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11: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篇: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对于始终以间接金融发展为主线的日本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轨迹和脉络。债券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债券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其自有的特点,如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不充分、证券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突出、证券市场的监管实施的是统一监管的模式,但显现出分业监管的特征以及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等。这些特征导致了日本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日本债券市场缺乏多层次的投资者等诸多的弊端。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目本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这些改革的措施同时也是中国债券市场急需借鉴和学习的。

(中经评论·北京)日本债券市场的突出发展是日本资本市场中的一大特色。日本资本市场是以债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截至2006年底,日本债券市场规模约为其股票市场规模的179%,其发达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表面的发达隐含着的却是一个发展并不完善的债券市场,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筹资主体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规模过大也会造成债务压力巨大的扭曲局面。对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借鉴,对于债券市场并不发达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一、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的历程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日本特有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债券市场扮演着更为突出的角色。日本债券市场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兴办民族工业,政府开始发行公债。但“二战”之后,公债市场萎缩,随后在1947年日本严格规定除特殊情况并经国库批准外,不准将公债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直到1964年,当时日本税收不足,财政赤字出现并扩大,为了充实资金,先后发行了公债和建设债券。随后,日本政府又发行了秩实录公债和金实录公债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加之石油危机波及日本,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日本政府发行了巨额国债,同时债券回购市场也不断壮大,债券二级市场趋于市场化。80年代后,日本的公司债券开始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日本的利率自由化,即由于对可转让定期存单、大额定期储蓄以及流动性存款等方面利率限制的降低,投资者基于投资收益考虑以及筹资者出于资本成本考虑共同扩大了债券市场的供求量,公司债券开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放松,日本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发行公司债券的担保要求,并最终废除了发行限额制度、公司债群托管制度,活跃了公司债券的发行市场。现在,日本的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债市场。通过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国家债券发行规模庞大,并且发行额度日益增加,远大于公司债券的发行额度,二者差异呈现扩大化趋势。日本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日本2010年第三季度前的GDP为1177897亿日元,而同期的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发行总量达783164亿日元,约占GDP的66.48%,债券发行规模可见一斑。

(二)日本债券市场的特征

1.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不充分。日本的债券品种包括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公司债、外国债、带新股认购权的公司债等,在品种较为丰富全面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的特征。虽然近年来日本的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日本银行2011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主要的资产担保证券包括以信托资产形式持有的股票、以信托资产形式持有的指数化交易型开放式基金以及以信托资产形式持有的日本房地产投资,而这3种资产的数额分别为15053亿日元、142亿日元和22亿日元,3项总额仅占总资产1287105亿日元的1.18%。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资产担保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流通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从而制约了一级市场的发展。

2.证券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突出。证券公司作为债券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在债券市场中扮演着承销商的角色。日本证券公司是在日本实施《证券交易法》后出现的,当时日本开始允许证券业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证券公司也发展起来,在为国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开始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日本的证券公司也跨出国门,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证券行业集中加剧,形成了以野村、大利、日兴、山一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四大券商包揽了一级市场上约80%的承销业务,并且二级市场上的大宗买卖也多由他们代理,外国公司在日本发行证券的80%也由其承担,垄断地位十分突出。同时,日本券商实行固定费率,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争。

3.证券市场的监管实施的是统一监管的模式,但显现出分业监管的特征。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是其组成要素中的重要一环,日本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健全的过程。“二战”以前,日本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监管债券市场的运行,进入1948年,大藏省(Ministry of Finance,MOF)成为了全面监管金融系统的监管机构。由证券局和1992年成立的证券和交易监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Surveillance Commission,SESC)主要负责证券监管。1998年,日本政府将MOF中的银行局、证券局、金融检查部等监督委员会分离出来,组建了金融监督厅,行使对金融市场的统一监管职能,下设监督局,其中的证券部与相对独立的SESC共同行使对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同时,FSA与MOF、日本银行之间始终保持着分工协作的关系。总结来看,日本目前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模式,但其中仍体现出明显的分业特征。这一方面是源于改革的继承性,即FSA中80%的人员都来自于原MOF,监管理念与经验仍然保留着分业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客观需要,因为日本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仍停留在金融机构层面上,而不是金融品种层面上。

4.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债券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20世纪60年代前,日本已经出现武士债券,债券市场初现国际化端倪。1971年制定的《外国证券业法律》开始允许外国证券公司在日本开设分公司。1985年,东京证交所接纳美林等外国券商在日本的分公司为正式会员。1998年,日本大幅度放宽了证券业的投资限制,国外投资者在日本拥有证券公司也从执照制变更为登记制,另外,国外证券机构在日本进行证券业务的专业限制也被取消。通过一系列开放的进程,外资在日本证券业和债券市场的比重得以大幅提高,这有利于日本证券业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也带动了日本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整体的发展。

