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12:5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第一篇: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徐欣禄

2012-10-27 21:45:26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京)2011年4期

【英文标题】Development Review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作者简介】徐欣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南宁市民族大道61号530022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采用新技术手段开展读者服务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服务模式逐步由提供纸质文献为主向提供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重转移,从一般性的文献借阅服务向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推进,服务手段向读者到馆文献借阅服务与远程网络信息服务并重转变。基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加强大,服务方式更加人性化;信息传递技术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方式可选择性更强、集成性更高。本文仅就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概述。新技术手段使图书馆延伸服务功能日趋强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图书馆办馆理念的不断更新,新馆建设和馆舍改扩建,总分馆制模式的探索,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更新换代,在完善传统的采访、编目、典藏、外借流通等功能基础上,根据读者服务的需求,图书馆功能得到极大拓展。如总分馆管理、通借通还、图书馆2.0等。

(1)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有效配置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国内成功的案例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各学科分馆统一执行总馆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标准,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1];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涉及管理体制、资源建设、联合服务、技术平台四个方面[2];东莞市总分馆模式,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总分馆之间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3]。

(2)图书通借通还。基于网络环境,采用一卡通的方式,方便读者对图书馆文献的利用和馆内消费等,实现身份认证、流通管理、消费管理和统计管理等。读者可以在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分馆办理借还图书手续,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一卡通主要类型有:银行/图书馆一卡通、校园一卡通、馆内一卡通、全城外借一卡通等。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持卡的数量,方便读者用户;统一规划用户服务与管理项目;减少现金收支,通过转账和扣款方式解决;简化操作;减少设备投资,降低成本;数据共享等[4]。如北京[5]、天津[6]、杭州[7]、深圳[8]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和广州大学城图书馆[9]等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上海还实现了跨公共、高校系统间图书馆的通借通还[10],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图书馆2.0理论研究倍受关注,并取得实际效果。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深入理解图书馆2.0的基础上,采用Web2.0技术构建了图书馆现代管理系统ADLIB2.0,践行着图书馆2.0理念,建立了以用户(读者和馆员)为核心的基于馆员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基于读者的知识服务系统和图书馆知识搜索等[11]。新技术手段使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1)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基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理念,开展以读者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影响较大、并取得很好效果的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主要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组建,全国公共、高校和科研系统86家图书信息机构、300多位参考咨询人员参与的“联合参考咨询网”[12];由上海图书馆联合本地区公共、科研、高校及部分海外图书馆资深馆员建立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网”[13];由中科院系统内的38个图书馆组成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联合参考咨询台”;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组成的“CALIS联合参考咨询系统(CVRS)”[14]。这些系统基于互联网,以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基础,根据读者用户表单、QQ、电话、电子邮件等提问方式,通过学科馆员和专业人员为广大读者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知识导航、文献检索、文献传递和在线互动等服务。

(2)一站式检索,让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得心应手。读者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检索环境中实现对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源的查询,将结果显示在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中。避免读者在各类数字资源检索系统之间进行切换,读者不必关心各种数字资源的不同结构,就可全面、准确、快捷地实现众多数据库的同时查询,并且可以对检索到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如: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已集成6类近百种不同来源、不同结构的数据源,包括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电子图书资源、网络免费资源、联合目录资源以及国内外重要的OPAC资源等[15];CALIS统一检索系统针对中心、各高校图书馆和商业数据库中的各种异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好的整合检索服务,检索系统整合了中文数据库120个,西文数据库129个,其中还有很多高校成员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如敦煌学数据库、巴蜀文化数据库、蒙古学文献数据库等[16];一些馆通过引进利贝斯的MetaLib产品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如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等,整合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OPAC、特藏数据库、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主题网关、搜索引擎、报纸等[17];也有利用CNKI提供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15],读秀学术搜索平台[16]实现对国内主要数据库资源与本馆OPAC的统一检索。

(3)元数据检索,为读者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利用OAI-PMH互操作协议标准,建立基于元数据规范和自动收割,对象数据分布存贮,跨地区、跨库的数字图书馆框架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了读者信息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CALIS高等学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项目的成员单位是国内的高校图书馆,采用各成员单位在本地建立自己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通过OAI-PMH协议集中元数据的分布建库模式,构建统一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各高校可自行开发本地系统,进行学位论文的提交和检索。作为OAI的数据提供方,本地系统必须遵循OAI协议以及项目所确定的元数据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18]。山西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基于OAI-PMH的元数据收割的山西省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19];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采用OAI协议机制,利用Arc开放源码,建立了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检索系统[20];上海大学图书馆运用分布式检索和基于OAI-PMH协议的收集式检索等多项技术,解决了数据库跨库检索的问题[21];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建立了基于OAI-PMH文化共享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全自治区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制作的资源进行元数据收割,按照设置的自动运行机制,实现广西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元数据集中、对象数据分散管理,实现全区各级图书馆对全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利用,并对进入系统的各图书馆服务情况进行监管[22]。

一些公共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对本馆持证读者开放购置的商业数据库,使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读者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24小时都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3]。传输技术多样化,图书馆服务网络有效拓展

(1)网络接入呈多种形态。随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各图书馆网络接入方式呈多元化趋势,由过去单一接入一个运营商向合作共建多路接入的方向发展,如国家图书馆[24]和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同时接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等多个网络,还接入国家政务外网、有线电视网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实现多路接入,提供不同线路的服务[25],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2)信息提供多彩纷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提供信息已不仅仅是文本,还包含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为解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多媒体视频信息资源的问题,山东[26]、浙江[27]、广东、湖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图书馆应用CDN+P2P流媒体分发点播技术,建立覆盖全省区的视频点播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节目,包括舞台艺术、地方戏剧、名家讲坛、农业科技、热门影视等文化多媒体信息。国家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28]和一些省区还建立了网络直播系统用于知识讲座、技术培训和会议召开等,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3)突破局域网限制,拓展信息服务广度。图书馆利用VPN虚拟专用网,采用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身份与设备认证技术,拓展了信息利用的空间,扩大了局域网的边界。在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VPN,高效益低成本地通过互联网,将局域网扩展到远程网络和远程计算机,并由此解决了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主馆与分馆资源共享、读者在校外对校内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远程访问等问题[29];在公共图书馆,如陕西[30]、四川、广西等省区利用VPN建立了由省图书馆直达乡镇文化站的计算机虚拟专网,使全省(区)、市、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共享由于资源使用权问题不能在公网上发布的信息,省、市图书馆还通过VPN网对市、县、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器等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维护和管理。

