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巧云,张洪进.实施植保新技术承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J]今日科范,2010,(2):185.[2]祛国春,朱玉廷,王兴胜植保新技术在无公害番茄生产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46.论文题目: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摘要:在新世纪,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关部门也从农业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开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植保作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在各地农业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引用和深入研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益。简要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对植保新技术的要求,就植保技术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委托期刊之家网发表论文认证800099353。
关键词:植保新技术:生态农业:作用:应用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尽管现在农业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小可动摇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卜的小断提高,人们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也小断提高,这就为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农业生产也朝着生态与环保方向进行,以绿色环保为核心的新农业生产技术小断引用,成为农业生产工作的核心。植保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新技术,在传统农业与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翟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1452344485。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中要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思路来集中管理农业工作流程,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经济效益。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是以社会发展大方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改进模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小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小再局限于过去的基本实用性,而是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营养和污染程度,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为主要的农产品概念的提出为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农业生产中,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现状和人类需求,就必须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调整,只有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宜的管理观念,才能够介理、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满足人类的食品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们已经看到了现代农业转变带来的可喜成绩,这些重要的成就和可贺的成绩都是以植保新技术为基础产生和应用的。
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2.1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对植保新技术的要求
所谓的生态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将环境和生态一并保护,在小损害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来发展新农业,生产新产品。这就需要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科学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手段,并将其与农业生产运行有机结介起来,形成一种双赢的局而。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生态农业对植保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生态农业,各项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一分重要。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只有保证农业生产做到低成本高效益,农业生产才能做到科学、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必须要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武装每一个农业生产者。
2.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上的应用与作用
农业生产要科学、稳步、持续地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模式发展生产、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生产、用科学的技术推动生产。在栽培制度上大力推广“三免”技术,在田间管理上大力推广“三避”技术,在植保措施上大力推广“三诱”技术,最终获
得“三高”效益。“三诱”技术是植保近年来推广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植保上应用较多,效果也很好。因此,植保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生态农业有}一分重要的作用。
3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效果与作用
生态农业是一种符介未来的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我们要子发展的过程中小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上文提到过,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到诸多方而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对其逐一进行改进。首先,在栽培制度上,我们要积极的推进三免技术的应用,做到在农作物的栽培环节的质量的提升,其次,在田间管理上,我们要积极推进三避技术的应用,尽量避免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小利因素的影响,再次,在植保措施上,我们要积极推进三诱技术的应用,做到生态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的严密保护,只有综介了这种三三三原则,并严格的子以执行,才能最终达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的三高。因此,植保新技术,尤其是“三诱”技术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就无法说搞好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只有小断地应用和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气才能史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厂限量的、科学的使用农药药剂,最终达到确保女全控制作物中的有害物质,确保生产出来的食物女全、无污染,让人们可以女全、放心的食用。作为农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按照绿色植保工作的方针和具体措施来开展农业工作,确保绿色植保工作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消费、提供绿色食品”这一最基本的目标,千方百计的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女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真正的解决食品女全问题,使社会女定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农业工作者中的一员,我们在实施绿色植保技术时,为了更好的落实和推动绿色植保防控工作的深入展开,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和发展水平,真正的解决食品女全问题,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4.1建立准确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及时的汇报情况
这是实施绿色植保技术,对于病虫害,只有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病时间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点,使农业工作者分工介作,对有害生物监测,将监测数据的全而总结,再进行科学的研究,必须及时掌握害虫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做到准确的预测才可以及时预防,减少小必要的损失。
4.2加大绿色植保的宣传力度
要通过各种小同的途径加大绿色植保的宣传力度,将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性与意义准确的传达给农民朋友,同时也要让他们掌握病虫害的基本信息和防治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积极性,圆满的完成绿色植保的基本任务。
4.3成立专门的绿色植物保护控制小组,有序开展工作
