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展开与折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下册2.2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展开与折叠
教案
单元:第二单元长方体
课题:展开与折叠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活中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包装盒的基础知识。为使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如何生成的,教科书以最简单的正方体为例,呈现了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的过程示意图,并借此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结合沿棱剪正方体盒子的示意图,教科书按照“模仿—拓展—还原—比较”层次设计了学习活动,共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手剪一个正方体盒子,得到其展开图;第二个问题是交流得到几种不同的展开图;第三个问题是将剪开的正方体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盒子;第四个问题是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展开与折叠情况,并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剪刀。
教师准备: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剪刀、学达单、长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练习题中需要的一些平面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依单自学
1.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每个面的()相等;有()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有()个顶点。
2.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有时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可分成三组相对的面,分别是()、()、(),相对面的()相等。
3.长方体有()条棱,可分成()组,每一组有()条棱,每组棱的长度都()
;有()个顶点。
1.小组长检查组成员依单自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小组汇报依单自学部分,其他组的同学做出判断并补充纠正。
师:准备好了吗?
师:今天我们以积分的方式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积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师:请小组长快速检查依单自学部分。
倾听小组的汇报,并做适当的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正方体盒子,对于这个正方体,它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把它沿着某条棱剪开后得到的展开图又是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示范如何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这位同学在折叠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他先固定一个面,其余面围绕着这个固定的面进行折叠。你们也发现了吗?
对学生的操作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通过刚刚的操作过程,我们看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是相对应的关系,正方体沿着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得到的展开图又能重新折叠成正方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
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认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这么多的展开图,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的呢?
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评价。
板书:不同的剪法得到的展开图可能不同。
教师操作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正方体展开图的折叠过程。
师:通过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不仅体验到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剪出了11种正方体的展开图,老师为你们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展示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评价,并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进行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不相连,至少各一个面。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你能帮老师把剪开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吗?
1.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2.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
3.请一位同学帮老师将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展示提升
1.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你们手中的正方体,把你得到的展开图展示给大家看。
2.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学生动手剪出自己手中正方体的展开图。
2.将自己剪出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认识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4.面对这么多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解决问题。
5.同伴合作,将正方体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6.大家一起观看正方体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反馈拓展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小组内交流,然后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纠正。
2.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展开图中的各个面,然后在全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3.将你的发现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达标测评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上面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连一连。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3.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4.评优胜小组: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不同的剪法得到的展开图可能不同。
相对的面不相连,至少各一个面。
第三篇:展开与折叠教案
展开与折叠 萧县赵庄镇路王庄小学:王昌彬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
二、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练一练”。这一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
2、建立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过程与方法: 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前学具准备: 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形格子纸一张,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还记得这个立体图形吗?关于正方体你对它有多少了解?
2、如果要剪开这个正方体,想像一下它会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盒子并动手剪一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学生剪出来的贴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探索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展开探索,层层设疑,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请大家想象,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完全展开,并且各个面相互连接,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这一过程有一个名称,像这样沿着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棱剪开,使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完全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作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大家把你们剪开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画到方格纸上。(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商量完成)(设计意图:教师沿棱剪开一个面,是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也是为学生展开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积累初步表象。要求学生把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画在方格纸上,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空间观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挑战。)
2、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剪的图形,比较一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展开或者折叠,进行方法选择讨论)
3、请同学合作展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呢? 要求同桌二人把正方体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2个正方体的展开)全班反馈展示。你们有什么感悟?(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4、看来同一个正方体展开后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刚才哪些同学画的展开图都在黑板上能找到呢?还有谁画的在黑板上找不到呢?因为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看来展开的方法并不能验证所有同学画的展开图,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要验证我们刚才自己画的是不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该怎么办呢?(折叠)全班学生进行折叠,教师找出典型例子全班展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折叠的需要。学生经历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5、说明正方体一共有11种展开结果,请观察他们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6、请大家拿出学具中的展开图找自己喜欢的一张展开图折一折。说说你的感受。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展开图折叠?(个别交流的学生:
1、选择折叠自己感觉最不可能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同学
2、选择长方体展开图的同学)(设计意图:给出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激励学生寻找规律,要求学生再次选择其中一张展开图,再次折叠,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不可能的折一折,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
7、小结探索过程。
(三)、拓展与提高。
1、课本上15页的练一练第1题,第2题。(投影出示)先想想下面的展开图,连一连,为什么?
2、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投影出示),并请介绍“你是怎么想的?”(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第一题让学生经历再次折叠、判断的过程,并且感受长方体的展开图与正方体展开图的区别,认识长方体展开图的特点。通过第二题,请学生描述自己想的过程,感受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3、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题的设计,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把已经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延伸。课件播放正方体的各种展开折叠的过程,请学生注意观察,观察相对的面。你有什么发现?还有哪些疑问?关于展开和折叠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你们去探索发现呢。请下去继续研究。(设计意图:是对强化知识的,也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同时,引起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七、作业设计: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展开与折叠 北师大版 (1)
课
题
展开与折叠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安排在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又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不断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加深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敢于质疑、大胆实践的性格特征,分析、思考、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质疑、探究、讨论、合作的意识比较强,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也有一定的经验
课程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觉。
学习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学习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旧知,铺路架桥
1.出示长方体盒子,师: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2.再出示一个正方体盒子,师:正方体又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3.师:如果确定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其中一个面为底面(下面),你能很快说出其余的五个面各是什么面吗?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师(指着长方体盒子):谁有办法把这个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
师:怎样剪最好?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一个剪得好的长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师(指着正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盒子能否剪成这样的平面图形?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
4.学生继续剪,把一个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5.师(指着黑板上的展开图):像这样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使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6.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时,学生会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是不是都有这个疑问?