(4)利用卫星通信,解决边远地区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31]和新疆、重庆、贵州、甘肃、青海等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利用卫星广播网络,广播和传输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当地群众通过计算机或卫星机顶盒,收看卫星直播节目,或点播存储在计算机或卫星机顶盒里的资源。结合三网融合,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在利用互联网传播文献信息的基础上,还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服务。

(1)利用移动终端,打造“您身边的图书馆”。根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全国移动电话用户85,900万户[32]。针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国家图书馆[3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各省、市图书馆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图书馆[34]纷纷开通移动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35]。通过登录图书馆的WAP页面,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本馆概况、馆藏书目、个人借阅信息、短信服务、特色数字资源、数字书刊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还有在线讲座、在线展览等视频资源。

(2)利用电视网络,使图书馆进村入户。国家图书馆和各省公共图书馆将资源传递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利用数字电视开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当前主要有如下方式:

①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模式。如辽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开通专门的模拟频道直接播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二是在未实现数字电视整转的城乡,利用Z9频道,通过推流(Push VOD)方式和专用机顶盒(带160GB硬盘)实现离线式点播;三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在实现整转和具备双向能力的HFC网络上实现真正的在线免费点播文化共享节目[36]。

②IPTV模式。河南[37]、山西、广西等省、自治区图书馆通过“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或计算机”,与党员远程教育网结合。以合作共建方式,将资源提供给党员远程教育网,通过该网络实现乡镇和村文化站的覆盖。

③数字电视模式。国家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38]和广西图书馆与数字电视运营商合作,在有线数字电视中开设相关频道,通过高清机顶盒,以互动方式,选择阅读数字书刊和讲座等视频节目,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RFID的应用,使图书馆服务项目更人性化

2006年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开放,在全国率先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运用到国内大型图书馆,使图书馆向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方面又迈进了一步。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RFID设备和芯片的降价,几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图书馆开始应用RFID技术,完成图书自助借还、图书智能归架、防盗体系、馆藏定位等服务工作。读者可以不用到图书馆,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在社区、街边的一台机器上就能办理借书证,借书、还书,享受图书馆的预借送书服务。深圳市在街区设立了140台24小时自助还书机,读者可享受无差异、无障碍服务[39]。东莞图书馆推出了全国首个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服务时间不受主馆开放时间限制,凭总分馆有效读者证就可开启自助图书馆的大门。自助图书馆藏书万余册,配有阅览桌椅、报纸、空调等设施设备,在主馆闭馆期间提供自助借还书和阅览服务[40]。

随着云计算、RFID技术、移动阅读、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技术及“微服务”、“混搭拓展”、“关联数据”等新应用方面的进展[41],新技术手段必将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立芳.刍议总分馆制在国内图书馆的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9(4):59-62.[2]汪莉莉,钟永恒.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2):17-20.[3]杜燕翔.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技术支撑[J].图书馆论坛,2008(6):51-54.[4]王林.“一卡通”图书馆自动化的新领域[OL].[2011-05-18] http://tech.yktchina.com/2009_2/200902***1.html.[5]冯守仁.北京图书“一卡通”的探索与实践[OL].[2011-05-18].http://success.yktchina.com/2008_1/2_20080***58.html.[6]王强.天津图书馆建54家社区分馆[OL].[2011-05-18].http://news.qq.com/a/20080604/001159.htm.[7]王超美.以杭州图书馆为例浅谈一卡通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3):253.[8]余胜英.深圳市26家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J].深图通讯,2008(1):73.[9]邓尧伟.广州大学城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9):86-89.[10]曹玲娟.上海全面实现图书馆“一卡通”全覆盖[OL].[2010-12-29].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3605724.html.[11]魏群义,彭晓东,杨新涯.图书馆2.0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4):16-21.46.[12]莫少强.将联合参考咨询网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服务窗口和阵地[J].图书馆建设,2008(2):106-107.[13]尹倬.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的比较研究:以“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和“联合参考咨询网”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70-73.[14]苏小波,张厚生.国内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网站调研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8(3):59-60.5.[15]田燕.中外跨库检索平台的功能分析及展望[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5-8.[16]黄星亮.图书馆资源搜索的变革:读秀学术搜索与CALIS统一检索系统对比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3):30-31.[17]艾利贝斯有限公司.Exlibris Metalib[OL].[2011-05-18].http:///2011-02/12/content_1764476.htm.[24]魏大威,孙一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总体设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3):23-31.[25]周和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问题及措施[J].数码世界,2007(5):3-5.[26]叶蕊,周浩.山东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平台:文化共享工程进万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89-92.[27]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南方镜像站开通[J].上海信息化,2008(1):88-89.[28]刘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3):102-104.[29]周群.VPN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0(3):100-102

[30]尚庄,王光年.陕西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现实条件与基本思路[J].现代情报,2008(6):14-17.[31]张彦博,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创新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1):1-7.[32]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局.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EB/OL].[2011-01-26].http://.[41]朱强,孙卫,赵亮,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2009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77-94.

