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汶川地震期间解放军成都血站血液报废原因分析[最终版]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汶川地震期间解放军成都血站血液报废
原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期间造成本血站血液报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对地震灾害期间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过期血液报废率为0.57%,脂血报废率为0.53%,实验室检测阳性血液报废率为0.17%,破损血液报废率为0.10%,血液量不足报废率为0.14%,溶血报废率为0.02%,实验血液报废率为0.39%。结论 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救援期间不合格血液报废主要集中在过期报废、脂血报废、实验室检测阳性报废和用于科研实验。
【关键词】 自然灾害;血液报废
血液是宝贵的资源,特别在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带来重大人员伤亡时显得尤为珍贵。所以认真分析血液报废的各种原因,对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调整今后救援工作中的重点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笔者将“5.12”大地震期间我站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我站自采血3713u及外地血站供血5020u。
1.2 仪器及试剂
实验室检测的主要仪器:Labat-2全自动加样系统(美国Hamilton公司)、Anthos-3多功能控温孵育酶标仪(奥地利Anthos labtec instruments公司)、Anthos fluido洗板机(奥地利Anthos公司)。实验室检测试剂: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 ELISA试剂盒(北京吉比爱公司和北京万泰公司)。
1.3 方法
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初、复检均采用ELISA;物理外观检查采用自然沉降法或离心沉降法之后利用肉眼观察判定。2 结 果
血液报废原因比较结果 见表1。表1 血液报废原因对比(略)讨 论
结果表明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救援期间不合格血液报废主要集中在过期报废、脂血报废和实验室检测阳性报废三方面。据报道,美国“9.11”事件后,采集76万单位血液在6周后过期血高达30余万单位[1]。本次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我站血液过期报废主要由于过量集中采血、盲目大量调血及临床抢救用血偏型等原因造成。且各血站间
相互调控的能力不强,血液调运时间较慢,部分外调血液运达我站已接近保质期,成为血液过期报废的潜在因素。而由于这次地震伤员普遍是由于物理性压砸引起局部或多发性骨折,用血量不大等特殊原因,也使得血液部分被退回原血站或用于科研实验。造成脂血的原因很多,如献血者的年龄、体重、性别、职业压力、高脂高能量饮食、嗜烟、饮酒的生活行为方式等。餐后献血是应急情况下造成脂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由于捐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够又急于奉献爱心,献血积极性空前高涨而当体检医师问诊时隐瞒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等因素造成。献血志愿者不固定、随意性大且首次献血者的比例骤然增加致使血液实验室检测阳性率大大高于平时。同时,短时间内大量室外采血,难免出现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工作人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消毒不严等情况,使献血献血过程中频繁出现采血不畅及献血反应,也使得血液污染的机率增高,造成血量不合规格、细菌污染。本次救援共接受外单位供血达450000ml,血液成分在运输的途中因振荡、挤压、温度不稳定,难免造成溶血或破损。
为了减少遇到大灾难时血液的浪费应注意以下几点:(1)持续注重献血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献血前应该如何合理饮食,特别注意食物种类和食用时间。(2)改变现有献血模式,逐步建立献血预约制度,给双方都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尽快建立一支热心且了解献血知识的固定献血者队伍,并记录每位志愿者的详细信息。(3)体检医师对献血志愿者的问诊应更加详细,从各方面了解献血者的生
活习惯、饮食、病史等。对男性、30岁以上、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的献血者要加以重视,严格掌握标准,对有明显高脂肪饮食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劝退或改约。(4)建立献血前快速筛查的方法来有效减少血源浪费。(5)改善采血环境,着眼于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Bianco C.Actions taken by key players in the US in response to September 11,2001.Presented at Quebec Cofference,Aprial,2002.
