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16:2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西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西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篇:巴西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農業保險發展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2009年12月23日 14:49 來源: 中國保險報 【字體:大 中 小】 網友評論

中國和巴西在許多方面十分相近,二者分別為亞洲和美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7年巴西農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達23.9%,2008年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3%;2008年中國第一產業在全國GDP中的比重為11.3%,農村人口占比高達54%。兩個國家幅員均十分遼闊,區域經濟也具有相似性,國內不同地區的農作物、地理特徵和風險概況差別較大。因而,巴西農業保險的發展經驗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巴西農險發展概況

巴西農業保險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938年政府就開始實施雹災保險計畫,但起初運作並不太理想,賠付率一度高達380%以上。1954年,巴西在南美率先啟動多重風險農作物保險(Multi-peril Crop Insurance,MPCI),該保險是由政府主導的、屬於實驗性質的計畫。1973年,針對農業貸款大規模違約情況,政府開始出臺農業生產保障計畫(Program of Guarantee for Agriculture Activities,PROAGRO),將農業保險保障擴展到所有地區和農作物。該計畫由巴西政府農業部、財政部、中央銀行等組成管理委員會,政府每年從財政預算中撥出一筆資金作為該計畫的基金。參加該計畫的農民要交納一筆“附加費”,然後農民可以從銀行得到該計畫下的優惠利率貸款。同時,該計畫對貸款銀行提供保險保障。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該保障計畫遭受巨額虧損,政府不得不對計畫進行了縮減,保額大幅降低而費率大幅上揚。此外,有小部分的農業保險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例如1998年的新型蘋果保險,1999年的釀酒和鮮食葡萄保險,2000年大豆、棉花、小麥等大面積農作物保險,但覆蓋面一直很窄。到2001年巴西農業保險的規模僅有8.1千萬雷亞爾。

巨災事件推動了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2003年4月和2004年5月連續兩次大的乾旱導致政府災害救濟支出急劇增加,最後政府同意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政策扶持力度,對保費給予50%的補貼。此外,針對農業貸款,政府開始強制貸款受益人投保多重風險農業保險(MPCI)。2008年政府保費補貼達1.58億雷亞爾,大部分用於農業保險。巴西農險支持政策

(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計畫

2003年12月19日巴西國會通過法律、2004年6月29日政府頒佈政令,開始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計畫(The Rural Insurance Premium Subvention Program,PSR),該計畫的指導方針是:促進農業保險的廣泛運用,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收入穩定機制作用,引導農戶使用恰當的農業技術,推動農業企業管理的現代化。該計畫於2005年11月中旬開始運作,主

要保障七種農業品種。2006年,保費補貼範圍又擴大所有的農作物、牲畜、水產和林木。另外,政府還採取一系列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1〃信貸額度的擴大。對於願意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享受利率優惠 的生產資料貸款額度將可以增加15%。

2〃農業保險保費融資。政府承擔了部分保費,其餘部分可以從農業貸款中直接扣除,這樣在收穫季節前期農戶就無須用自己的資金進行繳費,從而可以提高自身的流動性。3〃再保險市場的開放。2007年1月巴西國會通過法案同意將巴西再保險市場向國際再保險公司開放,取消了巴西再保險公司(IRB-Brazil Reinsurance Institute)的專營權,從而有利於促進競爭、推動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可以降低費率並通過引進國際先進再保險技術提高保險服務品質。

根據巴西農業部門預測,在政策推動下,2008/2009收穫期巴西農業保險覆蓋面有望達到耕種地區的10%。

(二)農業保險穩定基金

1954年巴西政府建立了農業保險穩定基金(The Agrarian Insurance Stability Fund),用於保障農業巨災風險、支持保險市場穩定。該基金由政府委託國家再保險公司(IRB)管理,基金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財政預算;二是農業保險公司50%的淨利潤。農業保險基金如果出現虧空,由國家財政給予補貼。

為進一步支持保險公司應對巨災風險,2008年5月,巴西政府當局向國會提交了一項“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計畫”的補充法案,擬建立“巨災保障基金”支持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應對巨災風險,從而推動氣候多變地區農業保險的供給。根據法案,銷售農業貸款相關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必須參加“巨災保障基金”,該基金提供100%和250%損失率的雙超賠層保障。

