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护理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进一步深化建设专兼结合的护理教学团队,拓展护理实训中心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工学结合”的一贯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造就适应现代服务需要、具有新型服务理念、德才兼备的优秀护理技能型人才,提高本地市场乃至全国市场就业竞争力。
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目标:
根据调研护理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方案: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护理技能考证合格证书”。
3、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
(一)建设目标: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按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
(二)建设措施: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对北京市、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三年内,力争国家精品课程达到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5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高职护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继续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设目标:
继续加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数量、调整结构,使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置更加合理。
(二)建设措施:
1、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名。从学校和附属医院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专业人员中分别选拔或引进2人作为专
业带头
人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护理视野,在护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护理专业发展方向,并对专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
2、加强与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建设“省际”教研室。在教研室层面,推进“跨省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护理系各教研室设校外主任,联合临床护理专家,通过组织专任教师、国家级精品课教师、临床兼职教师加强相互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共同培养高规格的护理人才。
3、“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选拔9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有护理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等级医院进修访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改,主持市级科(教)研课题。以“全国医学高职院校论坛”为平台,力争在国内发表较多高质量的应用性研究的论文,提升学校学术地位。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聘用制。为保证护理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从教学附属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临床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专兼教师之比为1:1,承担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和带教工作。
四、本专业改革的方向与具体措施
(一)改革方向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要。护理服务要向高质量、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会“打针输液就能当护士”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当代护士要具备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各专业
方向的护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评估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的能力。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达到这样的培养规格,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护士,也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的目标。为此,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1、引导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会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质。组织教师学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树立就业教育的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2、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轮流去医院进修学习,及时掌握临床一线的动态,受教材的指导但不受教材的局限。要把护理前沿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做到学到的是实用的,实际工作中使用的都是在学校学到过的。
3、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要定期征求聘请的实习医院的委员意见,适时召开研讨会,共同研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努力构建最合理最科学最实用的课程体系。
4、做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她们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5、构建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将人文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具体措施
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突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特色,构建本专业的新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工作是一个直接面对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措施的工作,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受病痛的折磨,烦躁、疑虑、情绪不稳定甚至不配合,这就要求护士
要有相当的耐心和同情心以及爱心。有时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反应的观察是否及时准确,可能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具备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
a、注重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
用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整洁、守时、勤快、文明、礼貌、合作的良好习惯。
b、根据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护理礼仪的培养,利用上级领导检查视察及实习医院考察等机会,充分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或实习医院带教教师来学院现身说法,进行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教育。
c.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利用班会、团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培育特长,提高素质的机会。丰富了教学文化,活跃了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参加各种义诊活动,义务献血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及无私奉献精神。
(2)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高职高专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必须协调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比例,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注重学生具有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精简理论课时,强化实践教学。对课程设置通过融合、精简、重组等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专科层次护理专业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我们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建设项目。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a.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备了设施先进、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受到规范的、与临床零距离的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同时也是我们的就业基地,都有聘用的带教教师,按照实习大纲组织教
学,实习期间的教学任务能够得到保障。
b.构建科学的实践技能质量控制体系。对护理的基本操作项目,制定了操作流程,按照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达标的程序,经过课程进行时的项目考核、结业时的技能考核,进入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在实习过程中的出科考核,毕业前的毕业考试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单项和综合考核,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系统化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保障。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使护理专业建设的步伐能够紧跟护理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更新补充实验室设备,实验设施、设备与临床保持一致。
五、建设进度:
1、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参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自编护理专业各科的教学大
纲及实习大纲。
2、充分发挥二级系部的管理职能。
3、情景式、剧本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4、教学条件建设。建立了新校区,新建护理实验实训基地2200平方米,现共有1200万元的实验仪器。
5、提高了教师素质,护理系新培养及引进两名研究生。
6、优化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预期绩效: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成4门校级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2门。
2、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1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3名;兼职教师5名。
