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民主的规则保障
法律和制度既是发展基层民主的前提,又为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民主遵循多数法则,且在一定规则框定下才能实现。因此,规则认同是实行民主的前提之一。民主与法制是相对而生的概念,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符合人民意愿的法律,又通过法律限定民主运行的边界。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域发展不平衡、民主传统十分缺乏、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国家,推行涉及13亿人日常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基层民主,法律和制度起着关键性的保障作用,使民主不致流于人治而陷入狂热,最终对人民利益造成损害。
近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规范。1978年以来,我国在发展基层民主中积累的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基层民主已有法律框架
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破冰一样,基层民主的发展也最早在农村取得突破。地方的创新迅速被中央重视和提升,上升为国家法律,基层民主法律框架逐步搭建。
中国第一个村委会诞生两年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和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原则,1982年通过的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基层群众自治的精神在宪法中予以体现。
此后,基层民主立法进程启航。但面对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民主形式,一开始就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并不现实。
1982年,彭真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村民委员会如何搞,包括和基层政权的关系问题,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试验,待经验比较成功后,再做比较研究,并修改居民委员会条例,制定村民委员会条例。”1987年,全国人大正式讨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彭真再次发表了他的看法:“一个法搞得很宽很细,势必难于在全国通用。”
在彭真等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1987年11月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尽管这一法律条文明确限定为试行,但它对于确立村委会的自治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于广大农民通过村委会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在10年多试行的基础上,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覆盖了全国8亿农民,保障了他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说,“这部法律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的村民自治进入到一个国家整体推进的全新阶段,村民自治的总体框架得以确立。”
近10年来,全国29个省(区、市)相继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31个省(区、市)出台了村委会选举办法,7个省份专门制定了村务公开条例,一些省份还制定了村民代表会议规则和村务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建设的数量在增加、速度在加快、质量在提高。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汤晋苏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农村村民自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依据、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以地方法规为支撑、以村民自治章程为补充的法律制度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面对着深刻变化中的农村社会现实,村民民主自治相关制度建设不断跟进。1998年后,根据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多个政策性文件规范换届选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委会公章管理、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引导村民自治的发展。修法以利发展
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2009年的立法计划,今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第一次审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委会违规选举、村委会工作经费匮乏、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不完善等问题,使农民利益受到了侵害,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和农村的发展稳定受到了影响。
比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笼统规定了什么人有选举权、被选举权,而没有规定什么人没有候选人资格,特别是那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刑满释放、不履行公民义务而又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成为候选人甚至当选时,负面影响很大。
再如,对村委会选举中买卖、伪造选票,宗族、派性、黑恶势力控制选举的行为,现有法律没有明确且严肃的处罚规定。
此外,群众自治权利的救济渠道太狭窄。《民诉法》《刑诉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中,村民自治权利和居民自治权利不在其调节范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仅把村民自治权利的救济机制,界定在群众举报、县乡政府人大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批评教育、自觉改正上。如果基层政府对群众举报处理不及时,或者干脆不管不问,群众就只剩下上访这条路了。