第二篇: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赵思萌

学校:大孤家子中心校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原始的“口讲手写”难以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例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榕树的美丽,我制作了一幅隐藏了许多鸟的大榕树的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榕树的叶密、枝繁,提高了学生对南国树木茂盛的认识,真正的感受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与此同时,在配上悦耳的音乐,动听的鸟鸣,屏幕上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的鸟在飞翔,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充分感受到鸟的动态美。这样一来,课件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人人都迷上了大榕树,学习兴趣浓厚了起来,对于课文为何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当然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虽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教学中,教师常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充分地读、议、划。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带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让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说话兴趣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发展和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供依托。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时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阅读文本,在反复品味中体会“蒙汉情深”,在此基础上,引入声情并茂的课件,营造了景壮、文美、情深的学习场,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此时,学生看着夕阳笼罩下的壮观的草原,听着深情粗犷的蒙古民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思绪万千。学生在描述依依惜别的场景时,能紧扣“蒙汉情深”这一主题,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客人们“何忍别”

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拓展点,抓住最佳时机,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学生的创造想象的潜能。通过多维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浮现新形象、描述新情境、阐述新思想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合适的拓展点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那么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课文学生自读,疑问学生自提,难点相互讨论,感情学生自悟”的自主教学形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介作用,创造条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圣陶老先生准确地运用“触、巴、拉、贴”等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但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如能让学生边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上墙的过程,边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再请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学生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一定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再如教学《观潮》时,怎样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是借助媒体手段先播放钱塘潮的影视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便可很轻松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和直接体验。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有感染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潜在的创造力,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学得实实在在。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赶时髦,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应该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随着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4、《教育理论》

第三篇:新技术_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21世纪是人类步入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前落后的教学方法急需引入信息技术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因为现如今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讲书写”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育现代化不能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新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技术

新媒体

语文

新技术、新媒体因其具有图片、声音、影像结合的特点,能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所以它可作为较佳的教学辅助工具。巧用新技术、新媒体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各具魅力。

一、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龄小,好奇心强的小学生喜欢探究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但现实教学中经常只停滞于“空洞说教”这一层面,方法老套,教具不多,手段单一缺少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使得阅读教学得不到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声音、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声音、图象会使人的听觉、视觉受到外界刺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得课文内容形象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先讲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再给学生用课件形式播放了圆明园被毁灭前的照片,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被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深深吸引了,纷纷发出赞叹。“同学们从图片感受了圆明园的辉煌,那我们再从文字来感受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通过这样的图片呈现和对话我们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教学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总会碰到抽象的文字内容。抽象的文字不容易理解,如果这段文字是文章的中心句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成学习目标也会更加困难,所以把抽象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将抽象化为具体。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发挥最大程度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插图,但因图片数量少,立体感不强,仅仅依靠课本中的有限文字和这些图片很难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的功能,来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中,教师常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和学生一起品悟。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这些词句,再设置提问,启发学生带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如《詹天佑》中的重点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作者对詹天佑的高度评价,爱国与杰出。但光理解“爱国、杰出”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通过具体事例使得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那杰出表现在哪些事件上呢,文中具体叙述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以及青龙桥附近陡坡的线路设计。讲解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配合幻灯片投放开凿隧道的简化图,学生都能理解该段内容。但讲解青龙桥附近的陡坡人字形线路设计时学生出现了疑问。到底是怎样设计的呢,首先投影经过人字形线路时火车在下方由西南开往东北,车头在右边;之后投影火车在平坦处右边的车头变成车尾而左边的车尾变成车头;再投影火车由东南开往西北。三张图片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火车经过人字形线路时的行进方式。再通过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的辅助讲解,学生也便理解了这种精妙的线路设计,更深层次认识到詹天佑真真正正是位杰出的工程师。由此可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可在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同时突出了学习重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激发谈话兴趣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供依托,帮助学生发展开放性思维。在《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时紧紧抓住教学目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他们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花爱美、能歌善舞来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声情并茂的课件,在讲解维吾尔老乡喜欢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时,投放出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衣服直接铺晒在沙漠上的图片,在讲解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时,投放出闹市中商店摆放的各种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帽子,绸缎等商品。在讲解维吾尔人能歌善舞时播放当地人的舞蹈片段。通过多媒体引入图片、视频,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观功能高度集中,这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谈话欲望。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维吾尔人民热爱土地,爱美爱花,能歌善舞的看法,发出自己内心由衷的赞叹。通过学生的见解发表同时加深了其他学生对于和田维吾尔人民特点的认识,感情得到了升华。实践表明:小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准合适的契合点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多方面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引导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没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创造学生参与条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作者通过描写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后看到的美好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投放出了一张表格,需填入这几次小女孩擦亮了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渴望什么,而现实又是什么。学生积极的寻找答案,再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根火柴的燃烧带给小女孩的巨大满足感,更体会到她的痛苦,寒冷以及饥饿。再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是借助媒体投放索溪峪的山水图片资料,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阅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直接感知。通过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内容具象化,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自主学习,激活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潜在的能力,产生属于各自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自己独特的认知。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从实践可知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运用,它在教学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追赶时髦。当然新技术、多媒体在教学的运用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该不用,也不该滥用,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并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进行适当、适量的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随着人类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研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材教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篇:浅谈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浅谈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新材料和新技术在节约能源,缓解能源危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环境质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使建筑工程得到一个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对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做一些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效果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的要求需要,我国建筑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建筑企业只有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创造最佳效益。

自2005年建设部重点推广的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等十项新技术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在不断推广应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得到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的快易收口网、塑胶垫块、保温抗裂砂浆、高压注浆防水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推动建筑技术革新事业实现划时代的飞跃。

1、施工新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本人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建设部推广的新技术和建筑市场上涌现的新技术颇为关注,在学习掌握新技术同时也积极参与推敲研究,以致力于正确应用及大力推广新技术。在广州远洋大厦工程项目建设中,本人与同事们根据工程特点大胆地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因此在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工期、工程成本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效果,获得业主、设计、监理等好评。

1.1、采用HRB400高强钢筋

本工程原结构设计采用Ⅱ级钢筋,图纸会审时发现抗震要求高且钢筋含量较大,经项目部建议业主与设计单位复核考虑推广使用HRB400级钢筋(因该钢种强度高,有很好的可焊性能)作为本工程使用的钢材,以确保结构构件的钢筋骨架性能稳定,以及良好的焊接、机械连接性能。

技术说明:

HRB400 级钢筋包含20MnSiV、20 MnSiNb和20 MnTi三个品种,是指屈服强度为400N/mm2的钢筋。钢中加入微量合金元素V、Ti 或Nb 后可使晶粒细化、改善延性、碳含量降低,而钢筋屈服强度提高,并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因此,HRB400 级钢筋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目前国内重点推广的新钢种之一。HRB400 级热轧带肋钢筋的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 的规定。钢筋直径为6~50mm,钢筋的强度标准值为400 N/mm2,强度设计值为360 N/mm2。

