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和谐与腐败,表现着一个事物所处的两种截然不同、根本对立的状况,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腐败是导致社会结构不稳定、不和谐的最大政治风险源。当今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反对和遏制腐败,才能真正避免违背民主法治,损害公平正义,扼杀创造活力,激化社会矛盾,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的发生,才能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对
执政党认同度的提高,避免产生政治和信仰危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腐败是最容易打垮我们党的“现代化高科技武器”,也是最容易打垮和谐社会的“现代化高科技武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惩治和预防腐败。
一、保证改革发展顺利进行,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为中心服务,为大局服务,为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证,是反腐倡廉工作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就司法行政系统而言,它的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监狱、劳教、社区矫正以及安置帮教工作,是一条特殊的战线,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对于化解消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特殊的作用。人民调解被誉为“东方一枝花”,在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法律援助能使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突出作用,被称为“光彩事业”。律师是维护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化解矛盾纠纷,对于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对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证能促使社会公众在各类民商事活动中守信用、讲诚信,在确立和维护社会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法制宣传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法治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公民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是我国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司法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有利于提高法律职业者素质,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维护并促进司法公正,推动法治的实现。司法鉴定为公正司法提供客观、科学、公正的证据支持,等等。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司法行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建立健全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开创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为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为司法行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础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依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基础工程,应切实抓紧抓好。就司法行政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法律服务人员和机关公务员三支队伍而言,主要是:
(一)健全司法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促进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执法无小事。司法行政执法工作特别是监狱劳教执法工作,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最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关键部位之一。不断健全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对执法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是改善执法环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三个坚决杜绝”(坚决杜绝打骂、体罚、污辱、虐待罪犯和劳教人员的现象,坚决杜绝罪犯、劳教人员超时超体力劳动的现象,坚决杜绝监狱、劳教所乱收费现象)要求,推动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司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接受监督意识不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乏力、省厅以下管理体制不顺、执法监督的法规制度不完善、部分监督职能缺失等等。必须认真学习研究执法监督理论,深刻总结司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执法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按照“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的要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不断提升执法监督工作水平,促进监狱劳教人民警察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二)改进法律服务行业监督,促进法律服务诚信为民。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法律服务行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为人民群众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少数法律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诚信缺失,恶性竞争,在一些司法腐败案件中,常常牵涉到律师。在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公证成了摆设,甚至参与作假,严重损害了公证的权威和声誉。少数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
人员,对群众漠不关心,遇事推诿。群众对司法鉴定的信访量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必须进一步拓宽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视野,认真研究在参与中加强监督、在监督中积极服务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纠风工作的有效措施,认真研究加强法律服务行业监督和惩戒的有效办法,认真研究法律服务行风建设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在法律服务
行业形成“诚信为民”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促进公共服务型机关建设。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注意转变职能,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机关方面积极进取。但是,少数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遇事推诿、拖拉疲沓、效率低下、玩忽职守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建设公共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进程。如何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加强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深刻领会《行政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规范和严格岗位责任的有效机制,积极探索改进司法行政机关作风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促进机关公务员勤政高效的有效办法,进一步推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深入开展,逐步把司法行政机关建成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机关。
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直接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树立廉洁政党形象,是消除这种严重影响最显而易见、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组织及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拳头工程”来抓,惩治了腐败,严肃了纪律,教育挽救了一批干部,群众是满意的。但案件查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办案就是整人,影响改革发展和团结稳定。有的领导和稀泥,对重要或疑难案件的查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领导出于各种目的,干扰、阻挠办案。有的地方和单位有案不报、压案不查、查而不处,对上级督办的一些重要案件一拖再拖。有的案子办完就拉倒,不去也不善于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犯错误的同志,如何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原则,关爱地拉一把,不简单地推一下,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使我们的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结合总结案件查处工作的经验教训,认真贯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办案工作方针,严格依纪依法办案。要在案件查处工作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争取支持、排除干扰的有效手段,积极探索组织查处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确保办案质量的有效策略,积极探索提高依法办案水平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发挥办案治本功能的有效机制,全面提高案件查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品位。
