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作者:张瀚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44-01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等情况下,民办高校集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但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硬件不足,教师成分多样化,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公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特色不够,并有过分功利化的倾向。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由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问题严重者,将极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生活。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特别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每月工资期望在1000~3000元之间,结合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资情况来看,这样的工资期望是比较现实的。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这也是符合现在的社会实际。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受到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而偏重追求一次性就业的稳定性高的工作。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毕业生青睐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少人问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毕业当年的实际就业率为50%,远远低于公办大学的实际就业率75%。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渴望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但那也是就业竞争最为激
烈残酷的地方,相对于公办高校毕业生的有力竞争,这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3.1 社会偏见的影响致使自卑感强烈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录取分数、管理模式与普通高校的差别较大,再加上国人受“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和肯定[1]。所以,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自信心明显不足,感觉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愿意说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慌报毕业学校。当文凭作假被企业发现后,这类民办高校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3.2 个人抗压能力不强
面临毕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普通公立大学生优越,从小受的挫折不多,心理抗压能力不强,面对整个社会的竞争,就业的困难等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自卑、抑郁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在临近毕业的前夕出现过头痛、胸闷、失眠、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求职能力。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大学生逃避就业,回避一切就业信息,暂缓就业,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在毕业后不愿离开大学校园,选择在校外租房,继续过理想的校园生活。在就业压力日增的形势下,缓一段时间再参加就业竞争可能会使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再次增加就业难度。有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渴望靠学校、靠家长的社会关系来达成就业目标。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后,彻底失去就业信心,外在表现为放弃一切就业机会,听天由命,逐渐减少人际交往,听天由命,有些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 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体系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没有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而是选择在学生即将离校的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课程设置上,很多民办高校只注重开设的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开设的实质意义,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缺乏社会现实状况,缺少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就业教育课程很少涉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律素养、就业心理调试以及从业综合能力培养等内容[2]。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建立和培养的。
(1)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因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始,一直到大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效结合,在课程中进行自信心建立训练、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求职角色扮演等心理游戏,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职场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临近毕业前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心理类报纸、杂志、橱窗等途径介绍就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去进行发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轻眼前利益,重长远发展。
(3)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理老师多加运用鼓励的心理调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情景想象练习,缓解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心理咨询中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客观评价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心理咨询中心为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回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情感障碍极其心理调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09):134-137.[2] 刘颖.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3] 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6-91.[4] 付燕,丁晓,邱雨生,马宝珠.就业压力与毕业心理调适[J].科技创新导报,2007,16:127.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应对措施范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徐庆华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最活跃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力量。然而,随着“扩招”,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仅不再像过去那样享有“天之骄子”的地位,甚至在毕业时还遭遇就业的“寒冬”,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以及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的几种现象和择业“误区”,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措施
高校就业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的。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今天的市场经济,高校就业体制也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并逐步实现“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正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思政工作者,也必须适应这种体制的转换,必须脚踏实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1.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伴随着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从1999年的90万上升到了2005年的340万,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也不再是“时代的骄子”。另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更加广泛、更加普及。过去高校培养的是白领,甚至是金领,现在高校要培养大量的白领、蓝领和灰领。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高校既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首先,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人口高峰期,有着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是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的转变,科研,文教等单位的改革、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在人员配置方面主要表现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定岗、定编、优化人员结构,减员增效等。1
据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GDP的增长将保持在7%—8%。社会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职位数量是一个约在600万—900万之间的“常数”。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较,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并不能够带动就业岗位的高增长,当前GDP每增长1%,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3。所以,当前社会就业岗位增加趋缓与高校毕业生快速增加形成了剪刀差型矛盾。
其次,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存在着不配套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要求不能完全适应的情况,这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所以,培养的专业结构调整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高等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结构的步伐不快,也是造成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不配套矛盾的原因。
