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改进作风 落实“约法三章”
坚持改进作风 落实“约法三章”
2013年08月08日 10:41:1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是新一届政府向社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集体着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的具体举措。5个多月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约法三章”,取得了初步成效。严格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
从3月下旬开始,各地陆续出台刚性约束措施,停止审批新建、扩建、翻建、购置办公用房和培训中心,对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批准的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项目坚决叫停,对新一届政府成立前已批准但存在问题的项目严格要求限期整改。一些地方建立由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制定政务公开和信访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和处理违法违纪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中央国家机关楼堂馆所建设资金的财政财务管理,严格预算审核、资金使用监督和决算审批,从严控制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对涉及机构改革的部门和单位,按照盘活存量、决不新建的原则,调剂解决办公用房。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对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了清理检查。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通报,对一些地方和个别部门在清理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责令严肃查处、限期整改。目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问题已初步得到控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进一步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规定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
数月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有减有增的要求,完善机构编制制度,对超编单位坚持只出不进,对满编单位坚持先出后进;加强人员经费预算控制,对超编人员一律不安排经费。一些地方结合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严格整治超编、“吃空饷”等问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有的地方还
压减了编制。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化用工等方式,减轻行政编制需求压力;建立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数据库,推进实名制管理,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的地方采用“12310”机构编制举报热线,及时查处违规设置机构、增加财政供养人员问题。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的部门,也按照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财政负担的原则,通过内部挖潜解决编制问题。从整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行政机构编制未突破中央规定限额,事业单位经过分类改革和清理规范,机构编制也得到了从严控制。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几个月来,各地区、各部门实行因公出国(境)任务和经费联动审核工作机制,严格公费接待管理,推行公务卡结算和定点接待,控制和压缩经费。有的地方建立政府接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公务接待全程记录、全程可查。一些地方出台公费购车管理办法,对用车范围、配备标准、编制核定、更新审批等提出具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严格公费出国管理,从严审核团组出访,调整压缩出访国家数和天数;统筹安排外事活动,控制场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关部门还对中央国家机关实行公务用车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凡是超编配车一律不安排经费。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力度,扩大范围,细化内容,加强监督。上半年,多数地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了“三公”经费预算。今年4月,中央91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比往年提前了3个月。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同比下降1.6%,公务接待费压缩了4.3%。
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约法三章”在各地区、各部门总体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违规现象仍未完全杜绝。今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对贯彻落实“约法三章”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严肃查处,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第二篇:各地落实约法三章
各地落实“约法三章” 严控政府性楼
堂馆所建设
2013年08月08日 11:0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22)
坚持改进作风 落实“约法三章”
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是新一届政府向社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集体着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的具体举措。5个多月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约法三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严格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
从3月下旬开始,各地陆续出台刚性约束措施,停止审批新建、扩建、翻建、购置办公用房和培训中心,对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批准的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项目坚决叫停,对新一届政府成立前已批准但存在问题的项目严格要求限期整改。一些地方建立由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制定政务公开和信访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和处理违法违纪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中央国家机关楼堂馆所建设资金的财政财务管理,严格预算审核、资金使用监督和决算审批,从严控制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对涉及机构改革的部门和单位,按照盘活存量、决不新建的原则,调剂解决办公用房。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对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了清理检查。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通报,对一些地方和个别部门在清理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责令严肃查处、限期整改。目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问题已初步得到控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进一步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规定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
数月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有减有增的要求,完善机构编制制度,对超编单位坚持只出不进,对满编单位坚持先出后进;加强人员经费预算控制,对超编人员一律不安排经费。一些地方结合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严格整治超编、“吃空饷”等问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有的地方还压减了编制。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化用工等方式,减轻行政编制需求压力;建立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数据库,推进实名制管理,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的地方采用“12310”机构编制举报热线,及时查处违规设置机构、增加财政供养人员问题。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的部门,也按照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财政负担的原则,通过内部挖潜解决编制问题。从整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行政机构编制未突破中央规定限额,事业单位经过分类改革和清理规范,机构编制也得到了从严控制。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几个月来,各地区、各部门实行因公出国(境)任务和经费联动审核工作机制,严格公费接待管理,推行公务卡结算和定点接待,控制和压缩经费。有的地方建立政府接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公务接待全程记录、全程可查。一些地方出台公费购车管理办法,对用车范围、配备标准、编制核定、更新审批等提出具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严格公费出国管理,从严审核团组出访,调整压缩出访国家数和天数;统筹安排外事活动,控制场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关部门还对中央国家机关实行公务用车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凡是超编配车一律不安排经费。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力度,扩大范围,细化内容,加强监督。上半年,多数地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了“三公”经费预算。今年4月,中央91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比往年提前了3个月。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同比下降1.6%,公务接待费压缩了4.3%。
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约法三章”在各地区、各部门总体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违规现象仍未完全杜绝。今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对贯彻落实“约法三章”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严肃查处,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第三篇:各地落实约法三章
