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就是不攀亲
民主就是不攀亲
(2011-12-26 10:34:29)
转载▼
标签: 分类:我的杂文
杂谈
在一个大多数人素质低得来远光灯都不关,少数领导素质高得来车队压着双黄线走直线,大多数人素质低得来一辈子都没见过选票,少数领导素质高得来已悄悄买到船票……的末法情结国家里,我也觉得革命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我还觉得,说某人没读过书就不能发表个人观点,跟说没学习过中央文件就不能谈国家大事,或者这个观点有瑕疵,就断言背后一定有境外势力,也差不多。
我反对暴力革命,理由不解释。但我觉得中国没有暴力革命,在这个菜刀都实名的国家,那些对生活忿忿不平的人其实没谁明天真要起义。偶尔上演非常6+1的,还来不及起义,便就义了。常出现在维稳派密奏折子里的暴民其实理论人数是十三亿,他们所要,不过工资高一些物价低一些,安全感多一些税收少一些,这正是国家在新闻联播里天天真诚表示的,就是传说中双赢的民主自由。这样的强弱分明,你还要说,民主和自由这些制度是相当的有害呀,你们素质低……大家很难不邪恶地想起不知是否伪托王朔所说的:一群太监在谈论,房事多伤身啊,幸好我们阉了的;一群叫化子在说钱这东西真脏,我们还是要饭的好。我举这样一个段子,可见素质实在低,但这并不影响我反对暴力革命,追求温和民主,在国家法律规定下参选。可见素质低不一定就不能搞民主。
我认为暴力革命其实是高素质的人干的,比如朱闯、李闯和毛闯,低素质的人才去干民主和自由。民主从来不是什么高尚的东西,它只是公平一点的财富分配机制,不能是发改委一张条子就涨了油价还正告这其实是重建价格机制,也不能是那个官二代十四岁大学就毕业十七岁就副科二十二岁就正处,括号里还注明享受副局级待遇。通俗来讲,民主普世论就是公司里谁干得好谁拿得多,民主素质论就是年终时却对你说,你素质这么低,少拿点,跪安吧。
我只是讲些故事。2001年我去埃及,金字塔附近可是脏乱差,骗子巨多,牵骆驼的小孩常利用你的异域情怀让你骑着骆驼,以胡夫金字塔为背景拍照,然后猛抽骆驼让它撒丫子开跑,等跑到沙漠边缘,小孩就问你要MONEY、MONEY,沙子底下还忽然钻出来一群阿拉丁般的剽悍男子,把你的兜掏光才行。大街上汽车闯红灯、交警收黑钱这些低素质,也很常见。可大家知道,十年后那里发生了什么。2003年我在美国的波特兰,那个信仰东正教的清静的城市里却有很多醉汉,有天晚上我跟同事金焱就被一个喝醉的流浪汉追赶,面目凶狠地要钱,当时我觉得美国确实乱得要垮了。第二天我在大街上又看到一群流浪汉,排着队在投票箱前面红耳赤地争论着什么,我也觉得很鄙夷,内心深深地表示支持伊拉克。可是大家知道,民主的美国没有被醉鬼和流浪汉搞垮,禁酒和收容制度严格的伊拉克垮了。
互联网这么发达,中国人办出国护照也不需要三代以上的政审,我们轻易可以知道素质低的利比亚、南非、缅甸甚至曾为我们不屑的越南都民主了。也知道民主国家其实也挺多鸡贼。罗马到处都是小偷,巴黎遍地狗屎、美国的哈雷机师们也常常不关远光灯还放着烧包级的加强低音炮……所以素质论、国民性其实是很扯的话题,否则你解释不了同宗同族原本素质也低的香港人,为什么能在狭窄的铜锣湾大道能够秩序井然;台湾这个小岛,国民党一直说“中国人劣根性都很丑陋,不能急,慢慢等吧”,忽然就民主正果了。龙应台当年确实写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来抱怨中国人的民主隐忧,台湾一度海鲜垃圾成山。台湾的报界早年也报道过当地人不习惯关远光灯。可民主就是这么怪,你动起真格,大街的情形比想像得快得多。因为,制度是因,远光灯是果。
在警车有事没事都喜欢拉一下警笛表示威严,军车总以打南海的架势冲过红灯,仅仅开个经济片区会议都要封掉三条街的交通状况下,总说中国人不适合搞民主是因为还不关远光灯,总拿灯光管制来说民主的事,就很不好玩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灯光管制最严格的国家,叫朝鲜。
那里人民穿戴整齐,那里人民上公车秩序井然,那里的人民随便在墙上写字,也会被叫去问话的,其他的我也不多说了。至于东亚地区容易出现暴君,我迅速在脑中搜索了一下亚洲地图,不知道暴君指的是新加坡的李光耀,还是羞对国人就跳崖自杀的韩国卢武铉,是有点丑
闻就集体辞职的日本内阁,还是顺应大势释放了昂山素姬的吴登盛将军。要知道,现在连成吉思汗的蒙古,都从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主动民主了。
我觉得中国人的民主素质在提高。过去见城管打人,谁都抱头鼠窜,现在连也美女也敢围住城管了。还有就是乌坎,所以不要说中国有两亿五千万不开化的人群,乌坎那些人不过是些渔民、妇孺、打工仔……剩下的我无需答,林祖銮已帮我们答。有人问,难道你看不见基层选村长的贿选,甚至杀人的。我看见了。这个国家其实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过去真在睡觉,现在至少是装睡,装睡就是民主基础,比叫不醒好。
才想起差点被绕进去。有时候我很无奈,只是说革命,他定义革命就是暴力,暴力就是流血;我改说那就民主吧,他就说咱们的尺寸跟那个叫民主的洋妞不合适,还是与国情互相自摸吧;你说那换改革吧,他稍微满意些,还是要交待一下必须等上面通知,而上面,在中国其实是个虚拟词。最近流行说有块叫天鹅绒布匹,在中国没消费基础。我觉得这是一个奇特的逻辑。因为,在一个人人追求苹果机且已把它追成了街机,坐地铁都要抱本乔布斯传而不是铁人王进喜传,更多人关心哈维尔而不是高尔基,看外国电影都要看原声而不是译制版的地方,你说祖先在我们身体内早安插好了一个独特的阀门,只接受产品,不接受思想,只知道故事,不接受民主的感染,这在制造原理上,有些说不过去。
中国人要的是自己过得爽的自由,要的是猪哼哼的权利。这有什么错吗,它跟全世界人民是一样的。勒庞这本《乌合之众》扒的是全人类劣根性的皮,不单中国人,美国人的祖先也这个蛋性。五月花号船上那102名由清教徒、工人、农民、渔民、契约奴组成的乌合之众,能从五月花号公约到独立宣言,中国目前的民众素质并不比那群流亡者低,为什么不能拥有民主。否则就解释不了中国人在动车、校车、汶川大地震、免费午餐、救助尘肺病时那些勇敢的身影,也解释不了那么多无关利害的人跑去那个村、那道坎去声援助阵。
中国人的自由观有一点跟世界相通,一直在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就是不用再惧怕老婆刚怀了个孩子就冲进来一群人把她拖到人流室,肉身普及一道基本国策;不再惧怕孩子上学坐上校车的时候,也是坐上了孝车,你自己坐上了动车,就是坐上了买一送一的灵车;也不再惧怕好容易摆个烧烤摊,城管上来就把你打成肉串;更不会惧怕,你不过说了上面这些话,忽然不仅帖子不见了,而且整个的人都不见了……