汤晋苏说:“现实要求对基层直接民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法律上的界定和规范。”
2006年4月,这一由民政部主持起草的修订草案报送国务院。此后,该修订草案又征求了中组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业部等36个中央单位和31个省(区、市)的意见,多次召开地方、部门和专家学者座谈会。
2009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出20号、21号文件规范村委会选举工作、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在此基础上,修订草案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目前最新的修订版本,对多年来实践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作出了回应。
立法丰富制度
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随着现代中国的构建而逐步成长,因此它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一些现有法律中已有的精神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制度,一些以前尚未明确的规则需要制定。如何处理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始终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纵向的行政管理和横向的群众自治,二者如何有效衔接良性互动,需要法制加以明确。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乡村关系的重建和调整。”汤晋苏说。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规定,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基本上“无法可依”,实践中也无所适从,造成乡镇政府在指导村委会时不规范的现象非常突出,乡镇政府难以“依法行政”,村民自治组织出现“行政附属化”,“依法自治”受到制约。
据悉,目前民政部正在酝酿制定《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规则》(以下简称工作规则),最早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出台。
汤晋苏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这一工作规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的职责权限,以及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和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权的授权来源、运作机制、内容结构、监督体系。二是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职责范围、方式、程序、途径和配套机制,这部分内容要求简单明确、规范适当、指导性和应用性强,也是工作规则制定的难点和重点。三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各自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
工作规则的制定,将有助于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农村社区自我管理体制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随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基层自治已对乡镇,甚至县一级政府的工作方式构成了“倒逼”态势。这就涉及到基层政府如何实现政务公开,实现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透露出一个信息:农民的民主协商层级有望提升至乡镇一级。
也就是说,乡镇政府的办公会议、乡镇人大会议让农民旁听、评论;乡镇预算对农民公开、听取农民意见;农民评议乡镇公务员的政绩;甚至原来由乡镇政府就能拍板的某些政策,也要在全乡镇范围内征求意见。这些形式都可以在实践中探索。
徐勇说,基层民主未来的走向就是实现上下互动,而不能脱节,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与群众自治的关系,明确县乡政府的政务公开内容和形式,满足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是有待填补的法律空白。在城市社区,1990年施行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最主要法律依据。但随着基层自治的发展,这部法律也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主要对居委会这个群众自治组织进行了约束和规范,但其中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律界定,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社区群众自治的自治内容和自治权利的边界。”北京市社科院于燕燕研究员对《瞭望》新闻周刊说,“而且,居民和业主在法律上的责权利也不明确,《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与群众自治的法律也有矛盾和冲突的地方。”
“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法规也应该进行扩充,比如可以考虑设置‘社区自治法’或‘社区法’,令社区这个群众自治组织获得明确的发展空间。”于燕燕说。
在企业,1986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其适用范围及对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内容、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也已经滞后,不能适应国企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要求。
虽然劳动法、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等,对企业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规定非常明确。中办国办也一再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国企改制过程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向职工公开,职代会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具有决定权和否决权,“既未公开又未经职代会通过的有关决定视为无效”。然而,一旦企业违反这些法律法规,职工却缺乏直接、可操作的救济渠道。
