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

时间:2019-05-13 19: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

第一篇: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

解放专栏: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

文/孙敏 要英

核心提示: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全体人民期待共享的发展红利。但农村人口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不是只靠产业转移、就业培训和社保普及就能解决的,他们还需要民俗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也就是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

“如今中国大中城市里,年轻人总离不开苹果电脑、外国大片,却远离汉服、古琴„„”日前造访上海的一位西方汉学家,这样描述他对我国青年和时尚的总体印象。感谢汉学家的提醒,笔者也就其感兴趣的三月

三、端午、中秋等东方民俗文化,在传承问题进行了切磋。什么是民俗文化?简言之:是指某一空间区域内地方民众在积淀与交流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而在上海这面镜子中,国家综合实力和文明对比程度,决定了东西方民俗文化的交融态势。如在沿海开埠后最初的半个世纪,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由广州变成了上海,大量海外移民生活在今天的北外滩区域,“华洋杂居”的虹口成为海派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这一历史时期的“海纳百川”,既接纳周边的苏浙闽等外省劳动力,也广泛吸收西方文化,但在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再造上偏重后者。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上海方言的词汇量在这个时期突飞猛进,几乎每遇见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就会诞生一个新名词——洋火、洋钉、洋房、马路、自来水等,更多的音译词汇也迅速流传开来,如沙发、色拉、啤酒、麦克风、马赛克等,而建筑、银行、证券、出版、市政等行业系统用语也由上海普及到全国。显然,民俗文化的再造奠定了上海最初的历史地位。

今天的上海依然处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但国家综合实力和文明对比程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不再是积贫积弱的国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文明对比中则出现了 “道路自信”和 “中国梦”。同时,900多万外省市人口成为新上海人,虹口就再度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显然,这对上海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跃因子,并表现出复兴传统、溯源固本的社会性思维认同。如清明之后的农历三月三,近年来就越来越得到社会团体、社区以及学校的广泛重视。俗称“三月三”的女儿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而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就是中国典籍的生动记载,即以沐浴、游园、相会、诗歌、书法等活动为主,是一个年轻女性展示自我、祈福交友、传承文化的快乐节日。“女儿节”的传统,早就流传到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如今在上海虹口等区域的民俗文化生活中得到“复活”,也可作为鲁迅所称“中国人自信力”的新佐证。

鲁迅先生在“华洋杂居”的虹口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他最担心的是在西方列强文化的包围下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他认为民俗文化传承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根,因此在他的著作里有很多关于民俗节日的细致描写和美好抒情。现在,民俗文化传承的价值已不仅仅体现在提高民族自信上,还在于直接促进了人口大流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会和谐。如通过 “阳光女孩”、“奋发女孩”等具体项目的评选,“女儿节”被注入了时代新内涵,在虹口区变得家喻户晓。在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女孩子们不只是了解了汉服、祭祀、咏诵、击鼓等传统民俗礼仪,更进一步消除了移居上海初期的隔阂、寂寞、自卑、胆怯等普遍心理,从而带动了文化认同和邻里和谐。

如果说以往的“海纳百川”主要体现在开放包容方面,那么,今天和以后的“海纳百川”应该着重表现在吐故纳新领域。换言之,要提高“纳”的品位和质量。毋庸置疑,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全体人民期待共享的发展红利。但农村人口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不是只靠产业转移、就业培训和社保普及就能解决的,他们还需要民俗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也就是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文化的隔阂与心灵的锁闭,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留不下、回不去”的重要根源。要打破这一相对固化的社会发展瓶颈,我们有理由

期待民俗文化在传承、融合与创新中,释放出更可靠、更温馨、更持久的和谐红利。

注:沐浴祓(fú)禊(xì)

上巳,水边的风雅颂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古代的上巳(sì)节,这是一个流逝已久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饮酒,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春游踏青。上巳节也被称之为古代情人节。

昨日,本报与橘子洲景区管理处、湖南师大文学院汉韵学社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第二季——上巳节游春踏青活动在橘子洲喷泉广场举行,长沙近百位市民穿上传统的汉族民族服饰,在湘江之畔轮饮黄酒,体味先人们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的美好意境。沉寂600多年的风俗悄然复苏。本报记者储文静长沙报道

