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之现状分析
一、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这些年来,通过各级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广大干警的努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尊重和支持。但是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起步晚,立法不完善,加之正值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使得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力度不大。由于立法的缺陷,民事行政检察从案件的受理、立案、调查、取证、抗诉、到行政机关、审判机关调卷以及民事行政检察人员以何种身份参加诉讼,法律均未做明确规定,即便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也只是检察机关的独家之言,致使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程序不明,操作无据,工作无力。如为了顺利调取审判机关的卷宗,多是通过领导协商或者与当地法院签有调取档案协议。依法监督弱化为“同意“监督、“关系“监督,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力度大打折扣。
2、法院的审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审判制度和审判机制的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办案责任制,从而提高了审判人员自身素质,解决了一些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问题,使民事行政案件审判质量明显提高。再则,近些年来法院大多数案件多以调解结案,所以相对案件的服判率升高。加之近年来,检察机关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事行政案件审判质量的提高。因此,民事行政错案的发生有所减少。
3、检察机关对民事法律监督的范围过于狭窄。现行民事诉讼法,仅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有抗诉权,除此之外的民事调解、民事案件的执行以及对国有资产流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等问题的监督尚处于软弱状态。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民事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调解错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而这些民事行政案件,目前无规定可由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检察机关案件来源少。
4、抗诉范围有限,受理条件趋严。随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深入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在受理范围、条件和抗诉标准的规定上较过去更严格。从高检院制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来看,检察机关对申诉案件的受理范围和抗诉的标准限定在《民诉法》和两高的司法解释的规定范围内。这样的规定,极大地限制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督,削弱了检察机关的监职责,不利于在群众中树立民行检察监督的威信。比如《办案规则》中规定,申诉人向检察机关申诉时,出具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新证据,人民检察院也不能抗坼;申诉人在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内末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检察机关不予受理等。
5、抗诉再审改判难、执行回转难,使当事人产生畏难情绪。对于抗诉案件上级法院一般交由原审法院再审,有的原审法院片面认为案件通过再审被改判就是办了错案,对法院的声誉及法官个人的利益均有影响。因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再审案件又必须经过审委会讨论,再审法官往往碍于原承办人的情面,难以下手改判。另外,即使有的案件经检察机关抗诉,法院作出了有利于申诉人的判决,但由于时间比较长,执行回转难以实现,申诉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使申诉人产生申请抗诉的信心不足。
6、民事行政案件背后司法腐败查处困难。查处民事行政案件背后的司法腐败问题,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作为一项目标任务列入责任制考核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纠正一些显失公平的案件就很不容易,而真正能够打开缺口,揭开枉法裁判背后的交易则更是困难。目前各地此项工作都进展不大,这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不力的主要表现。
二、阻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原因
阻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因素固然存在自身重视不够的因素,但更多原因是在于立法和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检察规定了2条,其中第10条属于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五条,但也仅仅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行为实行监督,有抗诉权及提请抗诉权。法律将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局限于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这种单一的监督形式,抗诉的法律效果是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而对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受理、监督的范围和提请抗诉案件的审级、抗诉案件的再审结果及再审程序等问题,法律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严重阻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
(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依据定位低。侦监、公诉、反贪、渎检等业务部门工作声威并举,一方面是工作开展时间长,但最重要的还是有法可依。全国人大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对四部门的职责、权能作了
详细明确的规定,因此,工作开展起来自然阻力要小。而针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原则性和高度概然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即便有《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但对审判机关、行政机关没有法律效力,因而给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基层检察机关不享有抗诉权,不利于基层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发展。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只赋予了基层人民检察院有提请抗诉权,没有直接的抗诉权。实践中,基层检察院是民事行政案件中当事人接触最直接的机关,最熟悉情况,也最方便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监督。大量的民事行政案件申诉在基层,而基层检察院却没有抗诉权,这样做既加大了上级检察机关的工作量,也制约了基层检察机关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当事人诉讼,不利于社会和谐。
(三)基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案件法律监督周期长,给申诉人造成一定的困惑。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基层检察院的抗诉权,而只有建议和提请抗诉权,因此,基层检察院不能自己掌握诉讼时限,何况法律又规定抗诉不影响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加之抗诉改判难,改判后执行回转更难,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当事人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产生一定的疑虑,这也是当前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四)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权能未作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了在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时,检察机关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应的在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国家和集体财产的保护者,却没有被法律赋予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和参与诉讼的权力,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活动中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机制之完善
