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鸿忠同志2011年在省中青班结业式的讲话

时间:2019-05-13 02:5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李鸿忠同志2011年在省中青班结业式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李鸿忠同志2011年在省中青班结业式的讲话》。

第一篇:2李鸿忠同志2011年在省中青班结业式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

在省委党校2011年中青年干部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

(2011年6月24日,根据录音整理)

经过80天的紧张学习,省委党校2011年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今天就要结业了。首先,我代表省委,对各位学员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期中青班也是“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第一期培训班,省委高度重视,11名省委常委和部分省委委员专程来班上参加过座谈或讲课,我先后来了4次。省委组织部对这期培训班作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并派干部跟班管理,付出了大量心血,可以说,是把同志们作为花朵予以精心浇灌。省委党校在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大家的学习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同志们开的是“小灶”,送的是“精粮”。各位学员珍惜机会、认真学习、紧张活泼、严守纪律,表现出了优良的学风,可以说,这次中青班学习是同志们人生中的一次不平凡经历。刚才,两位支部书记的汇报和各位学员的结业感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次办班的成果。省委对这期中青班培训是满意的。

刚才,我看到了中青班印发的《终身团队建设价值观》,我认为这个形式很好,内容也很好。里面有八句话:坚定信念,忠诚可靠;勇于担当,务实创新;艰苦奋斗,争先创优;追求卓越,燃烧激情。党的事业是辉煌灿烂的,但路途是坎坷的,挑战是严峻的,困难是重重的,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有一种团队意识。只要有一个个坚强的团队为之不懈奋斗,就像宗教徒信奉自己的宗教一样毕生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党的事业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八句话不仅是这期中青班的终身团队建设价值观,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应该终身奉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可以先在全省的年轻干部、青年党员中推广。

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为党为人民工作是无限的。明天,同志们就要离开党校,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启新的征程。临行前,我讲十条寄语,与大家共勉。

第一,要忠诚于党和人民。在刚才的结业感言中,不少同志谈到“忠诚”这两个字。我认为,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大仁大义,是核心价值观。我们与人民不仅仅是一般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要忠诚于人民。只有忠诚,才能亲民、敬民、爱民。要想做到忠诚,首先要真诚,真诚是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应有的风格、品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忠诚,是一种政治操守,是党性的第一体现。只有忠诚于党,才能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党性,才能够为党的事业奉献牺牲,才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坚定理想信念。有大志者必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成功走完一生,特别是在岗位上能够兢兢业业、勤奋不懈地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有理想信念。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是正确的,应该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理想信念。如果说有信仰是对公民的普遍要求,那么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把坚定的信仰作为我们工作征途和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永远燃烧不尽的动力燃料。

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应该把握八个字:虔诚、笃实、赤稚、专一。如果我们没有理想信念这个动力燃料,激情的效用就会递减,到一定程度,激情就会慢慢熄灭。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心无旁骛,虔诚笃信,才能保持源源不断地为事业、为工作、为人生奋斗的动力。

第三,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虽然我们干的是崇高的事业,但是落实到每位同志,包括领导干

部,平时大部分时间所做的就是一些事务性工作、一些具体工作,我们要把这些事务性工作、具体工作、看似平常的工作和崇高的使命联系在一起,视常为圣、视平为要、视小为大。同志们作为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赶上这样一个时代,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困难,能够承受难以预料的重力、困难、艰苦,这是一种荣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后一代人不一定遇得到,所以我们应该感到荣幸。很多年轻人说自己没有赶上战争年代,要不然也能够横刀立马、驰骋战场,做将军、做元帅。但现在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年代,这就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要把所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也要和伟大的事业、崇高的使命联系在一起,这样,做工作的劲头、激情就不一样,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第四,要做一名学习型的领导干部。应对挑战、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升能力。提升能力有两个途径:学习理论、勇于实践。理论首先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利器,有理论明灯的指引,心里就是透亮的,前方就能看得清楚,而且理论可以给予我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指南针”。不学习理论如何建设精神家园呢?所以我们要做一名学习型的领导干部,坚持终身学习,为具体的工作学习,为提高素质学习,让学习成为人生的爱好、人生的习惯。

第五,要勇于担当。创造前所未有的事业,要面对的就是两个字:“难”和“险”。只有攻克“难”和“险”,才能出创新、出成果、出新的建树、出伟大的事业。不勇于担难、担险,就没有创造,没有新的发展,更无事业可言。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来说,要做到以下三条:一是必须担当。担当是不允许选择的,因为我们已经入了党、做了领导干部,相当于和党、和人民签订了合同、作出了承诺。党和人民赋予了我们职责和权力,担任职务必须担当职责,担当职责就是担当困难和风险。不担当,就是撕毁合同,就是不兑现承诺,就是放弃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必须担当,没有其他选择。做一个平常人、做一个普通群众,我们就不会提出担当的要求。二是应该担当。我们赶上这个好时代,有这样崇高的使命,应该担当。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是地上长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团队、一个政党、一个时代的人用肩膀担负起来的。如果不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这个事业,所以我们应该担当起来。三是要担当好。光有担当的激情、担当的勇气还不行,还要善于担当。如何做到善于担当?要通过学习、实践提高担当的能力。第六,要永葆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激情燃烧不是燃烧一阵子,燃烧一两下,而是要持续燃烧不断电,保持精神之火熊熊燃烧。我们昨天刚从延安考察回来,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领悟。我们党能够从一个小党成长为大党,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正确的纲领和路线,靠的是党员干部和群众,靠的还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控制全国资源,加上美国的飞机、枪炮支援,物质力量很强大。而我们只有“小米加步枪”,条件十分艰苦。一直到1946年,党中央搬到延安枣园的时候,中央五大书记每人只有两间房,就是两孔窑洞,那还算是条件改善了的。1947年之前,党中央在延安只有一套沙发,准备给毛主席用,毛主席说朱老总年纪最大,送给朱老总用,现在一看,那套沙发非常简易。我们党就是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靠什么?我认为同等物质条件下靠精神,物质条件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更要靠精神。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形,今后不会再出现,但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改善,精神必须要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保持激情燃烧的状态,是一个人蓬勃向上、一个政党蓬勃向上、一个国家和民族蓬勃向上的标志。

刚才,我听了同志们发表的结业感言,感受最深的是大家讲的精神状态问题。同志们发表感言有深有浅、有长有短,都很质朴,有的还很富有激情。我最赞赏的还是激情,永远要保持一种激情燃烧的精神状态。精神和物质相比,很多时候精神因素比物质条件更重要,同等物质条件下精神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要保持一种为事业奋斗的精气

神,首先占领精神高地,在任何困难险阻面前,都要先把信心树立起来,把精神振作起来。第七,要培育茁壮的心灵。这次中青班学习,同志们接受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培训,这是干部培训中的一种创新,也是一种需要。今后,同志们在工作中、在人生中会面临很多不同于老一辈所经历过的艰难险阻,甚至可能我们的后人也不会碰到,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值很高,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主要领导,自己不仅要振奋精神,还要鼓舞他人;不仅要驾驭全局、统筹全局,还要成为他人的依靠,成为这个团队、这个班子的主心骨。所以,培育茁壮的心灵对我们非常重要。