在一个日朗风清、百花盛开的三月三,周公邀集群臣,积聚在洛水之畔,一块在河水里沐浴,洗掉身上尘垢,涤去心中的愁烦,尔后把盏对饮,诗词唱和,以灭病消灾,使得身心清爽。

此后平民们纷纷效仿。相传每到三月三,人们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并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做可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称这种祭仪为“禊”或“祓禊”。祓,是祓除病气,除之使清洁;禊,是修洁净身。至水边祭祀,与上古的水崇拜有关系,古人认为,水和火是至洁之物,可以清除一切疾病灾难。

昨日的活动重现了“祓禊”这一久远的风俗。三位身着汉服的女孩,一位手捧药草泡过的清水,一位手捧清水洗过的荠菜,一位用兰草沾水轻轻拂拭活动参与者的头发、额头、肩膀,将荠菜花戴在姑娘和孩子的头上。

“今天参加了这个祓禊的仪式,是不是今年一年都不会生病了。”6岁女孩晶晶身穿本报提供的粉色汉服,向三位为她祓禊的姐姐跪拜鞠躬。所有参加仪式的市民都仿佛回到了远古中,让上善之水,为自己洗去疾病和灾难。

上巳是水边的节日,人们在水边不仅仅举行的仪式,还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时光,于是出现了流觞曲水等活动。曲水流觞,是指古代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将水引出成为一道弯弯的小渠,将酒杯从上游放出顺流漂浮而下,杯子休止在谁的面前时,即须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和孙统、孙绰、谢安等42位名士,相邀宴集于兰亭。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这次聚会,名士们现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序,成就了《兰亭集序》。

由于场地的限制,无法呈现曲水流觞的原貌,昨日的活动用击鼓传花的方式代替流水,倒也尽兴。一圈人围坐水边,以击鼓传花的方式传递一盏手绘白瓷杯,一杯花雕酒,当鼓声停止时,持杯之人将花雕酒一饮而尽,或吟诗、或唱歌,怡然自乐。

5岁的小优不能喝酒,现场给大家背诵一首《三月三》的儿歌:“登山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把大家都逗乐了。

上巳节的浪漫,不是笔墨文人的专利。男人呼朋引伴,女子牵姐携妹,彩色的衣裙花团锦簇,嬉笑成一群群叽叽喳喳的喜鹊。在古老的中国,这一天是唯一一个女子们可以在野地里撒欢的日子,她们如出笼的鸟儿,以柳枝编成花冠,采野花插满鬓边,恣意亮起歌喉,表达美妙的情思,和心爱的人互赠兰草表达爱意,于是这一天就成“情人节”和“女儿节”。上巳三月三,还是“风筝节”,把浪漫放飞到天上,风筝翩翩起舞、汉服衣袂飘飘,更有一番风味。

下午2点,橘子洲畔百米高的水柱将周边的青草绿树笼罩上一层轻盈的白纱,一群年轻女孩穿上婀娜多彩的汉服,斜插绿油油的荠菜,踩着音乐的拍子跳起了我国最古老的舞蹈《踏歌》。广袖挥洒、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许多游客也被这“舞婆娑,歌婉转”的景致吸引,纷纷模仿学跳踏歌舞。一时间,橘子洲处处充盈着浓郁的汉魏之风。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美的一道景致吗?(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第二篇: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构建湖北民族地区和谐民俗文化

摘要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将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民俗文化既是我国构建和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我希望通过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俗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指导思想

1.1 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导,与时俱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 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来抵制和代替慵懒、颓废的歪风更能让新一代青年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

1.2 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重

由于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对部分民俗文化过度利用,现存的文化资源的流失破坏较为严重。现在的土家织锦只有直织和横织,斜织已经失传。外来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一方面给当地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瓦解着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可以使山歌、南曲、撒叶尔嗬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在保护、继承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2002年初,恩施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倡导在全州展开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点工程。通过一年的工作。州、县(市)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发现了恩师州具有较高民间艺术表演水平的民间艺术家有一百多位的线索,涉及到传统的民间戏曲、舞蹈和山歌等十几个艺术种类。州民宗局和文体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次认定十六位农民艺术家,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这次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都是某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最有声望、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传人。这对于抢救、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2.1 教育手段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以人的心态和谐为底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对象,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强调公民的自我教化和自我修养,并通过适度的外在教育和引导,提升公民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发掘、收集、整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优秀成分,使之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动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找并确立土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将土家族民俗文化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土家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 以文化氛围提升凝聚力,在校园中创建浓郁民族特色品牌奠定基础,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意识,做好传统文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工作,来完善孩子们的人格和品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才能从内在打好基础,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不论到了任何环境中都可以洁身自好,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不为社会风气所影响,稳如磐石般做一个完善的自我。