第二篇:汶川地震分析材料
汶川地震是一则突发性的严重危机,来势凶猛,后果严重,令人恐慌。然而,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应对中所采取的措施以积极应对,将这次地震所应发的危机恐慌降到最低,成功转危为机,也很大的提升了中国行动力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负责亲民政府形象。纵观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值得讨论:
赶赴现场,了解事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此次地震突发迅猛,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中央领导人却不计劳烦,在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安排部署会议,并亲赴灾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5月12日下午就乘专机抵达四川成都,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马凯、孟建柱等人一同赶往灾区。
根据国家地震台网的数据监测显示,此次地震为浅源地震,造成的破坏力大,且日后余震不断。这一精确消息的发布,也很恰当的符合了公共危机处理的“3T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尽快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政府部门在此次危机处理中牢牢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由中国中央新闻频道滚动直播灾区现场并持续跟进救援报道。在信息的发布上尊崇了真实性的原则,主导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从而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的造谣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能搞好的把握局面,确保下一阶段的救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
分析情况,确立对策
在飞往灾区的专机上,温家宝说,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指示,国务院成立了以我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并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国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并组成救灾工作组即赴四川汶川灾区,协助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公关中所表现出的对危机的冷静判断,以及提出应对方案,全面掌控大局,使公众看到希望,有了动力,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安抚群众,缓和对抗
温家宝汶川地震救援中指出:这次抗震救灾工作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全力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特别要抓紧通水、通电、通路,保证通信畅通,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涵洞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此次公关事件的突发,政府领导人作为人民的父母官,身系百姓群众安危,置自身安全于度外。冒着余震的危险积极投身抢险救援工作,不仅能有效的安排部署救灾指挥工作,还能以公共形象发言人来安抚公众情趣,使日后的危机处理工作更顺畅。
联络媒体,主导舆论
汶川地震,是上天给刚刚经历过冰雪灾害的中国抛出的又一份严酷考卷。必须作答的不仅仅是灾区民众、党和政府、国民乃至军队,也包括报纸、通讯社、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而在各个媒体给出的答卷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词汇:打破常规,机制突破;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快速反应,先声夺人,有序组织,整合版面;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核心战斗力:使命,责任,职业精神„„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的震灾消息,人民日报破例推出的报道特刊,中央电视台创纪录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回响在灾区角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四川卫视24小时的实时直播„„中央与地方媒体破天荒的“全制式”立体报道,像一条条坚实的纽带,将灾区与全国、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废墟下一个个顽强不屈的生命,废墟上一群群不离不弃的官兵,前线记者疲惫而又急促的脚步,重灾区无处不在的志愿者的身影,天安门广场、天府广场上“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撼天动地的呐喊,电视台主播饱含深情的泪水,整齐列队向遇难者遗体默哀的外国救援队,一这幅幅画面、一条条信息,无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行动。
全中国的媒体,在这次空前透明,可以全方位介入的地震报道中,及时准确全面翔实地报道了灾区情况,谣言毫无滋生之地。媒体公关也采用了多元化的报道方式,除了24小时的在线实时转播外,大力利用网络媒体为其造势宣传也是使公众参与事件的很好方式。公众在网络,论坛里献爱心,为灾民祈福。大量的志愿者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灾区现状,并赶赴现场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媒体的真实有效的报道,使广大民众在后方甚至可以比前方能够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切肤之痛,体验真挚感情,真正做到万众一心。
多方沟通,迅速化解
中国社会各界在此次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力迅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来自中国地震监测局的及时发布消息,中央各电视台,网络媒体发布消息,并及时跟进报道。国家重要领导人也紧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救援工作,温家宝等人当日下午就乘坐专机抵达灾区,安排慰问并组织重要讲话,他说:“同胞们,同志们,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我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
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中国政府公关形象的良好塑造。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迅速争取到了与其他公众、社会团体、权威机构的合作,协助解决危机。当中央调运救灾物资的同时,也积极发动全国各地政府出动人力物力参与救援。并联系红十字会、保险公司等具有良好社会公共效益的组织参与救助,并接受来自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悼谒慰问。此外,社会各地的志愿者也是个规模庞大的团体,他们与救援官兵们一起奋战在受灾第一线。他们坚毅挺拔的身影,与民众努力逃生的形象融为一体,将汶川地震抒写为无情下的温情一幕。
有效行动,转危为机
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派出救援官兵参与现场救援,重要领导人们多次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安排救援工作。国家总理温家宝、总书记胡锦涛甚至冒着余震的危险,多次亲临灾区发表演说,为受灾民众们加油,鼓舞士气,重建家园。随着大批救援物资的到达,抢险官兵排除万难修复道路,更多的志愿者也参与进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来。他们竭尽全力找寻着残留的生命,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为灾区人们祈福,清扫现场,消菌防疫。并妥善开展灾后家园重建的工作。
不仅如此,国内外公关媒体对于此次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的负责任,亲民态度的报道,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对于树立中国政府良好的公众形象,公信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象征,能进一步加强了中国软实力,对内,能使公众放心,百姓安居乐业。对外,有利于树立中国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开辟新的境遇。