HRB400 级热轧带肋钢筋可应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地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和一般构筑物,可用作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非预应力钢筋以及用作箍筋和构造钢筋等。

1.2、粗直径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是通过不同工艺方式将钢筋端头加工成螺纹,再用带有内螺纹的连接套筒将两根待接钢筋连接起来。直螺纹接头的特点质量稳定,性能可靠,接头可达到行业标准I、II 级的要求。另外,现场可实现提前预制,在连接作业面施工方便、快捷。

(2)技术指标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接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的规定。

(3)适用范围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可用于HRB335、HRB400 级热轧带肋钢筋的连接,应用于抗震或非抗震设防的房屋建筑、桥梁、水工结构、地铁、核电站、电视塔等工业与民用结构。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可选用不同类型的接头应用于水平、竖向及斜向钢筋的连接。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该技术工效高、成本低、焊接方法容易掌握、质量稳定。

该新技术对风险、投资、工期影响分析:直螺纹钢筋接头就单个接头成本分析,对于D22,直螺纹钢筋接头成本现对其他钢筋连接成本持平甚至偏低。但直螺纹钢筋接头对施工操作环境的要求、连接质量、操作方便性等的优点是其他钢筋连接形式难以企及的。

1.3、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抗裂砂浆技术

保温抗裂砂浆是以由聚合物乳液和外加剂制成的抗裂剂、水泥和砂按一定比例制成的能满足一定变形而保持不开裂的砂浆。是当前砂浆技术革新的一大进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龟裂材料,它解决了一直困扰建筑界的一大难题-轻体保温层面裂断问题,它是一种抗拉程度高,易施工抗冷冻的优质环保材料。主要用于外墙外保温或内保温层面,聚苯板、挤塑板等外层面的封面。

(1)施工方法

①清除墙体的灰尘、油污、杂物、使表面清洁干净。

②配制:砂浆粉:水=1:0.3,用砂浆搅拌机或手提搅拌机搅拌均匀。

③在墙体上做点状粘或薄粘方法均可,压紧以达到平整。

④施用量:3-5kg/m2。

(2)工艺要求

①基层处理:粘贴的保温板表面应尽量平整,清洁,坚固,必要时可用粗砂纸打磨。保温板间应压紧,可能出现的板缝须用保温表面还需用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找平。

②材料的制备:直接加水搅拌5分钟,搅拌均匀后使用。

③材料的施工:用不锈钢抹灰刀将抗裂砂浆抹压于保温板上,将玻璃纤维网格布压入温抹灰砂浆中并找平,网格布接连处应重叠,重叠宽度为10cm玻璃纤维布必须完全埋入,纤维增强面层厚度约2-5cm.。

1.4、采用快易收口网技术

快易收口网又叫做“快易模板”。快易收口网镀锌钢板为原料,经加工而成,具有单向V型肋骨的单向立体网络的模板。一张完整的快易收口网横向包括6道凸起的V形网骨及每两道v形网骨间的4道舌形凸起网络面两部分,总宽一般为445mm。V形网骨是整个钢网强度的主要来源,凸起的舌形具有加强钢网与材料间结合的作用。其纵向长度有0.5m,1m,1.5m和2m等几种规格,板材厚度为0.11-0.45mm等规格。

快易收口网力学性能优良,自轻重,适应于分段浇注混凝土,所以,快易收口网具有先进的科学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快易收口网的成形工艺为冲裁及弯曲舌形凸起和冲弯v形骨架两部分,分别由两套模具完成。v形骨架采用冲弯模加工,成形难度主要集中在舌形凸起的冲裁及弯曲上,要满足工件要求就必须采用连续模、无废料冲切。

快易收口网是永久性免拆模板网是网板面整体完全无接点,抗张力特强。快易收口网比传统模板具更佳应力强度及造型的自由性,因应用在大型建筑作为混凝土永久性免拆模板。快易收口网对工程质量,结构安全,降低施工成本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

快易收口网表面施加灰浆或瓷砖装饰。快易收口网主要用于建筑结构的收口,也用于构成建筑基础墙体,梁柱表面和预结构件等外表需覆盖的建筑工程中。

快易收口网可替代模板,显著地减少了通常与木材、胶合板、或钢板等传统封模板对混凝土压力中的孔隙水压力及气泡的排除;快易收口网结构混凝土浇注成形后,形成了一个理想的粗糙界面(又称毛面),不必粗琢作业就能够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快易收口网施工方便,既可以在安装钢筋之前放置,也可以在安装钢筋之后放置。如果是在安装钢筋之前放置,放置安装方便简易;可以对混凝土的浇注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控,从而降低出现孔隙和蜂窝状结构等现象的风险。

如一次大型的混凝土浇注因故中断或延迟,此时快易收口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材料,它作为一种备用品可以形成应急封端所要求的任何形状。施工可以很快地恢复,不需要对临时的封端进行拆模工作。因为使用快易收口网可以很快地构筑未列入计划的封端,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客户可以在开始进行大型浇注之前在工地上准备一些可以买到的快易收口网,带混凝土的快易收口网为日后的浇注创造了理想的胶结表面。

快易收口网已被许多大型建筑和土木工程所采用,如隧道用快易收口网、桥梁快易收口网、筏式基础快易收口网、下水道快易收口网、地下铁快易收口网、挡土墙快易收口网、核能电厂快易收口网、船坞码头快易收口网、储槽快易收口网、自来水及污水厂快易收口网、高层建筑快易收口网、海洋工程快易收口网及不规则或曲面造型等作为混凝土永久免拆模板。

1.5、采用塑料垫块技术

塑料垫块是替代传统水泥砂浆垫块一种新型材料。主要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工程。脱模后混凝土保护层表面不留疤痕,能够确保保护层的规范化,起到美观工程、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水泥塑料垫块,塑料垫块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方便,塑料垫块采取卡、套等方式直接固定在钢筋上,不须绑扎,提高了工作效率。

(2)塑料垫块通过卡口与钢筋连接,不容易发生位移,且支撑稳定,不容易脱落。

(3)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塑料垫块规格统一,在使用中通过垫块的高度来控制保护层的厚度,克服了混凝土工程存在露筋、开裂和钢筋骨架歪斜、移位、保护层不均的缺陷通病。