2.2 宣传和舆论

加强人民自身监督,对不良民俗进行共同抵制。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为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 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外部为人们的发展制造机会创造环境。

2.3 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俗文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制定出针对民俗文化开发保护的法规、法令和条例,以法律手段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广开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走外向型发展之路;教育广大民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对民俗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 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 使各个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以和谐民俗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 实现载体多样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又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文化。有力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特别要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农村破除迷信,除旧思想树立新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经济与民俗互相促进

2.4.1 发展民俗经济是对本地物质民俗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现阶段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重视教育、加强宣传、组织活动等等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把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提出也是十分必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炼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形成了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能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础仍然脆弱, 科学技术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交错存在,且以山体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土家族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民俗文化的开发则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良好的物质民俗同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和谐进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4.2 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小农制是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经济,土家族长期推行的小农制经济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而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又进一步造成对新技术的抵制和阻碍。同时,又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小农经济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重复。这也导致土家族人口职业结构的不合理。民俗文化的发展可以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决定了民俗文化事业必须完善自身发展体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走产业化之路。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需要载体才能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保持活力免于消亡。载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民俗文化事业的企业。目前,土家族地区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政府,企业的参与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缺乏投资该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家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完善,优势的民俗文化资源被政府垄断。因此,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民俗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的同时,还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民俗文化资源使用权的流动体制。另一类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文字、报刊、图片形式保存文化遗产的民族古籍,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生态保存完好的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村。载体的培育可大胆引用股份制现代管理模式融资、开发和管理,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以最大限度地融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民俗文化事业。

2.5 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

发挥群众的力量和创造精神是构建和谐民俗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整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开辟和谐文化的立足点,结合区域优势和民族实际, 加强各民族间的横向交流;坚持以人为本, 找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调动广大少数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建立各种文化社团, 完善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还要注重把握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化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到和谐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区域和谐文化氛围, 提升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通过在恩施的调研笔者深刻体会到:一个地区的民俗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各种节日习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习惯也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影响深刻的过程。需要我们民族学的工作者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更好地引导其和谐发展,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第三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第四篇: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

(一)社火

(二)灯阵 宝卷

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

剌绣 剪纸

社火

(一)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街八巷,观者如潮,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土门高跷社火

麻婆闹春

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他们手持五色彩旗和写着“回避,肃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字样的招牌,走得非常端庄自然。“春官”老爷则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羽扇,前后左右由装束精干的道锣、探马、报子、门子、差役前呼后拥,显得仪态万方,威风凛凛,神情自得。“春官”是整个社火队的带头人,他代表着“春神”行驶司春的职权,在社火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当地习俗,春官行进过程中,文官见了要落轿,武官见了要下马。当然,春官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者方可担任,社火队每天出发前,必先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身子前,先必须将春官送到家,谓“送老爷”,可见春官有多么尊贵!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

舞龙表演

东洋车子

其他地方的社火,多为“跑社火”,以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蜡花、东洋车子、旱船、大头和尚为主。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丑公婆的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有时丑公丑婆还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像说快板似的,社火中称为“打交儿“;腰鼓队则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镶边衣,灯笼裤,步伐俊健,鼓声时而舒缓,时而紧密,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舞龙队各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着黄色镶边衣,在手举“明珠”的领舞指引下,将一条彩龙舞弄的忽起忽伏,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舞狮者不断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与满身系着铃铛的狮子相互挑逗,打斗嬉戏;大头和尚则手持降魔木,憨态可爱地表演各种姿态的舞蹈……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数翻穿皮袄,脸上抹黑,手持油污鸡毛的膏药匠。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膏药匠是古代医生的代称,出现在社火中,代表着万药之灵,又名“八面风”,具有驱散瘟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谁家的小孩若有幸被膏药匠涂抹了膏药,据说能驱除毛病,健康乖爽…… 过了元宵节,社火队还要挨门挨户“串门”,也有的地方在初十前进行。每至一家,主人必要早早候在门外迎接,燃放鞭炮,敬烟敬酒,送上瓜子糖果之类。春官老爷进到堂前,焚香化纸,祝福他们一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秧歌手合着锣鼓唱几首吉祥的秧歌,然后再转到下一家。等社火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社火