(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的展开:
1.师: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剪出来的展开图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谁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
师:为了找到其中的奥妙,我们先来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
2.小组内讨论交流,自主探索。
师: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把你的剪法和想法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交流。
学生体会到:因为沿着不同的棱来剪,所以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3.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剪一次看看。
(剪之前要求学生思考:你准备沿着哪几条棱来剪?想象一下剪出来的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才动手剪一剪。)
4.剪完后
师:看看剪出来的展开图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和你第一次剪出来的展开图一样吗?
师把学生剪出来的和黑板上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如果学生中没有把11种情况全部剪出来,老师可以补充上去,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十一种剪法。)
5.师:你们真是棒极了!同一个正方体居然剪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展开图!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尝试、体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6.正方体的折叠:
师:我们能否把这些正方体的展开图折叠成原来的正方体呢?
师:同桌互相折一折,边折叠边说一说是怎么折的?折叠前的展开图中的每个面对应的是折叠后的正方体中的哪一个面?
指名叫学生展示:边折边说。
(三)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1.师:剪之前想一想:你最想得到什么样的长方体展开图?你打算沿着哪几条棱来剪?
师:先想象,再和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展开图的样子,然后实际剪一剪,看剪出来的展开图是不是你最想得到的。
2.学生操作,剪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是怎样剪的?展开图是不是一样的?师把不同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师:你能把展开图折叠还原成原来的长方体吗?学生展开,折叠,再展开,再折叠,在反复的展开与折叠中找到展开图中的各个面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并在展开图中标出来。
(1)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想象,然后用学具来验证。
(2)师:③号图形和④号图形为什么不能折叠成长方体呢?学生借助学具的直观演示
(3)师:在展开图中标出每个面分别是折叠后的长方体的哪一个面?
(四)全课总结
师: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在小组内谈谈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生活中我们的包装盒大多是什么形状?怎样放可以在家里节省空间呢
用剪刀沿正方体的棱剪开,注意每两个面至少有一条棱相连,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分别在每个面上标出1,2,3,4,5,6几个数字,想一想,与1号面、2号面、3号面相对的分别是哪个面?然后再动手折叠,看看发现了什么?
展开与折叠正方体展开后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中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是折叠后立体图形中相对的面。
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说说每个展开图的特征,怎样的立体图形才有这样的特征呢?
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展开图能否折成长方体?
板书设计:
第五篇: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做一做”和“练一练”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三、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4、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难点:明确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五、课前学具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子各一个,格子纸一张,作业纸,学具袋(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包装盒都见过吗?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
学生想办法,出主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探索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二)探索解决。(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展开探索,层层设疑,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请大家想象,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完全展开,并且各个面相互连接,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
请大家把你们想象的这个正方体的展开图画到方格纸上。(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商量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沿棱剪开一个面,是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也是为学生展开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积累初步表象。要求学生把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画在方格纸上,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空间观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挑战。)
2、大家刚才画的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你门有什么办法验证呢?(展开或者折叠,进行方法选择讨论)
3、教师请一名同学和自己合作展开教师手中的的正方体。你画的展开图和老师的展开结果一样吗?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教师把正方体的一个展开图展示给学生,一是让学生感受立体图象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难道自己画的展开图和刚才展开的不一样就真的不对吗?激发学生再次验证的欲望。)
4、请同学合作展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呢? 要求同桌二人把正方体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同桌讨论,合作完成2个正方体的展开)
全班反馈展示。你们有什么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5、看来同一个正方体展开后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刚才哪些同学画的展开图都在黑板上能找到呢?还有谁画的在黑板上找不到呢?
因为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看来展开的方法并不能验证所有同学画的展开图,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要验证我们刚才自己画的是不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该怎么办呢?(折叠)
全班学生进行折叠,教师找出典型例子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折叠的需要。学生经历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6、说明正方体一共有11种展开结果,请观察他们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7、请大家拿出学具中的展开图找自己喜欢的一张展开图折一折。说说你的感受。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展开图折叠?
(个别交流的学生:
1、选择折叠自己感觉最不可能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同学
2、选择长方体展开图的同学)
(设计意图:给出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激励学生寻找规律,要求学生再次选择其中一张展开图,再次折叠,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不可能的折一折,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
8、小结探索过程。
(三)巩固提高。
课本上15页的练一练第1-3题。
(四)总结延伸。
课件播放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各种展开折叠的过程,请学生注意观察,剪的棱的条数,观察相对的面。
你有什么发现?还有哪些疑问?关于展开和折叠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你们去探索发现呢。请下去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是对强化知识的,也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同时,引起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七、作业设计:
1、用六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做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它折叠后能得到一个密封的正方体纸盒吗?若不能,如何改?
2、一个同学画出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个部分,还缺一个正方形(如下图所示),请在图中添上这个正方形。
3、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如图所示,则正方形4的对面是正方形。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