巴西農險發展經驗的啟示

(一)對農業保險進行立法支持

農業保險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共性,一般被界定為介於私立部門和公共部門之間,許多國家均對農業保險予以立法支持。早在2003年,巴西就頒佈了專門針對農業保險的相關法律,之後還陸續通過了多項補充法案,反映巴西政府對農業保險的高度重視。我國《保險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國家支援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然而時至今日,我國的農業保險立法仍然空白。雖然中央和許多地方出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方案,但這些方案大多為短期的財政補貼政策(有效期一般為一個年度),農業保險政策支持缺乏可持續性。通過立法將農業保險政策支持上升到法律層面,有利於構建農業保險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有效整合農業信貸、技術推廣和保險政策

巴西政府將參加農業保險作為優惠利率農業貸款發放的條件之一,同時注重農業風險的事前控制,積極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提倡“科學種田”。從九十年代開始,巴西政府通過各級農業研究機構對全國各地農業生產條件進行了普查,繪製出各個地區的農事圖,作為國家農業生產的指導依據。保險公司要求農民必須根據國家生產指導進行農事安排,否則保險公司不予賠償。在“農業生產保障計畫”下,如果農戶將至少15%的生產成本投入到現代化生產資料(如肥料或改良種子),保險費率可以降低1個百分點。通過結合農村信貸、生產技術推廣和保險政策等, 把支援農業資金投入與保障農業風險結合起來,既可以擴大農業生產,也有利於減少災害事故的發生和保險金支出,從而促進農業保險的長期“良性”運轉。

(三)基於農業全過程風險管理的保險產品設計

當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業保險產品僅保障生產過程中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農作物產量減少或牲畜死亡損失,而事實上農戶在農產品(000061)運輸、銷售過程同樣面臨著風險,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波動,保障此類風險的農業保險產品在我國基本處於空白。保險公司應樹立起基於農業全過程風險管理的保險產品設計理念,積極創新,努力滿足農戶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

(四)農業保險經營成本管控。

我國許多農業生產地區(特別是南方)位元處山區,分佈廣泛,且往往交通不便,承保及損失評估程式緩慢且費用較高,導致農業保險運營成本加大、農業保險價格偏高,對農戶缺乏吸引力。巴西農業保險也面臨著類似問題,對此國際再保險公司瑞士再建議可以應用衛星圖像或天氣參數等技術,還可以使用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另外,還可以加強與銀行、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仲介組織在保險宣傳、承保和理賠等環節的合作,努力克服農戶分散、交通不便等難題,從而實現降低運營成本的目的。

(五)夯實農業保險發展的基礎。

一是提高農戶的保險意識,這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工程,須由保險公司、銀行、政府及非政府機構多方共同完成。二是做好農業災害數據積累。目前各地自然災害及損失資料分散在氣象、民政、農業、保險公司等部門或單位,且資料積累有限,不利於農業風險的科學評估。可以由地方政府牽頭,搭建農業災害及損失資料平臺,組織梳理、整合各部門相關歷史資料,制定並實施統一的災害及損失統計制度,努力夯實農業保險資料基礎。

(六)建立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當前許多地區農業保險業務量小、精算基礎薄弱,利用再保險進行風險轉移的難度較大,可以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等管道建立農業保險巨災準備金,在出現巨災超賠時動用準備金進行賠付,有利於農業保險的穩定運營,且有利於提高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

第二篇: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顶峰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3).[3]梁 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中国农垦, 2006(4).[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融时报》2004.08.21

第三篇:韩国农业保险经验和启示

韩国农业保险经验和启示 李向敏 龙文军

一、韩国农业保险体系及特点

韩国农业保险开始时间不长(畜禽共济开始于1997年,果树政策性保险开始于2001年,渔船和渔船员政策性保险开始于2004年),开办的险种相对较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韩国畜禽共济虽然名称上叫共济,但严格来讲不属于互助保险范畴。

(一)保险险种

1、农业保险[1]的险种

韩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是在学习借鉴了日本和美国农业保险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而开展的。目前两种类型:①果树保险:适用于苹果、桃、梨、葡萄等六种水果因各种自然灾害遭受损失而设立的保险;②畜禽共济:专门针对奶牛、肉牛、马、猪、家禽等因遭受部分疾病(国家法定的传染病除外)、自然灾害出现死亡或伤病而设立的保险。农民志愿加入这两种保险,并享受保费的补贴。

2、渔业保险的险种

韩国水协共济保险事业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62年水协中央会共济保险事业就形成了目前的基本框架。韩国的渔业保险由韩国水协中央会来经营。2003年,政府根据法律将渔船保险和船员保险事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由水协中央会负责经营。2004年1月,渔船和渔船员政策性保险正式实施。其中渔船员的保险是强制保险,渔船的保险是自愿保险。水协中央会同时还经营其他商业性渔业保险险种。

