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育论文-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作业
作业要求写为1000-1500字的小论文。
在这门课中,我们介绍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教师,你赞同这种模式吗?为什么?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何为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在平时的课程与教学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首先,我们先对几个基本知识做一个了解和认知,第一,何为课程开发?其实课程开发主要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何事都是计划刚不上变化,同样,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课程应不断适应社会,科学,因此,我们需要人为的来对课程进行改革开发。
其次,在课程开发中有不同的多种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每种模式不同的特点进行选择,就此,我们主要对过程模式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何为过程模式?其实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也就是从内容出发,选择具有价值的知识,它能够代表这种知识当中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中固有的标准。在过程模式中不预先制定目标,而以过程或程序为核心。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实现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不是评价之前目标达到了多少,而是评价分析上完这节课有什么东西要改善。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过程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表述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课程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但过程模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和批评。如过程模式虽诊明了目标模式的问题所在,但未能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使课程开发者因缺乏具体的步骤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否定目标模式通过阐述课程目标来开发课程的同时,又走向了否定目标的反面,把整个课程开发局限于对学科体系进行抽象、演绎的单一来源中,忽视了社会需要、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儿童的可接受性。而涉及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用明确的准则去评价所以,这样的课程开发模式从客观性来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再次,在充分了解到了过程模式的利与弊后,我会接受这一模式,但也不会完全照搬这样的模式,如果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会在将传统的教师角色改变,不再一味强调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释者、咨询者和参考资料的提供者。注意教材和活动的选择、组织和方法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其观察、实践和解释的能力。重视开放的、非形式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育环境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采用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形式化的,结构松散的,使教室不成为讲堂,而成为讨论、交流的场所,但在教学时对基本应掌握的知识进行要求,在基础做好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思维,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举一反三的发现更多出类旁通的知识。
最后,其实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关键是看教师如何针对不同课程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设计开发,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所教知识的不同以及学生接受反应程度的不同进行调整,相信这也是我们学期课程理论这门课所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二篇:教育理论论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督导制度是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是政府对教育单位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教育督导制度在我国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教育督导制度还存在这不足,要对督导进行改革。
一、教育督导的基本内容
教育督导部门是我国政府对教育工作监督、指导、检查的部门,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保障了我国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针的落实,督导着教育单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地方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了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二、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了,那时有着健全的管理制度,但自从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监督制度中存在着不够完善的立法工作,加强在教育立法方面的工作是当前重要的一件事。从国外的教育保障工作中可以看到,拥有一套健全的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是保障督导工作进行的有效武器,对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 影响。我国也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教育监督制度的法律,使在教育中的监督工作具有权威性,让人依法办事,做到一切有法可依,做到违法必究。而不是在督导过程中模糊的监督范围,在以后的督导工作中可以有效快速的进行。
在教育督导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不科学。督导管理制度是对教育单位的检查和督导,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进行,但在一些地方教育单位的检查工作由地方的教育部门监管,这是不科学的,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失去了意义,这样的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发挥教育督导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比如,中国的银监会为什么在督导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银监会是独立的附属于中央管理的,其他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本无法监督银监会,就是因为银监会的监督管理部门的定位明确,才会好管理。而在教育督导制度方面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工作中上级部门督导下次单位使,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的都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没有彻底的实施到监督,不利于教育单位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督导的组成人员不合理。在现在的督导部门,大部分都是从教学工作的一线战场退居到二线的督导部门的,督导部门人员的年龄都属于偏大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对督导工作的关注度不够,无法保障教育单位的持续发展。对督导工作都实行标准办事,但却没有想到教育也是存在的差异性的,一味的只追求标准。在对教育单位督导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做出合理地评价,充分发挥人文主义,使得督导的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上的应对策略
现在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繁荣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受教育的程度。不管是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是高等学府的教育,或者是社会中的成人教育等都在扩大发展,这表示着督导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把握住教育中的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责任重大,这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影响到国家的建设的严重问题,在监督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认识到教育督导制度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现在还有很多的人都不了解督导机构,甚至很多的教育部门都不是很了解,这样就更难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只有改变了教育部门的传统思想,提高教育水平,将教育督导规范化管理这样可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解决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创立一本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具有权威性。将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分化出来,这么多年很多的人都只知道教育部门,却很少有人知道教育督导机构,使得教育督导的作用更难得发挥出作用。