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读近代史
《重读近代史》读后感
读了《重读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近代历史,作者朱维铮尝试似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朱维铮用思辨的方式将每一步对历史的推测和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全书通过史论结合得出严密的结论,他对历史考证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挨打必因“落后”?多年来当我们总结晚清不被侵略的原因时,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中国当时的近代耻辱史是因为经济、军事武器的落后。我们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当做是真理来读。但是朱维铮却从有力的数据中列举出这种思维的不合理性。“直到清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二十年,即清嘉庆帝死而道光帝立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从数据中明显看出我国的当时的经济依然是世界第一的,这一数据彻底的否定了我国当时的落后这一说法。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习惯的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却忽略了外国的列强为什么要侵略我们,不可能是因为中国一穷二白,不然外国从中国抢走的世界级珍宝是从哪里来的,正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外国列强才会像豺狼一样用最野蛮的方式攻打中国,试想中国在没有外国人侵略之前,虽然是并不先进的小农经济,但是百姓的生活也是井然有序的,百姓也安然自得。我认为我们挨打的最直接的原因列强窥视我国的财物。殖民后的中国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候都糟糕。换一个角度在唐朝时期我国处于领先于世界的水平但是我们从未像列强一样侵略他国,而西方国家就趁清朝末期时政治封建,而他们有了强兵烈器时就肆意殖民中国,贪婪的想要抢走中国的一切。朱维铮推翻了我的挨打是因为落后,通过具体的史料中总结出“乃至后起的日本竞相瓜分的鱼肉。个中的历史原因,不正由于当时经济繁荣下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落差所导致的吗?”作者通过列举了7个具体的理由还给了读者一个我们真正挨打的原因,让我从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挨打的历史。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他对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的质疑值得我们学习,他不被已有的观点所影响,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读朱维铮的慈禧垂帘听政的合理性、胜保的浮沉、慈禧和胜保、胜保的非死不可、慈禧破满清惯例等这几个章节,十分清晰的写出了慈禧从小宫女走向晚清大的专政的独裁者过程。作者一步一步有序的讲述了慈禧是如何将她垂帘听政的不合理变成合理“首先承认肃顺等驳太后垂帘议违反祖制,接着笔锋一转,宣称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设置,也非本朝祖制,说它不过是昔日军机大臣的异名,而肃顺等将其职能佐助皇上行事,变作主持国政,先犯太阿之柄不可假人的祖训。而后追述自汉晋辽太后临朝,到宋明太后护佑幼主的圣明史,大讲“政治”由太后裁决施行,对于君主大权不旁落的好处。”他对每一步的讲述都有充分的引证都标明出处,看出朱维铮在看了大量的史料后,逻辑清晰的整理出合理的历史事件,分述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让不了解历史的读者能很快理解辛酉政变。《世界经济千年史》、《海图国志》、《水经注》、《楞严经》、《群经概论》、《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山海经》、《仁学》、《乙丙之际箸议》、《心史史料》、《革命军》、《阅世编》、《啸亭杂录》、《钦定大清会典》、《东华录》、《时晴斋主人年谱》„„这些只是在文中出现的一部分引证的书名,可见作者是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后总结出来的。这和现在的一些学者几个月就出一本书,对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毫不负责,一本书中能找出几百处错误。
第二篇:《重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拿到《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是“重说”二字,为什么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和叙史方法与我们读过的教条正史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本书得知,书中内容没有辜负《重说》这个响亮的名字。在张鸣老师严肃活泼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张鸣老师对历史的评价很客观,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作家赵焰写的《晚清有个李鸿章》这本书,将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呈现给我们,李鸿章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卖国贼,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很爱国但性格软弱,他的思想的深远和当时的无奈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事实。还有我们前期读过的《苦难辉煌》,这三本书均以真实、客观的历史画面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