(二)保险体系和运作机制

1、农业保险体系和运作机制

韩国的农业保险是以农业协同组合为载体开展起来的,由中央政府委托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从事农业保险业务(如图1所示)。农业保险的险种由金融保险研究院负责开发,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是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的业务组成部分,区域农协是农业保险的业务代理机构,不承担任何风险赔付责任。农民上交保费到区域农协以后,由区域农协将所收上来的保费全部上缴到农协中央会。农林部根据农协的经营情况在保费和经营管理费上给予一定补贴。农协中央会通过再保险手段将保险责任按照1∶3的比例进行分散,即农协承担25%的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承担75%的风险。如果当年的赔付率超过180%时,超出部分由政府提供兜底赔付。

2、渔业保险体系和运作机制

韩国的渔船及相关的船员保险,具体工作由韩国水协中央会负责(如图2所示),基层市(郡)的94个渔业协同组合作为代理机构执行具体保险业务工作。韩国政府在海洋水产部内设置政策性保险审议委员会,成员由海洋水产部、财政部、预算部、保险金融监督院主管领导、船东代表、渔民代表组成。办公室设在海洋水产部渔业政策局渔业经营课。审议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政策性保险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确定保费率。渔民通过渔民组合上交保险费给市(郡)会员组合,市(郡)会员组合将所收取的保费全部上交水协中央会,水协中央会及时将保险经营情况提供给海洋水产部,国家的保费和经营管理费的补贴每季度打进水协中央会的账上。出现灾害以后,渔民和船东及时上报受损情况,水协中央会及时派人查勘定损,将保险赔付款项通过水协的银行,打到渔民和船东的账上。

(三)监督机制

韩国的农业保险监管工作由农林部和金融监督院共同负责,重点监管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的保险经营业务。

韩国的政策性渔业保险由政策性保险审议委员会负责监管,委员会成员由海洋水产部、财政部、预算部、保险金融监督院主管领导、船东代表、渔民代表组成。办公室设在海洋水产部渔业政策局渔业经营课,审议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渔业政策性保险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确定保费率。

(四)农业保险经营特点

1、对大宗农产品采取强制投保或对主要农产品采取引导投保

在韩国,政府运用对主要果树、部分家畜家禽等产品的保费和经营管理费的补贴,鼓励农民投保,一方面保证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从2003年至2005年,果树的投保率在逐渐上升,分别为15.2%、18.2%和23.4%。农民的投保率逐年上升。

韩国的渔船员保险属于强制保险,即渔船员只要出海作业,就必须参加保险;渔船的保险属引导性保险,即只要参加保险,国家就给予补贴。到2005年11月底,全国渔船员的投保率达79.2%①,渔船投保率达42.4%。

2、政府给予农民保费和保险经营机构经营管理费补贴

在韩国,从2001年到2004年,政府为投保果树保险的农户提供50%的保费补贴,由于2004年的大灾,2005年的保费补贴达到62.2%。国库负担保险经营机构全部经营管理费用的比例逐年增加,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50%、70%、80%、90%、100%。财政补贴金额逐渐上升,分别为23亿韩币、86亿韩币、162亿韩币、378亿韩币、535亿韩币。2005年,韩国国库给予渔业保险的补贴为150亿元韩币,其中渔船员保险费为80亿元,渔船保险费15亿元,经营管理费的55亿元。

3、建立健全的运作体系

韩国的农业保险尽管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其依托的机构是韩国农业协同组合,这个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体系,在群众中有较深的根基。政府将农业保险业务委托给农协经营,不需要单独建立一个新机构,只是给农协增加一项新的业务内容,政府负担全部的经营管理费。通过近5年的运作,这项体制已经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韩国的渔业保险由水协中央会及其下属会员组合负责经营,既负责政策性保险的经营,又负责商业性保险的经营,两种保险单独立帐。

4、对无险的农户采取费用返还或其他优惠措施

为了保持农民投保的积极性,韩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对当不出险的情况,在下投保采取优惠费率制度。优惠费率的测算依据是果园前几年的赔付情况、不同的水果品种、防灾设施的配备情况等。在渔业保险上尚无这些优惠措施。

二、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做法

(一)立法支持农业保险

在农业保险的立法上,韩国除了《保险业法》外,于2001年制订了《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给予立法支持。农业保险经营也有专门的立法。而且这些法律在颁布以后仍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