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天赋权利,为什么要拒绝权利。
真正促使我想谈一谈的话题是:一人一票真的中国最大的急迫吗。我觉得这个提问本身就是一个误会,我愿意这样看这个逻辑:一人一票当然不是最急迫,但它是最重要。最急迫是上班打卡领工资生病了赶紧去医院,你得第一时间去做;最重要就是,你必须从现在做起,当十年前就想到十年后你的最急迫,最重要就会出来帮你。不要眼里只有最急迫,没有最重要,不要被政府GDP成功教育,活得太急,煎得太急。
有人问,说了那么多,你不就要煽动社会变革吗,可《乌合之众》里说的集体诉求呢,没有集体诉求必然失败。我答:一人一票就是集体诉求。我们也可以幻想一下,开始反贪腐,后来发现只反贪腐不行,如果在古典时代人们很可能陷入轮回的暴力革命和暴君,可互联网时代就是大家互相监视互相传播的时代,这灭了萨达姆灭了穆巴拉克灭了卡扎菲,普京也不会是永久的沙皇。所以革命的下一步必将进入权利的博弈,就是参选。你看这些国家的变革最后都落点到选举,普遍的反腐行为都集中的选举舞弊上。互联网是暴君和专制的死敌。有人问,当选人大代表对你那么重要吗。这是一个误会,我认为坚持参选,比是否当选,更重要。还有一个误会,参选的样子一点不拉风,却很苦逼,我隔三差五就压低声音打电话到武侯区人大,很是怕打扰人家,咳,那个,开始没有,呵,打扰了……还常委托我妈去问居委会,因为我去问会触动大妈们的神经,我妈每次也先行默念一下台词,再打……那样子很像地下党。
如果普选,我不担心共产党当选。一人一票本身就是最大的破冰意义,根本不选,跟选一下再上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大家还是选共产党,证明这个政党仍然是这个国家最令人信服的党,如果……再说下去就敏感词了,具体例子参见1996年台湾国民党史。至于马化腾参选,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每一次都有富豪参选,也没见过谁真的当选。现实操作中,你养成民众珍惜选票的习惯,他们就不会为了Q币出卖尊严。
所以就必然引出下面这个观点:“当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和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极其强大的一党制其实就等于是无党制,因为党组织庞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体制本身,所以问题并不是要把共产党给怎么怎么样,共产党只是一个名称,体制只是一个名称。改变了人民,就是改变了一切。”
这一刻,我简直有加入党的冲动。我只有三句读后感:
一、从政治学,这是正确的,从数学它却犯了一个错误,十三亿八千万减去三亿八千万,还剩下整整十亿。
二、就算那八千万,好多也常常忘了自己是党员。
三、从亲缘学,我觉得谁也不必急着代表我,去跟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党攀亲。
民主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只取一意,本文切题:民主就是不攀亲。
注:(本文为我的民主观——中国人为什么惧怕权利之一)
第二篇:连心攀亲工作总结
汉山镇石门小学连心攀亲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以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的总体安排和要求,按照镇中心学校具体安排,现就这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有效开展,今年以来,我校扎实推进“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全校11名教师积极参与,每周两次到学生家庭家访,两次到包扶村民家里连心攀亲,增进了了解,密切了关系,创新了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载体,构建了为民服务长效机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突出主题,把握重点,深入推进“连心攀亲”活动
一是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主题,着力在“十二五”目标任务、创新社会管理、为民服务、推进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学习先进等五个方面创先争优。进一步延伸“万名干部下基层”、“连心攀亲、结对帮扶”、“三学三比三无三查”活动内容和内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深入开展承诺、践诺、评诺和领导点评,建立创先争优党组织、党员承诺、践诺、考评台账,接受群众监督。
二、围绕“六个落实”,扎实深入开展“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包户对象落实。继续严格落实包联户数要求,保持在家农户责任落实。认真夯实包户责任,随时填写“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明白卡和帮扶手册,对责任不落实的人和事要及时批评纠正。三是包户任务落实。认真落实
“送、连、帮、调”四大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真挚感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四是包户制度落实。要明确相关制度、纪律和要求,到农户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三、强化作风纪律修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全体教师要认真反思,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拒腐防线,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切实做到清白做人,清廉从教,干净干事。一定要把廉洁自律作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从政之要。