徐勇说,正如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发展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始至终不懈坚持法制化,是30年来我国基层直接民主实践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坚实保障。”
第二篇:基层民主
村干部拿钱不多,管事不少,一天忙到黑、一年忙到头,不图什么,就图群众说个好。党的基层委员会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贵州省福泉市推行的“5+3”民主管理机制,推动了基层组织高效运行,使得村干部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得到了提高。
贵州省福泉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特别是保障党员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和重大财务支出决策权,逐步探索出“5+3”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在全市74个村(居)全面推行,切实做到村组重大事项决策由村民说了算,成为了基层民主管理的一把“金钥匙”。用制度保障党员群众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在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三堡村,为方便工作开展,村委会提出想买一辆车,监事会审议控制在4.8万元内,在车辆使用开支上,村委会提出想每月报销1000元,监事会却只通过了400元,村委会遵照执行……
福泉市为保障党员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和重大财务支出决策,创立了“5+3”基层民主管理机制,“5”即五步决策,第一步:集议。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结合“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活动的开展,由村(居)干部集中或分片召开群众会议进一步征求意见,初步梳理出群众反映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第二步:动议。村(居)“两委”成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将群众急需解决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向村党组织提出议案。第三步:合议。议案由村(居)党组织统一受理,并召集“两委”联席会议进行合议,对议案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并提出是否办理或办理的意见及建议,形成合议意见。第四步:复议。根据村“两委”联席会议提出的合议意见,由村党组织召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村“两委”提出的初步意见进行复议,重点审核所办事项的政策性、合法性,形成复议意见。第五步:决议。复议意见形成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从程序上保障了决策的民主。“3”即三个监督,要求村“两委”利用党务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通过“五步决策”程序议决的事项及办理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村监事会每季度组织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一次会议对民主决策事项办理落实情况进行询问,对提出的问题,村委会必须作出答复。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抽派业务熟悉、政治素质高的干部组建专项工作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5+3”民主管理机制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村“两委”是否按“5+3”的规定和程序进行民主决策。
为了保障“5+3”民主管理机制的长效性,在规定村级重大事项和重大财务实施“五步决策”程序之前,将“5+3”民主管理机制写入《村民自治章程》,保障其长效性。规定凡是村级重大事项(年初工作计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种扶贫项目实施计划、农村低保评审及各种救济物资发放等)和重大财务支出(500元以上)必须经过“5+3”程序作出决策,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提升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群众监督权的体现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5+3”程序议决的事项及办理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村干部用钱用权办好事实事都在阳光下运行,推进了党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天上午,福泉市黄丝镇沙坪村新当选的村级理财组组长李光明十分兴奋地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想不到从今天起,受全村群众的重托,三年内每月一次对村里账务进行清查,并要我亲自签字才能报销。村民们给予我这么大的权力,我一定好好履行好这一职责,给村民们一个清清楚楚,给村干部们一个明明白白。”当天参加该村委会账务清查的还有新当选的村级监事会主任、村级纪律检查
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成员。从推行到现在全市共商议大事521件,决议通过489件,办理落实467件。
群众积极参与村级民主管理,推动了基层组织高效运行,群众认可了,村干部说话有人听走路才有人跟。道坪镇道坪村去年至今共修建14条村组公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个,群众投工投劳2万多个,项目资金、五保户供养金等进出账务40多万元,通过“5+3”基层民主管理程序,没有一个群众反映村级财务账目不清楚。