第八,要坚持实践。我们要把实践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去追求。提升能力靠学习和实践,重点是实践。没有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是苍白无力的。理论也许会过时,而实践是常新的。今后,应对挑战、应对变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奋斗并做出工作成效,办法就是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为什么要强调把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呢?因为实践永远都不会被其他东西所替代。现在科技发达了,很多方面都可以模拟,比如军训,可以用仿真机器人进行飞行驾驶和坦克驾驶模拟化训练;再比如,如今信息大爆炸,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信息,但这些都属于第二范畴,第一位的永远是人的亲身实践。推动工作,一定要到第一线去现场考察,汇报再具体,录像看得再仔细,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现场感,代替不了亲身实践。所以,同志们要把实践作为一种价值观来追求。

第九,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志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保守思想较少,希望大家做湖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解难题的尖兵和先锋,永远保持思想无禁锢的状态。人类只能无限接近真理,永远达不到真理,所以要解放思想,永远解放思想。年轻干部,特别是对于长期处于内陆的湖北干部来说,与沿海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最重要、最根本的差距就在解放思想上,就是理念、思想方面和别人有差距,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差距,甚至还要胜过,所以同志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先争优、永葆活力。

第十,要干净干事。干净是干事的资格。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圣洁而光荣,不干净的人没有资格,人民群众不会答应,也不会接受。古话所讲的“管”、“治”,强调的是先要管好自己,最大的管和治也是管好自己。在干净干事方面要虔诚、真诚,不要自欺欺人,自欺最后只能是毁己,要乐于接受限制,在法制、规矩、制度中赢得工作的自由、为群众服务的自由。

最后,祝同志们学习进步、工作进步、人生进步,为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2010年12月31日)

同志们:

刚才,国生同志已经就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任务讲得非常明确。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要在全省工作中真正体现“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 中央反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既是重大机遇,又是重大责任。我们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把“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到实处。

1、要站在全国的大视野看湖北农业的重要地位。我省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像淡水产品、双低油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水稻、棉花和蔬菜产量居全国第5位,油料、茶叶居全国第3位,猪肉居全国第6位,柑桔、中药材、食用菌、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有重要地位。如:食用菌中的香菇,据我了解,广东人、香港人喜欢吃,日本人也喜欢吃。我们省的香菇在香港市场上占有主体地位,小龙虾出口在全国属第一位。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过去讲“湖广熟、天下足”,无论是“米袋子、菜篮子”,还是全国的“菜

园子”,我们都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蔬菜供给的重大政治任务。如果我们农业出问题,不但是省内的问题,还会拖全国的后腿,影响全国的大局。这不仅是农村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保稳定、保大局,是全国的大局。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2、要深刻认识到,农业是“第一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农业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民以食为天,天最大。吃是人的第一生存需要,是刚性需要,无粮则乱。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只要地里有粮、有菜、有油,一切问题都好办,大局就可稳定。救济时送钞票是不行的,最终要有物资,这是最根本的。农业为人的生存和就业提供保障,为经济发展、市场稳定、社会稳定提供支撑,这是关键的关键。今年以来,管理通涨预期的任务比较繁重,湖北和全国一样,CPI创下历史新纪录。在物价上涨因素中,涉及到农副产品,“价格篮子”,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生活消费、体现恩格尔系数范畴的占到76%。农产品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民生和民心。农业兴则天下兴,农业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虽然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农业占国民经济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虽然调整经济结构是个“常态”,但农业作为“朝阳产业”、“母亲产业”的格局永远不会改变。

3、把握“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新要求,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最近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

化同步”。推动“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国际经验表明,能否实现“三化同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化代“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党中央提出“三化同步”,符合我们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根据我们省的情况,在“三化同步”的基础上,省委常委在讨论的时提出,我省还要加上“两增同步”,就是要实现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这是湖北“三农”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各地和相关部门务必要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来抓落实。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达到46%。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滞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我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还不高,产品竞争力还不强,农业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把“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与全国全省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实现经济增长、劳动效率提高和国民收入增长一致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起来,真正要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要从组织领导上“重”起来,组织领导要体现出来;要从投入上

“重”起来;要从工作措施上“重”起来。大家要对四个“重”进一步加深理解,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组织、投入、工作措施都要“重”起来,真正体现重中之重。

二、“三农”工作更需要做实,要扎扎实实把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的工作做好

近年来,特别是省九次党代会、九届二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农情,创造性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对“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已经分析透了、也讲透了,有关工作措施、策略、计划、模式都已经作了统筹安排。总体上我们目前主要不是再提新口号,再出新思路,而是把这些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做出成效。比如有以下几点,我们要扎实做好。

1、认真抓好区域示范。要进一步推进仙洪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帮助老区更好更快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前不久,我与昌尔、春明同志到大悟、红安等大别山革命老区看望老区的群众,就推动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问题作了调研,我们确确实实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加快老区发展,无以告慰烈士英灵,无颜面对老区人民。要按照“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目标,抓好规划编制,项目的策划,尽快启动。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受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比

较深的领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狭隘农业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突出“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个目标,加强农业大县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抓好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加快粮食、水产、蔬菜等板块建设,落实“菜篮子”工程,保障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切实抓好农业基础工程。重点是罗书记明确交办的任务,我们要落实。要在“十二五”期间、五年再搞1000万亩“双低”改造和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要推进1000万亩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储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规模经营,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现代林业,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是“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全省新增粮食百亿斤目标的重大举措。要借南水北调工程之机,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推进特色优质板块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汉江中下游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战略安全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带。

4、深化农村改革。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迈出“伟大的第一步”,应该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改革来看先从农村开始。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改革。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现在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农村面貌,一个是农民收入,一个是农业的科技应用、产量等等,还有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北上南下,特别是到京津地区,到东北、到广东、东南沿海打工,到其他地方的也不少,这是影响农村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到农村去调研,村子里中坚力量都出去,两头在留守,主要是小孩、老人,青壮劳力出去打工的很多。我省大概900万个农户,其中每一户平均有一个人出去打工,这个变化很大。前两天,我们在开农村工作座谈会的时候,金水同志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呼之欲出,也大家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种地?既然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农村只剩下两头,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村种地怎么办?现在看,这是新的生产关系催生新的生产力的一个重大历史性机遇,特别对我们国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很少,又是一家一户的,怎么样搞大农业,国际上的路子很明显,就是适当集中耕种,集约化经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历史性机遇,这是大好事。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业要把农副产品做多、做优,农村要注重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洁,搞得漂亮,建设现代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城乡一体化,农民要越做越少。越加强“三农”工作,农民就会越来越少,这是我们的目标。现在农民的收入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增长很快。杨松同志跟我讲,武汉市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武汉也有一个二元结构问题。从全省看大都市二元结构最弱,偏远农村的二元结构最强。光靠农业和农产品增收还是缓慢的、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调整收入结构。农民工资性收入这几年发生变化,在收入增长结构中是最快的。如果还是传统的办法,不把农民越搞越少,农民收入这一块难有大的作为;现代化农业,特

