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

时间:2019-05-12 13:0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

第一篇: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

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

梅州客家山歌

2、歌谣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发送信件存储文件打印文件字体:【 大 中 小

3、歌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假丑恶的摒弃。

客家人向来崇尚礼仪,追求的是真善美,对假丑恶则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客家人追求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训。即使是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家长们仍然经常教训孩子们不要大吃大喝,要勤劳俭朴。、歌谣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如:自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炮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星火燎原,传遍神州大地。1927年李坚真回到丰顺县动员农会推翻打倒土劣豪绅时唱道:哎哟哟„„农友快来入农会,捏成拳头团结紧,减租减息不还债,组织起来斗豪绅。

四、传承意义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歌唱出的山歌唱过一个时代民俗风情

反映的民俗风情、时代气息、心理特征

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传播

山歌唱出客家民系的凝聚力

历史与民俗风情

梅州国际山歌节客家山歌擂台赛结束

转自: 时间:2004-2-11 8:10:1

52004年2月9日晚 梅州国际山歌节客家山歌擂台赛是一场真正具有传统山歌风味的擂台赛。比赛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各地山歌联唱、情歌尾驳尾攻擂、逞歌、摸题即兴演唱,又有成年、老年歌手和众多的山歌后起之秀———青年歌手在台上对歌。另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艺术表演五华大型竹马舞、兴宁杯花舞、平远船灯舞、大埔鲤鱼灯等各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深圳代表队表演的《大妈逛新村》,来自加拿大、印尼等地歌手别具风情的演出,让观众如痴如醉。江西代表表演的《老表老表》、《上山砍樵歌》以及缅甸代表的《唱条山歌表衷情》、泰国代表的《客家情歌》等分别表达出浓浓的乡情和对亲人们美好的祝福,他们优美的唱腔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边敲锣边唱歌的“赣州阿哥”与“梅县妹”的即兴山歌对唱又着实让人感受了一回山歌独特的魅力。

在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逞歌这一项了。梅州市各县(市、区)以及市群众艺术馆、市山歌剧团分别组成了近30人的代表队。比赛结束后,现场还对山歌表演擂台赛金奖和第一名的得主进行了颁奖。来自印尼的收加的先生山歌演唱团和五华县代表队等6支队伍的节目获得金奖;杨苑玲、谢曼利等11人荣获了青年对歌表演赛一等奖;梁森粦等5人获得传统山歌擂台赛一等奖;嘉应学院等荣获创作一等奖。下图为比赛现场。

中秋节前后举行。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第之一,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节日期间进行山歌擂台赛、山歌新作新唱大赛、山歌研讨会、参观梅州名胜古迹等活动。山歌节已成为海内外客家籍同胞的大团圆、大聚会。

梅州山歌节签约总额435亿

http://.cn 2006年02月14日11:42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本报讯1200人的山歌对唱,萦绕着元宵节的梅江两岸。前日下午,在盛况空前的梅州市2006年客家山歌旅游节开幕式上,山歌唱出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旅游风光。在缕缕歌声中,该市签下了1498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35.1亿元。山歌唱成了与经济的好姻缘。这是梅州市在去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后举办的一次大型节庆活动。

在这次山歌旅游节招商洽谈会上,有来自珠三角和潮汕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台湾

地区和美国、加拿大、东南亚

等地的客商。据悉,在这次签

约的1498个项目中,主要涉及

电子、机械、电力、旅游等行

业,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

目就有87个,投资总额达270

亿元。有3家全国500强企业

落户梅州。(梅讯)

广东省梅州市政府决定,1990年10月1日至3日在著名的“文化之乡”梅州举办“1990年中秋山歌节”活动,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客家山歌”的繁荣发展,继承和发扬客家精神。

“客家山歌”是汉族客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珍品,它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鲜明的山歌特色,已成为梅州客家山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粤东客家地区盛开的“山茶花”,梅州市则成为著名的“山茶花之乡”。“客家山歌”这一文化明珠已越来越为世人重视,目前,泰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都有山歌社团组织,国内外还有不少研究客家山歌的组织和学者。在山歌节活动中,有上百名海内外山歌手参加“山歌打擂台”,“山歌新作新唱大赛’和山歌研讨会以及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等丰富多采的内

首届中国梅州山歌节 活动特色:在梅开盛世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期间,将举办12项活动,具体内容包括:2月6日举行客家风味节开幕、新闻发布会、欢迎晚宴;2月7日举行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受聘仪式、梅州市荣誉市民授荣大会、梅开盛世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开幕式新山歌演唱会;2月8日举行荣誉市民座谈会、传统山歌表演赛、传统山歌擂台赛;2月9日举行学术报告会和客家妹形象大赛总决赛。活动地点:广东梅州节庆日期:2005年2月7日—2005年2月9日

