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王怀伟2011年9月22日晨2点于昆山)
昆山概况 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东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西邻苏州市区22公里,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县设市,总面积921平方公里,总人口164.7万其中户籍人口73万,现辖10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5000多个,合同外资330亿美元,实际到位23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63个。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8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地区之一,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2010年昆山GDP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0.28亿元,成为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2010年贵州省GDP为4593.97亿元,遵义市为908.76亿元);GDP总量一度超过海南2052亿元、宁夏1643亿元、青海1350亿元、西藏507亿元四省。财政总收入达到48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1亿元。目前,昆山外向型经济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21.2亿美元。昆山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特别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昆山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
昆山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农转工”。1983年1月,中央1号文件支持发展社队企业。昆山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抓住
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1984年8月在县城东南自费开辟工业新区,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镇工业崛起的“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90年代初期--“内转外”。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昆山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8年于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市逐步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发展乡镇工业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低转高”。在发展方式上由依赖土地资源外延扩张型向依靠科技进步为内涵的提高型转变;在载体功能上,由布局分散平面型向园区集中立体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粗放低端型向精致高端型转变。实现整体发展水平“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首位。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昆山率先推出转变发展方式,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催生了一批以服务外包、商业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目前,花桥国际商务城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展示和商贸服务4大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省惟一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被列为首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已累计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300多个,其中较具规模的项目120个,总投资超过450亿元。昆山经验
“昆山之路 ”(自费建设开发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初昆山不在其内。而昆山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仿效江苏南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独辟蹊径,于1984年8
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自己规划、自筹资金、自费兴建中国第一个占地3.75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常常以“14+1”的身份参加全国开发区有关会议。尔后由于昆山的同志年复一年的努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延伸发展的昆山之路,终于在1992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批开发区。注:(自费资金来源“四个一点”。即用财政借一点、银行贷一点、开发费收一点、公用设施单位支持一点。)
依托上海:80年代中期,昆山以上海为依托,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使经济高速度发展。当时,一些轻工业没有发展余地,材料、产品难以堆放,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到制约,昆山抢抓机遇,吸引大批上海企业入住。例如,韩培信(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在昆山发展的起步中讲到:“当时(80年代中期),昆山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四面出击,主动寻找联营伙伴。他们看中了上海金星电视的名气,就千方百计和上海金星厂攀“亲家”,促使金星厂到开发区落户,办分厂。昆山给了极其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人家:让上海人当合营厂厂长,给金星厂一次性技术转让费15万元,生产每台黑白电视机再给商标费11元。该联营协议1985年春达成,5月就破土动工,厂房尚在建设,就开始培训职工,并借别人厂房试生产。10月主厂房建成时,第一批质量合格的“金星”黑白电视机在8月就已出厂了。至当年年底,共生产了电视机21570台,实现销售收入862.9万元,盈利73.6万元,做到了当年谈判,当年土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昆山和上海,就像深圳和香港、广州的关系。深圳依托香港创造了深圳奇迹,昆山依托上海成为第二个“深圳”,并一度被认为是上海的“殖民地”,就连当地居民都这样说到“我们到苏州去苏州人说我们是上海人,我们到上海去上海人说我们是苏州人”。
人脉连接(台商落户):台商落户昆山,早期是靠人脉,熟人之间相互介绍,后来发展起来了,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才发生主要作用。南京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长眠的地方,也是原国民政府所在地,在两岸关系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台湾民众对南京以及江苏有着很深的情结。1990年10月,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投资200万美元。由于企业办得兴旺发达,4年时间,顺昌的这位老板又引进外资,兴办了顺发、顺隆、顺裕等7家台资企业,形成了“顺”字集团,总投资达到4000多万美元。1991年,台湾楠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建立了沪士电子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900万美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生产高科技的多层线路板,当时是国际著名的产品。“沪士电子”的到来,开启了昆山“以大引大”,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阶段。很快,通过“楠梓电子”老板的介绍,以生产捷安特自行车闻名全球的台湾巨大机械公司的董事长就到长三角地区考察。捷安特自行车在台湾是最好的品牌了。