别是大规模耕种和集约经营也难有大的作为。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因势利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条绝对不能动摇。中央明确提出“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个土地制度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非常充分,为土地要素化、资本化创造了制度性条件;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现实条件,我们要坚持,要创新。要坚持农村基本的土地制度,将来农民无论怎么变,有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田的收益,再加上国家大力推动新农保全覆盖,这两笔收入保证了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无论打工还是去城市,农村的责任田还是要给他保留,这个根本性的土地制度不能变,这实际上是给农民的一个社会保险。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创新土地经营机制,让土地要素化、资本化,实现农村生产资料与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对接。只要利益分配机制搞好,就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政府的投入是一块,要加大投入,同时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土地适度经营,集中经营,这方面要大做文章。大冶市的侯安杰就是这个典型,是农民企业家、农业企业家,他通过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和谐流转,发展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58万亩,提高了农业效益。要培育千千万万像侯安杰这样的农民企业家、红色农场主,让能人大户来种田、让企业来种田,这是农业的出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新的生产关系,要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服务,要让各种惠农政策惠及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创新科技支农体制机制,搞好科技服务“三农”

工作。特别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年要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攻坚任务,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做好林权纠纷调解工作,确保林区社会稳定。要创新林业发展新机制,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三得”的目标,就是“国家得绿、林农得利、林区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5、狠抓惠农政策落实。落实惠农政策,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党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民所得实惠也越来越多,但当前群众反映政策不落实的问题也不少。有的是违反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截留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折扣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扭曲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敷衍政策的问题。有的是工作不细致、不因地制宜,照搬照抄文件,脱离实际。像大冶侯安杰反映的土地平整项目问题,就是有些同志好心没把好事办好,农民兄弟有意见。要把检查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党和政府,中央的和省的惠农政策的落实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要抓落实。省监察厅也采取了一些明查暗访的方法,查出了一些问题,也起了一些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于把党的惠农政策扭曲、违反、打折扣等等一些现象一定要抓住,坚决纠正,坚决处理。我们每次上网,同网友对话的时候都提出这个问题,有的农民问,中央惠农的粮食补贴、种子补贴,村了里截留了,这样对不对?问题存在,而且比较严重,这是基本常识性问题,一码规一码,即使是农民在有些方面欠了村子里的钱,也不能够克扣农民的这笔钱,一定要先百分之百地把这笔钱送到农民手中,其它的另议,那是另外一些事。还有农村资产化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现在压力比较大,但决不允许动党的惠农政策这一

块。谁如果动了,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绝对不能不处理,决不能轻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一分不少地把实惠交给农民,让党的阳光照在每个农民心上、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惠农政策不落实,不光是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有利条件,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空间,能为农民增收开辟稳定渠道。我省与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强省相比,我省农业弱,不弱在种植上,也不弱在农业科技上,也不弱在农民的种植经验上,主要弱在农产品加工上,特别是缺乏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我省商品粮外销70%是原粮。全国有20多家过百亿元龙头企业,我省最大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50亿元,而河南“双汇”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湖北有特色的农产品很多,但真正叫得响、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这几个方面我们正在奋起直追。我省有很多好的东西,小龙虾产量大、有名气,江苏的畜产品打出的品牌在电视上弄得很响,我省也有了,在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方面不光是种植和农业科技,更重要的是经营问题。我们的大闸蟹吃起来很好吃,牌子不如别人响;我省的小龙虾又多又好,搞不好,牌子又让别人拿去了。我省虽然不乏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是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 的关键来抓。要抓一批像精武食品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一只鸭从生产到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工增值达到了1:5,打造了一个品牌,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三农”工作不再提新口号,也不再出新思路,就是扎扎实实抓落实。

三、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

水利既是农业的命脉,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命工程,既是德政工程,又是民生工程,也是历史工程。湖北是水害多发省份,水利建设历史欠债很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抢抓政策机遇,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强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省有水优也有水忧,有优势,又有忧患,我省已经尝到了搞水利设施建设的甜头,如三峡水利工程。今年,我省遭受了1998年抗洪以来的最大洪涝灾害,很多极值指标超过1998年,比如三峡入库流量最大值每秒7万立方,1998年抗洪时才6万6,不到7万。今年我们安然无恙,而且“五保一夺”,最后夺取丰收,大灾之年夺丰收。我们尝到了大的水利设施,搞水利设施的甜头,我们要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三农”工作要更加高度重视,就要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1、要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我们省的一号文件主题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中央决定,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水利将成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这是继1998年长江防洪抗洪后的又一次重大投入,对防洪保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农村饮水安全等,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中央的政策导向,对于我们这个水利大省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反映我们的工作能力,也是我们职责能不能落实的问题。赶上了就是机遇。中央已经作了部署,我们必须抓好落实。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无论是做哪一项工作的,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工作做好,否则就是失职。各级党委政府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奋力拼抢机遇,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水利项目,加大地方配套投入力度,多途径解决配套投入问题。省里要调整“十二五”投资结构,新增基本建设投入向水利倾斜、向农业农村倾斜,争取我省农业基础设施面貌有历史性改观,为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年在引导金融投资水利建设方面要有新突破,要实行政府贴息政策,让金融机构无风险,敢于投资水利建设项目。要研究鼓励民间投资水利建设的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拓宽水利投资渠道,满足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3、统筹抓好各项水利建设项目。既要高度重视大型水利项目建设,也要重视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防汛抗洪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水害威胁更大了。我们不仅要立足防大汛,还要立足防内涝,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江河湖库堤防建设,加强水毁工程修复,排除防汛排涝隐患,确保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扎实开展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增强农田旱涝保收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源工程在湖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生态水利”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抓好长江流域水土保护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坡耕地改造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四、抓好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统筹城乡发展,薄弱环节在农村,牵引动力在城市。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恩格斯曾经指出:“城市是一个放大器”。城镇化将放大工业化、放大城乡一体化、放大消费需求、放大社会就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城镇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城乡统筹注入强大动力。11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部署安排,到“十二五”末期,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2%以上。按照这个目标,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有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人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全省上下要紧紧围绕目标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这里再强调四点:

1、要做好规划。规划非常重要。规划是城镇化的闸口,是城镇发

展的总纲,是党委政府抓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规划也是展示城镇品位、展示城镇领导者的眼光、胸怀、抱负、才能、品位、境界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地方领导者经略谋划的重要载体。规划不科学,就是最大的浪费。一定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镇未来,同时要使规划与城镇基础、现状和发展趋势相协调,不能追逐时髦,更不能不自量力。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好的规划更需要更好的执行,只有彻底杜绝规划的随意性,严防规划被虚化,规划才能成为城镇发展的资源。省委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抓好湖北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划长远。规划就是谋划长远,不是3年、5年的事,甚至不是10年、20年的事,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它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资源。要一次性规划,与时俱进修编,逐步推进建设,渐入佳境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说只管我一届,最多管10年,那是巨大的浪费。

