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发展樱桃产业的看法
我对发展樱桃产业的看法
xx乡素有樱花之乡、樱桃之乡、烤烟之乡、苗族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它位于花垣县东南部,辖7个行政村,总面积48.21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余人,有耕地面积9800亩。该乡属喀斯特地貌高山岩溶区,海拔高度平均在700米以上,常年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14 ℃,最低温度为零下3℃,最高温度38℃,年日照时间超过1095小时,无霜期长。土壤以石灰石发育的土壤为主,富含钾元素。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xx乡发展樱桃产业大有可为。
发展现状
xx乡樱桃产业主要以自然生长野生樱桃为主,以其外观鲜艳、风味佳、营养丰富而深受游客青睐。野生樱桃遍布全乡7个村,涉及面积达3000余亩,其中桃花村、金龙村较为普遍。
过来,村民在樱桃栽培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栽培管理粗放。多数农户至今把樱桃种植当植树造林对待,没有当成果树精栽细管,樱桃树植株普遍矮小,产量低,寿命短,未形成统一的销售渠道。二是樱桃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该乡懂得樱桃技术培管的村民很少,技术力量薄弱。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xx乡距离花垣县城50公里,距离州府吉首35公里,距离最近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与吉首德夯风景区、保靖吕洞山风景区相毗邻,加上该乡风景独特、民俗浓郁,发展樱桃产业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发展空间广阔。据省果木专家介绍,樱桃产业在我省尚属空白,xx乡发展樱桃产业正可填补我省的产业空白,在这块产业发展中可担当起“领头羊”的作用。樱桃产业的发展可为该乡文化旅游产业增加“亮点”,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又可为樱桃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据考察数据分析,樱桃果市场价能卖到每斤30元至40元。
发展建议
彻底转变观念,精栽细管。要将樱桃按商品果树栽培,对新发展种植的樱桃做到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规范建园,科学管理,确保高产、优质、高效。要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全面的普查和鉴定,从中筛选适宜地方发展的优良品种,在金龙村着力打造300亩樱桃示范基地,加快桐木至德夯的道路建设,在矮寨大桥奇观相邻的龙孔村黑土坪发展200亩樱桃示范基地,加强樱桃幼树的管理和培育工作。同时,采取“高枝嫁接”改良,对劣杂品种进行改良,优化樱桃品质。
加强科技培训,推广普及科学种果技术。一要把发展樱桃产业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樱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果树栽培管理人的队伍建设,做好相关招商引资工作,为樱桃产业化开发做好充分准备。二要开展果树栽培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管理专家、致富能手。三要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樱桃产业化经营,实施“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的行业管理,提升xx樱桃的知名度,建立健全一系列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樱桃质量安全。四要做好樱桃的储藏和加工,组织有序营销,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篇:关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看法
关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看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日常饮食的健康安全开始日益注重。食用菌因其特有的优势为百姓所喜爱,被人们喻为“绿色食品”。目前世界上的食用菌约1000多种,而我国只有700多种,人工可以种植的只有60多种,只占整个食用菌总类的2%左右。
而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无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纵观我国的食用菌产业会发现这既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更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从我国人工规模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算起至今仅30来年时间,许多人还不认识食用菌或认识不多。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有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二百多倍。
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若加之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栽培的原料丰富,技术更容易掌握的话,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另一方面,发展食用菌产业特别是发展精深加工的食用菌产业将更有利于进一步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提高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促进与作用的认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食用菌营养、保健、抗病、防病等功能与作用及食用菌栽培、加工、烹调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食用菌企业更要注重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第三篇:棣花镇樱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棣花镇樱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棣花镇政府陈冲 按照县农业局通知精神,我镇抽调工作人员于6月6日至20日,对全镇樱桃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基本情况
棣花镇地处秦岭南坡,介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度地带,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果树生长。其中樱桃作为我镇巩家河村农民普遍种植的水果之一,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樱桃种植均为当地小樱桃,面积137亩。近年来随着我镇旅游产业的兴起,先后在旅游景点周围建立了100亩大樱桃生产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品种为浙江乐青红、浙江乐青黑、拉宾斯、红灯、先锋、早大果、美早、吉墨丝等10个品种。
目前,全镇共有樱桃237亩,均为露地种植。其中2010年种植面积237亩,产量40吨,产值60万元;2011年种植面积237亩,产量48吨,产值68万元;2012年种植面积237亩,产量56.5吨,产值75.85万元。产品主要是农户在本地产地批发和商州市区自行销售。
二、发展的主要特点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镇樱桃产业发展的特点大体有四:一是结合旅游景点建设樱桃种植基地,延长旅游产业链条,解决产品销售问
题;二是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淘汰当地小樱桃品种,解决小樱桃不耐储藏,货架期短的问题;三是逐步规范市场,解决农户自产自销平台问题;四是积极争取省市扶持项目,解决大樱桃规模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问题。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镇樱桃尤其是大樱桃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单一,规模小。长期以来,我镇樱桃种植主要以当地小樱桃为主,没有优势品种,品质参差不齐,生产均为一家一户自行经营,零星而分散,没有形成规模。2010虽然引进栽植了100亩大樱桃,但目前均没有挂果,未产生经济效益和形成重点发展树种,无法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突破发展,也无法形成产品优势及市场份额。
2、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撑和科技支撑。许多年来,樱桃等水杂果只是作为林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林果业则以核桃、板栗为主。自九十年代至今,水杂果的管理粗放、自生自灭,各级政府给水杂果生产投资相对较少,无法购买优良品种,兴建集约高效的水果园。
3、观念滞后,土壤贫乏,是制约樱桃产业发展的桎梏。巩家河村樱桃之所以无法形成优势,突破发展,是因为多年来总是就水果而谈水果,没有把水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也没有把花香、果香与生态旅游观光相结合,从而看不到水果业的生态旅游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四、发展前景分析
大樱桃是春季上市最早的果品,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称,对调节淡季水果市场供应有着特殊的作用。由于大樱桃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农民称大樱桃种植为“黄金种植业”,称樱桃为“宝石水果”。目前,我国大樱桃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价格稳定在每斤10—20元以上,亩产值0.8—1.6万元。而优质高档大樱桃更是供不应求。随着万湾人家、贾平凹文学艺术苑、秦腔影视城等旅游观光点知名度不断提升,外地游客不断涌入我镇休闲度假,在游山玩水的同时,采摘一些绿色时令水果,已成为现今游客的一种时尚与需求。目前我镇樱桃种植面积依然很小,还没有设施栽培,远不能满足县内外市场需求,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巩家河樱桃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五、发展规划及建议
我镇樱桃发展总体规划是积极引导小樱桃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突出发展大樱桃生产基地,引进优质品种,以巩家河樱桃主线,全面向周边村辐射,结合全镇旅游资源开发,培植发展“农家采摘游”等项目,切实形成樱桃产业链,全面打响樱桃产业的旅游知名品牌。计划到2015年全镇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500亩,良种覆盖率90%以上。
