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6月6日下午,我们学习了来自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郑安云教授的题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的报告。
郑安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的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不能实现,力量无从战斗,财富变成废物,只是无法利用”。郑安云教授从21世纪健康人的标准入手开始谈起,并区分了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如智力正常、办事效率高,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品质较好、耐挫能力强,自我意识正确、悦纳自我等。她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与就业关系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她特别提醒在场的学生骨干和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群体问题以及大学生在心理辅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座通过对案例生动形象地解读和分析,扩充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帮助周围的同学,从最大意义上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作用。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怨自卑,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勇敢的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摘要:本文通过询问的方法了解身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由此列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我国将来的发展尤为重要的结论。
关键字: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解决方法
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即将结束,本文通过选取课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对此作出论述。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能让我们从失落中解脱出来,以微笑面对每一天。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述心理健康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经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大学生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怀抱,正逐步走向社会,在这一个转折期中,心理的健康与否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将来的生活。或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心理健康能影响一个人的将来吗?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能让我们从失落中解脱出来,以微笑面对每一天。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有正常的智力,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并能恰到的估价自己,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 的基本要求,并且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总之,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追逐于生活上的满足与享受,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孰不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他的成就密不可分。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我们这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都十分的敏感。这一切都将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要么就是太过于杞人忧天,要么就是过分的开朗。万事都有个度,满了就会有负面效应。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甚至有自杀倾向也存在少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身边便发生了两起大学生自杀事件。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从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像大部分男生就喜欢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就是处于过分安逸、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之中。很多人都反应,在大学里,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非期末复习备考莫属。大学和高中的生活相差太大,进大学后,由于课程相对轻松,没有老师督促,而且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日子过得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平时多在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到期末,才开始担心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求能过关。
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从环 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客观方面: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主观方面: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失望与失宠感的产生;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畏首畏尾。
五、大学生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 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保持心理健康,不仅要学会自我调节,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还应该主动与他人交流,卸下心理包袱。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相信未来是我们的。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什么是人才,能够充斥整个社会建设,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做为人才的一个大型培训基地——大学,存在着许多或者称之为包容了许多各式各样的21世纪新青年,而这个大学时期就是这些新青年的一个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步入了迷茫阶段,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故此从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对内心修养的塑造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难,心理都不会迷乱,都能用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去克服它。这种很安稳很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需要有抵制诱惑的自制力,需要有处乱不惊的心态,需要有分辨是非的思维„„
在我看来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来讲: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
1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3、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二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校大学生要通过自身探索和老师引导,努力达到心理健康的要求。这样,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那片天空,是那么的蔚蓝和广袤。
我们应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快,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集中和最复杂的时期,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6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浙工大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2.0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中国犯罪研究会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12%。大学生犯案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较2001年增加97.1%
生联系在一起,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轻生现象屡有发生
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生从科技楼11层坠下,当场身亡;5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一名大二男生坠楼身亡。5月14日凌晨,清华大学一名女生从一栋学生宿舍7层坠下身亡。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
一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在5月结束自己的生命,5月竟变成了阴郁恐怖的“黑五月”。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大多数都发生在重点高校。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怎么了?
