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工类大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化工类大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内容摘要
化工产业一直是工业支柱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化工领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课题着重就当前影响化工类大专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化工类大专毕业生所学专业的有关情况、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转变以及对就业指导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比较客观、清晰地反映当前化工类大专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及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化工 高等教育 就业指导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现代化工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征,它的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如生产规模大型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产品质量高精化、涉及门类综合化、发展方向高科技化等。前进中的化工行业对于学历层次稍低的大专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则显而易见。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化工类大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自2002年5月起我们对此展开了全面的调研,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建议,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选择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2年化工相关专业毕业生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问卷按所学不同专业毕业生随机发放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3份,有效回收率83.2%。同时,我们还根据调查需要,对有关用人单位和部分历届毕业生进行了个别访谈。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个案访谈有关数据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当前影响化工类大专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自从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并实施大学扩招,使得今年毕业生较之往年数量增多。据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办的资料显示,2002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上海生源6.3万余人,比去年同比增加1.1万人,且今年上海首次超过北京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城市,使得许多外地人才纷纷涌入上海寻求职业。调研发现,各用人单位近几年对毕业生德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强调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这为大专学生的就业显然又增加了不少压力。针对此,问卷调查中,对于“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对今年就业状况的看法”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353名毕业生中,有64.9%的同学选择就业压力大,其中,女生占一半以上。可见不论男女生均对当前化工行业就业感到一定的压力。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化工行业的前景必将大有发展,56.4%的同学认为化工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将继续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根据国内专家分析,我国入世对化工行业将会带来双重影响,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有利方面,将更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在中国加入WTO的同时,化工市场的重心也正慢慢移向中国,英国Bp、德国拜耳、巴斯夫、美国普莱克斯、法国液化空气等世界化工业巨头各携数十亿巨资结伴而来。引进先进技术,投资上海化工城,12个大型合资或独资项目将在2005年竣工。在竞争的同时增强化工行业与国际之间的经营、管理、技术等全方位的交流,为化工工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不利方面,由于化工工业长期受计划经济制约,以及国内市场行业、地方保护主义的长期影响,在我加入WTO后必会受到较大冲击,从而造成更大压力。
(二)化工类大专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认识
1、入学前对所学专业的不尽了解
调研显示,关于入学前对所学专业的是否了解,男生:了解占20.1%;知道一点占30.7%;不知道占49.2%;女生:了解占11.5%;知道一点占54.5%;不知道占35.1%。由此可见,目前很多学生在填写志愿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很多人眼中,化工类专业还不是热门专业,还有部分考生与家长认为化工专业毕业后就业十分困难。因此大部分都选择了计算机、金融等专业,导致高校专业分配出现了天平倾斜,一端生源堵塞,一端生源稀少,在此情况下就以调剂志愿的方式使部分学生录取了不感兴趣或是不了解的专业学习。调查结果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高考录取工作中,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仅占22.4%;第二志愿占28.6%;补填志愿和调剂志愿竟占49%。