绿色的植物保护工作,只是建立有害生物监测制度,加强宣传是小可能实现的,我们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绿色植保防治队伍,使我们能够为农民朋友更好,更专业的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民朋友也积极建立绿色植保防治队伍,把专业的内容和技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传播绿色植保专业防治的意义,方便我们更好的工作。
第二篇:试论农业机械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试论农业机械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发布日期:2009年8月19日 信息来源:山东农机化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20世纪以来,为了克服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虽发展了“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多种农业方式以替代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充分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加以借鉴,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的同步优化,以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工程,需要多门类学科的支持。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前提,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根
本保证。
一、农业机械是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畜力所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机动力才能得以实施。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需要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也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藏粮于地”的能力。由于农业机械不仅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二、农业机械是实施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助推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综观世界各国,机械化都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美国、加拿大、日本农业实现机械化都要比实现现代化提前20-30年。从我国来看,在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机的贡献率份额已占到25%。农业机械的应用特别是加工、运输流通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将突破传统农业单纯依赖畜力、受农时制约的局限,帮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享受生活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农业机械设施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比如,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提灌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标志,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青贮、菌基培养等综合利用技术,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污染。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三、农业机械是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机化的支持。在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中,机械化施工可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投资;通过大型机械进行土壤改良,坡改梯、深耕深松及水利工程建设,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等综合利用措施和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可减少秸秆焚烧和化肥流失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技术项目实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通过机械化灌溉,可以减少干旱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确保稳产增收。所有这些,都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
四、农业机械化能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轻松、理想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引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深层次发展。二是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农业机械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繁殖率,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据测算,一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能替代200多个劳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四是促进农机经营者不断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修理、保险等知识,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先行者。
建设新农村,农机化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作用。当今,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农机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完成社会发展赋予农机部门的时代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保证农民投“机”得益,避免重复购置,保证无机户能更好地得到有偿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都是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认真思考,在实践中探索解
决的问题。建设新农村,农机要先行。
五、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可降低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一家一户一份田,三人围绕一台小四轮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于其作业机械功率低,生产规模受限,耕整地质量下降,作业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从而导致要提高单产只有多施化肥。年复一年的增施化肥不仅不能提高单产,而且增加了财力、物力、人力,更主要的是造成了土地的板结、环境污染等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和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村第一产业人员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让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
新农村建设中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可提高生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
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大型农业的发展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
大型农业机械发展,推动土地合理化流转,把分散的农户土地联系起来,把大型农业机械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土地连片种植,合理化流转,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提高大型农业机械的效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大户为骨干,通过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把松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向市场,把一家一户小块土地联系起来与农机服务组织有效的对接,实现加快发展农机化与推进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紧
密结合起来。
六、发展大型农业机械,改善土地耕作方式,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型农业机械作业难以达到现代化标准农艺对土地的要求。土地保护性耕作、土地三、三轮耕制等都是小型农业机械所可望不可及的。20世纪80年代,土地实行承包到户以来,持续20多年的以户为单位,以小型机具作业就可以完成的小块耕作模式,由于小型机械功率小,难以实现联合耕整地作业,从而造成重复进地次数多,压实土壤严重,使土地容重加大,造成土地板结,年复一年的重复耕作方式,致使土壤的耕作层越来越浅,犁底层加厚,蓄水保墒性能下降,直接造成农作物生长不良,形成减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耕作要求。然而利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充分发挥大型机械联合耕整地的功效,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