二、日本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路径

(一)日本债券市场现存的问题

1.日本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首先表现在日本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份额的不均衡。由于日本依赖于间接融资的传统,日本间接融资在融资总额中始终保持着一个较高的份额,其规模甚至达到日本公司债券发行额度的100倍及以上,这种巨大的差异不仅反映了日本公司债券市场的弱小,也反映了日本在融资渠道选择上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导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发展的不均衡。

另外,不均衡还表现在国债规模与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的不均衡。日本统计局2010年11月的月度统计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中有50%为长期(10年及以上)公债,中期(2年到5年)公债次之,短期(1年及以内)公债仅占约5%左右。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坚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所带来的巨额财政赤字以及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过小,2009年、2010年日本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分别占日本国债发行规模的2.48%和0.1%,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了制约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结构性问题。

2.日本证券公司和美国投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作为债券市场主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会较大程度地制约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的证券公司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垄断严重,灵活性差。这不仅表现在券商业务集中于野村、大和、日兴、山一4家证券公司,还表现在固定费率上。日本券商以手续费为主要收入,而在这方面业务能力较为突出、业务结构较为合理的美国投行,其盈利中只有极少部分来源于经纪业务。日本券商一直实行固定费率制,即按照代理买卖交易量的一定比率收取手续费,灵活性较差,而美国投资银行早就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协议佣金制,手续费收入份额呈递减趋势,一般不超过30%。日本的固定费率制度虽然稳定了日本证券公司与其客户的长期关系,但灵活性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与国际先进投行形成有效竞争。

此外,在投行业务结构方面,日本券商的传统投行业务仍以传统的经纪业务为主,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创新性业务所占份额较小。虽然自金融体系改革开始,日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得以出现并发展,但由于流通市场的不健全,截止到2006年底,日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规模仅为美国的1/7,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3.日本债券市场缺乏多层次的投资者。在日本债券市场的流通市场中,共同基金、寿险以及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占据了大部分的交易份额。如果这些机构投资者依据不同的风险取向进行投资,则其大额交易行为极易造成市场行情的波动,能够形成较为活跃的二级市场。但目前,机构投资者主要以高评级的债券作为投资对象,风险取向单一,成为了日本债券市场中二级市场并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债券市场改革的路径

1.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在日本金融市场体系中,虽然近年来直接金融份额有所提高,但与间接金融相比始终是出于弱势地位的。本文所研究的债券市场作为直接金融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问接金融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例如,银行贷款只能作为公司的负债,但若发行可转换的公司债券则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把债务转换为公司的权益,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等。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经济法制环境。

但这种鼓励又必须着重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上,国债规模的持续扩大已经给日本政府造成了较重的财务负担,应适当控制其规模,转为发展国债市场之外的债券市场,借以拉动经济的发展。

2.完善债券市场中介的发展。债券市场想要迅速发展,离不开其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完善的承销商能够对债券进行准确的定价,制定合理的承销策略,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从而顺利完成承销工作,促进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然而日本证券公司的垄断问题与业务结构问题却制约着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反垄断的法制法规,控制券商的进一步并购与垄断;其次,各家证券公司应树立竞争意识,引入证券业务专业人才,角逐市场份额,扩大自身的竞争力;此外,证券公司还应将业务份额更多地集中在创新业务的发展上,力求在审慎的态度下发展创新业务,优化业务结构。

3.加大力度吸收债券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一个完备、活跃的二级市场需要多层次投资者的共同参与,个人投资者相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虽然资金量较小、市场力量较为有限,但由于其风险取向不同于机构投资者,因而在活跃二级市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吸收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也能够促进个人资产的增加与债券投资的增加相结合,从而鼓励个人投资者通过理性投资增加个人资产。

三、日本债券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954年,新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债,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开端。但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在国债、企业债和金融债的基础上推出了可转换公司债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企业或券商发行的集合收益计划产品以及权证等新型证券,丰富了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仍是发展不健全的,应该借鉴成熟市场的经验以充分发展自身。

(一)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健全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对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现出交叉过多、分工不明、监管缺位等特征。例如短期融资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监管,而上市公司债、可转债及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则由中国证监会监管。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债券市场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日本在债券市场的监管上所采取的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模式,并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债券市场的顺利运行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