要看到中央反腐的高压态势,时刻保持头脑上的清醒,决不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要特别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把保持廉洁从教作为人生最好财富和声誉而倍加珍惜,守住做人从教的准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紧紧围绕改进干部作风,推动工作落实,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一目标和要求,按照镇党委中心校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棘手问题,做到情况在基层掌握、问题在基层解决、矛盾在基层化解、稳定在基层巩固、作风在基层转变、科学发展在基层体现,进一步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做到思想上牵挂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三要严明纪律,令行禁止。严明政治纪律,增强党性观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组织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严明财经纪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财经监管;严明工作和生活纪律,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岗位责任、考核考勤等管理制度,坚决贯彻县委提出的“四
个绝不允许、四个大力倡导”要求,自觉遵守我县制定出台的国家公职人员“八个严禁”,坚持完善和落实查究机制,以绩效考评、行政问责为重点,加大对不干事、不尽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失职渎职,以及冷、硬、横、推,吃、拿、卡、要行为和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推动作风纪律的根本好转制定、完善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后,全体教职工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学校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在作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汉山镇石门小学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不能将民主推荐混同于选举
不能将民主推荐混同于选举
易振海
民主推荐是相对于个人推荐和组织推荐而言的,民主推荐一词在干部人事工作辞典中的出现,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民主推荐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从选拔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选拔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都首先要经过民主推荐。那么,民主推荐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如何对民主推荐进行制度定位;民主推荐有哪些功能和局限性;从推行民主推荐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现实生活中,民主推荐选举化的倾向十分突出,人们将民主推荐混同于选举。但民主推荐与选举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其不同在于:
参与范围不同。根据平等原则确立的选举,其参与范围具有最大限度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如我国人民代表的选举,参加选举的是全体具有选举权的公民,不受身份、性别、财产、民族、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党内选举的参与范围则是全体党员。即使是在间接选举的情况下,选举人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他们代表平等参与选举的公民或党员。而民主推荐的参与范围则具有特定性。参与推荐的人员根据拟任职位来划定,其主体是担任被
推荐职位的上一层次、同一层次和下一层次职务的人员,大多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干部。在一个单位推荐本单位领导人选时,如果本单位人数不多,实际操作时也可以让本单位全体人员参加推荐。
行使的权利不同。选举行使的是选举权,选举权是一种委托权,选举人通过选举将自身的权利,如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委托给被选举人行使。选举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决策权,选举人的多数选择具有决定性。而民主推荐行使的是推荐权,推荐权是一种建议权而非决策权,本身不具有决定性。
结果不同。选举结果是选举行为的完成和终结,选举结果具有确定性,选举结果出来后,被选举人当选生效。而民主推荐则是选拔行为的起点,推荐的结果只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确定性。民主推荐之后,对有关人选还要进行考察、酝酿,最后由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任职人选。人选决定后,还要履行任用程序,如果是属于选任制的职位,还要通过选举来确定。
选举通过在候选人中作出选择而确认担任公共职位的任职人选,从而授予被选举人公共权力,使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作为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虽然也具有选拔功能,但其基本作用是解决公共权力来源的合法改正,赋予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威,使当选者的权威地位