2、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次上海世博会,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安居乐业、分享城镇化的文明成果。要提高城镇建设的人文性和宜居性,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以方便群众为基础,建设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宜居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建设集约紧凑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作为城镇发展的首要原则,坚持资源节约优先、环境保护优先、城镇集约化发展。

3、要着力提升城镇功能。首先要增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走不远。要秉承“产业第一”理念,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加快城镇产业集聚发展。要增强城镇的文化传承功能。湖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提升城镇化、城镇的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要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功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4、要大力培育中心镇、特色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枢纽,是城区与农村的重要节点,是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选择100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有的要建成镇级市,打造100个生态文化旅游镇,启动一批镇级市建设试点。省里将逐年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中心镇、特色镇予以重点支持。各地都要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大力推进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建设一批GDP过10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镇。我就借这次机会,国生省长、昌尔、赵斌同志还要讲,还要作部署,我重点强调这么四个问题。

同志们,新年明天就要到了,春节也即将到来。这段时间,外出

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纷纷返乡。我们要把春节农村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特别是要把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好,让农民朋友过一个平安、祥和、幸福、快乐的春节。我们还要利用农民工在家的机会,把党的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户到人,把一年来积压的与农户对接的工作抓紧做好做到位;特别要做好明年春耕准备工作,做好生产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准备。农村有一条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我们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实现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跨越,不断开创湖北“三农”工作新局面。最后,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3000多万农民兄弟致以新年的问候!也向各位、各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新年问候!向今天获得表彰的先进典型、先进集体致以新年的问候!特别向农村的基层干部致以新年的问候!祝农民兄弟发家致富!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三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2月11日)

同志们:

新春伊始,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作为春节后全省工作的开局行动,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刚刚下发的省委一号文件,对今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罗书记今天亲自主持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汤涛同志将作主题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重点就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讲几点意见。

一、积极进取,推进我省农村面貌三年实现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实现大变化

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与发展目标定位有关。只有确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才能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激发斗志,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第一,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深化省情认识、发挥我省农业优势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一是有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资源和山林资源最为突出。我省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是发展水稻的优势区域,而目前市场稻谷比较紧俏,产销缺口较大。有了水,还可以带动淡水产品、水生蔬菜、水电和水旅游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我省有1.2亿亩山林,面积大,产值少,比较效益低,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小,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江苏省大力发展平原林业,林产品加工业发达,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把林业产业化做到了极致。近年来,江西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只要我们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个契机,超常规发展林业,林业就会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有产品优势。淡水产品、双低油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水稻、棉花、蔬菜产量名列前茅,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有科技优势。我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多,科研成果多,科技优势十分突出,可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科技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四是有流通优势。我省处于中部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不仅市场广阔,而且农产品运输十分便捷,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运输半径相对较短,农产品进入外地市场的运输成本相对低廉。这些优势表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对农业优势进行综合提炼,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集成优势和整体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农业发展之路。

第二,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场化加深、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加速的合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打破,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失衡状况依然严重,“三农”工作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新阶段“三农”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科学概括、权威结论,再次警示我们“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再次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再次提醒我们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破解“三农”难题,根本的要靠发展。只有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为湖北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从我省实际来看,既要建设工业强省,又要建设农业强省,这样才能成为经济强省。同时,建设农业强省,将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本身就是“重要战略支点”的内涵要求。去年全省GDP已过万亿元,过千亿元的产业有5个,其中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有1个,即食品工业。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并行不悖。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农业强国。山东、江苏两省不仅工业发展快,而且农业发展快。我们只有加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和板块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尽早实现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目标。

第四,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树立信心、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需要。今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形势十分严峻,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面对当前严峻挑战,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只有坚持不 懈地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才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只有坚持不懈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只要农业不出问题,全局就不会出大的问题。国家在扩大内需中,注重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我们要抓住机遇,确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推动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中西部前列,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较大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今年初省委又提出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要求实现农村面貌3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到2011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以上(按年均增长7%计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民主管理不断健全。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按年均增长7%计算),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初步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

各地要对照全省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对市情、县情的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搞

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各地确立的目标要有挑战性,要“跳起来摘桃子”,确保全省农村面貌3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目标的实现。

二、抓住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必须结合湖北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一)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基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的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和湖北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明确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这个目标,是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出发提出来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国家发改委批准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计划是30亿斤,但是我们建设100亿斤的目标不能动摇。要有新的思路。发展粮食生产要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着眼于耕地的有效利用,着眼于资源的集成开发,着眼于单产的稳步提高,走综合发展之路。第一,抓冬闲田开发利用。我省现有900万亩冬闲田,采取季节性包租方式,如果拿出500万亩出来种土豆,可以增产粮食40亿斤。第二,抓高产农田建设。全省建设1000万亩高产农田,每亩增产200斤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增产20亿斤。第三,抓“双低”改造。把一部分低丘岗地、低效林地改造为高产农田,增加20亿斤粮食是有可能的。第四,抓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防洪标准提高,滩涂利用潜力很大,至少可以开发100万亩高产农田,增产10亿斤粮食。第五,抓水稻“单改双”。全省拿出200万亩搞“单改双”,可以增产10亿斤粮食。仅这五项就可实现新增1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调动农民种粮和市县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要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统一。

(二)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湖北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差距就在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带动力不强。要通过引导大企业注资控股、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等途径,选择2—3个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加工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当前,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发展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吸引台资、港资、外资和沿海资本流向湖北、植根湖北,提升湖北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商贸型龙头企业。中百集团将农产品引入超市,现在已成为促进全省农产品流通的新型主体,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商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要加快培育出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并逐步向沿海地区延伸,扩大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和省外销售规模。要发展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俏货也要俏打扮”,“酒香也要大声卖”。品牌是开启农产品市场的“金钥匙”。我省农产品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的提升。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和品牌整合战略,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绿色有机品牌和加工流通品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是发展加工业的基础。河南省小麦加工业全国第一,其背后的支撑是小麦产量全国第一。要按照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

和地域界限,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小格局,加快形成一县一品、一区一业的大格局,不断提高板块经济的覆盖面,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要像抓宜昌柑橘板块那样提升蔬菜板块、木本油料板块、茶叶板块档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扶持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大县和强县。

(三)以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当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期,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存在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动能存在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必须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城镇化等各个方面工作统筹起来,总体谋划,整体推进。要用统筹理念协调推进城镇化。坚持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和设施配套,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动融合。要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居民理念转化农民。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好县城,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心镇要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辐射周边乡镇的作用,成为转移农民的“大容器”和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加强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小城镇和重点镇建设,形成功能互补、产业相融、发展共进的城镇体系。当前要加快建设12个旅游名镇和119个重点镇,做到建一个名镇、活一个地区、富一方百姓。依法赋予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村庄环境整治的水平、层次怎么样,首先取决于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要大力推进“六改五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注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综合效应。不能简单地在原地原貌上抓一些一般的整治,对“空心村”和自然村,可以通过迁村腾地把资源整合起来。