第二篇:梅县客家山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调查报告

梅县客家山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调查报告

作者:田凯智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客家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后,浅析了梅县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它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梅县;客家山歌;现状;发展;调查报告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以及近年来山歌队伍 “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为了更好地掌握客家山歌的现状,了解当代梅县人对这一传统民俗的认同以及对其未来的关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夏,笔者与几位对客家山歌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了“梅县客家山歌”调查小组,在梅县地区展开了调查。期间,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了95份,且均为有效问卷。从回收的问卷情况看,基本达到了调查目的。

一、基本情况

调查人:包括笔者在内的华南农业大学2011级学生5名。调查对象:梅县人民。

调查地点:梅县,部分调查问卷通过邮件、网络等形式发送、回收。调查方式: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问卷调查、邮件、网络调查等。调查时间:2012年9月29日至10月7日。

以下是被调查者的民系、年龄构成:

查总数的比例为92.63%。其中,19—30岁的客家籍梅县人较多,有45人。此外,调查对象还包括其他年龄、非客籍的人士,以作参考和补充。

本调查采取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的方法,没有对调查对象进行刻意选择。因此,具有一定的抽样调查属性,而其结果具有相当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二、梅县人民对客家山歌的认知及获取途径

表一:梅县人民对客家山歌的认知程度

表二:梅县人民了解客家山歌的途径

表一数据显示,生活在梅县地区的人民对客家山歌都有一定的了解。所有年龄段的客籍人士知道客家山歌的都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除此之外,在受访的非客籍人士中,大多数也都知道客家山歌。这足以说明,客家山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梅县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

联系表二,不难看出,客家山歌之所以被那么多梅县人所了解,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梅县整体山歌文化的浸染和报刊等大众媒体的报道。

但是,知道并不代表会唱。对于该地区客籍人群中是否会唱客家山歌,调查结果反映出:客家山歌的流传程度,在“≥51岁”这个年龄段最高;而在小于50岁的人群中,则随年龄的增长,流传程度逐渐降低。

三、梅县客家山歌现状的分析

为什么“客家山歌的流传程度”与“年龄”的关系会呈现出“V”字型的走势呢?

我们知道,山歌是产生于劳动中的。在传统时期,居住于山区地带的客家人,终日工作于田野山岭间,工作辛苦,而且缺乏完备的大众化娱乐,唯有唱几首歌能发泄自己的感情。生活的熏陶,让许多老一辈的客家人成了山歌能手。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梅县呈现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经济飞速增长,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许多居住在山间的客家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屋,住进了城市的楼房,于是原先依附于山野劳动和田园生活的客家山歌因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壤而日渐式微。同时,多元化的社会也让梅县客家人的娱乐生活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地依靠客家山歌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是通过电视机、收音机等媒介来收听来自四面八方的美妙歌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梅县客家山歌濒于失传的问题,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政府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组织了众多文化学者编撰相关著作,经常举办客家山歌文化活动······此外,笔者还通过采访一些梅县学子,了解到该地区大部分初中都开设有客家山歌音乐课。而且,该课程是必修的,每个学生都需要在期末考查时演唱一曲。如此种种,使客家山歌在年轻人中有了一定的流传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自然不难理解“客家山歌的流传程度”与“年龄”的“V”型关系了。

四、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

调查显示,受访的梅县人民普遍认为,客家山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至于“究竟该如何传承发展”,许多受访者都非常热心地为之献计献策。经过笔者的整理、概括、润色,大致有以下三条:

1、政府应该发动媒体,加大客家山歌的对外宣传程度,把客家山歌打造成梅县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当其他城市还在苦苦找寻名人以求打造其文化品牌时,梅县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它压根无需寻觅,蓦然回首,那就是客家文化。而最能充分展现客家文化艺术独特魅力的,自然是客家山歌了。所以,若能打响“梅县这家山歌”这一名号,不仅能促进梅县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2、加大学校教育力度。虽然前文提到,梅县大多数初中都开设有客家山歌音乐课,但是这门课仅仅是教学生怎么唱,而没有向他们讲解客家山歌的内涵和意义。如此一来,学生们都像鹦鹉学舌一样,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怪象——学生们在校园里玩耍时,还能相互对唱调侃;一旦出了校门,就被流行娱乐文化所吸引而将客家山歌抛诸脑后。所以,要让年轻一代真正喜欢本土音乐,就要使客家山歌和政治课等课程一样成为一门必修课,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那么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之路也就不远了。此外,客家山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初中,而应该从小学开始,上至大学。

3、客家山歌应该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富有时代气息。文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容,以满足当世人的文化需求。客家山歌也不例外。山歌中那些古朴的曲调和陈旧的比喻使年轻人难以理解,古老的物体、工具和生活习俗已发生了变化,所以要继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就必须推陈出新,在观念上吸收新的思想,用新观念、新视觉、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增强客家山歌的吸引力。

