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神话故事看红楼梦的感伤性
从神话故事看《红楼梦》的感伤性
摘要:浓厚的感伤色彩是《红楼梦》的重要美学特征。其“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和情思集中体现在文本的“石头” 神话、“ 绛珠还泪” 神话、“太虚幻境” 神话中。关键词:《红楼梦》;神话;感伤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便是《红楼梦》的整体氛围。
《红楼梦》之名,已传达出一种蕴含在书中的寻梦、忆梦愁绪。《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寻梦之作,所谓“寻梦”,不仅是指曹雪芹对旧日繁华的追忆,更是指他对青春时代爱情理想和人生的执著追求。然而,失去了的一切毕竟不能再来,作品充满了“寻梦者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首先,它是家族的失落感,是繁华空忆的失落感;其次,它是爱情的失落感,美好的理想爱情的幻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然后,它是人生理想的失落。正是这种理想的幻灭,这种人生中最美好、最有价值得的东西的被毁灭,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意义。
一 “石头”神话
作品原文描写如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已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石头”故事,源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神话,是女娲神话的置换变形和大胆重构。女娲补天遗留下的一块灵性已通的石头,因无材补天,“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于是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出现了,将其携入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历经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后,回归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色空观念。“大荒,无稽,茫茫,渺渺”都是寓意荒唐无稽,虚无缥缈。作者还在书中反复强调“梦”“幻”等字,这就远远超越了神话本身,给故事定下了悲剧基调。
“石头神话”也有象征寓意功能,那无力补天的石头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化身。鲁迅说:“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家家世显赫,是当时江南的“百年望族”。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后家道开始衰落下去。曹雪芹经
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将家世的沦落与自己身上应负的中兴的责任感相连,作者产生了自愧自责的心理。脂评甲戌本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一句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偈语“枉入红尘若许年”句侧也批有“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曹雪芹认为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这隐约暗示着家族曾经对他寄予厚望,曹雪芹可能有一段时间曾为家族的中兴奔走过,但是曹家在雍正抄家之后没再兴盛起来,可以知道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好的转机,面对家族的衰落,他不能摆脱自责和悔恨,终以血泪哭成此书,向世人展示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石头”神话中他借顽石之口表示由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其中包含的就是作者老大无成的自我谴责。
“石头神话”作为一个象征性寓言,还隐指着更为深层而抽象的哲理寓意。作者通过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到历尽尘缘、“复还本质”的故事,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哲理感悟。“石头”下世为人、尘世历劫、返回大荒的生命历程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由“空”开始最后归于“空”,这是一个首尾衔接的“空”的哲学圆圈。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一生,体现的正是这个“圆圈”。在这一人生体验中,生命活动被解释为“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带有浓厚的感伤和虚无色彩。
二 “绛珠还泪”神话
《红楼梦》原文如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其五内使郁结着一股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子道:“他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个神话源于上古时期炎帝季女瑶姬精魂化草的故事。“绛珠还泪”神话在作品开端即已预示“木石姻缘”的悲剧性质。脂评“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又绛珠草“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将形象的悲剧性质层层复加;又有绛珠仙子下凡乃为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愿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还泪”二字,又隐含了“木石姻缘”的悲剧性质与悲剧结局。甲戌本脂评有:“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神瑛绛珠的“以泪偿灌”,渗透着作者“水中月,镜中花”的感伤情怀,在他的以“情”反“理”的追求中,渗透着“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与悲伤,感伤美与新生的被毁灭。
就是这幻境中的“薄命司”,其中藏有天下薄命女子命运遭际的簿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在“薄命司”的图册中一一注明,第五回中的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中,揭示了她们的不幸遭遇和悲剧结局。才选凤藻宫的元春,闷死在深宫;迎春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至死;探春才干过人,也免不了远嫁他乡的命运;惜春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贾府四春,免不了“原应叹息”的命运。李纨终身守寡,谨守妇道,但仍摆脱不了“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悲剧等。大观园里的女奴,命运则更为悲惨。太虚幻境中的“神话”警示,与现实世界的悲剧,在前后辉映中融为一体。
《红楼梦》是关于整个历史和人生的寓言和预言,它所挽的是那场注定毁灭的人生之梦。《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充满了旧梦难寻的忧伤和人生空幻的悲哀,然而在感伤中又包含着热切与执著。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没有成为一曲绝望的挽歌,而成为了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三 “太虚幻境”神话
围绕着“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对红颜薄命女子不幸遭遇的沉痛悲悼是曹雪芹最为感伤和刻意表现内容。按照道家说法,太虚幻境就是广大虚空的天堂境界。曹雪芹将仙境命名为太虚揭示了其神秘、虚空的性质。贾宝玉游历的,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 [3] [4] [5] [6] 李希凡.红楼梦的艺术世界[C].文化艺术出版社 红楼大家丛书.团结出版社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欣赏[M].中华书局
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作家出版社
[7] 宋子俊.对《红楼梦》大旨、本旨、主旨的再认识[J].西北师大学报,1994(3)[8] 宋子俊.论曹雪芹的主观思想与《红楼梦》的客观意蕴[J].红楼梦学刊,1997(3)[9] 胡雪冈.曹雪芹的悲剧观[J].红楼梦学刊,2000(1)[10] 韩军.《红楼梦》中顽石补天的象征意义[J].红楼梦学刊,2000(2)[11] 李艳华.谈《红楼梦》的多重主题[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6)[12] 郭德民.论《红楼梦》的忧患意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13] 孙福轩.《红楼梦》石头意象论[J].红楼梦学刊,2005(3)[14] 权雅宁.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9)
第二篇:从《感伤旅行》看劳伦斯斯特恩的感伤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挣脱世俗枷锁,定义自我人生意义——解读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人生哲学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英汉拒绝语对比研究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 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书店的营销策略—以当当网为例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45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4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代沟的不同影响研究 47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48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50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51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Application of TPR Teaching Method in Facilitating Pupil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55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 56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58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5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61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6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63 基于合作原则的金凯瑞式美国幽默分析 64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66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A Brief Analysis of Jack London’s Attitude towards Life Reflecte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68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69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70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 71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74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人性的两面性及自我斗争 75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76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78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79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80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84 从《唐顿庄园》看一战对英国庄园经济文化的影响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86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88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8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91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93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