读《重说》,我们以史为鉴,应该有所启迪: 正确看待历史,客观评价历史。我们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人民遭受了极大苦难屈辱,所谓怨妇心态。我们的民族英雄奋起反抗,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谓泼妇心态。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所谓情妇心态。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国人对待近代史常见的“三妇”心态。如果把这“三妇”心态结合起来,各占其一,我想,应该就是对历史比较理智的看法。我们不是要批评“三妇”心态,而是要客观、冷静的看待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比如说,在我们前些年小学生的课文中,有关批评国民党的题材很多,把国民党说的很坏,我们的小孩在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被灌输了片面、偏激的思想,确实有不妥之处。现在小孩子们学的课文没有这种情况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近代中国为什么遭受了如此多的欺凌,就是因为我们远远落后了。世界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百花齐放,可是我们的清政府还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还很鄙视周围的“蛮夷”。当英国人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示洋枪洋炮的时候,乾隆爷还在得意洋洋的炫耀骑马射箭。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就在清政府节节败退,丧权辱国的时候,一些人还是盲目自大,固步自封,阿Q精神真够强的。所以,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铁路上班很幸运,竞争相对较小,还有稳定的收入。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而且现在的形势日益严峻,铁路正在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有思想准备。
杜绝用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描述,其中难免夹杂者作者的立场。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还原历史的真相。在我们的印象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名望很高,国人都很崇拜他,其实当时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才是众望所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了很多洋人,也杀了更多的中国百姓。号称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刚开始也相信用迷信的手段打败侵略者。世界伟人牛顿后半生一直在研究神学,直至终老。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想不到的。当我们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有新的理解和启迪。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是,不要过早地下结论,第一印象很重要,但不是全部。我们思考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就像发生一次事故,我们要充分调查,要在管理上深度剖析。一切偶然事件中包含着必然事件,一个问题、一个事故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
领导的决策很关键。我们看到,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都失败了,三个事件的共同特点是最高统治者不支持。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漠不关心,不给于资金和政策支持。戊戌变法更是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末新政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果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被真正改变了。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就能看到决策的重要性。作为领导干部,我们时时都在决策,把握着工作的方向,而方向性的错误一般很难弥补,所以更应该慎之又慎。作为职工,应该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英国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使我们对现实有新的理解、新的思考。从前人的故事中汲取做事做人的方法,吸取前人的教训,这就是我们阅读历史的目的。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愿更多的人读到《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好书。
第三篇:重读近代史史纲论文
《重读近代史》感言
从小时候开始上历史课起,我对历史一直都饶有兴趣,历史书上的内容于我就像是未闻过的故事,而我对此乐此不疲。自初中高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化的全面化的了解历史,了解重大事件,其深远意义,背诵教科书上的权威意见等,而且很大一部分的学习目的是为应对考试。近期拜读了朱维铮先生的《重读近代史》,作为一名经历了中考高考的学生,先生的思想确实将我的历史理解洗脑了。
上网搜索了下作者简介,朱维铮老先生自年轻时就开始历史方面的工作与学习,著作中最出名也备受争议的《走出中世纪》表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个人观点及看法,而这本《重读近代史》是老先生晚年的历史札记,书中共总结了七个篇章,对他所理解的历史进行表述。其中,老先生对教科书中,及根深蒂固于大众常识进行质疑。作者在书中的文字语言简介明了,但却有力的扎向问题,教科书里的权威,犹如史书的编纂,先生力图对虚拟的历史常识进行消解,而还原历史的真实。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质疑其实是一种发现,另一角度的深度思考。历史事件的真实定义以及在研究者或大众对历史理解还在于我们自己对其进一步探究从而获得个人见解,而非一味的接受历史知识灌输所形成的某一种观念。
比如说,在书中篇之甲史有疑中,先生对“挨打必因落后,两炮论,开眼看世界”等权威观念进行质疑,书中先生分析:倘若说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落后”而挨打,不合乎历史实相。第一,当时中国经济并不落后,GDP仍居世界第一。第二,中国对外并不封闭···作者在这方面引用了经济史家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前年史》进行论证,推翻了落后挨打的常识,总结自己的观点:那历史原因,不正在经济繁荣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落差越来越大的中间吗?