3、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骨干教师承担2项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组织2次专业讲座或学习班。
5、探索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6、建成市级精品课程2门;优质核心课程1门。
7、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自编实训教材1本。建立软件管理系统。力争新增5个实训基地;建立评价体系
第二篇: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优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1、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世界护理发展趋势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根据卫生部、教育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规划》要求,到2010年,招生总数每年递增15%。可见,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势在必行。
2、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阿克苏地区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加速阿克苏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已成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制定颁布的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地区和学院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均为学院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强大优势。
学院护理专业是目前阿克苏唯一布点的专业,硬件条件较好,有着较强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条件,已建成能基本满足专业实验、实训等需求的装备和设施,实践性教学环境好;学院在专业建设中投入一定 的资金,专业实验、实训开设率高。尤其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训、见习和实习有地区众多的二级甲等医院强有力的支撑,临床带教师资队伍雄厚、经验丰富,形成了护理专业办学与培养专门人才的明显特色。学院对护理这一得天独厚的专业支持的优势,使学生质量和就业前景有充分的保证,生源始终很好,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 % 以上。
“十五”期间,学院坚持以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以临床学科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的整体护理教学体系,形成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结构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护理专业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带动其他医学相关类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学院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文关怀、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主的原则,认真分析阿克苏卫生医疗系统的现状、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行业专家论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对护理、助产等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旨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行业人才。
学院医学系依靠地区各医院、地区卫生系统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地区各医院的支持,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在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到更优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基地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建立稳定的基地,提供优秀的师资,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形成疆内一流、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地区护理通过重点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形成疆内一流、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地区护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带头的地位。
3、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石油的开发,铁路的贯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按卫生部要求,每1万人口需护士20人,我区240万人,需护士4800人(大专以上层次教育的护士)。如果按世界先进护理国家计算,每1万人口需护士90个,我区应有护士约18000人。现有护理技术人员教育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护理全方位的需求。尤其乡、镇、社区、农牧区的护理人员更需要回炉更新专业知识体系。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区护理队伍中80%以上为原地区卫校所培养,不足20%是自治区或内地学校培养的,这说明地区培养的护理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由此可见,在我地区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是发展我区卫生事业迫切需要。
(二)专业特色与创新
1、根据社会背景及行业需求,转变理念,确定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区、家庭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场所,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和儿童则是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他人合作,为自己的专业行为负责将是对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护理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护理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宽口径、知识够用”为原则,以服务阿克苏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改革之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服务型的高技能的专门护理人才。
2、创立适应新形势、确保人才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高护教育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护理学科的特征及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本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确定了“一个循环、两个一体化,三融合”的“顶岗实习+零适应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循环”即技能强化训练贯穿于授课中间→授课结束→进入岗位前的毕业实习→实习中→实习结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大循环;“两个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学习一体化;“三融合”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护理人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构建实用、适用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对基础课进行重组。将《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两门课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将《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及《微生物学》三门课整合为《病原生物学》。
专业课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
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构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生命周期模式”是将“人”的概念放到课程设置的纵线上,将“健康”的概念放到课程设置的横线上。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如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安排护理专业课程。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整合为《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增设《护理学导论》、《精神科护理学》二门课程。学生首先学习人的生命最初期的护理,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完成对于生命各个阶段的个体和家庭护理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涉及本阶段从良好的健康状态到严重的疾病状态的护理,充分体现护理的对象是“人”这一现代观念,现代护理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
(2)确立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以强化实践技能培训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我们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实际、实用、实践、实效、有利于提高学生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示教—模仿—练习—小结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改为按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步骤进行教学;二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在做好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有关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把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将“专业基础实验课”重组为“基本能力实践课”,将“护理学基础