在工作的推进中,群众对村“两委”的态度也由怀疑到信任、由抵触到协作、由疏远到亲近。道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松说:“因为党员群众信任,选举我们到村里为大家服务,服务好了群众自然高兴,现在走到哪里都有人拉吃饭请喝酒,腊月间杀猪过年的人家记得来接吃庖汤,我们工作起来也愉快、有劲头。”全市现有企业92家,规模以上34家,征用土地1.2余亩,涉及群众5万余人。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四多”现象:即征地多、搬迁多、污染多、纠纷多。道坪镇谷龙村是矿群矛盾最集中的村之一,平均每个月纠纷调处都在60件以上,进出账目经费每年100万元左右,6个村干部忙得团团转,“5+3”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推行让村干部忙而不乱,村干部开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阳光运作,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城厢镇双谷村岔路组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专门为硬化组上公路成立了组管委会,使工程提前竣工,彻底改变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
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追思园,圆弧状的纪念墙上,按姓氏笔画镌刻着泥石流灾害中的遇难者和失踪者。在低沉的音乐中,城关镇北街村居民毕涛站在追思园里,看着自己曾经家的位臵,思绪复杂,让老毕欣慰的是,在峰迭新区自己的新家已经一天天有了模样:
毕涛:现在各个建设单位正在热火朝天加快速度进行灾后重建,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能够入住新房。舟曲重建优先启动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目前老城区26栋农村居民重建住房全面开工,峰迭新区80栋城镇居民住房重建顺利推进,兰州秦王川舟曲新区受灾群众安臵住房建设项目也已全面开工。
舟曲县住建局局长洪小流:现在就是加快进度,24小时加班加点,全负荷运转,保证工程年底主体完工。
与此同时,灾害治理和预防成为舟曲重建的重点。特大泥石流的始发地三眼峪里,一条宽约三十米的排洪沟已经基本建成。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进聪:拦挡工程和排导工程基本上形成了三道防线,这个断面可以抵御像去年88泥石流这样的规模或者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的侵袭,可以确保沟道两岸的居民和舟曲县城的安全。
按照规划,2012年年底前,舟曲将全面完成各项恢复重建任务,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中央国家机关办公用房项目管理工作流程(试行)
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建设项目管理,深化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工作,明确职责,规范审批程序,理顺工作关系,提高管理水平,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流程。
项目相关各处按照以下流程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工作中的沟通与衔接。
一、项目确立阶段(20个工作日)
工作内容:对土地权属来源及相关文件、申请部门原办公用房现状和新建办公用房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调查、分析和论证;对必须建设的项目,按照申请部门的工作职能、使用性质、人员编制等,初步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使用功能、建设标准、投资规模,确定项目管理方式和正式批准立项。
办公用房管理处主办,土地管理处、投资计划处、项目监管处(以下简称“项目相关处”)协办。
1.项目需求部门申请材料
(1)申请报告;
(2)项目建议书;
(3)用地权属证明文件及相关文件(新征用地需提供市规划
和房地产主管部门或市政府批准文件);
(4)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投资规模确定);
(5)规划意见书;
(6)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7)其他材料。
2、项目审批前期调研(15个工作日)
办公用房管理处为主,土地管理处、投资计划处、项目监管处配合进行项目前期调研,分别提出审核意见。
(1)土地管理处(5个工作日)
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规划,审核项目用地的权属来源和相关文件。
(2)办公用房管理处(7个工作日)
①项目必要性研究;
②原办公用房产权移交及产权证办理情况;
③申请部门同意无条件腾退原办公用房的意见;
④申请部门原办公用房或设施设备使用、管理情况;
⑤对申请部门办公用房或设施设备功能配臵和需求进行分析;
⑥核定项目建设标准、功能配臵;
⑦提出投资控制规模;
⑧会同投资计划处、项目监管处确定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建设主体、项目管理单位确定方式以及项目相关单位的职责等)。
(3)投资计划处(3个工作日)
根据投资计划安排,核定项目投资控制规模;
3.立项批复(5个工作日)
(1)项目批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需求部门提交的用地权属及相关文件完备合法;
②完成了原办公用房权属资料的移交和使用协议签订工作;
③同意无条件腾退原办公用房。
(2)各处审核通过后,由办公用房管理处汇总意见,并拟定批准文件,项目相关处会签,经司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上报。
批复文件内容主要包括:
①项目用地位臵、四至范围、面积等;
②建筑规模、标准、功能配臵、投资额度等;
③对开展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④明确项目管理方式;
⑤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正式批准项目确立的文件须分送项目相关处备案。
申请部门提交的材料或工作深度达不到立项规定条件的,只批准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4、建立项目库
批准立项的项目,统一纳入中央国家机关建设项目库。
项目库由投资计划处负责管理。
二、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阶段(25个工作日)
工作内容:对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进行评审和批复。
投资计划处主办,办公用房管理处、项目监管处协办。
(一)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审核(20个工作日)
1.组织专业评审中介机构对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进行评审,核定建筑规模、建筑标准、功能配臵、投资规模等;
2.项目管理单位根据投资计划处审定的初步设计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
3.投资计划处商项目监管处核定项目管理单位编制的采购清单;
4.投资计划处会同项目监管处及项目相关处研究确定施工组织形式(确定项目管理单位、招标采购计划以及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批复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5个工作日)