同时,各高校应加大对学校的各系各专业的宣传力度,否则很容易造成许多同学在填写志愿时只知专业名称,对其实质内容一概不知的情况。化工类各专业的分配比较细。如化工工艺,适合在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从事技术改造、实施技术创新管理,也适合在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精细化工,适合在企事业、高校、科研部门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开发,分析测试、环境治理等工作;表面精饰,主要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冶金、建筑、轻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管理、销售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工业分析,适合在企事业、科研质监部门从事中间产品、产品的分析测试工作;产品营销,适合在企事业从事精细化学品(医药、染料、试剂、农用及日用化学品)生产、经营销售和市场开发工作。因此,在填写此类志愿时,不仅要慎重,而且对所选专业也要有所了解,如通过阅读专业介绍资料等,以防因缺乏了解而造成对专业的误解和偏见,凭着感觉盲目填报。
2、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不足
关于“与其他工业行业相比,你对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持何种心态”的调查显示,充满信心的占32%;跟着形势走的占54.1%;无信心的占13.9%。其中原先是补填志愿和调剂录取的学生有63.7%表示今后愿意从事化工相关的行业。可见,多数学生对化工这一行业仍持肯定态度,对于未来的走向,抱有很大的希望,心态指数明显上扬。
3、女生从事化工类行业仍有一定压力
总体而言,化工类女生在毕业就业时所面临的不利因素要多于男生。对化工行业来说,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为基础的应用技术性能力结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尤其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自学的能力上更为注重。女大专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略逊于男生,同时某些岗位的特殊要求,使男生的需求量要远远高与女生,导致女生在就业中产生一定的压力。为具体了解就业时的性别差异,我们就从事化工类工作的竞争力、对所学专业的喜好程度、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女生的竞争力较弱;喜好程度一般;但有77.5%的人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三)化工类大专毕业生的就业观
1、就业心态比较平稳
在问卷调查中,“面对择业的心态”一题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81%,多数毕业生心态较为平稳。而且由调研显示,目前毕业生更强调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专长。这较之几年前的一句说法“一切向钱看”显然更进一步,学生们更重视的是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工作经验。不仅如此,同学们还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的含金量。由于自身学历的限制,除了参加各类专升本考试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计算机能力考核颇为重视。如:英语CET4、CET6,英语中、高级口译,计算机等级证书,AUTOCAD等;此外学习第二外语的势头也猛增,多掌握一门语言,就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2、就业期望比较理性
从本次调查中,毕业生目前寻找的工作渠道排前几位的分别是:教师推荐、人才市场、父母和朋友介绍、网络。渠道多了,那现在的毕业生对择业的具体要求又是如何呢?不愿意被束缚,怕妨碍今后的发展空间,使多数毕业生选择了1~3年的签约年限;在交纳四金问题中,有66.6%的人认为是必须的,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保障意识正逐步增强。由于大专学生学历层次的特殊性,“月收入的要求”表明,化工类专科生的月收入要求平均值为1256.5元,其中选择<800元占2.6%,选择800-1000元占2.0%,选择1000-1200元占17.9%,选择1200-1500元占53.1%,选择1500-3000元占20.5%,选择>3000元占4.0%。薪水水平要求不高,同时还有57.2%的人愿意去生产第一线工作。
3、求职消费造成一定压力
众所周知,在求职过程中需要一笔就业成本(如中英文简历、复印件、服装、化妆品、面试过程的交通费等)。调研显示,总体平均消费为180元/人,注重中英文简历的内容,尤其是精致、新颖的包装,有的还将简历、自荐信的内容刻录在光盘上,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最完美的效果,目的是让用人单位能够对自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适当的仪容和衣着消费为的是仪容整肃、服装整齐,形象与素质要统一,给用人单位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合理的消费投资理所当然,但过分的包装有时反而得不偿失,给求职带来一定的压力,希望用人单位能实事求是,注重真才实学。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人才素质可以说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换言之,高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其如何“做人”,从而使当代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兼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同时针对大学生在择业中注重强调个人,注重经济等不良思想,所以对学生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将是十分有必要的。应将此不仅作为一般的理论和知识来学习,更重要的是“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志愿填报辅导工作,帮助考生明确发展方向
对专业的选择,将是一个人未来职业的大方向所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考考生其实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仅仅限于一个名字。因此,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爱好、志向、特长等自身条件、老师提供的填报经验和有关信息,合理、稳妥、理智地填报志愿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部门、招生考试咨询服务部门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公开化、长远化、数字化、具体化地让考生和家长明确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各专业的社会需求每年都会有增有减的,如何把握趋势与实际是辅导工作的重点,这样不仅有利于招生学校各专业生源趋向分布均匀、合理化,也有利于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各高校也应对自己的各院、各系、各专业作一个全方位的详细说明,加大宣传力度为高考考生指明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专业学习的内容、学科地位、就业前景和历年招生及就业情况等,从长远的角度指导高考生这一敏感的话题。