规范化的管理、确定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义务,才能使得督导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指导监督教育单位的工作和指导,给予教育督导部门一定的权利,不然也无法完成督导的工作。加之组织机构的老龄化,使得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精力有限等问题使得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监督的职责很难实现,没有办法保障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质量。那么就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在各方面都有着高水平的教育督导团队,根据教育等级的不同可以分成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层次,分成不同的督导团队进行教 育督导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从而将以前的旧思想的制度彻底抹杀,整合出一只新的教育督导团队。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已经踏入了教育大国的行列,那对于教育质量的水平也要严格把关,将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实行标准化,制度话的管理,建立属于督导的法律,使得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加强对教育督导的工作,达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性质,科学的发展,建立和谐的教育督导制度,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人的思想,以人为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潜力都是不同的,教育督导队伍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来针对性的发展,将督导与尊重、自由、欢乐等结合起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督导制度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了解到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督导工作进行监督工作。
四、结语
教育督导制度的合理有效,可以使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是保障我国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在对教育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明确的教育督导法律,使得教育督导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范围有着明确的了解,也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监督,突破以前旧的体系。
浅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第一,高中班主任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责任,更要了解班主任需要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班主任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班主任也应当是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学校各项工作的总承接者。另外,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扮演着其他不同的角色: 家长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以及心理的调节者。作为心理调节者,班主任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心声、鉴别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预防并及时疏导学生出现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学生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学生就不可能处于顺应积极心理的常态。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这样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第二,班主任工作要细心,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要充满信心。
细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班务工作要细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早操、课间操是否有序,上课、自习纪律是否良好,室内外卫生是否干净,教室桌凳摆放是否整齐,公物是否完好,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言谈举止是否文明,上学与回家的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在家里是否孝敬父母。班主任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真诚的祝福,都会在学生平静的心里泛起涟漪。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善于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察觉到别人不能察觉到的细微末节,能透过学生的表面现象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时,班主任又要进行及时的调解与沟通,尽量使师生关系和谐而融洽。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班主任有极大的关系,班主任要相信班上99%的学生都是能教育好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者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转变。
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若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会恨铁不成钢。所以,班主任不可做出一些拔苗助长的行为,致使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自卑的心里。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吃。
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失去信心。班主任如果对学生丧失了信心,学生将会自暴自弃,与教师形成对立面。从国家的利益看,他们踏入社会后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个人利益看,灰色人生将伴他们终身。
第三,班主任要把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心理,积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1)学习类问题。在学生眼中,学习是第一天职。尤其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长一直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2)情绪与意志问题。中小学生最常见的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优柔寡断。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
(3)人格问题和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按其表现特点分为攻击型与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退缩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地重视和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有规律和有节奏的生活既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减缓精神紧张的有效手段。
总之,高中班主任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努力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而有个健康的心理。
教育理论论文
第三篇:保险理论课程论文3.6
课程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一、选题
1、自拟题目,但必须围绕本课程特点和范畴选题。选题应注意结合保险学研究动态和我国保险工作实际。
2、题目应该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要求
1、论文篇幅: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为小四号。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文章后附不少于5-10篇的参考文献。
2、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符合有关标准规范,无抄袭、下载现象(包括段落的抄袭、下载)。
3、分小组完成(4-6人)
4、一个月后课堂交流(演讲、答辩方式),随机抽学号决定演讲小组,每个小组8分钟时间。现场打分。
论文参考题目
一、保险行业发展
1.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保险业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
2.保险业税制改革研究
3.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研究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发展(机制设计、立
法建设、经验借鉴、税收优惠等)
5.保险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途径及策略研究
6.银行保险发展研究
7.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8.区域保险市场平衡发展研究
9.保险业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0.金融(保险)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与实现
11.保险(保障)基金投资研究
12.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保险公司国内A股
市场逐渐增多)
13.保险公司上市后的发展研究
