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国演义》(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21:0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读《三国演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读《三国演义》》。

第一篇:重读《三国演义》

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班级:09旅管三班 姓名:王晗希学号:

重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高中时,曾拜读过一遍,这个暑假又拿起来重温一道,又是一番感触。

高中时,读这本书,毕竟当时涉世未深,只是从其中某个角度来理解,往往沉醉于其中对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而未能真正深深领会其中的精髓。这些英雄人物使我深受鼓舞,也立志要像他们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这次重温《三国演义》,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又开始以现在的眼光来一一审视他们的命运。

诸葛亮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他是“贤相”的典范,他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道德的化身,集忠贞、仁信、睿智、机敏于一身,上识天文,下通地理,精通兵法,富于谋略。最初居隆中,虽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已明察天下大势。出山之后,运筹帷幄,创造了鼎足之势。此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白帝城托孤,虽面对一个平庸、无能、扶不起的啊斗,却无个人野心,也不居功自傲,七出祁山,立志统一天下。

然而诸葛亮虽才高八斗、学富五书,其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首先是才德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是以等级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而封建时代道德人格正是宗法等级关系的一种表现,诸葛亮受刘备知遇之恩,毕生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然而刘禅贪图苟安,不思进取,胸无大志,诸葛亮夺取中原,统一天下的行动也受到牵制。当他四出祁山,曹丕病死军中,司马懿斗阵失败,正是夺取中原的千载良机,刘禅却贪图苟安,下令回军,使诸葛亮错失良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主。”如果诸葛亮废主自立,则历史可能将会被改写,而诸葛亮没有背弃封建的纲常伦理,终究未能统一天下,为的是作为一个贤臣的高风亮节。

诸葛亮悲剧的第二个层次是奉献与事业欲求的矛盾。“克己奉公”,历来被视为高尚的美德,无私奉献,南征北战,甚至“亲校簿书,自理细事,食少事烦,汗流终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情况后,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伐魏前线五丈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诸葛亮若能多保重身体,则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事业。临终前他强支病体,乘车“出塞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寒生,仰面长叹”,使人们不能不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诚然,无私奉献使诸葛亮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使他的道德人格为万世所景仰。但若劳逸结合,岂不更好。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非但不能使事业成功,反而壮志难酬,呜乎哀哉!

诸葛亮悲剧的第三个层次是人事与天命的矛盾。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毅然出山,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由于命运的捉弄,孔明终究未能成大业。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几次将置司马懿于死地,却因各种原因而未成。他曾令杨仪、马忠引一万弓弩手在剑阁木门道埋伏,让魏延、关兴出诱敌军,以为可以射死司马懿,但“欲射一马,误射一獐”,被射死的是大将张颌,司马懿出逃。火烧上方谷,孔明将司马懿父子引入谷中,烧断谷口,引发地雷,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抱头痛哭,忽然来了一阵大

雨,将火扑灭。孔明只好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违也。”许多事情存在变数,有许多偶然的因素。想到我高考发挥失常,也只能一叹而过,并非我自身因素,实出偶然。今后做事情要作好多方准备,以免意外。挫折人生常有,坦然处之,不折不挠,如孔明先生与命运的种种抗争,虽然失败,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精神的延续,是一种壮美的悲剧。

刘备是作者全力歌颂的仁君,胸怀大志,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其政治愿望,一心光复汉室江山。刘备本身并无多大的才能,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珍惜人才,善于用人,不仅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视如手足,而且重用几经波折而一心追随自己的赵云。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给刘备的事业带来转机,从而开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能建立蜀国全靠他善于用人,全靠各位贤臣将士为他打天下。当今社会上许多成功之士,本身并无多大的才能,但善于用人,“他人之才,为我所用”,让有才能的人为之服务,终成大业。