(二)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完善债券市场结构

截至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约占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27%,约占GDP的35.3%,而截至2006年底,日本的这两个比值分别为179%和201%。虽然日本是一个债券市场十分发达的国家,但超过6倍的差距仍然强有力地说明中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过小,发展程度过低的现实。更为突出的是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发行规模与日本相比相差20倍以上,以中国2007年数据来看,公司债券市场规模与GDP的比值为1.5%,而日本2006年的数据则为38.2%,同时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53.3%为国债,37%为金融债,仅有约5.2%为企业债,0.05%为上市公司债。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尤其注重国债与公司债协调发展对我国债券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中国债券市场中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

中国债券市场主要通过3种途径进行交易流通,即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其中银行柜台交易市场主要面对个人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在中国债券市

场的交易额中,约有60%来自银行间市场,35%以上来自交易所市场,仅有不到5%的份额来自银行柜台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基本上为机构投资者所垄断,个体投资者参与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债券市场缺乏机制健全的流通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债券的交易成本较高。例如,中国2004年国债市场流动性成本约为6.3,而日本这一指标则只为0.5。较高的交易成本会迫使一部分理性投资者选择其他投资工具,债券市场流通性较差。因此,降低中国债券交易成本,同时鼓励个体投资者进入债券投资领域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活跃。

(四)促进中国证券公司的全面发展

2006年日本的证券行业HHI指数为2069,同年美国这一指数为1761,而中国2007年的数据则为252,仅相当于日本的12%,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证券行业过低的集中度,整个证券行业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整体规模偏小。要注意的是,虽然日本证券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但中国应把证券行业集中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垄断的形成与扩大。另外,中国证券公司也要向世界优秀投行借鉴业务创新经验,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渐进地进行业务创新,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摆脱依靠经纪业务收入的被动局面,力求为自身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加快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

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12月中国开始实施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QFII的投资范围包括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股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及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截至2010年10月,已经有103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2006年5月,中国开始实施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目前中国有关债券市场的国际开放基本上是基于QFII和QDII制度的,开放程度较低,各种规制性限制较多,限制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应渐进地放松监管,在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击降至最小化的前提下,更多地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并鼓励中国金融机构树立国际化观念,在良性竞争中,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和整个证券业的发展。

第二篇:日本的环境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环境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到过日本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日本自然环境的恬静和优美。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蜿蜒的小溪、辽阔淡然的田野、整洁安静的城市......可以说,一家普通的小酒馆的干净发亮的桌子,都能影射出日本对于本国环境的重视。因此,对于环境日益严峻的中国而言,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政府 立法 制度 保障 企业 个人 经验

那么,日本到底是如何保护环境的呢?

一、立法是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倾力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对环境保护并不重视。从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能源消耗量大增,公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日本“三大公害病”的出现,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由此,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质保护法”和“工厂废物控制法”;1962年,制定了防止空气污染的“烟尘规则”;1967年,通过了“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环境污染受害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媒体也参加进来追踪报导有关污染事件,日本许多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反对污染环境的民间组织。1970年,日本反对只发展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市民人数第一次以45%对33%的比例占据社会主流。内阁成立了专门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机构,该内阁也因此被称为“公害内阁”。在“公害内阁”期间,通过了14项环境保护法案。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环境质量标准以保护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根据地方情况制定地方法规,细化标准。日本通过法律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环境计划,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政策机制,建立和形成一些有竞争力的生产环境保护设备的企业,人们的观念从防止公害转变到保护环境,从而进入到环境保护时代。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法律规章,设立了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日本环境厅”,在一系列缓解污染的政策实施下,日本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在经济发展优先观念的影响下,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污染现象并未得到真正的抑制。到了80年代,又产生了新的公害问题,即高技术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等问题。日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中心的“新阳光计划”、以节能为目的的“月光计划”和“地球环境技术开发计划”开始实施。进入90年代,环境管理发生了观念上的变革,从经济优先转为经济与环境兼顾。日本政府颁布了“环境基本法”、“节能法”、“再循环法”,旨在推动日本社会、经济和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1994年,日本出台了《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致力于在21世纪建立循环型社会系统。

二、完善的财政与技术支持机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保障 日本政府普遍采用补贴的形式对企业建立防污设施进行资金支持。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先后通过日本发展银行、小商业财金公司、人民财金公司给企业提供软贷款,随着需求的增加,政府又设立了污染控制服务公司(1965年),即现在的环境事业团。其使命是针对环境问题,对私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环境事业团通过日本政府的财政与投资贷款计划,主要从事建设和转让项目、贷款项目、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全球环境项目。同时,地方政府也为污染控制提供贷款计划。日本政府采取的另一项财政支持手段就是免除税收。政府指定某些环境污染严重、需要采取措施的地区有资格获得地区环境污染控制计划的资助,并可获得比未指定地区优惠的政府资助。根据该计划,指定地区现有工厂的扩建及新厂的建立都受到限制,并且鼓励现有工厂在合适的地区重建厂房。