制胜法宝(优质服务): 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形势喜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外资闻风而至。不过,浦东建设开发的起点和进入门槛比较高,台湾的传统制造业还不是浦东的优先考虑企业,当时浦东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也不到位。巨大机械公司就开始在上海周边地区寻找投资机会。昆山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优质的服务,主动热情的态度、极高的办事效率赢得了“捷安特”在昆山落户。巨大机械公司在昆山独资兴办了捷安特自行车有限公司。第一年就生产了十几万辆自行车。刚好遇上美国反倾销,最后通过江苏省委政府沟通协商,并帮助其解决了出口困难。“捷安特”办得非常成功,带动了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自行车生产。在它的周围,集聚了数百家为其配套的轮胎、车轴、齿轮等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在苏南苏北,与“捷安特”有配套关系的乡镇企业有二三十家。“捷安特”成为了台资企业的一个成功榜样。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一次记者会上这样说道:“从企业第一次踏入昆山,我们就有一帮人在跟着企业做服务——企业开工建设时,我们帮着完成消防验收;开业投产后,我们帮着进行企业招工、人员培训;我们会定期组织召开台资、韩资等企业联谊会;还有坚持了10年、每2到3个月召开一次的政策解读沙龙„„”。
超前规划(富规划、穷开发):“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少花钱,多办事。“既不搞“圈地运动”,也不搞遍地开花,而是本着基建施工到哪儿,土地征用到哪儿,需要多少用多少,开发一片成一片的原则,量力而行,逐步延伸。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产业是支撑,创新是根本。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昆山人不会忘记:十几年前,市政府每天派谴人员在上海虹桥机场大厅“守株待兔”,“拦截”国际航班的旅客,盛邀到昆山考察。“离上海市中心55公里,到虹桥机场40分钟。”这是昆山人重复无数遍的开场白。一张张利嘴,一副副笑脸,一个个机灵的脑袋瓜儿。地之利,被昆山人用到极致。一届届领导班子,在感情与理智中侃“晕”了外商。昆山人更不会忘记:在实行自费建设开发区之初,昆山市委、市政府将筹集的50万开发费用是这样解决的,一是花25万用于虹桥机场做了一个广告牌,并自命为昆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到中国来投资的外商到昆山投资,二是花25万在香港电视台做宣传,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昆山市政府每年都要选派几十名年轻干部到台湾、欧美学习、考察,并将招商
引资主攻方向转到日本、欧美国家。
昆山经济得以神话般的快速发展,是与其人才、区位、政策、国内外发展环境、历史发展机遇密不可分的,是自身艰苦奋斗和外部环境相加的综合产物,不是一个地区能简单照搬就能实现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如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自我、留住企业的精神,如何科学定位、顺势而为的胆识和气魄。昆山发展中也有其不足之处:
昆山发展给九坝发展带来的启示(此为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九坝历史以来是一个纯农业乡镇,近年来,重庆人夏季避暑的到来给九坝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强抓西部经济火车头的历史机遇,九坝当前应“明确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推动发展动力”。从而在这历史发展中强抓机遇、顺势而动、推动九坝经济社会快速高效永久性发展。
一是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
二是以工业发展为突破口。
三是以发展品牌农业为方向。
第二篇:昆山经验
关于远学昆山市近学水磨沟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的通知
2010-10-21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组织部、统战部、政府民政局,各地、州、市党委组织部、统战部、政府(行署)民政局,自治区党委各部、委、办,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人民团体、大专院校政治(组织人事)处,自治区大中型企业、中央驻疆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
2009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687期“昆山市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为有位”一文上批示:在非公有制经济占总量98%的昆山,理直气壮地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抓党组织组建,从“门难进”到实现“全覆盖”的党建工作经验很好。特别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多样化的实际,采取四种(规范式、过渡式、挂靠式、起步式)不同的组建形式,实现“支部建在企业”的要求值得推广。在党组织建立之后,从“有为”到“有位”,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出“一个党组织稳定一家企业”的要求,较好地发挥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事实证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请总结推广。
今年6月,自治区部署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百日集中组建”活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党委高度重视,推进有力,党组织组建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10月11日,自治区召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议,水磨沟区党委介绍经验,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勇同志予以充分肯定。
通过开展“百日集中组建”活动,各地新建了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同时也存在组建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为贯彻落实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政厅党组决定,命名水磨沟区为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示范单位;在全区开展远学昆山市、近学水磨沟活动。现将水磨沟区《全力扩大组织覆盖 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经验材料印发各地各单位学习借鉴。
远学昆山市、近学水磨沟,就是要真正解放思想,理直气壮地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就是要转变观念,真正从根本上、动力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就是要导向鲜明,像抓开放型经济一样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就是要齐抓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主管部门指导、相关部门配合、各方面支持的工作格局;就是要强化保障,把配强力量、经费支持、设施配套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统战部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党组
2010年10月18日
全力扩大组织覆盖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中共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委员会