关公是在中国民间有着很高声望的人物,是供奉的一个神,小说中,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长得仪表堂堂:身长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五络长髯足有一尺长,手持一把青龙偃月刀。关于是个义重如山的人,他忠于“桃园三结义”的誓约,笃守兄弟之谊,虽身陷曹营,不忘旧情,尽管曹操封以高官,给予厚禄,赠美女,馈金银,仍不为所动,唯收下“赤兔”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回刘备身边。但他对曹操的恩情也不忘回报,先是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后在华容道面对凄惶垂泪的曹操,甘违军令,“义释”曹操,让其回到中原,封建时代的“义”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羽武艺高强,胆略过人。曾只带十几个随从深入虎穴,到东吴赴宴,即“单刀赴会”。有次右臂中毒箭,一面饮酒,一面让神医华佗为他做手术,刀子刮在骨头上“悉悉有声”,旁人看了都“掩面失色”,唯关公谈笑自如。但关公也有其性格上的缺点,自高自大,意气用事,缺乏政治头脑。坐镇荆州,本应与孙权集团搞好关系,却化友为敌,吴蜀开始争端,忘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意义,后又大意失荆州,让吕蒙得手,最后败走麦城,一代英雄到此终结,让人不免为之感叹。

小说中还有一个有着非凡武艺、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吕布,张飞、关羽、刘备三兄弟也只是与之战成平手。但吕布武艺虽好,却没有一点政治头脑,只是自恃武力,一味杀戮,“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杀丁原为劫才,杀董卓为劫色,杀丁原是坏事,杀董卓又是好事,此人的一再反叛,则全是见利忘义。后吕布投刘备,趁刘备不在时偷袭荆州;袁术派兵攻刘备,吕布又以辕门射戟的方式为之解围,这一击一助,又是出于利益。他一介匹夫,多行不义必自毖,最终丧命白门楼,也是必然。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罗贯中所悟的历史规律,三国中英雄辈出,有些是顺历史潮流,有些是逆历史潮流。如果从历史的高度来审视,一个个的个人都是“大木之一叶,沧海之一粟。”我们要尊重历史规律,顺潮流而动,纵使个人之渺小,亦能成非凡事业;切不可逆潮流而动,纵使英雄再世,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第二篇:《 伤逝》重读

《 伤逝》重读

— 浅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两个诞生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深受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从争取自由爱情、追求幸福生活到最终发展成一场爱情悲剧的爱情故事。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脱离了社会的解放;两人的个性原因;人性的弱点、人与人的隔膜;爱情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日常琐碎事务对于爱情的消解力量。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涓生和子君不懂得个人的解放必须从属与社会的解放。

关键词:爱情悲剧原因;二人个性原因;经济问题

关于《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多年来人们作出了种种不同的揭示,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脱离了社会的解放

作为在五四运动大思潮中诞生的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子君和涓生,他们接受了当时的新思想,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追求幸福,同时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但在当时那个封建、守旧、冷酷的社会,他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他们将个人的解放和自由爱情与整个庸俗、僵化的社会的解放孤立开来,如此,当他们需要他人的帮助的时候便无处可寻,处处碰壁,他们终究逃不出封建牢笼的束缚,也无法从那个冷酷无情的压迫成风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再者,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虽然当时的青年们追求自由恋爱.但是,这浪潮仅仅使都市里的空气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变化的发源地首先是在学校.而对整个社会来说,传统的、守旧的思想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思想被视为新潮,这种思想的实践者被认为是异端另类,他们往往要遭受到人们的歧视与非议,行走在一条异乎常人的道路上.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也不能容忍他们所追求的自由爱情任由发展,封建礼教会迫使他们的爱情向着爱情悲剧的既定轨道方向延伸。鲁迅在写这篇小说前两年,在说到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时就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一语道破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脆弱。①以致黑暗势力和现实环境终究压倒了他们的反抗和追求,给予他们的是毫不留情的打击,子君不得不回到她曾经勇敢地出走的家庭,最后是带着无限的凄怨悄然死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虽然想奋翅高飞,也不过是寄希望于渺茫之中,到头来只落得悲哀和悔恨,饱尝这人生的可悲。②由此可见,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与当时他们的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脱离了社会的解放是分不开的。

二:二人的个性原因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却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周围的人对她讥笑,她却是大无畏的。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他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的爱是甜蜜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正如书中所说:“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但子君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她在建立起小家庭之后,便用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啊随。她至死未悟“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③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涓生他本身的弱点,慢慢地流露出来。《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他明知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但最终还是离开了子君,他想的只是他自己,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最终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虽逐渐认识到生存温饱要比爱情来得迫切和实际,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最后抛开子君,要一个人去“开辟新的生路”,则显得有些自私。另外,他虽然觉得新的生路很多,但还不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子君和涓生二人的个性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三:经济问题