各地落实“约法三章” 严控政府性楼
堂馆所建设
2013年08月08日 11:0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22)
坚持改进作风 落实“约法三章”
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是新一届政府向社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集体着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的具体举措。5个多月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约法三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严格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
从3月下旬开始,各地陆续出台刚性约束措施,停止审批新建、扩建、翻建、购置办公用房和培训中心,对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批准的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项目坚决叫停,对新一届政府成立前已批准但存在问题的项目严格要求限期整改。一些地方建立由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制定政务公开和信访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和处理违法违纪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中央国家机关楼堂馆所建设资金的财政财务管理,严格预算审核、资金使用监督和决算审批,从严控制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对涉及机构改革的部门和单位,按照盘活存量、决不新建的原则,调剂解决办公用房。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对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了清理检查。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通报,对一些地方和个别部门在清理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责令严肃查处、限期整改。目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问题已初步得到控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进一步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规定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
数月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有减有增的要求,完善机构编制制度,对超编单位坚持只出不进,对满编单位坚持先出后进;加强人员经费预算控制,对超编人员一律不安排经费。一些地方结合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严格整治超编、“吃空饷”等问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有的地方还压减了编制。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化用工等方式,减轻行政编制需求压力;建立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数据库,推进实名制管理,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的地方采用“12310”机构编制举报热线,及时查处违规设置机构、增加财政供养人员问题。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的部门,也按照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财政负担的原则,通过内部挖潜解决编制问题。从整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行政机构编制未突破中央规定限额,事业单位经过分类改革和清理规范,机构编制也得到了从严控制。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几个月来,各地区、各部门实行因公出国(境)任务和经费联动审核工作机制,严格公费接待管理,推行公务卡结算和定点接待,控制和压缩经费。
有的地方建
立政府接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公务接待全程记录、全程可查。一些地方出台公费购车管理办法,对用车范围、配备标准、编制核定、更新审批等提出具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严格公费出国管理,从严审核团组出访,调整压缩出访国家数和天数;统筹安排外事活动,控制场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关部门还对中央国家机关实行公务用车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凡是超编配车一律不安排经费。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力度,扩大范围,细化内容,加强监督。上半年,多数地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了“三公”经费预算。今年4月,中央91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比往年提前了3个月。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同比下降1.6%,公务接待费压缩了4.3%。
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约法三章”在各地区、各部门总体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违规现象仍未完全杜绝。今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对贯彻落实“约法三章”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严肃查处,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
第四篇:落实约法三章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落实约法三章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熊若愚] 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表态:“我们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是新一届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中,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是牛鼻子。落实约法三章,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改革。
落实约法三章,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还是控制“三公”经费,核心问题都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用壮士断腕的勇气砍下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真正做到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只有减少对微观经济事务的干预和对市场的过分调节,才能真正减少公务员,并进而减少“三公”经费和政府性楼堂馆所。以铁道部改革为例,在推进政企分开后,铁道部903名公务员只保留130个编制,“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也大幅度减少。落实约法三章,必须切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在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过程中,要确立减事、减人、减机构相结合的原则,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应当及时减少相应的内设部门和人员编制。以中央政府为例,2001年以来,先后分 6批取消和调整 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即使减少一个审批项目只减少1个编制,也有助于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各级政府的大部门制改革,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层级,等等,都有助于约法三章的落实。
落实约法三章,必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供养人员的主体在事业单位。约法三章中,不是说公务员只减不增,而是要求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必须加快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事企分开,加快实现转企改制,及时核销改制单位的事业人员编制,大幅度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必须严格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从严控制公益性事业单位兴办新的企业,防止事业单位人员过度膨胀。必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政社分开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落实约法三章,必须深入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提出的约法三章,对机构编制管理和组织人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深入研究编制规律,建立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辖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变量挂钩的编制数学模型,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编制的科学化。二是推广宁夏回族自治区编制办公室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全部财政供养人员编制以及与编制对应的人员信息在各级编制办的网站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严格财政供养单位的编制管理,对超编配备干部或职工的单位,必须等超编人员消化之后才能提拔或招聘新人。四是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动态调剂制度,缺编单位必须优先在财政供养人员中选调本单位需要的工作人员,以此来合理调剂财政供养人员的余缺,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的只减不增。
落实约法三章,必须抓好各项配套改革。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并不是说财政供养人员越少越好。2009年,美国亚利桑那州拟将监狱承包给私营公司,以此来减轻财政负担。这样的改革显然是不可取的。落实约法三章,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一要与提高行政效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人员素质能力、采用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等办法,提高办事效率和效能,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二要防止采取招聘临时工等办法,形成政府部门的延伸。显然,群众更愿意被政府工作人员管理,而不是被政府部门聘请的临时工管理。三要做到有增有减、动态平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警察、疾病防控中心工作人员、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等财政供养人员还会增长,这就更需要加快退出不需要政府亲自去办的事项,真正做到,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
