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题目: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本科0202班
姓名:王惠丽
学号:02950227
导师:朱宗顺博士
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学前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九五”时期以来,随着基础教育地方化政策的深入实施,民办学前教育受到了中央政府的积极倡导,而且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形成了它与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民办教育规模发展的态势,在增加教育供给,提供教育选择等方面扮演着活跃而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对于规范地方各级政府的管理行为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加以研究,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教育政策,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规范
1983年,教育部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此类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加上民办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来说,办园模式灵活,因此民办学前教育逐渐发展起来。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成为了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法规性文件,教育部和相关部委也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的行政规章,也是与民办学前教育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在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地方人大、政府及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制订和发布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和规章。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就颁布了《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到目前为止,我省至少有五分之三的县市制订了有关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政策。在众多类型的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的民办学前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也促进了民办教育的积极和规模发展。
(二)推动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理性发展
但从现实看,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于民办幼儿教育依法办园的需要。因此,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完善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仍然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民办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设;二是各级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三是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行为的规范化,而要达到理想的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有赖于教育政策的分析和理解。本论文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地方人大和各级政府已有的民办学前教育的规章和政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分析有关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针对其中的不合理处提出意见,将其中的先进成分加以重点阐述和宣传,结合民办学前教育的实际,倡导拟订相关民办学前教育促进和完善的法律,进一步完善民办学前教育政策,促进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理性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的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将这一段历史作一回顾,因为要研究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就应先了解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发的兴起,也带动了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得民办学前教育同其他各类教育一起开始复苏。对于这二十余年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公认的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为:整顿恢复及孕育阶段(1978—1983年),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初步发展及探索阶段(1983—1997年),即《意见》后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发表前、积极发展与繁荣阶段(1997至今),即《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发表后至今。(胡卫,1996;蔡迎旗,2003)
(二)关于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各阶段政策的研究
伴随着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不少的政策,各阶段的政策也各有不同,国内学者牟阳春主编的《2002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对各阶段的政策做了系统和完整的归纳和整理,是比较权威的专业著作,此书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阶段: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 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为“社会力量”向教育领域渗透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此后,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与单项的政策法规均积极响应,提倡民办幼儿园的兴办。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正式地鼓励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它为民办学前教育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第二阶段: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大量的民办幼儿园的建立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投入,更是一种实质性的参与,国家对它的政策虽然在内容上和第一阶段保持基本一致,但它所处的环境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它的价值基础在这个阶段有所改变,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国家对民办学前教育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支持,所以它既享受着市场的厚爱,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而在数量上的增长和领域中的扩张都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十六字方针。
第三阶段: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了质量问题和公平竞争的问题,此时民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不再是提倡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的发展,而是要求加强质量建设和师资建设,政策和法规也相应地变成了对民办学前教育的限制。
1997年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第三条指出:“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的领导,将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之后的《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机构的保障和扶持,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分别做了具体的规定,使繁荣发展的民办幼儿园有了制度保障和限制。
(三)关于国外私立学前教育政策的研究
对于民间力量的自主办学,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基本上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就现状而言,可以真正 摆脱政府影响的私立学校是微乎其微的。
程方平在《国外民办(私立)学校的宏观管理》中典型地介绍了英国的私立学前教育:
(1)私立幼儿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对私立学校负有一般性责任,并有一定的义务保证这些幼儿园达到最起码的标准;(2)国家给予幼儿园以资助,但希望幼儿园不要过分依赖政府的资助和支持;(3)私立幼儿园对英国学校教育的对样性和有选择性的特点做出了重大选择,政府承诺保护并发展它的贡献,保障它的教育自由和权益。(《把学校办得更好》The Better Schools)。
在2002年民办学前教育绿皮书中,介绍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券政策,它改变过去儿童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公立幼儿园就读的作法,通过政府补贴学费的方式,由家长决定孩子上的幼儿园及学校。民意调查显示,教育券获得了40%—50%的支持率,保守人士比较倾向于支持教育券,而自由人士则倾向于反对,美国内发生了教育券纷争,经民意调查显示它的支持率上升。它作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得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程方平,2003)
国外私立学前教育的政策虽都具各国特色,但作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处于不够规范状态的中国,它们的政策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通过查找资料,收集大量有关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划信息,以科学、严密地论证和阐述国家有关的意志和决定;与其他阶段的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研究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政策。
(二)纵向比较研究方法:以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强调 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此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分解和解读更加细致和全面地了解各个法规、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可以深刻地从中总结出有利于它发展和进步的有关经验,指导以后的政策趋于完整和具有针对性。
(三)横向比较研究方法:对同时存在的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外有关民办幼儿教育政策发展 的比较分析,更明确国内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指引;国外的私立教育和国内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们的政策也是有各国特色的,在全球发展一体化的环境下,能够吸取国外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也体现了此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四、论文框架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1、民办学前教育的概述
1.1民办学前教育的定义
1.2民办学前教育的特点
2、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3、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各阶段中的政策转变及分析
3.1第一阶段整顿恢复及孕育阶段(1978—1983年)
3.1.11982年《宪法》
3.1.21983教育部发布的《意见》
3.2第二阶段初步发展及探索阶段(1983—1997年)
3.2.1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
3.2.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2.3 《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
3.3第三阶段积极发展与繁荣阶段(1997至今)
3.3.1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3.3.2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4、目前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4.1 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规范只是处于民办教育大环境下,而未独立地对它自身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有碍于民办学前教育的研究;
4.2多类型、多主体的办学态势给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规范带来困难;
4.3尽管出台较早,但落实不到位;
4.4地区差异大,形式不同的地方性法规层出不穷,其作用须辨证对待
五、论文进程与问题
1、论文进程
2005.12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1—2 查找资料,加以考究
2006.3初步完成初稿
2006.3—4 修改初稿 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2006.4—5 论文答辩
