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2005年09月02日 10:5
5第五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德国的生产者责任扩大
生产者责任扩大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因此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思考方法最初形成在德国,然后传播至整个欧洲。
这一生产者责任环节的延长,使得生产者必须在发生源抑制废弃物的产生,有动力设计对环境负荷压力比较小的产品,其结果,在生产阶段就促进了循环利用,增大了资源的效率。EPR政策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产品在回收方面的物理性和资金方面的责任部分或全部地由地方自治体向上游的生产者转移;二是使企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具有考虑环境的动机。
二、注重实施的可行性
德国人把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成功与否的核心,他们希望这一封闭物质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减少环境影响,更有助于降低工业流程和宏观经济的成本。德国工商界可以不断地从减少废弃物和提高企业内部再循环比例而获得巨大的潜在利益。这也正是驱使工商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废弃物管理的根本动因所在。
有一套行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产业能够有市场,有利润,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有后续发展能力。这是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经济环境。
在德国,倒生活垃圾需要付费。但是由于包装材料已由DSD企业成员付过费,因此不仅不用交钱,而且还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回收包装材料。如果消费者对包装垃圾不进行分类,清理垃圾箱的次数便会增多,消费者就要为此多支付垃圾清理费。这是“绿点系统”鼓励消费者回收包装材料的得力措施。
由于绿点标志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产品价格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迫使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想尽办法使产品包装简化及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把绿点标志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这就是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企业产品包装用量却增速减缓的原因。
三、政府与工商界的坦诚合作
政府与工商界的坦诚合作是达到避免废弃物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德国历来很受重视。通过对废弃物按不同材料来设定减少和再循环的目标,联邦政府强调工商界的自愿承诺,而法律约束只起到辅助作用。这种自愿承诺原则的最成功范例是工商界与政府之间达成的关于废旧电池、废纸、废汽车和建筑废料的回收和再循环协议。
1.废旧电池:早在1988年德国电池生产厂家和分销商便向联邦环境部做出承诺来自愿地促进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再循环。这一举措成为后来欧洲共同体关于电池的条例的先驱。依照这一承诺,零售商们应收集顾客送回的废旧电池并将其送交有关处理厂,后者将电池按品牌和有无毒性物质进行分类。与此同时,电池厂家一致行动,已将电池中有害物质镉和汞的含量降低到了很微量的水平。此外,凡是含有有害物质的电池都作了明显的标记。
2.废纸:1994年10月,对造纸业、纸张进口业、纸品分销商、印刷业和出版业有着广泛代表性的若干企业协会和有关组织联合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一项倡议和承诺,表示到2000年要使印刷品、办公用纸和绘图专用纸的再循环比例达到60%。在工商界的一致努力下,这一目标业已实现,而且远远超出原定目标,1995年这一比例已高达73%,1996年更达到94%。
3.废旧汽车:1996年2月,汽车生产厂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分销商和汽车修理厂等汽车相关产业联合向联邦政府承诺,目标是到2002年将汽车中不可再循环的零部件重量由当时的25%降低到15%,而到2015年将到不超过5%。与此同时,他们在全德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废旧汽车回收和拆卸再循环系统。汽车厂商和进口商还作出承诺,免费向自己的用户回收使用期在12年以内的旧汽车。而以往这些汽车如果交给公共处理系统,每台得交200~300马克。
4.建筑废料:由房地产商、建筑设计部门和建材供应商组成的一个建筑工业协会对整个德国建筑行业进行了评估,最后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自己的承诺,要在2005年以前将当前主要靠填埋处理的可再生建筑废料减少一半。在德国每年共产生8500万吨建筑废料。德国政府对建筑废料管理的总的方针是减少对可更新废料的填埋,提高其再循环率。而在预制板材中尽量使用新材料以提高再循环率。在1996年约有3100万吨建筑废料得到再循环,剩下的被填埋。
四、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
翻开德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环保产业和就业机会总是被提到很高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一领域找到工作岗位,1990年大约有60万人从事环保职业;到1996年底,德国有7.4万人直接从事废弃物管理工作;1997年已达近100万人,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
根据包装工业的估算,仅仅由于1991年颁布的《包装管理条例》,德国3年之内就创造了
1.7万个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德国十分严格的环保规定,在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的行业减少了许多就业岗位。但专家认为,今后由于颁布新的环保法律而新增的环保产业的就业机会将远远多于由此而被迫消减的就业岗位。因为,为了实施新的法律和条例,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改造设备,这些都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这还不算在国际市场上推销德国环保技术所带来的就业岗位。
循环经济可从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的社会
(1)循环经济创造大量劳动岗位。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相反。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德国学者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2000年)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岗位。从净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
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的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的。例如,在生产中,用能够从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熟练人员给消费者提供咨询和出租服务;在使用中,用于保养和维修的劳务费用的分量会越来越大;在报废时,对产品进行拆卸再利用有很多的就业效应;在处理时,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创造就业。