以汽车为例,虽然日本生产的燃油发动机在排放及节油指标上已经十分先进,但日本政府在2001年7月公布的“低公害车开发普及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即到2010,在用的低公害车要达到1000万辆;其中清洁能源车要占350万辆。为此,日本政府有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以鼓励民众:减免一部分新车种的购置税,减免这类新车头2~3年内的汽车使用税,各政府机构(如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以及公众团体(如公害健康补偿预防协会等)还对购买清洁能源车辆的单位或个人发放金额不等的一次性补助等。

三、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1961年日本制定的“特定工厂控制污染组织法”规定,那些排放烟尘、废水、噪音和震动超过法律有关规定的工厂要对其污染控制计划负主要责任。另外,每个企业需要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这一阶段企业是被动地按照法律进行环境保护,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日本工矿企业的废弃物数量曾一度到了没有堆放场所和无法处理的地步。为此,日本采取了规制机制和支持机制并举的政策,且发挥了有效作用。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重视开发环境模拟技术与环境协调技术,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最初环节就把环境保护纳入其中。

经验表明,企业越多地投资于污染控制,管理反而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力。例如,汽车行业为了应付当时制定的最严格的排气规则,估计产品的最终价格将上涨10%,当时认为需求的下降会导致生产的整体下降。结果恰恰相反,通过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汽车行业不仅在提高汽车的品质上获得成功,特别是能源效率和管理方面获得了成功。尽管价格升高了,需求仍持续增长。污染控制投资在短期内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的利润。经验证明,越早进行污染控制,污染控制投资越早,总成本就越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股民、当地居民投向企业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给周围环境留下良好印象,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一大任务。所以各企业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长达数十页的报告书,其内容主要包括对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计划、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等。在这种大气候下,企业撰写环境报告书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据2003年统计,约有743家大企业撰写。这类报告书主要报告企业自身事业对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应该为保护环境做出何种努力,并做自我评价。

四、普通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在日本,无论是繁华的都市或宁静的乡村,绿化生态、美化环境成了人们的共识。漫步都市街头,山茶、龙柏、五针松等常绿树随处可见,在万绿丛中,街头还点缀着五彩的花草。这些花草树木,有的栽种在马路两旁,有的犹如一条绿带铺展在马路间,把来往疾驰的车辆分开。日本不仅有大手笔的绿化,一些家庭院落里栽种的树木花草也十分别致。他们凡是有土的地方,栽上一棵树,种上一丛花,真可谓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有关数据显示,日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66%以上。由于绿色拥抱着日本,即使刮大风,也无尘土飞扬,全然一 个洁静的世界,游人在一个无灰尘污染的环境内生活。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不使自己的行为而破坏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公共场合,日本人大多养成了彬彬有礼的良好习惯,一般都不高声说话,自觉保持环境安静。日本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8.9%,然而,在许多地方是不允许抽烟的,如地铁、电梯、宾馆走廊等公共场合。未成年者不准抽烟,在床上也不允许吸烟。日本人抽烟有个好习惯,他们各自自掏腰包,不请人抽烟,认为请人抽烟是不卫生、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外出抽烟,为处理烟灰,他们的口袋里随身带着塑料或金属做的烟灰盒、烟灰瓶,绝对不会随处丢弃烟灰。为减少汽车尾气,日本街头鼓励市民骑用自行车,日本政府规定,自行车走人行道上街沿。好在日本为了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挤,许多城市都把眼光瞄向了地下,发展地下街。地面街道行人相对减少,自行车在人行道上行驶也就相安无事了。日本还使用燃烧天然气的电车和汽车,减少环境污染。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地下街纵横交错,到处是商店、餐馆、酒吧间;有些地方还有花圃、林园、喷泉,甚至小桥卧波、瀑布飞泻,人们置身其中,尽情消遣、尽情放松,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综上所述,日本的环境之优美也就不足为怪了吧。然而现今中国,沙漠化趋势愈演愈烈;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森林破坏面积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状况每况愈下。因此,吸取日本环保的成功经验成为了中国的当务之急。借鉴日本经验,结合中国环保现状,我认为,当今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是环保工作有法可依。第二,政府增加环保财政支持,发展环保技术。第三,相关部门依法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严惩不贷。第四,企业积极主动投身环境保护当中,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为环保工作尽责尽力。第五,增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结束语:总之,只有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中国的环保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落实到位。为了十四亿中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挽回已渐行渐远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参考文献:《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

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

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

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

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

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

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

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

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

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

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

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

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

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

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

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

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

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题 目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会计系会计专业学号2007041207

学生名尤志明

起讫日期2008年11月22日

摘要

日本企业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将结合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自己对日本的理解来阐述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战后经济发展 第二大经济体 终身雇佣制和魂洋才家族主义岛国劣根性科技

