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读老三篇读书笔记
重读老三篇读书笔记
这是我第三次读《老三篇》,可在某种意义上,我这也算是第一次读《老三篇》。前两次都是自己独自学习,当时只觉得毛主席写的这3篇经典文章很好懂,要表达的意思明白、不隐晦。这次,在马校长的引领下重读了《老三篇》,课后非常的震撼。之前对《老三篇》的理解停留在白话文好懂这层次上,那只是因为我还没真正读懂这三篇。同样是《老三篇》,这次真的是觉得:简单的话,却蕴含大道理,它值得我用一生来挖掘并践行它的深度内涵。第一篇是《为人服务》。这篇文章,如果就白话文的字面意思而言,它是毛主席在警备员张思德葬礼上的一篇讲话,肯定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他的死重于泰山。这是我在这次学习《老三篇》之前的理解,而这次,我有了不一样的思维火花。在同学讨论发言时,有一个同学把“为人民服务”定位于“信仰”,马校长说不对。在他再度思索定位时,我也想了很久,总感觉朦胧中知道它大致该是一个很崇高的原则,是一个我们毕生最大的追求,可要真正把它定位,自己却也真是有点迷茫。最后,马校长说,“为人民服务”是一个立场问题,这时才恍然大悟。我觉得,能思考那么长,证明我们对这句话是有一定理解的,但朦胧中带点迷茫,那说明我们还没“吃透”它,还需要别人的引领、积累理论知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价值就在于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的我们,不仅得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得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去践行“为人民服务”。身边的同学是人民,地铁上的老弱病残是人民,街道上摔倒的老人更是人民。
第二篇是《愚公移山》。高中时,学过文言文《愚公移山》,可能也是因为这的关系,每次读毛主席的《愚公移山》时,总还是把深度停留在文言文那个层次上。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在毛主席看来,大会得出了有希望、生命力强的种子,但如何把这些种子撒到全国各地结出丰硕的果实是一个有难度的过程。借愚公移山这个典故,毛主席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像愚公那样去坚持,只要我们团结全国人民,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地去坚持,那我们也一定可以收获“移山”成功的喜悦。除此之外,我在这次学习中还注意到了另一个闪光词“先锋队”。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当时可能什么都不多,但最多的却是人民。如何把最为广大的人民发动起来,让他们万众一心地拥有像愚公那样的决心而不是智叟那样的短见,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像金字塔那样,最顶层的共产党与最底层的人民间需要发展一批觉悟高、有决心、不怕牺牲的先锋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屹立不倒的坚固金字塔,让大会的种子在全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是《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以前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对白求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技术我们都是非常的尊敬跟仰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毛主席肯定了白求恩作为国际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精神,也肯定了他作为一名“医生”的高超医术。当下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我们,从党员身份来说我们有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从专业技能来说为中国未来的科学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们的梦想。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实验的挫折,面对生活的困惑,还是会迷茫,会害怕,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之社会大潮中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现在,对于徘徊在我身上很久的这种胆怯跟不自信,我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了自己全部的能力,那对于社会而言你就是最闪光的能力。
第三次读《老三篇》,我觉得前两次的所得全是皮毛,上面洋洋洒洒写了将近1000字的收获会是我关于《老三篇》的最终感悟跟收获吗?我想不会,因为人一直在社会中成长,一直在思考。《老三篇》,是在教我们怎么去看待社会、怎么去看待世界。下次再读《老三篇》,那时估计会再次感慨前三次的所得又全是皮毛,而我,期待着下次读《老三篇》的收获。
第二篇:重读相约星期二 读书笔记
重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我曾经提及过,当我看到《相约星期二》出现在推荐的书目上,心里是有点小激动的。因为我当年购买这本书,其实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余秋雨教授曾为该书写作序言: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时光过了十年,一本书在浩瀚如大海的书市生存下来,并且依然给一代一代的人以感动,是很了不起的。最近,更有台湾艺人金士杰和卜学亮将此书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于是,当今年寒假学校阅读专题再次推荐了这本书后,我又一次打开书本,以我经历了十年的人生的眼光再次审视感悟这本好书,学习生命的智慧。
书中所揭示的生命箴言,来自于一个老人。这位老人是教授,所以显然他有智慧,这位老人罹患绝症,书中所以记录的言语是他生命最后时光坦诚的感悟,所以有着难得可贵的率真和超然。他那些平和亲切,幽默睿智的谈话好似一双历经岁月、枯老而温存的手,抚慰世间芸芸众生。
