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百千万”工程(模版)
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百千万”工程2014年省残联初步计划实施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百千万”工程,即:扶持百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学历教育、百名残疾人自强创业典型、建立200个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扶贫基地,扶持1000户残疾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名残疾大中专学生和高中生接受教育,扶持1万名残疾人就业创业,辐射带动1万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第二篇:十五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十五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我市以努力改善残疾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为宗旨,扎扎实实开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湖北省残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下达我市的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等各项目标任务。
一、残疾人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特教学校龙头作用逐步显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我市三所特教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财政和市教育局投入300多万元,在市特教学校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楼,并对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特教工作的领导,三所特教学校师资力量明显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的龙头作用,全市有200多名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集中在特教学习。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深入普及。据统计全市有400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各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教育、[范文搜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范文搜网]残联和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倡导下,红领巾助残活动在我市蔚然成风,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考上线残疾学生被顺利录入高校学习,“十五”期间我市有39名残疾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其中今年14名,这些残疾学生在残联和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均顺利被相关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100。省、市残联分别对他们给了5万多元奖励,社会各界对贫大学生进行了资助,确保了这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认真开展助学活动,确保残疾儿童不因贫困而辍学。在省残联的指导下,扎实做好盲童入学、扶残助学和国彩助学项目,对66名视力贫困残疾儿童和20名其他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为期5年的救助。对黄石特校和阳新特校4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救助,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市教育部门还根据有关规定,对义务阶段的贫困残疾学生实行“二免一补”,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减免贫困残疾人学生书本费、学杂费160多元,提供务种助学经费30多万元。切实保证了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稳步提高,目前,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
二、残疾人培训工作不断创新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和技能,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十五”期间我们根据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指标,制定计划,并向县市区分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对220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术培训,60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对6600名农村残疾人进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不少农村残疾人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全面完成了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
成功举办了欧盟与中国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教育与培训项目,黄石作为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点之一,在省残联的指导下于2002年3月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2003年元月份,又成功举办全省残疾人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研讨班,期间我们还根据项目管理要求,貌一新举办了多期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类残疾人500多名。欧盟官员和中国残联教育处的领导在对项目实施验收评结后,给予了很评价,认为我市残疾人培训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中国残联向省残联和黄石残联发来传真,表示祝贺和肯定。欧盟项目的成功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为我市的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定培训基地,形成培训网络。市残联及各县市区残联依托劳动部门就业训练机构建立起了残疾人定点职业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在市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正式挂牌,利用劳动就业部门训练机构的资源优势给残疾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残疾人到该中心培训随到随学,实行免费,市残联对困难的残疾学员还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市残疾人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培训残疾人都在15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了65以上,效果十分突出。黄石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因此被省残联授予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冶市、阳新县、西塞山区、下陆区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十五”共免费培训残疾人6600多名,投入培训资金50多万元,其中市残联投入补贴经费2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
三、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十五”以来,我市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全
第三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扩大扶贫效益
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扩大扶贫效益
——翁源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启示