展。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快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从而又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昌邑市农机局 魏亚光
(提交人: 千古儒风 责任编辑: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 吴传云)
第三篇: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结合园林设计经验,分析了绿色植保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设计、植物养护、苗木检疫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绿色植保技术,植物群落,生态环境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绿色园林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在确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人们创建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在园林生态系统中,园林绿色植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确保设计过程中实现园林植物合理搭配,与此同时,还需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园林绿色植保新技术是以整个城市的生态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其在自然生态体系调控中园林设计的作用,实现植物与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创建良好环境[1]。
1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1.1选取符合具体园林环境的树种
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中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设计工作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域特点相一致,合理选择树种,实现科学配置,有效防止树种之间的竞争现象,避免树种群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适宜现象。此外,在合理配置树种的前提下,还可以依据区域自身特点,借鉴自身环境下树种的组成规律,保障设计过程中所选择物种优良的生态效益性。由此可见,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绿色植保新技术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其能够最大化的贯彻与实施适地适树的基本设计原则,创造良好的绿化效果,并在同整体环境相一致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性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对于降低成本,优化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
1.2确保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在现代化生态园林建设中,实现稳定植物群落的构建能够为协调稳定的园林生态环境奠定基础,确保整体设计的平衡性,且还能够合理丰富生物种类。在植物群落生态化及多样化建设中,物种的多样性是其基础环节,能够充分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及整体抗韧性,进而创建稳定良好的群落生态环境,合理避免有害物种的侵害。
1.3合理选择乡土物种
在园林设计中,乡土物种体现了长久历史演进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中适宜物种的长时间选拔或培养,充分有力的证明了何种外来物种同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极强的适应性是乡土物种的显著特点,此外,其还具有耐热、抗寒、抗污染等特点,但若长时间种植该物种又会影响到最终的生态效益,且一定程度上还会同病虫害等形成一种既共生又相互制约的生态环境群落。所以,在园林设计中明确合理选择乡土物种的重要性,能够对病虫害实现有效控制,但应用过程中需科学合理的确定种植范围与数量,同城市生态效益的获得相连接[2]。
1.4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相应的面积与规模是每一个植物群落所必备的特征,通常系统化的结构状态会以一定的种类层次所体现,在对树种群落的水平与垂直结构进行规范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植物的有效培育与合理生长创建良好环境,确保自然群落整体处于良好稳定的状态,且能够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为顶级自然群落结构的产生提供条件。绿色植保新技术在园林设计中进行应用时,其在自然群落环节主要包括乔木、灌木及其他多层次植物的选择,充分满足园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求,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决定了生物群种的多样性。
2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树种栽植缺乏合理性
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应用中通常会忽略树种适应性问题,极易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极易发生病虫害等现象。此外,一些园林设计过程中因受到资金限制,导致树种选择多样性受限明显,导致树种单一,一旦发生病虫害现象时,会极大地波及到大部分树种,影响整体效益。
2.2绿色植保缺乏标准化
园林管理活动中,植保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践活动中,由于工作人员相关环保知识明显欠缺,养护过程中一味使用大量农药,虽然消灭了物种天敌及害虫等,但极易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损耗,且一定程度上由于农药具有高毒性特点,对自然环境亦造成严重污染,同园林建设初衷相背离[3]。
2.3园林设计施工不规范
园林设计施工,需严格根据规范的计划方案实施,但是,现实施工中却存在明显欠缺的现象,这导致了树种栽植操作不标准、植物根系受到一定破坏等现象,并且在栽植之前并未对土壤进行科学处理,使得肥料施入存在明显不均匀及过足现象,直接影响到后期树种的生长状态,难以同正常的生长需求呈现一致状态,导致树种并未处于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为病虫害的侵入建造温床。
3解决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存在问题的对策
3.1优化园林绿化实施设计
合理选择乡土物种与适宜树种是优化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应用的前提,实际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共生共存的生态特点及生物生态体系物种基因的多样化特征,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科学的模拟,为其良好复合层次植物群落的创建提供条件[4]。整体而言,植物群落是现代园林设计形式的基础呈现状态,而景观植物则是生态绿化的主体,故而,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绿色植保新技术时需将各种植物依据地域特色实现有机整体与统一。如图1所示为常规状态下园林绿化施工方案设计图,明确各部门职能划分,各司其职,优化整体设计及管理水平。
3.2对植物实施科学养护
在园林设计中,通过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完成树种种植后,需加大养护及管理力度,以为植物生长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其生存质量,如加大施肥管理力度、依据树种特点进行养护、采取科学合理的修剪措施等,此外,还需加大病虫害防护力度等,从多方面实现植物科学管理与养护。
3.3合理优化园林绿化设计施工
整体而言,园林中植物的成活率与园林的最终绿化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在园林绿化施工规划设计中需充分应用当前自然生态环境下的地形地貌,并且在施工规划设计中对其及特殊物种、生态特定群落等进行有效的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合理性,避免病虫害的出现,并以此为基点合理优化园林植物绿化施工的科学合理性,系统而整体的秉承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与建设目标。
3.4加大检疫力度,实现科学管理
随着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不断强化的现今社会,园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使得苗木区域间流通、内外运调等成为常见现象,但其在一定情况下加大了外来苗木病虫害的传统风险,这就需在基本新技术应用及相关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加大检疫工作力度,从根本环节避免及控制病虫害在园林绿化中的影响[5]。此外,从根本上控制及消灭病虫害时,需明确现如今园林设计中严格的艺术性要求,并能够依据实际状况及时的处理掉病虫害部分,而且还需强化植物的生长管理,以确保其生命力顽强的前提下有效抵抗病虫害的影响。
4结语
园林绿化在我国当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获取及污物排放力度明显加大,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自然环境承载力,使得文明进步过程中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凸显,而社会各界也明显注意到该问题,国家相继出台管理策略,以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经济大国,这为园林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绿色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亦同现代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对于优化我国经济及生态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及优化作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珂.园林设计中绿色植保新技术刍议[J].现代园艺,2012(20):131.