(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续效应的“发动机”。湖北农业的资源优势要变成经济优势,点石成金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重点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巩固、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是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体上看,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进展比较顺利。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要按照“精简效能,人事相宜,因事定岗”的原则,合理确定各行业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既要解决人多事少的问题,也要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各类种养大户、乡土人才参与农村公益性服务。要规范资金用途,补助资金只能用于服务项目,做到钱随事走,落实到服务项目。要加强对县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考核,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定期对“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考核。二是打造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把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三农”的重要载体,加大财政、税收、规费减免、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涉农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要向合作组织倾斜。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干部、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组织。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盘活资产,规范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

(五)以制度建设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纵观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土地制度变革史。在推动土地制度建设方面,当前要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开展这项工作,前提是农民有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关键是搭建交易平台,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定心丸”,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收益的预期。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土地面积的规模经营,而且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集约规模经营;不仅是耕地的规模经营,而且是山林、水面的规模经营;不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规模经营,而且是市场引导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完善流转合同公证、登记备案等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县(市)要建立相应服务平台,乡镇要建立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

三、加强领导,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一)坚持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尽管农业在我省GDP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功能丝毫没有减弱,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丝毫没有改变。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上来,把工作思路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建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项目亲自督办;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帮助解决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好试点示范。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要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干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要切实加强各级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建设,加强机构设置,配强干部,加强培训,使其更好地履行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办检查等职能,为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业是母亲产业,没有农业过去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工业。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省级安排的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积极推进以县为主,以项目为载体的涉农资金整合,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加大金融投入。要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要发展小额信贷,积极培育新的信用模式、新的金融产

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三要进一步组织动员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社会团体开展扶贫济困、社会捐赠活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注重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开发,并在规划、项目、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生活设施等,进行投工投劳投资建设。

(三)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改革开放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30年来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要靠改革。近几年,各地在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变化,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聚集资源、强势推动、创新体制机制。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越是在压力大、困难多的情况下,越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要下重手、下狠心改革破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农村体制机制。各地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在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创新农村工作方法。一要抓特色。不能一般化的思考,一般化的工作。一般化的工作得到就是一般化的结果。湖北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出奇才能制胜。罗书记过去在武汉市工作,抓光谷,现在已经成为武汉市工作的一个亮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一张名片。去年又亲自策划推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开始显现。二要寻找工作抓手。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抓手,有实实在在、符合实际的实施计划。有了抓手,就能形成平台,聚集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实力,提供示范。工业的抓手在发展企业、园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新形势下农业的抓手在哪里,主要是项目,包括板块、基地、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品牌。如发展畜牧业,抓手在规模化的养殖项目。如果我们搞20个百万头的生猪大县,搞30个50万头的县,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就超过3500万头。三要抓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方法。要敢于试、敢于闯,在困难的条件下试出先机,在艰难困苦中闯出生路。只有试出好的路子,创造出好的经验,才能为面上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四要抓落实。2008年,我们开展执行力建设工作,目的是提高落实的能力,通过抓执行力建设,全省上下对提高执行力有了新的认识,执行、落实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没有彻底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把2009年作为贯彻落实年,全省抓落实,上下抓落实,减少落实的中间环节,降低落实成本,全面提高落实能力、落实速度、落实效果。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责任重大而又光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工作姿态、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工作措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

第四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省政府年初就开始调研准备。罗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省里邀请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四家规划研究机构就湖北城镇化战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一步还将编制指导我省城镇化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罗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抢抓发展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来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6%,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新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除了在《建议》第五部分集中论述,还在“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处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国际国内和我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经验,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供需关系调整,以及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目前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从增加投资看,城镇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2009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另据有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拉动消费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可以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并带动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消费升级。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94元,城市人均消费接近于农村的3倍,表明由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在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市和县占79.5%,县以下占20.5%,表明城镇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大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总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城镇化推动人口和生产活动聚集,持续激发和释放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还很大。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还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城镇失去依托,没有城镇,二、三产业就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产要素就会聚集,有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就会产生产业需求,产业才能搞起来。要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既会抑制内需的释放,也会阻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总书记强调了“八个加快”,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地少人多是我们的国情和省情,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加快实施,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最稀缺的要素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集约发展,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载体上做大经济规模。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是城镇化,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城市就是一部激活、放大生产力的机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发展。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日本东京、大阪等几个大的城市群,走的就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人口那么多,土地那么少,但城镇化率那么高,生态环境那么好。其经验值得借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还是粗放型的,我省城镇数量在全国居第五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数量较多,并不等于城镇化率高,问题的关键是集约化发展不够。所以必须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否则,统筹城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无从建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要做的大文章,无城统不起乡,城小也统不起乡;有多大的城,就能统多大的乡;有怎样的城镇格局,就有怎样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做多、做优;农民要把人数做少、收入做高,农村要实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镇化既可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可以相应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

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区域城镇化水平决定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9.8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都是城镇化走在前列的。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10强,城镇化水平都在60%以上,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前5名城镇化率平均值为33.9%,最高的大冶也只有40.8%。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与城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对湖北省情认识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既是产业圈、产业带,又是城镇圈、城镇带。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为支撑,以城镇化带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驱动力量,是实现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承载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快速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伴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更多的体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不只是城市生活水平与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我们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文明形态转变,构建现代城市文明。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所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这是世界普遍规律。我省2009年人均GDP达到3288美元,城镇化率46%,“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2%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指标都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这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对城市化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重点地区发展”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加快推进。另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未来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先发展三个特大城市群和八个大城市群,其中,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大城市群都与我省密切相关。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及早谋划,主动对接。

我们要正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水平保持了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2000年到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从40.5%提高到46%,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位置,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最近10年,是我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底,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长33%、50%;设区城市和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增强了城镇服务能力、供给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但也应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邻近省份的差距正在缩小;城镇数量较多,但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形态结构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功能发挥和城镇化进程。处在新阶段,面对新态势,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确保我省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谋划出台指导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在研究编制全省“十二五”规划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提出以下七条要求。

(一)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是标杆,是旗帜,确立积极可行的目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意见》从城镇化率、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三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从城镇化率目标看,“十一五”前4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相对偏低,今年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达到47%(全国预计47.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深刻含义,一是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6000万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镇,将带来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讲,200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省城镇化率将在2013年达到50%,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人口转移目标看,“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有3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从城镇布局目标看,到2015年,我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合理和完善。上述这些目标适应了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融入城镇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考虑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是一个积极稳妥的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分解、切实落实这些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各地都在抓紧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分两片听取了各地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从汇报看,各地在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时,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还很不够,要根据《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规划先行,强化引领

规划是决定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世界各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如日本、韩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得益于高起点规划的引领。规划涉及长远,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盲目无序发展,造成重大失误。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也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巴黎十九世纪的地下基础设施现在仍在使用。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洪涝,一些城镇“一片汪洋”,但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内涝,原因何在?就是900多年前宋代赣州知府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相比而言,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我们要舍得本钱做好规划,要拿出一个能管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今年省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知名研究机构来我省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就是为使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镇化规划要特别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要体现集约发展理念。要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实现“大小多少”发展目标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大”就是要把城市圈、城市群做大,把大城市做大,我省武汉市一市独大,首先是好事,有这么一个火车头,有这么一个龙头,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发展方式,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今后还要继续做大。但是,只有武汉一市独大不协调,还要把武汉城市圈做大;不光要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还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