五、结语

客家山歌之于客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前人之述备矣,在此已毋庸赘言。当今问题所在,即有何适合的方法能解决梅县客家山歌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使之得以蓬勃发展。笔者不才,谨以此文来抛砖引玉,希望唤起各界人士对客家山歌文化前景的关注,引发更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蔡小毛《梅州客家山歌的源流与现状》

2、黄少红《河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3、钟玲《浅析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对策》

附图:

第三篇: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第1章

民俗概述........................................................................................................3

第2章

《水浒传》中的民俗现象............................................................................5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草”习俗描写.......................................................5 《水浒传》中的婚俗介绍...................................................................7 《水浒传》中的酒俗体现...................................................................8 第二节

第三节

第3章

《水浒传》与民俗......................................................................................10

第一节

《水浒传》与历史文化民俗...............................................................10

第二节 《水浒传》与社会经济民俗.................................................................12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摘要

被称为“北宋人民生活画卷”的《水浒传》是中国伟大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角度层出不穷,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艺术手法、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分析和政治历史意蕴层面上,从民俗的角度研究《水浒传》之一伟大的历史小说还是很少的。但是《水浒传》中的的民俗,不管是以“草”为标,还是婚俗的详略介绍,或是酒俗的再现,都是北宋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篇论文我将挖掘小说中的一些民俗现象,反映南宋人民的民俗生活,挖掘小说中的民俗内涵,从而丰富对《水浒传》的研究。

关键词:民俗 ; 水浒传

;习俗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See “Water Margin” from the folklore

Abstrac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four classic is a monument, for the study of one of the four famous “Water Margin”,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their research is mostly stay in the artistic skills, writing skills,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and political historical meaning level, the “Water Margin” one of the great historical novel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lk custom is very few, this article I will dig and analysis of some phenomenon of folk customs in the novel, and then show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 economic life, rich on the “Water Margin” of research.Keyword:folklore

Water Margin ;

Custom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1章

民俗概述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一个地方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日常中我们通常称之为风俗习惯。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隔绝或是长期与外界的沟通减少,及在经济上受到制约,政治上受到其影响等原因,通常会形成本地区或是本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就是风俗习惯,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地域中由历代人民共同形成而后又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者是行为规范。

“风俗”一词是“风”和“俗”两个字的合称,习惯上人们把由于自然条件,如地形、地势、自然景观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上的不同或是差异称之为“风”。而把由于是社会条件,如:政治、经济、制度等的社会原因的不同而产生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差异称之为“俗”。后来汉民族造字将其合在一起叫“风俗”,一开始这一词并不是中国文字,是由英文翻译成日文,然后由日文翻译成中文而来的,最终就形成了风俗。

中国是一个地形地势多样,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是各种各样。就比如说汉民族传统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虽然关于其来源有不同的讲法,但是比较普遍还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在这一天因为在楚国遭小人谗害被排挤出国,在他离开之时怀着对楚王和楚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不舍离开,心情极其的忧郁烦闷,看着那滚滚的汨罗江恰似自己的愁怨一样,便投江而死。后来人又说屈原投江后被蛟龙所困,为了驱赶蛟龙人民在这一天就往江中投粽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粽子就成了汉民族端午节的一项习俗了。但是同时五月初五的粽子节,傣族人却又不同的解释,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不仅要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特别是未成婚的男孩还要手提粽子在菩提树下与成群的男女朋友跳舞唱歌,最后男孩将粽子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这就算是表白了。傣族的这一习俗听起来比汉民族的要浪漫多了,据说他们这样是为了纪念一对深深相爱却遭到父母反对而双双殉情的恋人。同时一种习俗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说明,这大概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就是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吧!

风俗和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不能像具体的实物那样直接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它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通过这些载体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这种用来表达风俗的载体有很多,常见的比如说饮食,中国人看待饮食是遵循“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这些可以再一些词语中看见,如成语“暴殄天物”就是说糟蹋东西,尤其是指糟蹋食物方面的东西。当然,除了饮食外,习俗的不同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我们的吃、穿、住、用、行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我们的文学作品。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2章

《水浒传》中的民俗现象

翻开《水浒传》,小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当时处于内忧外患境遇下的宋朝各个城市和乡村人民的生活,尤其是从经济和政治中心京都到国家的各个大小城镇的“宋朝人民社会生活习俗画卷”。就如武松杀潘金莲为哥哥报仇一般,把当时阳谷县的这么一个小县城的人们生活习俗习惯,各大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大人物之间往来的矛盾纠葛和利益上的冲突等事态民情和民风习俗写得一览无遗,就连何九叔、郓哥、王婆等这样的小人物也在作者的笔下呼之欲出。