四、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切实发展,首先就要求党内民主得到充分发扬,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问题鲜明地摆到了我们面前。近几年来,我们对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得到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党内民主气氛不浓,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着“四怕”: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丢面子。增强党委内部团结,主要靠“四靠”:一靠统一思想,二靠制度调节,三靠弘扬正气,四靠个人修养。要正确处理班子内部的“四种矛盾”:工作上不同意见的矛盾,思想上不同认识的矛盾,利益上不同需求的矛盾,心理上不同个性的矛盾。党委“一班人”特别是班长、副班长,要有宽广的胸怀,在同志关系上做到:琢磨事不琢磨人,向前看不翻旧账,讲真理不讲面子,求大同不计小异。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总体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监狱劳教系统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少数同志对“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深刻,民主空气不是很浓厚,与发展民主的现实需要和历史潮流不相适应,影响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影响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少数单位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问题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有的“一把手”认为实行首长负责制就是“一切权力归首长”,甚至错误地把民主集中制与首长负责制对立起来,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过时了;有的在党内生活中大搞“一言堂”,老板作风和家长作风严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路的“三拍”书记大有人在。这是监狱劳教单位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焦点也是难点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现行监狱劳教管理体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大多数监狱、劳教所党委实行委任制而未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制,因而选举制、任期制、罢免制、报告制等制度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和基础;“一把手”党政企一肩挑,容易造成个人说了算;监狱、劳教所大多地处偏僻,各种关系复杂,领导班子容易近亲繁殖,监督工作难于开展,等等。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增强领导班子活力的不竭动力,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针对监狱劳教单位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现状,结合正在进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正确认识并处理民主与集中之间、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之间、党委领导与监狱长(所长)负责之间、党的决策机制与行政和企业管理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认真研究反对独断专行的有效措施,又认真研究反对软弱涣散的有效办法,进一步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细化到具体工作中,大力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证民主集中制在监狱劳教单位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系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第二篇:充分发挥县级司法行政职能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维护稳定的任务日渐繁重,社会矛盾交织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也日益复杂,这无形中给司法行政工作的质亢托侍岢隽烁叩囊蟆o丶端痉ㄐ姓棵湃绾卧谏缁嶂饕搴托成缁峤ㄉ柚蟹⒒幼陨碜饔茫胰衔饕且
锨逑丶端痉ㄐ姓ぷ鞯闹澳苡攀疲⒅胤⒒雍谜庑┯攀疲拍芨玫赝贫ぷ鞯南蚯胺⒄梗陨淼募壑狄驳啬芨玫氐玫教逑帧?
一、正确认识县级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优势
有人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管辖“千山万水”、服务“千家万户”、接触“千奇万怪”、解决“千难万愁”。其实,这4个“千万”真实地反映了县级司法行政的职能优势。我认为,当前县级司法行政工作有三个方面的职能优势。
一是县级司法行政工作预防性的职能优势。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的社会,是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打击和预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手段。打击是被动应付,是治标之举;而预防是主动出击,为治本之策。县级司法行政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两大职能特点,能够发挥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预防性的职能作用。
二是县级司法行政工作基础性的职能优势。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的,而利益是诱发各种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法律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只有通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到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法治手段,才能使这些“不和谐”现象得到合理解决,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县级司法行政工作中的普法依法治理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是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这些基础性的职能优势发挥得好,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是县级司法行政工作服务性的职能优势。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经济水平决定着社会存在的状况。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丰富,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体系中,能够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具有服务性的职能优势。
二、充分发挥好县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优势
(一)切实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薄弱环节,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县级司法行政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预防性、基础性和服务性三个职能优势的集中反映。
**的法制宣传教育,从“一五”到现在的“五五”普法,总体上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机制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从机关到单位,从城镇到农村,全区社会各界的法制意识基本形成。那么,当前我们普法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哪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
第一,是居住在边远偏僻山村的村民。这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边远偏僻的山村,村民居住相当分散,真可谓是山一家水一家。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户自种自吃的小农经济开始复活,由于其边远偏僻,居住分散,集中开会、集中普法难度较大。村民们平时基本与法律无缘,一遇矛盾纠纷,总会凭借感情用事,激化矛盾的事情就时常发生。在普法的方法方式上,传统的普法方式如在乡镇集市上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编排文娱节目演出宣传等,效果并不理想。这样,就决定了我们的宣传方式要创新。一是要利用好手机传媒。手机具有移动性强、覆盖面广、一般信息接收不排外等特点,近10多年来,边远偏僻的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所谓的“农民工”使用手机在当下已经成为了常态,而农民工回乡过春节,是多数人的首选。使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法律宣传,效果无疑是很好的。我局曾经在2008年春节期间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宣传,这种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宣传,效果十分明显。二是要运用好广播电视等信息化传媒进行宣传。这些地方没有闭路电视,可以利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中的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普法宣传,同时,一些村寨安装的高音喇叭等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利用。三是传统的有效的宣传方式也要改进。我区在今年初购置了一台四驱皮卡车辆,安装了宣传器
第三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切实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领导,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第一,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而不是要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更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第二,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正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是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要求保证基本的公平和正义,能够使人们普遍分享增长和发展的收益。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第三,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但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并不一定就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不但要稳定、有秩序,而且不能封闭和僵化,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能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四,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不但要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还要形成社会主义公~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价值认同的和谐越来越重要。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第一,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特别是产业职工的规模快速扩大,通过改变职业成长起来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产业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社会成员在职业阶层之间和在地域之间的社会流动明显加快,随着社会身份对社会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弱,人们的生活地域、工作单位和职业身份的变换频率大大加快;三是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组成部分。随着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体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如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一些企业的劳资矛盾突出和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紧张。