当前,我国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程序,法律规定不完备,制度规定不具体,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只有不断改革完善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需要。当前,完善民事、行政法律、法规框架的构建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机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以立法形式完善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法律。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监督无法可依。因此,应以立法的形式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
法》进行补充规定,以更加明细的法律条文,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从案件的受理、立案、抗诉条件、方式、权限及检察机关在再审程序中的角色与定位都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于法有据。
(二)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具体权利。如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参与权、调阅审查卷宗权、调查取证权等。检察机关可以采取积极参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活动与调取审判卷宗相结合的方法,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此外,法律应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有权指定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有依据法定职权进行调查取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三)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参与诉讼权。民事行政诉讼虽然是基于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诉讼,但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因此,任何法律实施的过程,检察机关对其实施监督则于法有据。结合检察机关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检察机关以诉讼监督人的身份参与重大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可以及时了解、发现诉讼过程中发生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有效地防止违法生效裁判造成的司法不公,防患于未然。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监督审判活动并有权提出参诉意见,能够有效监督诉讼活动和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权。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是指检察机关以国家名义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等类型的民事、行政案件提交审判机关依法审理。《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力,以保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受损害。同样,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检察机关有责任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案,公共利益受侵害无人保护现象等。因此,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诉的权利显得越加迫切和重要。
(五)以立法的形式赋予检察机关上诉程序抗诉权。从法律监督的实质效果看,上诉程序启动抗诉权比审判监督程序抗诉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检察机关获得诉讼参与权和提起民事行政公诉权,相应地也就获得了上诉程序抗诉权,那么,由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行政诉讼,在作出一审判决和裁定后,检察机关认为裁判错误,则有权提出上诉程序的抗诉,以启动二审程序。
检察机关在参与诉讼中,应就民事行政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实体裁判是否公正进行监督,如发现审判活动严重违法或审判结果显失公正,应直接提起抗诉。赋予检察机关上诉程序抗诉权,则能够有效地防止错案,保证案件质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减少当事人讼累,必然有利于拓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领域,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思考
民事行政检察科作为人民检察院下设科室,主要工作任务是承办针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依法提出抗诉等工作。
但由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起步晚,立法不完善,司法资源有限等因素使得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立法不够完善使得民事行政检察的地位很尴尬。《民事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虽然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程序违法,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可依法提出抗诉。但是这些规定都过于概况,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但也只是检察机关一方做出的,其效力很是尴尬,实际操作中人民法院常常不予认可。
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难度依然很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民事纠纷不断出现,尤其是涉及公司、企业、劳资纠纷、知识产权等比较复杂的案件近年来不断增多。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对象是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这就要求民事行政检察科室的检察人员有扎实的民法学、行政法学功底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这样才能发现法院所做判决、裁定的错误之处,才能提出正确的抗诉意见和检察建议。然而由于受编制和进人关把的很严的影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加之民行检察工作在检察机关内部受到的重视度不够,民事行政检察科室人员配备有限,而且很多是非科班出身,有实际工作经验,但理论功底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民事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案源少。一方面很多老百姓不了解检察院的职能,甚至有人认为法院和检察院是一家,民事行政检察科室是个比较年轻的科室,老百姓对其了解程度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当事人想不到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救济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耗时长,周期长,当事人司法救济成本过高,往往会放弃抗诉这一救济途径。
为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面对民事行政检察的工作现状,本人提出以下构想:
一、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弥补法律的漏洞,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监督无法可依。因此,应以立法的形式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进行补充规定,以更加明细的法律条文,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从案件的受理、立案、抗诉条件、方式、权限及检察机关在再审程序中的角色与定位都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于法有据。