目录一、二、三、四、日本企业文化课内容..........................2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3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4 我对日本的看法....................4一、日本企业文化课内容

日本企业文化课主要讲述了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企业的潜规则、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民族的根性等内容。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给予他国人民极大痛苦伤害的同时也给本国经济施以沉重的打击,使本国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战后的初始,日本的经济已经土崩瓦解,亟待重建。从1947年以后,日本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56年至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年平均GDP超过了10%,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业强国。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之快的确令人称奇,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本牢固的资本主义根基,“学人之长”的民族优良传统以及良好的国际环境。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由松下公司率先施行的企业制度的确在一段时间内帮助日本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日本经济“虚弱”和“超速发展”之时,终身雇佣制可以很好的解决员工和企业对于“失去”的担忧,促进员工和企业相互信任。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制度在今天看来并不真正的适合于“企业”,在危机爆发之时,那些老牌的日本企业,如松下、三菱、索尼等也都于近年开始裁员。从这可以看出,日本在改变它的传统观念,增强人员的流动性。

此外我还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很感兴趣。家族主义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日本政坛,“太子党”的现象尤为突出。我了解到,日本人很看重整个家族,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会关乎到整个家族,如果个人给社会造成了危害,整个家族到要受到牵连,整个家族到要蒙受巨大的痛苦。日本简直就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的职责就是照顾好家庭,甚至要为老公的升迁做出牺牲,出席各种“夫人会”。还有,日本人很看中学校而不看重学历,这与我们中国有所不同。如果你是东京大学的学生,那你就不用再为将来发愁,因为未来的路早已为你铺好,但如果你是博士而毕业于某个不知名大学,根本无法和东大的相提并论,还要为工作努力奔波。所以大多数日本人压力很大,生活的很压抑,故有人说日本是一个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社会。

关于日本的民族根性的问题我会在后面表述。

二、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和魂洋才”这四个字最能形容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和魂”就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所以在日本企业文化里也势必会渗透着“和魂”。“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成功。“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洋才”则是指西洋(欧美)的技术。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资本主义进程。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企业逐渐向西洋学习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于是“和魂”和“洋才”才开始结合起来,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以日化了的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和魂”与以欧美先进技术为内容的“洋才”相结合,构成了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基础,也奠定了日本企业神话和科技强国的基础。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这是我学习这门课最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日本战后和中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在相同的时间里人家却取得了比我们更大的成就,更让全世界醒目的辉煌。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之前我也提到了一些,如日本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有美国的帮助等,但这都不能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理由,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很成功啊,而在改革中我也发现了日本“洋才”的理念,那就是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事实上,战后日本虽然没有支付给我们战争赔款,但是近三十年中国的飞速发展却离不开日本的巨大的低息贷款。1979年至今,中国共获得日本约2248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其中约90%低息贷款,10%无偿援助。中国改革之初,缺少大量资金,日元贷款恰好解了燃眉之急,日本是第一个支持中国的国家。援助设计200多个项目,从早期的基础建设到农业项目,再到环保、人才培养,可以说那时日本企业就是中国企业效仿的模范。直至今日,中日企业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互利关系,日本的电器畅销于中国,中国吸收日本的技术,再加工再创新,提高国产产品的竞争力。可贵的是,我看到中国的企业不单学习人家的技术,还学习人家团队合作的精神,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日本的公司相比仍然具有巨大的差距。中国在科技发面仍然与日本存在较大的距离。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直观的发展的优先的目标,我们应当向日本那样,很明确地确立几大支柱产业,如日本的汽车、电器、游戏等占有全球份额很大的比重。我们中国的公司不能百家争鸣,要确立发展的优先权,这样才可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公司进而推动国内整个行业的进步,最终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四、我对日本的看法

不带有任何偏激的说,我本人是十分佩服日本这个民族的。日本

是个岛国,资源匮乏且多地质灾害。我有时在想如果换做其他民族是否能够有日本这样的辉煌或者是不是早就被其他民族击败了。我羡慕的绝不是日本人变态的凶恶和他们所谓的军国主义,我所崇拜的是他们民族的极强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斗志。一个小小的岛国,竟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居然拥有像三菱、丰田、索尼这样的世界性大公司,它的商品远销全球、它的科技让整个世界震惊。

日本当然不是完美的。日本是岛国,所以存在岛国的劣根性,它太过危机意识,太过压抑,导致极端思想的爆发,总是那么的不亲和。中国地大物博,恰恰缺少日本人石缝中谋求生存的危机意识,因而总是挨打,被动地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还是要注重我们身旁这个“不起眼的小家伙”。

在我看来,日本的崛起源自于它的务实,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唐朝时代,中国发展鼎盛,许多方面远远领先于日本,于是日本努力学习唐朝文化;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摆脱中国落后的守旧观念,敞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现在,日本可以自豪地让世界学习日本的文化了。

我们一定要虚心请教日本老师,即使许多年前它做过我们的徒弟,我们要学会“忍”,更要学会“和”。东方民族并不比西方差,科技上日本就是证明,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的磨难还不够多吗,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呢?