(二)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旧时,每年从正月初六到二十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出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亦要全体谢庄王。

社火队中最尊贵的是春官老爷,由合村公举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清代,一般穿蟒袍,戴纱帽,戴假胡子,手摇羽扇,倒骑着驴马)。春官两侧各有一位陪官(有的地方也叫灯官老爷),穿戴袍褂,戴胡子,摇扇。春官前面是仪仗队,排列着若干旗手和打牌手,牌上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回?quot;、”肃静“等。仪仗队前南是两个门子,装束十分精干,身缀许多小铃铛,手执拂尘前呼后应。仪仗队后面是鼓乐队,其后才是社火队。到了民国以后,春官一般穿绸缎袍褂,戴礼帽,手摇羽扇,骑着马驴(也有步行的)。陪官亦穿戴袍褂礼帽,仪仗、回避之类多已减去。社火队各地不一,有的是高跷,有的是地奔;装扮内容也各异,有的是一出戏的全部人物,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回荆州》等;有的是”乱劈柴“,把几上折子戏的主要人物串起来。不论哪种形式,都伴有鼓子手、”腊花姐儿“、”东洋车子“、竹马子、”妖婆子“、”瓜娃子“、棒槌娃、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狮子、龙、火流星等。”姐儿“多以男扮女。行走时,随着鼓乐节奏,扭摆起舞;到了家庭院落,则玩耍各种套路,并随民歌小调的唱和,翩翩起舞,叫”玩坐场“,这是社火队中最精彩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的是滑稽导角”膏药匠“,抹黑脸,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身背串起来的小铜铃,一手拿牛角,内盛污油锅煤,一手拿鸡毛沾着油污,吆吆喝喝。他一声”膏药-“,人们便自觉让开,否则就会被鸡毛油污涂在脸上。

社火队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装前要把春官送回家,叫”送老爷“,天天如此。社火开始第一天,要到村上各寺庙庵观、峨博、泉头、井口以及数百年老树前上香、磕头,以祈神灵保佑。第二天起,挨家串户”上香“。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春官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而后”腊花姐儿“等舞蹈歌唱,或玩坐场及其他套路。主人以烟、酒、糖、茶、肉菜等招待。一般活动并为停顿,食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并向龙口和狮子口里各献进几个馍头,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

社火的道具和化妆

老爷:手拿芭蕉扇,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袍,戴髯口,老爷前面有两个人饰抱子。

抱子:手拿佛尘。

老爷后面的左排有头场子:头戴公子巾,身穿粉红袍,手拿扇子,也戴髯口。右排有二场子:穿紫红长袄,左手拿小竹蓝,右手拿小笤帚。头场子后面跟鼓子手若干名:每位背小鼓一个,头戴毡帽别纸花,身穿黄色衣裳。二场后面跟腊花子若干名:头带假发别纸花,身穿大巾妇女衣裳,穿裙子,手拿小锣或纸扇。再后面跟毛女子:头戴假发别纸花,手提红绿绸子。

鼓子手后面跟棒锤娃:头戴着别纸花的毡帽,手拿两根木制棒锤。最后面跟姜太公;头戴凉帽,手提鱼杆,戴髯口,身穿黄袍。中间还有头戴破草帽别纸花,身反穿皮袄,手提油瓶子的”寡娃子“,来回跑动维持秩序。

还有狮子、龙、旱船、”寡娃子拉驴“、”光棍“、”麻婆娘"等。

必要的道具:大鼓、钹、锣、唢呐等。

社火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灯阵

元宵节举办“黄河灯会”,逛“黄河灯阵”,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古老传统年俗。这一风习,在我县黄羊川、土门等地较为盛行。当一轮明月款款升起时,365盏灯组成的绵延一里多长的灯阵便大放光明,与溶溶月光交相辉映;观灯、逛灯的人如潮涌动,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整个灯场一片欢腾,仿佛天上人间都沉浸在这喜庆而光明的气氛中了。