从总体上看,这些矛盾都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城乡和区域结构的变化。城乡关系的最大变化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数亿人口由农民转变成市民。城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过缓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第三,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实行的低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凸显。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使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少儿的抚养比和社会总抚养比下降。但能否把握住这个人口机遇,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从今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就业问题依然严峻。第四,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社会组织有两个最为显著的变化:一是绝大多数从业人员脱离“单位制组织”的管理,在“非单位制组织”就业;二是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快速增加。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办社会”曾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政府管理社会和个人的渠道,就是“单位制组织”,包括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农村人民公社,而“单位”则几乎负责所属人员的生老病死等一切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保障社会生活、管理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矛盾,主要地都是通过“单位”来进行的。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各种只管理生产和工作而不负责其他生活和社会事务的“非单位制组织”大量产生,包括城镇各种完全实行市场聘任制的从业人员,农村里的从业人员也都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单位制组织”的管理。随着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以及社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由于住房的自有化、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就业和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原来单位制组织的管理范围缩小,在社会管理方式上发生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居住地管理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使各种连接政府与个人的民间社团组织快速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第五,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进入一个空前繁荣和活跃的时期,各类文化产业
蓬勃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自我权利保护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显著增强,但在总体上产生积极变化的同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新形势,还包括资源、环境状况的变化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人口总量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制约,建立节约资源、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处理好国际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大国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争取较好的国际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注意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主要问题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因此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加快发展;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是在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产生的利益差别,强调公平公正、共同富裕,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改革初期,我们更多地强调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今天,我们愈来愈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初期,我们是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而且开放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今天,经济全球化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活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需要进行新的价值整合。改革初期,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今天,则愈来愈迫切地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第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要重视防止和克服以下倾向:一是“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二是“经济指标硬,社会指标软”。其实,社会指标并不比经济指标软,诸如城市化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投入占GDp的比例,以及更为具体的如人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失业率、贫困发生率、大气污染指数等,都是很实在的,而且都与人的需求和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投资于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于卫生尤其是公共防疫,不像盖高楼大厦那样立竿见影。社会扶助和救济的对象是困难群体,他们无力对投资给予回报。但解决好这些发展问题,正是我们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更有利于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有所积累,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的方面。其主要表现是,公共财政对经济的投入和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比例不合理。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社会事业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和卫生投入,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能够相互协调,就能够既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又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但负责一切政治事务,而且负责一切社会事务,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要由政府主要以政治的、行政的手段去解决,社会自身几乎没有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空间。“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状况,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原有的“单位制组织”的管理范围缩小、管理功能弱化,使原本由单位调节的社会矛盾缺少了调节机制,从而使各种在基层产生的社会矛盾通过上访的形式向政府集中,特别是向上级政府集中;二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另一种偏向,即认为一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也都可以完全靠市场化来解决,结果导致很多属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也都把“创收”作为重要目标,而把应当承担的责任当作“包袱”甩掉。目前,各种社会管理体制都还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如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等,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出现了一些缺乏规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建立起社会宏观调控机制。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责、权、利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分担的责任关系。政府在社会发展方面,应当承担主导的责任,随着经济走上快速发展和主要靠市场调节的轨道,政府需要把更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发展领域,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因为在群众的眼里,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责任者,是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和社会公正的守护者。二是相互尊重的权利关系。政府和社会都要依法办事,政府要廉洁高效,公正公平公开,取信于民。要完善和加强政府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改变一些干部只向上负责,不向群众负责的状况。三是合理整合的资源配置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资源渠道多样化,社区、社团、中介组织、民间机构等社会组织以及私人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资源。政府要用所掌握的部分资源或核心资源,调动、引导社会资源,把各种资源适当整合,办好社会事业,推动社会有序而健康地发展,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局面。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第三,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社会各阶级阶层关系发生的变化,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不断地、适时地调整相关的社会政策,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一种新型的利益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首先,工农基本群众焕发出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其次,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改革初期收入分配上“脑体倒挂”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在全社会基本
