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精选)

时间:2019-05-13 19:3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精选)》。

第一篇: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精选)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沈阳农业大学陈志刚张英高云

摘要:据了解,我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有着自身行业上的特殊性,它既是一个专业特点较强,又是一个涉及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大学生就业;建议

2007 年11 月份我们选取了沈阳农业854 名毕业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近两年毕业生该调查对近两年几所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数、就业率、升学情况、就业岗位性质、就业区域、就业岗位来源和就业起薪值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平稳

通过对七所高校的854 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该专业年终就业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别为88.56% 和85.32%,总体高于全国高校大学平均就业率。土地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粮食、环境、人口现。

2、毕业生就业去向出现新趋势

2007 年分别有66% 和61% 22% 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每年约6%生分别占9% 2007 年均比2006

从我们对七所高校854 名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性质调查上来看,2006年82.2%的毕业生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2007 年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的毕业生占到73.5%。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的管理、技术型岗位,说明我们的毕业生所接受的在校专业教育和学习基本能够学以致用。从毕业生就业主观愿望讲,大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但2007 年与2006 年相比,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从事营销等其他类型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理解为土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压力2007 年比2006 年有所增加,选择营销等其他非管理、技术岗位,少数人是主动选择,多数是迫于就业压力的不得已的选择。

4、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在迫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考研的现象越来越多。2006 年62% 这个比例为57%,比2006 因:其一是,三支一扶” 计划就业的人数不多

业生约为创业大开“绿灯”,各地也为大学生创业设立创业园区等,这些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极大的条件。“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更有着长远和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和“三支一扶”计划方式就业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以引导。

6、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主动就业、择业意识较强,但就业资源有待整合在对七个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来源调查结果看,学生就业岗位获得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自找”,其次是“教师推荐”和“用人单位直接要人”,最后是人才市场。一方面说明本专业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反映

二、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1、合理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多所高目标不同,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专门培养面向政府机构的人才,如果新建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仍然延续这一思路,或者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列出若干的就业方向,但在教学模式上沿袭旧有的传统模式,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一个专业特点较强、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很难达到满意的就业率。事实上,本专业的就业面相当广泛,土地作为我国当前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多次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注重生态文明,那么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诸多相关领域,凡是涉及到调整人、地矛盾的方面,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等。

3、加强就业信息搜集和专业就业宣传

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推行,持有“双证”或“多证”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例如“房地产策划师”、“土地估价师”、“产品策划经理”、“项目策划”以及“营销策划”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律师证、会计证、驾驶证等正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也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者训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省市、地方和高校还需尽快制定相应措施,使政策细化、落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效率,建立针对毕业生创业的有效机制、帮助体系,提供产业孵化、创业咨询服务、创业代理服务、创建技术转让平台、协助获取投资等养,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加“ 西部计划” 和“ 化比较落后,例如山西省2007 年选派了8000 年将再选拔3000

1[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8

2.200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黄志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陈志刚,男,山西原平人,沈阳农业大学,讲师,从事德育教育研究和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国际金融危 机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阐述了高 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分析了就业难 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对策探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扩招, 导致了中国高等 教育从 精英化 进入 大众化 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加, 就业签约率下降。据调查数据显示, 2010 年的就业大军高达 1000多万人。2009年的 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 率仅为 87% , 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企业效益下滑, 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 9.4% , 中国已有 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 约有 670万就业岗位蒸发, 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 830万;三是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作岗位竞争激烈。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有记者采访招聘会了解到, 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 一个岗位居然有40多名求职者争抢;四是国家公务员考试, 招录比例再创新低。被称为 中国第一考 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 2010 年有 79万人参加 国家公务员考试, 比 2009参加考试的人数多了 14 万。招录比例与往年相比, 竞争尤为激烈;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争夺大学生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 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 出现了 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 的局面, 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 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就业弹性降低, 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负担。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不少大学生观念上还停留在 精英化 时代, 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一是在求职择业时喜欢与同学攀比, 出现了 高不成、低不就 的局面;二是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 将目光聚集在国家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上, 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三是有的大学生消极自卑, 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四是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 依赖父母和亲友;五是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六是有的大学生缺少创业的意识。这些观念如不转变, 势必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致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二是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 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 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四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及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五是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这些都是加大就业难度的原因。

(三)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校设置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是在快速的发展中, 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 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二是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 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