第三篇: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所有的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该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结果: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的;②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由于献血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导致的;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由于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在运送中出现振动等情况,导致标本发生误差;④标本检验原因,由于送检不及时或者处理过程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发生误差。结论: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发生标本误差的原因除了献血者本身的问题,还有工作人员采样不当、送检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等原因。因此,加强规范化检验操作与送检工作就显得有为重要,通过采用相关的措施,可显著提高血站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的准确率。【关键字】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对策
在血站检验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好血液样本的检验合格工作就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检验献血者血液合格的重要凭证,同时还是为了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的质量。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其分别是血液的采集和血液存储以及血液运输。在这三个环节中,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误差的产生,从而减少误差标本的发生率。所以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同时,在血液标本存储和运输环节一定要加强重视和管理,这有这样才能提升采集回来的血液标本的质量。本文主要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所有的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血液检验的样本主要来自血站不同的采血点,通过工作人员对存在差异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质量管理科应对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存在的误差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1.2方法 1.2.1步骤
采血工作人员在筛选献血者的时候,应该对体检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血液的采集。在完成了整个采血过程之后,按照血液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真空负压采血管进行血液样本的存留。待完成样本留取后通过相关的运送人员进行血液样本的送检工作,之后通过血站的检测人员对血液样本进行严格的检验工作并做出质量评估。质量评估主要包括血液样本的血液外观和是否出现溶血和凝血等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对样本的采集时间和采集部位以及患者的体检数据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科学的判断样本是否符合标准。对于检查不符合标准的血液样本,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且将不同原因导致不符合标准的样本进行分类整理,之后由质量管理人员对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报告,之后交由管理负责人。1.2.2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
针对本文研究的30例血液样本而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此过程中,因为血液样本之间的差异与献血者本身之间的因素,而献血者在献血前的运气情况和饮食因素都会造成检查结果出现误差。但是由于献血者大部分是不清楚其中的影响关系,若是采血工作人员不详细的介绍就难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就是由于部分的献血者填写的资料不全,也会造成血液检查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与血液样本在存储和运输的过程中不够重视,造成部分工作人员忽略了血液样本检查结果的重要性。在对血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血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不高,操作熟练度掌握不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未按照规范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其中主要包含对留样过程相关注意事项不重视、使用抗凝管方法不正常以及对血液标本用量标准不清晰等。此外,采血工作人员没有事先和献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部分献血者在服用了高脂肪和其他保健品所捐献的血液,就会造成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血液标本在进行存储运输和送检方面,存在着存储温度不达标和检验疏漏的问题也会造成血液样本出现误差的情况。1.2.3较低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对策 要想处理好血液标本的误差问题,首先需要血站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操作技术,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血站的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和献血者进行直接沟通,所以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同时与采血的护士详细讲解血液的采集标准,并且对血液样本在存储和运输以及送检环境出现的问题做出反馈和实施有效措施[1]。此外,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核查工作,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做好各项检查工作,防止血液标本交接单和检验标不符的现象出现,从而避免血液标本发生误差。同时采血工作者需要严格根据采血标准进行操作,控制好不合标准的血液样本的出现。本文认为在血液标本采集和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两点。①仔细核对标本项目,清楚掌握采血量;②血液样本不能和空气接触。在进行采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使用的注射器和试管要保存干燥清洁,注射器和针头不能进行乙醇消毒,要选取献血者合适的部位进行采血,并且要做好干燥处理。同时一定要控制采血的速度,避免造成血液中的血细胞受到破坏,另外,在使用抗凝剂时,要注意剂量和血液样本的比列,以免出现血液样本凝血或者稀释的情况。因为血液样本的存储对温度是有特殊的要求,血液样本的存储环境必须是要符合相关的存储标准,并且要及时送检,在标本送检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样本不能受到大幅度的震动,以免导致血细胞的破裂,从而影响检验结果。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借助SPSS21.0数据统计学软件针对研究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以例数和%表示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使得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的;②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由于献血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导致的;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由于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在运送中出现振动等情况,导致标本发生误差;④标本检验原因,由于送检不及时或者处理过程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发生误差。
