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客家农村民居建筑风格
梅州市客家农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上的融合,能反映出梅州客家的生活历史和所处的环境。最早的代表是高层围楼,它是客家人来到南方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建筑形式是呈圆柱状、碉堡式、全封闭型的高大建筑。最高的围楼有四、五层,高达十到二十米,里面有许多房间组成,多达三、五百间,可供数十户至上百户的大家族聚居。这种围楼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如大埔的和村、埔北英歌山、茶阳太宁等地仍可见这些民居。围龙屋是稍后期的典型客家农村民居建筑。它跟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的五大特色。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讲究座北向南,结构形式一般按“堂”、“横”单元组合成大小不同的住宅,如“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两围龙”。在平面布局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堂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组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屋后种风围树。比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和环境生态平衡问题。其它各式民居建筑形式,如“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飞”、“殿堂式”等,则是根据不同时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相应有所变化。近代受海外华侨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艺术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结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如梅县白宫的“联芳楼”、洋坑的“六杠楼”和南口的“南华又庐”等,形成了梅州侨乡风情的一大特点。梅州农村民居绝大部分选在山间平地、沿河两岸、或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地方。房间布局紧凑,力争良好的通风和向阳条件,前景力求开阔。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林木、山水紧密结合,把生活和生态、人工和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也有它的科学哲理。民居中绝大部分是平房,平面方整,外墙少开窗,开小窗,窗台高出人头,这样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在房间的尺度上反映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功能需要;大面积厅堂是户内活动中心,也是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地方;把活动频繁的厨房、工具杂物间、家禽舍放在前院。而把睡房、仓库放在较清洁的后院。大小厅堂、房间功能划分明确,尺度比例适合,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既适应了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又卫生、通风。
在旧民居中,天井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户内的室外活动空间场所,又是厅堂的采光、通风来源,也是打井吸水、地面排水、晒衣服、院内绿化和家禽饲养的地方。同时,利用栏杆、屏风、漏窗、门洞等,合理地安排好天井与厅堂、天井与房间之间的空间组织,加快空气流通,调节室内外的温差,起到了一股微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使室内产生一种凉快的感觉。鉴于梅州市雨水多,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在民居建筑中必须考虑到防潮湿的问题。采用了大屋顶、高台基,加大地面排水坡度等办法。
旧民居建筑的材料,外墙一般用泥坯,红泥石灰沙浆砌杉木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用石灰及灰色砖墙,天面挂灰瓦;以块石铺砌台阶,砌石墙脚、石门夹;天井、晒台选用石条、石头或混凝土材料。梅州民居建筑选用地方材料,低材高用,不求奢华,线条简洁,色彩淡雅,经济实用。
从梅州客家民房建筑中可以看到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民居建筑,从开敞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和“横”为单元组成的四合院。今天所见的围龙屋就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筑的。二是因地取舍、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丘陵山坡等自然环境建造住宅。如围龙屋就是利用山坡环境建造的。它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前有池塘,可积水防火,后有风围树,可护坡防险。
三是大屋顶、高台基和玲巧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屋顶采用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高台基是防潮之需要。
四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泥等。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不断增加。客家人多住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五是绘画复杂,色彩浓重。客家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装饰,目的是保护建筑木材。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交错,大红大绿,色彩浓重,反映了客家人文化水平,意识形态的习俗和嗜好。
过去农村住宅相互邻贴,建筑密度高,过道狭窄,阴暗面大,但是居民中大部分是平房,人口居住密度并不太大。自然村以出勤半径3至5公里内选址。三五百户为一村,或以姓氏同聚成村,人口不致过分集中。保持了氏族大家庭和睦共处的谧静和谐气氛。
从现代的角度看,旧农村民居住宅有些不尽合理:二三米宽的狭窄路道;小面积的窗户;户与户之间高墙分割、相互对立;互不牵连的独立环境,形成了封闭的“自我生活”空间;向北山墙不开窗,甚至是临街主面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这堵墙为厅堂的正面主墙,放神龛、祀祖祭台,被视为神圣不容破坏的地方,也有些人认为开了北窗,吃“西北风”不好兆头。这种习俗,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合理解决。
近年来,梅州农村人口结构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多种经营,从事副业、文化、商业、服务业等多种活动,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趋向多样化;梅州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纷纷回乡建房,对旧的居住环境要求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城市化建筑推动了农村民居建筑的现代化。这样使梅州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变化。
第二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精选范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前言: 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
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
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关键词: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筑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基本路线与行程2005年1月14日 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2005年1月15日 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具体情况报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这也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
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
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