《水浒传》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故事片段的描写都蕴含着对宋朝社会人们生活习俗的反应和体现。一部小说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物和一种思想的倒影,打开小说的扉页,细细品味的是这段时期内的人们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历来对小说的研究层出不穷,各大学者的观点也是纷繁芜杂,有的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解释宋朝政治的腐败,有的从官场思想出发来研究宋江最后招安的原因,那么这篇论文我将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这篇小说的民风民俗现象进行解析,从而揭示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草”习俗描写

关于“草”的描写自古以来便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它的身影随处可见。白居易曾在它的古诗《草》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来。”作者借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也是非常明显的,无非是借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如乐府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写,也是用草这么一个一看到就让人产生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意象来展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里,草这一意象却没有往常诗人笔下的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而是在受传统的风俗的影响下被看成是某一行为的标志或是某一名称的代名词。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落草”、“落草为寇”等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且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听见落草两个字的,要是被人说是落草为寇那更认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就如各大梁山英雄在上山之前也是对落草二字怀有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不情愿的抵抗心理。之所以宋朝人民会对落草二字怀有不好情绪是因为落草在当时是强盗、贼寇等的代名词,因此大家都不愿意被认为甚至是被说成是落草为寇的。

“落草”它是满族小孩子出生的另一种叫法,历史记载满族人是由女真族发展而来的,他们生活在冬季严寒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为了在晚上抵御严寒安稳入睡,他们就想到了用炕这种卧具并在上面铺一块卷席,这样既可以抵御寒冷又可以睡的舒服。平时这样可以,但是妇女快要临产的时候,为了不把卷席弄脏就会把炕上的卷席卷起来并且放一块石头在上面压住卷席,再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孩子出生后就落在谷草上,干的谷草不仅可以防寒,而且具有防湿功效,这样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孩子出生叫做“落草”,落草这个词就这样产生了。这里用谷草而不用其他植物不仅取决于干草本身所具有的的防寒防湿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传统就有一种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谷草意味着粮食,有了粮食意味着可以生存,这也就是对新生儿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可以衣食无忧。

“落草”这个 “草”是指“山林、草莽”的意思,代指现实中的“民间”,因此这里的“落草”就是说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流落到了山林和草莽之中。因为古代的贼寇经常是躲在丛林深处的地方,看到路过者形单影只,同时又包袱等值钱物品时便现身劫取,这样落草就有了贼寇和强盗的意思。因此“落草为寇”就可以说成是:原来一个好好地走正道的人,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现实社会,流落到了山林之中草莽里面,成为贼寇。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中国自古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大多都认为贼寇是一个贬义词,因此落草这一个在当时被人们普遍的接受并认为是贼寇的代名词时也就会被人们排挤了。从“落草”这一满族习俗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变成了贼寇的另一种叫法。

关于“草”这个意象的习俗,除了“落草为寇”成语的习俗来源外,小说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草这一意象的习俗。《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林冲误入白虎堂”中陆虞侯献计给高俅陷害林教头中写到“那一日,两个人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个草标儿,立在街上„„”这几句便是描写街上卖刀人的部分,自是在卖刀但不见其吆喝卖刀,甚是奇怪。再看《水浒传》第十二回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中写到了杨志在酒店住了些日子,盘缠用尽又不想上山与王伦同道,于是只能出卖自己的家传宝刀投靠他地,在卖刀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这两处都是在描写卖刀,但是匪夷所思的是都没有见到卖刀者吆喝,只是都在刀的上面插了一根草标儿,这与我们现代的买卖现象有很大差异,卖东西自然是要大声吆喝,使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听到,但是这里杨志和那个卖刀者却只在刀上插一根草标儿。关于在所要出售的东西上插根草标儿的现象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人民在买卖关系上的一个习俗,古人在要出售的东西上面插根草,把这根插在所要出售的商品上的草叫做“标草”,之所以插草是因为古人认为草是“贱”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件要出售的东西自己不用了,对自己没有价值了,要低价出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贱卖。到了后来这样的习俗就演变为了出售的意思。

“草”本是一种普通的草本植物,但是在《水浒传》里,作者多次运用,而且都赋予了特定的民俗文化含义,“草”这一简单的意象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它的深刻内涵来源于传统习俗、传统习惯及传统的历史人民生活方式,它在文学中的多次出现表明了民俗这一边缘学科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水浒传》中的婚俗介绍

婚姻乃是人生大事,古代人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结婚的一对新人结婚当天也是第一天见面的日子。中国是一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国家,婚姻从来都是由不得自己,父母也把替晚辈选配偶的权利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不管是结婚双方在相貌、地位、才能上有任何差别或是不满,只要是家长认为合适的,晚辈的是很少有选择的余地的。