形成了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风气;第三,通过廉政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使公务员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第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得到明确肯定,私营企业主及其组织的代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也具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参政、议政渠道。但是,在新型利益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过缓,致使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增多,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年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面临再就业的困难;三是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长期没有明显的改善。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到工农基本群众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判断,也影响到他们对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态度。在一部分工农基本群众中,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一些本来可以妥善解决的具体纠纷,也往往会因此演变成xx。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迹象。显然,保证这部分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问题,应当着力加以解决。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整体利益关系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我们不仅要特别关注工农群众的地位与利益问题,还要把这个问题放到我国社会整体利益格局中来加以思考。如果说,协调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涉及的是调整社会结构、进一步扩大党的社会基础的问题,那么解决好工农基本群众的地位和利益问题,则涉及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问题。改革既然是利益的调整过程,对于工农群众来说,部分成员的利益有增有损是难免的。如何让利益受损和得利相对减少者也高兴,或者愿意接受呢?这就要有一个达致和谐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这种机制,既能够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可以保护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能够保障比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给予救助,营造一个社会各群体共同生活的和谐环境。第四,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政府实行社会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政府的社会宏观调控,可以体现为依靠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多种办法来进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际上贯穿于社会分配的各个层次。但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对不同主体来说,侧重点是不同的。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要强调效率,收入差距太大了就要强调公平;为了提高竞争力要注重效率,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就要注重公平。在现阶段,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在初次分配中要坚持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要坚持效率原则是毋庸置疑的,这已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所证明。但初次分配中也有保证社会公平的问题,尤其是要注意通过完善制度来保证机会均等、竞争公平和合法权益保护。在再分配中要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虽然说再分配也要注意效率问题,也要注重效率和成本的社会核算,再分配政策不应该造成市场的扭曲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再分配的主旨是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证人们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公正的价值体系提供基础的物质支撑。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
第五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 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明确指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为司法行政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本文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一探讨。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司法行政 和谐社会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自此,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针,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把握,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即各项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而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已经成为摆在司法行政机关和队伍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此试作论述,以供商榷。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必须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发展,它的集中体现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司法行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大局,积极适应这个大局,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加大为大局服务的力度。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紧紧围绕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推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拓展。当前,要引导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法律服务;主动介入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广泛参与国内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仲裁等民商事领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积极参与立法活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empirenews.page--]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来穗经商务工人员、青少年、农民和容易诱发矛盾纠纷人群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推进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现代公民教育,全面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同时,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通过“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学校”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使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大力提高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克服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努力促进司法公正。完善执法程序,严肃执法纪律,加强执法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办案水平。
(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履行职责,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创新发展人民调解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信息预警、联动处置和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调解员持证上岗、首席调解员制度,探索“专兼结合,以专促兼”的队伍建设新路子,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劳教工作,把劳教场所开辟为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第二条战线,持续增强收容、矫治违法犯罪分子的能力。特别要针对当前广州吸毒人员占劳教总数近70%的情况,探索劳教戒毒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彻底扭转吸毒人员“二进宫”、“多进宫”的被动局面,推动广州“无毒城市”的建设。牢固树立“大劳教、大安全”的执法理念,把劳教工作和安置帮教有机衔接起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升劳教人员的教育、挽救质量,从根本上实现劳教场所的安全稳定。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司法为主”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必须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政法机关,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为民,在司法行政各项执法、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怀着深厚的感情,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司法行政工作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笔者认为,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干不成。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广州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利用好人民调解就地就近就便、快捷灵活、成本低廉、标本兼治的特点和优势,以司法所为依托,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和排查,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拓展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努力做好在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工程建设、劳资纠纷中引发的各种矛盾调解工作。认真研究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大力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进一步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利益纠纷,防止矛盾激化。[!--empirenews.page--]