(四)实践能力弱, 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因此, 大学生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普遍现象, 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 缺乏实践技能。虽然有些高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 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 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 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五)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完善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 卖方市场 转为 买方市场 , 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

引人才 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 实行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 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 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上用人单位提高了招聘的条件和要求, 门槛越来越高,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毕业生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有效解决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一)摆正心态, 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 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 市场范围较大。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自己, 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 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各种渠道, 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 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发布的相关帮扶政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 主动推销自己,树立 先就业, 后择业 , 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 后管理 的就业观念。

(二)提高综合素质, 注重 能力培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

文化素质是基础, 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要珍惜大学里学习的宝贵时光,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机会, 刻苦学习, 勤奋钻研, 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特别是在课余时间, 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 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 为今后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 提升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 有效促进就业公平

就业指导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就业指

导服务机构, 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 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加强对网络招聘市场的监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加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促进就业公平。

(四)鼓励学生面向西部和城乡就业, 磨练意志,服务基层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 西部计划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改善了大学生就业状况,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广大高校毕业生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 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 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也是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最佳成才道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 已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任职、就业与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 基层锻 炼,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就业机会。高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来抓, 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 形成尊敬创业者和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鼓励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有所作为。

(六)继续深造, 提升学历水平, 避开毕业生就业锋芒

金融危机之下, 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是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二是加强考级、考证培训, 增加求职砝码, 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可以参与国家公务员考试, 致力于 西部大开发 战 略, 展现出青年大学生 敢于担当责任的优秀品质;四是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 深造 , 从而有效避开就业锋芒。

(七)大力拓展科研项目, 吸纳优秀毕业生就职

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 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并完善组织管理。鼓励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通过参与科研项目, 有效减小就业压力。

(八)深化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适应 市场 经济改革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是加强对就业能力框架进行研究, 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增强其适应社会变化的主动性;二是通过政策指引, 强化就业能力理念, 推进高校面向社会办学, 提高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三是以政策建议要求培训业和高等教育实现课程对接, 加快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路径建设;四是以考虑出台相关辅助性支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使高等学校掌握社会特别是地方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进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树立大学生个人正确的就业观念, 摒弃 等、靠、要 的 消极就业心理, 着力培养 专业素 质扎实, 非专业素质过硬, 个性特长突出 的成功学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 参考文献 ]

[ 1 ]张玲 玲、张 芝 萍.大学 生 就 业 指 导 [ M ].北京: 科 学 出 版社, 2004.[ 2 ]丁敏.金融危机背 景下高校 提升大 学生就 业竞 争力的 对策[ J].教书育人, 2010(3).[ 3 ]张媛媛.当前大 学生就业 现状分析及 工作指导 [ J].考 试周刊,2009(28).[ 4 ]伊远标.浅谈大 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与 对策 [ J].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 2008(12).[ 5 ]姚慧文.大学生 就业困难 的原因分析 与对策研究 [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2).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1999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enrollment, labor forc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employ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machine negative effect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aces a severe challenge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concern the whole society.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s important and urgent.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gh school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analyses the situation;strateg ies for solution

第三篇: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郭瑞鹏段刚龙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却较大,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实践与开发经验。据此特点,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时,由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由于数学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它又体现了应用学科的某些特征。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三个特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信息管理专业几种典型的就业岗位

1、ERP实施顾问

ERP实施顾问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建立ERP系统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定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顾问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些类似Oracle、SQL Server等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需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要求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

3、系统维护工程师

系统维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优化;负责IT应用和服务管理,如邮件系统、办公平台、桌面系统等的规划、管理和优化。

三、信息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量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就促进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信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和认可。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社会对信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2、工资待遇低

作为信息人才,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以上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虽然社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信管专业人才提供岗位让其为社会服务,但是社会为其提供的待遇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远远达不到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初期从事着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却拿不到与之相符的工资。

3、强调开发经验

与其他专业要求的工作经验相比,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可以用“量”来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做过相关的系统研发、网站开发,在找工作时就会有明显的优势,为其就业提供相当大的筹码。值得一提的是,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除了可以在相关企业实习获得以外,也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锻炼自己的实践开发能力。

四、就业对策探讨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充分调查基础上重新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信管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按学科知识可以将各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4个模块。同时就信息技术特征将信息技术课程细分为信息理论、信息系统与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服务多个知识群。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伴随就业市场对信管专业要求的变化,每学年进行一次信管课程体系的编排与修改,一些过时的课程或者教材要及时更新。“信息管理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 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 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的更新,向企业输送他们所期望的信管人才,满足其大量的需求。

