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由此得到启示,中国应从健全法规体系?完善政策机制?突破技术瓶颈?贯彻“5R”原则?培养全民意识入手来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158-0
3“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 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得以延续和变革?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
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
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
(三)突破技术瓶颈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
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四)贯彻“5R”原则
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
(五)培养全民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和乡村?
第二篇:日本循环经济经验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 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得以延续和变革。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
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
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
(三)突破技术瓶颈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
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
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四)贯彻“5R”原则
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
(五)培养全民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和乡村。
第三篇: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
高红贵
2007年第3期 ——他山之石
一、主要经验
(一)政府的重视和推动
1.政府重视循环经济的立法。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在主要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后,1996年德国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日本1991年制定《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1996年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穴到2001年开始实施?雪;1997年,日本又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2000年成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史上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它们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上述法规都已在2001年4月之前相继付诸实施。
美国虽然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施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但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也正在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在日本、德国等国家,政府对产生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征收废弃物处理费用,集中起来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处理废弃物的企业,如中国的彩电企业向日本出口彩电时,要向日本政府交纳废弃物处理费。
法国政府为了实现垃圾处理的革命,成立了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每年拿出两三亿欧元的预算资金,组织和协调政府、企业及公民从行政管理、科技投入等方向采取措施。在韩国,如果生产者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废旧品达不到一定比例,政府将对相关企业课以罚款。
韩国成立了一家名为“资源再生公社”的公营企业,专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的实施。“资源再生公社”依据有关管理章程,通过抽查和现场调查等形式,堵塞废弃物循环使用中的漏洞,如果生产企业违反“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将被处以最高100万韩元的罚款。自从设立“资源再生公社”并实施管理监督以来,韩国废弃物品循环利用率提高了5%至6%。
在德国,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必须向监督部门报告生产的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处理垃圾的方案,以便于有关部门监督。
(二)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响应
1.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许多企业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和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杜邦化学公司模式是一种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模式。其方式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一种区域层面上的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的最大不同是它不仅强调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且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和共进。
2.地区、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不断加强。因为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于是,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
在德国,各地都有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它们一方面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垃圾处理系统;一方面为其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的服务。
3.企业和国民积极响应,主动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工作。在日本,清费者必须为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打电话给家电经销商,由它们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
在韩国首尔内,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实施的是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都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同时,卫生塑料袋所装的生活废弃物和垃圾必须分类,否则将退回给丢弃者。销售卫生塑料袋所获得的资金,便是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回收的费用。
二、几点启示
(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政府制定并实施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规章,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对企业的建设、改造、生产、资本运作等行为都有所规范,可以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这是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循环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部门,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比较混乱,联合会、协会等自我管理组织不健全、资金短缺,这一切都有赖政府组织指导和投资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对实施循环经济的单位给予奖励和支持;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列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合适的制度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循环经济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政策、法规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律上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才能保证循环经济得以发展。因此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加快制订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各种处理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任、权利以
及责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督部门的权利责任、失职行为的处罚,使城市垃圾、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和监督部门的所有行为都置于政策法规的规范之下。
(三)加强和促进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使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利用成为现实。要在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实现废气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提下,依托市场,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动废气资源、能源再生利用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