第五篇: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日本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国民经济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谈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者于一体,在几乎所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汽车制造业都是或者仍然是它的主导产业。一个国家要实现这一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必须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能否自主创新则是今后我国汽车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使汽车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我们面对的最为迫切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结构调整 市场需求

ABSTRACT

Japan's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in Jap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Japan's national economy, if set aside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not only out of the question of Japa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out of the question.Set the auto industry labor-intensive,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capital-intensive three in one, in almost all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o complete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or is it still the dominant industry.To achieve this a country-l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ie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is able to self-innovation is the future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key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How to make the car to achiev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s facing the most pressing strategic issues.[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 market demand

目录

一、前言....................................................................................................................................................(1)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1)

(一)多元化的产销渠道.................................................................................................................(3)

(二)注重只是与技术的开发.........................................................................................................(3)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4)

三、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4)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5)

(二)注重质量................................................................................................................................(5)

(三)关于成本控制.........................................................................................................................(6)

(四)关于走向国外市场.................................................................................................................(6)

1、熟悉市场....................................................................................................................................(6)

2、注重信誉....................................................................................................................................(6)

四、我过汽车产业的历程、现状、特点和问题.....................................................................................(7)

(一)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7)1、50年代的起步时期....................................................................................................................(7)2、60—70年代...............................................................................................................................(7)3、80—90年代...............................................................................................................................(8)

4、进入21世纪后...........................................................................................................................(8)

(二)现状分析................................................................................................................................(9)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特征...........................................................................................................(10)

(四)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11)

五、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1)

(一)继续推进成本创新................................................................................................................(11)

(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12)

(三)以市场为引导.......................................................................................................................(12)

(四)加强企业间合作...................................................................................................................(13)

(五)构筑财团体制.......................................................................................................................(13)

六、结语..................................................................................................................................................(13)参考文献..................................................................................................................................................(15)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上下游的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金融、维修等产业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汽车是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商品,因此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能够操作一个方面反映一国制造业经这里的强。再近年来,我过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行业之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方面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汽车及汽车零件制造基地。

就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首先,汽车业规模大,占国民经济的找你更要比重。第二,汽车产业链对其他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大,起带动的上有相关产业包括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等原材料和电子、通讯、化学等基础行业;起带动的下游相关产业包括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金融、租赁、回收的相关环节。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关于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70年代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油价的提高使人们对汽车的兴趣大减,欧美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减产,而这时日本却以其小型轿车油耗低的特点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三年时间里日本汽车出口量翻了一番,达到200万辆与此同时,日本汽车进口量始终保持很低的水平,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1万辆。

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丰田汽车公司一直倾心于开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早在 1964年就首次向中国出口,那时中国85号以上汽油货缺,丰田就在大部分商用车上装有能使用 70号汽油的发动机,以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改革开放以后,当中国汽车需求市场启动时,有着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的日本商家立即做出反应。从 1988年起,丰田开始与沈阳金杯汽车厂合作生产金杯牌面包车,1994年达到年产 5000辆的生产能力。9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为了扩大对中国的汽车销售,按照中国国内的使用环境和路面状况,设计推出了中国规格的丰田汽车。

(一)多元化的产销渠道

为了提高丰田汽车的市场竞争能力,丰田公司采用多元化配件供给方式,通过由世界各地相互提供价廉物美的零部件进行生产。零部件制造和车辆生产不是以国度为界限,而是通过建立国际规模的生产网络,最大限度地追求高质量和低成本。同时,他们通过设在中国各地的 33家特约维修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以此来争夺中国市场。

(二)注重只是与技术的开发

产品生产开发和经营销售是企业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个优秀企业,不仅是创新产品的佼佼者,也应该是创新经营的成功者。丰田汽车公司的业务是建立在详尽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的,机械工程学、数学、统计分析等等专家济济一堂,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进行市场需求调查,以掌握消费者对丰田汽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每年还以大约 6万人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光是调查费一次就需 6000万日元。像这样的抽样调查,一年要进行 5、6次,经费也要 6、7亿日元①。