(三)改革高校有关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问题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研报告中也有显示多数化工系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学的与时代脱节,从而造成新的理论知识不够齐全等诸多问题。而且化工系的学生专业性较之其他要强得多,毕业后的工作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密切相关、丝丝相扣。如何更有效地将现在学到的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关键在于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否迎合时代,是否与当前各项工作有关,这是一个目前所应关注的问题。
(四)放下地域情结,拓宽就业天地
“好儿女志在四方”,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要树立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社会需求越强的地方越是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得以充分展现的地方。各部门应鼓励毕业生志存高远,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如西部大开发、农村企业改革等。因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也需要容纳更多的具有创业精神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求职,成为新的工作岗位上的创造者。
第二篇:大专毕业生就业常识
大专毕业生就业常识
大专毕业生就业常识:
为帮助我院毕业生了解毕业政策,减少毕业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现将有关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档案、户口等问题的办理方法和过程明确如下,请务必认真阅读。
一、《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网址和功能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工作要求,大专就业工作全部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进行。网址是:求职信息;发布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查询;网上签订就业协议;网上录入灵活就业信息;举办毕业生就业网上招聘、远程面试;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网上办公等。
二、毕业生如何从“信息网”上注册和登陆注册和登陆是毕业生在“信息网”上进行操作的前提和基础。毕业生务必要完成此项工作。注册:进入“信息网”界面后,点学生注册业生,省外院校毕业生,非毕业生注册信息。注册完成后,请牢记自己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以便登陆。登陆:毕业生登陆“信息网”,选择“教育网用户”,进入首页,在“用户登陆”区选择“身份”为毕业生,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点击“登陆”按钮进入学生个人专区。即可进行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简历维护、网上签订就业协议书、网上录入“灵活就业”信息等操作。
三、毕业生如何与省内用人单位在“信息网”上签约?(1生网上达成签约意向;
---选择学生类型)---读会员协议和会员服务列表毕业生应约后,用人单位与毕业
(高职)届毕业生的(以下简称“信息网”(省内院校毕)---填写。其主要功能是:发布大、中专毕业生)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发送签约邀请,(2)就业协议书经过就业主管部门签证后,网上就业协议正式生效。
(3)经过就业主管部门签证后,用人单位可以打印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分别在打印的协议书上盖章签字后,书面协议正式生效;
(4)毕业生送盖章签字的协议书到学校,同时系统自动发签约信息到学校,学校审核存档就业协议书,签约完成。
四、关于《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的填写和网上录入“灵活就业”信息的方法。
毕业生找到用人单位但不能在网上正式签约的,要认真填写《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不要遗留任何空项。本人签字后,再由用人单位盖章,必须是单位行政公章,不能盖部门章。
同时,毕业生还要在“信息网”上录入“灵活就业”信息。具体操作:毕业生登陆个人专区后,点击左侧“灵活就业申请”栏目,右侧显示申请界面。毕业生根据申请类型进行选择,并填写相关信息,向所在学校发送灵活就业申请,网上录入即完成。
两种情况不用填写《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一种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网上正式签约的,只需用人单位打印《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种是毕业生专升本被录取且报到的,由学院录入信息网。根据省人事厅有关规定,专升本的学生没有《就业报到证》。
五、《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的上交方法和截止时间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关系到就业报到证、户口、档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求务必于
而后以系为单位收齐,于5月25日前交学院就业工作处。“灵活就业”的网上录入工作也要求在5月20日前完成。
六、在网上录入“灵活就业”信息后,是否影响今后求职就业问题不影响。
一、毕业生网上信息只有毕业生本人能够看到,用人单位无权5月20日前交班主任,查阅;
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上不会体现“灵活就业”信息;
三、网上“灵活就业”表格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的网上就业协议不同,两者相对独立;
四、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在暂时找不着签约单位情况下找一个临时性就业单位,合情合理合法,用人单位不应该产生质疑。
七、什么是《报到证》?
报到证是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经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报到凭证,其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以“报到证”为依据,接收毕业生并接转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口。
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毕业生对“报到证”要妥善保管,凡自行涂改、撕毁,一律作废。
八、《报到证》在报到期限内丢失,如何办理补办手续?