在渔业保险的立法上,韩国国会于1962年颁布《水协法》,该法排除了《保险业法》对渔船保险的适用权,渔船保险不受其制约,从而排除了商业保险公司在渔业系统的竞争,为韩国渔船保险制度实施提供了政策的保证。2003年3月,韩国颁布《渔船员和渔船灾害补偿保险法》,对开展渔船保险业务进行全面规范,强制渔民加入保险,引导渔船加入保险。到2005年11月底,全国渔船员的投保率达79.2%①,渔船投保率达42.4%。

(二)明确政府补贴内容

韩国政府根据灾害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50%至62.2%的保费补贴,为保险经营机构提供100%的经营管理费补贴。对赔付率超过180%时,提供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补贴。韩国的渔船保险事业由政府出资补贴事业运营经费、提供再保险支持主导发起的,并且对“义务加入制”的渔民的保费由国库予以补贴。国家补贴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体现了渔船保险和商船相比要承担特殊的风险,也表明小型渔船船东独自承担保费有经济方面的困难,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渔船保险面临特殊风险的充分理解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与倾斜。

韩国政府对不满30吨的渔船员保险给予50%的保费补贴,对30-50吨的渔船员给予20%的保费补贴,对50-100吨的渔船员给予10%的保费补贴,对100吨以上的渔船员不给保费补贴。对不满20吨的渔船提供40%的保费补贴,对20吨以上的渔船投保不补贴。对这些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60%的补贴。体现了政府对渔民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以2005年为例,国库补贴了150亿韩币(约相当于12亿人民币),其中补贴渔船员保费80亿韩币,渔船保费15亿韩币,经营管理费55亿韩币。根据收取保费的情况,各种补贴分季度划到水协中央会的帐户。

(三)适时监管经营情况

政府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委托有关机构经营,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农业主管部门只组织有关部门对经营机构的农业保险经营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管,提高了政府效率。韩国是由农林部的构造政策课派人每年对全国农业协同组织的农业保险经营进行检查。在渔船保险的监管上,韩国渔船保险的监管工作由政策性保险审议委员会负担,委员会通过对水协中央会政策性渔业保险的经营情况进行审查,根据盈亏情况,确定下的保费率。具体监管事务由海洋水产部负责,每年在结算时,海洋水产部都派出专人到水协中央会审查有关业务。

(四)建立再保险体系

韩国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之初,并未建立国家再保险制度,只建立了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制度。但是一方面由于农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韩国农业保险运作时间不长,农业保险基金积累不多,基于这种考虑,政府建立了国家再保险制度。在一般的灾害年份里,农协负担25%的风险责任,商业保险公司负担75%的风险责任。在巨灾年份里,尤其是赔付率超过180%时,国家启动再保险基金,给予赔付兜底。

由于韩国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比较晚,其再保险工作尚在研究中,有关部门正在讨论有关再保险的方案。

[1] 本文中的农业保险包括种植业保险和畜牧业保险。渔业保险包括渔船保险、渔船员保险、养殖业保险。

① 渔民强制投保率不到100%的原因是因为有部分渔民没有出海所以没有投保。① 渔民强制投保率不到100%的原因是因为有部分渔民没有出海所以没有投保。

第四篇:巴西现代烟草农业启示

巴西现代烟草农业启示

日期:2007-12-25作者:常远程来源:南阳市政府

应环球(巴西)烟草公司(UNIVERSAL)和巴西烟农协会(AFUBRA)邀请,以南阳市副市长姚龙其为团长,由各重点产烟县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烟草生产考察团,于11月中旬到巴西烟草主产区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的桑塔·克鲁斯市(Santa Gruz)进行访问、考察和学习。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巴西烟草大田种植情况、机械化作业设备、烘烤设备及烤后烟叶外观品质,参观了普瑞铬(PREMIVM)烟叶复烤加工厂,听取了普瑞铬技术部人员关于巴西烟草生产概况、种植技术、烘烤技术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介绍;此外,考察团还访问了部分烟农,拜访了巴西烟农协会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受益匪浅。

一、巴西烟草生产概况

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东部,东临大西洋,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国土面积854.7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为世界第5大国家。巴西为联邦共和国,行政区划为28个州,下设县市,葡语是官方语言。巴西人口1.7亿,居拉美首位,世界第六位,其中,农业人口约占15%。巴西重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巴西经济的重要支柱(约占GDP的35%),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很强,是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大豆、咖啡、烟草、蔗糖、肉类等;小麦、大米依赖进口。