“多”就是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我们的现状是大城市数量少,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城、3万以上的中心镇数量少。全省城镇个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城镇结构不优,除武汉市以外,其他省辖市均未达到100万人口,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平均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由此导致全省城镇化率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因此,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

“少”就是村镇要少。将一些小镇逐渐引导进到中心镇,让农民进入到一些规模较大的村。现在分散的自然村落,规模都很小,要花很大的财力通电、通路、通广播,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要转变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表明,城镇化的过程,是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小村镇自然淘汰的过程。我们要顺势而为。比如鄂州,村镇原来是300多个,经过城乡一体化试点减少为100多个,这样的做法体现了集约发展的思路,各地要学习借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做到。

“小”就是人均占地规模一定要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定要缩减人均占地规模。我们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峡工程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七山二水一分田”,可开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严格控制人均占地规模。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跨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走原来分散化的城镇化道路,而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所以,跨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强化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的概念。全省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从全省城镇格局看,就是要把做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在沿江、沿路等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建设城镇带,以此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此外,还要配合国家和周边省市在更大区域谋划城市群发展,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

三是城镇规划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城镇化不仅只是为了推动城镇本身发展,而且要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城镇化规划一定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不仅要反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也要有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由城镇向农村辐射,使城乡逐步走向交融,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以市州和县域为单位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镇环境决定城镇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要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一流城市。

一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路不是越宽越好。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再生能源和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二是要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减排治污,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

三是要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四)产业支撑,“双轮”驱动

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这是我省部分历史名镇做不大的主要原因。有了工业基础,没有城镇载体,工业就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要么舍近求远到外地寻求配套服务,要么自我配套,形成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模式,最终工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这是我省部分工矿企业曾经经历过、有的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同时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与城镇化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目前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要更好地促进“两轮”协调并进,形成共振效应。我们讲城镇化要以产业化为支撑,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我们讲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目前正是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五)强化功能,提升品位

城镇功能除了产业功能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验表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构建以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为主动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支管,以单行道、小街巷和人行过街设施为毛细管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确保2015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2015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主体,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审批。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城镇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六)继承创新,彰显特色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湖北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湖北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湿地和山林等自然禀赋,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武汉市的江滩改造工程、显山露水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都是大手笔,很有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山、河、林、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把森林引入城市,花园引入社区,创一流生态环境。在城市扩规中,要科学规划,组团发展,有计划地保留林地、草地、耕地、湿地,避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无边际的水泥砖墙。

(七)科学理性,协调推进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又要根据条件,尊重规律、科学理性、稳妥协调、健康有序,决不能搞大轰大嗡运动式的推进。当前,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一时难以落户的农民工,也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要按照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要求,从覆盖全省的省域城镇化总体规划入手,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发展体系,健康有序地推动各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对我们执政、行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全力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支持政策要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各级各类投入到县级的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多种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支持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地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试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试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原则,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四)稳步推进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

(五)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对工作进展明显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李鸿忠同志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加强思想武装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局面和工作成效。省直机关工委创建 “六型机关”的活动,他们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节约型、廉洁型 “六型机关”,很有意义,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从当前来讲,要重点推进八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 “总钥匙”。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要义和精髓实质,更加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既要保持相当的发展速度,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既要重视加快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各级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切实担当起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织者和积极实践者的职责,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与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自觉地与科学发展观 “对表”、“调频”,着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预见性、系统性、原则性和创造性,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应急和谋远的能力。要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相关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要着力提高谋远能力,强化战略思维和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深谋远虑,注重从战略高度、全局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统筹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和推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作事项和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和能力。

三是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要善于把中央、省里的精神同本地、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实施决策的原则性与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上级精神和决策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思路、谋划和具体的操作方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创造性地推动工作。要敢于在思路、制度、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打破条条框框,大胆探索创新,以开拓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于困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的 “放大器”;做将国家大政方针和上级精神变成适应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的 “变压器”;做将上级要求、谋划、部署变成解决问题的政策、实招、项目、实事的 “转换器”。

四是统筹协调的能力。要善于 “弹钢琴”,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有序、高效地推进各方面的工作,既要突出重点,抓好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又要兼顾一般,抓好其它方方面面的工作。要提高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善于抓协调、抓配合。

五是团结和谐的能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和谐,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切实维护当前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营造更加优良和谐的发展环境。强化团队意识,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强协调配合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及部门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活力。团结是胸怀,是思想水平,是素质,也是能力。领导干部个人的性格有急有缓,知识有专有通,能力特长表现不可能一样。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好班子,不仅仅自己要有能力、要发挥带头作用,而且要注重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六是廉洁从政的能力。廉政是政治清醒的表现,也是能力的表现。提高廉洁从政能力,抓好廉政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要坚持 “力度统一论”,以抓改革抓发展同等的力度抓廉政建设,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切实做到能而廉。

七是化常为专的能力。“常”,是指常规性的工作。在机关里面,领导是少数,抓大的战略决策的是少数,大部分同志是抓常规性工作。要抓好常规性工作,并非易事。政府机关工作要特别强调专业精神。机关工作包括文秘、档案、信访、办公、机要等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运转,事关政府这台机器的正常、高效运转,事关政府的效能、执行力和落实力。要全面抓好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加强机关业务能力建设,化常为专、以专促常,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的服务效率和水平。

八是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政府的根本职责是服务。政府有两只手,一只是无形的手(市场机制),一只是有形的手(行政手段)。顺境时,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严格执法,政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这只手需要冷峻有力。在逆境时、危机来临时,就需要政府采取一切办法和手段帮助行业、企业度过难关,这只手就要温暖而巨大。经济理论界有一个观点: “危机的时候需要强势政府”。我们不讲强势政府,要讲服务政府,加强服务更重要。平时我们抓经济工作主要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调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多发挥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是,面对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政府必须比平时发挥更大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都要用上,以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要放在强化服务上,加大对基层、对企业的服务力度。企业是发展的主体。当前保增长,最重要的是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省直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市县、对基层的服务力度,急市县和基层之所急,想市县和基层之所想,积极主动为市县、基层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摘自李鸿忠:要强化“能力席位”理念

职务岗位是“能力席位”。由谁来做是外在的体现,谁有能力做坐,要坐就要具备这个能力。职务、岗位的内涵是能力和任职资格。席位的要求是有规定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能力席位都有它特定的要求,包括思想水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经历资历,等等。能力席位是铁打的,任职的人是可变的,谁有能力就由谁干,谁最能胜任就选谁,谁最能干好就用谁。以低能而居要职,以平庸而获厚任,就是丧失了任职的条件。要在全省政府机关能力建设中,特别强调“能力席位”概念,坚持“量才适用、人岗匹配”、“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的原则,建立体现能力价值的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对敢于突破、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敬业勤业精业的干部,要破格提拔,委以重用。目前,主要还是有些干部担当精神不够。我们讲为党为民勇担当,担当就是要敢于负责任。范仲淹有一句名言,“为官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有担当精神,寻求一般、不敢突破,是做不成事情的。对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干部要有淘汰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调、劣者汰的机制。