[2]全晓东,刘米米,白娟.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及植保新技术[J].北京农业,2014(30):75.
[3]高玉平.园林植保机械的绿色设计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创新,2014(8):156,160.
[4]赵大鹏.会须一应循西技更宜本土觅真途[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董爱国.园林设计中的绿色园林植保技术的主要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7):147-148.
第四篇:广州市植保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现状分析
广州市植保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现状分析
当前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愈发严格,尤其是对生活必需、与人们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最为关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受追捧。而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又与其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对植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植保也在积极寻求减少农药使用量、对生态环境污染少、对身体健康安全的新的方法和措施。目前广州市正在大力推广一些试验效果好的新技术、新方法。广州市植保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情况 1.1 杀虫灯推广应用情况
频振式和农用光谱杀虫灯是一项高效、无害、经济的农林业害虫物理防治新技术。其控、杀害虫效果和应用效益经省内外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新疆和广东顺德、南海、广州等地应用验证都极为显著。
此类杀虫灯具有诱杀能力强、辐射范围广、诱杀害虫种类多的特点。此类灯能将害虫诱至装在灯管外围的高压电网击杀害虫,辐射范围广,一般1盏灯使用面积2~3.33 hm2。对水稻、果树、蔬菜、茶、甘蔗、花卉等作物的大部分害虫都具有诱杀作用,能诱杀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绿蝽等水稻害虫5目16科42种,铜绿丽金龟、星天牛、尺蛾、蝽等荔枝龙眼害虫6目24科64种[2-31,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豆荚螟、瓜绢螟等蔬菜害虫7目29科86种,茶卷叶蛾、尺蠖、衰蛾、白毒蛾等鳞翅目茶主要害虫7种[4]。频振式和农用光谱杀虫灯比传统的白炽灯、黑光灯更具有推广应用的优势,其诱杀害虫的种类、数量和杀灭效果都远超传统灯。而且它的使用对农产品更安全,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减少农药残留、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1.1.1 广州市应用杀虫灯规模 广州市使用频振杀虫灯和农用光谱杀虫灯始于2004年,在蔬菜、花卉病虫防治方面应用较多。2004年花都区炭步镇文岗村的葱、蒜等蔬菜上暴发甜菜夜蛾,对100 hm2葱、蒜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发生严重田块的葱管被蛀食一空而绝收。应用新型农用光谱杀虫灯进行防治,大大压低了该虫密度,有效控制了害虫的发生与危害。2005年,番禺东升农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设立新型农用光谱杀虫灯推广试验区26.67 hm2,效果良好。它能诱杀抗药性强的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黄曲条跳甲等蔬菜主要害虫10多种,还能杀灭附近水稻上重大害虫,利于遏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保护环境,确保蔬菜生产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2005年萝岗区镇龙一花场的非洲菊遭受斜纹夜蛾严重危害,使用多次药剂防治都不奏效,花场老板束手无策。后来改用农用光谱杀虫灯防治,防治效果显著。初期每天都能诱测到满袋的虫,最多一晚单灯诱测到斜纹夜蛾1000多头,迅速减少了田间斜纹夜蛾的密度,减轻危害,大大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投入,保障该场鲜切花的正常生产,提高鲜花品质。