合法化。而民主推荐制度则不具有这种功能。从人事管理学角度来看,选举属于任用制度范畴,选任是相对于委任、聘任、考任的一种任用方式。民主推荐则属于选拔制度的范畴,选拔制度与任用制度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
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担任重要公共职位的人选一般都是由执政党提名或推荐。这里所说的选拔制度,是指执政党选拔担任公共职位人选的程序和方法。
在现行干部选拔制度中,选拔主体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领导集体,即执政党的领导班子,其中主要领导处于核心地位,最终人选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干部人事部门。识人、选人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干部人事部门是领导集体的参谋和助手,也是选拔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三是参与群体,包括参与民主推荐的人员、考察中的谈话对象、公示中反映情况的群众,等等。三个主体在选拔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作用互相补充,也互相制约,但不能互相替代。领导集体是决策者,在选拔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领导集体在选拔过程中这种作用和地位的制度规定,与执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相吻合。按照权利与责任相对称的原则,领导集体是选拔中主要和最终责任承担者,领导集体不能以民主推荐为由而规避自身责任,一旦发生选拔失误,必须追究领导集体的责任。民主推荐参与者作为参与群体,其作用在于反映民意,参与意见,其推荐意见为决
策提供参与。参与群体在选拔过程中的参与和选举中选举人的参与不同,选举人参与选举行使的是决定权,即多数决定权,民主推荐的参与者行使的是建议权。民主推荐的参与者大多是一定层次的干部,即某个官员群体,其推荐意见反映了群众的意愿,但不能等同于群众的意愿。类似于以票取人的主张和做法,混淆了不同主体的作用,也导致了选人过程中的责任缺失。
在选拔制度中,民主推荐究竟是一项程序还是一种方法?现行选拔制度对民主推荐的规定既有实体意义也有程序意义。作为实体内容,民主推荐是种选拔方法,即人选产生的方式之一;作为程序,则是选拔工作的第一个工作步骤。程序必须具有普遍适用的唯一性,而事实上,只有换届选举时民主推荐才是必经程序,在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时,就不必经过民主推荐;个别交流提拔、选拔平级交流人选时,也不可能都经过民主推荐。这时候,要了解人选的民意基础,可以通过定向的民意测验或其他方式,而不必经过民主推荐。设定程序的意义在于维护普遍参与的平等权利。
综上所述,民主推荐作为选拔制度的一个环节,首先是一种选拔方法。就其性质来说,是执政集团内部发扬民主的一种方法,属于党内民主。民主推荐不是决策,而是为决策提供的参考。这就是民主推荐的制度定位。制度理性不仅要求在制度设计时科学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还要
求在执行中以制度原理为指导,正确地发挥其作用。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某个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错位和变形,这时候,有必要对制度设计原理加以认真辨析,使制度的实施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第四篇:一种不涉及对抗的民主新概念
【数据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7年二季度
【文献号】713
【摘要】
【原文出处】科学社会主义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71
【原刊页号】87~89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706
【标 题】一种不涉及对抗的民主新概念
【作 者】刘慧敏
【作者简介】刘慧敏,内蒙古赤峰学院教师(赤峰 024001)。
【内容提要】胡百熙在《寻求理想政治秩序,理解不同政治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模式,即“不涉及对抗的民主”模式。这个民主模式,一方面强调党派选举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党派竞争选举可能引起的弊端,对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制度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摘 要 题】民主理论
【关 键 词】选举/权力制衡/对抗/民主
【正 文】
胡百熙(Edward P.H.Woo)在他的《寻求理想政治秩序,理解不同政治文化》(In Search of an Ideal
Political Order & An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Political Cultures,Novelty Publishers Limited,2002)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创见性的观点,即应当把民主和实现民主的方式区别开来。在作者看来,民主是一种事事都把人民的意愿放在第一位的政治模式或政治制度,旨在达成包含自由、自主及种种人权等等目标。此外,民主还包括政府的法治精神、透明度、廉洁及权力制衡等理想。