加强执行能力建设,必须在完善、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能力建设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绝非“一阵风,走过场”。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能力建设长久发展、形成持续效应的“发动机”,只有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能力建设的新制度,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制度化,才能巩固能力建设的成果。

完善政府执行机制,应与政府机构改革、责任目标管理、政风行风评议、公务员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度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结合起来,建设“确责、履责、问责”的政府责任体系和规范、高效、严谨、细致的政府执行机制。

确责,是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了职能职责,能力建设才有努力的方向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制订加强能力建设的计划和措施,才能有的放矢。要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完善行政机关行政责任体系,用制度进一步明确机关及内设机构的职能,明确每个具体岗位的职责和能力席位标准,明确“科级公务员对本职工作应知应会、处级公务员成为行家里手、厅级公务员成为专家权威”的基本要求。

履责,是能力建设的核心。执行力强不强,取决于履责情况。每个部门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能力是否胜任,是否符合岗位职责的要求,不能靠主观臆断,而需要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来评估。要进一步改进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评要素,逐步量化考核内容,按照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能力席位制定相应的能力要求,以全方位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履责的能力。

问责,是能力建设的保障。履责不力,就要问责。不问责,责任就会被虚化;有错问责、无为问责,就会“为者负其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要严格实施过错责任追究。对能力确实不胜任者要实行离岗培训,直至责令辞职。构建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将进一步强化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贯彻执行意识、“能力席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推动执行文化的建立,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提供政府执行能力和行政效能保证。

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巩固扩大政府“执行力大讨论”和“能力建设年”活动成果,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省人民政府决定,2010年以省直行政机关为重点,在全省政府系统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按照执行力建设、能力建设和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提升公务员依法办事的操作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服务水平为着力点,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使行政机关公务员忠于职守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明显加强;依法办事的操作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能力席位标准和“确责、履责、问责”的政府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目标管理和公务员的履职履责考核、激励、问责机制更加健全;分类别、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公务员能力培训格局更加完备;行政机关运行机制和公务员的行为方式纳入法治化轨道。

——增强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公务员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在全省行政机关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健全责任体系。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三定”工作,明确行政机关各岗位能力席位标准,规范公务员履责行为,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确责、履责、问责”的政府责任体系。

——提高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务员基本态度、基本能力、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加强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公务员依法办事的操作能力。

——提升服务水平。以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促进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提升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服务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方式,加强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

三、主要措施

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是以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为主体的自身建设活动。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群众性,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利用湖北干部讲堂,采取集中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一期领导干部法治政府建设专题研讨班,开展一次大型法律宣传活动,举行一次学法用法知识考试,开展一次法制宣传工作专项检查,组织公务员认真学习依法行政的有关法律法规、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涉及本职工作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增强公务员的法治理念,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成为公务员的自觉行为。

(二)完善能力席位标准。在机构改革“三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部门职能,明确机关各个岗位的职责,加快制定能力席位标准。采取上网公示、专家评议等方式,开展能力席位标准评估工作,修改完善能力席位标准,制定并以适当方式公布能力席位书。将部门的职责、能力席位的要求和工作目标,逐一分解落实到机关内部每个岗位及其公务员,建立完善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

(三)认真开展对照检查。对照岗位职责、能力席位标准和工作任务,通过专项考核、操作能力测试等形式,组织公务员对依法履责情况进行自查,找准在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操作能力提升需求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开展依法行政情况自查,重点检查行政决策是否科学、行政执法是否规范、行政监督是否有力、行政服务是否到位等。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责任主体、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

(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位创优性培训,重点加强公务员依法履责的基本态度、基本能力、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三基一专”)培训。利用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和公务员培训网,鼓励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在线学习,实行菜单式选学和学时学分制管理,确保培训效果。立足本职岗位,加强实践锻炼,把完成本职工作作为提高依法履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激励广大公务员争当依法办事的“操作能手”,争创依法行政的“服务标兵”。组织开展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业务技能大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演讲比赛等活动,着力提升公务员依法依规办文、办会、办事的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让人民满意为目标,以强化忠于职守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优良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引导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地位观,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推行新录用公务员宣誓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试行公务员任职宣誓制度。

(六)加强履责情况督查。严格执行日常工作检查督办制度,强化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责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及省政府与各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逐项进行督办检查,保证落到实处。对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或重大事项的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执行时限和阶段性要求,及时排除执行中的障碍和阻力,防止执行力层层递减。

(七)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减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进一步规范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打造“阳光政府”。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再造行政流程,创新工作模式,健全服务网络,降低服务成本,大力推行按程序办事、马上就办、一抓到底的办事理念和执行文化,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

(八)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推进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启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逐步推动绩效评估制度化和结果公开化。结合岗位职责、能力席位标准和工作任务,坚持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建立机关内部日常业绩与重大责任事故登记制度,将公务员考核与公务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业绩和奖惩、使用紧密挂钩,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办法。制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履职问责办法,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公务员实施问责和过错责任追究,加快完善政府责任体系。

四、组织实施 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要注意把这项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政府机构改革、机关作风建设、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和执行文化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活动顺利推进,省政府成立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公务员局,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活动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推动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各部门要把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作为今年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培训,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严禁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二)加强舆论引导。要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宣传栏等阵地,采取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宣传依法行政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的先进经验和实际成效,努力营造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检查督办工作,及时通报各部门活动的进展情况。要通过走访调研、明查暗访、经验交流、工作简报等多种措施有效推动工作。要对各部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能力席位标准、强化责任管理、建立完善责任体系等进行重点抽查。要设立行政投诉电话,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政行为的投诉进行转办、督查。

(四)及时总结评估。要把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活动结束时,要采取座谈交流、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对各部门活动开展情况及公务员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对于活动开展有成效、依法行政服务水平有提高的,要树立典型,进行表彰;对流于形式、敷衍塞责,不按规定开展活动,特别是在依法履责上出问题的,要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实施行政问责。要及时总结提炼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行政机关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

省政府系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参照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可结合实际,参照本意见,制定本地区政府系统深化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

省长李鸿忠在东湖之滨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并对人民网及人民网网民对湖北工作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李鸿忠说,“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的决策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调动民力、凝聚民智、倾听民声理应成为我们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我们要善待媒体,特别要注重网络媒体对政府决策、行政执法、社会管理、公共权力使用的舆论监督,对政府管理形成有力的倒逼机制,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优化决策提供服务。

李鸿忠说,去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湖北抢抓机遇,逆势而上,不仅在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越、提档进位的新突破。一是总量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在2008年突破万亿元的基础上,去年达到12831.5亿元。二是速度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2%,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九位,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后劲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6%,增幅创十五年来的新高;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3302亿元,居中部六省第一。四是优势彰显。湖北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区位优势等在扩大内需中进一步显现出来。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上升到全国第六位,武合、武广高速铁路开通,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五是质量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7%,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六是民生改善。就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今年1-5月份,我省经济继续保持“高开高走”的良好发展态势,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9%。按照这一态势继续发展下去,今年的目标可望全面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得益于中部地区崛起板块效应的显现,得益于湖北内生型加外向型双重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的努力,得益于全省长期以来“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的积累,也凝聚了新闻界特别是全国网络媒体的心血和智慧。政通则人和,人和则气顺,气顺则事成。