翁源县位于韶关市东南部,人口39.8万,省级贫困村48个。全县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户共7155户22831人,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74%,是省际边界欠发达山区县。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完善各项扶贫工作机制,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扶贫工作向着纵深发展。全年筹集扶贫资金5128.3万元,48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全部实现3万元以上;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70.34元,比2009年增长71%,实际脱贫数2380户、9137人,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61.3%,总人数的69%,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五个新”变化
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整县推进,统筹布局,并着力在工作机制,归档管理,帮扶规划,激励机制,营造助扶氛围,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有力地推动了“双到”工作良性开展,成效突出五个“新”。
一是贫困户生活水平呈现新提高。扶贫开发实行“靶向”疗法,随着帮扶项目的落实,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增幅较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56%。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已完成今年48个省定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480户,整治了26个旧村庄。今年以来,加大对老弱病残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实施救济方式扶贫,做好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贫困户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保障。
二是贫困村面貌呈现新变化。翁源县注重“形象整治”,依靠挂钩帮扶单位积极筹资和发动社会捐助,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实现村组织活动阵地“十有”,使48个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其次加大对贫困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硬底化村道89公里,自然村全面通机耕路,新实施水利项目81宗,水利农田受益面积3.2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工程 19宗,解决了1.68万人饮水安全;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建立农家书屋37个,贫困村面貌变化大。
三是特色产业呈现新发展。在扶贫开发中实施产业扶贫,不但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也促进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全县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种植业平稳发展,避免贫困户返贫现象的发生;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利用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产品、“订单农业”,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互补优势,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构筑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
四是干部作风呈现新转变。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好干部队伍骨干作用,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一线调研,一线指导,一线协调,各级领导及帮扶干部与当地党员群众一起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带好头,办实事,做好事,密切联系群众,干群关系融洽,干部作风呈现出新的转变。五是基层组织战斗力呈现新增强。翁源县注重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结合、双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有了较大的成效。通过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了村级班子素质。结合扶贫工作在农村党组织范围内开展了“三强”支书活动,涌现了一批科学发展能力强、民主管理能力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实施“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加大对村务、财务公开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村班子的民主管理意识。通过实施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和实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发挥党员创业先锋和带头致富的作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早日脱贫,基层组织战斗力呈现新增强。
二、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有效增强扶贫力度
翁源县为避免各帮扶单位缺乏协调,项目无法实现聚集效应的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增强帮扶效果。
(一)实施“三个一百”示范带动。利用党员创业,脱贫先锋,村貌引领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有效的解决没目标,没学习对象,没对照的问题。
百名党员创业示范带动: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以“帮一户,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为主要内容,通过为农村党员提供贴息信用贷款、技术支持等来帮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让创业致富的党员来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解决了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已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310户,提供贴息贷款1200多万元,党员创业示范户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 群众1850户,为有资金需求的130户贫困党员和群众帮助解决生产资金200多万元,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百户脱贫致富示范带动:每村挑选3—5户贫困户培养成脱贫致富示范典型,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出点子、给票子、找路子”,从资金、项目、市场信息、科学技术等多种渠道多方位地提供扶持,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并力争脱贫致富,为其他贫困户脱贫带好头,树立榜样。
百村面貌变化示范带动:根据各贫困村的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选择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扶贫开发示范村。单位出资和发动社会捐资集中投入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村干部承诺、评议、考核制度”、争当“三强”支书活动,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双得效,为其他贫困村树起典范。
(二)实施“四个一千”活动项目。县级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劳力转移、农房改造、学子受助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项目推进推动力不足的问题。
千人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各部门培训力量,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发挥农村远教平台等作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到目前为止,已组织15208人次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贫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418人就读扶贫技校。