表1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误差的原因 样本采集原因
标本出现凝块 血量比较少
例数 比例(%)1 3 6 7
3.54% 10.6% 20.4% 24.64% 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 献血者在献血前食用了大量的高脂
食物或者保健品
献血者征询、体检、初筛以外的疾
病
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 标本运输温度不符 标本与交接单不符 发生剧烈震动 2 1 3 1
20.4% 7.46% 3.54% 10.6% 3.54% 标本检验原因 标本处理不当 没有及时进行检测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更新,医学检验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血液检验项目在临床中逐渐增加,这对临床诊断于临床治疗具有着不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精确的检验结果,才能使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为血液样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加强对血液标本采集控制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3.1血液采集控制
在对血液采集控制中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内容进行:①控制采集前标本的质量。护士在采集 血液标本之前,需要仔细的核对化验单与医嘱,从而选择正确的真空管,掌握各种原因对血液的影响,从而了解献血者的生理状态与用药以及疾病等情况,针对性的指导献血者,在采血前,护士应对献血者进行采血知识介绍,要求采血前保持空腹,以免产生各种误差。②控制血液采集过程的质量。加强护士的采集训练,提高护士工作的态度与技能,使其做到一次到位。同时在采血的过程中应注意采血工具是否完整,主要选择肘部位进行静脉采血,且标本量必须符合要求。其中采集一管以上的血液标本,就要注意采集顺序,以防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等的凝集。标本采集结束后须将抗凝剂与标本充分混匀。③采集后的质量控制工作。采集标本后必须要及时送检,存放时间不宜过长。3.2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有一下几点内容:①要想促进最终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的提高,必须要选择科学的方法针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血液采集过程中,采血人员必须要针对血管开展科学选择,同时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穿刺方法以及技术,尽可能达到“一针见血”的目的。②要科学控制血液采集时间。通常情况下,患者早晨阶段空腹6小时至12小时后属于血液采集的最合理阶段。假如空腹时间超过该范围,机体内某些成本可能会严重降低,部分代谢产物出现明显升高。而假如空腹时间超过16小时,机体血清内部的蛋白含量以及转铁蛋白含量等均会出现降低,且其胆红素会发生上升[4]。③止血带使用情况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一般情况下,患者肘正中镜面以及贵要静脉属于常见的血液采集部分,不宜选择过细的静脉,以免造成血量不足。针对止血带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压迫时间控制在1分钟范围内。压迫耗费的时间越长,其血液成分与局部组织缺氧环境下越容易变大,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④血液采集量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血液以及抗凝剂之间的比例对具体的血液采集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假如血量超出一定比例,会造成血液难以凝固,血浆量以及凝血因子可能会出现增加。反过来,血液量过少,会导致血浆量以及凝血因子出现减少,进而影响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5]。3.3血液标本保存
结束对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后,必须要马上进行标本检测。假如无法在第一时间将标本送检,必须要将其储存于4摄氏度的环境下。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浆K+出现增高,造成血糖出现下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因为血液标本处理不合理造成检验结果准确程度受到影响。实验室工作者必须要针对血液标本进行科学保存,将其置于4摄氏度环境中,保存时间为1个星期[6]。3.4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所有的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7]。研究表明,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的;②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由于献血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导致的;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由于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在运送中出现振动等情况,导致标本发生误差;④标本检验原因,由于送检不及时或者处理过程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发生误差[8]。
综上所述,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发生标本误差的原因除了献血者本身的问题,还有工作人员采样不当、送检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等原因。因此,加强规范化检验操作与送检工作就显得有为重要,通过采用相关的措施,可显著提高血站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的准确率。参考文献: [1]Yuka Kobayashi,Hirotsugu
Watabe,Atsuo
Yamada,Hirobumi Suzuki,Yoshihiro Hirata,Yutaka Yamaji,Haruhiko Yoshida,Kazuhiko Koike.Impact of fecal occult blood on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bservational
stud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5,01:326-332.[2]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2015,09:114-115.[3]惠丽红,程默,孙然.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10:191-192.[4]Yung-Yu Hsieh,Shui-Yi Tung,Kamfai Lee,Cheng-Shyong Wu,Chien-Heng Shen,Yi-Hsiung Lin.Routine blood tests to predict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C[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08:746-753.[5]娜日苏,王巍.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8:5925+5927.[6]刘天成,彭杨琳.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25:67-68.[7]Motoaki Kuriyama,Jun Kato,Koji Takemoto,Sakiko Hiraoka,Hiroyuki Okada,Kazuhide Yamamoto.Prediction of flare-ups of ulcerative colitis using quantitative 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09:1110-1114.[8]董丽华.临床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6,04:74-75.