关于“黄河灯会”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其美好传说在各地或同或异广泛流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旱魃作怪,天气持续干旱不见滴雨,泉水干涸了,庄稼枯焦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有一位镇关大将。名叫李黑虎,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旱魃,凭着一腔正气和高超的武艺与旱魃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旱魃。然而,他的这一义举却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旨令姜子牙率365位正神,设下了“九曲黄河阵”,要斩灭李黑虎,黑虎有一个小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她为搭救哥哥的性命,穿阵斩将与姜子牙较量了七七四十九天,恰好在正月十五这天,破了阵,败了姜子牙,并把这险恶的“九曲黄河阵”也化作了浩浩荡荡的天河——这就是今天的黄河。自此以后,人们每年元宵节要以灯为神摆阵逛灯来纪念这对仗义的兄妹。

另一传说出自《封神演义》。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即氏“三霄娘娘”,为报姜子牙杀兄之仇。摆下九曲黄河阵,要擒杀姜子牙。但姜子牙巧妙地走出了黄河阵,战胜了三霄娘娘。因此.在后来出现的“黄河灯阵”中,人们认为能走出黄河阵,便可逢凶化吉。

随着历史的演变,灯会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如今的灯会,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除尽情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善良、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外,还用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灯代表一年,象征和预示国泰民安、民阜年丰、天天光明的盛世景象。

宝卷

宝卷源自敦煌变文。它集文学、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说唱艺术。念卷在古浪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幼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卷。“念卷人”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如果条件允许,旁边还有二胡三弦伴奏。整个过程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唱词,称之为“喝佛”,气氛很是和谐。

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通俗的说法,有“五音调”、“七音调”、“九音调”、“十一音调”等按唱词每句字数区别的音调。流传的卷本主要有《四姐卷》、《对指卷》、《红罗卷》、《紫荆卷》、《康熙爷私访山东》、《红灯卷》、《包公三下阴曹》、《白马卷》、《鹦哥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

“八一”厂演艺人员采访土门念卷风俗

念卷是一种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被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所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非人的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甜来,善得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当然,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即是糟粕。

念卷有好多讲究。念卷前,念卷人要洗手、上香,是十分恭敬的。人们称卷本为“宝卷”。倘向人家借卷本,不能说“借”,否则人家不答应,要说“请宝卷”才行。卷本不能随便乱扔,一般都用一块红布包起来,保存得很好。过去,读过书的人要抄卷,每次动笔前都要洗手、上香,恭敬其事。尤其老人们,把卷本看得很神圣。

念卷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尤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熏陶感染了一代代人的情操品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现代文明在农村中迅速普及,念卷这种活动不多见了,但这种独特风俗还在保留着。

老调

古浪地处边远僻地,在旧时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较少受外界影响。但古浪人民性格开朗,热爱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老调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老调音乐”,就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的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古浪老调音乐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估计源于明代。老调音乐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一些音乐形式在长期传唱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老调音乐曲牌。

古浪流传的老调剧较多,常见的有《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流传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门一带,剧中运用的曲牌主要有“月头调”、“慢诉”、“紧诉”、“西京”、“东京”、“京板”、“五更调”、“冈调”、“长城调”、“琵琶调”、“老龙哭海调”、“苦诉调”、“银纽丝调”、“月尾调”、“过江调”等。老调曲牌在具体剧目的运用中,由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其中“月头调”(又叫上月调)起头较多。一剧中十几个到二、三十个曲牌不等,曲牌可以前后重用。

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古奥,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源渊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也许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们凑在一起(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夏日傍树荫,冬日围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扬善疾恶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赐福之意。之后,才演唱其它剧目。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说,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也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无疑,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为群众喜闻乐道。

老调剧目的故事,有些取材于传统戏剧和古代小说,如《百宝箱》 就取材于“三言小说”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强烈谴责那种见利忘义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旧时代妇女的低下地位。《彦贵卖水》则取材于秦腔剧《李彦贵卖水》。也有一些是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如《两亲家》,表现两亲家之间时好时恼的喜剧生活,告诫人们要多讲道理。老调剧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文学性很强,如《阴功传》中商人冯老儿观察流浪女一段就不错:“头上的青丝如同墨染,两绺绺眉毛赛过弓弯,灯笼的个鼻子长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脸蛋长得真正好看,两耳坠腮挂了银耳环,身穿石榴裙红得那么好看,八福罗裙扫脚面,裙下面露出个小小金莲。” 这段描写,重彩浓墨,绘声绘色,而且韵味和谐。于此,可以看出古浪老调音乐戏剧的优雅高尚了。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调音乐日渐衰微,后继乏人,所存艺人寥寥无几了。幸《甘肃省戏曲音乐集成·武威分卷》设立了“古浪老调音乐”专目,使这一古老艺术的主要内容可得保存,也是爱好民间文艺的人们的一件欣慰事。