(四)推进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制定各类发展与建设规划时,必须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开发区规划之中;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注重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限制发展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在城市规划中,集中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能够满足需要的废水、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有利于资源充分回收的设施体系。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都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五)建立全民节约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鼓励节约。通过宣传,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水平。通过普及利用资源的科学与法律知识,提高利用资源的责任感,正确引导公众参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介绍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村域经济建设
红桃村有8个村,211户,819人,村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总面积2.35万亩,茶园2752亩,耕地面积332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以 “猪---沼---茶(菜)”模式的生态农业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合我村村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以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有机茶。茶叶是我村拳头产业,红桃村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优,最适合发展有机茶。为此,我们几番“走出去”、“请进来”,与有机茶认证机构和省内外茶叶出口企业联系,于2000年4月组建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后,,先后对全村1547亩老茶园坚持不懈地进行品种改良和低产茶园的改造,同时培育和发展了优质高产无性系茶园300余亩,并在茶园中实行立体间作套种板栗和中药材枣皮,使有机基地茶园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有机食品安全,我们全面实施了“三禁三改” 即禁施化学农药,改生态防治;禁施化肥,改施农家肥;禁打除草剂,改深沟吊槽埋青茬,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全部利用沼液、沼渣和农家肥,既可降低生产成本,杜绝水、土污染源,也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在利用沼液代替农药的同时,还在无性系茶园中安装了20盏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病虫害,覆盖面积270亩,大大地降低了茶农管理费用。
全村2752亩茶园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有机食品(OFDC)、瑞士生态研究(IMO)、美国(NOP)的认证,使红桃茶叶拿到了通往欧盟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有机茶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已经走上
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集“工、贸、商”于一体,如此同时还组织农村众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抓好劳务输出和“引凤还巢”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生产生态有机红茶12万公斤、绿茶1.1万公斤,全部销往欧、美市场,销售产值达200万余元,分别使茶农增收20万余元,集体增收12.5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蠃目标。
强化保护,优化环境。村两委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全村9000亩天然生态林,除划定少量柴山外,其他一律封死,严格实行限额采伐,木材采伐量由过去的700立方米下降到200立方米。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由过去的”全垦造林”改变为”穴式造林”,并通过推广使用沼气、省柴灶、液化气、太阳能,减少木材消耗。现在80%农户用沼气、10%的农户用液化气、10%的农户用省柴灶,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减少林木消耗1000多立方米。同时我们还利用裸石岩山场发展再生林(青檀)2050亩,有效地利用了贫瘠资源。2007年又在林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对用材林、阔叶林实施了德援项目,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达2000亩。经过努力,全村森林覆盖率已到96。6%。
为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工程,积极推行“猪---沼---茶(菜)”循环经济模式。红桃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沼气到目前已建标准化沼气池101口,现在大部分农户都饲养1—3头猪,将猪粪和人粪便都流入沼气池,产生沼渣、沼液作为种茶、种菜、种果树的优质有机肥料,这样不但增加了收入还净化了环境,利用沼气作为能源烧水做饭,每户每年可节柴2500公斤,全村101口沼气池全年减少木柴使用200
吨,既节省了农户砍柴劳动力,还可以降低林木消耗近250立方米,有效地控制因植被覆盖率减少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全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地节地。目前我村新开发的山场地全部长满了杉木、经果林、中药材等,成了发展山区农业的基础,创造的收入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注重节约用地。如新建住宅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把庭院的空地也都用来栽果树、种蔬菜,发展庭院经济,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总之,循环经济在红桃村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使我村农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还将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沼气建设为抓手,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把我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引向深入,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提升生态资源价值。
红桃村党支部
红桃村委会
2008年6月
第五篇: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分析[范文]
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分析
传统农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核心,倡导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日本作为世界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之一,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日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在“环境立国”战略的引导下,日本政府把环境保护推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2000年,日本国会正式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2002年12月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这2部法典的颁布标志着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日本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一、日本多元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1]。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4个时期:①基础时期:1976—1991年的回收各类生活废弃物、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阶段。②探索时期:1992—1997年的废食用油生物燃油化、资源循环再利用阶段。③转型时期:1998—2001年利用稻田转作油菜、发展生物资源循环利用阶段。④腾飞时期:2002年至今的生物资源综合发展阶段。从2002年开始,爱东町农业循环经济形成了以发展油菜生产和综合利用为核心内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1)。
在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战略的引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爱东町的“菜花工程”已成为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示范项目,并成为日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爱东町的“菜花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油菜生产和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具备了发展关联产业、实现环境保护、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旅游产业、发扬传统文化等多项功能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爱东町循环农业的发展保护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达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日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
1.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日本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对社会发展的指引和依托作用,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就相继颁布了与环境保护、废弃物治理有关的法律。90年代开始,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完善的循环农业法律体系,该体系可分为基本法、综合法以及专项法。①基本法:主要包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和《食品、农业基本法》。②综合法:主要包括《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③专项法:主要包括《家畜排泄物法》、《肥料管理法(修订)》、《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这3类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搭建起牢固的社会法律框架,为日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2.采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措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政府支持日本政府从经济、技术和理念等方面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保障措施,从政策、贷款和税收上给予支持,以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投资。