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殿堂式
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
二、建筑词汇
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
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
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4、屋中之屋 南华又庐俗称为“屋中屋”,是因为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创建人潘祥初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占一个堂屋,两边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称分别为:“中兴伊始、长发琪祥”。
5、亭台楼阁 下堂有一个类似古时候的戏台的鱼池,听说过去台下的水会转动,称为“风水轮”,以示风水的转动。主人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屋后的碉堡,碉堡里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个枪眼,另一边还有一个“葫芦眼”,它的作用一是做为枪眼,二还有观赏装饰的作用。在一面墙边有倒塌的“走马楼”的痕迹,走马楼是天井之上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客家人男女、等级尊卑观念极为强烈,外围的房子都是住佣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杂房,内围才是住主人的。也许从孙百思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读懂这一座气势非凡的客家民居。南华又庐赞田心出大屋,思考诚深远,是著名建筑,八房各有屋。占地二十亩,十八载建成。结构新奇独,祥初公督促。栋高檐飞舞,大屋有气派。亭台善布局,壮丽夺人目。十厅九井誉,誉满海内外。屋内有园屋,观光知未知。屋后大果园,百年今相聚。屋右栽花木,泪飞不是哭。饮用水长流,子孙要立志。广场真不俗,多为民造福。中西合璧式
一、建筑历史 民国时期的建筑于之前的建筑相比,则各有风貌,更具特色。这大概因为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以下我们就以联芳楼为代表讲讲这种客家民居建筑。
二、建筑简介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侨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资兴建的。这栋楼房从1928年开始规划,1931年开始正式动工,历经3年耗资24万光洋建成。水泥、钢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直接由国外购进。楼名取“五叶联芳华①”而来。从外观上看,我们简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国的民居建筑,联芳楼就像一座西式别墅,与周围的传统客家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联芳楼右边不远处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围龙屋——棣华居,在不和谐中却透着和谐。
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总占地面积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98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其楼面精妙绝伦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既有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塑像,又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等典型中式建筑特色的雕像。纵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屋内的屏风、立柱、房梁都有以牡丹、凤凰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装饰,镶金配木门,掉漆的屏风更显示出了此楼的悠久历史。就连楼梯转角平台的地板上都有以凤凰、麒麟为主题的雕刻装饰,更显此楼主人当时的富有风光。
整座联芳楼表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与现代西方建筑内容的融合体,印证了梅州市“华侨之乡”的美名。
三、与福建客家民居对比 在闽南侨乡也到处可见“洋楼式”的民居建筑。它们具有和梅州的类似的建筑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不少华侨还乡定居而兴建的,普遍具有骑楼式房屋、花瓶式栏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顶兼作活动空间,都颇具开放性,但却保留传统的布局、封火山墙的曲线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另外,与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岛屿,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福建历史上出现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所以中西合璧成为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点。如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筑的典型。如果说联芳楼是“外西内中”的话,振成楼就有“外土内洋,中西合壁”之风。外环楼乃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却是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为土楼中所罕见。另外由于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圆形土楼,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体现在土楼建筑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后多为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
二、维修与保护问题 当当地居民被问及自己老屋的保护问题时,都显得无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因岁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到伤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老屋。我们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发现这些老屋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重新修葺,让它门重放光辉,但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修葺后的围龙屋还能保持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吗,还能保持它那种独特的性格吗? 下面我们再以泰安楼为例:
1、“西湖公园”——守护天使 为保护这座著名古楼,同时也为游客及民众提供一个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场所,大埔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于2004年6月3日动工兴建大型保护公园——西湖公园。保护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计划在该楼展出客家人生活生产工具及有关场景,使之成为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2005年1月公园开放,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到有几间空置的房间挂、摆着不少展品。楼顶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围墙和其他旅游设施仍在修建。