(2)循环经济在就业方面的特点。与循环经济导致服务性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瑞士学者埃尔克曼在《产业生态学》(1999年)一书中指出:“生产部门的用工量自然就下降了,但由于维护、保养、修理相关的新用工量所全部补偿,应该说是从生产岗位转移到了维护保养修理活动范畴,这样的就业机会,可以看作更为稳定,因为它不怎么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埃尔克曼在《产业生态学》(1999年)中提到循环经济将使得就业在地化。“循环经济使新的劳动岗位出现于人们生活的地方。集中化的大量生产失去意义,越来越多的服务、维修和翻新工作直接在消费者生活的地方进行。劳动重新走进人。”
粗略地说,循环经济在就业方面的特点:(1)在产业类型上,线性经济强调制造就业(第二产业),而循环经济扩展服务就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2)在市场变化上,线性经济依赖市场变化,而循环经济具有稳定特点;(3)在就业空间上,线性经济是异地的就业(联系全球化),而循环经济是在地的就业(联系地方化)。
五、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据德国工商大会估计,仅在德国西部,环保市场的销售额就高达400亿马克。而同期传统的优势行业钢铁工业的销售额为470亿马克。
德国的《包装管理条例》的运作经验及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产品责任”和“封闭物质循环”称为国际相关领域热门词汇。德国关于废弃物管理的法律系统一时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楷模。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等相继效法德国来发展自己的相关法律和运作系统。《包装管理条例》还于1994年促成了《欧洲共同体包装指南》(EC Packaging Directive)的出台。这一指南于1996年下半年生效。
《欧洲共同体包装指南》和德国法规一样,把循环再利用排在优先地位,认可对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排序是:减量化,循环利用,材料再生利用(不能再利用的需采用降解材料),焚烧及能源再利用,填埋及堆肥化;包装指南要求所有成员国均需采取措施,建立使用回收标志的废旧包装的回收系统,包装生产使用厂家必须回收使用后的包装,委托第三者回收的要付
环保回收标志使用费;指南要求各成员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指标较德国法规要求低,2001年回收利用率达到50%,其中每一种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至少须达到15%。采用绿点回收标志的国家自此在欧盟和其它国蔓延开来,至今已达到16个,他们是:奥地利(1993)、比利时(1994)、捷克(2000)、法国(1993).匈牙利(2001)、希腊(2002)、爱尔兰(1998)、拉脱维亚(2000)、芦森堡(1995),挪威(2000)、波兰(2002)、葡萄牙(1997)、西班牙(1996)、瑞典(2001)、加拿大(2001)、美国(2001)。为了加大废弃物资源化的力度,欧盟于2002年8月也要求将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二篇: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因此,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2年,德国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出台,标志着德国循环经济探索的开始。二战结束后,德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德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德国的生活和工商业垃圾也成倍增加。在1972年以前,这些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或焚烧,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西德)大约有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且大部分管理混乱,为使垃圾处置规范化和关闭原来不合理的垃圾场,改善环境质量,1972年出台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该法律确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几个关键原则:无害化;处理责任的划分;污染者付费等,开启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
1973年,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使德国意识到垃圾中所蕴含的资源和能量。1975年,德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废物管理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包括:废物处置的优先顺序是预防一减少一循环和重复利用;在污染者付费原则之后,针对处置进行成本分担,该计划实现了从废物处置向废物经济的转变。
1986年,针对垃圾变得越来越多的现实,德国政府在1972年法律基础上修订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重复使用原则,并首次对产品生产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付系。
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生效后,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德国的循环经济正向整体性物质流管理阶段迈进。
二、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和成绩
(一)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框架
1996年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该法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首先,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确定无法再利用的时候才考虑进行销毁等清除处理,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该法明确了德国环境政策原则:预防,通过源头防控使废物产生最小化使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承担避免或消除环境受损的义务和费用官民合作原则,经济界、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应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德国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
德国自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以来,家庭废弃物循环利用率1996年约3535人,到2000年上升至49%。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的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
饮料包装再利用:德国从2003年10月开始颁布法律对汽水瓶收取押金。该法规规定,在购买饮料时,每个1.5升容量以下的瓶装或者罐装饮料要收取0.25欧元押金,1.5升以上收取0.5欧元。尽管该法规给消费者和商家都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最终还是得以顺利实施。
冶金行业资源再利用:冶金生产中会留下大量矿渣。德国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大部分被处理成可以替代天然石料的建筑材料,一部分被作为生产水泥的矿渣利用,另一部分甚至被作为化肥使用,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也被重新利用,其中大部分通过烧结设备处理重新进冶金程序。
废旧钢铁的回收:2002年,德国有2000万吨废铁在本行业被重新利用。
