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因此,无论是厂卫或文字狱,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表现。

7.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不矛盾。康、雍、乾三代从总体上说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一定建树。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文字狱,可以理解。

矛盾。作为“盛世”,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文字狱与“盛世”背道而驰。

二、经济发展的悖论

1.体现:移民屯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举例:三国时代,曹操在北方地区实行屯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为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文景之治”。

2.原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天下初定,人民生活困苦,需要休养生息。影响:经过移民屯田等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3.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清朝前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商品生产发展,商业日臻繁荣。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商贸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储备大增,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起着稳固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王朝的统治,所以市镇商贸有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观念或政策,始终以“主”“仆”关系待之,海外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系;加上长期小农经济的自给和封闭,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惧怕,使为稳固统治而设的“海禁”与“闭关”随之而起。

三、早期的西学东渐

1.马可?波罗是沿丝绸之路东行来华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到利玛窦时代,西方人可以通过海上航线到达东方。

2.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人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介绍图片的历史含义即可。如: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传教;结交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促进中西交流等。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统治者妄自尊大,无视西方科技的发展,拒绝学习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愈将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资本主义殖民大潮面前将难以避免落后挨打的结局。第三分册

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C 2.B 3.B 4.C 5.D 6.D 7.C 8.A 9.C 10.C 11.A 12.A 13.B 14.C 15.A 16.D 17.C 18.D 19.A 20.A 21.C 22.B 23.A 24.B 25.D 26.C 27.A 28.B 29。C 30.C 第二部分

31.(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政治上西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其说明当时西夏的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北宋初年,为消除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积弱”局面。

(4)有。因宋的积弱,无力以战取胜,不得已而议和,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以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2.(1)南宋。因为材料提及的故都开封即北宋的都城。

(2)北宋时,南方经济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到南宋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生产的首位,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完成的趋势。

33.(1)开放海外贸易能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实行“海禁”则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稳,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2)材料一:海外贸易能使中外互通有无,增加人民和政府的收人;材料三:外国商品对中国无用,禁止对外贸易可以防止内外勾结,预防外来的侵扰。

(3)本题属于开放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得分。(针对盲目自大、自我封闭的心态,只要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即可)34.(1)国力强盛,影响波及海外等。

(2)能从材料出发,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即可。(思路:北京城市规模宏大,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商业活动渗透到官民日常生活中;各地商人云集,是全国的商品贸易中心)35.(1)A元朝;B北宋;C五代十国;D南宋。排列顺序为:CBDA。

(2)南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宋与南宋时期与辽、金等政权并立,实现局部统一;到元朝时期完成大一统。36.本题采用分级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1 3分)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4—6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7 10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11—12分)

下载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分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第二分册

    第二分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姜寨遗址的特征 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人......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第一课 1林则徐 虎门销烟2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3B4A5B6D7(1)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2)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有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第一课 1林则徐 虎门销烟2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3B4A5B6D7(1)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2)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有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

    历史答案练习册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 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 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

    历史练习册 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08-30 20:32] 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

    历史练习册第五册答案

    历史练习册第五册答案 第一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1.林则徐 虎门销烟 2。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B 4。A 5。B 6。D 二.拓展练习7.(1)“我”指香港。“母亲”......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基础练习 1. .D 2. C 3. C 4. A 二、拓展练习 5.(1)B(2)人身自由,但不属于罗马氏族成员,没有氏族权利,无权分得公地,不能参加人民大会,租佃......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练习册第三单元答案[★]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基础练习1.A 2.B 3.D 4.A 5.D 二、拓展练习6.多山,缺少大河平原;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有优良港湾。 发展海外贸易。理由:多山,缺少大河平原,不利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