(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广大群众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法律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法律服务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找准位置,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有效满[1][2]下一页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结合广州实际,笔者认为要在三个方面多做文章:一是开拓涉外法律服务市场,广州地处沿海,毗邻港澳,是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和对外经济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涉外民商事往来十分频繁,要积极引导和组织法律服务人员为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裁及涉外婚姻、留学、移民等民商事活动提供服务。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服务,按照广州“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加强知识产权纠纷的调解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律师人才的培养,推进广州创新型、科技型城市的建设,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积极服务“三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广大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就农村招商引资、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等热点、难点问题,提供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
(三)努力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援助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维护好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全面落实政府在法律援助中的责任,尽快制定适合广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性法律援助法规及政策,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全面加快法律援助的社会化进程,在合理利用广州丰富的律师资源,让所有律师都普遍公平地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高等法学院校以自身资源投入法律援助工作,同时,加强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构建泛珠三角地区法律援助协作网,提高法律援助的整体水平。三是全面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办案激励机制、办案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点援制等新的工作模式,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必须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发展观念的巨大转变和创新[3]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制约和妨碍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旧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司法行政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任务很重,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加以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无论是历史形成的老问题,还是现阶段工作拓展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无论是司法行政工作自身的问题,还是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实现重点突破和工作的全面发展。[!--empirenews.page--]
(一)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民调解、劳动教养、律师公证、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等15项职能任务,每一项都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只有坚持全面发展,司法行政工作的整体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当前,广州司法行政工作在全面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事业发展迅猛,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等法制保障工作进展较慢;普法宣传、法学教育等旧有职能逐步萎缩,活力下降,司法鉴定、司法考试等新增职能日益为社会瞩目等。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入剖析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前景,作出科学定位和战略部署,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发展,构建起富有广州特色的司法行政工作体系。
如何进行科学定位和部署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抓五个方面:一是大力加强法制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 “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发挥劳教工作对于违法犯罪分子的收容、转化功能,提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对于各类危险人员的改造、管控和帮扶水平,维护好社会稳定。二是大力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以律师业为龙头,推动法律服务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之路,把广州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区域性法律服务中心。三是大力加强司法鉴定和司法考试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四是抓好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工作,促进城市依法治理,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五是抓好司法行政法制建设,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二)保持协调发展,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都要共同发展,全面进步,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当前,广州司法行政工作在这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市一级强、区一级弱”,“城区强、农村弱”,“老城区强、新兴区弱”的情况比较突出。
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坚持“双管齐下”的方针:第一,加强区(县级市)司法局的建设,理顺区(县级市)司法局的管理体制,落实广州市司法局对各区(县级市)司法局的协管职能,对区(县级市)司法行政工作实行宏观指导,并下放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部分权限,逐步充实区(县级市)司法局的管理职能。第二,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协作机制,借鉴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省区签署《泛珠三角九省(区)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协议》的做法,由广州市司法局牵头,指导各区(县级市)司法局签订跨区域的合作协议,合作以“配合大局、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遵循“坚持务实,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强协调,确保合作项目取得实效”的原则,着重在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治、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4]通过合作,科学配置政策、人才、资金等工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打造各地工作品牌,实现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协调发展。[!--empirenews.page--]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司法行政发展后劲。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对司法行政工作而言,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使发展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最终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当前,广州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搞建设、抓管理,长此以往,司法行政部门就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可言。笔者认为,必须抓住若干长期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集中攻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至于抓哪些环节,笔者以为,人民调解是一个点,改革的长期性和矛盾纠纷的必然性,决定了人民调解是各地党委政府一项战略性的工程,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加快人民调解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把它打造成司法行政工作的拳头产品,化一时的优势为长期的胜势。司法所建设是另一个点,司法行政工作要落实到基层,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关键还得看司法所,要最大限度地把司法所建设好,把九项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市管监狱也是一个点,它能够有效整合劳教工作资源,推进劳教制度的改革,对广州司法行政工作来说,它是工作职能的扩大和强化,是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推动力。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中有所作为,司法行政工作才能在经济社会全局中确立起自己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实现自身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言蔽之,在司法行政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不可懈怠。
参考文献:
[1]王义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65页。
[2]张福森:《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第2页。
[3]许嘉勇:《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第37页。
[4]参见《泛珠三角九省(区)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协议》,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