水磨沟区是乌鲁木齐市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64.6%,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仅为0.16%,党的组织和工作无法有效覆盖,制约了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百日集中组建”活动开展以来,水磨沟区党委紧紧抓住有利契机,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作为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组织掌控力的重要抓手,采取“边建立边规范、先覆盖后规范、先联建后单建”的工作方法,运用行业统建、市场合建、楼宇共建、园区联建、社区同建等形式抓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抓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力。一是完善领导机制。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组织、统战、企业工委、工商联、民政、教育、卫生、司法、工商、劳动保障以及工、青、妇等单位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下拨100万元党建创新专项经费,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区委制定出台有关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程序、登记备案制度和工作手册,确保组建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二是完善协调机制。按照“谁管理谁组建、谁组建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战、企业工委、工商联、教育、卫生、司法、民政、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单位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单位分工,统战部门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区直企业工委负责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工商联负责会员单位党建工作;教育、卫生、司法、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本行业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负责区域内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商务楼宇、工业园区、大型市场等党建工作;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按照职责跟进指导,加强配套组织建设,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是完善指导机制。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列入相关职能部门党建目标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检查考核,责任落实到人,实行工作进展日报制,督促各部门、单位把组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建立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下基层单位月指导,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主任周督导,基层办干部分片包干基层单位日联系的督查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实地走访调查,及时分析研判、讨论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指导解决组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街道社区等单位结合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做到党员人数、业主、出资人情况、经营情况、组织建设情况“五必清”。区委还明确党建工作指导员和选派党员干部的相关工作职责。
二、抓板块,构建区域化组织架构。一是抓牢行业党建板块。采取单独建立党支部或联合建立党支部的方式,把党的组织建在教育、司法、民政、劳动保障等领域新社会组织中,隶属各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并由所在区域的街道社区党组织协管。对党员人数达到3人的单独组建;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先联合组建,待条件成熟再分别单独组建;对联合后党员人数仍不足3人的,从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选派党员干部进驻组建,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主管部门成立党小组,并选派党建指导员帮助开展党的工作。目前,全区已在57家民办教育机构、160家民营医疗机构、12家法律服务所、5家老年公寓、3家劳动就业培训机构等237家新社会组织中通过行业统建建立了党组织。二是积极拓展市场、楼宇党建板块。通过召开座谈会、发送《公开信》,广泛宣传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性,鼓励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市场、楼宇,纳入市场、楼宇联合党支部统一管理和服务。依托街道社区、市场管理单位、楼宇物业公司分别在华凌、红山、王家梁等大型市场以及城建大厦、温州大厦、腾飞大厦等
商务楼宇,通过市场合建、楼宇共建,建立联合支部和流动党员服务站,党组织覆盖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8727家、11200人。三是整合园区党建板块。深入工业园区企业实地走访调研,通过恳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掌握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党员、员工等各类人员的思想状况,结合工业园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分散、多数企业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园区内各类党建资源,建立工业园区联合党支部,隶属所在区域的七道湾街道党工委管理,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备,专项负责园区企业党建工作,按片区设置3个联合党小组,将75名党员纳入管理,使党组织覆盖到园区内425家企业和8000余名从业人员。四是强化社区党建板块。通过“社区同建”,将31个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总支或党委,下设33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联合党支部;加强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1509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群团组织,其中华祥社区成立社区商会,新希望社区成立社区妇代会;在个体商户中成立十户联保互助小组280个,将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紧紧团结到社区党组织周围,确保每个商业经营网点都纳入社区党组织管控范围。对党员流动性大的建筑工地,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建立2个临时党支部,依托社区党组织管理。
三、抓推进,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全力扩大组织覆盖。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并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已在10377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由0.16%上升到82.71%。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955家,已在2413家建立党组织,规模以上全覆盖,规模以下覆盖率81.49%;个体工商户9354家,已在7731家建立联合党组织,覆盖率达82.65%;新社会组织238 家,已在237家建立党组织。二是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百日集中组建”活动中下拨专项工作经费共计25万元,对成功组建社区商会、社区联合工会、成立社区妇代会,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群团组织建设的,每个社区支持2-3万元的活动启动资金;向95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1300余名党员发送价值8万余元的党旗、党徽、党章、党务工作书籍、党员责任岗位牌;培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街道社区党务专干200多人次。三是抓好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着力选好配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将69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选配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选派街道、社区优秀党员干部兼任党组织书记。目前,已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下派党建指导员95名、选派党员干部27名。