首先由接收单位开具遗失证明,然后到人事档案部门,从本人档案中取出报到证副联(白色),到当地或就读学校所在地的日报登报挂失,登报的格式为“
XXXX
然后毕业生持遗失证明、报纸、报到证副联(白色)、毕业证;非师范生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毕分处(济南燕子山路
注:非师范类毕业生仅在毕业
九、毕业生《报到证》有何作用?
(1)
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
(2)
(3)
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
(4)《报到证》一式两页,正页由毕业生本人持有;副页全称为《普通 XX大学XX“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XX专业毕业生XX2年以内可以补办!2号)申请补办。届,报到证遗失,证号为,特此申明作废。”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就业时,须持《报到证》,用人单位凭《报到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学校相关部门依据《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投递,组织关系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通知书》,该页装入毕业生本人档案。
(5)《报到证》由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时交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
(6)《报到证》是毕业生的就业证明。其中的姓名必须与毕业生身份证中的姓名一致,单位名称和单位所在地必须准确。
十、什么是改派?
改派是对已派遣到具体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因身体不能适应某项工作或其它原因,由毕业生本人提出申请,原接收单位或市地、县(市)同意,报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批准,调整工作单位的一种派遣方式。
十一、毕业生如何办理改派手续?
申请办理改派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并提供以下材料:
(1)放行函(退函)。原接收单位及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毕业生另行择业的函(说明辞退原因);
(2)接收函。新接收单位出具的经上级主管部门签章同意接收毕业生的函(就业协议书);
(3)个人改派申请和原报到证。
凭材料按下列原则办理:
(1)不跨地市调整改派的,直接到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办理;
(2)跨地市改派的,由两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协调办理,不再报省就业主管部门审批;
(3)由市地改派至省直、部队、中央驻鲁单位或省外单位的,直接到省就业主管部门审批。
十二、省内院校毕业生如何与省外单位签约?
(1)如果省外用人单位是“信息网”注册用户,则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网上签约与省内用人单位网上签约相同。
(2)如果省外用人单位是“信息网”非注册用户,则按如下流程来办理:第一,毕业生向学校提出省外就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发放全国统一协议书,同时系统锁定毕业生省内签约功能;第二,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签署全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在信息网上录入外省协议书内容;第三,学校在信息网上审核毕业生录入的外省协议书(同时审核已签署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审核通过后转入就业方案库,签约完成。
十三、学校锁定就业方案之后如何签约?
毕业生可以和用人单位继续签约,但是人事部门暂时看不到签约信息,即不能办理鉴证手续,具体到当年的后才能按改派或二次派遣办理。
十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前要注意:
(1)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前,了解,诸如用工制度、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待遇、服务年限等。
(2)录入省外就业协议书时,(和公章一致),不要简写、误写或写别名。因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是根据用人单位名称打印报到证,且根据单位全称下发计划到各地市和各有关单位的,各地市和各有关单位将根据报到证落实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关系等。
(3)录入省外就业协议书时,要求的档案转寄地址和部门,档案转寄地址和部门及邮编的填写必须详细具体工整准确,一旦有误将导致毕业生档案转寄过程中投递和接受的困难,致使毕业生不能及时顺利落实各种关系,包括享受单位福利等。有人事档案权的单位可写单位地址,无人事档案权的单位应填写其委托保管档案的单位名称与地址如某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等。填写方式应填清档案即将转往的单位详细地址和详细部门。如
路XX单位(人事处或是人力资源部或是人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室等 7月15日(以当年公布日期为准)建议对用人单位的情况多XX省XX XX用人单位名称一栏必须完整填写单位全称“档案转寄地址”一栏要求填写签约单位市
等)。
(4)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约定(协议书的现有条款中未能包括),如:工作地点、户口所在地、岗位、待遇、违约情况等,可在协议书补充协议中写明,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同时在其旁边签字、盖章。毕业生应充分与单位进行沟通,尽量将内容填写清楚,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十五、网上回生源地报到的功能是什么?