李鸿忠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思想文化建设和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感到,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出了突出贡献。网络媒体是一种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型媒介,也是调动民力、凝聚民智、传导民声的重要载体。调动民力,就是通过媒体宣传,把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群众中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为具体的措施和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有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化解不了的矛盾。凝聚民智,就是充分挖掘网络媒体这一决策资源的富矿,把人民群众对改革创新发展的睿智之言、务实之策凝聚起来,化为领导的科学决策,从而使我们的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传导民声,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把人民的声音、意见反映上来,形成正负反馈系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调整,使决策更科学、更准确,为建立阳光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提供有效的监督平台。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形成于人民群众、完善于人民群众、落实于人民群众,网络媒体功不可没。

湖北工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将武汉定位为中部中心城市、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批准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北正处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成长阶段。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省情认识,提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湖北进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时期的时代性标志,是引领湖北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行动纲领。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调整结构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也是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凝聚全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共识,推动中央决策在我省的贯彻落实,需要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动员,离不开广大网络媒体和新闻界朋友的大力支持。成之不易,持之更难。总而言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网络媒体的支持;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与全国各地的同频共振,这需要网络媒体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攻玉之石,让我们共享全国其他地方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以利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彭铁元)

来源:人民网

6月13日,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启动仪式暨“3G无线新媒体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湖北省长李鸿忠恳切提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媒体的“迫切需要”,希望网络媒体一如既往地关注湖北、支持湖北。

在向嘉宾介绍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成就之后,李鸿忠动情地表示“成之不易,持之更难”。他结合湖北省情向与会的网络媒体提出了四方面的需求。

首先,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政策支持,这需要网络媒体继续及时宣传党的大政方针,让党的阳光雨露照耀到每一个角落,滋润所有人的心田。我们的贯彻落实工作也需要网络媒体的跟进推动。

其次,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内生机制的形成,这需要网络媒体继续加大对湖北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的宣传力度,让湖北走向世界。我省市场腹地广阔,内生型经济优势明显,扩内需潜力巨大。进入“高铁时代”后,武汉成为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湖北成为新的“九省通衢”,极大提升了湖北的区位优势。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湖北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第三,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这需要网络媒体架起上传下达、下传上达的桥梁,以利于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络。“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的决策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调动民力、凝聚民智、倾听民声理应成为我们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我们要善待媒体,特别要注重网络媒体对政府决策、行政执法、社会管理、公共权力使用的舆论监督,对政府管理形成有力的倒逼机制,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优化决策提供服务。

第四,作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一部分,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与全国各地的同频共振,这需要网络媒体为提供更多的攻玉之石,让湖北共享全国其他地方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以利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我诚恳地希望全国网络媒体的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湖北、支持湖北。”李鸿忠请网络媒体多形式、多层面地宣传推介湖北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为推进湖北“两圈一带”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营造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率领由省直有关部门和中央在鄂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服务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并召开专题办公会。他强调,要按照国务院批复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坚持“省市共建”,举全省之力,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使之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和重托。

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探索完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我省科教优势,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制高点,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有利于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把握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李鸿忠强调,加快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试,创新体制机制和观念理念,大力培育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快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搭建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有利于整合各类要素的创新平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创业发展的一流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试验环境和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的同时,要着力在自我努力上下工夫,狠抓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实。要根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共促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李鸿忠在省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会上讲话摘登

发布时间:2010-03-24

廉洁从政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的根本

李鸿忠在谈到廉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时指出,实现湖北提档进位,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要抓好两个建设,一个是能力建设,一个是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抓得好,风清气正,就能凝聚人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党风廉政建设抓不好,风气不正,要想维持现有的发展水平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他要求各级政府及部门进一步深化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廉政建设事关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我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权力可授可收。各级政府领导和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其实质就是人民的“雇员”。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我们尽职尽责地为人民做实事、谋福祉。这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为政不廉,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做交易,以权谋私,如同人民雇佣一个偷盗之人来管家,既违背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也违反了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也就丧失了为政的资格,丧失了作为人民雇员、公仆的资格,必然会受到问责与惩罚。

二是廉政建设事关政府的公信力。廉政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判基础就是廉政。政府的执行力和公务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公信力是根本,而廉政又是公信力的基石,基石一旦动摇,就是动摇了根本。只有廉洁从政,人民群众才相信政府、拥护政府。

三是廉政建设事关执行力和能力建设的成败。廉政是执行力和能力建设的首要前提和保证。我们抓执行力、抓能力建设,我们要勇于担当,能干事,干成事,干净干事。如果为政不廉,不干净,执行力和能力建设的第一关就没有守住,其他也就无从谈起。干事需要担当,需要有公信力,无私才能无畏。为政不廉,有私欲,就不可能刚起来、硬起来,勇于担当也就是一句空话。为政不廉、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相当于让一个带病的人去干事,是不可能干成事的。

四是廉政建设事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为政之德。用人民授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和岗位,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价值。这种特殊职业和岗位,决定了从政者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有牺牲奉献精神,要以为人民服务、谋利益、谋福祉为乐,为追求的目标。这是从政之德的主要方面,处于统帅的地位。

公权民授,政府必须接受监督

李鸿忠在谈到强化政府监督时指出,强化政府监督是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廉政建设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原动力。他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监督,切实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作是对权力行使必须进行的制度性安排,也是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关心爱护,从而自觉而不是勉强、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监督。他强调: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公权民授,必须接受监督。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化几个观念、理念:一是公器公管,公共监督。权力是公器,授予政府但不属于政府。我们运用人民授予的权力,但这个权力不属于我们,是“公器”,必须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运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公务员,都必须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二是公器限用,不可滥用。要依法依规使用。不依法行政,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就是违法。三是公器公用,私用即盗。公器私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损害了人民利益,相当于抢夺了公共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性质同“盗”,必须严惩。

大力推进对政府监督的制度化

李鸿忠在谈到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时强调,监督要制度化、多维化。他指出,对政府的监督必须是多方面、多渠道、多维的,这样才会使监督生效,才能有效地推进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反腐保廉。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没有阴影,那是因为灯光是多角度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监督必须是多渠道的,多维的。政府在整个权力构架中处于执行的位置,我们既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同时还要加强政府自身内部的审计、监察监督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监督能把问题暴露于阳光之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使问题无处藏身。问题一旦置于阳光之下,就“是非易辨、去从明择”。监督能把问题置于群众的目光之下,所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容易被发现、发觉,人民的利益就能受到保护,就能有效遏制贪腐不廉现象。监督使问题早发现、早暴露、早见光,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问题早解决、快解决。这既能保障权力依法运行、阳光操作,也是保护干部、爱护干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各级政府、各部门、所有公务员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按照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使决策少走弯路,使个人少犯错误,促进廉洁政府的建设。

下载2李鸿忠同志2011年在省中青班结业式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李鸿忠同志2011年在省中青班结业式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