二、针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检察机关要加强对民事行政检察干部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改变人员方面的瓶颈。近日,青海省检察院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了《关于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干部到法院交流挂职锻炼的通知》,民行干部到法院挂职锻炼不仅能加强检察院和法院直接的沟通交流,还可帮助民行干部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审判的各个环节,提高民行干部的工作能力,此方法值得借鉴。
三、检察机关要加强职能宣传,提升知名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群众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让大家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让老百姓懂得检察院可以通过民事行政抗诉、再审建议等方式要求法院重新审理案件,纠正错误判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立法明确立法,规定法院在判决书、裁定书中告知当事人法定期限上诉权的同时也告知当事人的申诉权,这样有利于当事人了解其权利的救济途径,也有利于检察院民事行政检查工作的开展,监督法律的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证司法公正。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其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权益,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法制社会不断完善的今天,民事行政检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检察机关要给予高度重视,权利机关和立法机关更应该重视。
第三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职责和规程
楼主:检察院民事行政 时间:2014-01-27 11:35:00 点击:63 回复: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举报 回复 收藏 更多 楼主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职责和规程
一、民事行政检察职能
1、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2、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3、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4、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二、受理
第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第二条 不服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调解的申诉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一)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二)有具体的申诉理由和请求。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诉,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
(一)判决、裁定、调解书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或者收养关系的判决、调解书,但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的除外;
(三)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
(四)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基于检察监督作出判决、裁定、决定的,当事人再次申请监督;
(五)当事人对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提出申诉,不能说明未提出上诉理由或理由不正当的;
(六)当事人申请对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提起诉讼,当事人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或者人民法院正在处理的;
(七)其他不属于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情形。
第四条 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应当提交申诉书、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身份证明或者其他相关证明,以及证明其申诉主张的证据材料。
第五条当事人提出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后,分送到有管辖权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办理。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在接收材料后应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符合受理条件的,控告检察部门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向申请人、被申请人送达《受理通知书》。
三、立案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立案:
(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可能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可能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情形的;
(四)有证据证明其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活动可能违法、错误的。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受理后三个月以内审查终结。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由检察长批准。
四、审查
第九条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应当制作提请抗诉报告书连同案件卷宗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并将提请抗诉的决定通知案件当事人。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应当制作检察建议书或者抗诉书发送同级人民法院,并将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通知案件当事人。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一)原裁定确有错误,但依法不能启动再审程序予以救济的;
(二)人民法院对抗诉案件再审的庭审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
(三)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在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存在违法行为的;
第十一条 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抗诉条件,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制作决定书送达案件当事人:.(一)申诉人在原审过程中未尽举证责任;
(二)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原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或者违法,不足以证明原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但处理结果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权利义务影响不大的;
(四)原审违反一般性的程序规定,但未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终结审查:(一)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
(二)申诉人撤回申诉或者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权益的;
(三)申诉的自然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申诉的;
(四)申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放弃申诉的;
(五)申诉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交证据,致使审查无法继续进行的;