西方民主理论通常认为,实现民主的惟一途径,就是确保每隔几年便举行自由公正和公开的选举,以决定哪个政党可获权组成政府。但是,胡百熙认为,这种多党制或两党制的党派选举制度,仅是实现民主的途径之一。在此,他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手段与目的的两者不应互相混淆。党派选举制度是手段,而民主的种种理想是目的。多党制选举和权力制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多党制的党派选举制是十全十美的。在胡百熙看来,党派选举的弊端主要集中表现在两点:第一,党派选举除了在制度的层面会带来争斗之外,任何人在当选后都希望在下一届选举中可以连任。在政府机构受其支配的情况之下,当权者必会穷其所能,作出种种事情,务使对手没有机会可在下届选举中胜出。新成立的政府很可能会用尽一切手段、很多时候甚至是不择手段,以期达到这个目的。第二,某一制度能否带来民主,关键不在于国家是否设有选举政府首长或执政党的机制。问题的核心在于领导人能否假借某些借口,包括选民的支持,理直气壮地继续执政。例如,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开始执政前,意大利和德国也都奉行民主选举制度,但是两国最终都完全陷入独裁统治之下。概言之,党派选举制度需要改革,理由是在推行选举的前后,分别有产生争斗仇杀和制造独裁者的危机。卢旺达是前者的最佳例证,萨达姆在伊拉克的行径,正是后者的最佳写照。这也是我一贯所持的观点。
正是因为党派选举存在这样的弊端,作者才在书中提出了一种不涉及对抗的民主新概念。他认为,政府须履行两种职能,即选定各项政策和处理日常的管理工作。在选定政策方面,任何政府都必须尊重民意。了解民意,需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提出一些问题,这样才可以期望所得到的答案是合情合理的。作者主张,要在选定某一党派组成政府之前,预先订立各项政策,让任何党派在接手组成新政府时都必须遵从。另一方面,选定组成政府的内阁成员,是新方案改善的最重要环节。参加选举的政党数目不限,透过自由、公正和公开的选举,最受欢迎的两个政党会列入一份决选名单上。然后,使用抽签的方法选出其中的一个政党,获权组成政府,而另一个政党在同期则会担当监管政府的角色。负责监管政府的一党并不是反对党,其职责是监管和协助执政党。
这样,权力制衡便真正纳入到政府机制之内。新的民主概念一方面可以发挥党派选举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党派选举可能引起争斗或导致独裁的弊端。具体讲,第一,它在确保维护民主精神之余,权力斗争也得以避免,而利用宗教或种族优越感作为仇恨借口的机会,也因此减至最少。其次,由于冲突的原因已告消除,党派间的嫉妒亦随之消失。严格说,“反对党”也不再存在。最受欢迎的两个政党所肩负的,是管理或监管政府的职责。第三,新模式可消除促使当权者践踏人权的主要成因。很多独裁的领导人犯上践踏人权的错误,很多时候是因为独裁者希望继续执政以及我行我素。但是由于在这种制度中,最后由谁执政是由抽签决定的,就从制度上消除了专横的领袖诛灭其对手的理由。这就如谋杀案,杀人的动机一旦消除,凶手便没有理由犯案。因此,这种新的民主概念很可能是杜绝大规模践踏人权的最佳办法。
作者提出这套民主新概念,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计,而是希望把它用于现实社会,以解决权力争斗而带来的政治动荡。他认为,一些地区会因采纳这套新模式而获益。因此,他特别研究了这套方案对于俄罗斯解决车臣问题、英美联军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实际价值。同时,他指出,最适合推介这套模式的人,不一定是民选的领袖,任何一位统治者,即使不是民选的,只要认识到这种民主模式的优点,都可以在其国家推行这种新的民主模式,因为这套民主模式可以使那些既向往西方民主的党派选举、但又苦于无对策以摆脱选举带来的争端国家带来新的曙光。
胡百熙还谈到了文化的差异对民主理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这八个字扼要说明了一个在中国社会成长的人应当具备的品格。如果用一个词语来代表其精要,那就是“责任”感。西方文化的精髓则是“平等”、“自主”、和“自由”。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文化,这个词就是个人的“权利”。从中看到,一方面我们有所谓的“权利”,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有“责任”。那么到底是个人的权利重要,还是个人的责任更为重要?作者认为,孰轻孰重,答案不应当是一面倒的。我们必须在二者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这与中国文化所高度推崇的“中庸之道”十分吻合,这种“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然民主是目的,那么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了。通常,人们都愿意选择一条最佳的途径而到达这一目的地。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出发点不同、所拥有的交通条件不同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的最佳途径不必然是其他人的最佳选择。美国试图用美国式的民主改造中东地区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正如作者指出的,“党派选举制度在美国和某些先进国家虽然行之有效,但在非洲及一些落后地区却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对于我们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民主模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美国经常动辄以民主和人权为由攻击中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其原因和目的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上的误区在于,美国的一些理论家往往认为美国那种建立在党派选举制度上的民主模式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一名长期旅居海