2、“保护”背后的隐情 修建的西湖公园似乎成了泰安楼的守护天使,给它一道防护的篱笆。然而,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让我们听听泰安楼居民的看法。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告诉我们,他已经60岁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园计划实施之前一直靠种田为生。他的老婆生病卧床,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独女。他给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公园简介里面介绍说“荒地变公园”,其实泰安楼周围原来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楼附近的居民祖祖辈辈耕作在这片水田之上。而当“西湖公园”的计划摆出来以后,政府开始向他们征地,并承诺征地之后会给他们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说,政府征地后却并没有履行“安排”的承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多的补偿金,如今他们家徒四壁,我们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担忧。(1)安土重迁——无辜与无奈 泰安楼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泰安楼展厅的对外开放,这些居民都必须面临搬迁的选择。我们问老伯,愿不愿意搬出去,他说,如果政府处理得当的话,他是愿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为止,已经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在外面买房子,只能留下,对他们来说,困难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该搬出去后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老伯一脸无奈。(2)宽容与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开发作旅游景点,要接纳四方的游客,曾经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泰安楼的居民们没有怨言吗?对此老伯表示了极高的宽容和理解,他说其实在这里开展室,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公园和楼正式开放后,他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门票收入将会有一部分分成给他们„„所以,不管是无奈也好,乐意也罢,住在屋里的人们普遍都是接受并欢迎游客们的参观的。
3、保护?破坏? 谈到在楼内开设展览间,泰安楼的居民无不心怀担忧。政府想要保护文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老伯说道:泰安楼作为大埔文化的展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最担忧的就是由于游览者的不注意而破坏了这座建筑。比如小孩子会蹦蹦跳跳,这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木楼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有些游客还有可能随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旅游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经济的腾飞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会带来严重的景点破坏,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层库”美称的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承与发展 客家民居建筑作为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后代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离了这些传统民居,被搬离的祖屋又缺乏照顾,破损严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民居的破坏可以说是最严重的。现在的客家人,对自己祖屋建筑的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的知识已经知之颇少,不少人把围龙屋与客家民居建筑等同在一起,更不用说建造出如此考虑周到、做工考究的建筑来了。这多少给人“前人种谷后人摘”的意味。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在梅县新县城修建的大新城围龙居,按照我们前面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分类严格来讲,其实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圆土楼而建的多层商品房,内部形制与围龙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们都被误导了,他们都把这个“围龙居”称为“新式围龙屋”。
下图是在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和大新城围龙居一样,建造的时候都已经放弃了客家民居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发扬,成了专业人士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初围龙屋的建筑资金主要有两点来源: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有成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在如何叙述他往日的荣耀。
四、小结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围龙屋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围龙屋中几乎没有一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梅县南口镇、白宫镇参访民居时,居民们更是非常热情地协助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围龙屋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参考资料:1 李柏林编著 《梅州史迹纵览》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2 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 福建教育出版社3 谢重光 《闽西客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释: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题序》:“„„顷在四明同清凉范长老游大梅,或索和花光师墨梅十题,题曰悬崖放下,曰绝后再苏,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横出,曰五叶联芳,曰高下随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灭尽,曰实相常圆。”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篇一:关于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
关于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
作者:陈玉宁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
万秋楼位于梅县新城,建于1930年,为两层高建筑。占地总面积约4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万秋楼因经年久月空置缺乏管理破败,直至2003年11月,客籍台商购得万秋楼,斥资修缮万秋楼作为餐厅、茶馆使用,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休闲中心。现正重点作为接待台胞的联络点,以增进梅台两地文化沟通。建筑首层的上、中、下三堂作为主要的内部公共空间,为休息、展示之用。最外侧的左右各一条杠屋则作为洗手间和辅助用房使用,两侧的堂屋间以及横屋作为餐厅包间。为保护原有格局,酒楼在原有建筑的后侧独立设置厨房,围龙的首层则作为主要的服务用房,龙厅处设置总服务台。建筑的二层则主要是作为餐厅、茶座使用。在整个修整工程中,有 100多根腐朽的栋梁被抽换,使建筑整体结构得到了改善[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和加固。装修设计保持原万秋楼风格,房间内装修也一律采用仿古设计。
从建筑本体的规划保护利用方面来看,建筑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建筑外立面基本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和保护;建筑内部在保持基本格局和尺度的基础上,根据功能需求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新增的结构构件、装饰、家具等在尺度、色彩、风格上与原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既可以达到装饰效果又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从实用功能来看,充分利用了建筑的区位优势、历史背景和自身条件,将其作为文化、餐饮、茶艺等交流的场所,提升了该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价值。
2.2 实例2:“承德楼”
“承德楼”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始自885年奠基至1896年完工,是梅州市内最典型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围龙屋之一。该建筑为三堂两横一围龙的形制,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目前主要作为一家以制作正宗传统客家美食为主,集文化、娱乐、休闲、美食为一体的旅游饭店,经营已经近30年。