省内院校山东生源的毕业生,通过“信息网”向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进行报到确认。
十六、离校后毕业生档案与户籍到哪里查询
毕业生档案不能自带,由学籍科寄送用人单位或各市人事局,具体档案事宜请咨询学籍科,电话:0531-87196607;户口事宜请咨询户籍科,电话:
十七、其他未尽事宜请参考学院下发的《就业信息网使用及就业指导手册》,或直接咨询就业工作处。0531-87196582。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和反馈机制研究
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和反馈机制研究
【摘要】: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阐述就业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协助、学生自觉登记、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机制的概念,以期对目前高校毕 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有所改观。【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信息统计反馈机制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逐年加大,同时由于国企改制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下岗人群,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难。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纷纷减产或关闭,一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2009 年政府为刺激就业,想了很多办法,如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在大学毕业生中征兵;硕士研究生扩招;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授招收毕业生参加科研实验等;但是,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变。今年,经济有复苏的迹象,就业难还将持续。在就业率逐层下达任务的情况下,学校想了许多办法,组织各种招聘会,给考研学生提供必要条件,组织学生考公务员,征兵工作下达指标等等,许多高校层层定就业率指标,完不成,有惩处。同时在一些学校出现了就业率作假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信息统计机制,是解决高校就业率失真的根本。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其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一个时期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一是就业总量压力大。参考各种统计数据,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611 万人,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约六百三十万人,加上 2009 届三百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 2010 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二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滞后。近十年来的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规模急剧膨胀,而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专业和市场需要衔接不好,专业和课程建设缺乏前瞻 性,学生学非所用,市场不予认可;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也不对称,市场需要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缺口大,供给少;另外,扩招以后各个层次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下降,浮躁、不踏实是通病,个人定位不准、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三是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企业需求量大减。2008 年的世界性金融风暴,不仅结束了中国股市的神话,同时使中国这个世界加工厂受到冲击,企业订单大量减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也接包困难,裁员不断,甚至企业关门,对外加工型企业尤为突出。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今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 10% ~ 15%。全社会就业岗位总体紧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学生有业不就,观望等待思想严重,就业心态“高居不下”,这个看不上,那个不想去,眼高手低,“精英意识”根深蒂固,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需求形成一定反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人们长期形成对就业的偏执理解也是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在许多国人眼里,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教师、研究所或大企业的工作叫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不叫就业,对小企业以及基层单位工作看不上眼。造成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甚至热到 2011 年国家能源局招 1名报考 1054 人,是最热的部门,除了六个不够招录比例的部门外,大多数都竞争激烈。
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先后采取 15 项鼓励政策,如:
1、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从 2009 年 的 10万增加到 2010 年的 20 万;
2、大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从事农技工作;
3、省、市事业单位分别招聘;
4、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 职;
5、省、市 农 村 基 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
6、研究生扩招;
7、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省、市分别招考公务员;
8、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
9、选调生项目计划;
10、“三支一扶”计划;
11、国家五部委鼓励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
12、教育部等四部委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13、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4、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15、“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系列政策,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有的项目学生认可度不高,学校广泛宣传,学生积极性不很高,就拿征兵来说,报名人数远远低于征兵指标。有的是学生自己理解偏差,不去报名,有的是家长做主不让学生放弃难以实现的理想工作,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宁愿孩子啃老不工作等等。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价值观的问题;有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高校升格,学生扩招,教育投资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学校教育从小到大重视知识学习,重视升学,轻视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问题,也有教育内容与市场联系不密切问题;更有独生子女从小娇惯,社会适应性差问题。另外,社会风气不正和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在逐年累积后问题日渐凸显。社会风气差,用人机制不够健全,走后门,认熟人,内部照顾风气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危害,也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学生成才、成长、就业。在学校学习不好,表现不好,却早签到理想单位,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有业不就,不理想岗位不去,这也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学生选不到就业单位。而这一现状一时难于解决。