(六)其他应当终结审查的情形。
第四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现状调查分析及完善工作机制建议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现状调查分析及完善工作机制建议
发表时间:2007-5-10 13:34:00 阅读次数:513
所属分类:法学研究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现状调查分析及完善工作机制建议
[内容摘要] 民行检察工作在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民行检察工作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对民行检察工作的现状、制约因素进行透视,民行检察工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全面完善民行检察工作机制。
[关键词] 民事行政检察
现状
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当前民事行政案件越来越多,并且案件愈加复杂。公正地解决各种民事行政纠纷是社会的减压阀,是文明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司法领域影响公平正义实现的司法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司法腐败已成为当前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民行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促进民行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现状
2000-2005年检察机关民行检察案件办理情况[1]
提出抗诉 案件数(件)
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案件数
(件)
息诉
案件数(件)
提出检察建议件数
(件)
2000 16944------
2001 16488------
2002 69392----15189
2003 13120 3316 53581--
2004 13218 4333 53581--
2005 12757 5192 50951--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一是对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进行抗诉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主要方式,各级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办理了大量的抗诉案件;二是在民行检察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工作方式的运用,从2003年起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案件数逐年上升;三是民行检察工作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注重做好息诉工作,高检从2003年起把息诉案件数列入工作报告,可见高检对息诉工作的重视,说明高检已把息诉工作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为了开展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检察机关在尝试开展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积极开展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严厉查处司法裁判不公后面的职务犯罪行为,探索民行执行监督工作试点。在高检院的指导下,各级检察院的民行部门都制定了必要的工作制度,有些人民检察院特别是县市级检察院在制度上也有很多的创新;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等硬件建设情况也有所改善。[2]
由此可见,我国民行检察工作开展10多年来,各级人民检察院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司法公正,积极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受理了一大批申诉案件,经过审查,通过抗诉和建议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等,相当数量的案件得到了改判,保证了民事行政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尽管民行检察工作在不断发展,但民行检察工作机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二、民行检察工作机制面临的困境及引发的问题
(一)民行办案力量机制层面的问题
在现有民事行政检察法律制度框架内,民行办案力量及其组合模式已成为制约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必须对现有民行办案力量进行整合。当前,民事行政办案力量机制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民行办案力量主体素质与时代需求存在差距。目前民行检察监督案件越来越纷繁复杂,对法律的适用能力及证据的审查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民行检察干警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民行检察办案力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主要表现为:(1)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在中西部基层检察院尤为突出,在中西部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部门一般为1-2人,且年龄结构偏老,严重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如隆回县检察院民行科现只有干警2名,2004年共受理民行申诉案件16件,立案审查14件,其中提请抗诉13件。2005年提请抗诉8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6件。除了抗诉工作外,还要做大量的法制宣传、息诉工作、材料工作等。因此,民行检察干警工作负荷重。(2)民行检察办案人员素质相对欠缺。当前民行检察办案人员基本上是从刑检工作转到民行工作来的,基本上是通过办案培养的,很少是从律师队伍或是法官队伍直接引进的,部分民行检察干警民行法律素质相对较低。由于检察机关民行案件相对法院民行案件来说数量相当少,民行检察干警在实务中接受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对依靠实务途径积累办案经验构成了制约,而民行案件特别是民事案件是法院审判的主要业务,案件数量相当多。因而,从事民行案件审判的法官,在实务中有更多积累经验的机会,实务水平可能会更高。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关,法律监督者的水平应当比受监督者的水平更高,监督才会更有力。
二是民行办案力量不合理内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行办案力量低水平利用。目前,检察机关检察官分类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使得部分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民行检察官承担着所有本应由检察事务官或检察行政人员去完成的繁杂而对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内勤工作,以人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率为视角来分析,这是对人力资源使用的一种浪费,也加剧了民行办案力量的稀缺。(2)不合理的频繁轮岗引发民行办案力量不合理内耗。(3)受办案机制的影响,民行办案力量不合理重复消耗。[3]
(二)立法层面的问题
我国法律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范围、方式和权限只作了一般的概括性法律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共270条,其中直接涉及民事检察的立法仅5条,占不到法条总数的2%,具体的法律条文也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一百八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作出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的一般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总则的规定和分则的规定也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有权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较广泛。但分则,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这导致民行检察监督的范围狭小即“事后监督”,从而产生司法不公现象。另外,立法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抗诉中向人民法院的调阅卷宗权与调查取证权。可见,现行关于民行检察法律条文具有过于简陋、概括与缺乏操作性的特点,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开展。