土门戏

来源:县志办 作者:杨先

土门的戏是有来由的。

有一年,据说土门来了位过路的风水先生,在城东一处茶馆里喝茶歇脚时,听到几位老人在谈喧土门的富庶,不由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好地方固然是个好地方,只可惜七星楼倒了,马石河干了,笔架山挖了,成了个空架子了……”说完,就起身离去。那几位老人听得摸不着头脑,想想他的话里暗含玄机,便跟在他后面,想问个究竟。那风水先生见了,回过头来说:“别跟了,快唱戏去吧!”……

于是,土门的人就唱戏,而且终年不断。这儿的人们不仅有唱秦腔、唱眉户的,还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秦腔在陕山会馆,眉户在大庙,两个戏班各自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寿喜事,大户人家要献戏,方寸之地竟有六、七个戏台,台台都唱,相互竞技,谁的观众少了谁丢人,谁的看客多了谁耍人。如此一来,暗地里较上劲儿,学艺时就不得含糊,唱念做打得样样精通,每个戏班的水平都在竞争中得以提高。更多时候,则是爱好者三五成群,聚在村头树下自弹自唱,唱腔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颇像行家里手,引来村里人及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

其实,这儿的人爱戏、唱戏是有历史根源的。土门在明朝时叫哨马营,居民稀少。后来,从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土门移民迁入,这些先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成为当地的主流,其乡音不改,文化之根又在陕西秦地,因此土门人爱戏、唱戏就不奇怪了。

当然,土门的戏能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听、有人唱,离不开当地繁荣的经济。土门地势广阔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而土门地处“丝绸之路”北路要道,交通便利,山西、陕西的商人纷至沓来,坐商、行商和小摊贩遍及城乡,“土邑商务甲全县”。在这种情况之下,市民队伍的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文化娱乐的需求,戏班的兴起便在情理之中。

当然,土门也出过不少有名的艺人,如晏

三、郭扁嘴、赵

七、郭旦儿等。晏三演秦腔《火焰驹》最有名气,可惜在**期间,一次在武威城隍庙唱戏,不料日本飞机来袭,遭遇不幸。郭旦儿(郭聚堂)为凉州“半台戏”班的创始人,演小旦最驰名,每当他挂牌,戏票就一售而空,每当他出台表演,全场就拍手喝彩。据说一家媳妇,看了他演的《柜中缘》,回家做饭时,婆婆吩咐打鸡蛋吃,可她仍然陷于剧情中,问:“妈,打几个郭旦儿?”……

“闻弦歌之声,呀,不知何处大班长;见羽毛之美,哟,才是本地丑大王!”这是集仙观上的一副对联。集仙观有一座四面出角带彩的戏台,台下前面有看戏广场。土门的戏台多是如此,上面的两层是敬神敬佛的场所,下面一层则是戏台。人们信仰与看戏两不误。而神与佛呢,则在人间的丝竹鼓吹中大隐清修,顺便真真切切感受人世的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赐福人间。

山歌

古浪的山歌也叫“少年”,是一种野外唱的歌。在山上放牧牛羊,或田间劳动时,古浪人都爱唱山歌。山歌一般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字不等,山歌按古浪方言的韵部押韵,韵律比普通话的一一八韵宽得多。也就是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能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压迫、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痛斥旧社会、传唱历史事件、赞颂历史人物、歌颂美好事物、揭露社会丑恶等内容无所不有。

曲艺

古浪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戏、小曲、贤孝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浪大地的民间生活,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小戏是古浪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说它小是因为它角色少,仅二三个角色,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说它是戏,因为它和戏剧一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有台词、道白、科介。又有戏剧性情节。小戏不设舞台,道具简单,可就地随便演出。没有专门的演员;没有底本。因为口头流传,台词各地稍有不同,常有演出者的个人加工润色。古浪流传的小戏约有二、三十种如:《张连卖布》,《花亭会》,《刘海打柴》,《闹书房》,《小姑贤》,《刘全进瓜》等等,小戏大多在正月里闹社伙期间演唱。也在庙会上演唱。