第五篇:改进作风关键在于抓落实
改进作风关键在于抓落实
吉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07日16 版)
总书记强调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吉林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发扬“钉钉子”精神,下大力气解决“不落实”问题,推动作风明显好转。
抓落实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严肃的工作纪律,也是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
“落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工作“落得实”,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可以说,抓落实不仅是检验各级党员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弱的试金石,也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抓落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党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抓不抓落实,是作风好坏的分水岭。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抓落实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这个角度讲,坚持抓落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抓好落实。抓落实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树立抓落实的工作理念,才能推动形成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才能以良好作风确保这场伟大斗争取得胜利。
抓落实是扫除“四风”之弊、密切联系群众的时代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正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反映在作风上,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落实”不仅是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也与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四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握症结,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
从实际出发,抓落实是解决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抓落实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是我们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大抓落实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想抓落实、不会抓落实、不愿抓落实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一些教训更是极为惨痛和深刻。为此,吉林省明确提出,工作不落实,就是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不负责,就是政治上不过硬,并强调要痛下决心,长期不懈抓落实,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把中央要求不折不扣贯彻下去。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才能真正根除作风之弊,确保工作成效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解决突出问题,是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伊始就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发扬“钉钉子”精神,实质就是要敢抓落实、会抓落实、能抓落实。吉林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解决“不落实”问题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和重要内容,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和全省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需要准确把握目标任务,解决好钉得准的问题。任何工作
都要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目标找准了,钉子才能钉得准,才能直指要害。这个目标,对教育实践活动来讲,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吉林省坚持强化问题导向,找准目标抓落实,第一批活动解决问题1.4万余个,第二批活动至今全省各市州共开展了252项专项整治,让群众真正看到了成效。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需要明确责任要求,解决好谁来钉的问题。实践证明,落实责任、明确分工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对中央作出的包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内的重大决策部署,吉林省要求每个地区、每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要对所承担任务逐一分解立项,细化量化目标,做到责任主体、完成事项、办结时间明确到位。责任到岗是确保工作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吉林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征集梳理出来的问题落实到人,没人认领的就由各级班子认领,做到了每顶帽子底下都有人,为后期整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因不落实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的,严肃追究责任,树立起良好的工作导向,为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好怎么钉的问题。科学的工作方法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和船。吉林省坚持改进抓落实的方式方法,分批推进、步步为营,确保钉子“钉得深、钉得紧、钉得住”,具体做到了“五个坚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决策部署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紧密结合,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坚持调研先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把科学决策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坚持分类指导,牢牢把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有效防止一刀切、一个样、表面化;坚持依法办事,培树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同时,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需要强化保障机制建设,解决好钉得牢的问题。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同样需要在完善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吉林省注重强化抓落实的相关保障机制建设,营造有利于持续抓好落实的环境,确保钉子钉得牢固长久。加强工作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监督保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督查工作,将重点工作全部纳入督查范围,健全完善抓落实的制度体系。加强人才保障,牢固树立抓落实的用人导向,突出选拔重用有高度负责精神、重落实敢落实善落实的干部,着力建设战斗力执行力强、能合力抓落实的领导班子,坚决不用“四风”问题突出的干部。
注重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总结体会,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吉林省发扬“钉钉子”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根治“四风”弊病,进一步提高了对抓落实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对坚持不懈推动落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一是抓落实必须坚定党的宗旨意识。思想决定行为。抓落实直接反映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强化宗旨意识,是树立良好党性党风的根本,是抓落实的重要前提。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处在什么岗位,都要身体力行党的宗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握住这一点,就抓住了抓落实的根本。
二是抓落实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同的政绩观决定着抓落实的不同方法和最终结果。抓落实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把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落
脚点放在办实事、求实效上,把重点放到打基础、利长远上。可以说,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就把握住了抓落实的正确方向。
三是抓落实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抓落实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当前,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抓落实的重大原则,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是抓落实必须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干部科学思维、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增强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现场”锻炼,让干部到基层一线去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实践证明,干部能力素质是抓落实的重要条件,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高质量推进落实。
五是抓落实必须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从根本上解决“不落实”问题,必须靠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靠制度建立根治“不落实”问题的“防火墙”。要按照“抓常、抓细、抓长”的要求,一手促整改、抓落实,一手立规矩、定制度,在体制机制上堵塞漏洞,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