以“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为实践载体,要求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先锋。华祥社区商会中的怡林酒店、天山湟朝大酒店、橄榄市场三家单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率先成为“星级党员示范点”;美皇沐足、天山湟朝大酒店、动力网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成立再就业见习基地,解决了45名社区大中专毕业生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落实维护稳定的重要职责,组建应急治保队看家护院,协助街道社区党组织做好区域维稳工作;自发组建了多个特色便民服务队。如爱德华医院党支部开展“防病治病党员先行”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居民小区开展义诊。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党组织开展党员责任岗、党员奉献日等多项主题实践活动。93名“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主动亮出身份,98名从业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昆山市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是大胆地探索。江苏省昆山市历届市委“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非公经济党建”,加强领导和指导,努力在新领域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具体体现为“三个四”。
做到“四个同步”。如何从源头上保证党组织的覆盖面?昆山确立了“四同步”原则,即审批非公项目与党组织设置同步提出,筹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派党组织书记同步考虑,招收企业员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
建立“四种模式”。如何解决传统党建模式与非公企业产权多元化的矛盾?昆山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企业党组织,根据党员人数不同,采用四种模式,提高组建率,扩大覆盖面。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采取“规范式”模式,及时组建独立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对只有2名党员的企业,采取“过渡式”模式,充实党建工作指导员,组建过渡性党支部;对仅有1名党员的,采取“挂靠式”模式,把党员挂靠在邻近的党组织,通过党建指导员联系协调;对于暂时没有党员的非公经济组织,采取“起步式”模式,由党建指导员深入企业职工中,将入党积极分子纳入邻近企业党组织发展。
依靠“四股力量”。如何发挥职能部门优势搞组建?昆山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工会、工商、社团等四股力量的合力作用。昆山首创“党群工作一体化”模式,以党(委)工(会)共建为契机,整合党工部门资源,互动互促,共融共建。如今,昆山已建起1721家非公经济党组织,党建覆盖率和应建已建率均为100%。
二是执著地建设。昆山以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在最富生机的领域,着力构建最富活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了非公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齐头并进、和谐共赢。推进党建活动规范化。抓基本队伍,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鼓励引导他们履行好党组织书记和管理骨干“双重职责”,抓基本阵地。在非公经济组织相对集中区域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在较大规模企业中开辟党群俱乐部和“网上党员之家”,抓基本制度。依托企业工会,建立健全党内选举、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和请示汇报制度,设立特别意见箱,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抓基本活动。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广泛开展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党支部为党员、党员为员工“三级联动服务”活动,通过上级党组织“公转”带动企业党组织“自转”。
推进队伍建设职业化。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干部职业化管理新机制。创新民主选举制度,通过“公推直选”,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实行市场化选派,通过与企业协商,选派党员进企业担任党务干部,逐步推行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一肩挑制度;实行专业化培训;实行民主化管理。
推进保障体系制度化。建立保障体系。市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基层党建专项经费,各镇按照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列支专项活动经费,保障党组织活动进企业,保障党务活动开展。建立激励体系,设立权益保障基金,2010年起,向优秀党工干部发放退休补贴金。建立 “多维”考核机制,尤其注重听取员工和业主对党务干部的评价意见。
三是优质地服务。昆山坚持把党的政治要求、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党员的个人追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行“党建影响力工程”,使党建工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在争先创优中扩大影响力。广泛开展“党建示范点”、“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引路,提升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在业主和员工中的影响力。
在深化服务中扩大影响力。以“三级联动服务”活动为载体,凝聚党群力量,共促企业发展。
在推动发展中扩大影响力。广泛开展关键岗位、困难面前、科技攻关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无次品、无违章“三有三无”主题教育。
四是主动地作为。昆山积极探索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方式,做到企业党组织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努力实现组织资源向发展资源转化、组织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组织活力向发展活力转化,形成危中奋进、共克时艰的合力。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昆山开展“百千万促发展”主题活动。即百家部门联企业,同舟共济促发展;千名书记上讲坛,坚定信心促发展;万名党员万面旗,岗位争先促发展。切实有效的党建工作,使广大企业主普遍感到党组织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急难险重任务的依靠力量。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昆山市先后出台了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健康发展的7项政策措施,今年又安排9.4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依托企业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昆山提出了“一个党组织稳定一家企业”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劳资纠纷预警调处机制,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对企业动态做到了“第一个知晓、第一时间参与”,成为联系沟通企业的第一桥梁、矛盾化解的第一方阵。
第三篇:汲取新昆山经验 助推科学化发展
汲取新昆山经验 助推科学化发展
凉水河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成 坤
近期,在江苏省昆山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专题研讨班上,我们多角度学习考察了昆山市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昆山人以“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和“开放、融和、创新、卓越”的执政智慧,把一个县级市打造成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昆山思想解放的深度、开放创新的力度、发展变化的速度令人惊叹,令人振奋,更令人深思。