古浪流行的小曲非常多,有“十八杂腔”之说。但实际上十八只是个概数,古浪小曲不下百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唱起来也很随便。可用三弦、二胡伴奏,也可不用伴奏。小曲在闹社伙玩作场时可以唱;在社伙队伍行进中也可一边扭动,一边唱:在作农活时也可边唱边做;走路也可边走边唱。古浪小曲有本地自古传下来的,也有从外地传进来的,和小戏一样,唱词在各地稍不有同,但调子大约还是统一的。小曲可以说是古浪最丰富、最普及的民间文学形式。

贤孝是从武威传入古浪的,是整个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文艺。之所以称为贤孝是因为它主要宣传贤良忠孝,扬善惩恶。贤孝或作“弦消”这是因它常在人闲暇时用来消闲娱乐,而又必须用三弦伴唱。它类似外省的大鼓,弹词之类的文艺形式。贤孝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有些篇目需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唱完。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故事往往被改编成贤孝来唱。如《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双鞭记》,《说唐》,《兰桥会》,《薛刚反唐》等等,都由前人留下的书籍作蓝本,但它们改成贤孝时却大都无底本了,变成了口头文学。贤孝多由盲人说唱,人们把专唱贤孝的盲艺人称“瞎弦”。曲艺往往是师徒相承,口头传授。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并不是盲人的也唱贤孝,但属个别现象。贤孝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如:《打宁夏》,《打西北》,《中卫》,《度荒年》,《十劝世上人》,《十劝干部们》等等。地方性的贤孝一般篇幅较短,富有地方特色。

贤孝是韵文,是按照武威方言的韵部押韵的,即使古浪人唱也要按武威的韵部,最明显的如“|dn”和“ang”通押,古浪用天古音系的韵部,其它前后鼻音通押,而“an’’和“ang’’是不通押的。但唱贤孝就得用武威腔也能押了。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自己的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因而,刺绣技术是妇女的必修课,自古至今代代相传、针刺不辍。

古浪民间刺绣品具有构图简练朴实、色彩丰富、针法多变的特点,既鲜艳华丽,又素雅大方,从一幅简单的刺绣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古浪人民民风纯朴、敦厚豪放的特点。刺绣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草树木、鸟雀蜂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有那些从没见过的凶猛野兽,如虎、豹、狮子等,以及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符号,如双喜、福、禄、寿、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等等字样,根据刺绣品的大小,将各种图案和文字相互穿插,巧妙组合,最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那些心灵手巧、别出心裁的俊俏女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绣制出一些寓意深刻的作品,如百寿图、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关公、孙悟空等。

刺绣作品

刺绣用的工具极为简单,主要为七彩花线、绣花针、绣花圈等,静坐闺房的淑女们,一听到门外响起货郎担拨浪鼓的响声,便纷纷跑出家门,反复挑选一些自己需用的材料。到了后来,姑娘们自行将注射用的针头,“开发”为刺绣工具,刺绣品也有先前的“绣”拓展到“裰”,用针头裰出的那些鞋垫、笘单图案,越发显得惟妙惟肖,精美好看。

每逢端阳节,古浪民间艺人纷纷大显自己的刺绣绝技,制作一些花样别致的荷包和饰品挂在小孩们的脖子上。荷包里面装上从高山上采回来的香草,外面绣上精美的梅花、荷花、蝴蝶等,精致好看,清香四溢。有的荷包分里外两层,作抽屉状,有的仿制三叶草的样子,样式繁多。据说,孩子们带上这些精美的荷包,能消灾辟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浪手工刺绣品愈发显得针法细腻,层次鲜明,手感舒适,极富立体感。无论是一件普通电视罩子,还是一双手工布鞋,或是一双小小的鞋垫,人们都能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银针,揉进丝丝缕缕的情意,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大地上流传较为广泛,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这些乡俗风气至今还在农村非常盛行。

古浪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造型上除了常用一些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技法,还惯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力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从而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和形象逼真的效果。在选材和立意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作品的内容一目了然,富有美感。