建筑首层以居住、展示、服务功能为主;两侧的堂屋间和横屋则作为屋主一家以及酒楼工作人员居住、休憩的场所;围龙部分则是作为家庭的厨房、卫生间以及酒楼辅助用房使用,龙厅间空置;酒楼的厨房则设置在紧邻围龙外侧的新建建筑中;禾坪两侧的“左右伸手”则作为客家农家用具展示厅以及卫生间使用;二楼除厅堂作为休息和展示之用外,其他房间均作为餐厅包间使用。
从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方面来看,客家民居建筑的空间格局和立面风貌基本维持原有状态;在局部有加建改建,使用部分现代材料,对整体风貌有一定影响;局部结构、材料、色彩、装饰上稍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建筑作为餐饮建筑也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从规划利用模式来看,这种家庭经营性的模式在梅州地区较为值得推广,对保存民居中的传统生活方式,发挥其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有着积极意义。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的建议
建议:(1)转变保护利用观念。1)从“拆旧建新”到“保护利用”。各级政府、民众都应树立起保护意识,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和普遍价值,形成广泛的保护共识。2)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保护”。民居建筑因生活而存在,它们是活态的、变化的物质载体,在保护建筑本体的同时,应注重保护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3)从“单体保护”到“整体保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与山水环境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文保单位和重要建筑外,对它所依存环境进行整体的保护规划也不容忽视。
(2)加大政策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保护规划的前提,各地必须加大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并对民居建筑的认定设定标准和程序、保护原则和措施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将民居建筑保护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也要重视民风民俗,这对于保护传统村落和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扬。
(3)完善保护技术体系。梅州地区的客家民居建筑目前并没有形成适宜的保护规划技术体系,导致了大量民居在使用、保护过程中造成了各种形式的破坏。因此,梅州市应学习北京、上海、天津、丽江等城市的经验,为规范和指导相关行为,可在保护法令之外尽快制定客家民居建筑的保护规划标准、技术条例或规程。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平衡,也涉及到管理部门、开发商、居民和相关研究者的价值观调和利益分配,多种因素相互制约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难题。研究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使其在合理利用中长盛不衰,为客家文化和历史传统传承发扬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唐琳.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黄璐.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4]林智敏.对梅州传统客家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山西建筑》,2006
篇二:梅州客家农村民居建筑风格
梅州市客家农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上的融合,能反映出梅州客家的生活历史和所处的环境。最早的代表是高层围楼,它是客家人来到南方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建筑形式是呈圆柱状、碉堡式、全封闭型的高大建筑。最高的围楼有四、五层,高达十到二十米,里面有许多房间组成,多达三、五百间,可供数十户至上百户的大家族聚居。这种围楼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如大埔的和村、埔北英歌山、茶阳太宁等地仍可见这些民居。围龙屋是稍后期的典型客家农村民居建筑。它跟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的五大特色。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讲究座北向南,结构形式一般按堂、横单元组合成大小不同的住宅,如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两围龙。在平面布局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堂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组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屋后种风围树。比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和环境生态平衡问题。其它各式民居建筑形式,如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飞、殿堂式等,则是根据不同时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相应有所变化。近代受海外华侨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艺术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结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如梅县白宫的联芳楼、洋坑的六杠楼和南口的南华又庐等,形成了梅州侨乡风情的一大特点。梅州农村民居绝大部分选在山间平地、沿河两岸、或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地方。房间布局紧凑,力争良好的通风和向阳条件,前景力求开阔。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林木、山水紧密结合,把生活和生态、人工和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也有它的科学哲理。民居中绝大部分是平房,平面方整,外墙少开窗,开小窗,窗台高出人头,这样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在房间的尺度上反映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功能需要;大面积厅堂是户内活动中心,也是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地方;把活动频繁的厨房、工具杂物间、家禽舍放在前院。而把睡房、仓库放在较清洁的后院。大小厅堂、房间功能划分明确,尺度比例适合,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既适应了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又[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卫生、通风。
在旧民居中,天井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户内的室外活动空间场所,又是厅堂的采光、通风来源,也是打井吸水、地面排水、晒衣服、院内绿化和家禽饲养的地方。同时,利用栏杆、屏风、漏窗、门洞等,合理地安排好天井与厅堂、天井与房间之间的空间组织,加快空气流通,调节室内外的温差,起到了一股微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使室内产生一种凉快的感觉。鉴于梅州市雨水多,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在民居建筑中必须考虑到防潮湿的问题。采用了大屋顶、高台基,加大地面排水坡度等办法。
旧民居建筑的材料,外墙一般用泥坯,红泥石灰沙浆砌杉木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用石灰及灰色砖墙,天面挂灰瓦;以块石铺砌台阶,砌石墙脚、石门夹;天井、晒台选用石条、石头或混凝土材料。梅州民居建筑选用地方材料,低材高用,不求奢华,线条简洁,色彩淡雅,经济实用。
从梅州客家民房建筑中可以看到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民居建筑,从开敞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和横为单元组成的四合院。今天所见的围龙屋就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筑的。二是因地取舍、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丘陵山坡等自然环境建造住宅。如围龙屋就是利用山坡环境建造的。它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前有池塘,可积水防火,后有风围树,可护坡防险。