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在经济困顿面前,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经济问题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参考文献: 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第三篇:重读《长恨歌》

读《长恨歌》

写一篇小说的读书笔记,还是在刚看完的时候写比较有感觉吧。我看完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的感慨现下已经很模糊了,只依稀记得那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到王琦瑶被“长脚”失手杀死让我唏嘘不已,不由地回想起王琦瑶丰富而多舛的一生。看一部不错的小说,就像在读人生的长卷。真的很佩服小说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解读能力。仅仅是一篇读书笔记,也让我觉得无处下笔,因为想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也很难理得清那些重重叠叠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情。《长恨歌》这部小说的读书笔记我不想从某个自己硬拉出来的角度或者硬立的论点来写,我想如果我写的很乱,那就让它乱吧。

说《长恨歌》是上海的现代史诗并不过分。因为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四十年的情与爱来展开,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上海”这座经历了20世纪巨大变迁的都市,被独出心裁地置于王琦瑶夹缠一生的情欲历程中去呈现,点染出时而张扬、时而低落但却坚韧地潜伏于底层结构的现代都市气息。上海的史记,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女人的历史拼贴而成。而王琦瑶这个人物是有些传奇性的,她名列“上海小姐”,她的一生围绕了很多的男人,可谓是既坎坷又风光。坎坷的是她一生未嫁,过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风光是在旁人眼中的风光,她貌美非凡,举止端庄,她的家是平安里最能吸引年轻人、最热闹的地方。书中王琦瑶的出场是令人触目的,作者用了她最繁华的笔触,花费大量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等,然后姗姗来迟的王琦瑶从无数王琦瑶中出来了。看的时候我着实有些着急,心想着为什么主角迟迟未来。也许这就是文学言语的某些特性吧,让初来的看客着急又不忍跳过,让回味的读者反复咀嚼而意犹未尽。然而在故事的开头作者花费奢华笔墨的铺垫无疑是有目的的:衬托出王琦瑶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

有人说《长恨歌》的世界是女性的,我却想多说说书中的男子们。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固定的男主角,但几乎每一个男人,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围绕着王琦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男人们。国民党要员李主任,是王琦瑶遭遇的开始,他的有权有势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歪路。他圆了她的繁华梦,却让她闲置了青春,放弃了自由,失去了爱情。程先生是王琦瑶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男人,也是陪伴王琦瑶最久的一个,在王琦瑶在怀孕的时候,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是程先生一直默默地陪伴她、帮助她,但他始终进不了她的心,无论多么地付出与不求回报,依然只能痛苦的单相思,我认为这也是程先生和后来选择自杀结束自己悲剧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琦瑶在外婆家休养时认识的阿二是我喜欢的一个角色,但是他只在那么一小短时间内出现了一小下,他用他的天真纯洁使王琦瑶沉寂如死灰的心复燃了起来。王琦瑶也象一面镜子照出了阿二的影子,让他从她身上发现了梦想。但是小说的后文再没有出现阿二,让我挺失望的,我以为他会是个铺垫,也许是他拯救了王琦瑶,但是《长恨歌》并不是出自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那些浪漫主义作家之手,《长恨歌》自有它的现实性呵。

康明逊则给了王琦瑶一份不能负责任的爱 ,让她独自养大女儿 ,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他与她一样,“都不幸在同一个缺口上,那是无望看到满起来的日子的。”因此他们更懂得适者生存和保护自己。

后来,王琦瑶与“老克腊”的“忘年恋”更是一次错位的爱,在这场“恋爱”中,有怀旧癖的老克腊爱的其实是虚拟的王琦瑶,他把王琦瑶也看做是件上海滩的近代古董,因此他觉得她那样特别,这完全是一种虚拟的情爱,一个是精神上的需要,一个是肉体上的需要。双方都爱得不真实,双方又都要求自己表演得真实一些,因此注定是要分离的。