2011年在食用菌场共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普密型)800台,诱杀菇蝇效果显著,最多一晚单灯诱杀菇蝇达1.4万头,实现食用菌生产不使用杀虫剂的目标,保障食用菌生产和质量安全。
由于前期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的防效显著,为切实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树立“绿色植保”新理念,改进手段,为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广州市于2009年起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荐频振式杀虫灯推广应用。2009年起加大推广应用力度,2009年在广州市5个区、2个县级市的23个蔬菜基地和专业村共应用频振式杀虫灯992台,太阳能杀虫灯10台;2010年在亚运村外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250台:2011年蔬菜频振式杀虫灯900台、食用菌场诱杀菇蝇杀虫灯800台,2012年频振式杀虫灯980台;各区、县级市其他途径购置应用杀虫灯共730台。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频振式累积推广面积约12000hm2,覆盖5个区、2个县级市共83个无公害生产基地、专业村。
1.1.2 广州市应用杀虫灯防治效果 在蔬菜田监测,较显著控制重大害虫的落卵量。通过杀虫灯大量诱杀害虫的成虫,较及时控制害虫成虫交配和雌成虫产卵,显著减少田间落卵量,有效抑制害虫生育,压低田间虫口密度,以蔬菜害虫斜纹夜蛾田间落卵量调查(调查地点:萝岗区洋田村,调查时间: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为例,灯控区斜纹夜蛾田间落卵量比非灯控区下降51.4%,大大降低田间害虫虫口密度,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
监测杀虫灯诱虫数据,提高防效。杀虫灯收集到的数据可用于病虫害测报,弄清害虫的发生规律,抓住了防治适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指导防治,把害虫扑灭在发生之初。示范区采取杀虫灯配套安全农药防治蔬菜重大害虫的方法,防治效果达95%,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比单独使用农药的防效提高30个百分点。
1.2养猫治鼠方法的推广应用
鼠害是农业生产的一大祸害,不但咬吃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破坏家具、衣物,传播人鼠共患疾病,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猫是田鼠的天敌,1只猫可以守护2 hm2农田,养猫治鼠既符合自然法则又经济,同时对人畜安全,是生物防治田鼠的一种成功做法。
2003年,白云区鸦岗村养猫治鼠试验取得成功,成效显著。试验区全村都不需用杀鼠剂,完全可控制田鼠危害,达到农田无鼠害。2004年广东省农业厅在广州市从化良口、鳌头、旗杆等地设11个示范区。2005年,在花都区炭步镇文二村扩大田头养猫治鼠示范面积133.33 hm2。文二村主要种植的水稻、葱蒜、芋头、花生等都是老鼠爱吃的作物,鼠害一直是该村一大患。为了对付鼠患,当地村民最初采用电鼠器来杀老鼠,结果老鼠没有被消灭,青蛙和蛇反倒电死不少,后被禁止使用。后来,放蛇捕鼠,但蛇有冬眠的习惯,灭鼠效果仍不尽人意。再后来,用鼠药防治,甚至人工捕捉(以0.3元/只的价格收购老鼠)等方法,都是成本高,治鼠效果却很差。2004年广州市与花都区在该村建立养猫治鼠试点,采取发放养猫补贴的办法加以推广,每只猫补助30元,全村建有猫舍108间,养猫200多只。据调查,自实施养猫治鼠以来,文二村的老鼠数量减少了80%以上,作物受害率低于1%。不仅全村133.33 hm2农作物基本无鼠害,且每年可节省灭鼠费用2万多元,取得了显著的效益。2005年该点被列为全国灭鼠示范点和省灭鼠示范点。广州市养猫治鼠应用面积约333.33 hm2,达到示范区基本不需使用杀鼠剂,农作物基本无鼠害的目标。1.3性诱剂防治蔬菜害虫应用情况
性诱剂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进行杀灭害虫的。用新型性诱剂诱芯(线形)放置于配套的诱捕器内,用铁丝将诱捕器固定在小竹子上,在诱捕器下端套上一个可乐瓶,将整套器械置于菜田间,整套器械的最下方必须高于作物面。可诱捕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效果明显,最多一晚可诱虫500头/瓶,诱芯可使用40 d以上。前几年,性诱剂诱虫多数用在病虫测报方面,近年该技术已转用于虫害防治方面。目前,广州市已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水沥村、双岗村万亩红葱基地等地进行以性诱剂防治葱蒜甜菜夜蛾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40 hm2,已初见成效,最多一晚诱虫700头/瓶。此法能快速减少田间甜菜夜蛾密度、降低落卵量,减少农药用量,成本低、效果好。