当我这次重读的时候,最深地击中我内心的是这个问题: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
莫里教授的回答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记得当年我还年轻的时候,阅读到这样的话,似乎心有触动,有被教授单纯的生活观念而感动。而当我十年后重读此段,虽然,这些文字是已经曾经见到过的,心中留有大概的印象,然而它们在我心中却掀起巨大的波澜。因为在工作、婚姻、赚钱、买房等世俗现实生活历练之后,更能感受到人活一辈子,面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和物欲的渴求,若要在心中坚持淡定、自然、平和的生活心态的不容易。
古人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在这个充溢着现代商业气息的大都会,审视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什么?曾经有位作家说过,当你在年迈回顾你的一生最美好珍惜的记忆的时候,绝对不会是哪一次加薪提干,购车购房,一定是和亲人相伴度过的时光。
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从农业文明跨入商业文明,人们内心最深层的渴念是一样的,人心其实可以很单纯,很干净。尤其在人类的发展将我们的地球鼓弄得千疮百孔的今天,提倡简单生活,应该是人类的未来。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坚守住内心的纯净。人的一辈子其实很短暂,我们是否一定要等到大限来临之前才能回到孩子一般纯真心灵呢?
重读《相约星期二》,是我在身为人师十五年以后。我感动于本书的出版,我以为它也是一个动人故事。事实上,最初米奇每星期飞越长途去聆
听教授的授课,并不是功利地为了写书出版。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时光是一个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由于教授在治疗期间花费了巨额医药费,于是最终米奇决定出版书作,将所得偿还老人遗留的债务。
我不由想,当时,米奇得知了教授重病的消息后,是什么使得他能每星期乘坐飞机去赴这场星期二的约会的?如果莫里教授没有在大学期间,以他巨大的人格魅力给与了他学生终生难忘的教益,米奇又怎么会当即作出这份决定?
我还想,一个真正有思想有灵魂的老师,他所赋予学生的教育是否就在离开学校后结束了?我深信,其一,米奇从莫里身上在大学期间所受到的感染一定是影响他终生的。其二,一个教师的授课,不仅在课堂里,更在人生里;教学的内容,不仅有知识,更有生命的智慧。
是为启迪,当自勉努力。
第三篇:《老猫》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
《初探》(理论)1979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
《朗润集》(散文集)1981
《季羡林散文集》1986
好词
斟酌炯炯有神蜷曲暴烈如虎声色俱厉寸步难行温柔敦厚耸人听闻威风凛凛大煞风景大快朵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爱莫能助置若罔闻若有所失若有所悟赫赫有名煞费苦心老生常谈黄土一抔胡思乱想竞妍争艳瞠乎后矣耄耋之年
好句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②外面正下着小雨雨丝一缕一缕地向下飘落像是珍珠帘子.时令虽已是初秋但是隔着雨帘还能看到紧靠窗子的小土山上丛草依然碧绿毫无要变黄的样子.在万绿丛中赫然露出一朵鲜艳的红花.古诗“万绿丛中一点红”大概就是这般光景吧.这一朵小花如火似燃照亮了浑茫的雨天.③同它们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别扭.④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窗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刚好像富富有余.⑤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⑥后来果然朋友又送来了一只浑身长毛洁白如雪两只眼睛全是绿的亮晶晶像两块绿宝石.⑦过了大约又有一年的光景有人又送了我一只据说是纯种的波斯猫两只眼睛颜色不同一黄一蓝.在太阳光下黄的特别黄蓝的特别蓝像两颗黄蓝宝石闪闪发光竞妍争艳.这只猫特别调皮简直是胆大无边然而也因此就特别可爱.我的感悟
作者通过对老猫咪咪虎子和另外两只小猫多年的观察与描写引发了作者对生死何去何从的感悟.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爱猫的人.作者因爱猫而养猫后又因养猫而更爱猫.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吗像我有了一项兴趣努力去实现它有时却因为太过专注于它而有些厌烦.我觉得我应该学习季老因爱它而努力却不应为此而厌烦.从文章的另一处:在咪咪大小便失禁的时候季老宁可弯下耄耋之腰为它擦尿也要遵循他的一条戒律:绝不打小猫一掌.可以看出他对猫的感情是非常深的用作者的话说:“每天晚上它们俩抢着到我床上去睡觉.”人与猫的关系亦于此真可以说是给别人一个微笑你也会收获一个微笑.作者在后文中大谈猫之灵性季老家的猫咪咪在九岁时却露出了下世的光景不久之后咪咪便自己离开家安静地死去了.季老为此“内心颤抖不已”.从而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深思.我同意季老的想法我们是该向猫学习不惊动于世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死去.但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呢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在自己的大限时谁不希望和陪伴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呢就算是做到了谁又会保证能让自己的家人不担心呢那么社会上的人们又会怎么认为呢指手画脚还是举手赞成我们这些“世界主宰”确实应该学习一下猫如果我们都像猫一样离去那社会和家庭又可以减少多少麻烦呢
也许我还没有资格说这些话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这社会上的许多事但这确实是我想说的.
