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第十二册
游子吟
人教版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引导学生独立研读诗句,凭借图画想象,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等方式,感悟古诗的情感,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意思和喻义。
3、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语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设计意图:
1、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孟母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为儿子缝补衣裳及孟郊母子村口离别的图片,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最深的感受。通过搭建交流的平台,不断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表达的机会,从而不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展现个性。教学中试图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具体目标,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处理信息、获得审美体验、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学古诗应重在自主感悟,想像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推想诗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作出自己的判断。本课的设计,旨在想象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表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出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身后,我们永远是她们心中最大的牵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游子吟》(读题),再一次来感受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二、读题、解题
1. 谁能说说吟是什么意思?(古代诗歌题材的一种名称)
吟表达的一般都是内心深沉的情感,这首《游子吟》,表达的就是游子内心深沉的情感。
2. 谁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诗中的游子就是
(孟郊)
你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吗?
(孟郊,唐代诗人。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之为“郊寒岛瘦”。后人便把他和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也称他为“诗囚”)
3.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他曾经三次赶考,前两次,均以失败告
终,而他的母亲,一直默默地支持他,照顾他。直至50多岁,他才中举,并得到了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接任官职后,他要接自己的母亲来溧阳,以尽自己的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4.再次读课题,读出对母亲的思念。请再深情些。
三、学习前四行诗,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1、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不光要读懂它,还要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有这个信心吗?
2、同学们读读前四行诗,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先读一读,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3、交流。(板:母爱)
再读读前四行诗,深入到诗句的字里行间,认真地品味每一
个字词,哪些词语使你对刚才的那份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你可以把找到的重点词圈出来,和同学交流。
把读懂的与大伙一起分享
“密密缝”简单谈谈你的体会。
(评:你抓住了关键词语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1)母亲是怎样密密缝的?会学习的人能把一个静止的画面想象成一个个活动的、立体的画面。怎样把这幅画面说得更生动具体呢?老师给你一把金钥匙,你可以先简单地描述一下场景,再细心观察这位老妈妈的眼神、动作、神情,说好老妈妈缝衣服的细节,同时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妈妈缝衣服时会想
些什么,母子俩又会谈些什么,再灵活运用老师给你的一些词语。有了这把金钥匙,你们一定能开启成功之门!
寒风凌厉两鬓斑白年事已高饱经风霜颤颤巍巍筋脉突兀穿针引线腰酸背疼布满血丝
评:你很会学习,不仅灵活运用了这些词语,还深入到了妈妈的内心。
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评析: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在本学段中要求阅读诗歌要“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虽说学生已理解过诗句的意思,但并不深刻。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缺少了想象,就难以深入领悟诗中之情。课文的编排中提供了一幅插图,为学生的想象打下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生活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而不是文本。类似诗歌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设计了“想象画面”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既可根据插图想象,也可根据生活实境想象,并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隐性思维,在自主、合作中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人都放飞想象的翅膀。因此学生在想象画面时,所具体描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生活的真实,又没有脱离开诗歌本身。当老师发现学生对末两句诗的理解不深刻时,亲自描述画面启发学生,对理解诗歌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小结过渡:同学们,看这位老妈妈的表情,她的一伸手,一屈臂,一望眼,苍苍白发,巍巍背影,在这一刻显得多么优美、和谐、摄人魂魄。这的确是一幅极真极美的风景。
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这么仔细、这么认真吗?(师补充:古代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要为他做衣服,针线要缝得细密,针脚越密,行人的归期越短。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件衣服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这一针一线,缝进了母亲的千叮万嘱,缝进了母亲的无限担忧,缝进了母亲的绵绵深情。
同学们刚才抓住了“密密缝”,细细品,果然品出了味道。你还从哪儿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游子这是第一次出门吗?想象在游子出门的这段日子里,孤独的老母亲在家里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她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同学们,当你理解到这一点后,你怎么来读这两行四行诗?(点拨:缝得还不够细密、担心得还不够。缝得多认真啊!母亲用心在缝,你也用心在读)
诗的前四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慈母缝衣图,让我们深入到诗人的内心,脑海中浮现当时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位母亲。(深情朗读前四句)
四、理解后两句
过渡: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位游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看到此情此景„„
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么想? 孟郊在诗中这样感叹到:(引读--——)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母亲的爱,永远是人生旅途最珍贵的行囊,孟郊在两次赶考失败的情况下,母亲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帮助他,最后孟郊终于中举,想到这里,孟郊在心里默默地一遍又一遍深情地说——
五、指导感情朗读全诗
诗人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又饱含深情的临行缝衣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激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共鸣,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让我们轻轻地吟唱这首小诗,表达对普天下母亲深深的爱。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母爱,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全世界的母亲都是那么相像,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母亲,谁来说说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为理解诗句的最后一句,突破难点作铺垫。〕
2、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母爱比做什么?细心的同学们,在我们可爱的校园里,你们也找到春晖了吗?(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了吗?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意思?