技能培养实验课”重组为“专业基础技能实践课”,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培养形成“综合应用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应的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增加“综合型实验课”和“自主设计型实验课”的开出比例。三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安排,将原来的基础—专业—医院见习“三段式”模式改为“四阶段”即基础—专业—临床见习—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实训逐步融入的渐进式模式;比如: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每学期最后三周为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这三周的时间里,我们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通过采取课内实训、临床见习、岗前培训、职业技能考核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重视基本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努力练习临床操作的技能,老师在实习生进点之前就以开始临床“三基”指导,坚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平时的操作中逐步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操作比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相接轨,缩小学校培养与行业使用之间的差距,力求做到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为将来尽快适应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就业率。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四是实施以医院、社区为基地的临床教学改革,即将部分临床课放到条件较好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教学,生动而又记忆深刻;五是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实现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
(3)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着有利于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有益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索运用“新课型”进行教学。例如:采用现场临床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多功能制护理(即集整体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于一体),运用以问题为中心,情景模拟、导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和进入护士角色,将交流技巧运用至护理工作中,通过“护患”交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病人的心理需要和护士的职责,并且在完成这些复杂多变的心理护理的同时,学生智慧和才能也充分得到了发挥和发展。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而且减轻了学生临床实习前的不安情绪。通过把课堂设计成真实的病房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角色,尤其是病人的心理,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好地护理好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学模式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环境和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形象记忆,提高思维能力,以淡化黑板、粉笔意识为导向;以增加信息的传入途径为依据,扩大信息容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这种教学方法试行后,受到前来观摩的自治区卫生厅、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以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的模拟情境对比演示教学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达到了良好 的教学效果。
(4)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专业中的作用:紧紧围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技卫生三下乡、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5)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环境建设:学院将继续加大对护理专业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实验设备和场地,提高其质量,以保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专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本地区医疗卫生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与行业工作过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2.以周边医疗单位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整体实力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改善;
4.生产性实训条件需进一步完善。
二、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按照学院总体建设目标对
护理专业建设的要求,依托学院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相关行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服务型的高技能的专门护理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顶岗实习+零适应期就业”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推进实训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引领自治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品牌专业。
(二)建设内容:
1、继续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突出职业实践能力培养(1)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系护理课程体系改革采取的方法是:(1)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职业基础课程学时,以强化实践技能操作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技能型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模块,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求。(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岗位资格考证制度。
通过重组课程体系,开发2~3门优质核心课程,争取建设1门国家级职业技能精品课程,2-3门自治区级职业技能精品课程,3-4门院级职业技能精品课程,努力开发以核心课程为主的网络课程,形成全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共享资源库。
(2)校院互聘,互利合作,实现学院、医院、学生的三方共赢
与实训基地医院达成协议,人力资源共享,互兼互聘。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承担授课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我们每学期也都会有计划的派出专业教师深入临床一线顶岗实践,并参与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与管理,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又稳固了校院合作关系。同时,我院也在积极与各实习医院达成协议,学生在院学习职业技能课期间到医院完成部分课程内容的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通过校院互聘,互利合作,实现了学院、医院、学生的三方共赢。
(3)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院校的功能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的后备员工,坚持服务定向于“立足阿克苏,辐射南疆,面向新疆,拓展西部”,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地区卫生行业培养、培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吃苦耐劳、面向农牧村卫生行业一线、服务区域社会的专业文化育人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本专业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职业道德的建设。
2、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申报护理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力求形成南疆一流、全疆知名度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我院护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带头的地位。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以任务为导向”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护理师资的设置和培训,在11个临床教学基地培养约80名兼职临床带教老师,使在职教师与临床护理发展充分接轨,并且大规模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能力,形成一支“双师型”护理教师梯队。
聘请专家:课程专家引领机制。聘请内地、疆内和本地护理专家
数名,作为课程专家指导护理教学工作,灌输最新护理理念和技术,形成专家委员会制。
建立临床师资队伍与培训:广泛筛选临床现有护理带教,通过选聘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院内进修学习、教学方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以及国内、疆内护理教学考察活动。进修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形成“两栖型”师资人才。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重点强化在职教师技能操作培训,每安排2-6个月临床科室见习,学习最新护理理论、知识和进展。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国内、疆内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增设多项护理课题基金,鼓励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培养研究能力,并重点向实践技能操作方向发展。定期聘请国内、疆内护理专家进行各类护理专题讲座。鼓励开设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术专题研修班和报告会,促进各院校护理专题交流探讨。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给每一位青年教师“定导师、定目标、定任务”,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培训业务档案;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操作、科研、学生管理基本功的训练,支持并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职业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水平,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教学团队的人员组成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中护理专业团队建设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由一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志存高远、师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勇于创新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组成。
3、完善护理实训中心体系构建
学院将在三年内建立一所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设备完善,具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示范性护理实训中心,并成为向本地、全疆乃至内地输送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基地和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硬件项目建设:积极完善护理实训楼。新建心理咨询、社区护理、急救护理、助产监护等实训室。扩建并完善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建立观摩型手术室)、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教育等模拟实训室。并不断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医疗、护理仪器,开发模拟病人仿真软件。