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以及大学招生指标中,把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评估的指标,还逐步加大权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要进一步把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中,要进一步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各专业当年就业不到 30%,将限制招生;就业达不到一定百分比,评估难过关。各校都重视毕业生就业,还层层下达任务,与部门年终考核、奖金分配等挂钩,与学校未来发展联系,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准的客观环境。另外,毕业生不协助学院统计就业率,没有任何制约作用,社会又没有准确信息可以参考,这样只有学校统计就业率,工作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如何使就业率统计工作客观、准确、有效,让公众信服,让人民满意,让管理机构有真实参考数据做决策,是目前我们必须研究的的问题,这项工作也是地方性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一项大事。
二、大学生就业信息统计机制研究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办法是,各高校自己统计,报省教育厅,由省厅确认后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来源于信息统计,目前高校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仅仅靠学校统计学生当年就业率,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学校 统计就业率难于统计已经有工作、单位不给学生签协议的学生,也难于统计不配合学校工作、就业后不提供信息的学生,更难统计依靠家庭找工作、拿了毕业证就去工作的学生。第二,学校单方统计,可信度有多大现在已经引起社会的质疑,尤其是学生有“被就业”问题出现后,学校被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一个教书育人,一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地方,一个为国家培育栋梁和建设大军的场所,有作假行为,在祖国大地还有哪儿是净土? 人们不得不质疑。第三,每年 11 月份,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组织招聘会,有本校组织的,有外校组织的,于是乎大量毕业生请假,参加招聘会,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维持,教学质量就难于保证,四年学习,变成了三年两个月,第二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也是坐不住,东拼西凑,指导教师到处找学生,不是学生主动找老师,有相当的学生时间难于保证。第四,六月底一次性就业率统计,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12月底的统计又不能落到实处。尽快建立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机制,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问题。
就业形势的好转依赖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多方组织就业招聘,动员亲朋好友帮助学生联系单位,指导学生面试技巧,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又从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者,变成了给学生讨要学费、讨要就业协议、证明的“黄世仁”。这样,就使其教育功效大打折扣。就业与否,学生就业后开不开证明,对学生没有太大影响,学生就不主动,管理者催缴就业协议、证明就有一定困难。有的学生认为我工作单位没有定下来,过一段也许就辞掉了,不干了,为什么要开就业证明? 有的学生说我只要拿到毕业证,家里人给联系好单位,就可以上班,离校前不找工作,就业证明、协议自然就没有,可是,学生毕业后就难于给学校提供就业材料,还有学生换了电话号码,你找不到人,学校统计就业率就很困难。有的学生家里条件好,直接就不找工作。如何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使就业信息统计通畅,我们必须建立新的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协助、学生自觉登记、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机制。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解决目前就业率统计工作带来的弊端,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协助、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统计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 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专门机构,统计各个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这个机构负责多渠道、多方位、多手段地收集学生就业信息,一方面,来自高校统计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来自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筛选出当年或前一两年使用大学生的情况,形成第一手用人信息,要求用人单位定期上报用人情况,以便掌握动态信息;另外,社会组织,比如协会、政策研究机构等,定期调研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提供参考数据。2. 各高校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情况摸底,并将信息反馈给统计部门,在学生毕业后,积极与统计部门联系,信息互享,准确了解各专业学生就业的质与量,以服务社会。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培养目标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轨,缩短学生试用期。
3. 社会各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本单位用人信息。建立社会整体用人大网络,使统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单位的用人情况,动态地、准确地做出信息统计工作。
4. 大学生自觉上报登记就业情况。把学生参与就业情况统计与个人利益挂钩,与社会福利保险挂钩,使学生在就业后主动进行登记。
政府定期公布掌握大学生就业信息,并形成监督、校队机制,对虚假信息进行过滤,对高校、社会所有用人单位、大学生自己登记的信息建立信息库,供大家分享。可行性论证: 首先,政府,也只有政府有能力,有效协调方方面面工作,保证信息的畅通性,另外,政府为了决策,也必须了解真实的信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其次,对于高校来说,有义务提供学生在校期间被用人单位录取情况,教育学生积极主动提供就业信息,并主动与统计部门联系,及时调整掌握的信息,使自己手上的信息更客观准确。再次,作为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动态用人信息,通过一定的制约作用,规定用人单位的行为,定期在统计系统中输入新的信息。最后,对于毕业生本人,应该把就业信息上报,与本人社会福利紧密结合,用政策形成自愿、自觉上报信息的机制。这一统计是全方位、全社会参与的机制,避免了高校单方面统计的弊端,也解决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各用人单位的参与,使一个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就业率统计机制,寻找政府、学校、社会都认可的信息源,是我们可以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郭国庆在人代会上的提案中建议,教育和人事部
门统筹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体系。他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 一是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时间。毕业生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裕时间来保证。因此一次就业率的统计仅仅可以作为参考,没有必要对外公布,国际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一般采用毕业毕业 6 个月后的数据为准,有的还在毕业生毕业一年以后统计,这样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就不会影响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毕业生的学业了。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统计主体。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应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协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就业率统计体系。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全国的就业率统计工作,各个高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模式,社会组织要有序地参与到就业率的统计工作中来。三是细化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指标、多角度统计就业率。