2.当代大学生择业的“误区”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本应使当年考上大学时的“精英”光环完全褪去,毕竟在现在形势下,只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精英”职位上就业,绝大部分要在非“精英”职位上就业。但是,家长、学校、社会舆论环境都还没有从传统的就业观念中转变过来,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就业的阶段。
其主要表现在择业时的畏难性、浮躁性、依赖性、功利性和从众性,就业的理想化等“误区”。
面对就业形势的一组数据,许多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空前增大,面对市场经济下的人才竞争,裹足不前,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其实,大学生不切实际或不甚正确的就业观才是开成大学生所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几千年“学而优则化”的封建“官本位”观念在当今大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其浮躁性表现在“学而优”就一定要做“自领”,而不想也不愿意从生产第一线的“蓝领”做起,心无定所,“这山望着那山高”。
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大,毕业前夕,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这些被过分溺爱的学生不是自己主动寻找工作,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部门、家长身上,缺乏主动出击推销自己的勇气,总想依赖别人达到自己就业的目的。有时择业机会就在手中,不能正确把握,表现出无立场、欠主见、心事重重,总想与家长、朋友、老师商量,甚至让他们做决定,完全没有认识到激烈的竞争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完全不知道,等是等不来的,靠
是靠不住的,惟有自己主动争取才能把握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随着利益观念的增强,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取向出现扭曲,形成了很有代表性的“沿海热”、“三资热”、“高薪热”、“大城市热”,以及经济待遇作为择业唯一的标准。其功利性表露无疑。
还有部分大学生不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而是随大流,跟着感觉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存在着大众心理,盲目追求社会的各种热潮。实际上,确定就业目标,有依据无原则不对,无依据更不对。
国内有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推出,以及比尔·盖茨等成功榜样的示范,让新一代大学生无不热血沸腾,摩拳擦掌,立志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一些大学毕业生更是喊出“毕业就是创业”的响亮口号,这令人鼓舞,也令人振奋。但理想与现实毕竟有差距,如果不顾具体的客观条件,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搞伟大的创业,而没有科学的计划、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伟大的理想也只是美好的愿望和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不少大学毕业生记不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古训。
3.新形势下就业的应对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16号)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学校,甚至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
首先,要培养和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高校作为承担社会教育的主体,不光存在着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职能。同时,还有培养学生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大学生明白,就业难是必然存在的,但从横向看,在需要求职的各社会阶层中,大学生还有着明显的群体优势。所谓的就业难,其实是大学生们不切实际或不甚正确的择业观形成的。我国现阶段的人才积累还没有富裕到大学生群体都难以找到工作的程度,从根本上讲,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远远大于现有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只是人们的认识上有问题,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上有问题,大学生在择业观上有问题。因而,高校应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和择业指导教育,并将此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
作好职业规划。大学生恰当的定位,合理的选择,然后付诸于行动,这样在就业时就会充满自信,从容应对。
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咨询,就业手续办理,就业信息网建设等,就业服务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实利益,以学生为本,就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如开展远程面试,开放专用机房供毕业生查询信息,加强与报刊媒体的合作,及时向社会提供毕业生信息等。要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的人员和配置足够的资金,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市场网络。构建以“全过程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体系。全过程抓就业,就是要把就业观念贯穿于思想教育,课程设置,毕业教育等环节;全员抓就业,就是要调动全社会,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采取奖励措施,激励大家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就业工作;全面抓就业,就是要以学生就业为主线,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大学毕业生应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企业只有集合具备必要素质的人员并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则只有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地修炼和完善自己以提高职业素质,才能获取稳固的生活保障以至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进而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职业素质日益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生的事业基础,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正逐步演变成了择业的关键,所以,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开始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其中着重要注意的是情商的培养,培养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大学生要增强竞争就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补充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成功为导向的职业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的机会,一点一滴地吸取,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
总之,在现阶段,对高校的就业形势应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拥有得天独厚的机遇,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人为夸大其困难。要把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确引导,消除大学生在择业时的种种“误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构建以学生为本,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
生,提高内在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在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后,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走出扎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雪梨·王(加拿大)、赵北平怎样获取你的职场比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 曹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3] 张丽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关乎中国的命运前途。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上,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呢?对于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的指导呢?
关键字:毕业生心态发展现实追求心理职业生涯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协调等一系列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将来的即将从事的职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角色的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种准备,实现角色的完美转换。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人数年年上升,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相对趋紧,毕业生的压力大,工作难找,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的大学生的心理是否能够承受的起?我们的毕业生能不能更快的找到更好的工作?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找工作,而是找工作之前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实习之前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还处在迷茫、摸索之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
合的职业的判断紊乱不清,面对选择茫然无序,躁动不安,情绪时好时坏,独立性、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到其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制约,因而在择业问题上心理失衡,不知所以。有的大学毕业生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痛苦。一方面他们追求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高追求。这两方面有时候是很矛盾的,所以很难两全,于是出现内心冲突,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有的毕业生则是由于自卑感的重负。在大学的时间里,空闲的时候比较多,而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之外,没有在课后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以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有的学得好觉得自己学校的就有很多学得比自己学得好的,更何况在外面的学校的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还有种种由于个人目前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生活挫折、生理缺陷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感,让不少毕业大学生不堪重负。
那么,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该怎么样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正确的完成自己由学生到劳动者的转变呢?