为完成以上目标,建议在樱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将樱桃等水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纳入丹凤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从事樱桃种植、产品加工、市场
流通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经营者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樱桃发展水平;三是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帮助种植户与加工销售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加强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四是加强科技服务。引进良种(早大果、美早、意大利早红)、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果品生产;五是建设樱桃生产大棚,解决晚霜冻导致瓜果率低,成熟期迟的问题;六是解决果园道路不通、排洪灌溉问题。
加快制定我镇樱桃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樱桃果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
二〇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第四篇:对学校发展的一些看法(推荐)
对学校发展的一些看法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围绕“人”开展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摆正三个位置: “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人的作用是管理的根本,涉及的人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区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管理中必须做到:
1、就师生关系及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坚持学生第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就学校和家长而言,坚持家长第一,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教育密切联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将家长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核心工作,如课改,评价,决策等。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其生命力才强。
3、就学校领导,教师而言,坚持教师第一,尊重教师,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改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而形成良好互动。
二、渗透四种理念
1、主体参与
学校贯彻人本管理就必须把师生员工看成学校管理的主体,让师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及检查结果的反馈,这实际上是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说,有效管理的关键是主体参与。
2、尊重人性 尊重人性是现代管理核心。要求学校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应当全面认识师生的特点及其表现。灵活地、人性化地把握和实现,如同一制度因男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等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另外,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让师生自由表现自己,不断创新,弘扬个性的氛围。
3、促进“人”发展。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教育最响亮的名字。学校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同时必然关注个体发展,把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一般都有着强烈的成就愿望,只有建立符合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得以充分发挥。
4、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必须渗透于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在学校管理中,师生是管理主体,遵循他们的权益,理解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创造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形成学校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奉献的良好局面。
发展创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当前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础教育学校是一项学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学校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重主观意志,轻群众监督;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 重眼前发展,轻长远规划。因此,我们管理观念的最终目标还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平等”的教育观念。
教师队伍管理既要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活力,丰富教师精神生活,多渠道挖掘教师潜力。采取教师多元评价方法,一是请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学生从教育教学、言行规范、处理班级事物等方面评价;二是请家长评价教师,每学期的家长会,请家长评价教师队伍;三是学校内部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己的状态及在学生、家长中的信誉,引发教师发思。
建立校园文化,铸就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促进学校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重视静态文化建设,也要重视动态文化建设,铸就学校精神,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建设美丽校园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思源学校正在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建设园林学校、绿色学校、文明安全学校为校园建设目标。
二、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一方面高起点完善文化设施,一方面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包括建设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室内、计算机房、校园闭路系统等。开设心理辅导课、建设舞蹈队、鼓乐队、体育队、书法绘画等文体活动。突出学生特点,体现时代精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总之,思源学校要贯彻言爱基金招考教师之基本要求,坚持分区招收县城学生,分流农村优秀小学毕业生,走科学管理之路,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
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城乡差异大,农民收入过低,以及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基本温饱,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问题放在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位置,充分体现我国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通过党领导全体人民,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三农问题中,农民,农村,农业是不可分割的,这几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除此之外,农民的总体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生产过剩,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农业资金投入过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导致农业的畸形发展。在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并且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够,不能掌握必要的技能,从而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面对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努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1、,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2、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3、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4、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 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城乡的距离,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宏伟目标。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在我看来,三农问题的解决,必然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从而让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的更久,更长远。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着我们不断修正,改进,从而使社会主义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