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
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第二篇:民主法制建设
河源市依法治市办公室
(2008年4月24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调研工作安排,我办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曾瑞凤同志带队下,组成调研小组,围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这一主题,于3月24—26日先后到龙川县(其余五个县区按照要求自行开展调研并上报书面材料)、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注重法治和民主的有机结合,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2003年以来,我市在实施“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规划中,启动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试点工作,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有2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8个村(社区)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市、县、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考评制度》等文件。2008年市委、市政府已将扩大基层民主纳入“七大”建设的考核内容之一,并细化了考核指标。龙川县还制定了《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职责分工和挂点联系镇制度》,推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
2、健全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一是健全民主选举制度。自 1999年以来,我市依照“一法两办法”的规定普选产生了三届村委会成员,在2005年第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首次实行选举观察员制度,对选举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和选举秩序混乱的村,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和纠正。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及相关的村规民约,明确农村干部群众的权利、义务和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管理权,做到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三是规范民主决策制度。建立民主议事程序,制定议事规则,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尤其是与农民群众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并对民主决策程序加以制度化、规范化、防止决策随意化。四是推进民主监督。目前,我市已全面推行村账镇记,加强了对民主理财的指导监督。各地按照《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的要求,建立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设立村务公开栏,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等组织的监督作用。如龙川县登云镇认真抓好村帐镇记,实行财务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登云镇天云村还积极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新路子,参照镇“四长”接访日制度,每季开展一次村民“民主日”活动,把村务公开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村民自治的新亮点。
3、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法治教育。我市自2003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以来,成立县(区)、镇、村三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机构,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九条标准和六有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针对基层群众的特点,市、县两级普法部门联合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制图片巡回展览”和“百案进千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龙川县佗城镇枫深村把普法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制订切实可行的普法教育方案,邀请镇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林业站工作人员不定期到学校、村委会给小学生和村民上法制辅导课,增强了学生、村民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三年来全村无出现吸毒人员、无发生
刑事案件。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强化农民群众的权利义务对等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同时,还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员工作。如源城区在所辖的31个行政村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了专职调解员,从2007年1月起区财政每月给予调解主任100元、调解员50元的工作补贴;连平县加大对村级调解员培训力度,每年在各镇举办1-2期村级调解员培训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能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够到位,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一是部分领导缺乏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没有将民主法治建设摆到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位置抓落实;二是一些村民法制意识不强,参政议政意识淡薄,自主能力弱;三是部分村级班子成员素质较低,法制观念不强,民主治村意识及能力较差。
2、制度执行不落实。目前,我市大部分的村都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议事等制度,明确了操作规程。但这些制度在村务管理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心存顾虑,表现为不想公开、不敢公开、不会公开,导致公开不及时、内容不规范。有的仅成为应付上级的各种考核、验收的摆设而已。
3、农村法制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基层法制宣传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普法工作存在着死角和盲点,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效果不够明显,基层调解员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法律教育培训。
第三篇: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专题
二、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和法律
1.法治思想:①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②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2.中国古代的法律文件
①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②明太祖制定了《大明律》,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民主政治的追求
1.农民阶级:洪仁玕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2.对君主立宪的追求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他们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和镇压,变法最终失败,君主立宪制没有建立。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 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1)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结果宋教仁被刺杀。
(3)“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革命运动,但均遭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提倡民主与科学,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批判。
(三)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主政治进行的努力
1.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
4.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6.抗战胜利后,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后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
7.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8.1954年,(四)中国近代史上实现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
④《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蒋介石制定,它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⑤《宪法大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的? ①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制定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③在工矿企业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④召开
实施,且缺乏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导致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完全胜利。
历史结论: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使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 的努力及失误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的努力(本专题
第四篇:民主法制建设如何得到加强?
2009年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层民主制度继续完善。在农村基层民主方面,村委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政策性意见,12个省份完成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经验在全国推广;命名表彰了第四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期3年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向“五个全覆盖”方向发展。在城市基层民主方面,加强了对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的政策指导,人户分离的城镇居民、选派到社区工作的机关干部、复退军人和大学生以及居住在本社区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均可以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行使选举权利,16个省份完成了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接选举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社区普遍建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和协商议事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制度逐步推行,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60万个农村村民委员会,有8.4万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是政府法制工作取得新成绩。2009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法律议案5件,制定行政法规22件。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渠道不断拓宽,重点推进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的立法工作。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做到了全部报备,有力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行政复议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化,大量行政争议通过行政复议得到了有效解决。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执法裁量权进一步规范。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加紧研制。
三是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不断加强。政府、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继续加强,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和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一步向社区、乡村、老少边穷地区延伸,为群众就业、就学、就医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服务。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等主题活动,排查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仅乡镇一级得到调解并达成书面协议的事项有750多万件。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加快建立,“法律援助便民”活动广泛开展,法律援助的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切实加强。
四是信访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了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和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加强了对信访案件的自查和联合督查。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五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警力布局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技防、物防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继续完善,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以及重点人群的帮教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扫黑除恶、治爆缉枪等社会治安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着力维护新疆、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顺利举行,维护了全国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六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进。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不断落实和完善支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139个边境县(旗)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全部纳入兴边富民扶持范围。出台了进一步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隆重召开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总结了新中国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经验,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了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加强,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集体宗教活动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指导和推动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了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宗教事务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顺利推进,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继续实施,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感情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第五篇: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制度
一六三团中学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
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为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
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巩固
我校学生“零犯罪”的成果,现建立我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组织工作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或政教主任)以及团队负责人等为组员的法
制教育工作小组。
二、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制订法制教
育工作制度,明确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全校法制
教育工作,制订法制教育工作计划,检查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指导
全体教师在主题班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法
制教育内容。
三、加强重点学生教育。学校要重点调查特殊家庭学生的校内外
表现,对父母外出经商、打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在校
日常行为异常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跟踪,对后进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经常与被帮扶学生谈心。
四、认真落实法制教育重点内容。涉及中小学生的法律、法规很
多,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认真学习我局印发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每次教育活动突出一个
重点。
要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条款。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读书竞赛、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科技文化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等结合起来,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一六三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