2存在问题
2.1推广新技术主要靠政府推动
新的好的技术在农村推广的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自发购置使用不多,推广力度有限;而且由于配套资金缺乏,基层也没有配套,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新技术的示范工作,没有示范,农民不容易相信新技术、新方法。
2.2基层群众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差近年来,无论是在推广病虫害测报新技术或是防治新方法时,都存在基层群众难于接受的情况。部分农民意识守旧,怕承担风险,担心影响当前田间作物的生长,盲目拒绝新事物,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技术推广难。
2.3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
新技术在农村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技术的好处和效益,无法应用新技术:与此同时,一些愿意应用杀虫灯、色板等新技术的使用单位不清楚购买途径,或使用后损坏,却因没有厂家维修联系,未能及时维修而打击继续使用该技术的积极性,影响新技术的推广。
24新技术的后续维护跟不上
新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后续维护和管理跟不上,常出现杀虫灯灯管易损耗、外壳易老化、接虫袋丢失,个别地方出现电线或杀虫灯被盗的情况,性诱剂因南方雨水多失效快等现象。生产厂家由于是统一生产,短时间内很难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升级产品,进而影响新技术在广州地区的应用。
3对策建议
3.1 转变思路,充分发挥主动性
结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物理防治等新技术的应用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这一公害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推广新技术,要提高区县基层管理部门在推广新技术中的主导作用,争取当地财政资金支持,上下联动,通过农机补贴、开展植保新技术等相关项目,充分调动新技术对象用户,尤其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用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宣传力度 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着重介绍新技术新方法优点和高效益,提高认识,积极宣传植保适用新技术,提高技术人户率。同时通过电视、广播、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降低农药使用量,提倡农民自觉环保,提高农民对应用杀虫灯等环保新技术的接受度。
3.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后续管理工作
使用单位对所应用的新技术要加强日常管理、防盗和安全使用等后续工作,有条件的单位要实行专人专管,保障新技术在使用寿命内正常运作,保障新技术的使用效果。
3.4扩大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范围,提高技术覆盖率
继续推进新方法的应用,增强示范作用。继续扩大田头养猫治鼠示范;进一步推广生物农药;办好农用光谱杀虫灯防治蔬菜害虫、花卉斜纹夜蛾示范点,进一步扩大应用面积:办好白云区万亩红葱基地甜菜夜蛾的性诱剂防治示范点。同时,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在广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大基地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增强新技术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新技术的覆盖率。
第五篇: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具体运用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中的具体运用
1、哪个生长周期需要用到无人机?
