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之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新营小学孔令霞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多么经典的概括啊!不管是谁,只要是遇到一本好书,你就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让自己豁然开朗,从中受益无穷!甚至可以给自己指明方向,成为自己心中的一盏明灯!
苏霍姆林斯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让每一个新教师或是老教师都能感同身受,读后让自己突然有一种思路清晰、不再迷茫的感受,面对教学上的困惑时,只要打开这本书,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虽然我们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聆听和反思!而且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
呢?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让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只有享受到脑力劳动带给他的成功乐趣的教育才是真正地教育!
面对班中的后进生,大家知道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他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操,有着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作为教师,只有分层教学,区别对待,才会让每一个孩子取得进步!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相互体谅,相互鼓励,智力才会受到鼓舞,才有可能看到学生专心致志投入的学习,每一位学生只有认真思考了,才能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预示着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那么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作为老师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反而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更加困难!随着年级的升高,差距也就越来越大,想想就会痛心!为此,只有转变观念,想方设法让每一孩子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么这样才不会有学困生,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做老师的就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多感悟了!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在教学中对差生的转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尊重每一个生命,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感,每一个生命都会像花儿一样怒放!
第二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心得体会 ——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著名的教育家,刚看完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就想说点自己的感想。他帮我们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的很透彻。的确是呀,每个孩子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多少都有一些不相同。我们在教学时只重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正因为孩子的这一点,就注定我们的教育一定是要“因材施教”,是要注重差异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些差异,习惯于一刀切,习惯于拿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并贴标签般的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令其在有意无意间便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了。造成了对“很大一部孩子”一种消极的、错误的心理定位,给其一生的正常发展形成很大的障碍,为其正确认识自己造成很大的误区。
反思我在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我也是承认学生智力或接受能力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往往在教学活动中却丢弃了这个原则,“把学生看成一个抽象”的整体,用同一高度的标尺去衡量学生,分配目标、任务。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课堂作业也很少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留给难度不同、题量不同的作业,统一的评价标准,有时甚至唯分数论,分高则好,分低就弱。有时还抱怨学生:同样的讲解,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别人会读、会写单词、句子,而你就不会呢? 因此,每当我们在教学中出现困难时,想抱怨学生的种种不是时,切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善待孩子的个体差异,努力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现有水平,致力于如何促进“每个”孩子智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才是我们做教师所应该去潜心研究的问题。(五年级 英语 马燕)
第三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早就听说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非常好,一直想拜读,书倒买来有几个星期了,但一直没抽出时间来看。今日总算早早地服侍女儿上床睡觉了,才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能专心地看着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著名的教育家,刚看完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就想说点自己的感想。的确是呀,每个孩子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多少都有一些不相同,因此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由满分到不及格,各个成绩段的都有,当然不否定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可能比别的孩子更勤奋。这样就要求做老师的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学生所能够达到的程度,然后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即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能掌握的内容,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思考,并能取得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布置的作业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比课本上稍难点,有的稍容易一些,要使每个孩子在做作业时自愿认真地做,每做完一道题后就有成就感。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每个孩子最初的愿望都想成为优异的学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技巧才能让每个孩子的力量发挥出来,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大多数老师无法做到的。
女儿上四年级了,每天晚上语文作业特别多,且每天都要抄抄写写,不管是她已会的,还是不会的都要抄上三遍四遍,这样下来,女儿都有一些厌倦了。一天晚上她对我说:“妈妈,今天晚上我不想抄了,这些词语我都会背,会默写,可不可以不抄?”我回答她:“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就是要你们记下来,如果你已经记得很熟,掌握得很好,就不抄了,明天到学校后跟老师讲一下,做完其它的作业早点睡觉吧。”但女儿想了想还是照老师的要求抄写了四遍,她说怕第二天去学校挨老师的批评。我听她这样说,只有在心里心痛女儿,没有再说什么。
第二天我就给她们的语文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跟她谈到家庭作业问题,可否因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布置不相同的作业。但这位老师语气很生硬地拒绝了我,说她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多学生她顾不上这样做,虽然我女儿接受能力是很快,但她不会为她一个人而布置另外的作业,她所面对的是大多数同学。我听她这样说,就再三地强调,我不想我女儿因为每天的抄抄写写而磨灭了她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因为一直以来,女儿很喜欢语文,且语文成绩从三年级到现在一直都保持着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你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很清楚,一个学生如果对一个学科失去了兴趣是不会有所进步的。这位老师听我这样说,就将矛头转向了我,她说是因为我不赞同她的教学方法才导致我女儿产生厌烦的心理。听她这样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我默然地挂上了电话,为这位老师感到悲哀,也许她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难道你还能按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她吗?更加为女儿感到心痛——遇上这样一位老师!我愤怒但又能怎样?以后每当女儿做语文作业有懈怠的情绪时,我就不断地鼓励她,违心地讲着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是为了你们好,是让你们记牢固,我只能一边默默地叹息,一边鼓励着女儿完成好这些暴力作业!