同时,在中国历史革命的过程和对近代化时间划分也提出个人见解,先生不同意一直以来主流史学教育学生的观念:老人不同意半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史学交给大中小学生的观念:1840年鸦片战争一炮将中国由“古代”打入“近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中国由“近代”引向“现代”。对此质疑:中国仅由英国桅帆船和洋炮才迈出的对外步伐?十月革命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现代思想的雏形?···
朱维铮先生对种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自己学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系统化的看法和观点,而在此之前对这些观念笃信不疑的我一直将主流史学作为信条。
从先生书中引用论据中总结来看,随意记一下,从《重读近代史》中读到的先生所读过的书目:《世界经济千年史》、《海图国志》、《水经注》、《楞严经》、《群经概论》、《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山海经》、《仁学》、《乙丙之际箸议》、《心史史料》、《革命军》、《阅世编》、《啸亭杂录》、《钦定大清会典》、《东华录》、《时晴斋主人年谱》„„所列的只是几十分之一,但可见先生读的不仅是历史,还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宗教等等。
总的来看,朱先生的《重读近代史》着实将我所学的理念颠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历史也只是一种主观的行为成果,各种文献及评论并不代表史实真相,教科书权威但并不代表完全正确,在我看来,历史不须明文规定,划分,关键在于个人对其的理解:有一个总的构建,细的条理在于自己搭建。
第四篇: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高二(13)房熙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它的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历史不再枯燥、复杂。他用专题的形式让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我们正视那段扭曲的近代史的同时,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尽管《重说中国近代史》走的是“易读”路线,但有的地方还是让我有点难理解。刚开始阅读此书我就遇到了问题。
尤其是在第一讲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中“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一文,其中的三妇理论让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当今国人将流落国外的“圆明园水龙头”高价购回就是一种怨妇心态?为什么“打不到便挠”是泼妇?也许这需要我更多的阅读,更深的理解,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明白吧。
毕竟我的见识有限,所以在此针对一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傅斯年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谁都可以打扮一下。我们认识的历史,除了老人口口相传,历史纪录片,平日的生活,其实更多的是来自系统的历史书。我相信如今的历史书已经要比多年前好上不少。但精辟的总结,直接的数据,再加上后人出于某些意图的粉饰,我们看到的,理解到的历史也许与真正的历史大相径庭。
我们认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无能的。因为我们从历史书上知道,最后清政府被推翻了,是失败的。可我们想过吗,仅仅千人的英法联军何以能攻陷北京城,连皇帝也要逃往避暑山庄?我们甚至连清朝新政的内容都不知道,只是知道他是失败的,从性质上是永远无法成功的之后,便不再理会。
然而清朝新政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李宗仁先生曾经回忆的,他晚清时期在陆军小学上学的时候,感觉一天比一天好。新政是清廷特别重视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而且中央和地方对此也都注入了很大的热忱。因此,在这次新政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新鲜事物:一个是媒体的壮大;一个是新市民的兴起与发展,士绅和绅商团体的壮大;其三是准议会的出现。与此同时,朝廷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如邮政、内政(就是警察)等,还有废除科举,都在有序地进行。总的来看,这次变法在行动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实都远远超过了戊戌维新。由于变法的缘故,吏治逐渐变好,国家整体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异动,这就带来了第二个新现象,也就是民营工业的崛起。纱厂、缫丝厂、面粉厂等都在翻倍地增加。
《重说中国近代史》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一个“重”字,便是作者张鸣的目的所在,用一系列的历史细节组合,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再反思今日。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读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 《重返近代史》篇之己 时趋异 读后感
这一章是从皇帝选立方式开讲,通过皇权与政权的纠葛发展,展现了当时的满清格局。咸丰是个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却几乎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也要求皇帝有各方面有统领的才能,但与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有时是不合的,更加上皇子们的竞相争夺位置时,往往不择手段,于是皇位争夺成为了一件决定格局的大事。而咸丰帝就这样在竞争中阴差阳错地胜利,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子君临天下,是难以带领国家的发展的。虽然孟子有民贵君轻之说,但并不是说君主不重要,真正掌握国家发展命脉的还是统治阶级。比如最初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间一段时间,几位君主英明时则可东出函谷,占尽六国间风光,君主晚年昏聩,皇子明争暗斗时则举国不宁,古往今来太多例子告诉我们君主无能的后果,但在权利面前,咸丰帝还是被推上了台。
如果他生在盛世,外国人还没有觊觎中国时,也许还可以做个守成之君,但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却不能救国于危难,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时,逃之夭夭,弃国门于不顾,北京城而生灵涂炭,圆明园大火熊熊。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本来印象中强大的中国一下子就被推倒了,这皇权执政下的脆弱令人汗颜。皇帝、执政大臣、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让中国的平民百姓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然而统治者无动于衷、无所作为。每个强盛的时期都有一个掌握国家大权却以权爱民的领袖,他做事以国以民为先,可以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而晚清的当局却是政权利益纠葛而乱的,其中不乏有才能者,但却难以形成一股对抗的力量,皇帝都跑了,其他人岂能不乱?我还记得幼时看某个电视剧时感叹过咸丰帝逃跑都那么有气势,大队人马随驾,现在再想,何其哀也。你能有逃亡的大部队的力量,却不用力量用来和侵略者斗争,唇亡还将齿寒,国将不国,逃跑有什么意义?留得金银与小命,屈辱生活着,这是他的悲哀;国家有此等统治者,更是悲哀。
想到现在的我们,许多不好的现象逐渐被曝光,问题来了就要全力去面对。我们需要的是精简化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更需要一批真正有思想,肯付出的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