水稻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约占全省年播种面积的1/4。水稻生产一般于3月启动,4月上旬开始育秧,5月中、下旬插秧,9月下旬、10月上旬收获。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农民需对水稻进行多次植保活动,包括除草、除虫、防治各类稻瘟病等。是不是每个阶段都适宜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呢?我们先看下表。
水稻生长周期使用农具一览表
我们七月初进行植保作业的时候,其实此时的水稻刚刚进入分蘖期,农化服务公司总经理刘大伟告诉笔者,因为今年雨水较多,分蘖期较往年晚些,换做往年,早就分蘖了,此时需要对水稻进行两防一治。
在当地,针对水稻的不同生长周期,配合使用不同的植保机械。
比如在幼苗期,不能使用单旋翼对其进行植保飞防作业。因为此时秧苗尚幼,经不住单旋翼强大的向下气流,使用单旋翼进行作业容易造成幼苗伏地不起,死苗率高。
5月移栽插秧后,秧苗有规律排列,针对这时候的秧苗农民大多使用自走式水稻植保机。轮式的机械换上在水田里专用的大直径、窄胎面的轮子,就不容易碾到水稻,在泥地里也不容易下陷,载荷较大。所以自走式水稻植保机在东北还是很受欢迎的。
从此时一直到分蘖期,秧苗都需要补充营养液。往年曾使用过固定翼大飞机植保喷洒营养液,但据当地人说,用大飞机给秧苗加营养固然效率高,不过由于大飞机高度较高,药液漂移造成较大浪费。而且价格高昂,除非植保面积很大(超过数万亩),否则农户无法收回成本。此外,据了解,大飞机给秧苗喷洒农药成份是对外保密的,这对于农户来说十分被动。所以很多种粮大户在这个时期选择使用传统的人工植保方式,降低损苗率。
再往后,就是防病虫害和收割了。在东北地区,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几乎全部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可见,在黑龙江水稻生长过程中,能用上无人机的主要是分蘖期和拔节期,也就是6月到7月,主要是对水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无人机PK地面机械
那么,在上述水稻生长期内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作业,传统地面机械和无人机相比,对农户来说,到底哪个更划算呢?
这里以本次作业的750亩水稻为例,从各个维度将无人机、自走式植保机进行比较。由于大中型植保机械主要采用拖拉机牵引式、悬挂式等承载方式作业,而黑龙江水稻不方便大型机械进入,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从植保效率来看,植保机每次起飞可以携带6升(约合12斤)药液,每次起飞可以喷约12亩地,单次起降作业约5分钟。据现场观察,每次加药、换电池需要2分钟,不间断作业的情况下一架飞机每小时可作业100亩;以药箱容积为60升,喷雾幅宽约8至12米的自走式水稻植保机为例,该机械每小时可以完成30亩地。
从人员配置来看,每台植保无人机需配备三个人,飞行员、配药师、地勤;每台自走式水稻植保机需要两个人,操作手和配药师,操作手负责操控机器喷药,配药师则补充药液,由于自走式水稻植保机械容量较大,所以配药师不像无人机那样需要频繁补充药液。
从成本来看,无人机植保目前的市面价格大概是10-15元/亩,取中间值12.5元/亩,750亩的价格是9375元;而自走式水稻植保机的价格大概是5-8元/亩,取中间值7.5元/亩,750亩的价格是5625元。
从对人员的伤害来看,植保无人机采用人机分离的方式,飞手不直接和农药接触,对操作员来说较为安全;自走式水稻植保机需要工作人员守在旁边通过操纵杆控制方向,易受到农药污染。
综合来看,植保无人机在效率、安全性上远超地面机械,但在人员配置、成本上不占优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长期从事施药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研究,他指出自走式植保机载重大,原理简单,易操作,轮式结构在旱地上更占优势。而在水田里,泥土的粘合性变强,地面机械的轮子在泥里运动很不方便,会降低效率。无人机则没有这样的困扰,所以无人机的机会在水田。
针对农民关心的价格问题,人工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尤其是在病虫害多发时期,人工难找,甚至出现多家因抢人大打出手的事件。随着无人机植保的不断发展普及,规模化作业一旦实现,成本就会摊薄,无人机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说到底,无人机只是一种农具
农民是最好打交道也是最不好打交道的人,好打交道是因为他们的需求很简单:又便宜又好地虫;不好打交道是,不管你是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喷药对病虫害没有效果,不给钱,不让你走。
农业植保是一个很专业的作业系统,而无人机在这个系统里扮演的角色只是一种新型农具,是飞行平台。要让农户接受,其实很简单,就是又快又好的把药喷好。对此,农业植保飞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高科技,也不是载重量、续航时间等具体指标,而是首先应做到“皮实耐用”,要能适应农业植保行业大规模高强度连续作业的需求,以及恶劣的使用和存放环境和粗放式操作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