一、昆山之行印象
1、强——综合实力强。30年前,昆山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在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五次大跨越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取得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态。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25亿元,工业总产值8520.5亿元,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65.7亿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0.3亿元,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百强县市”第一名。
2、美——生态环境美。在昆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路旁、村边入目的都是花草绿地、小栖坪径,见不到乱搭乱建、杂物垃圾。所有道路都平顺贯畅,标线清晰,左右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3000亩的阳澄湖湿地公园风光旖旎,身在其中,心境荡然。昆山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创建“绿色昆山”,全市每年万元GDP能耗削减4%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6.1%,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0万平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5%,优美的人均环境,使昆山先后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3、和——和美又和顺。昆山交通四通八达,有沪宁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数达10.8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仅40分钟车程,京沪高铁穿城而过,沪宁高铁在昆山设有三个站,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昆山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引进项目是恩人、投资老板是亲人、招商引资出能人、影响招商是罪人”的共识,对企业实行从项目引进到报批的“一条龙”服务、从项目建设到投产的“宾馆式”服务、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契约式”服务。昆山深入开展“平安昆山”和“法制昆山”创建工作,努力打造国际现代产业、中国和谐幸福、江南人文宜居“三大名城”,群众满意率提高到95%以上。
4、尖——科技人才尖。作为县级市的昆山,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开发区。为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昆山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以财政支出的6%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累计引进“两院”院士15人、“长江学者”7人、外籍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1000余人,有59位国家“千人计划”、43位省高层次“双创”人才在昆山创业。
5、好——社会和谐好。昆山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把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通过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帮扶带动富民八项举措及八个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围绕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的难点焦点,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和利益协调,不断把“和谐昆山”建设推向新的境界。
二、昆山之行收获
1、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昆山人的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甘落后的昆山人(当时经济总量位于苏州第八位)在全国建设第一个自费经济开发区,九十年代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国家级开发区,本世纪初率先在全国建设第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花桥国际商务城”省级开发区。昆山人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坚持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更大范围地集聚创新核心要素,努力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创业城市。“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成别人所未成”,成就了昆山的过去和现在,也必将影响昆山之未来。
2、因地制宜、定位准确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昆山地处沿海、紧临上海,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实施开放带动是昆山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发展特色的理性选择。多年来,昆山坚持把外向带动作为发展主战略,从自费创办昆山开发区以来,这一主战略始终没变,而且其内涵更在不断深化、丰富。在以利用外资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初期,昆山明确提出了“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的理念,作出“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形成了以开发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在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的开放性经济时期,昆山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外向配套,促进民营经济迅速起步,形成了内外资经济竞相发展的局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开始向高端环节推进,昆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探索扩大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将昆山的开发优势转为创新优势,将先进制造业优势转化为现代服务业优势,形成经济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3、环保优先、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要求,是昆山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核心思想。20世纪80年代,昆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90年代在开发建设中,又提出了“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的发展理念,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征途中,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优先才能实现率先”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昆山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臵、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最终形成现在的“城亦乡、乡亦城”的良好格局。