(三)民行检察工作方式方面的问题
新时期,民行检察工作在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积极探索开拓民行检察工作新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当前民行部门基本上把抗诉数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把抗诉数达到一定的标准作为评优的条件,片面注重抗诉工作,而忽视其他工作方式的运用,提出抗诉是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之一,并不是检察机关监督职能行使的全部,以片面追求抗诉数作为考核目标,会导致民行部门片面追求抗诉数而忽视其他工作,影响监督职能的全面履行。在民行检察工作中,除了运用抗诉这一工作方式外,应该综合运用再审检察建议、工作检察建议、息诉、法制宣传及与法院建立相关联系制度等工作方式。
(四)办案机制不合理,司法成本膨胀,办案效率低下
当前,民行检察监督需要投入相当的司法成本,司法效率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办案力量组合模式存在问题,从立案到审结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大量的办案时间。根据民诉法规定,一个申诉案件的办理,大多需要经过提请抗诉和提出抗诉的两级检察院的审查,甚至个别的还需要建议提请抗诉环节,仅在检察院的审查阶段,就需两到三级检察院,办案周期长是不言而喻的,每级检察院又要经过案件承办人审查,民行部门负责人审查,院领导审查等环节,涉及到的人员也很多。并且,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的生效判决有权提出抗诉,由此导致了上级人民检察院,尤其是省级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严重积压的“倒三角”现象。对于抗诉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后,如果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而同级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下级人民法院重审时,在司法实践中,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做法是指令提请抗诉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出席法庭,这也产生了诸多重复劳动。其二,民行部门片面注重提请抗诉或提出抗诉,而不注重检察建议或其他方式方法在民行检察工作中的运用。因此,导致民行检察效果欠佳、办案效率低下、司法成本膨胀等。因此,在当前民行检察工作中,民行办案力量主体应该牢固树立减少成本,注重效率的理念,培养“迟来的公正就不是公正”的意识。另外,在现有民行检察法律制度框架内,应该对民行办案力量组合模式及办案机制进行整合重构,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民行检察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完善民行检察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整合民行办案力量
民行办案力量整合的价值目标定位应该是以办案力量整合为途径,以提高民行监督能力为核心,从而达到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实现民行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民行办案力量整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整合民行专长人才到民行部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兴,才能事业旺。民行检察工作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整合民行法律专长人才到民行部门,坚持走人才强检之路,这是推进民行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时代选择。一是要把民行法律素质良好的检察人才从本院其他部门调到民行部门;二是要从检察系统外引进民行检察人才,有条件的地方要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引进高层次、专家型民行法律人才,年龄可以打破目前公务员招录不得超过35周岁的限制。三是要建立民行检察人才库,以便民行检察人才缺失时能及时得到补充。
(2)建立盘活民行人才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民行人才培训机制。培养一批精通民事行政法律、法规、涉外法律、熟悉WTO规则、会外语,会使用现代化办案工具的检察专门人才,提高民行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民行检察人员服务大局的意识。二是要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要积极推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以解决目前民行办案力量低水平利用的问题。
(3)查办职务犯罪办案力量的整合。2004年9月,高检院赋予民行检察部门查办在办理抗诉案件过程中发现的审判、执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权。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要从反贪、渎检部门抽调或临时抽调侦查业务能力强的干警充实到民行检察部门。上级院要明确专人负责侦查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案件线索管理,要积极探索合理调配各级检察院办案力量的工作机制。
(二)法律规范层面的完善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应当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而现行的法律实质上限制了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法院的法律监督。因此,要从立法上赋予检察机关完整的民行案件抗诉权,将监督的对象界定为诉讼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民行检察法律监督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立法应该赋予检察机关在民行检察监督中享有向法院调阅卷宗权、调查取证权。对抗诉程序,立法要详细规定,增强具体性、明确性、操作性。
(三)拓展监督方式
在现阶段,民行检察工作不能只是单纯的围绕民行抗诉这一业务进行,要积极探索民行检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中国民行检察制度依靠行使抗诉权“单腿支撑”的局面必须予以改变,必须走一条从单一监督模式转向全方位“网络化”监督模式的道路。在开展好民行抗诉工作的同时,做好息诉工作,要积极探索民行公益诉讼,要积极查办裁判不公后面的职务犯罪等。总之,在监督方式上,要敢于创新,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增强监督的实效。
(四)重构办案机制
针对现行民行抗诉制度抗诉周期长、效率低下、司法成本膨胀等问题,应该改革办案机制,笔者认为,改革办案机制有以下几种实现途径: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由上级检察院直接在下级检察院任命上级院民行检察员,代表上级院办案。上级院在下级院直接任命本院民行检察员,这样可以解决民行抗诉案件中产生重复劳动、司法成本大、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西部某州正在尝试推行这一制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良好。二是通过立法,在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时,建立由生效判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直接提出抗诉的制度,或者在保留现行的只有上级人民检察院才有权对下级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提出抗诉的制度基础上,就抗诉案件的审级,建立起“同级抗、同级审”制度,消除目前司法实践中法院大量案件裁定甚至函转原审法院审理的状况,减少再审过程中的中间环节。[4]三是运用再审检察建议。
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检察机关要紧抓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民行检察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破制约民行检察工作的瓶颈,改革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机制,促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注释:
[1]参见http://www.xiexiebang.com/site2006,2001-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邵世星、安晓玉:《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考》,《人民检察》2005年第8(下)期第48页.[3]魏慰.周贤华:《民行办案力量整合研究》,《贵州检察》2005年第3期,第40-41页.[4]王鸿翼、杨明刚,《民事行政检察的执法理念:兼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人民检察》2004年第8期第10页.