三是大屋顶、高台基和玲巧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屋顶采用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高台基是防潮之需要。
四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泥等。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不断增加。客家人多住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五是绘画复杂,色彩浓重。客家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装饰,目的是保护建筑木材。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交错,大红大绿,色彩浓重,反映了客家人文化水平,意识形态的习俗和嗜好。
过去农村住宅相互邻贴,建筑密度高,过道狭窄,阴暗面大,但是居民中大部分是平房,人口居住密度并不太大。自然村以出勤半径3至5公里内选址。三五百户为一村,或以姓氏同聚成村,人口不致过分集中。保持了氏族大家庭和睦共处的谧静和谐气氛。
从现代的角度看,旧农村民居住宅有些不尽合理:二三米宽的狭窄路道;小面积的窗户;户与户之间高墙分割、相互对立;互不牵连的独立环境,形成了封闭的自我生活空间;向北山墙不开窗,甚至是临街主面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这堵墙为厅堂的正面主墙,放神龛、祀祖祭台,被视为神圣不容破坏的地方,也有些人认为开了北窗,吃西北风不好兆头。这种习俗,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合理解决。
近年来,梅州农村人口结构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多种经营,从事副业、文化、商业、服务业等多种活动,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趋向多样化;梅州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纷纷回乡建房,对旧的居住环境要求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城市化建筑推动了农村民居建筑的现代化。这样使梅州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变化。
第三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前言: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
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
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
关键词: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筑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基本路线与行程
2005年1月14日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
2005年1月15日
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
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
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
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具体情况报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
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
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这也
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
(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
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
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
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
(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
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
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
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
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
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
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
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
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
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
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
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
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
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
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
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
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
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
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
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
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
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
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
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
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
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
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
殿堂式
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
二、建筑词汇
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
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
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4、屋中之屋
南华又庐俗称为“屋中屋”,是因为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创建人潘祥初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占一个堂屋,两边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称分别为:“中兴伊始、长发琪祥”。
5、亭台楼阁
下堂有一个类似古时候的戏台的鱼池,听说过去台下的水会转动,称为“风水轮”,以示风水的转动。
主人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屋后的碉堡,碉堡里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个枪眼,另一边还有一个“葫芦眼”,它的作用一是做为枪眼,二还有观赏装饰的作用。
在一面墙边有倒塌的“走马楼”的痕迹,走马楼是天井之上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
客家人男女、等级尊卑观念极为强烈,外围的房子都是住佣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杂房,内围才是住主人的。
也许从孙百思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读懂这一座气势非凡的客家民居。