2、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

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待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归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并没有在校园里得到锻炼。与其他专业相比,这对于信管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没有研发系统、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培训他们,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能通过时间使学生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很好不代表该学生

能很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系统开发与设计、编程等能力必须要在学习期间结合理论点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信管人才。要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除了培养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会定期请西安用友等相关软件公司为信管学生做报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再通过一套包括信息分析与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培养方案贯穿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的教学,从而实现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摆脱信管学生从事高职位低工资的局面。

3、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信管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确定了信管专业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体系,构建各种活动平台,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之外在课余时间更多的参与其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1)“创业计划及ERP沙盘竞赛”平台。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及ERP沙盘模拟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并提出了“创意+创业+经营”的管理学院院级比赛新模式。从2005年开始,ERP沙盘模拟就是信管专业的一项重要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学校2006年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2006年秋季开设“ERP沙盘模拟” 院级选修课。

(2)科研活动平台。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建立学生创新研究与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具体负责,学生担任主任。通过组织、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自选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证书”、“认证”培训平台。以获得就业中认可的各类“证书”,例如国家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著名企业举办的各类“信息化工程师认证”等为目标,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报名、考试。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认证考试,同用友等软件公司考试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学校创建了培训学习环境,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除了搭建各种平台,学校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理工大信管专业为例,每位信管专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应该为其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平均一位老师带五至六名学生,定期开会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时,这些老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信管专业的看法。当他们真正掌握信管专业技能时,在就业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不会出现“转业”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秦必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一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作者简介】

郭瑞鹏(1982-),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四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你好!我的名字叫xiexiebang,我是XX农业大学20XX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自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那里的好山好水养育了一位淳朴,善良,阳光,可爱的女孩。家乡人的那种特有的质朴,进取,勤劳的性格深深的影响着我,并已经融入我的灵魂中,时刻都激励我勇于进取,勇于拼搏,乐于奉献。

进入大学以后,都市的环境和大学的文化氛围赋予我全新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教导和个人的努力,我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能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等有关方面的工作。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我还注重电脑的学习,能熟练的操作office l等基本运用软件,并能操作mapgis,photshop,atuocad行等软件,所持主要证书有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和机动车驾驶证等。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单一的专业技能必然会被动。为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大学四年中,我广泛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通过选修大量的素质教育课程,吸取营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行因知而进,知以行而长。知识只有指导实践才现实意义,因此我非常注重行知结合,从大二起便利用假期实习,先后在好佳好便利店和南昌市高新区及家乡的土管局实习;同时在学校参加篮球俱乐部,组织球赛,由此认识到球赛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五个人的球赛;使我懂得一个团体的腾飞离不开团结,协作,进取的精神,一个愉快,轻松,又不失竞争的氛围对发挥成员的积极,主动性有多么重要。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iexiebang

第五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实践的时间:2010年2月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之后的另一庞大求职人群。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加艰难,初步估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将有一半左右无法实现就业。这样的现实,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就业难,越来越难

毕业生就业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1、从供给量角度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

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增加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根据《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要点》提出的要“确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目标,考虑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等,根据经验判断,这1000万新增岗位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不大可能超过60%。

很显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2、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安置率(落实率)。

2005年的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6月毕业生已签约的只有33.7%,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1.9%。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

年5月,毕业生签约率为45%。显然,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政府把升学出国的毕业生都视为就业。因此,如果用新的就业率统计标准,不包括升学出国者,那么就业率就没有那么高。

(二)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

1.地域:“孔雀”依旧“东南飞”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将继续吸纳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依然不高。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将依然存在。今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毕业生就业率将和往年基本持平,甚至有个别地方可能比往年好。这些地区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种高校密集往往会带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对于贵州、安徽、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尽管高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不如高校密集地区多,但是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总数也相当可观,加之这些地区的高校普遍档次不高,优质就业岗位遭受外地区高档次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使得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

2.行业差异:部分行业供小于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所有的专业就业都难,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某些行业毕业生需求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人才供小于求的现象,比如电子信息类、汽车类、物流类、建筑类和新材料类的人才需求旺盛,而人才培养速度较慢。另外,由于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毕业生需求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一些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如房地产业,随着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人才需求量走低,薪酬水平回落,并趋于较为合理的水平。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的就业今年也普遍不理想。

