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市场营销学》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地理学院096班 刘宇芳 2090822101
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博物馆简介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客家人历史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历经五次的大迁徙,形成了今天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对梅州旅游发展的理解
梅州旅游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为打造世界客家之都。具体内容为:培育客家旅游特色,使梅州发展成为世界客家文化全面展示地区,目的在于形成世界客家文化传播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联络中心和美食之乡的客家人心灵家园和客家旅游目的地的世界客都。
旅游的发展对于梅州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绿色崛起战略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带动性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开放梅州”、“文化梅州”的窗口产业。“工业梅州”的互补 1
《市场营销学》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地理学院096班 刘宇芳 2090822101 产业,也是梅州推动农民脱贫奔康和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梅州实施“文化梅州”战略,必须以客家文化为基础,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涉及客家生产和文化、生活习俗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原汁原味或者艺术加工后展示在世人面前,例如客家山歌、木偶戏、名人轶事、客家美食等打造为旅游产业中的精品。使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但得以传播而且成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地方精品名牌。梅州的旅游发展道路一定会以客家文化为依托,用客家文化这一“活化石”作为梅州旅游发展道路。在广东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大背景下,梅州实施“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战略中,必然要传承和弘扬客家先进文化,并加快文化与经济的加速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使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依托客家文化这一历史人文资源平台来进行梅州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一项具体举措。使世人能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来解读无形的客家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在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探亲度假中了解梅州山水、客家人文、民俗风情。这将也能大大有利于使梅州文化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得到加强管理。客家文化与梅州经济发展相互发展的局面将有利于开拓“文化经济”这一绿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客家博物馆这一具体符号的存在显示了出梅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将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在双赢的局面下致力于文化梅州的创建和绿色崛起的目标。2
第二篇: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建设文化梅州理念的启示
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建设“文化梅州”理念的启示
关键字:饮水思源 迁徙 世界客家认同 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传播
针对于梅州在广东的地理位置,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梅州作为广东的山区地级市率先提出与珠三角地区以及其它山区地级市不同的发展战略,从“四个梅州”、“绿色崛起”,发展到今天的“绿色经济”,“文化梅州”的建设为梅州山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家文化作为文化梅州的精髓,本文将从客家博物馆策划对客家文化进行探讨,挖掘其对建设文化梅州理念的启示。
“饮水思源”,客家博物馆开门见山地告诉人们客家人在经历几千年始终不变的生存法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系能像客家民系一样,经过历朝历代始终没有断绝。客家文化跟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早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喝水不忘挖井人”等等的感恩文化,客家人更是把这种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张弼士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瓶葡萄酒,实业救国拳拳报国之心,流芳千古;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实行平均地权,为国为民;曾宪梓、田家炳、林光如、余鹏春„祖辈父辈漂洋过海,闯出一番天地的实业家,情系桑梓。“饮水思源”客家文化的例子不枚胜举。建设“文化梅州”,要发扬客家文化的核心,经济落后的梅州受到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珠三角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世界客都应该名副其实,不负众望。
历史上,为逃避战乱、自然灾害、政治迫害,客家人经历过五次的大迁徙,从中原地区(现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跨黄河,1
越长江,一路南下,至今江西、福建、广东聚集,一部分到四川、广西、云贵等地,一部分穿越海峡到达台湾,甚至还有一部分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最远达非洲好望角。客家人多出自于书香门第,显贵世家,曾是历朝的经济后盾。只是朝代的更替,腐败的封建统治,客家人难逃被迫害的命运,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尽管迁徙如此艰辛,所到之处生存环境大多恶劣,但是这并没有使客家民系在历史中消亡,客家民系反而在磨砺中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客家人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设“文化梅州”并非一朝一夕,秉承自强不息的客家文化,定能让世界客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客家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都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客家人自称为“客”的阔达和大度,加上礼仪之邦的传统,总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不仅如此,客家人质朴、热情好客,总能赢得别人的赞扬。建设“文化梅州”,也应该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以“客”的精神发展梅州文化,赢得世界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在艰苦的环境中,客家人形成了一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独特的客家形象。客家妇女形象是这种客家形象的典型。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田间地头,街头作坊;客家妇女凭借着这种毅力和魄力,在客家文化里写下浓重的一页。1984年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洽谈香港回归问题,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表明主权立场,1997年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也不得不屈
服。中国收回香港时,邓小平同志送给撒切尔夫人一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正是福建“惠安女”打造的。历史见证了客家妇女的形象,展现了客家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客家文化里保守的一面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建设“文化梅州”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推动客家文化的向前发展。
谈客家文化,不得不谈客家人的建筑,那就是客家围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客家文化。
客家围龙屋体现了客家人的居住习俗。客家人以氏族群居,团结奋斗。一座大型的围龙屋,可以居住几百人上千人,有小社会的显著特征。
客家围龙屋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中国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客家围龙屋以“圆”为建筑的基本形态,有“平等”、“团圆”、“团结”之意;“外圆内方”也体现了客家人另外一种为人处世的法则。