2、在论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在过程中罗列出各时段的政策和法规,本人对它们的把握和分析可能会不到位,希望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政策的问题偏行政,信息不是很多,不能达到面面俱到,论文中可能会有所遗漏和偏差。
六、参考文献
[1]蔡迎旗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回顾和思考》,载《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2]朱家雄、张婕著:《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载《事业发展与管理》2004.7-8
[3]房剑森著:《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胡卫、丁笑炯著:《聚焦民办教育立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黄滕、阎光才著:《民办教育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胡卫著:《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程方平著:《国外民办(私立)学校的宏观管理》,见《民办教育立法》2003年版
[9]朱立新著:《关于我国民办幼儿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28卷第4期
[10]牟阳春著:《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H.D.Dent著:《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82 Second edition
[12]瞿葆国著:《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 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袁振国著:《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篇: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1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xx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采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2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以下是学前教育硕士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3
题目: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部分幼儿园为例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育观曾指出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科学奥秘、科学魅力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中。可见,生活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内容,而选择生活材料即是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生活化教育,它侧重于儿童的个体性和自然性,尊重儿童自主发展。
1、在科学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制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中和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3、多数关注点在于儿童,而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的研究也只是范围性研究,还未具体到学龄前这一年龄阶段。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综上所述,现在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故本研究将针对以上的不足,通过总结前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地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通过教师、家长等对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活材料运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况,发现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运用中的不足点。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的资料,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访谈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对其的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网络、电话或者面对面的访问,来了解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是否运用了生活材料,运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材料的认识和相关建议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围绕学前钢琴教育的文献和成果,但对于特定低龄儿童教授方法和理论探讨的研究却不多。从当前现状来看,国际上对于学前儿童教学方法的研究众说纷陈,异同交错。大多从幼儿兴趣出发,以游戏式教学为主。
一、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历史发展
钢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深入家庭的最普及的乐器之一。中国的钢琴教育水平在近半个世纪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与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为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许多中国题材的钢琴作品面世。而这个时期,儿童钢琴教育的发展尚属薄弱,仅在少数专业院校和个别有条件的家庭中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来提高艺术修养。
二、当前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匮乏
由于全国有数以百万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合格教师的匮乏就成了客观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不具备教琴能力的“老师”纷纷走上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讲台。这样,一些琴童由于得不到科学、系统的指导而使他们的学琴之路越走越艰辛,有的琴童很早开始学琴又很快地放弃了学琴。
(二)家长观念的误区
众所周知,在学前儿童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许多家长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陪伴孩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有求学心切又不懂音乐的家长,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他们要求孩子不停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孰不知,学前钢琴教育应该属于素质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应该是怡情悦性的,应该是享受美的过程,但这样急功近利的家长使钢琴教育似乎和文化教育一样,逐步走向了应试教育,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也不是考级的初衷。
(三)适龄教育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手指的精密运动,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且认为学习钢琴的孩子更聪明。有了这样的导向,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都积极行动。于是,年龄幼小的孩子开始了严格且枯燥的钢琴学习生活,这样就给儿童钢琴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适龄教育。根据儿童特定年龄心理和生理状况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儿童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适龄教育就成为大家所关注、并且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儿童钢琴教育问题
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研究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遵守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顺序和能力,避免揠苗助长;第二,重视儿童兴趣,只设置适于儿童发展程度的活动场所,不刻意规定动作技能应遵守的程序和达到的标准同样,钢琴教育也要遵循儿童本身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儿童兴趣为重要引导,对儿童实施符合其身心发展的钢琴教育。因此,本文就根据前文分析的学前儿童的发育特点,结合钢琴教育的特性,提出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此模式将家长教师和儿童三者统一到钢琴教育中来,以儿童为中心,家长和教师各司其位,使钢琴教育与学前儿童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并能有益于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
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输入是指对儿童进行的识谱、指法、踏板、节奏、力度、声部、音高、触键方式乃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而通过钢琴教育,儿童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智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注意力更加持久细致、思维能力更加立体化、反应能力更加敏锐、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等;在非智力因素发展上,儿童通过钢琴的学习能提高修养,使他们感情丰富情绪开朗,同时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钢琴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的协调合作。“钢琴热”的现象出现,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但另一方面是是因为人们的偏位认识和功利心,而这对钢琴教育是有害无利的。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其身心发育匹配,因此,只有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与家长各司其位,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孩子走向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张玉萍,苏彦捷.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xx(06).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5
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6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7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8
一、论文题目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
略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9
意义: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成功的英语模式经验为理论基础,以实地调查为根据深层剖析现阶段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育工作者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目的: 全球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全世界都处在交流合作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语言工具。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无疑成为了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儿童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成了一种必然。如果英语教学开展方式科学正确将会为我国培养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对外人才,但是一旦在摸索期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进行盲目的教学实验,会为我国带来无可估量的人才损失。本文旨在找出现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以便教育工作者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相信能够对现阶段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内容:
(1).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市南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四所,分别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街道幼儿园,合资幼儿园。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和参与英语教育的部分幼儿的家长及幼儿三个群体。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对班级英语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幼儿园英语教学现状。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对家长教师进行问卷,从而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每到一所幼儿园,先向园长讲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取得园长支持的基础上再和教师联系取得她们的同意,以便得到幼儿园积极配合进而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在英语活动观察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各种情况,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效度。