14.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研究
15.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研究
16.保险创新问题研究
17.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协调发展
18.我国医疗保险筹资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19.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分析与风险控制
20.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研究
21.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研究
二、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
1.保险产业组织研究
2.保险业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3.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4.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究
5.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研究
6.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建设研究
7.论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管理
8.保险营销策略研究
9.保险营销模式/渠道研究
10.论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前的风险管理
11.国内保险公司开展电子商务战略与策略研究
1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
13.保险公司境外投资风险研究
14.保险公司引进外资(或战略投资者)的模式
15.关于我国地下保险的探析与思考
16.农业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7.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几个方向:证券化、险种创新等)
18.我国保险产品定价问题研究
19.我国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研究
20.我国寿险营销人员的规模及其管理
21.资源和渠道管理结合的财务处理等实际问题
22.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财务、渠道、风险等不同角度的分析
三、保险市场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1.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及其优化
2.保险市场供求研究
3.保险市场国际化研究
4.制约我国保险供给因素分析
5.保险市场竞争与合作问题的研究
6.构建良性保险市场体系研究
7.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研究
8.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与风险管理研究
9.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研究(可以细分为代理、经纪、公估等方面)
11.对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良性均衡发展问题的探讨
12.论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与风险防范
13.论保险经纪人的风险管理职能
14.论我国保险中介制度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5.我国保险中介体系的完善
16.农业保险发展的经营模式研究
17.农业保险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联性分析
18.商业保险在农村保障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参与方式
19.商业保险如何参与农村保障体系建设
20.商业保险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四、保险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1.中国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国际比较
2.保险监管制度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3.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引进来”和“走出去”
五、保险监管
1.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与体系建设
2.我国保险投资监管问题研究
3.我国保险监管模式构建的法律问题研究
六、保险人才培养与教育、信用体系建设
1.保险行业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当前保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保险文化建设研究
4.关于加强我国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5.我国保险业信用缺失与构建
6.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主要问题研究
7.保险代理人流失现象探究
8.保险公司管理人员频繁跳槽引发的思考
9.中外保险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创新
1、农村信用社和保险公司深度合作的思考
2、农村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几点思考
3、我国农村保险产品创新问题研究
4、浅析我国保险营销新渠道的拓展
5、农村信用社保险代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附加参考题:
★论《保险法》在保险活动中地位
★论《保险法》的的适用原则
★论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
★论完善股份制公司的法人治理改革
★论“诚实信用”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
★诚信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论发展是保险的第一要务
★论保险消费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险服务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
★保险服务理念的创新
★保险服务方式创新
★保险服务与第三产业服务的比较研究
★论加强管理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加强保险代理人管理维护行业信誉
★加强营销员管理树立保险人形象
★论保险偿付能力体系监管的建设
★论宏观监管与微观监管
★论我国保险风险预警体系
★论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我国政策性银行业务探讨
★保险业的改革与体制性障碍研究
★论保险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扩大保险市场开放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
★加强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保险市场诚信体系问题研究
★对保险功能的再认识
★论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论进一步转换保险的经营机制
★加快发展财产保险的策略
★论持续加速发展人寿保险的策略
★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思考
★加快发展信用保险的策略
★论发展我国农业保险
★论发展我国洪水地震保险
★论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
★论保险市场建设与产品创新服务
★论依法监督管理保险市场
★论保险资金运用与资本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
★论保险中介市场的建设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建设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监管与发展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的诚信建设
★论依《保险法》规范市场的发展
机动车辆保险
★区域性保险市场研究
★保险市场的创新研究
★住房贷款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再保险市场研究
★保险金融化发展趋势研究
★机动车辆保险的盈亏分析
★机动车辆保险销售与理赔的规范化
★责任保险的市场开发
★产险销售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产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管理
★保险经营管理
★财产保险发展战略研究
★股份制保险企业运行机制研究
★投资连接产品
★投资连接保险与分红保险
★保险资金运用
★信息不对称对中国寿险市场的影响
★论我国保险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
★现代保险的新型关系——银保一体化
★浅析财险营销制度
★我国保险经纪人发展前景分析
★外贸企业风险及其防范
★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及其对我国的应用
★中国农业保险的出路探索
★我国保险理赔的困境及对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分析
★西方保险监管模式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
★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
★对存款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
★投资连结保险业务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保险市场中的博弈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的意义及其问题原因与建议
第四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论文选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论文选题
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演变及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私营经济
论民营经济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前景