3.专业矛盾:“时髦”的并非最好的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难以打破。专业趋同现象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进一步显现。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文秘、电子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市场。

4、学历矛盾:最难要数高职大专生

从学历结构看,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大专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将大为不如。近年来,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路跌降。以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大省广东省为例,2002年,大专生就业率仅47.08%;2003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6月份时,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到9月份也只有61%。即使如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还有水分。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性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技能方

面往往不如中专生,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当然也有个别技能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就业不错,甚至超过本科生。与大专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就业较为稳定,也可以说是本科生稳定的就业率托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个大盘。

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有些高校、某些专业基本可以达到100%。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过快,社会需求量增长相对较慢,用人单位选才逐渐务实,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难就业的现象。

(三)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

如果按毕业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找工作算起,截止毕业当年6月份,毕业生就业搜寻时间为9个月。根据前几年6月份统计的一次就业率来看,约有近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达成就业协议。也就是说至少有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有30%的毕业生经过12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至少有30%的毕业生,经过15个月的就业搜寻还是不能就业。

(四)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

期望薪酬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晴雨表,也是毕业生从贵为天之骄子的自豪到面对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消极反应。前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甚至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从人才市场获取的各类信息表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非常务实,把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左右。

同时,近年来,毕业生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与早些年相比也大为不如。据调查,2006年的平均签约月薪酬低于2005年的200-300元左右。与期望薪酬一路走低相比,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相对较高,根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北京市毕业生期望薪酬平均为1000多元,而签约薪酬平均为2300元。

但是平均签约薪酬高,并不能掩盖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薪酬水平低的现象。据统计,北京高校毕业生近2/3的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1/4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考虑到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和实际就业初年薪酬将明显缩水。

(五)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抢饭碗

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以前,大学主要设在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能很轻易在学校当地就业。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了。据2005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一年毕业生人数5万人,最后在武汉就业的只有2万人。另外,就业重心下移还表现在从用人单位总部向分支机构转移,从重要岗位向辅助岗位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到普通中学当老师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占当年毕业生研究生数的12.04%,到高校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占26.74%。

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并非顺利。实际上,这一过程正在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激烈。

(六)高昂的就业成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体现在就业成本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成本包括制作简

历、赶场路费、考证培训、美容包装、手机通讯、食宿、上网等开销。据统计,2003年毕业生就业平均成本为800元,2005年上升为1100元。而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成本也会有差别,一般来说女生就业成本高于男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求职路上的花销算是当期成本的话,那么因为就业环境日益严峻,毕业生可供选择的岗位少了,一有机会,很多毕业生惟恐机会错失,仓促签约,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人岗不匹配,或者其它各种不理想因素而跳槽,这对本人以及用人单位带来的预期就业成本就更大了。

二、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本质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满足不了毕业生的供给,而造成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

根据一项调查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根据保留工资理论,劳动者根据个人人力资本和个人偏好,对就业薪酬有个基本底线,当他在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这样的薪酬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工作。考虑到国家、社会、家庭和毕业生本人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当就业薪酬低于一定值时,毕业生退出就业市场,寻找其它出路可以理解。退出就业市场会增多,主要去向有考研、考博、就业观望,其他如考证书、回高校或职业学校回炉、出国等等。

(二)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

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工作场地、收入报酬、劳动关系、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固定的各种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钟点工等。从事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06年12月份,在已就业139508名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有35815人,占25.67%。

(三)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

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另外,由于这几年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创业风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好的举措,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如果经营不错,还可以解决其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要参加诸如质检、验收、达标、文明建设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这些都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并且越是不发达偏远的地区,这种费用越高。对于如此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刚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很难对付。虽然国家有多项优惠政策,但是要落实到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创业者身上,太困难了。对于创业环境的艰辛,官方的资料显示:由于不堪重负,加之工商、城管、交通部门的乱罚款、乱收费,我国自1999?2004年的5年间,个体户净减少770多万个,每年平均破产154万个;2005年,法人企业净关闭30万家。据统计,近年来,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不足1%,而自主创业成功率更低。

三、经济高增长,为何不能带来高就业?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十一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继续走低的态势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高校毕业生只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毕业生的吸纳。

(一)与市场严重脱节的毕业生供给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以外,高校毕业生供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高等教育行政化过浓,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