3、是啊,我们可敬的老师,可爱的校园,伟大的祖国,都像春天的阳光,给予我们温暖;都是我们慈祥的妈妈,他们用心血哺育着我们成长。
也许,在明年的毕业之际,你会亲切地走到老师身边,深情地说:“————”
也许,在你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会走遍学校师的每个角落,恋恋不舍地说:“——”
也许明天你已长大,为国争光的时候,你会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呼唤道:“——”
创作现代诗,颂扬母亲
孟郊在这首诗里,对母爱作了无尽的讴歌。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歌颂母爱的诗歌。请大家欣赏两首老师网上找来的冰心的现代诗。
学生轻读,欣赏《繁星》《往事》:
往事
繁星母亲呵!
母亲呵!你是荷叶,天上的风雨来了,我是红莲。
心中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雨点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 蔽?
师:《游子吟》中,把母爱比作寸草春晖,那么《往事》这首诗里把母爱比作了什么呢?
生:这首诗把母亲比作了荷叶,把孩子比作了红莲。
师:你想把母爱比作什么呢?
〔评析:既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又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践性,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1:我想把母爱比作太阳,因为如果没有太阳,我们孩子就象地球上的万物,就无法生存下去。
生2:我想把母亲比作春雨,我们就象禾苗,有了春雨滋润,才能长好。
生3:我要把母爱比作水,有了水,才有万物。(水是生命之源)生4:我想把母爱比作伞,只有它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
师:古人用他们的语言把心中的感想写下来,我们今天就学到了古
诗。我们把刚才想到的用现在的语言记下来,就是现代诗。请拿出你的笔,让诗的语言在你的笔下流淌吧!真的难以下笔的同学,请给书上的插图配上一段你想象的文字。
我沉醉在你们创作的甜蜜中,你们灿烂的笑脸,诗意的文字是妈妈对老师最深情的汇报,谢谢你们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读一些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的《繁星 春水》便是推荐作品之一。于是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游子吟》与冰心诗文中一贯歌颂的“母爱”。在古诗教学中引入现代诗歌欣赏,并让学生尝试创作,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欣赏现代“小诗”的基础上,“母爱”这个创作的题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考虑到学生程度不一,采用分层的教学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创作,少数同学则在已有“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对画面进行文字描述。因此所有同学的笔下都飞溅出了智慧的火花,全班54位同学共创作了50首歌颂母爱的诗。学者开心,教者舒心,创新意识使课堂成为乐园。这不正是使语文课堂精彩起来的关键吗?