宋代的婚俗,大都是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婚俗,它实际就是把这种婚姻关系合法化了,并加以公开化,其途径就是“花红财礼”、“明媒正娶”的把喜事办大办热闹,让四邻街坊、男女老少等都知晓并加以肯定,这样既确定并承认了新娘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宣布一个新的家庭正式成立。《水浒传》四十八回中也有相关婚俗的描写,且说宋江三打祝家庄生擒了一丈青扈三娘,宋江对扈三娘好生招待还结拜为义妹,之后又将其许配给矮脚虎王英。这王英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本是被扈三娘活捉回祝家庄的,他们两无论是在相貌还是在能力上,王英都是败于扈三娘的,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当宋江提出将她嫁与王英时扈三娘也是满脸的不情愿,但是无奈自己已经认了宋公明为义兄,在中国古代若父母不在,长兄便是大如父了,因此没有其他的选择又只有勉强的答应。当夜梁山大办酒席欢庆两人结婚,婚后两人也是夫唱妇随,共同为梁山出力。扈三娘本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子,外表美丽内在又有聪明才干,可是竟嫁与了王英这样一个既长相矮小又武功和才能都不如自己的人。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父母、父兄为大的习俗,古代的女子没有婚姻的自主权,更谈不上什么婚姻自由,人生大事有父母做主、兄长做主。

关于结婚的习俗在小说的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也有相关的描写,当时的桃花山的大王是周通,因看上了桃花村的刘太公的女儿,于是便留下二十两金子和一匹红绸作为定礼,并自己选好了日子,当夜来入赘。周通本是山大王,按照习惯的说法那就是山大王看上的女子便要押回山做压寨夫人的,可是这里周通却没有把刘太公的女儿押回山做压寨夫人,却是自己来入赘。这与当时的宋朝的入赘婚俗有关了,刘太公本是桃花村的地主之一,有权有势可是却只有一个女儿,按照那时的习惯,如果是只有一个女儿的为了承继香火,那么男子愿意是可以入赘到女方家里了,但是即使是入赘结婚的聘礼和聘金还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小说中还写到了周通扔下的金子和丝绸锦绣。这就是宋朝入赘的习俗了,这也是继承了中国古代人希望后继有人的思想[4]。

第三节

《水浒传》中的酒俗体现

“酒”是水浒传中随处可见的东西,祭祀天地要用酒,兄弟结拜更要酒,庆祝成功、战前助威更是离不开酒,作为古代的英雄他们与酒有着不解的情缘,会喝酒、能喝酒似乎又是评价一位英雄的标准之一了。

小说之中对酒的描写细节有很多,最为详细的要数当时武松拜别宋江回阳谷县找哥哥那一回。《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写到武松自柴进那里出来后拜别宋江,径直往阳谷县走,“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个字‘三碗不过岗’„„”这里的招旗就是酒旗,酒旗在中国古代史最常见的一种东西,酒旗因其制成的材料和颜色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如因是缝布制成的称为酒帘、青帘、杏帘等,因酒旗的制成颜色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青旗、素旗、彩帜等[5]。古代的酒旗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店门口关在上面的招牌,往往是上面画酒壶等实物来表示此处有酒可卖,或者是在酒旗上面写上一个大大的“酒”字以此来告诉行人我这里是出售酒的。《水浒传》中武松看到店门口外挂着一条“三碗不过岗”的招旗,这个三碗不过岗就是酒旗,三碗不过岗即是在说这家店是卖酒,又在含蓄的说明自家店里的酒极好,喝了三碗便过不了景阳冈。这种挂在店外面的酒旗实质上是古代的一种广告形式,这种古老的广告在很久以前的中国便有了,它也因此进入了不少文人骚客的诗词歌文当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写到“酒旗斜矗,星河鹭起”,在某种程度上酒旗也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稳定状况的经济的繁华程度的。酒旗作为古代酒习俗中的代表之一,或多或少的承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习俗沿用至今,只不过现代人在科技的推动下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不仅美观而且又不失其根本功能。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3章

《水浒传》与民俗

第一节 《水浒传》与历史文化民俗

一部小说是一段人民生活的缩微型反映,小说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场景的描绘都与一定的民俗习惯有密切的联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的样式之一,它集中的反应了人们的生活的生产活动,习俗作为一定地方人民几百年几千年来人们习惯的反应,这注定它与文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风俗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而小说而是用文字语言表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小说也担当了习俗表现的载体。

北宋有位著名的画家叫张择端,他用精细的笔墨绘制了古今闻名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全画仅仅长528厘米,宽24.8厘米,却描绘出了当时的汴京一带繁华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其中动物牛羊马畜的生动描绘,房屋桥梁的特色特征跃然于这短短的绢上。张择端用细致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习惯,描绘了当时开封一带的买卖习俗,人情交往习俗和房屋建筑的习俗,整张画是整个北宋繁华的汴京人们生活习俗的缩影。而时隔多年之后的施耐庵则用深刻的洞察力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当时以汴京为中心的宋朝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习俗和交通习俗等。虽然小说没有绘画般形象生动的将当地人的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小说区别于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细致的笔墨和微妙的语言,精细的勾画出了人的心理活动、一些习俗的来源等,将绘画所难以达到的地方展现出来。