废旧汽车再利用:废旧汽车的最后一个所有者可以将汽车免费交回到生产厂家或者进口商,生产厂家和进口商有义务收回废旧汽车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到2006年,至少要将85%的废旧汽车进行重新利用,到2015年要达到95%。另外,从2003年开始,禁止汽车生产商使用镉、汞、铅等重金属。
废旧电子设备再利用:根据欧盟统一规定,电子产品生产商可以展开生产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处理和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的设施。从2005年开始,消费者可以免费将废旧不用的电子产品交生产厂家处置,从2006年开始,电子设备生产也不允许使用某些重金属。
旧电池回收:德国的电池生产商和进口商成立了一个共同的回收处理网络,负责回收境内生产的所有旧电池,并对其进行环保处理或者再利用。
废油再利用:出售机油的公司必须要有能回收废油的装置,否则必须出资委托别的回收公司回收本公司出售的机油,只有对不含有毒物质的机油才可以进行再处理,禁止在废油中混合溶剂或冷却剂等物质。
(二)建立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
德国建立了专门的监督企业废料回收和执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构,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法规,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以便于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企业必须保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垃圾的产生,必须有措施保证垃圾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并对环境不造成危害。某些产品只有在保证其产生的垃圾可以得到符合规定的利用和处理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有的企业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将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废料分开放置,保证所有的废料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针对一些需要监督的垃圾处理,垃圾产生者、处理者以及有关监督机构事先会共同制定一个垃圾处理方案。监督机构承认这个处理方案后,会向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出具一个“垃圾清理执照”在每次运输处理垃圾时,会有“跟踪单”来记录垃圾流动的过程,以便监督这次垃圾处理是否根据拟定的处理方案进行。
德国各地都有为企业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垃圾回收处理等服务。一些国营公司有义务负责区内企业的垃圾回收和再处理。此外,德国的私营垃圾处理公司也发展迅速。
(三)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包装回收系统实施“绿点”计划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盈利性组织所没有的作用。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就是一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回收中介组织
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DSD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机制,政府除对它规定回收利用任务指标以及进行法律监控外,其他方面均按市场机制进行DSD。1998年的运作出现赢余,由于它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盈利部分于1999年作为返还或减少第二年的收费。DSD的中介性表现在它本身不是垃圾处理企业而是一个组织机构,它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的标志为一个首尾相连的绿色箭头构成的圆圈,远看形似一个绿点,意为循环利用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现在,欧盟有10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一标志。“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三、启示与建议
(一)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
我国应把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
(二)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
(三)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资源回收领域涉及行业多、地区广泛、情况复杂,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在一些主要领域分别组建由生产厂家、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部组成的全国或区域范围的中介组织,建立起类似德国“绿点”标识的行动计划。
(四)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1.立法要分层次,体系要完整要尽快出台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规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规定一些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的原则和方向;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法定框架下,各个行业和领域制定具体的实施法规,其中要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发展目标。
2.法规政策要相互配套和促进。我国现在已经制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但其它相关环节不予配合,无法操作。
3.建立监督机制。没有监督机制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执行法规了。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介绍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村域经济建设
红桃村有8个村,211户,819人,村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总面积2.35万亩,茶园2752亩,耕地面积332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以 “猪---沼---茶(菜)”模式的生态农业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合我村村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以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有机茶。茶叶是我村拳头产业,红桃村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优,最适合发展有机茶。为此,我们几番“走出去”、“请进来”,与有机茶认证机构和省内外茶叶出口企业联系,于2000年4月组建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后,,先后对全村1547亩老茶园坚持不懈地进行品种改良和低产茶园的改造,同时培育和发展了优质高产无性系茶园300余亩,并在茶园中实行立体间作套种板栗和中药材枣皮,使有机基地茶园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有机食品安全,我们全面实施了“三禁三改” 即禁施化学农药,改生态防治;禁施化肥,改施农家肥;禁打除草剂,改深沟吊槽埋青茬,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全部利用沼液、沼渣和农家肥,既可降低生产成本,杜绝水、土污染源,也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在利用沼液代替农药的同时,还在无性系茶园中安装了20盏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病虫害,覆盖面积270亩,大大地降低了茶农管理费用。