客家围龙屋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从“围龙屋”的选址来说,它讲究依山傍水,位置选择得天独厚;从“围龙屋”的设计来说,它布局合理,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从“围龙屋”的功能来说,集居住、防御于一体,是其它民居难以企及的。古老的客家围龙屋经历几百年风桑,依旧巍然挺立,客家人的智慧永远会被历史铭记。
建设“文化梅州”应当把客家围龙屋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的载体,整合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为世界所深刻认识。
客家人人才辈出,全国唯一纯客家的地级市梅州更是如此,晚清
至今梅州籍的海内外大学校长总共228人;辛亥革命至今,梅州籍的总共有473位将军。建设“文化梅州”应该充分利用客家名人效应,传播客家文化。
客家博物馆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客家博物馆的策划对客家文化有“窥一斑可见全豹”的作用,因此,建设“文化梅州”要紧紧围绕客家文化,打造走向世界的梅州文化。
第三篇:梅州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9年4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全球客家人所铭记的日子。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世界客都梅州,增添了一座新的地理坐标———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更名挂牌“中国客家博物馆”,世界首家以“中国”二字命名的客家博物馆就此诞生。该馆是目前唯一完整解读大客家的博物馆,其馆藏完整性与设计独特性,无愧于“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名称。目前该馆正在全力建设,力争在201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客都溯源
中国客家博物馆缘何落户梅州?
在客家的多次大迁徙中,这一古老的民系将自身的文化一路撒播,与所经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传承,在国内外也形成了包括江西赣州客家文物博物馆、江西赣县客家博物馆、四川客家博物馆、深圳龙岗镇客家民俗博物馆等在内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多家博物馆,然而中国客家博物馆的殊荣最终却为梅州市得到,除了博物馆本身的建设规模等因素外,世界客都的品牌也是这段博弈中梅州的核心竞争力。
梅州人口500多万人,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为“客家三州”嘉应州(即梅州)、赣州、汀州之冠。梅州客家人的”客家意识”最浓,所保存的客家独有的民俗习惯、民间艺术也最为完整,如语言(客家话)最具代表性,国家认定的标准客家话是梅州话;客家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围龙屋”,而“围龙屋”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均在梅州;客家民间艺术最具原生态,客味最浓;客家山歌梅州最盛,客家地方戏剧,如汉剧、山歌剧、提线木偶戏,流传于梅州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近几个世纪以来,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1989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先后在梅州召开。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联谊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在此基础上,集客家历史、文化大成者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就显得理所当然。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为世界客都成就了又一个圆满,而世界客都也将继续绸缪客家文化的大盛。
○独一无二
全球最完整展示大客家的博物馆
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历史文化,构建全球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投资1.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16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国内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该馆的《客家人》主题展览,从全球大客家的角度,以“客从何来、客
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多维度诠释全球客家历史,深层次展陈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
该馆是世界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全球“客家学”研究学者进行客家学术交流的窗口;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其馆刊《客家文博》是国内唯一的专题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历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学术刊物。这些坚实的硬件建设,为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独具
馆中有馆的独特设计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大道,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收藏、展陈的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激发着境外客家人的思乡情结,纷纷回乡寻根问祖。自去年4月8日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嘉宾、学者、游客达30多万人次。
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该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在恩元第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展现了晚清时期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大学校长馆,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等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
将军馆,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砖木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展示从辛亥革命至今(1911-2007)的梅州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风貌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等六大部分13个展室,共展陈473位将军。
今后该馆还将在巩固完善现有馆藏和设施的基础上,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馆,再兴建客家匾额馆、林风眠纪念馆、谢志峰藏客家文物馆、客家谱牒馆、客家民间工艺馆、客家书画馆等“卫星馆”。
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
揭开客家文化神秘的面纱
客家是一个民系而非一个民族,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原展转迁徙到南方,并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扎下了根,繁衍生息,千载不绝。一方面他们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到所到之处,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文化,而中国客家博物馆则采用各种实物和材料来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令游客可以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历史文化魅力。
客家渊源客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从两晋相交之际(公元317年),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一首雄壮的歌曲。第一次大迁徙(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以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第二次大迁徙(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明朝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此时,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第四次大迁徙(公元1645-1867年),受满州人南下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第五次大迁徙(公元1867年之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迁徙后仍讲客家话。以上五次大迁徙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得到了完整的解读。
姓氏与堂号姓氏是代表个人或者家族的符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姓氏成为华夏儿女摆脱愚昧、文明进步的标志。堂号则是承载这些姓氏文化的标记,个姓的堂号一直都是族群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客家博物馆,有一个电子模拟的可翻阅百家姓谱,游客可从中了解更多关于客家和自身姓氏的知识。