市场经济分配机制探索
关于完善我国产权市场的思考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透视与治理对策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构建相关问题探析
关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思考与建议
试论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模式探索
关于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困难与出路
民营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
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国有资产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我国国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体制改革研究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与时代性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理性思考
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试析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探析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现状与保护对策 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主要标志 我国城市建设中城中村居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
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选择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现存产权制度及其改革路径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
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理性思考
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深化我国所有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深层矛盾与改革设想 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探析
正确把握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五篇: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论文
摘要:设置创新型、研究型、开拓型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和造就21世纪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研究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很有必要,本文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此做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复杂性和示范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性的社会职业和专业人才。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琼·托马斯曾经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支持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支持必须体现在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掌握上。因此,培养和培训大量高素质、具有专业化水准、拥有教学专长的教师,是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和巩固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前提,而这些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有很多,随着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观念的发展,它们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愈来愈大。本文从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作出如下探讨。
一、哲学观念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哲学对课程设置的影响,主要在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哲学为依托,而且心理学和社会学也是受哲学引导、支配的。
每一种学校课程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观念,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不一定凸现罢了。一般地说,哲学命题理念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课程观上的巨大差异。我国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各种师范教育的课程创新研究及设置,极大的受制于哲学的理念。例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尤其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功与愉快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创造力,获得各得其所的发展。近几年来,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变化,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很多学者从哲学的层面上探讨知识的发生、扩展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样,知识观的更新也引起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知性和理性。知性知识是数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理性知识是辩证法研究的对象,且理性是最高级的。亚里士多德根据形式与质料的研究,把知识分成四类:逻辑学、理论科学、时间科学、纯技术的指示。随后,许多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等,都受培根的影响,并把培根的指示论和方法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推动了近代学校课程理论的发展。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进行“通识课程”的设置也是受了培根知识观的影响。很多国家主张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文理渗透、拓宽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外语和保健体育,这些课程占总课程的37.7%。
从上表可以看到,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教师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避免教师教育课程的“专门职业化”倾向、“科学主义”倾向和“传授知识”倾向,构建完美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扩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核能的迁移奠定基础。
二、心理学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当代,对课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主要有: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
1.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影响20世纪西方学校课程设置最大的心理学流派。20世纪60~70年代对课程与教学影响较大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大类,前者的代表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成刺激和反应,这种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后者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教师的教不是给学生传授教师自己的行为,而是帮助学生建构适合某种环境的行为。
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以及师范院校的课堂上,常采用程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课程上要求目标管理,学生以相同的步伐前进;考试注重记忆,强调记忆性知识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很注重“三字一话”以及教学技能和教师行为的训练,所采用的方式也是训练—奖励一再训练一再奖励。
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影响
2O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认知心理学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意义,把课程看作是满足学生生长和生活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
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理论者提倡一种合成课程(con—lfuentcurriculum)。但是,这种课程应如何把学生个人成长与传授各门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至今也没有很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目前我国大陆以及台湾基础教育都在进行课程综合或称“课程统整”,事实上就是受了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只是一个理念,用于课程设计实际操作还很难,所以也没有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为指导的一套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但从当今教育领域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来说,人本主义的很多观点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更应充分重视人性、人的情感、教师的人格培养的课程,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培养,“教师人格”已不仅仅属于教师个人,而是一种“教材”,是一个“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品质量,如现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哲学、师德、人文学科、美术教育等。