全村2752亩茶园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有机食品(OFDC)、瑞士生态研究(IMO)、美国(NOP)的认证,使红桃茶叶拿到了通往欧盟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有机茶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已经走上
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集“工、贸、商”于一体,如此同时还组织农村众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抓好劳务输出和“引凤还巢”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生产生态有机红茶12万公斤、绿茶1.1万公斤,全部销往欧、美市场,销售产值达200万余元,分别使茶农增收20万余元,集体增收12.5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蠃目标。
强化保护,优化环境。村两委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全村9000亩天然生态林,除划定少量柴山外,其他一律封死,严格实行限额采伐,木材采伐量由过去的700立方米下降到200立方米。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由过去的”全垦造林”改变为”穴式造林”,并通过推广使用沼气、省柴灶、液化气、太阳能,减少木材消耗。现在80%农户用沼气、10%的农户用液化气、10%的农户用省柴灶,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减少林木消耗1000多立方米。同时我们还利用裸石岩山场发展再生林(青檀)2050亩,有效地利用了贫瘠资源。2007年又在林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对用材林、阔叶林实施了德援项目,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达2000亩。经过努力,全村森林覆盖率已到96。6%。
为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工程,积极推行“猪---沼---茶(菜)”循环经济模式。红桃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沼气到目前已建标准化沼气池101口,现在大部分农户都饲养1—3头猪,将猪粪和人粪便都流入沼气池,产生沼渣、沼液作为种茶、种菜、种果树的优质有机肥料,这样不但增加了收入还净化了环境,利用沼气作为能源烧水做饭,每户每年可节柴2500公斤,全村101口沼气池全年减少木柴使用200
吨,既节省了农户砍柴劳动力,还可以降低林木消耗近250立方米,有效地控制因植被覆盖率减少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全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地节地。目前我村新开发的山场地全部长满了杉木、经果林、中药材等,成了发展山区农业的基础,创造的收入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注重节约用地。如新建住宅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把庭院的空地也都用来栽果树、种蔬菜,发展庭院经济,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总之,循环经济在红桃村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使我村农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还将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沼气建设为抓手,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把我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引向深入,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提升生态资源价值。
红桃村党支部
红桃村委会
2008年6月
第四篇: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创新发展理念健全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共义马市委义马市人民政府(2005年8月)义马地处河南省西部,1981年建市,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16.09万,其中城市人口12.6万人,城市化率78.6%,三产比重为1.3:72.2:26.5。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南省第7位,是河南省经济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市、信
息化建设试点市和“郑洛工业走廊”重点发展城市,先后被评为第二届、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义马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已探明煤炭储存量79亿吨,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基础产业主要以煤炭、电力、煤化工、铬盐等资源型产业为主。近年来,我们坚持从资源型城市特点出发,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着力培育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城市,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市。
一、科学定位,确立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我们和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更大的区域竞争和加快发展的挑战,承受着巨大的资源枯竭和结构单一的压力,承载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的风险。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化解这些风险,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2002年,中科院在我市成功建设了属国家“863”计划的万吨重铬酸钾生产线,运用生态化工理念,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实现了废渣、废气、废水零排放。这一项目的成功建设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按照生态化工业的理念,我们对以前工作和今后发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义马实际、独具义马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经过认真调查和科学论证,2003年12月,我们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正式把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并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布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实施方案》和《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建设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同时,将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纳入重点目标管理,明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将循环经济重点建设任务细化为89项工作,并分解到34个单位和部门,其中的28项重点工程由四大班子成员分包实施,全面启动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保证循环经济一开始就能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我们坚持科学指导,规划先行。