看到长脚的时候,觉得他真的挺魄力的,他的所做所为都不是一个没有魄力的男子所能做出来的,包括最后杀了王琦瑶。他为获得朋友的开心而要求埋单,一直以来“阔绰”地当“冤大头”,其实自己却是上海最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并且干着投机倒把的勾当,但是他的快乐很简单,他的追求他的目的都很简单,他只是要周围的人快乐,这样他自己就会很快乐。他在发愁的时候在难熬的时候只是躲在他自己的空间里,绝不给别人带去担忧和烦恼,当然其间要的不仅仅是面子,而是快乐,单纯的快乐。长脚喜欢跟王琦瑶聊天,因为他在她身上能找到知音,她使他觉得安宁,但是最后也因为财而杀死了她。

《长恨歌》中的男人们是懦弱胆小的,李主任潜逃后,王琦瑶平静地搬出爱丽丝公寓;王琦瑶怀孕后,康明逊胆小不敢承认,王琦瑶独自决定生下孩子„„但是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王琦瑶在“恨”,也许她的内心里早就原谅了那些爱过她的男人们。

小说的结尾给王琦瑶安排了场“意外”的死,但仔细想来,王琦瑶的死又是一种必然,但是此处还是给我一种突兀的感觉,我还不想她死的时候她就死了,正如我还不想她长大的时候她就长大了一样,有一种戛然而止余情未了的感觉。其实后面还可以有很多故事,也许是作者乏了,也许是作者怕读者倦了,也许是王琦瑶也老了。既是如此的话,那么我的文章也随着她的苍凉而结束吧。

第四篇:重读刘邦(推荐)

《重读刘邦》读后感

景德镇市第一小学李丽英 中国历史上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刘邦是个无赖,除了吃喝嫖赌,好像会的也不太多,就是爱交朋友,著名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就是那个时候结交的狐朋狗友。这说明,位子决定脑袋。在小小县城里,像萧何这样的大才子,还不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吏?但就是他辅佐了刘邦,开创了大汉天朝。还有韩信,刘邦认识他的时候,他仅仅是在项羽帐外手拿着戟看门的人,被张良相中后,指挥千军万马,打败项羽。我想,当时项羽打死也不会相信,他军中一个小小的看门人竟然有如此大才,并且是要了他老命的大才。

刘邦一开始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当皇帝,史书上写的那么神乎,说他妈一怀孕就知道是龙种,其实是在迎合胜利者。那个时候谁敢说自己的孩子是龙种,要与当今皇帝争天下?那不找死嘛!但刘邦从小就有不凡的梦想,总是守着人数他大腿根内侧72颗黑痣,来说明他的命是老天眷顾的。且不说这动作是多么的恶心,但一直坚持梦想,并且努力的去实现,这点是成功者永远不变的特点。

刘邦会用人,所以,他麾下有那么多的良才,也就是用了这么多的良才,他整个团队的实力大增,并且实现了霸业。我记得当年在制药厂的时候,营销经理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当区域经理,既要有霸气,也要有匪气,这好像说的就是刘邦。刘邦有霸气,否则无法成就霸业,但他同时也有很多匪气,即利用知识分子,又侮辱知识分子,让清高的知识分子无法清高。他遇到自命不凡的,先来个下马威,然后再启用,这就是管理之道。

刘邦当皇帝也是逼出来的,他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下一个时

间段自己的命是否在还属于未知呢,还怎么当皇帝?他当皇帝的野心是一个一个胜利所累积成的。所以,很多做大事的人不会考虑太多,有了详实的计划,勇敢的往前冲就够了。做大事的野心就在一个一个小小的胜利中形成,原来不敢想的事情也敢做了。尽人事听天命,别把后路布置大多。

刘邦是个公认的无赖。人家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膝下啥也没有。所以,他扑通一下跪下来与项羽结拜为兄弟,又扑通跪在他结拜兄弟面前表述忠心。这不能说刘邦懦弱,只是他的政治权谋而已。当他被弓箭射中之后,他为了稳定军心,忍着剧痛指挥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足以表现他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曾经写词来缅怀项羽,说项羽是个大英雄,但是仔细想想,项羽杀人如麻,简直是个恶贯满盈的屠夫,而刘邦是个不忍涂炭生灵的贤君。老天给了刘邦天下也是公平的。