3.建构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影响
所谓“建构”就是个人用来解释或说明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种思想、一种观点或看法。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用以解释和组织个人生活经验的意义类型观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交往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知识的形成,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由个体自己去建构。学习者不是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心理学影响了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为基础教育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教育学及其理论对现实教育现象的解释经常受到批判,但随着人们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人们对教育现象做出判断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越来越产生积极的效应。教育目标尤其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研究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上,新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以及课程理论的更新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目标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一般地说,大到整个课程设置,小到任何一门课程、一项教学计划、一本教材都有其既定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完成培养什么样人的过程。随着我国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在未来师资的培养上,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是以培养教育技能为主还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根本任务呢?这些关系到师资培养目标的基本问题仍有争论,政策上也经常出现摇摆,所以直接影响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另外,即使课程目标明确了,在课程设置时尤其是在内容选择上还是经常脱离或偏离目标,这可能是我国当前课程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
2.课程理论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选择一些知识传给下一代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理论流派的影响,同时产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课程理论流派。其中,对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有以下几种:
1)学科课程理论
学科课程,它是以课程类型来划分的一种理论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总成”。哄渊源为古希腊的“七艺”课程和我国古代的“六艺”课程。我国当今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的课程,普遍采用的就是这种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个科目是由单
一、独特的内容所组成,各学科都相对独立、封闭,自成体系,这样的设计倾向于割裂知识,割裂了整体的事物,使学生的理解力有了断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指示区域综合化,大量的新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这种课程设计有点穷于应付。同时,学科课程只着眼于知识本身,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追使学生脱离自己的愿望进行学习,而且不注重以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是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符号,学生缺少完整的理解,了解不了其真谛,削减了学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如同工厂生产的商品一样都是同一规格,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但是,学科课程的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学生容易吸收。
这种在师范院校的学科课程设置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基础深、知识面窄、规范而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创造力差;而国外的学生有些基础不是很扎实,但知识面广、灵活而富于想象,适应性和创造力强。
2)经验课程理论
19世纪末,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设计出一套以儿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成为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直到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是主张以儿童为出发点,其根本方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就是把东西教给学生去做,不是把东西教给学生去学,即“从做中学”。
实施这样的课程计划,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因为教师在课程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怎么样教学,都受此课程计划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是偏向于综合性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杜威自己并没有尝试去构建一套以他的课程观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后人也没有。但是,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可以不受杜威课程观的影响。如今我国按学科课程和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如何教中小学的“综合活动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做中学”?因为综合活动课程,需要教师有着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性能力,甚至需要杜威当时开设的课程如“园艺、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编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我们现在的教师能上吗?如果不能,那谁来上综合课?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必定参考杜威的课程观,毋庸置疑。
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essentialismeducation)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弥补进步主义教育缺陷而出现的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也称“新传统教育”,以巴格莱为主要代表人物。巴格莱认为人类的文化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要素。这些“要素”是“文化的共同要素”,它主要包括共同思想、共同理解、共同准则以及共同精神,简言之,就是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强调应把“文化的共同因素”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并大力提倡全国统一课程。
要素主义在教师地位问题上正好与杜威的经验课程理论相对立,认为教师应该处于教师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威,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对“火热的一代”进行严格的控制。要素主义对教师培养的目标是:“教师必须受过通才教育,具有有关学习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理解,有传授事实、知识和理想给年轻一代的能力,能正确评价教育学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忠诚于自己的工作。”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来说,起码有两点启示:一是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一定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强项,也是该理论过于向我们学习的地方,笔者认为该强项不能丢。所以,在教师教育课程里对于学术理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还是应加强。而且文理都要学习一点并有所侧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二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但又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新的教育潮流。当然,要素主义强调人才的统一规格,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的课程观,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和社会服务课程的做法是应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