4、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干群队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昆山的发展,固然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但更重要的却是昆山人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团结一心的人为精神,是广大干群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发展机遇的结果。二十多年来,昆山人历届党政领导按照“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十二字方针,大力弘扬“敢于突破、敢于争取、敢于负责”的“三敢”精神,践行“5+2”、“白+黑”的工作方法,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扎实工作,分秒必争地去“抢”,有胆有识地去“闯”,一步一个台阶地去“干”。昆山人敢于担当,对每项工作、每项任务,都落实到单位、到个人,明确责任抓落实,不推诿扯皮,不争名夺利,踏踏实实,努力推进工作大干、快干、干好,终于实现了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昆山之行思考
1、坚定不移的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凉水河镇地处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特殊的地理位臵不适宜大批引进工业企业。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唯有坚定不移的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和“江北百里生态农业走廊”建设为契机,按照既定的“一区两带”产业布局,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镇的主线,凉水河镇将整合集中力量,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巩固提升柑橘、水产、畜禽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建设更多的标准化柑橘精品园,进一步提升柑橘品质,努力实现柑橘由鲜销向精细加工转变,尤其要进一步延伸柑橘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柑橘深加工企业,提高柑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广库周精养鱼池、套箱生态养殖等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的“二次创业”,建设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大力倡导“果、草、鸡”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鼓励畜禽养殖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二是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块头。发挥紧邻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农业设施和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有机蔬菜和苗圃基地;发挥紧邻库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在丹郧路、环库路及库岸沿线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切实发挥庭院经济作用;培植发展好核桃、中药材等特色后续产业,加快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流转,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三是要突出抓好专业组织联动。多渠道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农业,逐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专业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新型生产经营队伍。要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规范订单农业发展,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多层次开展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对接活动,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
四是加大科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作用,提高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办或与科研机构合作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要大力推动先进技术落地,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抓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带头人。
2、坚定不移的保护好生态环境,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要以“库周环境整治”和“江北特色城镇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生态示范镇。加强库区水质保护,加大集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农村养殖污染整治,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态富民家园示范村,配套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采取封山育林、栽植人工林、保护天然林等措施,不断增加全镇的森林覆盖面积和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深入推进耕地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控、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要进一步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区为目标,充分发挥库岸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好以小太平洋景区、“江口桔乡”、路亚钓鱼基地、房车营地、白龙观景区等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努力实现凉水河镇的旅游资源与武当山、太极侠景区对接,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凉水河镇的战略性的新型产业。
3、坚定不移的推行全域城镇化建设战略。凉水河镇作为丹江口城区的规划范围,又有环库路、丹郧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应大力推行全域城镇化建设战略,努力打造好“丹江口城区后花园”。
一是加快编制完善各项规划。2008年,凉水河镇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十堰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修编,经过5年的建设,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新一轮的规划,要坚持“依据一部法、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指导思想,确保规划一次性到位、分步骤实施,20年不落后。
二是大力打造集镇精品工程。要进一步拉大集镇框架,往东要与小太平洋景区建设对接,打造具有白龙泉水乡风格的新集镇;往北要以寨山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老集镇路面刷黑和绿化、亮化、香化、净化等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寨山公园建设步伐,努力形成以“大寨山公园”为核心的生态老集镇;往西要与太极侠景区建设对接,往东要与丹江口城区建设相结合。继续实施集镇环境卫生“三包责任制”,加强集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运行,推进集镇管理向长效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加大集镇人行道升级改造力度,加快白龙泉“一河两岸”景观带二期工程进度,尽快形成全镇“四纵三横”循环路网,鼓励和支持镇直各单位进行阵地标准化建设,出台集镇居民自主建房优惠政策,不断壮大集镇块头,吸纳集镇人口,扩大集镇规模,繁荣集镇经济,努力把集镇建设成为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有效载体。