(4)塑料垫块通常采用高分子聚合技术:垫块质量轻,体积小,强度高,一般其抗拉和抗压强度高于4.OMpa,能承受施工人员行走和一般的施工荷载而不断裂。同时与混凝土的相容性很好,不会影响结构。

(5)成本低,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直接向厂家订货,而不需专人制作砂浆和支架,节约了人力和材料;按照板、梁、柱综合计算,其每平方建筑面积的费用仅为几毛钱,扣除原来专人制作砂浆和支架的人工材料所增无几。

(6)塑料垫块具有标准化、定型化、通用性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按国家标准操作,模具定型,尺寸、强度统一,而且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的摆放角度来调整保护层厚度,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厚薄不均现象。

目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塑料垫块已广泛用于房屋建筑、港口码头、地铁隧道、人防工程、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机场等钢筋混凝土工程建设。还可应用于各种预制梁、现浇箱梁、T梁、板梁、方梁、立柱、墩帽、沉台等混凝土构件。

1.6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实际上就是在与水接触的部位防渗漏、防有害裂缝的出现。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综合治理、多道设防、刚柔结合、防排并用、复合防水、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

对于屋面防水,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即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施工技术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涂膜防水层的收头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不得出现流淌和堆积现象。防水层反起墙面不少。

对于外墙防水,宜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即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加气砼砌块墙体抹灰前先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挂钢丝网。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20%的108胶水,再掺以 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基面处理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砌筑时严禁使用干砖或含水饱和的砖。不得随浇随砌。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80%.一般分三次砌到顶,采用钢筋砼过梁。在后续的防水层施工中,SKK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二液防污型)在找平层上以十字交叉各刷一道,厚度3mm,施工完后应及时进行淋水养护。

2.应用效果

1、采用HRB400高强钢筋,大大提高了结构构件钢筋骨架的力学性能,在抗震锚固、搭接方面明显优于HRB335钢筋,其良好的可焊性在工人操作中也提高了一定的效率。

2、采用粗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提高钢筋连接的效率,降低了钢筋接头的成本,而且施工简便、容易掌握、质量稳定,颇受操作工人青睐。

3、采用外墙保温抗裂砂浆新技术,攻破了一直困扰建筑界的轻体保温层面裂断的难题,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外墙的防水性能。

4、采用快易收口网新技术,提高了混凝土浇筑留置施工缝的处理质量,快易收口网结构混凝土浇注成形后,形成了一个理想的粗糙界面(又称毛面),不必粗琢作业就能够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同时,快易收口网施工方便,既可以在安装钢筋之前放置,也可以在安装钢筋之后放置,在后浇带处理及大型的混凝土浇注因故中断或延迟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技术。

5、采用塑料垫块新技术,在结构施工中体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质量通病的效果。

6、屋面防水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的新型施工技术施工,达到控制质量通病的效果。

3、结束语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后现代建筑工艺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推广,大胆应用,并结合现代化科学管理,在建设工程施工生产中不断创造精品工程不断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不断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大建筑业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力度,对建筑业新技术内容也应加以调整和补充,不断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姓名:班级:学号: 陈 松 115121-05 20121000846

目录

摘要:...................................................3 第一章 引言..............................................4 第二章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4

2.1、地籍测量的发展.............................................4

2.2、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和特点...................................5

2.2.1、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5

2.2.2、现代地籍测量的特点.........................................................................................7

2.3、地籍测量精度要求...........................................8

2.3.1、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9

2.3.2、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9

第三章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10

3.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10

3.2、GPS 测量模式..............................................12 3.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12 3.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13

第四章 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14

4.1、GPS RTK技术的原理及方法...................................14

4.1.1、GPS RTK技术的原理........................................................................................14 4.1.2、GPS RTK的基本组成........................................................................................14 4.1.3、GPS RTK的测量方法........................................................................................15 4.1.4、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15 4.2、GPS RTK测量的技术设计.....................................16

4.2.1、GPS 网形设计规范要求...................................................................................16 4.2.2、GPS 的精度密度及设计依据...........................................................................17 4.2.3、GPS 网的基准设计...........................................................................................18 4.2.4、GPS 网的图形设计...........................................................................................18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籍测量方法.......................19

5.1、基本思想和技术流程........................................20

5.2、遥感影像处理..............................................20 5.3、遥感图像解译及精度分析....................................21

结语....................................................23 参考文献................................................24

摘要:

随着现代3S技术的快速发展,4D产品和高精度以及高效率的测绘仪的产生,地籍测量将逐渐与现代的测绘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地籍测绘从根本上发生转变。GPS以其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的优势,成为地籍测绘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包括GPS、RTK 技术的原理,分析了新技术的特点,明确了 GPS、RTK技术的施测条件,针对地籍测量的要求,在介绍地籍测绘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经济、精度、时间方面探讨GPS地籍控制测量的技术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方案。此外还介绍了现代遥感技术在地籍调回中的相关应用等。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依次介绍了地籍测量的发展和特点,现代地籍测绘的方法与精度要求,重点探讨了GPS、RTK用于地籍碎部测量的可行性,分析了各种误差来源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减弱或消除措施。并且论证了使用遥感图像处理来进行地籍调绘的可能性,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的分析,对于困难地区,采用本文所提出的集成思想是能够解决地籍碎部测量问题,满足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地籍测绘、现代测量、GPS RTK、遥感、第一章 引言

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面积, 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主要目的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必须为进一步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合理、规范、全面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在地籍测量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 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 地籍测量的仪器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在地籍测量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 现代测绘可以让测绘产品更加多样化, 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更高, 产品的使用与维护更加方便、快捷、直观, 其产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第二章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