2004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金鉴明,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国杰为顾问,委托中科院、清华大学12名专家,历时6个月,数易其稿,编制完成了《义马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个转变,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形成六大产业链条。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努力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煤—电—铬”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和县域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框架及推进机制,主要产业单位产品产值的工业用水量、能耗、污染产生量等指标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实施两个转型,一是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逐步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二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和协作,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和循环型生态城市体系。形成六大产业链条,就是按照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要求,形成能源、煤化工、铬盐、新型建材、生态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六大产业循环链。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了我市的规划,认为规划指导思想先进,技术路线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全国资源依赖型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项目带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践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具体的、实在的载体为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来打造主导产业经济循环链。一是精心打造煤电产业循环链。利用充足的煤炭资源,投资近30亿元,先后开工建设了以烧煤矸石为主的2×13.5万千瓦锦江电厂、以治理铬渣为主的2×15.5万千瓦环保综合利用电厂、以烧煤泥为主的2×5万千瓦煤泥电厂和以热电联产为主的3×2.5万千瓦电厂,即将开工建设4×60万千瓦坑口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消耗长焰煤350万吨、劣质煤80万吨、煤泥50万吨、煤矸石45万吨,并实行热电联产,实现了煤泥、煤矸石、铬渣等废弃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在此基础上,为了降低电厂废弃物粉煤灰对环境的污染,我们投资1.1亿元,开工建设了2×8000万块煤矸石砖项目和2亿块粉煤灰制砖项目,使全市电厂产生的粉
煤灰利用率达到80%,初步形成了煤-电-新型建材的完整循环链。二是精心打造煤化工产业循环链。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河南煤气集团义马气化厂为依托,于2002年编制了《义马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近期我们又对此规划进行了修编和补充,将原来的13个项目调整为19个,总投资由19亿元增加至250亿元,此规划已被列入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
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我们先后建成了14万吨甲醇、1万吨液氧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了气化厂二期扩建、100万吨甲醇和20万吨洁净油等5个项目,近期还将开工建设以甲醇为基本原料的2×2.5万吨1-4丁二醇、40万吨甲醛、5万吨聚甲醛、40万吨醋酸等一批项目,进一步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同时,围绕煤气下游产品开发,相继新上马了一批中小型项目,建成了河南鸿业科技化工公司,专门对煤气生产中的副产品粗酚进行深加工;建成了银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将煤气产生的石脑油精制加工成甲苯、二甲苯。此外,煤气的副产品焦油由气化厂加工成中油、轻油,空分装置产生的氧气制成液氧,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中洁铬盐公司用于重铬酸钾炭化工艺和提镁、提铝工段,建成了硫回收装置,从废弃气体中提取硫制成硫磺块。目前,煤气生产能力已达120万标立方/日,年产甲醇14万吨、液氧1万吨、精制粗酚1万吨、精制粗苯3万吨、精制焦油1万吨。企业内部的资源、能源小循环和产业间的中循环已初步形成。三是精心打造铬化工产业循环链。以市属骨干企业振兴化工集团为依托,在原有1.5万吨重铬酸钠生产线的基础上,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采用该院自主开发的钾碱液相氧化与再生循环铬盐清洁生产新工艺,投资9500万元,建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1万吨重铬酸钾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实现了铬渣和含铬废水零排放,从源头上解决了铬盐行业的污染问题。10万吨铬盐系列产品项目建议书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目采用亚熔盐清洁生产工艺,对气化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蒸气等二次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每年可减少铬渣28万吨,资源利用率可提高20个百分点。此外,为从根本上解决铬渣污染问题,引进了全国最大的铬盐企业——蓝星集团,对振兴化工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原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并与武汉凯迪集团合作,利用旋风炉高温解毒封固技术,投资13亿元新上了铬渣治理综合利用电厂,年可处理铬渣7万吨,是河南省最大的铬渣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四是精心构筑循环型城市框架。以改善城市生态为着力点,先后建成了鸿庆公园、生态公园、义煤游园,开工建设了银杏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3%;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集中供热率达40,供气率达42;开工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废旧商品交易市场,设立了40个废旧电池回收点,即将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厂。启动了河南省最大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万亩土地复垦项目,计划用六至七年时间改造复垦工矿废弃地10000亩,盘活土地存量。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无公害蔬菜基地,荒山绿化率达90%,农村居民沼气使用率达20%,农村清洁能源供应与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层层推进。