第四篇:5.12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浅析
5.12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浅析
摘要: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发生7.8级特大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合肥等多地有震感。这是建国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关键词:5.12汶川地震 建筑物破坏原因 抗震设防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曾经多次深入到地震重灾区的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理县、汉旺、安县等地从事抗震救灾工作。在抗震救灾工作期间,笔者对地震灾区震后建筑物破坏情况进行了调查,查阅了部分破坏建筑物的设计文件、施工资料,收集了大量建筑物破坏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同时,笔者对地震灾区震后未破坏建筑物或破坏较轻建筑物也进行了调查,并将未破坏建筑物或破坏较轻建筑物与同地段、同结构形式的倒塌、破坏严重的建筑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规律和原因。下面笔者就5.12汶川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
5.12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越高对建筑物的破坏越严重。比如5.12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的地震烈度达到11度,而汶川县城的地震烈度为9度左右,因此映秀镇的建筑物破坏就比汶川县城的建筑物破坏更为严重。
5.12汶川地震之所以造成地震重灾区建筑物极其严重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这次地震的烈度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一般情况下,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约为9度左右)为大地震,大于、等于8级的地震即为巨大地震。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在震中的地方用震级表示,地震向四周扩散影响到的地方就用地震烈度表示。每次地震的震中地震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地震烈度逐渐减小。这次5.12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级,属于巨大地震,所以大部分地震重灾区的地震烈度都达到了9度以上。一般超过9度的地震或者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两度以上时就可以造成房屋大量倒塌。在5.12汶川地震前,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都为6度和7度,而此次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地震烈度达到9度~11度,远远超过了当地建筑物的设防烈度,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地震重灾区的建筑物严重破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地震烈度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其次,建筑物所处地段是决定建筑物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
地震波是波形传递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产生水平震动,纵波产生竖向震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处于波峰地段的建筑物比处于波谷地段的建筑物破坏严重。此次5.12汶川地震是多点多组强烈地震的同时爆发,由于各组地震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不一样,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就有可能产生波的叠加或叠减。如果两个波的波峰重叠就会产生波的叠加效应,就会对建筑物造成更大的毁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路程的地质条件不一样,各种土层对地震波的作用不一样,波的叠加也会不一样,对建筑物的损毁程度也会不一样。有时不同方向传递的波叠加还会形成扭转,地震波到达建筑物两端的时间差异,也会造成建筑物的扭转破坏,扭转会造成建筑物更为严重的破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区距震中距离较远,但建筑物破坏程度却比距震中距离近的建筑物破坏更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同一地区有时相距很近的两个建筑物但破坏程度却相差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建筑物都有自己特定的自振频率,如果这个自振频率与地震的作用频率接近,会引起共振效应,会带来更大的破坏力。
建筑物所处地段越高,地震的“鞭梢效应”越严重,所以山顶建筑物破坏较山脚建筑物更严重。其次,处于边坡地段的建筑物,由于其受边坡稳定的影响较大,建筑物往往由于边坡的失稳而造成破坏。
三是建筑物所在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地质构造对建筑物地震破坏起着重要的作用。
5.12汶川地震中,建在地震的发震带、地震的断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很严重。建在容易失稳的边坡上或建在容易失稳的边坡附近的建筑物,由于地震容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对建筑物的危害也很大。比如说5.12汶川地震灾区的北川老县城、彭州市的银厂沟、平武县的南坝镇、青川县的木鱼镇等地都处在地震断裂带上,所以这些地方建筑物受地震的危害就较大。其次,北川老县城和彭州市的银厂沟周边山体陡峭、岩石破碎,或者在倾斜的岩石表面覆盖着松散的土层,其受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危害就较大。5.12汶川地震后,在从都江堰到汶川、理县的沿途,可以看到原来青山翠绿的山体已经变的满目疮伤,山体到处都裸露出白色的岩石,就像山上缠绕着无数白色的绷带。这是因为这些地方距震中距离较近,地震的烈度高,而且这些地方的山体陡峭、岩石破碎,或者在倾斜的岩石表面覆盖着松散的土层,在地震作用下山体极易失去稳定而引起滑坡、崩塌等。
在对理县桃坪羌寨震后建筑物应急评估中,靠近河床边的建筑物受到的损害较其他位置的建筑物损害轻。究其原因,河床边的建筑物地基多为砂卵石土,砂卵石土对地震波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因此此类地段的建筑物损害就较轻。同样,成都距5.12汶川地震的震中的直线距离较近,但由于成都地区的建筑物地基也多以砂卵石土为主,因此5.12汶川地震对成都的危害也较小。这就是为什么山区建筑物的地基多以岩石为主,而山区建筑物的破坏反而严重于沟谷地带建筑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房屋的建造年代和房屋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对建筑物的抗震极为重要。