外的华裔人士,胡百熙从较为客观的角度提出这种民主的新模式,有助于美国的民主理论家重新反思自己业已习惯的思维定势,不要总是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和自己所理解和奉行的、本身并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强加于人。中国政府实现民主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但是中国所需要的民主并不是美国式的民主或美国所强加的民主,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模式。正如前任加拿大驻华大使杜蔼礼先生在评论这种新的民主模式时所指出的,“以胡锦涛和温家宝为领导的新政府对探索地方一级的新型民主形式持开放的态度。中国的一些思想权威对于探讨民主的新途径表现了惊人的开放性”。杜蔼礼还从实践上进一步举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从实践上看,深圳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成就都表明,中国政府在探索实现民主的途径问题上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
胡百熙提出的民主模式,建立在现行西方党派选举制所日益暴露出的弊端的基础之上。无庸讳言,西方的党派选举制度确实在保证人的自由、民主、人权和抵制腐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要看到,互相攻击、你上我下、以竞争为手段来达到民主的政党选举制度,如果应用于如车臣等宗教与政治理念混淆不清、民众之间存在种族差异的国家和地区,就很难不保证导致争斗和混乱的发生。同时,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这种一上一下的党派选举制度也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问题。而作者提出的新民主概念通过两个政党的合作,则可以集中两个党的成员共同的智慧,就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从这套新的民主概念与当代经济学提出的共赢理念和运筹学上所提出的非零合博弈理念是一致的。这种民主新概念的提出,可以促使我们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方的党派选举制度,更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党派选举制度的弊端,从而坚定我们探索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的信心。
胡百熙的民主模式是在吸收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他是一名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对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体系和实践,有着深刻理解和亲身体验;同时,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正是这种独特的教育经历和理论背景,使得他不仅通过“中庸之道”把中西方文化中尊重责任和尊重权利的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好和平、以人为本的理想和西方文化中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经验创造性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他的这种独特的理论背景,也使他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片面性,而使他总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他既没有像某些西方学者那样,把党派选举看成是实现民主的惟一途径,或者试图把这种模式强加于人,或者以西方民主的标准来抨击他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也没有像一些中国学者那样,认为中国应当走西方党派选举的民主道路,对西方民主制度所日益暴露的弊端缺乏深入的理解。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这句话虽然是针对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而讲的,但是它从一个更一般的层面上揭示了个体的思想道德、工作作风与制度、体制之间的关系。这个论断对于分析和改革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同样是适用的。以互相攻击和竞争为手段的、你死我活的党派选举制度,刺激了人们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使人们热衷于不择手段地击败对手而成为竞争的强者和胜利者;而胡百熙提出的以和平抽签和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民主体制,在引入权力制衡的同时,也从制度上促使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是通过合作而达到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因而也就能够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和职业的荣誉感。虽然这种责任感并不为西方的政治家所熟知。这是因为,西方的多党制选举从体制上培养出来的是一种以击败对手为目的、并经常陶醉于战胜对手的喜悦之中的所谓强者。然而,有竞争就必然导致对立,而一旦这种对立情绪升级就会导致斗争。斗争升级就会导致战争。这样,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和平的因素也就随之增多了。一个真正合理的制度,不仅仅是能够从制
度上防止对人权肆无忌惮的践踏、预防腐败;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引导人们趋于合作、和平和向善。