2.1、地籍测量的发展

地籍这个名词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而地籍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国家的出现。在人类原始社会当中,土地处于大家“予取予求”的状态,那时的人们共同劳动,按照氏族的内部规则分享人们的劳动产品,并不需要去了解土地所处的状况及人与地的关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这个凌驾在劳动人民群众之上的机器出现了。这个时侯,地籍这个作为为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工具也随之出现了。而且它在保障国家的税收、维护国家土地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技术的层面讲,关于评价土地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日趋完善,土地的质量评估资料被纳入地籍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最为地籍基础数据的获取手段,无论测绘方法还是测绘仪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地籍测量的精度更高,地籍图的内容更加丰富,对边界等要素的描绘更加清楚和准确。这也就为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和规划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这时的地籍资料已经广泛地被房地产经营管理、规划设计、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财产税收、法律保护等领域所使用,地籍的内容也更加地丰富多彩,扩展了传统地籍应用领域,已经成为了多用途地籍,这也是今天在我们所说的现代地籍。

2.2、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2.2.1、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

所谓的现代地籍测量是为了获取并表达各种地籍信息而进行的各项测绘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就是测定土地以及土地附着物的权属界线、位置、面积等。现代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如下:(1)现代地籍的控制测量

现代地籍的控制测量又分为两个过程,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根据精度的不同它又被划分为基础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在布设平面控制网时应当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并且逐级控制的基本原则。高程控制测量的目的是测定控制点的高程,它一般采用水准测量的方式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现代地籍测量的控制测量应按地籍测量技术规范进行外业观测与内业计算。

(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地籍测量外业数据的获取。

a)实际测量单位及个人宗地的界址点、宗地内的地物点及地形点的坐标。b)导出实测点坐标并在计算机上借助成图软件展点。

c)参照外业草图,在地籍软件的支持下,将所展的点进行绘图处理。d)把做好的图用绘图仪打印出来,到实地去检查有无漏测和测错,并在图纸上进行标注。

e)根据实地检查的情况,到现场去进行补测,并在内业进行修改。f)通过外业实际打点检查,在确定地籍图的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在图上标界址点和界址线,最后输出地籍图和街坊地籍图。

(4)地籍测量的内业编绘

a)地籍测量内业的主要内容是外业获取的数据输入和各项成果的输出。地籍测量的内业成图编辑是在地籍成图软件上进行的。

b)根据外业权属调查的结果和权属所有人的产权证、土地证和身份证等信息进行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和等级编号。

c)将外业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机的输入,并进行地籍图的绘制。d)把做好的地籍图进行绘图仪或打印机的输出,工外业检查使用。e)经过外业实地巡视检查和打点检查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修改和处理。f)在计算机上对地籍图标明界址点和绘制界址线,按街坊进行划分,并绘制街坊地籍图、宗地图、分幅地籍图、图幅接合表和控制点展点图(1∶5000)。

g)打印宗地图及各类面积统计表等。

h)根据应该上交的成果目录逐项整理各项成果资料,并进行技术总结。(5)地籍测量成果的检查与验收

检查验收的程序是:作业员进行自查—各作业组进行互查—测量队检查—上级门检查—省质检部门检查。(6)地籍测量成果提交

地籍测量应当提交的成果包含:控制测量图件资料、控制测量外业记录手簿、碎部测量的观测数据、控制点的点之记、地籍调查表、地形图、地籍图、街坊地籍图、宗地图、分幅地籍图、面积统计表、技术总结等资料。并提交以上各种成果自交的电子数据光盘。地籍测量流程图如图 2.1:

图 2.1 地籍测量流程图

2.2.2、现代地籍测量的特点

不同于基础测量及专业测量,现代地籍测量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认为只要是涉及到了与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有关的测量问题都被看做是地籍测量。具体情况表观为:

(1)现代地籍测量是在政府干预下的一项基础性的测绘工作,它也是具有法

律意义的政府对土地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性的一种技术行为。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一般都把地籍测量称为官方测绘。那么在我们国家,每次都是经过朝廷或者政府下达命令进行的地籍测量,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为了对土地产权的保护,其二是为了保障政府对土地行使税收权利。在当前阶段开展的现代地籍测量工作,也是国家为了保护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土地为根本目的,并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现代地籍测量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时提供精确的而又

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透过地籍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地籍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地籍测量的历史过程,测量技术一直都是地籍资料获取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地籍进行完善的测量工作,可以为解决土地纠纷、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对土地进行税收等方面提供合法的准确的数据。(3)现代地籍测量工作都是以前期的地籍调查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充分仔细 的地籍调查,可以获得完整的各种地籍调查资料,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确定有效的地籍测量方法,最终提供满足地籍测量与干礼需要的各种文字、数据和图件资料。

(4)现代地籍测量也是对土地及房屋等各项证件进行的一次勘验。在地籍调

查和地籍测量的基础上,可以重新审核持证人对土地及房屋等所有权的位置和范围,勘验产权登记与实地使用情况的一致性,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可以为土地房屋等的权属进行确认,为地籍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5)现代地籍测量中使用的测量技术标准要严格遵守国家地籍测量技术规范

要求。国家地籍测量技术规范标准是进行现代地籍测绘的根本依据,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对地物地貌的测绘,在精度上要确实满足要求,地籍测量提供的各种数据是政府进行土地等管理的法律依据,必须客观和公正,符合实际情况。

(6)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现势性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利用

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不断在改善,地籍的内容变化频繁。为了能够保持地籍内容的现势性,必须较之以前缩短地籍测量的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土地的使用状况和其上附着物的情况,是地籍反应的内容与现实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

(7)现代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更加先进。在现代地籍测量中,已经集成了

当今测绘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不仅有对普通测量、面积量算等知识的应用,而且把数字化测图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以及 GPS技术等应用到了现代地籍测量当中,使得现代地籍测量的精度更高,速度更快,地籍成果资料更加全面和客观。

2.3、地籍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碎部测量,在实际工作中,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及成图比例尺取决于所测地区地籍要素的复杂程度及经济发展要求。

2.3.1、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地籍控制测量又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2 种。地籍以测量工作按照基本控制测量为基础,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 网。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指定的,《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0 mm。

2.3.2、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及海岸、滩涂等主要水陆设施的测绘。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 同的等级(见表1)。

地籍测量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需要。

第三章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图、表、册、卡等)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 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 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3.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划、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 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高,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针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工具的合理选择和搭配。野外数字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电子速测仪,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3 种方式:

(1)全站仪+电子记录簿(如PC-E500,G RE3,G RE4 等)+测图软件。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控制点和目标点)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记录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同传统的测量手段(外业白纸测量、内业数字化)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技术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操作可视性较差,草图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2)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是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可价格昂贵、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3)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②相同,采用蓝牙传输,这种系统定位于地籍数据的前端采集部分,通过使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PDA 来满足外业测量的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度和效率都很高。这种系统虽然不完善,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3.2、GPS 测量模式

GPS 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 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RTK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 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通过实例证明,可以得到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能够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 RTK 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

(1)GPS RTK 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GPS RTK 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 RTK 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图,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2)GPS RTK 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3.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 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如正射影像地籍图、三维立体数字地籍图等),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 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3.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帐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三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地貌、建筑物、已有资料等)、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第四章 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4.1、GPS RTK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4.1.1、GPS RTK技术的原理

GPS RTK技术采用差分GPS三类(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中的相位差分。这三类差分方式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流动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前两类定位误差的相关性会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空间距离的增加其定位精度迅速降低,故GPS RTK采用第3种方法.GPS 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相同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及时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GPS观测值,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分修正法和差分法.修正法是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发送给流动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流动站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4.1.2、GPS RTK的基本组成

以美国天宝(Trimble)5700双频接收机为例来说明RTK的系统组成:

RTK系统的组成(以下Trimble5700为例)

基准站

基准站GPS接收机及接收天

线无线电数据链电台及发射天线12V 60A直流电源

流动站

流动站GPS接收机及接收天线无线电数据链接收机及天线

TSC1控制手簿 4.1.3、GPS RTK的测量方法

(1)“无投影/无转换”法.直接用接收机在基准站和流动站接收WGS84坐标和相应的地方坐标根据一定数学模型进行转换.这种方法基准站不一定要安置在已知点上,但根据不同的转换方法,需要观测一定数量的已知点。

(2)“键入参数”法.把用静态观测求得的WGS-84坐标和地方坐标键入到控制手簿中,进行转换,也可以置入静态观测平差时求取的转换参数.该方法基准站须架设在已知点上,但可以不观测其它已知点(为了检核,建议在方便时还是观测一定量的已知点)。

设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并将一些必要的数据如基准站的坐标、高程、坐标转换参数等输入控制手簿,一台或几台GPS接收机设置为流动站.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基准站电台发送到流动站,流动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与基准站发来的信号传输到控制手簿进行实时差分及平差处理,实时得到本站的坐标和高程及其精度指标等,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实测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的要求,手簿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受该成果,接受后手簿将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同时存储到手簿中。

4.1.4、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

RTK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目前采用UHF频段,当功率一定时,发射距离随天线高度增加而增加,如(1)式所示: 发射距离= 4.24 ×(H1 + H2)km(1)(1)式中: 4.24为经验值;H1 为基准站电台的天线高;H2 为流动站的天线高。4.2、GPS RTK测量的技术设计 4.2.1、GPS 网形设计规范要求(1)GPS 网形设计的依据

GPS 网布设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主要依据是 GPS 测量规范和测量任务书,以得到最优的布设方案。

技术设计准备:收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以及测区总体建筑规划和近期发展状况的资料。根据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和已有 GPS 站点等资料,如点之记,成果表等。在 GPS 方案设计时,一般首先依据测量任务书提出的 GPS 网的精度、密度和经济指标,再结合规范规定并现场踏勘具体确定各点间的连接方法,各点设站观测次数、时间长短等布网方案。(2)GPS 网技术设计的原则:

a)GPS 网一般应采用由独立观测边构成的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附合路线,以构成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b)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的地面控制网点相重合。重合点数不少于 4 个,以便可靠地确定 GPS 网与地面坐标系统的转换。

c)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相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d)为便于观测和水准联测,GPS 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为了便于其他常用方法扩展和联测,可在网点附近(大于 300 米)布设一个通视较好的点位。

e)GPS 网点的点与点间尽管不要求通视,但考虑到利用常规测量加密以及水准网联测的需要,每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f)为了顾及原有的城市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利用,应采用原有城市的坐标系统。

g)GPS 网必须由非同步观测边构成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 4.2.2、GPS 的精度密度及设计依据

(1)GPS 测量精度标准

对于各类 GPS 网的精度设计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用于地壳变形及国家大地测量的 GPS 控制网可按表 3.1 进行分级。用于城市或工程的 GPS 控制网可按表3.2 进行分级:

注:当边长小于 200m 时,以边长中误差小于 20mm 来衡量。(2)各等级 GPS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标准 其形式为:=a2(bd)2 式中: σ—距离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ppm); d—相邻点之间的距离(km)。

在实际工作中,精度标准根据测区大小、GPS 网用途来设计网的等级和标准。⑶GPS 点的密度标准

制定 GPS 网的密度标准,主要是考虑任务要求和服务对象。密度标准参考表3.3 的规定执行(表中的单位为单位:km)。

4.2.3、GPS 网的基准设计

GPS 外业数据获取的属于 WGS84 坐标系下的数据,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需要使用的是国家坐标系或者是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坐标数据。故此在进行 GPS 网的技术设计时,应该必须首先明确 GPS 所采用的起算数据的坐标系统。GPS 网的基准包括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在基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设计时应当考虑在地面坐标系中确定起算数据并在观测时要联测这些地方控制点,以便在计算时对坐标系进行转换。

(2)对于 GPS 网内已知的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者是城市的等级控制点,在构成 GPS 网时要考虑它们分布的位置,尽可能使它们分布在网的四周区域,并最好构成长边,使 GPS 网的轻度高保证解算的精度。(3)参与联测的已知高程点为了保证未知点高程拟合的精度需均匀分布在整个 GPS 网中,对丘陵或山区联测高程点应按高程拟合曲面的要求进行布设。

(4)对于 GPS 网的坐标系应该与已知控制点的坐标系相一致,并尽可能与本测区已有的坐标系相一致,方便以后的使用。

4.2.4、GPS 网的图形设计

根据不同的用途,GPS 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四种基本方式。也有布设成星形连接、附合导线连接、三角锁连接等。选择什么样的组网,取决于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野外条件及 GPS 接收机台数等因素。(1)点连式: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一个公共点的连接。如图 3.1 所示:(2)边连式:同步图形之间由一条公共基线连接。如图 3.2 所示:(3)网连式: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公共点相连。