在5.12汶川地震中,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农房受到了毁灭性破坏,而城市房屋的损毁程度明显较农房损毁程度轻。究其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农房无抗震设防的强制性规定,农村农房质量也一直是政府部门监管的盲区。5.12汶川地震前,农村农房一般都由当地工匠或农户自行修建,政府部门较少提供技术支持或技术指导,农村农房一般都自生自灭,很少有人去过问。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多处山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还存在许多极端贫困地区,广大农民朋友的主要精力还主要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因此,广大农村地区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生土建筑和石砌建筑,这些生土建筑和石砌建筑抗震性能差,有的使用时间还很长,维护也较差。因此,在5.12汶川地震中这些生土建筑和石砌建筑损毁也最为严重。其次广大农民朋友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不高,修建房屋时首先考虑的时经济、实用和美观,很少把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设防放在房屋修建的首位。由于大地震发生周期都比较长,年轻一代普遍缺少大地震的经历,农村地区地震知识又不普及,年轻一代不知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地震及危害,错误地认为本地区将来不会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因此农村建房时抗震意识就比较低,如果有了多余的钱,农民朋友会追求大、追求气派、追求豪华,不会充分重视建筑物的抗震。5.12汶川地震前,政府部门未向农民免费提供过技术标准、标准设计图集等。由于担心多花钱,农村地区修建的砖混结构、底框结构等结构形式的房屋普遍未委托正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也没有委托正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5.12汶川地震前,农房修建,一般在批准土地,计划好修建的面积、层数后,就聘请工匠修建或自行修建,因此,5.12汶川地震前农村地区修建的农房普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农村地区修建的农房也普遍缺乏抗震性能。
从5.12汶川地震灾区的绵阳、成都、德阳、广元、阿坝等地区农村修建的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来看,农村修建的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普遍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大部分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如5.12汶川地震灾区农村修建的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底框结构房屋的底层结构是既有梁柱承重又有砖墙承重的混合承重体系,梁柱板等承重构件的截面尺寸、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均凭经验进行施工,底框结构房屋的底层未设置抗震墙等;为扩大房屋使用面积,农村房屋大量采用二层以上悬挑房屋的梁挑房结构;砖混结构房屋使用12墙、18墙、空斗墙作为承重墙也较为普遍;另外,砖混结构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设置也很不规范。如有的砖混结构农房根本就没有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有的砖混结构农房底层、顶层未设置圈梁,中间某层却设置有圈梁;有的砖混结构农房的房屋四大角、楼梯间、错层处、大房间的四角未设置构造柱,其他部位却设置有构造柱;再有就是农村房屋的屋面女儿墙(栏杆)、阳台、外走廊栏板(栏杆)设置也很不规范。如屋面女儿墙(栏杆)、阳台、外走廊栏板(栏杆)采用与主体结构无可靠连接的预制花瓶栏杆,采用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压顶的砖砌12墙栏板,砖砌12墙栏板也未与主体结构可靠拉(连)结等。由于以上原因,在5.12汶川地震中,这部分房屋和房屋的附属构件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农村地区农房修建时,还有一个因素应值得关注,就是农房修建时的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农房修建一般以户为单位进行修建,由于单户农房建设的规模一般都不大,所以其使用的钢材、水泥等主材一般都是在分销商处购买。由于对分销商销售的建筑材料质量缺乏监管,因此在分销商处购买的钢材、水泥等主材质量往往难以保障,有时还容易购买到“地条钢”或者购买到过期水泥等。对砖、瓦、砂、石等地方材料,由于缺少检测手段或判断经验,农房修建时一般采取在确定了所需数量和价格后就直接购买进行使用。农房修建一般很少对进场建筑材料进行复检,因此农房修建时很容易购买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如果将这些不合格建筑材料用到工程中,就形成了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其次,在农村地区农房修建时,还普遍存在着使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旧的建筑构件等问题,如农房修建时使用房屋拆迁后留下的旧砖、旧钢筋、旧预制板等。笔者并不是反对使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旧的建筑构件等,而是认为使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旧的建筑构件一定要慎重。比如说对于使用旧砖问题,由于旧砖可能是从不同的楼层上甚至可能是从不同的房屋上拆下来的,对旧砖的强度等级就较难检验和判断,因此旧砖最好不要用于修建楼房、不要用于修建承重墙体等。另外还要注意旧砖中的断砖很多,使用旧砖砌筑墙体时不要集中使用断砖。对于旧钢筋、旧预制板,不但对旧钢筋的强度较难判断,对旧预制板的荷载等级也较难判断。而且旧钢筋、旧预制板在原建筑使用过程中或拆除过程中可能已经产生了某些损伤,如钢筋可能已经产生了疲劳和屈服,预制板可能已经产生了断裂等,另外钢筋在拆除过程中反复弯曲也极易造成损伤,这些损伤往往靠肉眼是很难发现的。一旦将这些受到损伤的旧钢筋、旧预制板用到新建房屋的承重结构上,极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更不要谈建筑物的抗震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5.12汶川地震农村地区的农房受损严重,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农房勘察设计、施工的缺失以及对建筑材料的把关不严造成的。
5.12汶川地震受损严重的北川、都江堰、汉旺等城市房屋,除由于其所在地区距震中距离近、地震烈度高,北川、汉旺等城市处在地震的发震带、地震的断裂带上或附近,北川县城受到滑坡毁坏等因素外,建筑物的建造年代和房屋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都江堰垮塌的大部分是老旧的教学楼、医院等,老旧的教学楼、医院的建造时间都比较长。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的抗震设防水平是按年代逐步提高的,因此老旧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平明显赶不上现在新修建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平;其次,一般教学楼的房屋开间、进深尺寸都比较大,老旧的教学楼、医院又多采用单跨外走廊结构和内走廊砖混结构,单跨外走廊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内走廊砖混结构的内横墙在内纵墙处不能贯通,老旧建筑物在未贯通的砖横墙与内纵墙交接处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又较少;一般老旧的教学楼、医院等房屋未层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又多采用预应力空心楼板,有的房屋还以纵墙承重,房屋的整体性和整体刚度都较差。因此这部分房屋的抗震性能自然也很差,这部分房屋在5.12汶川地震中倒塌也最为严重。