1 问卷法。本文中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家长和教师,调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先阶段家长对开展幼儿英语教学的认识以及配合程度。调查教师的目的关键是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儿英语教的认识,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哪些,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
2 观察法。观察教师典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及教师的表现,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
3 访谈法 对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以此来深入了解现状
参考文献综述:
一 问题的提出
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因此紧密关联的幼儿英语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机构与幼儿家长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幼儿英语中,国家教育部于20xx年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正式纳入小学必修课程,一些发达省份要求有条件的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所有这一切都把英语学习推向了高潮,也使英语学习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英语教育的最基础阶段,随着近年来不断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在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认同和有识之士的赞同、积极支持。尤其当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明确提出,“在幼儿园进行两种语言教育”以后,幼儿学习英语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以多种方式在众多的幼儿园开设,并且在争论声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学术界对幼儿园英语教学褒贬不一,众多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却一直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社会对于幼儿园实施英语教学的盲目追捧等.再纵观实行英语教学的这些年,不难发现耗时耗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非但没能给幼儿带来语言学习上的快乐,反而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由此看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尚不成熟。在这种尚未成熟的教学语境下,学前儿童的英语教学面临强大的
挑战。如果不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间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重视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就只能流于空谈。正如赵寄石老师(1994)所说对幼儿英语热“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容置身事外不置可否,而应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地探索实践来做出回答”。“目前问题的焦点是:幼儿园要不要组织幼儿学外语,谈论幼儿学外语会不会引起错误导向’。“我们感到有责任探索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和幼儿园条件的英语教材教法体系,并且把它作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一方面,回答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英语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正是想通过共同研究,使已经存在的幼儿英语教育步入正确轨道”。
因此,本人以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加以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调查,对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一个梳理和分析,力图帮助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扫除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障碍,以期促进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当代儿童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学习理论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为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进行早期英语教育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依据。本研究根据研究的主要目的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和总结,主要的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J·Piaget)的心理发展观是当代儿童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皮氏的儿童发展理论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schemes)。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大致分成4个基本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一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一n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n一15岁)。这4个阶段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皮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于学习的制约作用,强调教学应该适应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①依据这一思想,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表象思维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们的心理表象是一种直觉状态下的物的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10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三篇: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6篇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1
题目: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部分幼儿园为例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育观曾指出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科学奥秘、科学魅力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中。可见,生活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内容,而选择生活材料即是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生活化教育,它侧重于儿童的个体性和自然性,尊重儿童自主发展。
1、在科学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制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中和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3、多数关注点在于儿童,而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的研究也只是范围性研究,还未具体到学龄前这一年龄阶段。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综上所述,现在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故本研究将针对以上的不足,通过总结前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地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通过教师、家长等对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活材料运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况,发现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运用中的不足点。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的资料,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访谈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对其的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网络、电话或者面对面的访问,来了解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是否运用了生活材料,运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材料的认识和相关建议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2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以下是学前教育硕士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3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4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5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6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20xx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国历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第四篇: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1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2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xx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3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以下是学前教育硕士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4
题目: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部分幼儿园为例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育观曾指出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科学奥秘、科学魅力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中。可见,生活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内容,而选择生活材料即是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生活化教育,它侧重于儿童的个体性和自然性,尊重儿童自主发展。
1、在科学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制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中和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3、多数关注点在于儿童,而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的研究也只是范围性研究,还未具体到学龄前这一年龄阶段。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综上所述,现在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故本研究将针对以上的不足,通过总结前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地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通过教师、家长等对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活材料运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况,发现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运用中的不足点。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的资料,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访谈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对其的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网络、电话或者面对面的访问,来了解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是否运用了生活材料,运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材料的认识和相关建议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5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6