千名劳力转移:制定“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积极与用人单位、城市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联系,加快劳动力转移。到目前为止,共向珠三角输送1889人,向本地企业转移3455人。千户农房改造:对需要修缮或改建危房的贫困户给于资金补助。目前,已规划今年48个省级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480户,整治了26个旧村庄,筹集432万元对“5〃6”特大洪灾中216户全倒贫困户住房进行了补贴建设,筹资补贴修缮1336户贫困户住房。
千名学子受助:我县为促进教育公平,以“创教育强县”为抓手,积极调整校点布局。去年以来,全县共撤并教学点3个、小学高年级16所。帮扶干部对1643名贫困户在读子女直接给于资金、书籍、学习用品等扶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读不好书,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力。
(三)实施“五个万亩”增收计划。翁源县大力实施“五个万亩”工程,实现扶贫开发的联动效应,打破村村帮扶不具有整体性、规模化的难题,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
万亩糖蔗增收:把糖蔗种植作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并依托茂源糖业龙头企业,合力抓好技术指导、蔗种供应、肥料保障、资金等各个环节,大力支持贫困户加入糖蔗产业行列,增加贫困户在发展糖蔗中的收入。今年种植糖蔗达5.3万亩,扶持410户贫困户种糖蔗,户均增收2600元,人均增收684元。
万亩蚕桑增收:发挥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单位---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支部+协会”、“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构筑助农增收平台。今年全县种植桑园达3.2万亩,扶持350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3250元,人均增收855 元。
万亩蔬菜增收:把企业作为拉动农业增效的龙头,通过落实各项鼓励扶持政策,我县先后培育了翁源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是粤北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还积极的扶持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建立蔬菜绿色种植种苗基地,培育的种苗无偿提供给贫困户种植。还建立了5000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积极与家乐福对接,让贫困户农产品直接进入家乐福,免去相关服务费用,在采购价格、结算方式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于优惠和便利,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今年全县种植蔬菜达14万亩,扶持426户贫困户种植蔬菜,预计今年户均增收2500元,人均增收930元。
万亩花卉增收:我县把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建设江尾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万亩花卉栽培示范区和周陂镇华力花卉园艺基地现代花卉栽培示范区,辐射带动官渡、江尾、坝仔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花卉长廊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花卉产业大格局。同时,坚持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相结合,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不断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县种植花卉2.1万亩,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3亿元,吸收500多名贫困农户为花卉产业工人,可为贫困户增收480万元。
万亩水果增收:引导贫困农户为水果的产、供、销提供劳力服务。同时,还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三华李、九仙桃等优质品牌,增加竞争力,并发挥“三华李地理标志”、“九仙桃地理标志”的优势,提高附加值。今年水果种植规模已达13.1万亩,扶持200户贫困户种植水果。
三、翁源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效开展,翁源县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责任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结合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定期召开情况分析通报会、工作现场会,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级班子共同抓,驻村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组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督导组,对帮扶单位和各镇(场)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每月1次以上的检查、督促、指导,考核其责任制落实情况和落实帮扶任务情况。同时,规定督导组长列席参加各镇(场)党委讨论相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指导各镇(场)制订各阶段工作计划,管理好帮扶干部。三是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与帮扶的省直单位、江门单位、市直单位相关负责人召开情况通报会。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贫困村看望驻村干部,经常与帮扶单位的负责人联系或登门拜访取得支持。
(二)在归档管理上下功夫,为扶贫工作打牢基础 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严格实行户有卡、村有册、镇有薄、县有库的管理模式,确保电脑记录与卡、册、簿、库数据一致,并且总结坑尾村归档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翁源县统一印制《翁源县“双到”工作考评纸质资料规范要求》,进 一步规范各被帮扶村和帮扶单位的档案项目,将资料整体分为三大项,并细化为20小项,统一台账,统一立卷规范,保证档案质量。对规档的文件资料统一纸质,统一格式。针对档案动态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台面工作的规范力度,确保卡、册、表内容有真实性、有针对性、有逻辑性、有一致性。
(三)在帮扶规划上下功夫,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合翁源三大功能区的规划,因地制宜,因规划布谋,在以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主要载体的翁北片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进一步做强农业经济,引导片区内的贫困户着力发展糖蔗、蚕桑、蔬菜、花卉、特色水果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其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在以县城新老城区为载体的翁中片新型服务业优化发展区,发挥旅游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引导部分贫困户转移就业。各帮扶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把开发项目作为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渠道,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4个,其中农业项目90个、工业项目41个、商贸旅游项目2个、招商引资项目11个。利用帮扶村特点和地理条件,兴办鸡场、猪场、鱼塘和农贸市场收取租金,新坪村办起了汇丰鸡场可为村委获得租金5万元,坑尾村通过加固鱼塘实现租金2万元,太坪村兴建农贸市场可实现租金6万多元。江门市帮扶单位新会区崖门镇发挥“广东省养禽专业镇”的优势,在松塘村发展山鸡养殖,针对重点帮扶贫困户,采取“送种苗、送饲料、送技术、包收购销售”的方式帮扶到户,投入11万元,兴建山鸡养殖示范基地工程,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双丰收。