民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某一民俗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某一地域所特有的,因而当我们看到一种习俗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一段历史或是某一地方,这一地方或是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这一独特习俗的代表和象征。例如:泼水节是傣族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民族习俗,当人们听到泼水节时,第一反应就是想起傣族这一充满柔情和美丽的民族,其次是云南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秀丽可餐的景色。这一民俗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水浒传》中,婚俗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小说中的婚俗描写细致入微,着意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风貌,对整个婚俗的场景描写也是恢宏壮阔。小说中写到了桃花山的山大王周通看上了桃花村的刘太公之女,当夜便撇下了几十两金子说改日来与刘太公女儿成婚。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男嫁女家被认为是男的无能无才,入赘便被认为是一件让人耻笑的事。但是在这里周通本是山大王却自己主动要求入刘太公家为婿,就是我们说的入赘。作为山大王的小霸王就不怕世人的耻笑吗?原来入赘的婚俗在宋代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和“赘婿养老”的性质,即若是女家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便要招婿来上门,以便延绵子嗣,补充必要的劳动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赡养老人,也恰好可以满足古人养儿防老的需求。小说中的刘太公即是当时的地主,家中拥有良田美宅,可惜家中并无男性子嗣,膝下只有女儿一个,周通便是顺应了当时的婚俗,为赡养老人上门入赘为婿。这一奇特的婚俗习惯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即宋代是它的开始时期。当然了也有些人会认为是周通贪图刘太公家的的财产和刘太公之女的美色,这一假设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周通当时是桃花山的山大王,他若是想要刘太公家的财产一个“夺”字即可,若是唯独贪恋美色,作为山大王的他一个“抢”字也是可以的,但是周通在这里既没有夺也没用抢,他是真心实意的想入刘太公家为婿了,他的入赘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婚俗。

上门入赘为婿,小霸王周通并不以此为耻,这也是宋代特有的入赘习俗。自宋以后,入赘的习俗便开始了,男丁进入女家为婿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下耻的行为,这一独特的入赘习俗也成了宋代特有的婚俗。假若我们并不知道《水浒传》是描写的历史时期就是宋代,也不知道小说的事件就是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当我们仔细的观察到这一微妙的婚俗习惯变化时,深入的加以研究和理解,也可以借助相关的资料和古书得出小说的描写年代和背景,这就是民俗在小说中的作用。

尽管历来对于一些作品或是古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和怀疑的,其实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也是会留下一定的线索供后人研究探索,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微妙细节,以小见大,顺蔓摸瓜的找出作品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而确定作品的年代和创作背景。民俗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对《水浒传》的研究,同时也是开辟了小说研究的另一个视角。

第二节 《水浒传》与社会经济民俗

《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小说,其深刻的内涵不仅仅在于揭露的政治问题,还在于它所折射的社会风俗民情,整部小说一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宋朝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语言记载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习惯。它是一部特殊的聚合累积型的成书方式,其分支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不同的分支也会有不同地域的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宋朝各地人民生活的风俗习惯,有人由此把《水浒传》称为是“社会生活民俗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它不仅简单了概括了小说的描写对象和内容即社会生活,而且深刻的揭示了小说意义,在于体现了宋朝人民生活的风俗民情。

小说正是在描绘这一幅幅的民俗生活画卷时,不但将城市和乡村民众的生活,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往来,人际关系上的礼尚往来和感情纠葛用逼真的笔墨描写出来以展现当时社会状况下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俗[3]。而且通过这些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矛盾冲突来展现现实人生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小说是一定时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再现,《水浒传》中的的民俗,不管是以“草”为标,还是婚俗的详略介绍,亦或是酒俗的再现,都是北宋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这些民俗习惯的背后则是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它的出现承载的是经济和社会的信息。

《水浒传》中很多的笔墨在写“草”习俗上,说到买卖就有杨志卖刀,其次就是林冲街上偶遇卖刀者。聪明的古代人他们的智慧并不亚于现代人,他们把自己所要出售的东西上插上草,以示意别人这是自己不需要的了,以此表达自己出售的意思。而购买者只要看到商品上的草就知道物主是想要将此物出售,若有需求则上前询问。这一看似简单的买卖表示方法,却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自古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物物交换也只是很偶然的,人们更不会想到用自己手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中的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当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用货币这一种特殊的商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这是货币出现后的事了。但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安息民生,大多推行一种名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一些严重的年代,商人的地位是严重被歧视的,商人地位不高,商品经济可想而知也是不繁荣的[5]。