第五篇: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言材料
以创新推进工作 以履职服务民生
——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本次会议发言单位,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感谢州检察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相互学习和进行交流的平台。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我院近年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情况,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民事行政检察以“解决合理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和谐稳定”为工作内涵,涵盖了作为三大诉讼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两大诉讼的内容,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中,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积极有效地履行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为维护司法公正,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尤其就目前而言,民事行政检察业务工作相对于其他检察业务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现行法律就检察机关如何履行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遵照执行的具体详尽的法律规定、操作规程和运行机制。为积极有效地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我院的工作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拓展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几年的努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显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案件办理情况 2006年至今,我院共受理审查申诉人不服人民法院民事判决裁定申诉案12案24人,其中,借款合同纠纷5案15人;民间借贷纠纷1案2人;财产纠纷2案2人;人身损害赔偿3案4人;劳务合同纠纷1案1人;受理申诉后,立案审查11案23人,终止审查1案1人,息诉6案8人,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5案15人;再审后改判4案14人,申诉人开庭前撤诉1案1人。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提升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院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2006年9月我院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申诉指南》,指南载明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受案范围、申诉要求、申诉条件等内容,为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诉讼途径。2007年底,我院与县人民法院共同制定出台了《门源县人民检察院、门源县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检察与审判工作联系制度》,该制度内容包括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检、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实行监督等内容,该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司法工作机制高效有序运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民事行政检察服判息诉工作,2008年初,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息诉工作暂行规定》,该规定包括息诉工作的原则、方法、工作程序、基本规范等内容,是今后我院开展息诉工作必须遵循的工作规范,使民事息诉工作 不断趋于规范化。2008年上半年制定和设计了《民事行政申诉风险告知书》、《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实行告知制度,有利于民事行政案件申诉人及早知晓申诉过程中自身的权利、义务,充分预见民事、行政申诉过程中的风险,便于申诉人在行使权利时进行合理选择。
建立督促起诉工作制度。2009年底制定出台了《门源县检察院督促起诉工作制度》,设计了八种开展督促起诉必备的法律文书。2010年4月13日,我院与国有资产管理机关、国有企业、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了门源县检察院民事督促起诉工作联席会议。会议的召开使大家明确了对检察机关民事督促起诉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法律监督职能,并就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国有资产安全、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民事督促起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力地推动了我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发展,为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支持和县委、人大的充分肯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同时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确保案件质量,树立检察权威
我院在办理每一起民事申诉案件时,认真审查,反复研究,充分论证,力求找好切入点,加强抗诉说理性。在提请抗诉案件的“准”字上下功夫,在“会”字上求方法,在“敢”字上显权威,确保案件提请抗诉后获得改判,保住了案件质量这条生命线,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近年来,凡是提请抗诉后再审的案件均获得改判。