(二)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了2005-2006年海淀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分析,两年来,11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被审查批捕,受理审查批捕的85件案件中侵财案件最多,其中盗窃类案件比率最高。[3][1]【2】。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
此外,校园犯罪已经成为广泛的国际现象,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应引起所有教育界的反思。
2007年5月31日,徐州矿业大学发生三名学生铊中毒事件。经过警方调查此次事件系同学为报复而投毒,起因竟然是这几个同学不和他玩了。透过这起事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精神的中毒与排毒问题。马加爵把锤子挥向同学,是因为同学在打牌的时候羞辱了他;刘海洋把浓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熊,只是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向人们说的那样灵敏„„
„„
这些也许只是个案,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大学生都怎么了?或杀人,或自杀,或违法犯罪,都不把生命当回事,她们怎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走上不归路?让人思索的是我们大学教育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100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20人;研究生5人,本科生95人。调查结果显示,65.75%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但只有10.22%的学生选择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而在调查人群中,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占到了总数的38.53%,学习问题的占到41.89%。同时,有40.79%的受访学生对自身前途感觉茫然,感觉自卑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13.25%。此外,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成为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使不少常规被打破,同时也带来了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生事物的观念不断产生,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日益纷繁复杂。同时,正确的和错误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陌生的和熟悉的,预料之中的和无法想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现象掺和到一起,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一切变得复杂化,从而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混淆了既往的是非标准。现代的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变化环境中,尽管他们是崇尚变化的一代,但他们的思想和习惯却依然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之他们人格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浅,使他们缺少对社会巨变的足够思想准备,特别是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间调整不过来,也适应不过来。
在调查中,有39%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而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这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5][4]
这次是一个考验。此外,情感的关怀在大学里面是稀缺品,这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毕业时,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但大,而且是十几年来压力总释放的导火索,用即将要喷发的火山来形容也不夸张。因为高中时,我们会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压力依旧,会说毕了业找到了工作就解脱了,我们总有个希望。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希望破灭了,以前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便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学历越高,学校越是名牌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极端的会选择自杀,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恐怖,死亡是一种解脱。但是,这种解脱其实是一种逃避,是对生命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抑郁症困扰着大学生
据有关资料反映,有15-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世界五大病因之一,并成为致命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抑郁症、癌症及艾滋病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疾病。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导致抑郁。
在调查中显示,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有学生说:“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比较高的门槛,并且设定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因为我觉得自己输不起,一旦失败了就会和同起点的人差一大阶,自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挫折和失败在我看来很可怕„„”
这部分人往往把自身的弱点加以泛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大部分活动丧失兴趣,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他们沉闷、恐惧、焦虑的情绪无法排解,生活中有严重的无助感、精神极度疲惫,学习感到吃力费劲,有强烈的自责感和负罪感。于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孤僻离群,甚至悲观失望。据相关资料显示,约占15%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轻生,通常选择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三)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这是此次接受调查中的1/3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松懈散漫,对学习感到厌倦,对学校和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没有远
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也没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整天混日子,随波逐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对大学抱有一种伊甸园式的幻想,认为一切都将是新鲜和完美的。然而,进入大学暂时的新鲜感消失后,许多同学发现大学生活其实枯燥无味,全无想象中的浪漫与美好,于是陷入矛盾之中,产生失望心理。二是目标暂时失去的间歇心理,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该松口气、歇歇脚了,该好好地玩一玩了,于是学习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在彷徨和无聊中打发日子,这种现象在大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可能导致意志消沉,失去进取意识和奋斗目标。
(四)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目前已有发达国家将幸福快乐作为国家发展的最大目标。诚然,在过去的五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没有与之相匹配,而影响人快乐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应该关怀生命,纳悦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有一位大三学生,平时他很少和舍友交流。作为独生子的他,总觉得舍友们的思想和做法与自己格格不入。与舍友和同学相比,他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倾诉对象,因此,QQ聊天成了他主要的交流方式。同时还有很多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出现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不良情绪无法宣泄。当调查中间及“你怎样发泄你的不良情绪”时,有相当多的人都选择遇到不良情绪时选择“闷在心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对记者说:“我觉得社会很复杂,所以也不太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情我想还是自己解决得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的此种做法表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情绪不好的话,一味“闷在心里”自己又不能及时进行调适,那么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
(一)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挫折
高等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美丽的花上长了刺,也有人说刺上长出了美丽的花。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他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会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刺激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要坚信,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失败过不等于失败者,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压抑自己,要善于排解。排解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心理训练使自己的性格完善,变得健康快乐;看书、听音乐、上网来转移情绪;找朋友聊天、购物、运动、大吃宣泄自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要能承受挫折,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是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平不够,力量薄弱,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怯懦的学生,他们往往最需要帮助,却最缺乏勇气,因此,还应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问题,这对于开展好心理卫生咨询至关重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校园文化,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行为。因此,应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要正确认识自我,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发现自己独特的方面,树立自信心。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独立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地难以驾驭。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人生课题;有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对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作为学生应把健康的心理,积极进取的心态,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实现自身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正如梁启超所说:“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为端,皆归本于学校。”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预防并积极有效地干预,促进人才良性发展。