但是小说中却多次的写到了集市上热闹非凡的交易场面,“草”标这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的物品的大量出现也是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宋朝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宋代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业、丝织业、造船业等行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与南太平洋和欧洲各国的交流、通商也是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对外交易的繁荣,对内的商品经济交流也是和繁荣的。宋这一经济的繁荣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当时唐五代以来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到了宋土地私有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土地的私有化带动了封建剥削关系的变化,剥削减少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有了剩余的劳动产品便可以拿到集市去卖,也就丰富了市场的交换内容。出来土地制度的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推动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商和恤商政策。宋统治者自统治开始就很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改以往政治政策中对商人的不平等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这一政策的规定保护了商人的利益,商人便可以自由的经商,商人的自由往来和经商活动的频繁便推动了整个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在史料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外,其次就是文学作品了,《水浒传》这部小说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草被系在所要出售的商品之上,可见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人民的交换意识得以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小说中对酒的描写也是随处可见,在原始社会当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忧愁时,酒只能是一种奢侈品,但是《水浒传》中,人民喝酒吃肉却是极为普遍事,这一层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精神的享受也提高了。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一部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历史的浓缩,但作家毕竟是作家,不管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形象的刻画,都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作家不同于画家可以用色彩斑斓的笔绘出一定时期的一定人们生活,他也不同于政治家可以用直接的几个政治政策来讲述某一时代的社会现状,他唯一拥有的是一支书写文字的笔和苍白的纸,笔下的文字形成了活跃的人物,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又有了典型的个性特征,而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又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描写归根结底是民俗的再现。小说离不开民俗,民俗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小说又是民俗的最好载体。

文学与民俗的关系很早以前便被人察觉,历史以来也有不少人在研究,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就是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含有着民俗成分,“风、雅、颂”中的十五国风就是各地人民生活习俗的写照。《水浒传》故事发生在山东,故事中很多现象的描写也凸显出山东人民生活习俗的痕迹,整部小说处处闪烁着民俗光辉,构成小说的支撑点结合历史社会背景,是这部小说不仅思想深远而且内容充实贴切。

历来的研究都集中在对《水浒传》政治意识层面的挖掘上,但是作为一部社会历史小说,他在民俗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小说民俗层面的研究对于揭示民俗与文学的关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从民俗这一新的视角去研究《水浒传》也为小说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参考文献

[1] 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及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M].南京: 南京正申书局,1934.[3] 欧阳健,萧相恺.《水浒》“为市井细民写心”说[A].水浒新议[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4] 田同旭;论《水浒传》的多元婚姻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张建;《水浒传》与山东民俗[D];山东大学;2009年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致谢

本文是在谌建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到选到课题的研究和论证,再到本毕业设计的编写、修改,每一步都有谌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认真的解析。在此,谨向谌建波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除此之外,还要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论文的基础,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由于经验匮乏,能力有限,设计中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教。16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第四篇: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市场营销学》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地理学院096班 刘宇芳 2090822101

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博物馆简介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客家人历史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历经五次的大迁徙,形成了今天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对梅州旅游发展的理解

梅州旅游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为打造世界客家之都。具体内容为:培育客家旅游特色,使梅州发展成为世界客家文化全面展示地区,目的在于形成世界客家文化传播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联络中心和美食之乡的客家人心灵家园和客家旅游目的地的世界客都。

旅游的发展对于梅州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绿色崛起战略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带动性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开放梅州”、“文化梅州”的窗口产业。“工业梅州”的互补 1

《市场营销学》中国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地理学院096班 刘宇芳 2090822101 产业,也是梅州推动农民脱贫奔康和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客家博物馆策划对梅州旅游发展的启示

梅州实施“文化梅州”战略,必须以客家文化为基础,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涉及客家生产和文化、生活习俗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原汁原味或者艺术加工后展示在世人面前,例如客家山歌、木偶戏、名人轶事、客家美食等打造为旅游产业中的精品。使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但得以传播而且成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地方精品名牌。梅州的旅游发展道路一定会以客家文化为依托,用客家文化这一“活化石”作为梅州旅游发展道路。在广东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大背景下,梅州实施“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战略中,必然要传承和弘扬客家先进文化,并加快文化与经济的加速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使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依托客家文化这一历史人文资源平台来进行梅州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一项具体举措。使世人能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来解读无形的客家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在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探亲度假中了解梅州山水、客家人文、民俗风情。这将也能大大有利于使梅州文化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得到加强管理。客家文化与梅州经济发展相互发展的局面将有利于开拓“文化经济”这一绿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客家博物馆这一具体符号的存在显示了出梅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将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在双赢的局面下致力于文化梅州的创建和绿色崛起的目标。2

第五篇:客家优良传统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优良传统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近年关于客家优良传统的探讨 ,颇受学者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客家优良传统的产生及它的丰富内涵和客家优良传统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探讨如何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利用客家优良传统。

关键词:客家优良传统、传承与发展、梅州新农村建设

一、客家优良传统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客家优良传统是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母体上产生、成长起来的。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好学上进、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因此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支系,既充分吸收、利用了母体的文化营养,又吸纳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并将两者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