巴西幅员辽阔,土地宽广,自然条件优越,造就了烟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巴西全境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保护完好,土地肥沃,一般为沙壤土和沙土,有机质含量1%~3%,PH值5.0~6.3。烟区年降雨量2000毫米,烟草大田生产期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且分布均匀,全年平均气温为18.1℃,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21.8℃,最冷月(七月)平均气温15.3℃,全年基本无霜,无明显的寒冷冬季,适宜烟草生长的季节较长。

巴西烟草种植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三个州,约占总量的95%以上,他们是南大河州(又名里奥格兰德州)占50%,圣特卡塔琳娜州(SantaCatarina)占33%,巴哈那州(Parana)占13%。近年来,巴西烟草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2万公顷左右,总量约8.6亿公斤,涉及16万户家庭农场,其中,南大河州8万户、圣特卡塔琳娜州5.7户、巴哈那州2.3万户,户均种烟2.6公顷,平均单产2047公斤/公顷(136.5公斤/亩),烟叶每公斤售价4.56雷亚尔(约合人民币17.1元)。

巴西1969年开始出口烟叶,随着科技进步,烟叶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出口量也不断增加,1993年巴西烟叶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巴西烟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烟叶年出口量占世界烟叶贸易量的40%,占其总产量的80%,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欧洲、亚太、北美、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年出口额达18亿美元,烟叶出口是巴西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巴西烟草种植和经营全部由跨国烟草集团和私营烟草公司来运作,最大的五个公司分别为苏萨·克鲁兹(SOUZA CRUZ,英美烟草公司(BAT)所属)、环球(UNIV ERSAL)、德孟(DIMON)、大陆(TRANS—CONTINENTAL)和巴西联合烟草公司(ATC),五大公司占巴西烟叶交易量的80%以上。巴西境内有五家卷烟厂,苏萨·克鲁兹公司拥有两家,卷烟市场占有率81%,菲莫公司拥有一家,市场占有率7%,剩余为其它公司共用占有。

二、巴西现代烟草农业模式

巴西政府不直接参与烟草生产的组织管理,主要由烟草公司运作,烟农协会参与,实施“公司十农户”的管理模式。巴西的生产基础,我们与之不同;他们的运作模式,我们也与

之不同,但是他们在烟草生产中的许多做法和宝贵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种植布局实现规模化。巴西烟草规模化种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规模化。全国烟叶产量的95%以上集中在东南部的南大河州、圣特卡塔琳娜州和巴哈那州,这三个州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32%和13%。另一方面,生产规模化。目前,巴西烟草种植面积42万公顷左右,有16万户家庭农场,户均种烟2.6公顷(39亩),约占烟农平均拥有土地17.5公顷的15%,户均烟叶产量5320公斤,户均种烟收益2.4万巴币(折合人民币9.1万元)。烟草规模化种植的实施,使生产主体与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机结合,种烟收益实现了最大化。

(二)生产过程实现生态化。巴西政府、烟草公司和烟农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耕地用养结合的意识很强。一是鼓励烟农对耕地进行轮作。主要轮作方式有:烟草—玉米—牧草—烟草;烟草—大豆—牧草—烟草。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牧草常种的是ORS,可做饲料,也可作绿肥使用。二是推广免耕或少耕法。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翻动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增加土壤的覆盖和有机质的积累,减少土壤流失,涵养土壤水分;同时还可减少烟用劳力投入。三是大力倡导病虫害综合治理(IPM)。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各大烟草公司大力推广使用抗病品种和生物农药制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减少农药残留,提高烟叶的安全性。

(三)技术运用实现科学化。巴西烟草生产有一套先进技术和技术推广体系,如:在品种上,由苏萨·克鲁兹公司遗传育种中心、布菲金种子公司和德孟公司育种中心三家承担育种任务,围绕市场确定育种目标;种植品种多样化,满足市场对多种质量特点烟叶的需求;全面推广烤烟杂交种,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在育苗上,全部采用漂浮育苗技术。在施肥上,一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烟草公司对栽烟土壤每3年免费监测一次,每4公顷取一个土样,并建立土壤信息档案,跟踪土壤肥力变化,及时调整施肥量;科研部门根据烟株营养需求和需肥规律提出施肥方案,所需肥料由厂家生产专用肥料直接供应。此外,大田移栽、田间管理、采收与烘烤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GAP),以保证烟草整体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田间操作实现机械化。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人工费用),巴西在烟草生产上,注重作业机具的创新、研发和推广。目前,在耕作、管理、烘烤等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我们在考察参观中亲眼看到生产上使用的起垄施肥机、移栽器(机)、绑烟上竿缝纫机、简易的托盘剪叶器、剪叶机等,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烤房上安装的温湿度自动报警器和恒温自动控制装置等,准确调整和控制炕房内的温湿度,保证了烘烤质量。