再如5.12汶川地震某地区垮塌的大部分商品房都是在房价低迷的90年代或90年代以前修建的。当时当地商品房价格仅几百元钱一个平方米,扣除土地成本、施工成本等,已经所剩无几了。为追求经济利益,开发商不得不在设计、施工上打注意,由于当时未要求强制性施工图审查,也未实行强制性施工过程监理,决定了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杜绝开发商和施工单位的不法行为,造成了同时期修建的商品房抗震水平低。经笔者调查,该地区在5.12汶川地震中垮塌或损毁的大部分底框结构商品房中,底层框架的钢筋混凝土柱子截面尺寸均较小,钢筋混凝土柱的配筋也较小,梁柱节点的柱箍筋又多未加密或梁柱节点混凝土不密实,底层又多未设置抗震墙,施工质量也存在混凝土强度低、混凝土密实度差等问题,因此该地区90年代或90年代以前修建的底框结构商品房损毁、倒塌较严重。在该地区期间,当地一位市民曾委托笔者对其购买的处于不同地段的两套位于顶楼的新购买的商品房作了检查,两套新购买的商品房均为基本完好,不需进行加固即可直接进行使用。据笔者调查,5.12汶川地震后,该地区大部分新建商品房和部分老旧的与前述90年代或90年代以前修建的商品房同地段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房屋并未倒塌或损毁,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勘察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对建筑物抗震的重要性。
影响建筑物抗震的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因素还很多,如建筑物修建场地的选择、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建筑物的体形、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尺寸以及建筑物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等。由于这些因素都属于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范畴,可以通过勘察、设计、施工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不再一一进行论述。
通过笔者的调查和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勘察设计、施工质量对建筑物的抗震至关重要。
最后,建筑物的使用、改造和维护对建筑物的抗震也极其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建筑物的不合理装修和改造上。如随意在原有建筑物上增加楼层,或者装修时随意拆除建筑物的承重墙体和承重梁柱,随意损伤梁板柱等钢筋混凝土承重构件,随意割断梁板柱等钢筋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受力钢筋,随意在承重墙体上开洞、凿槽等,这些不合理装修和改造,改变了原房屋的受力结构和体系,降低了原有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在5.12汶川地震灾区中,对建筑物进行了不合理装修和改造的建筑物,受损程度均较重。二是体现在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上,如果建筑物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长期处于腐蚀环境中,则建筑物的砖体极易风化、粉化,建筑物的混凝土极易碳化、脱落,混凝土碳化、脱落后,混凝土中的钢筋极易锈蚀,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整体承载能力,降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三是体现在对建筑物的维护上。大家知道,一幢建筑物长期使用后,必然会出现一些诸如屋面漏水、厕所漏水、排水堵塞、墙体开裂、混凝土裂缝、受力钢筋锈蚀、抹灰脱落、电气短路、防雷装置失效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处理,必然会恶化建筑物的使用环境,或者会将非结构问题演化成为影响结构安全的结构问题,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谈到在5.12汶川地震中,老旧建筑物损毁比较严重,这和老旧建筑物使用、改造和维护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建筑物的使用、改造和维护对建筑物的抗震也至关重要。
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可以针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探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手段和方法,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指导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指导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等。
地震等自然灾害是无法防止、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修建建筑物的场地选址来避开抗震的不利地段,也可以对修建房屋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环境进行治理,还可以从勘察设计技术、施工质量管理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此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作为建筑人,我们应该担负起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使命,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共同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平和抗震性能。
第五篇:专家分析汶川大地震产生原因
专家分析汶川大地震产生原因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
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
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
这场震惊全国的里氏7.8级地震始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震级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
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据有关专家估计,震中烈度为10度左右,为浅源地震,深度大概为10公里,此前已有专家说,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截至记者发稿前,余震已经发生两千多次,超过5级以上余震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级,发生在甘肃,6.1级的余震发生在四川汶川。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公众普遍关心的是,汶川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
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
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不过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根据1999年9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整编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四川地区共有1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来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炉霍发生了7.6级地震,之后三年发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研究员曾在2002年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做过分析:“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定性的估计”。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2001年已经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