2007年3月23日,我院接到杜辉昌、李辉、宋贤胜等10人不服门源县人民法院关于判决杜辉昌等10人承担宋贤锋在门源县信用联社贷款30万元本息连带责任的申诉。此案申诉人中有林场职工,有教师,有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农民,涉及人员广,诉讼标的大,且近几年门源县信用联社因借贷关系而引起的与借款人、保证人之间的诉争较多。鉴于本案的特殊情况,我院立即决定受理此案,进行审查。经审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我院及时做出了立案审查的决定。后对有关事实、证据进行了必要的调查核实。在立案审查、调查过程中,贷款人门源县信用联社提出反驳意见,认为10名保证人既然签订了保证合同,意思表示明确,保证人应当承担归还贷款本息的连带责任,检察机关的做法不利于保护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影响了信用联社的商业信誉,在上级政府指示充分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利益政策背景下,这种做法不符合政策要求,并通过有关渠道打招呼、说情甚至施压。而人民法院也认为原审判决判定10名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于法有据,检察机关的做法是吹毛求疵。但我院办案干警在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冲破阻力,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查证和还原了该案的事实真相:
2003年12月18日,宋贤锋从门源县信用联社申请贷款30万元,因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于2004年12月26日又向信用联社申请贷款30万元,贷款期限为10个月,准备以“新贷还 旧贷”。贷款前宋贤锋先后找杜辉昌、李辉、宋贤胜等10人,要求为其贷款提供保证,称该笔贷款共找了保证人30名,现已疏通好了信用社方面的关系,只是办个手续,没什么风险。信用联社营业部工作人员在办理和审批该笔贷款过程中,没有对各保证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同意杜辉昌、李辉、宋贤胜、朵平、张志财、赵彦福、“李明”以个人工资,李志忠、赵永刚、裴建明、陶德寿、宋贤智以个人家庭财产为宋贤锋贷款进行保证。并在以上各保证人前往联社营业部办理贷款保证手续时,明示此笔贷款需有30名保证人保证才能办理。在申请和办理该笔贷款过程中,宋贤锋骗取仙米林场职工赵彦福的工资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又虚构一名为李明的人,私自刻制了旱台学区的财务专用章,同办理贷款工作人员伪造了谈话笔录、保证书、授权书等,将二人作为30万元贷款的“保证人”。宋贤锋于贷款到期前变卖财产后出走。2006年6月信用联社将宋贤锋及12名保证人列为被告,向门源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宋贤锋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责任,李辉、杜辉昌等12名保证人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连带责任。门源县人民法院于2006年8月18日缺席判决宋贤锋承担偿还信用联社贷款本息30万元的责任,李辉、杜辉昌、宋贤胜、朵平、张志财、赵永刚、陶德寿、李志忠、裴建明、宋贤智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连带责任。
关于承担宋贤锋在门源县信用联社贷款30万元连带责任的判决,申诉人提出该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经过审查发现,申诉人的焦点集中在贷款保证合同存在瑕疵,应否认定 有效和无效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尽管该保证合同存在瑕疵,但当事人为借款人提供保证的意思表示真实,十个保证人均向信用社提供了个人身份证明,填写了保证书等,十个人不能完全推脱保证责任。如果只在保证合同的瑕疵问题上争论意义不大,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发现,除该案中的保证合同确实存在严重瑕疵外,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办理该笔贷款业务过程中,还存在违规失职等很多问题。人民法院的原审判决没有考虑贷款人的严重失职和重大过错行为,不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全面考虑、综合评定,而简单地将所有责任和风险判决由各保证人承担,属适用法律不当,判决显失公正。申诉人的部分申诉理由成立。我院认为,门源县信用联社应当承担一部分民事责任,并依法向海北州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州检察院经认真审查后,认为我院的抗诉理由成立,遂向海北州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此案再审后获得改判。再审判决门源县信用联社自行承担三十万元贷款的利息损失五万余元。在办理此案时,我办案人员不仅注意案件的细节问题,还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立法精神和原则,找准了抗点,抓住了切入点,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态度坚决,使得该案提请抗诉后获得改判。
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多起民事抗诉案件在身后获得改判,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引起审判机关对民商事案件质量的高度重视,人民法院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调解结案力度,民商事案件的审判质量明显提高。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申诉不断减少。高 质量的民事抗诉案件,不仅树立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权威,而且强化了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主动性。
(三)既讲监督,又讲配合,不断拓展监督范围
公正的判决应当以公正的执行作为最圆满的结局。执行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民法院判决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义务最终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执行活动是否公正依法有效地进行,事关法律的严肃性,事关人民法院的执法公信力,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根据《门源县人民检察院、门源县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检察与审判工作联系制度》的规定,本着审慎、稳妥的态度,对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临场监督。去年至今,我院先后对人民法院的10起民事行政执行案件活动进行了现场监督,执行标的达10万余元。通过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过程的监督,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促进和保障了人民法院正常的执行活动,维护了审判权威,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收到“一举多赢”的社会效果。
(四)抗诉与息诉并重,办案与服务并行
做好息诉服判工作,实行息诉说理制度。对于不符合提请抗诉条件的案件,力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向当事人宣传有关民事行政法律知识,讲解有关民事诉讼程序、规则、要求,并对案件进行会诊和评析,答疑解惑,做到以法明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案时向当事人送达不提请抗诉理由说明书,说明书力求言之有物,论之有据,闻之有理,讲究逻辑性,强化说服力,最终达到息诉服判的目的。