今天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真是太好了!著名的教育家都认同我的观点,有机会一定要将此书推荐给这位老师读读,让她改变一下她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使更多的孩子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不要被这些毫无创意的作业磨灭了他们的兴趣!
第四篇:读《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读《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讲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个性、有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抛去功利心,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从学生的成长思考,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在教学设计时为每位学生精心设计方案,在实施中悉心指导,才能使每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今后的工作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不同学生的分析与设计中,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史海涛)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本期来,我正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当读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条后,心里十分激动。书中所讲的学生就有落后差生现象,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的确也存在,而且我们农村小学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一些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就一直听不懂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可是他们却都能坚持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我真为这些学生的坚持所感动。若让我们老师整天坐在一个听不会的教室里,我们也不会坚持多少天。
总之,这段话虽不长,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的尝试和反思,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不同的学生的分析、斯卡是,不同的对待。这样才能消除“抽象学生”的现象,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不断的进步。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秦运虎)
读《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近日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后,这种现象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学校还比较严重。大家习惯性地用同一固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结果思维活跃、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反应迟钝、速度慢的学生跟不上,时间一长,对两类学生都不利,学习兴趣和态度都会打折扣。
要解决之一问题,就要进行精确的学情分析,更好地把握教学,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在课堂提问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首先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在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这些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性。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师马新文)
第五篇:《阅读,让教育变好》读后感:没有阅读,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没有阅读,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读《阅读,让教育变好》
陈贤娟
暑期,看了《阅读,让教育变好》,我深深觉得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至关重要的。但是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训练。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不是在从事教育,是在从事训练,因为它根本没有阅读生活,根本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舞台。学校教育就像母亲的乳汁,对人的最初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第一年,母亲的乳汁是最好的营养,最天然的,营养结构最丰富的。但是到如果到30岁时还吃母亲的乳汁,你一定是一个身体发育不良的孩子。你需要自主进食,需要咀嚼的能力,需要自己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阅读也是如此,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亲的乳汁,如果没有阅读,如果没有大量的和人类最伟大的著作,最伟大的经典去交流沟通,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成长的个体。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当然不是说今后不可能形成了。《礼记学记》里面曾经讲过: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机过去以后,你再勤苦,还是可以成的,只不过是难成。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人类的很多问号,只有在小学阶段才能提出,过了这个村,永远没这个店,所以小学阶段的阅读,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在小学的最后一年,我决定围绕阅读做好以下工作,中化经典诵读,班级阅读节,感动接力,亲子共读,读写绘的研究等等。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我认为人的阅读的票根,人的精神的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
我同时还呼吁我们的孩子们的远离电视,推广晨诵、午读、幕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每一天是以晨诵开始的,我们高年级用经典散文、唐诗宋词等开始一天的生活。每天中午我们有20分钟的午读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草房子》,读《夏洛的网》,读《一百条裙子》,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等。
总而言之,我觉得真正的阅读应该从儿童开始,应该从教育着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它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只有通过阅读让孩子成长了,才是最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