初步设计和概算通过评审后,投资计划处拟定批准文件,由项目相关处会签,经司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上报。
批准文件内容包括:
1.项目位臵、建筑规模、建筑标准、功能配臵;
2.投资规模、来源、安排计划、控制目标和支付方式;
3.确定施工、监理、材料、设备等招标采购清单;
4.提出概算分解和项目工期、质量、投资控制要求;
5.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正式批准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文件分送项目监管处备案。
三、项目组织实施阶段
工作内容: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投资概算和确定的项目管理方式及施工组织形式,对项目组织实施全过程监管。
该阶段以项目监管处为主,项目相关处配合。
(一)签定项目管理协议(30个工作日)
1.会同项目使用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落实项目监管的组织形式及职责分工;
2.确定项目监管的主要环节和具体措施;
3.确定保证工期、质量、投资等控制目标;
4.确定项目管理责任和廉政责任。
(二)招投标监管与合同管理(30个工作日)
1.负责采购清单和预算细化方案的审核工作;
2.按照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和《国管局基建工程项目和修缮项目招投标暂行管理办法》、《国管局工程招投标实施建议》等规定,做好与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工作衔接;
3.监督项目管理单位履行项目管理协议中招投标环节的工作;
4.监管监理单位的招标工作;
5.对相关合同或协议进行审核备案。
(三)工程实施监管
监督项目管理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必要时进行抽查:
1.规划、建设等各项手续是否完备;
2.合同履约情况;
3.工期、质量、投资等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四)资金拨付监管(5个工作日)
1.审核项目管理单位提出并经主管领导签章的资金支付申请(资金支付申请须经监理签字认可或附经监理审核认可的工程量清单);
2.项目监管处审核后,报经主管司领导批准,送财务司复审,同时抄送投资计划处和项目相关处;
3.财务司复审无误后直接支付;
4.工程项目处于前期审批阶段时,原则上不拨付工程建设资金,但项目设计、勘察等前期费用,经项目管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批部门审核同意后,按规定支付;
5.工程进入决算审计程序后,原则上不再拨付资金。特殊情况由项目管理单位提出申请,审计或结算主管部门签字后,方可支付。
(五)洽商和变更监管(10个工作日)
1.对申请部门提出的洽商或变更意见或建议(洽商或变更须经项目使用单位、管理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进行分析,向投资计划处提出处理意见;
2.投资计划处根据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和投资安排情况,确定洽商或变更的具体内容(10个工作日)。
(六)竣工验收监管(30个工作日)
1.负责督促项目管理单位及时办理工程竣工行业验收(10个工作日);
2.负责督促项目管理单位向使用单位和办公用房管理处移交全套工程纸质和电子版文件、资料(规划、建设等主管部门批准文件,施工图纸,合同或协议,洽商变更文件等应移交资料的复印件)(10个工作日);
3.组织项目相关处和项目使用、管理单位进行内部验收(10个工作日)。
(七)决算审核和后评价(40个工作日)
投资计划处主办,项目相关处参加。
1.采取市场竞争方式确定中介评审机构;
2.委托中介评审机构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算审核;
3.提出概算调整的安排意见;
4.委托中介评审机构对项目投资进行后评价。
后评价工作可与决算审核工作同时开展,亦可视情况分别进行。
四、使用管理阶段(20工作日)
工作内容:完成产权接收工作、签订使用协议、确定物业管理方式、处臵管理等。
办公用房管理处主办,项目相关处配合。
(一)产权产籍接收、管理
1.负责接收项目管理单位移交的权属资料(正件),如征地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开工许可证等;
2.依上述权属材料向北京市国土房地主管部门办理土地、房屋的权属证明登记,申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
3.建立办公用房、附属用房、设施、设备等各类数据库。
(二)使用管理
1.依据办公用房管理办法,重新核定使用单位使用办公用房的规模、部位,并签订使用管理协议,明确产权人和使用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2.确定物业管理内容,会同使用单位组织物业管理企业的招投标工作。
五、其它
领导交办事项,按照特事特办原则,指定专门处承办,项目相关处全力配合。
第三篇:基层民主问题
基层民主问题—2013考研第35题的一点分析
今年政治考验第35题考的是中特体系有关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问题。按照前两年的处理逻辑,可以非常简单的推论出今年考察基层民主建设的可能性非常大,之前分别考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协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很多辅导机构并未预测中该考点,原因在于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小,比较细,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很多老师都会认为有关民主政治的这个问题不会出分析题。从真题的材料可以看出它讲的是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有关财务制度方面的发展历史,刚开始不透明,后来通过这种制度建设透明,解决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一段材料一共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他问到后陈村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保证权利是在阳光下运行的。第二个问题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这道题目的答案应该说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它比较直接联系的是党的十八大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七项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强调要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第一个问题讲的后陈村如何通过制度的创新来保障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后陈村的这个制度创新其实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重点。