第一、准确定位,认识自我现在,我们的大学生还是在扮演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将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过早的将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同那些已经是社会角色或者是很成功的社会角色比的太齐,他们的成功与他们之前的准备、付出是分不开的。相反,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成功的背面,他们是如何走到现在的成功局面的,可以学习,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榜样,前进的动力,圆满的完成学业,然后走向社会,开始新的工作,承担新的任务,才开始扮演劳动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调整心态,完善人格
在求职的过程中,自己活着身边的同学出现的一些心里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的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试,必要时还可以需求同学们、老师、家长以及专家的帮助。大学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遇到新环境甚至困境时,不能畏缩,只能积极的投身其中并尽快的适应。同时,通过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人格缺陷。这些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果没有很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给今后的工作、生活继续带来困扰。所以,有的问题是越要暴露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的人格缺陷而烦恼,很少有人人格是绝对的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是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第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是容易幻想的青年群体,或者说是理想主义者,经常充满优越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超越现实就业条件。我们要选的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不是最好的职业,本来也没有什么职业是最好的职业。由于很多大学生过于注重成就,生活方式,经济利益,再就业问题上就形成了现在广为
流传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也无形中加深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其实,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部不断崛起,这些急需人才的单位和地区,是我们的大学生施展才华和增长才干的好地方。而且现在单一的就业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完全可以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这已经是一种很现实的择业取向,生存是发展的根本,我们只有获得了生存的本领,才会有发展的机会。
第四、强化自主意识,磨练意志
自主择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的一生中可能面临多次的职业选择。大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自己社会生存经验的第一次积累。自主择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时自主的,但是也是双向的,始终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之中,被选择却容易出现挫败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毕业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正确的面对,在头脑中真正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才能承受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同时,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我们光是抱怨是没有用的,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的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我们不能期望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本质上发展自己,“不以成败论英雄”。再说,求职失败也不一定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原因,调整策略,以便下次成功。我们要笑傲挫折,笑傲群芳,坚定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
只有这样,我们毕业生才能真正的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排除万难,用理性的头脑,思考我们该走怎样的道路,在社会角色的转变中,更好更快的完成这一伟大的转折,走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制组2008年5月。
[2]戴国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专委会研制2007.8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 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树 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措施,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业难 现状 对策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 1998 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2 年毕业生 145 万、2003 年毕业生 212 万、2004 年毕业生 280 万,2005 年毕业生 338 万,2006 年毕业生 413 万,2007 年毕业生 495 万,6 年增加了 650 万,预计到 2010 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652 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 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分析(一)结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 确,高校在加速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了 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市 场实际及国家发布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 脱离市场,盲目招生和设置专业,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等问 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造成就业难。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 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 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 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 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 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 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 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规范毕
业生就业
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 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造成就业难。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 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 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 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认识,没有把就业 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 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对 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 构和布局结构调整,赋予高等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人 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应大 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要把市场需求和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起 来,重点培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部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要将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好招生规模,做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布 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大学毕业生 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的就业分布趋于合理,这有利于缓解当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的激烈竞争,不 仅给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也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充满苦恼和困惑,这就要求 就业指导不再只局限于毕业生。如何让大学生进校后就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明确学习的目 的,规划好大学生活,这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 的始终,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 生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 三年,帮助学生
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 场;第四年,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4 个阶段相互贯穿,
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 的择业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职业不断追求的精神。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 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能立足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及 基层,所以,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一专多能,要能适应社 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会从头做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同时,高等教育应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 意识,教育大学生通过就业、择业、创业的形式谱写人生事业的三步曲。学校应注意宣传创 业成功的先进典型,使大学生完成从“就业”到“创业”的观念转变。总之,高等教育大中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 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进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 调整,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树立大学生个人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不断推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普遍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最后的结果就是具有高等学历求职者的人正在迅速的增长。
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强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显得格外突出。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第四,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