丰田汽车公司的经营理念是:“生产必须先投资,销售也要先投资。如果只是全力挖掘当前社会的需求,企业马上就会走上绝路。如果考虑到 5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统计研究,2000,(7):24-26.年、10年后的长远情况,即使牺牲眼前利益,也在所不惜。” 正是有这样可靠而及时的市信息反馈,使丰田汽车公司能够不断开发研制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场。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在丰田汽车的销售策略中,有招很厉害的“杀手锏”——降价销售。有人说,丰田的销售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降价的历史。

丰田汽车在制定价格时,主要考虑的是“要多少钱才能够卖得出去”。根据这一标准,也就是说根据销售优先的标准,进行生产成本和销售量成本的比例计算,以求取得二者比例下降的大批量生产的效果。用神谷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买得起,没有市场需求,生产量是上不去的,若没有规模产量,自然也不会出来规模效益。而一般企业的经营方针,总是优先考虑成本核算,成本加利润是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竞争考验着企业,低价格又为企业创造着广阔的市场前景。1963年 10月,丰田汽车公司终于实现了月产 3万辆的水平,其价格也与国际价格水平相接近。这时,正是日本迫于国际压力,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要求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之际。如果没有日本汽车业界逐渐降价的举动,面对大开的国门,肯定会造成日本汽车业的巨大损失。

正如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名言所说“汽车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

三、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

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应该说确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回顾他们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

日本汽车在起步时,市场上几乎已被美国车占领,到处充斥着美国车,情形和我们现在的外资车差不多,严重影响了日本汽车的发展。于是,日本政府作了几项决策。对汽车企业进行补贴;制定较高的进口汽车关税,保护民族工业。关税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本国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而外国汽车通过合资建厂使他们的成本与本国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本国企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毕竟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

(二)注重质量

质量是日本汽车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其实日本产品在以前一直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通过他们的努力,日本产品现在已经成了品质优秀的代名词,这就是竞争方式的改变。对于日本汽车产业来说占据市场并不单单依靠技术成分,高可靠性过硬的质量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日本发展的关键就是不断提高质量,唯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也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光。日本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丰田最为典型其管理方式为世界各国所学习。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难做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 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要无任何偏差。正是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他们汽车的高可靠性,每个汽车每个配件的高度统一标准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根本。

(三)关于成本控制

日本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这使他们可以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低并不是是偷工减料这是不正确的。降低成本涉及到很多方面,一个不会控制成本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企业的。在丰田企业里,生产慢了不行,生产快了也是不行的,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生产才是最好的。我们的企业还在起步阶段,低成本低价格是我们唯一的优势,那就更应该努力降低成本,实行良好的管理、科学的管理,节约每一点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企业竞争力。大众的降低成本也是这个原因,在同样品质下更低的价格这就叫竞争力。

(四)关于走向国外市场

1、熟悉市场

丰田在刚进入美国就遇到过挫折,主要因为对他们的市场需求不熟悉,车对美国的道路不适应,后来通过详细地调研,有针对地改进了产品才获得成功。丰田汽车一向注重质量,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宁愿不进入,也不能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产品的信誉。

2、注重信誉

对外国的市场一定在先调查清楚不要贸然进入,否则一定会付出代价。一个新车型总要经过长时期的路试才能生产就是这个原因。日本的发动机 6 对中国的油品适应较好,而大众的经常出现问题,这也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或改进才能避免信誉的损失。

四、我过汽车产业的历程、现状、特点和问题

(一)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 1、50年代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2、60—70年代

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 面。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3、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4、进入21世纪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消费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制约日益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深和国际汽车市场的严重萎缩,国内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导 致全行业产销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乏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

(二)现状分析

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产量密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近年来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除了自身快速发展之外,以汽车产业为核心,还形成了一系列高增长的产业群,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显著。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行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汽车数量明显增加,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力量。

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骨干企业为 核心的合资合作使我国骨干企业的实力不断的增加

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性价比不断提升,产品品种齐全,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能够保证国内市场的需求,汽车产品性价比也不断的提升。节能环保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汽车产品由填补品种空白向淘汰落后品种发展,向更加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转变,传统产品当中柴油车的比例不断的上升,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的汽车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车型也已经在运行。近年来,汽车工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汽车产业保持了增长的良好局面,出口产品结构也在加快优化升级,汽车零部件、中重型载重汽车是出口的拳头产品。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部分企业也开始参与国际兼并重组,尝试在国外建厂。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特征