那么十八大报告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需要确定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要确保基层公民有序参与。第二个重点要确保信息公开。第三要做到遇事协商,强调协商民主。四个重点就是强调对权利进行监督。所以说第一问主要是围绕十八大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重点来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推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根据十八大报告内容我们还需要对基层民主制度进行完善,也就是说要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完善规范好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民主政治制度,特别是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四个重点的角度,扩大公民有序参与,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的公开,实现遇事进行协商,强化权利的监督,这四个方面入手,来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一下,这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第四篇: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充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充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扩大党员知情权。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基层党组织重大事项必须由党员大会讨论决定,一般和常规性工作要及时向党员通报,并明确党务公开的原则、内容、程序、监督等具体要求。一是充实党务公开内容。坚持“党员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原则,把党务与村务、财务公开有机结合,重点公开村务工作、支部决策决议、党组织活动以及村集体债权债务、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救济款物和低保金发放等情况。二是丰富党务公开形式。以村党务公开栏为主,通过召开党内会议、发放文件资料和党务简报、在铜梁党建网进行网上公开等多种方式,多渠道扩大党员知晓面。三是严格党务公开程序。要求各村(社区)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于每季度末提出党务公开的具体方案,由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再提交党支部大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及时予以公布,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是创新党内选举,扩大党员选举权。一是大力推进“公推直选”选举机制。改变村支“两委”成员传统选举方式,扩大普通党员群众参与度,在村支“两委”班子出现缺额时实行公推直选,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基层党支部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投票,直接选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二是探索实行“三推一评一选”选举办法。“三推”,即:组织推、党员推、村民代表推;“一评”,即:候选人现场接受党代表、村民代表、普通党员对其参选目的、动机、施政纲领等方面的提问与质询,在加深了解的基础上先举行一次民主评议;“一选”,即:民主评议后,由全体
党员进行最后的选择投票。
三是加强党内民主决策,扩大党员参与权。一是健全党员议事会制度。各村(社区)党组织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定期召开党员议事会,对村里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措施进行集中讨论和集体表决,做到“一事一议”,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备查证。二是加大信息收集力度。通过向每位党员发放信息反馈卡,在铜梁党建网上开辟意见交流专栏,在基层党员服务中心设立热线电话等形式,主动搜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问题等,详细记录并把重大问题作为下次党员议事会的讨论范畴。三是进一步发挥普通党员作用。拓展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的参与范围,普通党员共同参与入户走访和接待群众工作,跟踪了解各村社贯彻执行党的优惠政策、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反馈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四是健全党内管理机制,扩大党员监督权。一是建立党内事务定期报告制。要求各村(社区)党组织按季度向乡镇(街道)党委报告党员活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由党委进行审查,提出指导意见和改进要求,同时,把报告、审议材料存档备案待查。二是建立“双述双评”的民主评议机制。每年底,村党支部成员既向乡镇(街道)党委述职,又向党员群众述职;既接受党委评价,又接受党员群众评议。
第五篇:依法依规提供保障 民主理财和谐发展
依法依规提供保障 民主理财和谐发展
——闵集中学2011财务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2011我校认真贯彻执行中心学校关于财务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以工作目标为中心,深化财务改革,扎实工作,求真务实,依法理财,严格执行上级各项收费政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努力拓宽渠道,挖掘潜力,增收增效,厉行节约,千方百计增加学校收入,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2011年在中心学校正确领导下,我校财务人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依托有限资源,消除安全隐患,绿化校园,添置教学设备设施,服务好师生,优化办学环境,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为学校和谐发展、向上发展、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现将学校财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健全财务机构设置,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1、领导高度重视,财务机构设置齐全。学校财务工作由汪校长负总责,亲自抓,由分管后勤财务的副校长王昭禄具体抓。按中心学校要求,设置了财务办公室,配备了兼职主管会计和出纳会计,办公设备齐全,配置有办公电脑,保险柜,会计专用档案柜,且安全防护措施好。