(五)组织模式实现社会化。一是发挥烟农协会的核心作用。巴西烟农协会是国际烟农协会的成员之一,是由烟农自发成立的社会性民间组织,目前已有90%的烟农入会。烟农协会代表烟农与烟草公司共同商定烟叶收购价格,协调解决烟农与烟草公司之间的烟叶等级争议和合同纠纷等;给烟农提供灾害保险,为遇到重大困难的烟农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向烟农提供优质廉价的物资供应,如化肥、农药、农具等;进行烟草生产成本调查,协调烟农意见,代表烟农利益参与有关事务。二是发挥烟叶价格的杠杆作用。每年在烟叶收购价格谈判前,烟农协会、烟草贸易协会(代表烟草公司利益,现成员由14家烟草公司组成)双方都要独立进行烟草生产成本调查,调查是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测算出平均生产成本和平均边际利润,在此基础上,双方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协商制定新的烟叶收购价格。这样比较好地兼顾了双方利益,一方面,烟农可以获得比种植其它作物高几倍的收益,使烟农有种烟积极性,并愿意按照烟草公司要求提高种植水平和烟叶质量;另一方面,巴西烟叶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质量的竞争优势,使烟草经销商获得丰厚的经营利润,可以说价格机制是烟农和烟草公司双赢的结果。三是发挥产购合同的约束作用。巴西各个烟草公司每年都根据国外烟叶市场需求和烟叶库存量,拟订下年生产计划,包括种植面积、产量指标、质量指标及生产技术,把任务分解到各个产区,然后再分别落实到农户,烟草公司直接与烟农签订产购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公司根据农户的土地、劳力、烤房设施和技术水平,选择签约农户;农户则根据服务质量和技术指导水平选择签约公司,实施双向选择,提高合同的执行质量。烟农按合同规定和技术要求种植烟草,烟草公司必须依级按价收购烟叶。个别合同纠纷由烟农协会及时帮助调解,很少进入法律程序。

(六)公司服务实现全程化。巴西几大烟草公司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合作主要表现在协调统一烟叶收购价格和公共社会事务处理上,竞争主要表现在为烟农提供优质生产技术服务和廉价生产物资供应、烟叶加工与贮存技术、国际市场的推销能力三个方面。特别是对烟农的服务,各自发挥优势,打好服务品牌,在烟草生产期间,烟草公司为烟农提供全过程的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和信贷支持服务。如,向烟农无偿提供烟苗或种子;以低廉优惠价格向烟农提供充足适宜的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物资贷款待烟叶收购时扣回;为烟农提供无偿烟草栽培、采烤、分级以及化学用品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为烟农提供季节性的无息或低息生产贷款,在烟农交售烟叶时扣还;为烟农在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烟叶收购时,由烟草公司租用卡车约时上门,免费运走烟农分级后的烟叶,为烟农售烟提供方便等等。

(七)保障机制实现多元化。巴西为了有相对稳定的种烟农户、相对稳定的种植规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烟草生产保障体系,以解决烟农后顾之忧,除上面提到过的烟草公司在物资供应、资金信贷、无偿服务等方面外,巴西还健全了技术推广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具有完备的技术推广体系。烟草公司每个技术包干负责100~150户烟农,总面积约340公顷,包括与农户签订合同,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措施落实。技术人员每年要访问每个农户6次以上,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并取得农户的签名承认,烟农有问题可随时电话联系,对技术人员服务不满的,可向公司投诉;烟草公司还派出巡视员监督技术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年对烟农培训2~3次,并召开技术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提高烟农技能。其次,具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烟草生产风险大(主要是冰雹袭击、炕房火灾等),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巴西烟草保险是由烟农协会承担,烟农按当年种烟收入的1/30交纳保险费,如因自然灾害遭受绝收损失,烟农每株烟可获得相当于60克BO1(上部一级)烟叶价值的赔偿。如当年受灾害损失,则烟农在第二年只须交50%的保险费。其三,具有多项的辅助保障措施。如,烟农人身伤亡保险、养老保险等。为培育职业烟农,烟农交纳烟叶交易额的2%作为养老基金,60岁之后便可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彻底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此外,由于巴西通货膨胀率高,烟草公司还为烟农提供一些通货膨胀补贴,减少烟农的损失。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此次巴西之行,通过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深入思考,使我们对巴西现代烟草农业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多的收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进烟区的做法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先进烟区的今天昭示着我们的明天,结合南阳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种植布局,探索规模生产路子。巴西烟草种植相对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使得资源要素与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而我们的烟区具有区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不够,使知识、资金、自然资源很难实现优化配置,使得烟区、烟农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要适应烟草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调整种植区域,使烟草种植向烟农素质高、烟叶质量好、生产水平高的产区集中,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建好基本烟田。根据南阳市烟草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规划,全市建立基本烟田50万亩,各县市、乡镇要依据本地烟草产业的发展规划,确立好基本烟田,并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二是搞好土地流转。在烟草生产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形势下,县市、乡镇政府要发挥好烟草生产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基本烟田区域内,搞好土地流转的各种形式探索,尽快培育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户,提高烟草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形成准农场化规模生产方式。