4、坚定不移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加强镇村两级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化建设,加强对网络的动态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快推进集镇边界治安卡的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预警和应急处臵机制,积极防范和处臵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多种形式的开展 “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建“法制凉水河”;切实发挥镇便民服务大厅和村便民服务室的代办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柳河口区域服务中心综合公开对外服务的亮点工程,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民高效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接基层地气、化群众怨气、增工作底气,努力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丹江口市正处在打造“中国水都、十堰龙头”的关键时期,凉水河镇也正处在打造“丹江口城区后花园”的紧要时期。我们必须把昆山精神转化为内在动力,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第四篇:浙江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学习浙江经验的决定,非常正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的实际,符全我市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谋求我市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不久,我趁在浦东干部学院培训机会,就浙江经济发展问题深入绍兴、嘉兴等地进行了一次专题考察。走进浙江,感受浙江,不能不为浙江浓厚的发展氛围所感染,更不能不为浙江创造快速发展的经验所折服。短短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由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欠发达省一跃而成为经济强省。其魅力何在?从浦东学院回来后,我又组织市委政研室的同志再次前往浙江温州、丽水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我感觉到,这当中固然浙江传统的创业文化,即民众所具有的浓厚的商品意识,强烈的创业愿望,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等对浙江快速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实,政府的主动作为同样至关重要。这就是浙江各级地方政府在服务经济方面很有独到之处,他们特别善于用好“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法,把社会的自发与政府的自觉结合起来,把市场的活力与政府的调控结合起来,创新发展观念和工作思路,不断地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实现了政府职能作用的归位,促进了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子。对我们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来说,从中可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一、地方政府要在驾驭市场经济全局上发挥主导作用
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无为而治”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间力量。我考察浙江后感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总体上看,浙江地方政府对群众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阻碍少、干预少,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政府对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的超前把握,不断校正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作用,主导推动经济发展更是功不可没的,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一是坚持把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作为把握全局的基础。思路决定出路,而科学的思路决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丽水市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人口250万,是欠发达地区,也是浙江经济发展“垫底”的市,他们的发展轨迹就很好说明这一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们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扩大经济总量,全面奔小康”的发展战略;到2001年撤地设市,又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2003年把“工业强市”写入发展战略,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实践证明,他们对发展战略不断地文秘杂烩网修正是成功的。丽水欠发达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规模不大,总量不多,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偏低。他们认识到,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于是丽水市把“工业强市”作为扩大经济总量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举全市之力,实施“合力兴工、开放推动”举措,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梯度大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为“一号工程”,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丽水工业总量得到了快速扩张,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投资不断扩大。到2005年,经过短短三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比2001年多出一倍,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12.8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4.8亿元,2006年达到4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在浙江其它地方考察,我也发现各地都很注意把握国内外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及时修正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比如绍兴市,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是农业地区,他们根据基础好、资源少,区位好、科技少,政策好、资金少这“三好三少”的现实,确立了投入少、产出快、效益好的轻纺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格局,解放思想,加强引导,鼓励各地加快发展,短短十几年,绍兴市的轻纺工业形成了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的绍兴轻纺产业集群,2006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70.72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的轻纺产业基地,赢得了先发优势,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集聚了资金,培养了人才,使绍兴经济较快地渡过了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的加快发展阶段。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一个地方的发展,政府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定位准确了,路子找准了,就可少走弯路,经济发展就会事半功倍。
二是坚持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主导经济的根本。好的思路要靠新的观念、配套政策和有效的举措来体现。纵观浙江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地政府都注重发展理念创新,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资源主导权的牢牢把握,该放开的坚决放开,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比如,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业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