国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一般很少进行单纯的就业人数统计,通常与一系列相关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统计评估,如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以及工作薪酬等。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指标细化,不仅能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更能显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一是要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各类院校都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2010年将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启动研究生、本专科生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要加大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三是要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四是要进一步把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中,要进一步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他的讲话,给高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定了调,尤其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新机制创造了条件。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机制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谐问题。【参考文献】
[1]工宏,熊丙奇,田磊.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武毅英,杨珍.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1(6).[3]熊艳,唐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4]肖战峰.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2).[5]颜水发.新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3).[6]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6(4)[7]张慧萍.大学生就业之我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8]陈啸,邵一江.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9]张汉志.大学生就业成本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15)[10]陈国治.大学生就业困惑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6(2)[11]李晶.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蒋春堂.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指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13]刘晓舒.从毕业生就业能力看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9)[14]杨永忠.大学生就业状况折射出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
第四篇: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据了解, 医学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我们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例如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这些都是我们医学生的现状,这写情况是怎么引起的呢?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 “聘用制”。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来自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医师数为1.67,而在英国这一数字只有1.37,日本也不过1.96,这说明中国的医生不是不够,而是分布不均。据统计,像北京、武汉、广州这些医学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医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低于70%,有的地区甚至居于当地各类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末几位。在去年广东一些医学类学生的就业招聘会上,记者注意到,硕士、博士比较受欢迎,本科生则备受冷落。中山大学医学部在读博士生柯尊富告诉记者,大医院只要硕士、博士的现象目前已是全国皆然。只有像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的本科生有部分医院接收。而这些专业,要不对医生身体健康有影响,要不就是医院的边缘科室,很难招人。
现在还有很多本科生宁愿考研也不入乡镇小医院,他们认为毕业生担心,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后,既没病患上门,也没手术可做,更缺乏各种交流机会,他们的医术水平难以提高,大部分人还担心工资的问题。其实医学生找工作难,本质上是医疗资源不均衡,是需求倒挂。政府应该为农村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大部分农村医疗机构现有的医疗设备很旧、很差,检查结果出来了,病人看了都不信,只能到上一级医院去看病。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乡村医院的建设,医学生可以选择农村和社区。、我们医学生应该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来促进就业。
看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我认为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的人都还是热爱学习的,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否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掌握的更多,无疑可以给予工作和生活更多的便利,也使得我们通往职场的道路更加地顺畅。所以我们应该认真上好职业生涯与规划课!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2011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0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10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0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010年就业现状:
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
从XX-2010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专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至 41.33%、43.55%和56.37%。
从调查来看:2010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10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专(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湖南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
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况:
湖南省2010届、XX年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三:就业态度分析: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10年1月5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不足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4:促进就业措施: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多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则,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10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10、2011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5%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