(二)实施管理创新,探索“公司+农户”经营路子。巴西“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农业根据工业需求,生产高质量的烟叶,商业给农业以物资、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烟叶生产量、烟叶质量、技术措施、扶持办法等各项条款以合同形式签订下来,由烟农协会监督执行,双方都能遵守执行,改变了单纯的买卖关系,烟农得到了实惠,烟草公司得到符合需要的优质烟叶,是名符其实的“订单农业”,实现了双赢。目前,应在国家烟草专卖体制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烟草生产路子,使烟草公司与烟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烟草公司为烟农提供全程服务,烟农按烟草公司要求进行生产,并建立对烟农信用和等级考评机制;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引导、扶持烟农成立烟农合作社,推行烟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形成烟草公司联合作社,合作社带烟农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完善烟叶产购合同,建立起烟农与烟草公司依靠合同联结起来的紧密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计划种植,合同收购。

(三)依靠科技创新,探索质量特色路子。巴西烟叶多年来出口量稳居世界之首,主要原因是烟叶质量好而稳定,且能生产出具有不同质量特点的烟叶,满足市场需求,这除了自然因素外,一个主要的根源是,巴西把科技的综合运用贯穿于烟草生产的全过程。受此启发,南阳烟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大力开展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工作,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理论成果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浓香型特色烟叶品牌,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产研相结合。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科研单位良好的人力、科技资源作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后盾。其次,要研发做孵化。组建并充实本地技术中心的软硬设施,立足自我,自主创新,搞好烟田连作障碍因素与对策、水资源利用与调控、提高烟叶产质、先进烘烤工艺等项目研发,突破南阳烟草发展的“瓶颈”制约,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与成果储备。其三,要推广促发展。搜集、筛选、组装、集成、示范、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实施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GAP),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速度。如漂浮育苗、土壤改良、合理施肥、科学采烤等,把科技对生产的贡献份额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四,要培训提素质。建立“金字塔”型的培训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责任和考核,彻底解决烟农素质偏低、技术应用不到位的问题。

(四)实施专业分工,探索减工节本路子。针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烟草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和烟草生产组织形式深刻变化的现实处境,必须不断改进烟草生产方式,紧跟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要求,积极试点推广机械化作业机具的运用,推进生产手段由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作业转变,引进和开发适合我市实情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并以此为基础组建机械化服务队伍,彻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对于烟用农机具的购置可实行农机部门和烟草部门共同补贴办法,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集中安排、单机核算。同时,鉴于目前我市烟草生产从育苗到烘烤的各个环节,都是千家万户分开进行,不仅增加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更不利于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型。要探索烟草生产方式由以分散经营为主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学习借鉴巴西等先进烟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扩大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比例,推行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推广专业化烘烤服务。

(五)注重环境保护,探索持续发展路子。目前,我市烟区土壤地力普遍下降,有机质含量偏低,加之掠夺性开发经营,造成烟叶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浓香型烟叶特色不明显。巴西在培肥地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尝试。为此,要引进抗病品种,从品种上解决病害问题,特别是病毒病、根茎类病害;要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解决化肥烟问题;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土壤免耕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烟田生态环境;要全面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倡生物、农业和物

理措施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降低农残;要强力推行合理轮作模式和保护栽培措施的落实。