《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
(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
(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
(4)并也付诸于行动。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
(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
(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者:xxx
单位:外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05:94—98。
[2]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xx,03:92—93。
[3]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xx,02:156—157。
[4]沈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与时代,20xx,10:72—74。
[5]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J]。大家,20xx,20:89+91。
[6]罗军,樊光矢。中职教师应如何看待艺术教育。艺术教育,20xx,09:50—51+73。
第五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4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以下是学前教育硕士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5
意义: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成功的英语模式经验为理论基础,以实地调查为根据深层剖析现阶段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育工作者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目的: 全球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全世界都处在交流合作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语言工具。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无疑成为了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儿童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成了一种必然。如果英语教学开展方式科学正确将会为我国培养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对外人才,但是一旦在摸索期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进行盲目的教学实验,会为我国带来无可估量的人才损失。本文旨在找出现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以便教育工作者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相信能够对现阶段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内容:
(1).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市南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四所,分别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街道幼儿园,合资幼儿园。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和参与英语教育的部分幼儿的家长及幼儿三个群体。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对班级英语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幼儿园英语教学现状。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对家长教师进行问卷,从而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每到一所幼儿园,先向园长讲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取得园长支持的基础上再和教师联系取得她们的同意,以便得到幼儿园积极配合进而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在英语活动观察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各种情况,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效度。
1 问卷法。本文中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家长和教师,调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先阶段家长对开展幼儿英语教学的认识以及配合程度。调查教师的目的关键是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儿英语教的认识,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哪些,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
2 观察法。观察教师典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及教师的表现,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
3 访谈法 对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以此来深入了解现状
参考文献综述:
一 问题的提出
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因此紧密关联的幼儿英语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机构与幼儿家长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幼儿英语中,国家教育部于20xx年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正式纳入小学必修课程,一些发达省份要求有条件的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所有这一切都把英语学习推向了高潮,也使英语学习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英语教育的最基础阶段,随着近年来不断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在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认同和有识之士的赞同、积极支持。尤其当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明确提出,“在幼儿园进行两种语言教育”以后,幼儿学习英语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以多种方式在众多的幼儿园开设,并且在争论声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学术界对幼儿园英语教学褒贬不一,众多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却一直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社会对于幼儿园实施英语教学的盲目追捧等.再纵观实行英语教学的这些年,不难发现耗时耗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非但没能给幼儿带来语言学习上的快乐,反而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由此看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尚不成熟。在这种尚未成熟的教学语境下,学前儿童的英语教学面临强大的
挑战。如果不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间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重视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就只能流于空谈。正如赵寄石老师(1994)所说对幼儿英语热“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容置身事外不置可否,而应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地探索实践来做出回答”。“目前问题的焦点是:幼儿园要不要组织幼儿学外语,谈论幼儿学外语会不会引起错误导向’。“我们感到有责任探索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和幼儿园条件的英语教材教法体系,并且把它作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一方面,回答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英语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正是想通过共同研究,使已经存在的幼儿英语教育步入正确轨道”。
因此,本人以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加以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调查,对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一个梳理和分析,力图帮助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扫除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障碍,以期促进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当代儿童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学习理论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为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进行早期英语教育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依据。本研究根据研究的主要目的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和总结,主要的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J·Piaget)的心理发展观是当代儿童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皮氏的儿童发展理论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schemes)。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大致分成4个基本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一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一n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n一15岁)。这4个阶段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皮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于学习的制约作用,强调教学应该适应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①依据这一思想,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表象思维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们的心理表象是一种直觉状态下的物的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6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㈠、“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㈡、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20xx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㈠、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 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2、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3、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 and 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 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⑥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即亲密、承诺与热情。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此时的爱便是一种“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Sternberg)。 Goldstein通过具体的实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她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㈡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⑨ 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⑩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
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 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
2、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
3、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四、进度安排:
1、20xx年6月27——20xx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底——20xx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
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
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7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