第五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我见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和冲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主题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尤为显得主要。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教育、宗教、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相对较大。因此,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较大的推进和加强 ,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新形 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以及全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体现一定的思想理念,有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的形成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向有序,从经验化向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课程化、个别化、医学化、形式化、德育化等倾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面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适应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国际文化环境以及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因此,必须全面理解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创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整合的心理教育体系,形成多种教育方式径的沟通与衔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创新。
2.从原理层面研究民族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加剧, 这种高强度、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感到不堪重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来越突出,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探寻多元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有效途径,凸现多元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民族性、区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特色。与国内非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形成一个整体,为构建全国性的和谐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证的依据
3.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较多是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少有研究。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数偏重于整体性的概括研究,缺乏对具体模式的微观研究。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立足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探索适合多元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在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不容乐观的。
1、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不稳定 ,使其心理失衡和茫然。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 ,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 ,“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 ,老师表扬 ,家长夸奖 ,同学羡慕 ,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 ,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 ,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 ,自尊心受到挫伤 ,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 ,信心下降 ,意志消沉 ,缺乏进取心。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 ,更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 ,畏缩不前、悲观失望 ,以致怀疑自己 ,贬斥自己 ,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容易形成抑郁型人格 ,严重的甚至导致退学、自杀等。
2、人际关系障碍。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 ,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自卑感特别严重 ,不敢与人交际 ,担心自己不会说话 ,恐怕被人看不起 ,从而造成心理封闭 ,备感孤独、寂寞 ,甚至形成分裂性格。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另一方面 ,又迫切希望社交 ,得到友谊 ,显示自己的力量 ,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消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 ,社会思潮的影响 ,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 ,又会加深这一矛盾。
3、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心理处于不稳定期。与其他大学生比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偏远的山区 ,跨入大学远离熟悉的环境 ,走向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陌生的环境 ,往往感到孤立无援 ,在这一个过程中潜藏着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他们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 ,有时会自我否定 ,自我拒绝。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 ,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 ,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 ,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 ,更容易带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挫折感 ,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 ,诸如失恋、失去朋友、经济困难等。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 ,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专业咨询工作。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臵散的现状,将高校的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协同整合,使其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臵上,可以成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在指导中心下分设学校心理咨询、年级心理教育和班级心理辅导三个分支性的专业职能部门,从而形成层次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系统,在这种层次性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学校将依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性质,实行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其中,大量共性的、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放到基层(班级或年级中)去解决,而少数个别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则由专业的学校心理咨 询员(或称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处理,这种层次性的协同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以系统优化,它既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又保证了其在处理特殊问题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这样的管理机制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课程化,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创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编写一流教材。从本土化开始,逐步走向统一化。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编写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统编教材,之后建设国家统编教材,制定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测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课程化,是一个由今天的多样化向统一化发展的过程。由多样化向统一化的发展,可以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者的个体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专业化,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接轨并同步发展的保证。在教学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并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潜在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 ,传授心理卫生知识 ,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促进心理健康。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正确认识自 己 ,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种团结、向上、文明、创新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科学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气氛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 ,增强竞争意识 ,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 ,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培养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心理 ,从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
4、立足学校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把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作为宣传各种卫生保健知识的阵地,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请有关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某一专题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经常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健康宣传活动,亦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功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增强各族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也应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 ,创造机会让 学生多接触社会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了解国情 ,了解社会 ,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5、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帮助大学新生挖掘潜能,学会学习。帮助大学新生挖掘潜能,学会学习,这是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告诉新生,与中学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至少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在学习任务上,由为了继续升学或就业变为培养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二是在学习内容上,由多科性的普遍教育, 变为有一定方向的专业教育;三是在学习方法上,由主要靠老师教授变为主要靠学生自己学习。为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端正学习动机,提高成就欲望,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科学安排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掌握适合自己的思维学习方法。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