从《简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独立意识
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隐喻翻译分析 96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98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99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101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102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103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04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105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107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109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11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12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13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 115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1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17 从中西传统节日象征物看中西文化异同 118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121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22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123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124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25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26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128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 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2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33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135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136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137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139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141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43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 145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146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48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149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两次选择 150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151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152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153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154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
155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156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157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158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159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160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61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3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64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165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
166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67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 168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169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170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171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172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
173 尤多拉•威尔蒂摄影叙事技巧分析 174 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
175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176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 177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178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79 On the Spiritual Independence under the force of Public Opinion in To Kill a Mockingbird 180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181 浅析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 182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18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184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 185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86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87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188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8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90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191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
192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93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194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195 试论中学英语教育中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 196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197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
198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199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200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第三篇:看《红楼梦》有感
看红楼梦有感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应该是高中的时候,因为高考不得不看,不知道红楼之
中每首诗的含义,更看不出红楼的广博,那些探秘寻踪更是远远相隔。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娤愚,自云守拙”黛玉进府到最后焚稿而亡,那是我记忆中最美最凄凉的悲剧。喜欢的还是花前月下和繁华奢靡,终究读不懂那深沉的历史。
喜欢红楼的人,除了黛玉和晴雯,还有探春,诗词歌赋,理家治人,哪一点在人后?当抄检大观园的时候,除了她,有谁敢打那个耳光?有谁敢说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只是这样的她,终究嫁得千山万水之外,虽说是个王妃,终究不过是一个交换了的人质。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第四篇:看红楼梦有感
看87版《红楼梦》有感
在所有看过的众多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可以说是我的最爱。而根据《红楼梦》拍摄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又以87版电视剧最得我心。演员们在剧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活生生的把这部鸿篇巨制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即使20多年过去了,就今天发展的眼光来看,服装、造型、化妆、布景仍然堪称精致。怯怯地想,这就是艺术的极致,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度吧?