日本政府每年增加20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62元人民币,2013年)投入,并采取保证金制度、征收环境税、环保援助资金等措施,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此外,根据政策规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环保型农户提供最长期限为12年的10万-200万日元不等的无息贷款。同时,实施农业基本设施建设的农户还会得到政府或农业协会提供的5万-50万日元不等的资金扶持,并减免7%-30%的税收。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将一些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环保型农户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进行推广,通过典型农户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增加多渠道的推广和宣传,培养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公民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农户的重视,还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国民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培养,利用互联网、媒体优势,将环保意识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充分调动国民资源循环利用的积极性,使民众认识到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的责任。在日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循环经济理念家喻户晓,有87%的农户赞成并实行农业经济再循环发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法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三、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较之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过程,中国在基础设施、政策扶持、研发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不足,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1.基础设施薄弱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连续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但与日本相比,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硬件配套不全、农村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不强。目前,中国60%左右农民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以牲畜、手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和农民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深加工不成熟,加工率为40%-50%,仅为日本的一半,一线农业生产者获得的比较收益只有日本的67%。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力灌溉设施不配套,对农业循环经济理解不到位,对绿色清洁生产和农副业产品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解甚少,只有45%的农民了解或知道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这阻碍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和谐社会倡导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东西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国家有限的资金覆盖面不广,政策执行不够有力,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扶持力度与日本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政府每年投向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只有日本的6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人才输出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而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户存在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等问题。此外,中国虽然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政策,但与日本相比,在法规的系统性、完备性、科学性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同时,法规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不利,法规政策执行不彻底,难以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3.农业科技研发水平较低以袁隆平、任正隆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农业科研战线,推动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创造了用全球不足9%的土地养活全球近21%人口的奇迹。但与日本相比,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科研水平总体落后,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与中国财政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中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较低,不仅表现在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科研成果及技术转换上。中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为30%-40%,同时,中国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重视不够、进展慢、突破少,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环境承载力脆弱和资源不足不期而遇。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每年GDP的3%-8%。近些年自然灾害不断加剧,地震、雾霾、沙尘暴、干旱、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频发,给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尤为棘手,资金的缺乏和土地资源过载,造成土地荒芜、沙漠化进而引发贫困,资源循环再利用观念淡薄,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1.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不同于其他经济形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政府导向型经济,政府有责任建立起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使农业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要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业投入政策、土地承包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政策的调节作用,适时采取税收、信贷、财政扶持等手段,鼓励农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此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需要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上给予保障。中国现有的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实践和探索,尚不能形成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规,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2.完善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和健全的市场体系。从财政角度,一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二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结构,三要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鼓励并引导私人资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此外,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避免农业循环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时,不能忽视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如水资源、电资源价格机制,通过建立公共物品的使用付费制度,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增速器作用。实现技术创新,首先要保障科研经费投入充足,加强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为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其次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优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强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户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速农业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后要建立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如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一体化循环养殖技术等,巩固并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水平,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转变传统观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集中各方力量,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切实稳步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稳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世界银行推出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EDP),促进各级政府转变片面追求GDP高增长的传统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通过农科频道、农业电台、宣传画册等进一步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益处,让老百姓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忠实践行者和拥护者,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