如:我院于2010年1月4日受理申诉人马德良与被申诉人沙阿舍离婚一案,经审查核实:申诉人马德良与被申诉人沙阿舍于2002年结婚,婚后生育一女儿,因感情不和,沙阿舍于2009年2月向门源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与马德良离婚,婚生女由沙阿舍扶养,马德良支付扶养费。门源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准予沙阿舍与马德良离婚,婚生女儿由马德良抚养,抚养费自理,马德良给付沙阿舍经济帮助款3500元。申诉人马德良不服,以判决显失公正为由向我院提出申诉,请求提请抗诉。
经我院审查认为:门源县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的确存在一定问题,既判决由申诉人马德良抚养婚生子女,抚养费自理,又判决其给付沙阿舍经济帮助款3500元。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申诉人与被申诉人离婚并未造成被申诉人生活困难,且被申诉人很快出嫁,找到了生活出路,被申诉人在判决生效后向人民法院就3500元经济帮助款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申诉人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很明显,该案的争议焦点是应否判决申诉人给付被申诉人经济帮助款3500元。鉴于此案诉讼标的较小,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办案人员对申诉人进行思想疏导,希望他能息诉服判。申诉人表示如果对方放弃强制执行申请,本人愿意放弃申诉。承办人员又对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工作,并与人民法院原审承办人员进行沟通,指出该判决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原审承办人员配合我院办案人员对被申诉人再作思想工作,讲明利害关系。最终被申诉人提出撤销强制执行申请,放 弃了原审判决确定的3500元经济帮助款的请求权(其余部分维持原判),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最后县人民法院作出终结执行此案的决定。此案的成功办理,既维护了法院判决的严肃性,节约了司法资源,又体现了司法和谐的原则。
(五)推行人性化的办案方式,实行民事行政检察服务承诺制。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时,注重照顾特殊群体,对年老体弱、身患残疾、经济困难的申诉人,采取上门办案、实地回访等形式,使这些特殊的申诉人享受更大的便利,减少他们在维权过程中的诸多不便。近几年来,我院所办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从未发生过缠诉、重复申诉、涉检上访等现象。
(六)坚决服从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我院党组高度重视和支持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检察长经常性地向县委、县人大介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能和作用,汇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情况。去年年底我院就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向县人大常委会和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专题汇报。人大领导和代表对我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对民事执行监督工作和督促起诉工作的开展,表示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当地党委和权力机关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几年来,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的正确领导和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离上级院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着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线索匮乏;行 政抗诉案件一直处于空白;干警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技术装备滞后,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以上问题的存在,有各方面的原因。如:近三年来,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3件,今年元至七月份无行政案件;近几年人民法院加大调解结案力度,据最新统计:2010年元至7月份门源县人民法院判决结案率仅为15%;民行科现有办案人员三名,只能使用内网一台,尚未达到人手微机一台的基本需求。在主观方面,尽管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宣传方式单一,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佳,群众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1、积极办理行政抗诉案件,力争解决行政抗诉案件空白的问题。
2、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案源,不断拓宽民行检察监督新领域。
3、根据我院制定的《民事督促起诉工作制度暂行规定》,积极稳妥地开展督促起诉工作,切实保护国有资产、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年内力争办理一至两件民事督促起诉案件。
4、规范和强化民事执行活动监督,切实保障正确裁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尝试对民事调解案件进行监督。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时,树立调解优先的理念。
6、在门源县四镇八乡设立检察联络点,逐步推行以民事行政检察为主的联络员制度。
我院将以这次召开的全州第一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海北州人民检察院和院党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准确把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职能定位和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坚持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明确监督范围,规范监督程序,强化监督效果。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门源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