(4)边点混合式连接:把点连式与边连式有机结合,组成 GPS 网的方式。如图 3.3 所示:

(5)三角锁连接:用点连式或者边连式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同步图形。如图 3.4 所示:

(6)导线网连接:如图 3.5 所示:(7)星形布设:如图 3.6 所示: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籍测量方法

现以甘肃张掖开展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试点项目为实例,通过试验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

试验概况本次试验选用0.5 m 分辨率的GeoEye 遥感影像,该影像的时相接近本次试验的时间,因此现势性较强。为了提高遥感影像正射校正的精度,裁剪了一幅覆盖一个村庄且面积不超过1 km2 的矩形遥感影像(如图2 所示)进行试验。该试验区地势平坦,区域内的建筑物绝大部分为平房,高度均匀且低矮。首先用全站仪或GPSRTK 全野外数字化测绘了试验区内的界址点和地籍图。界址点和地物点都具有相同的精度,且基本上都能达到图根点的精度要求。

5.1、基本思想和技术流程

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测定宅基地界址点位置和测绘地籍图。本文所研究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用全站仪或GPS RTK 测量宅基地的界址点,然后用界址点作为像控点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参照外业测绘的界址点、界址线,从遥感正射影像图上解译地物绘制地籍图。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

5.2、遥感影像处理

在正射校正前,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影像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灰度)、去掉不要的灰色或斑点等,以提高遥感影像的清晰度;然后对其进行正射校正:

试验区遥感影像在试验区内分别均匀地选取了4 个和16 个界址点作为像控点,然后进行一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正射校正,结果差别很小。这就说明,当被校正区域较小时,有效的像控点个数也会较少。最后选择用4 个点校正的正射影像图进行后期的试验。

5.3、遥感图像解译及精度分析

为了提高图像解译的精度,首先在测量界址点时对图像进行野外调绘,并将外业测绘的地籍要素(如界址点、界址线和宗地等)叠加到遥感正射影像图上,以此为控制和参照进行地物要素的解译;然后将解译后的地物图形与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物图形进行比较,如图3 所示。其中,浅色的是解译的图形,深色的是全野外测绘的图形,从而检验解译地物的精度。

均匀选取100 个同名地物点,以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物点坐标为真值,对同名的解译地物点的坐标进行精度检查,检查结果见下表:

以2 倍中误差(0. 5 m)作为限差,在剔除了2 个超限的误差后,计算得到解译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考虑到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物点精度与图根点精度相等,所以该精度就是解译地籍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和《城市测量规范》(CJJ /T 8—2011)的规定: 大比例尺地籍图(或地形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 mm,即1 ∶ 1000 和1∶ 2000地籍图(或地形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分别不得大于0.5 m 和1.0mm。由此可以确定,据此方法解译的地籍图上地物点的精度能达到1∶ 1000地籍图的精度要求,但略低。在实践操作时,一定要保证正射校正和调绘的精度,才能保证达到1∶ 1000 的精度要求;否则,虽然一定能够达到1∶ 2000地籍图的精度要求,但可能会超出1∶ 1000 地籍图的精度要求。总之,该方法测绘的地籍图一定能够达到农村地籍图的精度要求。本次试验之所以达到理想的精度要求,主要是因为采取了如下措施: 1)确保校正精度。一方面,选取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不要低于1 m,影像范围最大不超过1 km2(这适合农村村庄分布零散的特点);另一方面,选择野 外全站仪实测位置良好的界址点作为像控点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2)确保解译精度。一方面,解译前对影像进行了野外调绘;另一方面,在解译时,将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籍要素(界址线和宗地)叠加到遥感影像上作为控制和参照进行地物的解译。另外,当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区域属于山区时,在制作正射遥感影像图时必须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校正,才能保证解译地籍图上地物点的精度。该试验区是本试点县乃至整个甘肃河西走廊

地区最典型的一个区域,因此该试验区的方法和经验可以推广到整个河西走廊地区乃至西北五省区。

结语

现代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地籍测量的传统工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充分增强了地籍测量的效率,为国家土地测绘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别,其主要标志在于技术是否高度集成和数据流是否连续。测绘仪器的智能化和内置软件的高度集成以及数据的无线传输,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全国“数字国土”工程的全面展开,以数字测绘技术、3S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已经在地籍测量中广泛使用。通过对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多种测量模式的分析,比较现代地籍测量同“数字国土”之间的关系,总结地籍测量的基本框架,将现代测绘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地籍测量中已经势在必行,并且随着GPS 卫星的拓展和Galileo 计划的全面实施,各种航空航天设备的精度不断提高,利用卫星定位与PDA 组合模式和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将是现代地籍测量手段中最具有广泛前景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5-18.[2] 姜友谊.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研究.西安科技大学 [3] 马永健、张武英.GPS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西安)航测遥感局.2013 [4] 张述清、杨润书、朱明.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云南省地矿测绘院

[5] 郑 培.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河北省地矿局

[5] 李靖.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测量模式与精度要求.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国土资源局

[7] 孙铁军、任伟.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第三测绘院.2007 [8] 陆贤东、顾和和、王飞.网络RTK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分析.中国矿业大学.2008 [9] 谢现科.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10] 宋洋.GPS-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1] 储晓圣.地籍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安徽同绘家园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3

下载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施工中的应用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施工中的应用为了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成本,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满足室内装饰装修的使用功能,在施工中我公司......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信息技术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影响 敦煌三中 摘要为了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化学新教材教学服务,了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新教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化学新......

    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沈丘老城镇第二初级中学金静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广泛进入课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5篇)

    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大量的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被研究和创新应用。特别是生态技术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了关键作......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1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们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全)

    【标题】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作用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感悟

    新媒体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感悟 关键字:新技术 新媒体 数学感悟 摘要:在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对新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意见

    对新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意见 从一开始我就习惯于传统的黑板、讲桌、讲台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多媒体教学没有尝试也不愿意尝试。 我觉得传统的授课方式至少有以下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