南华又庐赞
田心出大屋,思考诚深远,是著名建筑,八房各有屋。
占地二十亩,十八载建成。
结构新奇独,祥初公督促。
栋高檐飞舞,大屋有气派。
亭台善布局,壮丽夺人目。
十厅九井誉,誉满海内外。
屋内有园屋,观光知未知。
屋后大果园,百年今相聚。
屋右栽花木,泪飞不是哭。
饮用水长流,子孙要立志。
广场真不俗,多为民造福。
中西合璧式
一、建筑历史
民国时期的建筑于之前的建筑相比,则各有风貌,更具特色。这大概因为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以下我们就以联芳楼为代表讲讲这种客家民居建筑。
二、建筑简介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侨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资兴建的。这栋楼房从1928年开始规划,1931年开始正式动工,历经3年耗资24万光洋建成。水泥、钢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直接由国外购进。楼名取“五叶联芳华①”而来。
从外观上看,我们简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国的民居建筑,联芳楼就像一座西式别墅,与周围的传统客家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联芳楼右边不远处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围龙屋——棣华居,在不和谐中却透着和谐。
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总占地面积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98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其楼面精妙绝伦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既有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塑像,又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等典型中式建筑特色的雕像。纵观整
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屋内的屏风、立柱、房梁都有以牡丹、凤凰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装饰,镶金配木门,掉漆的屏风更显示出了此楼的悠久历史。就连楼梯转角平台的地板上都有以凤凰、麒麟为主题的雕刻装饰,更显此楼主人当时的富有风光。
整座联芳楼表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与现代西方建筑内容的融合体,印证了梅州市“华侨之乡”的美名。
三、与福建客家民居对比
在闽南侨乡也到处可见“洋楼式”的民居建筑。它们具有和梅州的类似的建筑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不少华侨还乡定居而兴建的,普遍具有骑楼式房屋、花瓶式栏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顶兼作活动空间,都颇具开放性,但却保留传统的布局、封火山墙的曲线和对比强烈的色彩。
另外,与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岛屿,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福建历史上出现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所以中西合璧成为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点。
如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筑的典型。如果说联芳楼是“外西内中”的话,振成楼就有“外土内洋,中西合壁”之风。外环楼乃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却是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为土楼中所罕见。另外由于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圆形土楼,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体现在土楼建筑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后多为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
二、维修与保护问题
当当地居民被问及自己老屋的保护问题时,都显得无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因岁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到伤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老屋。我们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发现这些老屋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重新修葺,让它门重放光辉,但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修葺后的围龙屋还能保持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吗,还能保持它那种独特的性格吗?
下面我们再以泰安楼为例:
1、“西湖公园”——守护天使
为保护这座著名古楼,同时也为游客及民众提供一个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场所,大埔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于2004年6月3日动工兴建大型保护公园——西湖公园。保护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计划在该楼展出客家人生活生产工具及有关场景,使之成为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2005年1月公园开放,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到有几间空置的房间挂、摆着不少展品。楼顶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围墙和其他旅游设施仍在修建。
2、“保护”背后的隐情
修建的西湖公园似乎成了泰安楼的守护天使,给它一道防护的篱笆。然而,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让我们听听泰安楼居民的看法。
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告诉我们,他已经60岁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园计划实施之前一直靠种田为生。他的老婆生病卧床,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独女。他给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公园简介里面介绍说“荒地变公园”,其实泰安楼周围原来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楼附近的居民祖祖辈辈耕作在这片水田之上。而当“西湖公园”的计划摆出来以后,政府开始向他们征地,并承诺征地之后会给他们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说,政府征地后却并没有履行“安排”的承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多的补偿金,如今他们家徒四壁,我们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担忧。
(1)安土重迁——无辜与无奈
泰安楼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泰安楼展厅的对外开放,这些居民都必须面临搬迁的选择。我们问老伯,愿不愿意搬出去,他说,如果政府处理得当的话,他是愿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为止,已经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在外面买房子,只能留下,对他们来说,困难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该搬出去后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老伯一脸无奈。
(2)宽容与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开发作旅游景点,要接纳四方的游客,曾经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泰安楼的居民们没有怨言吗?对此老伯表示了极高的宽容和理解,他说其实在这里开展室,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公园和楼正式开放后,他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门票收入将会有一部分分成给他们……所以,不管是无奈也好,乐意也罢,住在屋里的人们普遍都是接受并欢迎游客们的参观的。
3、保护?破坏?