总之,胡百熙的“不涉及争斗的新民主概念”,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民主道路,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它对于改善西方的党派选举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诚如胡百熙自己所提出的,既然民主是目的,多党制选举是实现民主的途径之一,那么同样,他所提出的民主新概念,也是各种可供选择的多条道路之一。虽然这种新方案与多党派的选举相比,理论上更为合理。但是它能否被人们所接受、为人们所认识和实践,仍然是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发展程度、政治制度、历史影响等等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这个民主新概念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这正如我们不能对处于不同起点的人同时指出同一条到达目的地的最佳途径一样。换言之,我们不能说,这条走向民主的途径同样地适用于任何国家,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条通向民主的途径对于实现某些地方的民主问题是最好的借鉴。胡百熙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特别选择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车臣),研究了这套民主新概念在这些地区的可行性,并希望把这套民主概念切实地应用于解决这些地区的混乱与纷争,从而通过一种先进制度的设立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安定与和平。
胡百熙的关于不涉及对抗的民主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当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和质疑。我们期望他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最终为探索理想的政治秩序、达成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作出贡献。
第五篇: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方案(最终版)
黄官镇塘口完全小学2012年 “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方案
根据《南郑县教育体育局关于继续在教育体育系统开展干部职工与师生“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上一年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地将本项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我校“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此次“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改进全乡教师工作作风,增强服务全体学生的意识,促进塘口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使此次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确保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特成立塘口乡中心小学“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杨兴虎
校长 副组长:巫应军
副校长 组
员: 李淑英
副校长
邓宣东
总务主任
易登举
安保主任
三、对象范围
根据我校学生分布情况,按照每两位教师包联一个村,学校班子成员每人包联10名学生户,教师包联12名学生户的原则,将原塘口乡15 1
个行政村360余名学生全部包联,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四、主要任务
这次 “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送、连、帮、调”,具体工作即:
1、送,就是要送政策法规,搞好教育引导;
2、连,就是要连心交友,增进干群感情;
3、帮,就是要真情帮扶,强化为民服务;
4、调,就是要调处矛盾,维护教育体育系统和谐稳定。各责任人要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和包联对象实际需要,创造性地搞好各类服务活动。
五、具体措施
1、召开好上“连心攀亲、结对帮扶” 活动小结会和本 “连心攀亲、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大会,总结出上一年活动的得失,继续宣传讲解活动的目的意义,具体任务。
2、根据我校上年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好《2012年塘口完全小学“连心攀亲、结对帮扶” 活动实施方案》。
3、召开学生家长会,广纳民意,集中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继续做好此项活动做好宣传。
4、每学期利用开学前和放假后,集中一天时间走访所有学生,向学生家长了解家庭具体情况,宣传本学期教育政策法规,平安建设知识等,征集广大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坚持每月至少两次到重点包联对象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6、确保日常通讯畅通,加强联系,如实填写 “连心攀亲、结对帮
扶”活动工作手册。
7、强化督导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地电话或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对在此次活动中敷衍了事,工作不认真的同志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