第四篇:《老有所依》读书笔记
抽得闲暇把那本在省图书馆借的剧本《老有所依》啃了大半,也借此看了两集电视剧,太多的感动无以言表。相形之下,纸上文字更让我感触,让我记住了编剧家陈彦,导演赵宝刚,以及饰演江木兰的刘涛。由此得些感悟,与君共勉。
《北京青年》并没有怎么看,但从其中道听途说重走青春的风花雪月还历历在目,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心理却在赵导新作《老有所依》勾勒的“未来蓝图”里被深深扎上了一刀。
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在每天为工作忙碌和为生计奔波的单调色彩里,是那么奢侈,我们不断退而求其次,直到无路可退,我们不停挣钱,透支着十年后的健康,我们不断安慰自己,只是想生活变好一点,让买房成家的愿望终在现实里有栖息之所,即使这么一丝念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必须忍受的无奈、不得不面对的烦恼,都远不只一点点。
伴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的,除了更多的责任以外,是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变老,失去的是再也无法不管不顾的自由。
在仔细读剧本的期间,很多台词就像回形针,不偏不倚的扣中心坎,当头棒喝一般,紧且痛:
“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它风里雨里的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这是什么爱呀!是爸爸妈妈给我的爱。”
“ 作为人,想要追求个人价值,需要远走高飞,可是作为子女,需要孝敬父母不离左右。”
“ 小时候让父母管着,让老师管着,长大了让单位管着,让爱人管着,老了,就得让儿女管着了。”
“铁饭碗呀,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是一辈子无论到哪儿都有饭吃。”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父母养老问题,我觉得我昨天还在跟我爸撒娇呢!”
“其实谁家都一样,父母和子女,一辈子都聚少离多,能团圆的日子都很珍贵。”
“老伴老伴就是老来有伴,到老了呢,还能一起吃饭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伴。”
当江木兰对吕希谈起自己来北京上学、工作、成家、生女过程中所忽略的事,曾经漂泊,或正在漂泊的观众,会被掷地有声诸如此类的台词不断敲击心房。
父母竭尽所能给予子女们的关心和爱,不计回报,反而是我们常会忽略对他们本应有的付出与更多的关心和爱,那不是逢年过节拎着一盒盒保健品的嘘寒问暖,不是单纯塞钱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例行公事。大多数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围绕身旁吃餐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给他们打打电话和常回家看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今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令这句话变作了古训,在家乡不能一展拳脚或是想追随恋人的脚步到新地方生活,离开父母纵有再多的舍不得,亦有开启生活征程新奋斗的诸多理由,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才能体味到在故土与亲人相依相伴的温暖。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亲情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温暖,父母用手背为我们阻挡着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用手心为我们释放着绵绵不断的爱的阳光。
第五篇:《老有所依》读书笔记
抽得闲暇把那本在省图书馆借的剧本《老有所依》啃了大半,也借此看了两集电视剧,太多的感动无以言表。相形之下,纸上文字更让我感触,让我记住了编剧家陈彦,导演赵宝刚,以及饰演江木兰的刘涛。由此得些感悟,与君共勉。
《北京青年》并没有怎么看,但从其中道听途说重走青春的风花雪月还历历在目,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心理却在赵导新作《老有所依》勾勒的“未来蓝图”里被深深扎上了一刀。