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等。

以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为例,高校设置专业需要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从对就业市场的敏感性而言,高校比高校管理部门更有优势。尽管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2007年自主招生名单增加到59所,但在全国1794所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并且自主招生的比例仅占所在学校招生的总数的3%?5%,而其中只有6所高校拥有自设专业的权利。

2、毕业生及其家庭期望值过高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大学生很稀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报酬。但是现实社会,留给毕业生的机会远远低于他们的想象,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夕才发现生活的艰难和理想的遥不可及,但是思想的转变却需要较长时间。家庭寄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光宗耀祖,对大学生的期望超越了实际上社会所能给予的水平。这种压力转嫁给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轻易不能接受层次较低、待遇不高的工作,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造成毕业生拒绝低端工作,寻找能获取高收益的工作。

3、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高大而空泛的理想目标,很少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据对中日小学生的一项关于理想的调查,很多日本学生的理想是做名公交司机等非常具体的岗位,而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想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由于长期精英教育在学生心理留下过于不切实际的理想,在遭遇现实挑战时,很多毕业生出现了迷茫,不愿就业,而选择攻读高一级的学位,继续编织当初的梦想。由于精英教育思想作怪,很多高校不愿意教授操作性强的课程,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掌握谋生的本领。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毕业生理论掌握不牢,而动手能力更差的原因之一。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挤压效应

由于就业的压力,一些毕业生开始被动进入保姆、家政等传统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但是,近3年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政策以及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变少了,在某些就业领域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优势在不断增强,客观上对毕业生就业造成挤压效应。

5、入世5年保护期已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承诺的5年之后开放除新闻媒体等领域之外的大部分行业。到2006年12月31日,5年期已届满。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资金、产品、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竞争已经开始。毕业生就业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中竞争。国际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要接受来自国外人才以及留学人才的全方位竞争,就业难也就难以避免。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

1、人才高消费

一是学历崇拜盛行。很多用人单位,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雇主对雇员提出的学历要求,在很多国家有严格的限制。比如韩国对低级公务员没有学历要求,美国《华尔街日报》招聘广告上多数没有学历要求,只有4%的职位要求学士,只有2%要求硕士。但是我国学历高消费却大行其道,很多用人单位要求硕士、博士。而国有单位的人才高消费更是起着不良的效标作用。以公务员招考为例,要求本科学历的,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位屡见不鲜,而实际上也没有理由证明一般性的岗位需要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和博士。二是学历滥用。主要表现为让高学历者从事简单劳动,支付低廉报酬,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本浪费。

2、就业垄断

就业垄断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就业垄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地域就业垄断。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对本地大学生就业优惠,限制外地大学生就业。其他很多地方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地域就业垄断。这两年,有些城市限制外地毕业生就业有抬头的倾向。(2)体制内单位就业垄断。单位自主用人是人事制度改革的进步。但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垄断国有企业,这类用人单位由于经营垄断,竞争机制难以充分体现,从而衍生出用人垄断。在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毕业生。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破坏了就业公平。公务员统一招考有效地破除了机关单位招录的垄断行为,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以及垄断型国有企业还存在严重的就业垄断行为,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公平。

3、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是某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根据毕业生非经济特征的因素给予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非经济特征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地域、外貌等等。就业歧视是毕业生就业经常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就业公平。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 出版单位:华科大出版社 作者:邓长青 出版日期:2005-09-01

2、《大学生就业指导》 出版单位:西北农林科大出版社 作者:陈登文 出版日期:2003-10-01

3、《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出版单位:华南理工作者:汤耀平出版日期:997-02-01

4、《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出版单位:天津大学出版作者:社张春华 出版日期:2000-03-01

5、《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精品教材)出版单位:北京邮电 作者:孙权 出版日期:2005-07-01

下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毕业生现状:就业质量偏低

    高校毕业生现状:就业质量偏低 就业,是每一位学子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就业情况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反映。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相继发布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⒇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分析礼 广 成(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愈加严峻,本文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

    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

    高校毕业生就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如何更好就业?

    如今物流公司遍地开花,物流专业四面扩招,物流培训方兴未艾。在媒体报端时常可见 “某某地区 (城市)物流人才缺口多少多少万”的表述。这让许多人都觉得,只要学习物流,在国内就一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该行业每年需求的人才缺口达40到50万,缺口大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薪资标准.在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杨学英11031132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趋势分析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存在着缺口,跨国公司和......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报告结果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及要求不是很明确。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看法还仅仅停留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