目前汽车市场上形成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态势,而日本的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和本田一直与美欧汽车生产商进行斗争,进以争夺市场。在当今中国的开放形势下,国外各路资本纷纷进入我国的汽车产业,世界汽车6+3(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六大集团和本田;PSA、宝马三家有特色的汽车公司)集团都在中国有轿车合作生产项目。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相继选择了几个外资合作伙伴——一气、丰田合资及东风、日产全面合作;上海、通用和五菱重组,其中两大集团选择了日本的汽车企业。这对汽车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规模布局、和服务水平水平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我去过汽车产业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最近几年内,外资大举进入,国内汽车流通市场出现了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及各种经营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面对资本实力强大的国际巨头,国内汽车流通企业原有的优势必将丧失。我国汽车产业从进口到出口,从逆差到顺差,中国汽车企业正走着许多中国工业品的老路,在“made in china”这词组下,中国企业出口一场繁荣,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61.27万辆,而中国汽车上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400亿美元,达到408.96亿美元,然而由于对国际市场运作和相关国家法律程序的欠缺,中国国内汽车企业的出口大国数由国外代理商负责销售和服务,这句把实际的主动权留给了外商,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只管加工只能赚取加工利润中的少部分,汽车卖多少、赚多少、服务利润这些收入都与国内厂家无关了。其实,中国目前的正在经历日本上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的阶段,当时的丰田汽车要把工厂建到国外去,可此时的综合商社早已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事务所、代表处,以在世界各地构建起了国际商业网络。

(四)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

1.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实际上是说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只有进一步放宽产业政策,降低准入壁垒,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汽车制造业,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产业组织结构依然不合理。3.自主开发能力依然较弱。

4.零部件生产滞后于整车的发展,跟不上整车开发的步伐。5.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五、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要优化我国的汽车产业,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继续推进成本创新

通过创新、员工培训等措施不断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依靠成本优势满足低端市场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不多积累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制造能力,并依靠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为向中端市场发展积蓄力量。

充分利用全球垂直分工的网络。即充分与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合作,并在合作中培育研发队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培育深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变化,今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总体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二是坚持自主发展不动摇。在合资合作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加强商权的控制。以专业化的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营,将是未来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以市场为引导

市场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集散地,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要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市场外,更要做好市场的研究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研究市场需求的工作。而要研究市场需求,首先就得研究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讲,要使它能够取得发展,也必须从研究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只有在研究汽车消费者需求后,各汽车生产企业才可以决定“生产何种汽车”,“为谁生产汽车”和“怎样生产汽车”。先来看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四)加强企业间合作

我国汽车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布局、服务水平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国内汽车又面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局面。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离不开学习丰田模式,面对中国这个学生,丰田汽车并不客气,2003状告吉利侵权案就是给中国课堂上的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对此今后我国汽车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二是坚持自出发展不动摇。在合资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注重打造自主品牌、加强商权控制、以专业化和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营,将是未来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五)构筑财团体制

对丰田而言,一方面他利用自身在贸易、金融和信息三方面庞大的网络和超强的实力,不断地为丰田汽车的制造企业提供方面的支持,扮演着企业培育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它能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汽车产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因而就能更好地把握汽车产业和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

六、结语

中国一直没有停止引进技术的工作,作为市场主体的政府来管理产业的发展,造成引进技术过程中,技术与市场相互的缺欠。而日、韩恰恰是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机制放在首位。虽有政府干预的现象,但引进的主体是大财团企业而绝非政府。我国的这种发张模式只会造成“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去引进”。中国经济活动中始终缺乏一个民间产业联合体,即集金融、商业、产业与一身的财团组织的存在。政府在则通过制定与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外部导向型部门,使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祝虹.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布局[N].第一财经日报,2005-6-22(9).[2] 李永强.建筑物流中心 日本丰田通商进驻天津保税区[J].经济观察,2005,(9).[3] [日]石田退三,张欧,丰田智慧[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 金锫.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N].新华财经报,2009-03-20.[6] 丁冰.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J].现代汽车技术,2005,(10).[7] 吴启金.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汽车,2005,(10).[8] 罗明.现代企业营销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9]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汤定娜.中国企业营销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下载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先进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设施农业”是“设施”和“农业”的组合,设施指可以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环境的系统,它由简易塑料大棚、温设施农业成为新世纪我......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5篇)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 ,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变得越来越多,加上城市化、家庭小型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

    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1. 研究背景: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结构体系的第一环,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它......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 业发展的启示商旅学院工商管理20081040001陈鑫 2011/4/11什么是殖民地?殖民地的定义就是输出原材料,输入工业制成品。如果在这个定义下,美国已经不折不扣......

    日本环保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环保产业对中国的启示在工业化大国之中,日本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都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左右,日本的环保问题也相当突出,在环保史上,震惊世界的“水俣......

    日本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实行统一的、区域性的自然公园管理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创建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完善了旅游资源环......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合集)

    二、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一、反思日本文化 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用24个字可归纳起来,即认真质量、管理服从、计划时间、进步学习、团队精神、勤劳发展。日本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