(六)健全保障机制,探索降低风险路子。烟草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弱质产业,烟农种烟承受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特别是今年烟草生产遭遇的前旱、中病、后涝等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地方烟叶绝收,烟农损失残重。因此,要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烟草生产风险基金,资金来源由政府、烟草公司和烟农共同出资,由县市集中管理,专款专用,对冰雹、洪涝、干旱、病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烟叶绝收或重大损失的烟农进行一定的救助,稳定烟农种烟情绪;同时,对长期种烟的职业烟农,建立社会养老和医保机制,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借助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者来实现的。本文讨论了美国、日本和西欧三种农业现代化模式,结合对我国资源禀赋、科技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等来实现。

(中经评论·北京)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地说,主要是由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则多投入劳动力,充分利用土地以提高单产水平。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现代化可分为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指在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措施还有: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等正好相反,人多地少,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土地和机械替代人力无利可图,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突出特点就是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化肥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化肥价格稳定下降,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之后生物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为日本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不断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土地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日本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同时,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广泛采用小型农用机械,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有效地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

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成功,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的科技推广制度。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生物、化学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迈过小型农业机械对土地精耕细作,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类似国家树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典型。

(三)西欧模式

西欧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同时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得到提高,典型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英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首先在立法方面,英国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在此后30年里,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类农牧产品(如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补贴。同时,政府制订政策促进农业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订了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愿意合并的小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愿意放弃农业经营的小农场主可获得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或领取终生养老金。政府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英国每一个地区都设有不同类型的信贷机构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它们以土地或房屋为担保,对购买或改良农田进行农场建筑等提供贷款;购买农业机械和农场建筑物的农民可以使用短、中、长期贷款等三种形式。

法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和农场经营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给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法国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法国的法律规定了土地的“不可分割”原则,即农场主的土地不得由一个以上的子女继承。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的措施,国家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整治后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政府支持中农的目的是促使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离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国家的直接干预,控制了土地的收购和转卖,改善了农场结构。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科研与教育推广事业、提供农业信贷、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服务活动等。同时法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教育、职业培训、开发研究和技术在内的农业智力投资。根据法国规定,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学历的“农业技师证书”持有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鼓励土地适当集中,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目前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尽管这与美国、日本农业生产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农业经营形式,但是,我国家庭经

营规模太小。因此我们可借鉴美国、日本经验,通过土地的有偿流转,促进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即政府通过补偿和培训方式鼓励农民到城市谋生,允许和鼓励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将土地转包或转给当地农民并收取一定的转包费或租金作为补偿,或者将土地入股获取收益。同时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措施,鼓励土地适当集中和农民之间的联合经营,特别是父子和兄弟之间的联合经营,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借鉴法国经验,组建土地整治公司,将低产田和荒芜的土地集中成片,整治成标准农场后出租给有经营能力和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扶持发展国有的农用工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和农户所使用的农机具的自动化、智能化,要采取两种模式,面对组织联合经营的大型农场应借鉴美国模式发展大型现代化农机具。开发和生产适应家庭小规模生产的小型、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乡村道路、农电、农田排灌和农业市场等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二)发展农业科技,完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体系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一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一类和二类耕地只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中低产田则占到80%左右。而且,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保护和改良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三)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农民职业化

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的高素质并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80%是初中和小学文化,未进行全面培训,先进科学技术掌握不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开发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首先应建立包括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法律等手段确保农民职业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其次对从事农业经营者提出一定的资格要求。借鉴法国经验,通过制订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建立一套农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鉴定。同时可建立和完善农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组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外部注入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工业的支持和城市的带动,在农民身份化规定下,非农出身的人难以进入农业产业,意味着农业对工业和城市资源的拒斥,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将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因此政府应特别关爱农民,使农民与市民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农民与其他职业者一样享有进入和退出自由。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相当重要,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②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农民职业化尤为重要。

(农业经济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汉慧,邓 璇)

下载巴西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西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大全

    日本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利 王影( 中国民生银行长春分行吉林长春 130041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日本是世界上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比较......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范文)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百度百科中,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芬兰66.7%,日本64.2%,韩国61%,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9%,印度23%,中国......

    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先进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设施农业”是“设施”和“农业”的组合,设施指可以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环境的系统,它由简易塑料大棚、温设施农业成为新世纪我......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作者:张页维 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但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5篇)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

    农业保险:安徽经验与内蒙古发展之路

    余 雯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保险的大力发展,对于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保证农业和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我国农业......

    新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张慧祯,林裕宏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台湾精致农业逐渐显现出旺盛的生命......

    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了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也随之提高,消费者对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