我们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围绕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确定了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建设循环型示范企业、城市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煤矿矿井疏干水开发再利用、粉煤灰制造新型墙体材料、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土地复垦、大气环境整治、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等10项重点工程。其中在建设循环型示范企业方面,着力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的产品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目前,已初步选定8家企业,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培训。在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方面,主要是建设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万吨,总投资9350万元,今年元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其他工程也都在积极实施之中。循环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由财税部门对照有关规定制定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同时实施土地复垦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全程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推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防止污染反弹”和“清理整顿不法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7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对排放不达标的3家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拆除了市区所有6吨以下的小锅炉,全市所有电厂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整个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以来,全市有278天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增强全市广大的法律意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积极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人大、政协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委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视察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推行了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公开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确保环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16万义马人民的共识,已经成为推进义马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循环经济不仅为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拓宽了渠道,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94亿元,增速达29.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7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9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26元,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58元,同比增长17.5,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区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我区节能降耗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
1、节能降耗方面: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自治区政
府和市政府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节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产品单耗控制在自治区定额标准以内。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保障措施。
2、工业经济转型方面:为了进一步对接自治区给予我市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我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经济转型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打造宁夏陆港经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线,抢抓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石嘴山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拉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再上新台阶。
3、循环经济方面:抓住石嘴山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机遇,加快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改造和建设,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形成各种循环利用链条,以宁夏博宇60万吨矿渣微粉新型建材、荣华缘25000kva硅铁矿热炉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为带动,鼓励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形成循环发展规模优势,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对策及措施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必须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两高”产品出口关。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推广节能灯。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闻媒体要定期公布各地方节能减排进展和能耗情况,报道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总之,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对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强化行政问责,对节能目标完成好的要给予奖励,未完成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同时还要严防弄虚作假,对任何地方和企业,一经发现数据造假、做表面文章,都要坚决严肃处理,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