刘邦给我了一个启示,就是做好计划后要大胆的去做,不要考虑太周全,因为老天如何安排自己那是老天的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大胆的往前走,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二,做事必须能容人,能用人,只有身边有更多的能人,事情才能做好。

第五篇:重读经典《简爱》

很多时候仍然觉得,读书是一件能够让人安静下来享受时间的事情。无论周遭环境如何,总好像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静下心来阅读,给自己增添几分沉稳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几笔浓墨重彩的独属于阅读的印记。

初读《简爱》是在高中,那时候学习太过枯燥,于是和一群同学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已经不记得里面太多的内容了,因为年少时候的自己还太稚嫩,眼中所见的世界都流于形式,书中的内容也无法引起自己的共鸣。现在重读《简爱》,却渐渐发现此书独特的魅力所在!

书中女主角简爱,父母双亡,从小和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而疼爱她的舅舅,不幸离世之后,等着简爱的,就是生活无尽的艰苦。不到10岁的简爱,被舅妈要求做又脏又累的活,表兄妹们一起欺负她,她经常被表哥打得遍体鳞伤,而她的舅妈,却一点不管。简爱被舅妈送进了慈善寄宿学校时,她高兴极了,这样,她摆脱了原来的生活。在学校,简爱变得成熟,她自信、自尊、自强。渐渐的爱上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当她决定嫁给罗切斯特的时候,才得知他原来还有一个妻子,简爱忍受不了这样的欺骗,她的话几乎是在说:我也有自尊,我也有灵魂,你这样是在侮辱我的尊严,践踏我的灵魂,即便我现在很穷,长得也不好,但是我和你一样,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生来就是平等的。那声音就好像一声惊雷,划破天际。她离开罗切斯特,却在罗切斯特庄园遭遇大火,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之后,眼睛被大火烧瞎,身体餐费之后,毅然的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做什么,只是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在灵魂上,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平等的。这就是简爱的内心,也是属于简爱独特的魅力,真正让一个人充满魅力的,从来不是她的身份地位,而是她的内心。

书中简爱所独有的想法,追求灵魂平等的勇气,让我深深震撼,一百多年前,在当时的工业发达的英国,给女性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家里做一个好妻子,做一个好母亲,但生在那个年代的简爱却勇于脱离世俗,用平等的灵魂追求了自己的幸福,也许这就是不同。很庆幸自己重读《简爱》,也感谢及时从浮华世界里醒悟过来的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接触一些经典而又伟大的作品,好让我得以在无限的勇气与力量中深深被滋养!

下载重读《三国演义》(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读《三国演义》(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读鲁迅

    重读鲁迅 演讲人:杨 义资料图片去年冬,我从鲁迅的文化血脉、哲人眼光、志士情怀、巨人智慧等多元角度,以古今文献、金石文物、野史杂著、风俗信仰、地域基因、时代思潮以及鲁......

    重读英烈

    【导读】重读英烈,我真切地感受到,正是在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邓恩铭、瞿秋白这一个个发聋振聩、亮如洪钟的英名感召下,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无名英烈。他们以自己躺下的身......

    重读近代史

    《重读近代史》读后感 读了《重读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近代历史,作者朱维铮尝试似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朱维铮用思辨的方式将每......

    重读戊戌变法

    中国的宪政移植运动发轫于戊戌变法,文化抵抗也自此揭开了“民族主义”的旗号,并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康有为在戊戌五六月陆续进呈的《日本变制考》中,说明了他的变法主张:购船......

    重读红色经典

    重读红色经典,再塑理想信念。为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气象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党的九十华诞来临之际,中国气象局党组要求,在各级气象部门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品读红......

    重读《小王子》

    重读︽ 小王子 ︾班级:国际商务10-09班 姓名:姚尧学号:541012020624(点名册第8页)重读《小王子》 记得第一次读《小王子》是在高一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整天呆在校园里学习,什么事......

    重读日记,感慨万千

    初中日记回溯 又要搬家了,在捡抽屉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很多很多年之前的日记。当时,还是初一,当时,还在用墨水用钢笔写字。自己当时名之《鹏城集》,或许是满怀憧憬能够如愿转学到深......

    重读“老三篇”有感范文

    重读“老三篇”重有感读“老三篇”,思想重又被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默默无闻、不怕牺牲、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精神所感动。《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