正是由于客家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母体上产生、成长起来的,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

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优良传统面貌。比如,客家优良传统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传统的眷恋。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具体来说,客家优良传统的精髓可以表现为: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喜思好学,崇文尚武,乐善好施,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二、文化多元化条件下,客家优良传统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分析 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的价值观点、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形式上的差异。文化多元化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文化一元化,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人民的生活信念。

一个民族在坚持主流文化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下时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从意识形态看,是政治问题;从道德形态看,是信念问题。因此,在多元文化下,客家人正确生活信念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坚持客家优良传统的过程。

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外显地体现在客家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等内容,也内化成客家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并且渗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生活和交往习俗的各个方面。客家优良传统是在现时代多元文化大环境下对客家人生活信念培养下具有正价值的优秀传统。

内化的客家优良传统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是教育人、塑造人、选拔人、使用人,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正直、良善、对社会有用的人。客家优良传统有助于当代客家人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其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客家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增强为国家民族奋斗、献身的自觉性。因此,我们要准确定位客家优良传统的现状,下面以梅州市为例,分析客家优良传统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探讨如何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利用客家优良传统。

三、准确定位梅州市客家优良传统的现状,适应时代要求保护

孕育现代文明的历史文脉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除梅江区外,常住

人口少于户籍人口,跟本地人长期外出有关,梅州人口分布不平衡,梅州市、梅江区、兴宁、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人口密度分别为315、1039、541、221、185、238、216、250、390(人/km2),五华、兴宁市人口均超过百万,并且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所以梅州的农村建设是在梅州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步

客家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客家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密不可分,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客家祖先多为书香门第,客家传统文化倡导“干一辈子,学一辈子”。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梅州才会成为今天的文化之乡。客家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抓住机遇积极向前发展正是这种拼搏精神的一种表现。在新农村规划中发扬客家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客家人的拼搏精神,对梅州新农村规划的实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客家优良传统是梅州新农村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根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梅州市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利用客家优良传统,从而促进乡风文明,也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关系。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共建共享”理念为内涵,探究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客家优良传统地保护、开发和利用。

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梅州客家人不仅在生活信念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功利性,在道德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表现在:当代一些梅州客家人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历史知识,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盛行,盲目崇拜、模仿外来文化;没有或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地信念,重个人轻集体,重实用轻品德陶冶和道德提升等等。客家优良传统的内涵,可以对上述不良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

客家优良传统的文明史中,“怎样做人”在传统美德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是客家优良传统灿烂文化的核心,如“仁爱孝亲”、“利国助人”、“敬长”、“俭朴”、“诚实”、“谦虚”等等。客家优良传统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因此,在当代梅州客家人生活信念教育中,大力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可以使当代梅州客家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合作。而加强当代梅州客家人的生活信念教育,也可以反哺客家优良传统地传承。

使命是一定社会给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而客家优良传统地传承是当代客家人的使命。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梅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客家人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一千多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客家优良传统。当代梅州客家人作为客家优良传统的现代传人,作为未来梅州市的建设者,它们对客家优良传统的掌握水平及其素养,决定了未来客家优良传统创造水平的高低。因此,当代客家人具有正确高尚的理想信念,具有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具有为国家、民族、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及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弘扬客家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在作为新世纪客家优良传统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的当代客家人中进行客家优良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从地区的实际出

发,积极面对客家优良传统的传承在新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正确认识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共建共享”理念为内涵,运用“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理念,创立良好的文化环境,真正秉承历史赋予客家优良传统的内涵,真正做到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利用客家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王东林,对客家民系形成几点异议 [J],客家学研究,1993

(3):30—35.

(2)唐兆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绿色崛起梅州模式的探讨,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6卷第4期,2008年8月,60—62;

(3)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4)夏伟东主编:《传统与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下载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

    内容摘要: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被重点提及,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中投顾问文化......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支行“我的工行我的梦”演讲发言稿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

    从“茉莉花开”看生命的价值

    从“茉莉花开” 看生命的价值 教学班:性健康一班序号:28 学号:201005001214 班级:设计10-1 性别:女姓名:高静 初看这部电影是几年前,当时年龄还小不理解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第......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

    从神话故事看红楼梦的感伤性

    从神话故事看《红楼梦》的感伤性 摘要:浓厚的感伤色彩是《红楼梦》的重要美学特征。其“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和情思集中体现在文本的“石头” 神话、“ 绛珠还泪......

    从公司的历史沿革看公司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从公司的历史沿革看公司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英国伦敦的大钟是英国的象征,然而它最初的出现是向人们传递一种崭新的时间的信念----标准时。很早以前,各地的时钟是根据太阳的运行......

    从票据法的基本原则看票据法的价值取向(精选5篇)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从票据法的基本原则看票据法的价值取向 票据法的最主要的原则是票据行为无因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