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在每天为工作忙碌和为生计奔波的单调色彩里,是那么奢侈,我们不断退而求其次,直到无路可退,我们不停挣钱,透支着十年后的健康,我们不断安慰自己,只是想生活变好一点,让买房成家的愿望终在现实里有栖息之所,即使这么一丝念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必须忍受的无奈、不得不面对的烦恼,都远不只一点点。
伴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的,除了更多的责任以外,是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变老,失去的是再也无法不管不顾的自由。
在仔细读剧本的期间,很多台词就像回形针,不偏不倚的扣中心坎,当头棒喝一般,紧且痛:
“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它风里雨里的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这是什么爱呀!是爸爸妈妈给我的爱。”
“ 作为人,想要追求个人价值,需要远走高飞,可是作为子女,需要孝敬父母不离左右。”
“ 小时候让父母管着,让老师管着,长大了让单位管着,让爱人管着,老了,就得让儿女管着了。”
“铁饭碗呀,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是一辈子无论到哪儿都有饭吃。”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父母养老问题,我觉得我昨天还在跟我爸撒娇呢!”
“其实谁家都一样,父母和子女,一辈子都聚少离多,能团圆的日子都很珍贵。”
“老伴老伴就是老来有伴,到老了呢,还能一起吃饭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伴。”
当江木兰对吕希谈起自己来北京上学、工作、成家、生女过程中所忽略的事,曾经漂泊,或正在漂泊的观众,会被掷地有声诸如此类的台词不断敲击心房。
父母竭尽所能给予子女们的关心和爱,不计回报,反而是我们常会忽略对他们本应有的付出与更多的关心和爱,那不是逢年过节拎着一盒盒保健品的嘘寒问暖,不是单纯塞钱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例行公事。大多数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围绕身旁吃餐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给他们打打电话和常回家看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今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令这句话变作了古训,在家乡不能一展拳脚或是想追随恋人的脚步到新地方生活,离开父母纵有再多的舍不得,亦有开启生活征程新奋斗的诸多理由,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才能体味到在故土与亲人相依相伴的温暖。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亲情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温暖,父母用手背为我们阻挡着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用手心为我们释放着绵绵不断的爱的阳光。
剧中,木兰的公公突然撒手人寰,留下身体不便的婆婆;远在老家的父亲孑身一人并要负责爷爷的养老,他们能依靠的子女,却在朝九晚五的工作里各自忙碌,夫妻俩尽一切努力找到了看起来合心意的保姆,木兰把爸爸和爷爷从老家接过来,挤在大家都感到不适的新环境里一起生活。却终是,保姆并不是真心对待吕母,爷爷终究还是想回家,不肯暂停的压力催生出新的问题。
为了减轻彼此负担,吕母病重不医,其子悲痛地放下了打急救车的电话夺门而出,此刻,小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养儿女所遭受的罪,让他又折返回去,发现母亲安详的离开人世,之后,和悦悦的对话中,一句“悦悦,在这个世界上,我永远没有妈妈了”。这一段文字,着实让人动容。
另外两个普通家庭,也处在“一说都是泪”的困苦里,余淼自小身体不好,被母亲亚芝宠着爱着,可不断被好事的媳妇田咪力图掏空亚芝养老的本,还眼高手低不断惹麻烦;木兰的上司雷颂华,因为不善表达和母亲常有争执,方琼是很强调存在感的老人,可是雷颂华却偏偏不喜欢用母亲认可的方式和她相处,母女之间继续摩擦不断也都不肯主动认输……
不敢想象,这些画面也许将是你我十年、二十年后的生动写照,剧集着力表现这样现实和心灵上的双重困惑,不是要我们早早就放弃寻找生活的快乐,恐惧的预防针,并非令我们不去担惊受怕,也不是用未来为难现在,而是让我们在终究要面对时,正视它,能调整好心态。老有所依,是无法实现的梦,还是必须面对的坎,就让我们一点一点,慢慢实现这一长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