第五篇:富国银行发展经验启示
富国银行发展经验启示依托严谨的风险管理维持较高的资产质量
富国银行认为,银行如果不承担风险就不能获得回报,但必须善于识别、理解、量化和控制风险,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以保证银行资金获得合理回报,客户能够归还贷款。富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以下三大特色:
独立、专业、关口前置的风险治理架构。董事会及高管层确定风险偏好边界,对风险管理负总责。董事会下设四个与风险相关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均来自行外,其中:信贷委员会负责审定信贷质量计划、贷款政策、信贷投向、信贷损失拨备政策、高风险组合及信贷集中度;财务委员会负责监控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及筹资风险,以及资本管理及规划流程;风险委员会负责监控全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策略、风险政策、风险流程及风险系统等,以识别、评估、计量及管理银行主要风险;审计及检查委员会负责监控操作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以及与银行财务报告相关的政策及管理活动。在高管层面,主要通过CEO每周主持的执委会以及CRO任主席的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落实董事会风险管理相关决策。在工作层面,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构成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共有约1.65万名员工负责内控及风险管理,其中70%人员为业务条线人员。
风险管控注重“六大纪律”。包括:以客户关系为中心,只承担能够“高效、有效、理性地服务消费者、小企业、中型企业及财富管理客户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基于自身竞争优势,愿意承担自身能够理解的风险,但对于自身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则尽量避免介入或仅承担最小的风险;声誉至上,不参与任何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永久性或不可弥补损失的活动或业务;按风险定价,业务的定价需抵补风险资本,承担风险的前提是定价能够确保足够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双重控制,业务决策者对风险负主要责任,风险职能部门负责监督、全面审核以及适当的“挑战”。
信贷流程强调“十项注意”,包括:开展充分的事前尽职调查,并借助“了解你的客户”以及“金融犯罪调查”这两个独立于业务线的专门小组进行持续监督;借助专家判断,而非仅依赖于模型进行授信;不使用评级公司或第三方机构材料进行授信审批;每笔批发贷款需由个人签字并由个人承担责任;高度认可信贷人员并视其为银行内的领导者;高级业务经理需要信贷或不良资产处理岗位的工作经历;客户现金流是贷款的重要依据;如果贷款不能给客户带来清晰的利益,则不提供贷款;高度重视信贷监控,及早发现信贷问题;毫不犹豫地退出不能满足信贷条件或最低回报率要求的业务。
依托理性的成本管理保持较优的成本效率
富国银行认为,“我们所花的钱并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我们的股东”,因此费用管理必须严格。但对费用的小心谨慎并不意味着低价低质,而是要理性节约、科学支出,在不降低服务
质量与效能的前提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四大举措:
节约人力成本。减少组织层级,优化流程,保持组织的健康与灵活性;在有增长潜力的领域增加人手,在那些对客户不再有价值的领域减少运营人员。
节约交易成本。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推广自助服务以提高服务效率,使更少的柜员服务更多的客户。
节约销售成本。完善交叉销售机制,加大对现有客户的开发;对于新客户,争取第一次见面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成为其主办银行;强化员工培训,提高销售投入产出比。
节约固定成本。在客户选择电子渠道办理业务比例增加的情况下,逐步削减实体网点面积,2008-2012年,办公面积减少了160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6个帝国大厦的面积;2010年以来,因减少网点面积节约资金5000万美元,ATM营运成本下降15%。
依托严格的战略执行推进升级转型
富国银行认为,“仅提出愿景目标是不够的,需要有一套能够经受任何经济周期考验的业务模式作保障,更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推动。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于执行。一项伟大的战略,如果不能得到彻底执行,其效果往往还不如一项能够执行到位的普通战略。” 富国银行的战略执行有以下三大特色:
公开透明。一是战略执行的方向公开透明。在对外发布的《富国银行目标与价值体系》中,明确提出战略执行的四个导向:通过交叉销售创造顾客价值;借助技术强化个人接触;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坚守品牌承诺。二是战略执行的相关目标及举措公开透明。例如,富国银行1999年提出了“十大战略举措”,2011年提出了“五大战略重点工作”,均在其年报中进行了披露,这样的公开披露实际上形成了股东、客户和社会对富国银行战略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促使银行强化战略执行。
务实聚焦。富国银行的战略执行举措注重实效,重点突出,聚焦于那些促进银行转型升级的重大事件。例如,其1999年提出的“十大战略举措”,明确了十年转型升级要做的十大实事:投资、经纪、保险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5%;增强多元化发展能力;借助打包产品,强化交叉销售,将家庭客户平均使用产品数量提高至8个;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力争成为其首选银行;成为客户的按揭贷款和房屋净值贷款银行;每个客户的钱包都有富国银行卡;整合渠道,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借助信息科技实现精准营销;成为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支付中介;吸引并留住高端客户,减少客户流失率;强化人才竞争优势。
长期推进。富国银行战略执行举措一旦确定,往往要执行5-10年,并且每年都要对执行成效进行评估,适当将执行情况对外披露,接受股东和社会的检验。1999年“十大战略举措”公布后,几乎每年都要在其年报中披露实施进展。以家庭客户产品使用数量为例,1998年平均每户使用数量为3.2个,2003年增至4.3个,2008年增至5.7个,2012年进一步增至6.4个,距每户8个产品的目标越来越近。在强化战略执行的同时,富国银行也会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战略举措进行调整,例如,2011年,“十大战略举措”被修订为“五大战略重点工作”,即:客户第一,提高收入,减少开支,坚守愿景目标与价值观,联系社区和利益关系人。
在近二十年内,富国银行坚守“客户为先”的经营文化,优化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强化严谨的风险、成本及战略执行管理,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从而有实力、有能力成功并购、整合资产规模相近甚至更大的第一州际银行(1996年)、西北银行(1998年)和美联银行(2008年),资产规模增长了26倍,净利润增长了30倍。作为美国最大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者,富国银行的运作模式成功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其2007年住房抵押贷款的坏账率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股价率先反弹并逆势上涨,保持了穆迪和标准普尔AAA级的最高评级。
启示和建议
富国银行的实践表明,即使是从一家地方性的小规模社区银行起步,也完全可以成长为一家国际化大银行,其中“做好”是根本,规模只是“做好”的自然产物;一家银行只要不遗余力地坚守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本质,不遗余力地改善业务模式、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自然会赢得客户追随,自然会在若干核心领域取得市场领导地位,自然会取得股东、员工和社会满意;银行的发展必须立足长远,严谨的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执行是银行业百年老店的必修课,在内部管理上,无论怎样苛责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