2、加强制度建设,保证管理有章可循。学校领导一是要求财务人员定期学习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做到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内容、有学习记载。二是健全符合学校校情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细则,并张贴上墙和存档。让财务人员做到按规办事,有章可循。
二、财务会计核算规范,主管会计监督得力
1、根据中心学校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精心编制好学校的预算,全面真实及时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2、依法依规设置会计科目,正确核算并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
3、学校小额开支实行审批制度。500元以内由校长审批,500元以上由中心学校校长审批。大额开支实行政府采购,年初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审批、询价、确认、购买、入账。大额维修和项目工程在30万以上的要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进行。
4、购物取得的原始凭证都是财政和税务部门认可的、正规有效的专用税务票证。取得的原始票证都注明购货日期、单位、货物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和金额,且大小写金额一致,同时都加盖了售货单位或个人印章。
5、所有取得的原始凭证都有经手人、主管校长签字和校长签字同意报销,并都注明了用途、去向。
6、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制作规范、整洁、装订完整,定期存入学校档案。
7、学校食堂实行独立核算,学校专人负责管理,设立记账员,入库员、仓库保管员、事务长建立了出入库台帐,收支台帐,严格采购出库制度,严格开支。每月由教代会和工会清财小组对食堂账目进行全面清理,并在例会上向全体老师公布。
8、主管会计对学校的每笔经济业务开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严格按有关制度执行。坚持财务的收支两条线,严格实物资产的入库手续,从源头上做好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监督学校按期上交职工医疗保险,监督学校一切合法收入进入学校专户,以及开支严格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
三、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学校财务支出,均经校务会研究决定,每笔经费支出,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集体讨论决定,如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经费开支总是先集体预算,而后严格按预算执行。特别是采购商品,都实行集体采购,都有三人以上一同前往采购,并货比三家,集体拍板,采购的东西做到货真价实,并将采购价格向老师们通报,避免了暗箱操作现象,节约了开支。
学校财务工作,长期接受群众监督,学校收支账目每月都由教代会清财小组审查,将审查结果向教代会报告,学校设有财务公开栏,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很多职工代表反映:“现在学校财务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我们放心。”因为建立和完善了财务公开制度,健全了民主监督机制,杜绝违规操作现象,进一步提高了透明度,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和效益,有力的保障了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得到了上级领导好评和群众的赞誉。
四、学校投入和负债情况
为了彻底消除危房,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近几年投入如下:
l、投资17万元,新建学生厕所。
2、投资5万元,改建教师办公楼。
3、投资10万元更换学生宿舍门窗,安装防护网。
4、投资3万元处理饭堂,实验楼楼顶漏水。
5、投资3万元拆建危墙。
6、投资8万元填土学生运动场地。
7、投资80万元新建综合楼。
8、投资32万元硬化主操场。
9、投资8万元新建排水系统。
10、投资18万元硬化学校主道路。
11、投资3万元绿化校园。
12、投资3万元安装自来水。
13、投资3万元添置体育场地及器材。
14、投资2万元改造教学楼楼梯。
15、投资30万元规范实验室建设。
以上投资合计贰佰多万元,加上“普九”未还债务80余万元,除去国拨经费和项目款,学校目前总负债近70万元。
五、今后财务工作设想
学校后勤工作尽管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报告、内外联系等许多方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足之处也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少。
1、我们设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强学校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努力加强学习财务会计核算等工作,将学校的财务工作进一步做实。
2、继续从源头上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3、坚持财务厉行节约的制度,按“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支略有盈余”的原则控制,使用好有限资金,保证学校的每一分资金都发挥最大的财务效益。
加强财务人员既当家又理财的财务意识,大力抓好勤工俭学,合理增加学校收入,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和办学条件,推动学校财务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加有力地保障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谢谢各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