(四)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营造争先良好局面。翁源县把开展“情暖翁江”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通过一评、三年总评来激励帮扶单位、个人和被帮扶对象分别争当“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活动对评为“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的除颁发锦旗、荣誉证书、奖牌、奖金,以及汇编获奖单位、个人事迹材料,利用报纸、电视、专刊等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外,还对评选为“帮富使者”的机关工作者,县级的将呈批表归入干部现实表现台帐并作为提拔使用重要参考;省、市直单位、江门市及中直驻粤单位的由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向各单位发出记功函。让有为的有名、有位、有誉,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今年,翁源县共评出了10个“红旗团队”,20名“帮扶使者”,66名脱贫之星,极大的鼓励了先进,激励了后进。例如龙仙镇贵联村的贫困农民朱福善,扶贫之前家中只有3亩地,无技术,无指导,无资金,只能勉强糊口。今年,在驻村干部的协作下,加入了淮山薯产业基地,还免费获得化肥、种子和技术指导,家中的三亩农田种上了淮山,年实现每亩纯利6000多元,年收入达180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舒适,是远近闻名的脱贫之星。
(五)在营造助扶氛围上下功夫,激发社会帮扶热情。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动员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力度,想方设法策划活动,搭建平台,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氛围。一是拓宽资金募集渠道,引导外出乡贤,企业为扶贫开发捐资捐物。二是建立完善帮扶企业关护机制,给予帮扶企业优惠政策,着力打造 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关爱企业的人文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广播设立“情暖滃江〃在行动”专题报道栏目,拍摄制作《情暖滃江》电视专题片,通过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构建扶贫“双到”文化。
(六)在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提升扶贫工作战斗力 针对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村“两委”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配合的问题。翁源县进一步强化责任领导示范,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双到”工作的战斗力。一是强化责任领导示范。29名县四套班子成员对挂钩帮扶的贫困村,必须亲自过问、亲自深入贫困户、亲自制定措施;二是建立驻村干部现实表现台账,组织部门注重跟踪掌握干部在扶贫工作当中的突出表现,对那些政绩突出,对能干事、埋头苦干、善于开拓创新、敢于攻坚克难的干部进行表彰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用人有权机关,在扶贫工作中涌现了一批办法多,能力强的“帮富使者”,起到了模范作用。三是按照“面向农村党员、强化党性锻炼、注重基础理论、突出实用技术” 工作思路,在全县建立了村“两委”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农村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实现“建立一个基地、带动一批党员、带富一方群众、带强一个镇村”。四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和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帮扶各方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上党课、座谈会、交流会和联谊会等形式增强帮扶各方的认识,增进友谊,形成共进退,共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
第四篇:残疾人就业
延吉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及问题浅论
---以延吉市延春社区残疾人就业为例
摘要:残疾人社会特殊弱势群体,其和普通人一样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平等的劳动权利,残疾人就业是其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残疾人就业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权、人道的重要问题。其就业现状存在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和发展不平等问题,这更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解决措施,促进其充分就业。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联合会;就业;问题及措施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根据延吉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延吉市目前有延吉市现有残疾人数31500,占总人口的6.3%, 更涉及到残疾人家庭和亲属这些数据表明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是社会生活中无法避免和不同忽视的问题。就业可以说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
一、延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
延吉市残疾人联合会地址位于延吉市解放路附近,其实延吉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989年正式成立。多年来,其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根据其负责人提供的资料,市残联安置了残疾人1100名,培训残疾人1350名。残疾人联合会分四大科室,有办公室、康复科、组宣科和教育就业科,此次访谈对象主要是教育就业科主任崔主任,据介绍,教育就业科职责有:组织制定和实施残疾人教育工作促进和开展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负责特殊文字、授予的学习推广工作;制定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计划,指导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和残疾人组织兴办福利企业和经济实体;掌握残疾人就就业供需信息,组织实施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和其他形式就业,负责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组织实施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残疾让你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实施和管理盲人按摩培训和 盲人按摩等。
在安排残疾人就业上市残联主要采取三种模式。
一、集中安置,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残疾人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目前延吉市共有残疾人福利企业22个,截止到2011年,这些福利企业共安排了476名残疾人工作岗位;
二、分散安置,这种方式是按照《残疾人就业条例》的第八条明文规定,为促进残疾人实质性就业,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目前在吉林省范围内,残疾人就业比例按在职职工人数的1.6%来算。
三、个体户就业,在延吉市延春社区残疾人联合会建设了简易房,大约7~8平方米,被称为“残疾人一条街”,这条街上共安置了将近十所所这样的简易房供残疾人无偿使用,其中有2家配钥匙店,2家缝补工,2家服装店,2家餐饮店,还有一家中医按摩。据崔主任介绍,由于受天气影响,在五月份之前他们一般只有几家营业。还有是农村养殖业加工业,残联对其进行资金援助,并且政策上优惠,免税免租金,目前工投入了约40万元。
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就业现状,我们对其中一家缝补店进行了访谈,M是肢体残
疾,在简易房已从事缝补约三年,M家有妻子儿女,目前居住在延吉市廉租房,但由于其不愿意透漏工资收入,我们不能准确评价其生活状况。
由于此次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并不周全,成为一大缺憾,但在对延吉市残疾人联合会的调查中也局部窥探到其就业现状。
二、残疾人就业依然任重道远
虽然延吉市残疾人就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很显然,这一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在整个就业形势非常紧张的大背景下,由于自身障碍和环境的影响,残疾人就业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其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残疾人就业层次低,从上述有限资料可以看出,残疾人劳动者多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他们从事较多的是简单的工作;三是工资收入低,多为低保户,由于残疾人自身缺陷其工作为多低收入工作。