结语:是啊,母亲是春晖,给了我们温暖;是荷叶,给我们挡雨;是明灯,给我们导航,是春雨,给我们滋润„„我们的生命历程,早已融入了母亲生命的每一朵浪花,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的全部。
作业超市:
a)写一写: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b)做一做:把你创作的诗歌朗诵给妈妈听。
c)唱一唱:《游子吟》或《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春晖
明灯
母爱荷叶
雨露
„„
六年级语文组
第二篇: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15、古诗二首(之一)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第三篇:人教第十二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_2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1)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二、教材简要分析: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人生感悟”专题)、民族团结(“民风民俗”专题)、爱国主义(“深深的怀念”专题)、了解多元文化(“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热爱科学(“科学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女字旁予)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基于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交流平台采取了两个学生对话交流学习收获的形式,一个是谈自己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另一个是谈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学到的习作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将“民风民俗”这个专题安排在第二组,并以《北京的春节》一文开头,有助于学生回忆刚过不久的春节情景,便于教学。将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组,此时已是毕业前夕,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回忆成长足迹,表达惜别之情,为母校再做些事情„„水到渠成地把听说读写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册教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
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本册第五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个与本组主题有关的话题以外,还设置了一个整体回顾六年以来学习收获的内容,让学生小结、交流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语文能力,等等。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学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落实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育人为主,培养创新型人才。
2、认真学习新课表,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电教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读写训练,启发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和好书交朋友,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勤动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及时积累经验。积极撰写总结论文、教学论文,提高自身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
单 元
周次
第一单元
一至三周
第二单元
三至五周
第三单元
五至七周
第四单元
七至九周
期中考试
十周
五单元
十一至十二周
第六单元
十三至十五周
综合复习
十五至十七周
毕业考试
第五篇:人美版第十二册美术教学计划
人美版第十二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造型表现:初步认识形、色与机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设计应用: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综合探索: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二、学期目标
1、掌握简单的图案的设计方法,能根据自然形象进行团的设计。
2、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3、学习漫画的创作方法,能画出简单的漫画形象。
4、进行泥塑教学,培养造型能力。
5、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高欣赏应用能力。
6、图案的设计(适度的夸张和概括),图案具有美感。
7、绘画及工艺作品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及艺术感染力。
8、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情况分析: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该年级学生的自力更生能力有所提高,但娇生惯养的习性,还是养成了他们对事物的依赖感,遇到困难不敢挑战自己,动不动就要请学生、老师、家长帮忙,自己就看着不做,甚至去玩或做其他事情,懒惰成性。同一个班中,学生在幼儿园所授教育不同、家长管教不同,也产生不同素质的学生。普遍有这三中学生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大胆,敢表现自己想法,绘画技能娴熟,但在画面组织上不够理想,在这几年的教学和有目的的兴趣小组的培养,也已经脱离画面的散乱,构图不均,色彩不够丰富等问题;有的学生敢表现自己想表现的内容,但苦于绘画技能落后,在几学年学习绘画技能中,也有所提高;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在课堂气氛中过与活跃,甚至不能自控,想学又不会就出现了爱讲空话的情况。由于有了大部分的以上三种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也层次不均,有的绘画技能好,有的工艺水平高,有的在欣赏能力上分析能力强,能说会道。
四、措施:1、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开阔视野,在平时教学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进行的“玩”中各种想象画训练,各种不同美术知识技能渗透,以提高学生作品的表现力,对自己美术能力充满信心。2、学习时,要求学生在绘画创作时直接作画,不再使用黄色构图,以提高绘画进度,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和敢画、敢做的决心。3、结合不同班级情况与学生各自不同表现,多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美术带给他们的感觉,经过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始业教育欣赏《哪吒闹海》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
第3课《我的书包》
第 4 课《画故事》
第 5 课《装饰画》
第 6 课《装饰色彩》
第 7课《彩球的设计》
第 8课《奇思妙想》
第 9课《添画人像》
第 10 课《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2 11
第 11 课《装饰柱》
庆祝“五一”
第 12 课《动画片的今昔》 2
第 13 课《拟人化的卡通》 2
第 14 课《发现老房子的美》 2
第 15 课《留给母校的纪念》 2
第 16 课《我的成长记录》 2
第 17 课《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2
第 18 课《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1
第 19 课《复制与传播》 1
学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