谈到在楼内开设展览间,泰安楼的居民无不心怀担忧。政府想要保护文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老伯说道:泰安楼作为大埔文化的展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最担忧的就是由于游览者的不注意而破坏了这座建筑。比如小孩子会蹦蹦跳跳,这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木楼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有些游客还有可能随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旅游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经济的腾飞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会带来严重的景点破坏,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层库”美称的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承与发展
客家民居建筑作为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后代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离了这些传统民居,被搬离的祖屋又缺乏照顾,破损严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民居的破坏可以说是最严重的。现在的客家人,对自己祖屋建筑的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的知识已经知之颇少,不少人把围龙屋与客家民居建筑等同在一起,更不用说建造出如此考虑周到、做工考究的建筑来了。这多少给人“前人种谷后人摘”的意味。
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在梅县新县城修建的大新城围龙居,按照我们前面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分类严格来讲,其实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圆土楼而建的多层商品房,内部形制与围龙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们都被误导了,他们都把这个“围龙居”称为“新式围龙屋”。
下图是在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和大新城围龙居一样,建造的时候都已经放弃了客家民居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发扬,成了专业人士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初围龙屋的建筑资金主要有两点来源: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有成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在如何叙述他往日的荣耀。
四、小结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围龙屋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围龙屋中几乎没有一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梅县南口镇、白宫镇参访民居时,居民们更是非常热情地协助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围龙屋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
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
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
参考资料:李柏林编著 《梅州史迹纵览》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 福建教育出版社谢重光 《闽西客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释:
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题序》:“……顷在四明同清凉范长老游大梅,或索和花光师墨梅十题,题曰悬崖放下,曰绝后再苏,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横出,曰五叶联芳,曰高下随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灭尽,曰实相常圆。”
第四篇:梅州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9年4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全球客家人所铭记的日子。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世界客都梅州,增添了一座新的地理坐标———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更名挂牌“中国客家博物馆”,世界首家以“中国”二字命名的客家博物馆就此诞生。该馆是目前唯一完整解读大客家的博物馆,其馆藏完整性与设计独特性,无愧于“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名称。目前该馆正在全力建设,力争在201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客都溯源
中国客家博物馆缘何落户梅州?
在客家的多次大迁徙中,这一古老的民系将自身的文化一路撒播,与所经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传承,在国内外也形成了包括江西赣州客家文物博物馆、江西赣县客家博物馆、四川客家博物馆、深圳龙岗镇客家民俗博物馆等在内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多家博物馆,然而中国客家博物馆的殊荣最终却为梅州市得到,除了博物馆本身的建设规模等因素外,世界客都的品牌也是这段博弈中梅州的核心竞争力。
梅州人口500多万人,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为“客家三州”嘉应州(即梅州)、赣州、汀州之冠。梅州客家人的”客家意识”最浓,所保存的客家独有的民俗习惯、民间艺术也最为完整,如语言(客家话)最具代表性,国家认定的标准客家话是梅州话;客家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围龙屋”,而“围龙屋”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均在梅州;客家民间艺术最具原生态,客味最浓;客家山歌梅州最盛,客家地方戏剧,如汉剧、山歌剧、提线木偶戏,流传于梅州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近几个世纪以来,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1989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先后在梅州召开。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联谊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在此基础上,集客家历史、文化大成者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就显得理所当然。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为世界客都成就了又一个圆满,而世界客都也将继续绸缪客家文化的大盛。
○独一无二
全球最完整展示大客家的博物馆
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历史文化,构建全球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投资1.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16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国内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该馆的《客家人》主题展览,从全球大客家的角度,以“客从何来、客
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多维度诠释全球客家历史,深层次展陈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
该馆是世界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全球“客家学”研究学者进行客家学术交流的窗口;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其馆刊《客家文博》是国内唯一的专题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历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学术刊物。这些坚实的硬件建设,为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独具
馆中有馆的独特设计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大道,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收藏、展陈的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激发着境外客家人的思乡情结,纷纷回乡寻根问祖。自去年4月8日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嘉宾、学者、游客达30多万人次。
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该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在恩元第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展现了晚清时期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大学校长馆,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等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
将军馆,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砖木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展示从辛亥革命至今(1911-2007)的梅州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风貌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等六大部分13个展室,共展陈473位将军。
今后该馆还将在巩固完善现有馆藏和设施的基础上,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馆,再兴建客家匾额馆、林风眠纪念馆、谢志峰藏客家文物馆、客家谱牒馆、客家民间工艺馆、客家书画馆等“卫星馆”。