这次调查发现的问题也是很有限,譬如还有我国存在的残疾人就业中女性占比例低,2008年底全国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451.29万人,其中女性残疾人就业人数为118.93万人,女性所占比例不到1/3;同样农村女性就业残疾人数量也是远低于男性,2008年底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为1717.07万人,其中女性残疾人数为680.06万人,女性所占比例不到四成另外还有残疾人就业受歧视,残疾人教育程度低等问题。
三、解决问题措施建议
(一)提高残疾人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就业能力与受教育水平成正比.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这一现实状况将严重地影响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问、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宰在己经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的地区达到或接近当地健全儿童少年水平。尚未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的地区,入学率要有大幅度提高。充分发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完善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广泛开展残疾人
1。在身体素质上,仍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1.国家和社会采取康职业教育与培训○
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开展康复工作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2.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二)巩固现有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创多样化的就业方式。(1)调整现有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政策模式,推进福利企业改制,放宽或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鼓励福利企业进入第三产业,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解除福利企业投资主体所有制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类型的企业、自然人兴办福利企业,福利企业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和组织形式,只要是按照政策规定,安置了相应比例的残疾人就业,并给他们办理了社会保险,就可以“一视同仁”地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投资,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提高福利企业市场竞争力,政府要制定更加规范和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福利企业稳定发展。建议各地人大出台《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为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落实就业安置比例;全面推进分散按比例就业,要向乡镇延伸,逐步覆盖城乡残疾人;机关、团体、企事业各类用人单位应一
视同仁,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特别是有学历的残疾人就业,为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平等参与竞争创造条件;建议提高就业保障金的缴纳标准,增加违规企业成本,促使企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就业保障金要合理运营确
2。保增值保值,保障金的使用要规范合理○
四、总结
残疾人就业问题纷繁复杂,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关注。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期,随着改革深化,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都凸现出来,残疾人就业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各团体、个人协同行动起来,以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建立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法律体系,给予残疾人在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扶持,开拓多样的就业渠道,经过长期不懈的优化完善,确保残疾人真正地受惠于就业中。
参考文献:
[1]叶银娣.残疾人就业状况及其社会保障分析[Z]经济论坛.2008
[2]陈方正.王玮.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及对策思考[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78-81
第五篇:残疾人万人就业扶持工程工作总结
郎溪县实施残疾人“万人就业”扶持工程工作小结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残联“关于印发《安徽省残疾人万人就业扶持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残联〔2012〕42号),我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落实文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现将有关工作小结如下:
首先,我们按照人口比例将扶持名额分配至各乡镇,严格对照扶持对象的条件,对乡镇上报的扶持对象进行审核,抽取部分乡镇对上报扶持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所报就业项目进行上门考察。乡镇残联指导扶持对象填写《安徽省残疾人“万人就业”扶持工程申请表》并完善残疾人证、身份证、城市低保或农村低保等相关材料复印件,经县残联审批后上报市残联。确定对象后按文件要求与扶持对象签定《安徽省实施残疾人“万人就业”扶持工程协议书》,发放每人2000元的就业扶持资金,并为每位扶持对象建立了详细档案,统一归档。本次“万人就业”扶持对象共100人,其中有6名残疾人党员,15个选派村村党支部扶持15名贫困残疾人自主创业。
接着,我们根据扶持对象申报的不同就业项目,于8月31日在郎溪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分班授课的培训,培训内容有水产养殖和家禽、家畜饲养技术,参训人员共101人。培训后我们还另外组织了农技师上门指导的服务,为有需要的学员联系农技师,对场地养殖和家庭饲养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经过培训,扶持对象掌握了相关科学知识,提高了劳动技能,为他们发展好就业项目奠定了基础。最后,为了帮助残疾人落实好就业项目,我们采取不定期上门走访的形式,随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我们还要求各乡镇建立村干部联系扶持对象制度,确保扶持对象得到持久、长期、有效的服务。自“万人就业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县残联共走访扶持对象百余人次,村干部定期回访制度也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把握好对象确定、资金发放、使用等关键环节,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了扶持资金落实到残疾人上报的就业项目中。我们的目标是,在我们的工作和“万人就业”扶持工程的帮助下,进一步坚定残疾人通过自已的劳动,发展生产实现自主创业的信心。
残疾人“万人就业”扶持工程是一项为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民生工程,尽管还存在残疾人劳动技能低、扶持资金数额小、就业项目层次低等诸多困难,但这项工程得到越来越多残疾人、基层干部、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树立了残联热心为残疾人服务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了残疾人就业其他各项工作的进展,为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注入了新的动力。
郎溪县残疾人联合会
二0一二年 九月 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