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对本报记者说,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属于浅源
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次地震的详细数据和反映地震破坏力度的地震烈度分布表(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个粗略的地震烈度分布图,该图是在未经过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的)。中国地震局的陈长林对记者说,地震烈度分布表估计1到2天就会出来。相关专家组已经到达汶川,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开始。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地震强度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但是现在看来,损失应该
小于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造成24万人死亡。当时的震中在城市中心区下方,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所以引起的破坏很严重。而这次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没有较大的城市,当地人口10万多一点,分布相对不密集,包括汶川县在内的约二百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的极震带,大多处于山区,由此损失会小于唐山大地震。
另外关键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大部分人都在外面活动,这大大减少了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也会发现,一些地区,伤亡比较严重的是学校,因为学生们都在楼里。”中
国地震局的一位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于这次地震波及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说,像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的8.1级地震是在中国的西部,西部的城市比较有震感,而东部城市震感不是很强。四川这次地震离东部比较近,距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距离大概有1500公里。对于其他地区属于远震,即1000公里以外能感受到。而这次地震的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对低层建筑影响比较小,而现在大部分城市高层建筑很多,所以波及的城市很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
比较强。
预报很准的情况比较少见
针对瞒报地震预测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3日说,所谓为了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瞒报地震预测结果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预测或预报在我国分为中、长、短、临四种,我国现在的中长期预测准确率大概是30%左右,而短临期预测率非常低,而且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上天”容易“入
地”难,决定了地震预测的难度。
现在国内的地震监测有很多种,一个是监测地震活动本身的,一个是监测地下水、重力、形变的变化等,每个省的监测网由许多台组成。“在这次地震前没有什么预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很正常,预报很准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除非地震有很多前震,可以(使人)警觉起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说。“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倪四道说。
另外,我国的地震预报发布除了政府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开发布关于地震的信息,“先由专业人员经过汇总,经过专家评委会的论证后,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情报来发布预报。中长期的预报每年都报给政府做准备,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短临预报,像半个月的尺度才
能起到好的效果。”陈学忠说。
各地政府再根据中长期的预报,以及当地的往年地震情况,在城市规划时有一个设防标准,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做城市建筑预防工作。全国的建筑物抗震级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标准主要由各地政府主导,设防是政府行为,根据当地的财力开展设防工作。
“处于极震区的汶川等县,本来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方面的设防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这次巨大地震,显然准备是不充分的。”陈学忠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成都市离震中距离比较近,但没有比较大的伤亡和影响,可以看出这跟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城市预防有关系。”
对于农村地区的设防,全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地方还是很成问题的,基本上是
不设防的,这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还有一个令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是,这次地震与三峡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是否有联系?反过来,这次地震对这些水利工程是否有影响?
“我觉得它们在地理上隔得比较远,联系的可能性不大,没有明确的依据来说它们有联系,不可能是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也不可能这么远,这是纯粹的构造性地震。以前没有三峡
工程时不是照样有地震吗?”陈学忠说。
而此前长江委设计院地震处处长曾新平说,三峡大坝与汶川不在一个地质构造单元。三峡库区主要在鄂西山地和四川盆地东部,汶川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二者在地质上没有任何联
系。所以,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无关。
曾新平说,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库区,一般离库岸5公里左右,最远不超过15公里。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回水不到重庆,即使产生诱发地震,也会在重庆以下地区。此前,三峡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巫山以东库区。
重庆市新闻发言人周波十三日称,震后当地报有十七座水库存在安全隐患,而经国土部门对三峡库区二、三期已治理项目、搬迁避让项目的监测,未发现安全隐患。记者 马昌博 实
习生 柳天伟(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