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
揭开客家文化神秘的面纱
客家是一个民系而非一个民族,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原展转迁徙到南方,并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扎下了根,繁衍生息,千载不绝。一方面他们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到所到之处,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文化,而中国客家博物馆则采用各种实物和材料来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令游客可以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历史文化魅力。
客家渊源客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从两晋相交之际(公元317年),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一首雄壮的歌曲。第一次大迁徙(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以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第二次大迁徙(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明朝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此时,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第四次大迁徙(公元1645-1867年),受满州人南下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第五次大迁徙(公元1867年之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迁徙后仍讲客家话。以上五次大迁徙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得到了完整的解读。
姓氏与堂号姓氏是代表个人或者家族的符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姓氏成为华夏儿女摆脱愚昧、文明进步的标志。堂号则是承载这些姓氏文化的标记,个姓的堂号一直都是族群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客家博物馆,有一个电子模拟的可翻阅百家姓谱,游客可从中了解更多关于客家和自身姓氏的知识。
族谱族谱是一个宗族或者家族的谱系,主要记录本姓本宗始祖、世系、故居地、迁徙地、先人创业、发展等情况。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宗崇拜意识,在迁徙的时候,对族谱、家谱敬若神明,把族谱当作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承。
客家山歌久远流长的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的自身的文化形式,目前,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招牌。中国客家博物馆对此也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类和收藏。
中国客家博物馆大事纪
2008年4月,其前身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开馆,高起点的规划与丰富馆藏为晋升中国客家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客家博物馆视察并听取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工作的汇报后指出,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意义重大,要全力支持。
200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到广东客家博物馆视察并听取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工作的汇报后,表示赞同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9年2月,该馆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力争201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回答
第五篇:客家民居导游词[范文模版]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客家民居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客家民居导游词1
四角楼位于广东省境内,依山傍水,规模宏大,威严耸立。青山、绿水、小桥与老宅炊烟,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族画卷。它设计独特,布局合理,既保留了客家民居的特点,又与普通民居迥然不同,可谓建筑史上一大杰作。
从外观来看,它分外四幢,四杠,呈一下左右对称的风格。楼前有一个半圆形池塘,与屋子构成椭圆结构。边上四个角楼如四位剽悍的勇士,居高临下,傲视前方。它们四周的墙壁用花岗石砌成,厚达80多厘米,坚如磐石。即使碰上战乱,把大门牢牢锁住,楼内依然会呈现出一番安乐祥和的景象。
每幢大宅占地有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水塘也占了10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108间,天井36口,大小厅共有20个,门楼3道,布置均有讲究。外门挂着扁额。与圆形客家民居截然不同的是,内门上下左右中各有一厅,厅后有厅,俗称南北套厅;门厅、石柱、石座、屏风、门柱等都用上等木料石料制成;梁、柱、桩、桁、檐雕龙画凤,栩栩如生;厅与横屋(四杠)相隔相连,身在其中却不觉阴暗潮湿,可见通风采光极为精细。倘若陌生人进入这迷宫般的屋内,就只知入门,不知出口了。这个迷宫中有圆,圆中有方,阴阳相配,反映出客家人对风水的理解。
门楼左侧设有水塘,旁有水井,防火防盗。后方花台顶端,植有铁树,百年不衰。现已达五分之一米宽,高二米左右,葱葱茏茏,开花时结出的孢子叶球,大大小小,煞是好看。
传统民居四角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的特点,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客家民居导游词2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客家民居的独特风景。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
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枪、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客家民居导游词3大家好!我们现在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在我们面前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在我面前是一个个营垒式的住宅,这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查,惊讶的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不明建筑,或圆或方,经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美方和中国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民居。怎么样,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想去了解了解这个“导弹发射基地”呢?那就一起到客家的民居看一看,这里的民居呢,经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却安然无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里墙壁的材料既然是用糯米饭、鸡蛋清、黄土、石灰掺和而成的材料,以竹片、木条做筋骨。这样民居的房子大多数是三至六层楼,一间间房子是按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客家民居是圆形,认为圆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它的房屋是按八卦图来分配的。当然,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几个方面可不比我们差。他们房屋门前贴的对联可都是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他们房间可不像我们不等分,一间间都像尺子量过一样,大小相等。这体现了客家人不分贫富贵贱的良好品德,两三百人聚居一楼,又热闹,他们都是统一一楼厨房和饭堂,二楼当仓库,三楼以上住人,秩序井然,一点也不乱。
怎么样!处处都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德吧!
客家民居导游词4大家好!我是这里的导游小张。欢迎大家来到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来,咱们边走边看吧。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也是各具“特色”。
先说说咱们面前的客家民居吧!为什么说它与众不同呢?他们所在地是边远的山区,为了不受外界的干扰,便营造了营垒住宅。这些住宅在建造的时候呢,先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再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起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这些土楼多为三层至六层楼,一百至两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这些土楼大部分都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都是经受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因为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缘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所以土楼都是围成的圆形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具有象征意义。
每户客家人的门前都刻着这样的正楷比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想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致,每户人家平等的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屋各房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做卧室。两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怎样?听了我的讲解,是不是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