族谱族谱是一个宗族或者家族的谱系,主要记录本姓本宗始祖、世系、故居地、迁徙地、先人创业、发展等情况。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宗崇拜意识,在迁徙的时候,对族谱、家谱敬若神明,把族谱当作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承。
客家山歌久远流长的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的自身的文化形式,目前,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招牌。中国客家博物馆对此也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类和收藏。
中国客家博物馆大事纪
2008年4月,其前身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开馆,高起点的规划与丰富馆藏为晋升中国客家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客家博物馆视察并听取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工作的汇报后指出,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意义重大,要全力支持。
200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到广东客家博物馆视察并听取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工作的汇报后,表示赞同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9年2月,该馆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力争201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回答
第四篇:eg梅州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分析
二、活动时间、周期
三、活动的组织架构
四、活动的地点
五、活动的目的六、活动的主题
七、活动的基调
八、活动的口号
九、活动的内容
十、活动的宣传
1、电视
2、报纸
3、网站
4、电台
5、户外宣传
十一、活动的效益分析
1、形象效益
2、经济效益
3、环境效益
4、人本效益
十二、活动资金募集方案
第五篇:中国博物馆发展
1905年南通博物苑建筑采用西洋式,按中国园林方式布局。
1925年故宫博物院清宫所藏文物连同古建筑群向公众开放,是为古建筑办博物馆的典型。这一时期以来,地方博物馆在利用各种旧建筑物办博物馆时,也对原建筑作了程度不同的装修改造。
30年代中期南京的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中央博物院原来的总体规划为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设有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是一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宫殿式建筑群,1933年建成东翼人文馆,平面呈“曰”字型,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样各种用房配备齐全。
上海市博物馆选址在当年的上海新市区中心地带,系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雄伟的仿古建筑,陈列室、藏品库及各类办公用房、设备齐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66年一是按苏联展览馆模式设计博物馆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另一趋向是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70年代末走上探索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道路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念馆、新乐遗址博物馆、样,功能分区明确,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的固定陈列室、筑总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室、讲演厅等,积的实验室。由于现代博物馆日益趋向社会化,厅、咖啡厅、茶室等的必要。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根据博物馆规模用房配备齐全,都是分类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铜器库、陶瓷器库、书画库、织绣库等的区分。另外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分列级别按学科分类分库保管标本制作方法不同,又分别设置湿制标本库和干制标本库,分别放置浸制标本、腊叶标本、生态标本及假剥制标本等。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相应的措施。1935年开馆后不长时间即毁于战火。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开拓性的发展 :,如安徽省博物馆(1956)、中央自然博物馆(1959)等,建筑平面都呈“山”字型,建筑高大。
上海美术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注意了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也灵活多流线合理,各种用房面积分配适当,并对博物馆建筑现代化民族化进行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 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基本陈列室为博物馆常设它们都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之一,现代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是公众文化游息的场所,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按博物馆保管工作惯例,,故又常常分别设置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自然科学博物馆库房一般,如分设鸟类、兽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无脊椎类等各类标本库。按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1955,今北京自
(1959),中国历史博辽沈战役纪建筑物的平面与(专题)展览厅、教室、在建尚须设置一定面所以有设置公共餐开箱,大型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入库珍贵程度确定防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两种趋向 展览厅用于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还须配备适当规模的教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质的博物馆除了配备教室、演讲厅外,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接近的工作室合拼。
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以社会科学博物馆来说,国家级的博物馆或地区级的中心博物馆,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场等。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自然科学博物馆须设置标本制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等技术工作用房。
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建筑设计原则
总的原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全面发挥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具体有以下十项原则:①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博物馆在提出建筑设计任务时,必须先期进行博物馆工艺设计的研究。工艺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文物、标本保护温度、湿度的参数及各项相应的装备、设施等等。②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③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课题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经之过道、走廊、门厅、庭园,均不宜设置台阶,二层以上的库房、陈列室均应设置客货两用电梯。⑤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博物馆与四邻建筑应保持相当距离,藉以隔离外来火灾。⑥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特色。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⑦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博物馆事业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⑧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级别和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相应的防震等级,作好建筑物的防震处理。⑨博物馆建设经费的筹划与分配不仅要研究当前基建与设备投资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虑到装修投资及建成后常年维护管理和能耗的经济性。⑩如利用古建筑改为博物馆,须保持古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风貌,并遵守各项文物法规、消防法规等,做好防火、防盗及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方面的设计。但藏品库房仍以新建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