这部《红楼梦》的成功,得益于剧组不惜用了三年的时间选择演员和对演员进行培训,剧中的贾母、凤姐、黛玉、宝玉、宝钗、湘云等等可以说都诠释的空前绝后,无人可以超越!演员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把自己完全的溶入到了角色中.就算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小角色,其表演者的表演也极尽其力。当年正因为他们的用心,才使的他们所演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那时候的他们是真正的为了把这部戏拍好,没有功利、没有抄作。所以这一版的《红楼梦》不管看多少遍都不觉得腻,每看一遍都对原著多了一份理解。以至于再看书时,遇到剧中没有的情节,也可以通过想象还原演员们的表演,真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第五篇:看红楼梦有感
感
——看话剧《红楼梦》有感
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前辈们给后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但是,当我看到张广天导演的在《红楼梦》之后,才感觉到原来《红楼梦》也可以这演绎。也许是出生年代的不同,造就了人们看待事物、接受事物的不同,曾经查阅过一些资料,也看到了大家对这个话剧的褒贬不一,有些观众还说,这是名著,请不要糟蹋了名著。
在看这个话剧之前,我并不知道它会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有一种好奇,好奇《红楼梦》怎么排成话剧,难道只截取一小节吗?但开始欣赏这个话剧之后,我就知道自己之前的猜测完全不正确,我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放错了DVD。除了曹雪芹和史湘云等人物的名字正确以外,人物的服装、语言、举止等等,完全和我印象中的传统《红楼梦》不一样。曹雪芹变成了窝囊颓废的落魄公子,他的妻子变成了与剧中人物同名的史湘云,二人彼此都有情人,在流浪街头后还不忘出书成名赚大钱。贾宝玉变成了一个带着批红斗篷、头戴羽翎,身穿薄纱的女子,不停地高唱摇滚发泄自己的愤怒,同时还在浴缸中与金鱼同游。而林黛玉则变成了一个说评书的男子,在充满暴力的语言中,把人民心中林妹妹的形象完全颠覆。再后面,史湘云的杨二车娜姆形象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物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果观众对人物不能了解,那么对整个故事都不能了解。但是张广天导演手中的《红楼梦》,角色跟我们传统理解中的人物反差很大,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是随着慢慢的看这个话剧,觉得自己也能融入其中,顿时发现此“红楼”绝非彼“红楼”。里面虽然借用了名著《红楼梦》的人物名称,但是却映射了很多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大胆的在话剧中披露。
话剧中的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大胆、流行、恶搞,像一些经常出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主持人说的“这段掐了别播”,还有生活中人们经常骂的粗口“我靠”等等,这符合一些观众的休闲娱乐心态,网络上流行的话语、人们身边的故事,非常有现代的气息和一种话剧中不多见的娱乐精神。被剧中冷嘲热讽社会不良现象的台词逗得捧腹大笑的观众也不在少数。而更多的观众面对这样的“红颜+高楼+白日梦”的“红楼梦”显得不是很适应。
这部话剧中,音乐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贾宝玉的音乐,摇滚、现代、愤怒、发泄融为一体,演员声嘶力竭的唱出每一句歌词,仿佛要把身体内的愤怒全部都发泄出来,每一句歌词都写着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在结尾那首《伦敦的街道》的歌中所唱的“一个老妇手里握着两个纸口袋,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也许人生就像两个纸口袋,本来就是充满无奈和辛酸。
再有,就是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有点“洒狗血”,但是我非常喜欢。史湘云的扮演者李梅,她在舞台上表演很有张力,很过瘾,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有性情。仿佛舞台就是她自己的,不管别人的眼光,只是在很好的诠释自己的角色。男主演郭笑的大段的单口相声,非常见功力。演员们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给我留下很深
刻的印象。突然觉得他们就是为了舞台而生的,觉得他们就应该在那里。
我认为,张广天导演手中的《红楼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在变化,在社会快速进步的时候将《红楼梦》也融进了现代的气息。其实,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也写出了那时社会的黑暗、金钱、权利。张广天导演用话剧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红楼梦》,也讽刺了现代社会上的黑暗。
看张广天导演的戏,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的东西特别能启发你去动脑筋。当然,对于不爱动脑子的人来说,也总是有大收获的,因为艺术表现形式很丰富,也很能令人捧腹,即使是笑过之后我们什么也没明白。
没错,张广天导演给大家呈现的《红楼梦》是不按常路的,是不被太多人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反映的社会问题确确实实的存在,他现代手法的《红楼梦》演绎,的确给人们很不一样的感觉和欣赏角度。如果不是读透了《红楼梦》这本书,不可能有这样一部话剧《红楼梦》的产生。如果不是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也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版的话剧《红楼梦》。
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大多数的人持不理解态度。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一开始便知道这是不能被大众所理解的,但是却依旧坚持做了下来,成为完整的作品,并留下了些什么。那怎么能说是不成功的呢。当《红楼梦》以这种不寻常的方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当中的时候,应该已经做好不被理解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