创作

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题材,凭借纯朴的感情与直觉印象,用一副剪刀和他们巧妙的双手,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一些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猪、马、牛、羊、鸡、喜鹊、蝴蝶、蜜蜂;桃、李、杏、梅;以及麦穗、谷穗、柴房、粮跺等等,作者将这些事物,同地面上的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配一些代表吉祥富贵的字符,便形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有寓意良好祝愿的《招财进宝》、《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鹊登梅》、《天官赐福》等作品,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双喜临门》、《蝶恋花》、《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孔雀嬉牡丹》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戏剧脸谱,当地神话传说剪纸等等。民间艺人杨生花的剪纸作品《蝶恋花》、《双喜临门》倍受人们称赞;干部卫生选则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因构图别致、风格独特曾多次发表在《解放军画报》、《半月谈》、《中国国防报》、《中国审计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报纸上,为专家学者所称道,同时被业间称为“凉州第一剪”。许多剪纸作品线条明快简练、思想内容单纯、寓意浑厚深刻,充分反映了古浪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美好纯真的愿望。

第五篇: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

财政部:持股超1年股息红利免征个税适用新三板

1、为什么对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进行调整?

答:自2013年1月1日起,我们对上市公司派发的股息红利所得实行了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按持股时间长短予以不同的税收政策待遇,主要内容:持股1个月以内、1个月至1年和超过1年的,股息红利所得分别按全额、50%和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适用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即实际税负分别为20%、10%和5%。该差别化税收政策的实施,主要目的是发挥税收政策导向作用,鼓励长期投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此次,经国务院批准,自2015年9月8日起,对上市公司股息红利所得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持股1年以上的投资者加大了税收优惠力度,即持股超过1年的,其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对持股1个月以内和1个月至1年的,原有政策保持不变,实际税负仍为20%和10%。此次政策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鼓励长期投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全国中小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派发的股息红利,按调整后的股息红利差别化政策执行吗?

答:2014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48号),对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息红利按照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税收政策执行,持股1个月以内、1个月至1年和超过1年的,股息红利所得税负分别为20%、10%和5%。

此次发布的《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01号)规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以下简称挂牌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按照本通知规定执行,即与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政策同步调整,对个人持有挂牌公司的股票,持股超过1年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持股1个月以内和1个月至1年的,税负维持原政策不变,仍为20%和10%。

3、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股息红利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如何计算的?上市公司如何代扣代缴?

答: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股息红利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投资者实际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例如,某投资者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为100元,如果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其应纳税所得额为100元;如果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其应纳税所得额为50元;上述应纳税所得额乘以股息红利的法定税率20%,得出的20元、10元就是应纳税额。

上市公司为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的法定扣缴义务人。上市公司派发股息红利时,个人持股超过1年的,按政策规定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持股1年以内(含1年)的,上市公司派息时先暂不扣缴个人所得税;待个人转让股票时,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根据个人持股期限计算应纳税额,由证券公司等股份托管机构从个人资金账户中扣收并划付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于次月5个工作日内划付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收到税款当月的法定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4、持股期限是如何计算的?

答: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证监会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85号)规定,持股期限,是指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上市公司股票之日至转让交割该股票之日前一日的持有时间。个人转让股票时,按照先进先出法计算持股期限,即证券账户中先取得的股票视为先转让。持股期限按自然年(月)计算,持股一年是指从上一年某月某日至本年同月同日的前一日连续持股;持股一个月是指从上月某日至本月同日的前一日连续持股。

5、实施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部门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此项政策的实施涉及面较广,关系广大个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政策宣传与辅导,优化纳税服务,提供技术保障。上市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及证券公司等股份托管机构做好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确保政策平稳实施。

下载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红利说

    改革红利说 2013年03月18日 08:00 来源:《求是》期号:2013/06作者:刘世锦一、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 中国以往历史和有关国际经验都表明,即使经济增长的初......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乌丙安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现在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保护非......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

    民俗文化作业

    盐城民风民俗 学习了民俗文化这门课,了解了很多,对于我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也做了一个统一的介绍: 开船习俗 满载会与满载酒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 贡会的宗旨是“龙......

    民俗文化展览馆

    民俗文化展览馆项目 民俗文化展览馆前期由县城建局实施建设,竣工后,由县文广局负责布展和运转工作,目前主要组织负责演艺大厅的歌舞晚会和民俗文化陈列馆布展工作。 一、《朝圣......

    日照民俗文化

    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我们日照那边的过年之前和过年的习俗跟别的地方大体一样,在此就不细说了,主要说一下我们的“龙抬头”和渔家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人的传......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姓名:班级:学号: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调查时间:20xx年12月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