配备一流的实训专门管理人员:建立功能一体化实验室软件管理系统,聘请信息技术软、硬件管理专家,进行管理人员培训。
进行护理专业技能认证工作:完善现有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和专科护理操作项目。开发新技能项目的认证:CPR、急救护理、专科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家资格认证和重症监护上岗资格认证,建立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程序等。
4、加强现代护理专业教育建设
促进护理专业建设:现代护理观是整体护理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建,突出“以技能应用为中心,以人文基础为支撑”的护理职业教育特点。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热爱护理专业,具有教学与临床专科教学特长、献身职教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多专科骨干教师与教学精英。
健全教学管理建设: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化教学
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和制度。
建立《护理综合技能考核》制度:以品牌职业院校、发达地区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实习基地为依托,拓展护理实训基地平台,为阿克苏地区《护理综合技能考核》创造条件,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增加院内图书馆书刊量,建设、提升学生自导性学习软件与多媒体课件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理论和技能技术,体魄健壮,能顺应护理教育全球化的大环境、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积极参加国内、疆内学术会议
每年积极参加国内、疆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疆内知名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专家或学者来参加专题研讨、学术报告、教学评估、论文交流、合作会谈等活动。
教学管理:派遣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到学院国内、疆内的合作大学进修或实习以便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邀请国内、疆内合作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院指导或协助教学管理。
三、政策、经费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护理专业特色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责任院领导:托乎提克孜·阿吾提 组 长:买尼沙木·亚生 副组长:罗文伟
郭克莉
成 员:马学林 陈再蓉 艾比班·达尼 许炳丽
李宏玲
(二)资金保障
学院已设立教学工作评估专项经费,学院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在2003年、2007年分别投入近50万元、70万元为护理专业购置设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2007年学院申请丹麦政府贷款300万美元,其中600万元人民币用于扩充护理专业实验、实训室,并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通过,我系护理专业将获得“全国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项目”300万元人民币实验实训设备支持,以后逐年增加实验设备和场地,提高其质量,以保证护理特色专业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
(三)政策保障
学院党委已决定在经费投入中要对护理专业倾斜,对“护理”工程优先。
一是要保证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护理技能培训中心、多媒体语音教室、护理模拟示教室,以及重点学科的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此外,新建心理咨询、社区护理、急救护理、助产监护等实训室。扩建并完善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建立观摩型手术室)、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教育等模拟实训室。并不断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医疗、护理仪器,开发模拟病人仿真软件,打造亮点工程。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线教师、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办公条件;三是进行校园整体设计与规划,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
四、专业建设预期目标
通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学院注重专业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凸现合作办学特色,扩大竞争能力;搭建实训实习的平台,扩展社会服务功能;构建校园数字信息网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力争使学院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疆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
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积极改善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创造功能衔接、感觉真实的工作环境。制定和完善各岗位工种的实训大纲和指导手册。进一步加强实训中心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前学历教育和在职岗位培训。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护理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各专业实训中心逐渐成为行业支持、社会认同的职业技能鉴定的服务机构,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具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双师型”和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双语型”教学团队。“十一五”期间,学院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改革原有人事体制制度,推行人才的“柔性流动”,吸引更多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行业专家成为“双栖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双师型”人才占专任教师的80%,形成专兼职师资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招聘优秀毕业生,全面落实“师资人才培养工程”(即“十一五”期间引进和选拔优秀团队领军人才,培养和造就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苗和培育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加大“双
语型”人才建设力度,使中青年专业教师中的“双语型”人才达到一定数量,适应竞争与合作需要。通过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一批结构合理、敬业爱岗、专兼结合、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高职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结合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师资相结合、“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护理人才资源紧缺,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加快技能应用型紧缺护理人才的培养步伐。建设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进一步深化阿克苏地区护理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培养、培训高质量技能型护理人才提供条件保障;为促进地区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与发达地区护理教育同步接轨,打下扎实的基础。体现学院护理专业的社会品牌效应。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使之达到地区至全疆一流的护理培训基地。
1、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应用性教学体系。即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增加人文知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二是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方式,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三是以岗位需要为教学重要内容,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和专科护理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基础课、专
业课实验开出率达100%,为学生护理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形成全疆同类院校中遗留的护理师资教学队伍。学院坚持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去上海、河南、新疆医科大学继续深造,努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安排专业教师到二甲医院进行临床进修,每年平均3个月。
3、通过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能够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任务,并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形成基地与学院良好的互动关系。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2008年7月15 日
第三篇:关于如何规划护理专业建设的方案
关于如何规划护理专业建设的方案
我校护理专业自2013年开办以来,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有学生300余人(其中:13级150余名;14级150余名),学制为4年,学历为中导大;教学计划基本按照眉卫校教学计划执行,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及能使学生在校内、外顺利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及获取相关证件,特制订如下方案:
1、利用课堂内、外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方向:相关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医院、养老护理等);
2、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计划,拟将内、外、妇、儿、护理基础五门课程安排在前2年开设,中间穿插大专考试科目;
3、在第2学期安排班级到相关医院进行一周教学见习,要求学生写出见习心得;
4、安排满2年的教学班级从当年6月至次年2月到符合资质的医院进行8个月的教学实习;
5、参加完实习的班级从2月至5月集中辅导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
第四篇:德宏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范文]
德宏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德宏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护理专业建设成为学院特色专业的规划要求,为保障任务落实、按期完成建设目标,特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我国护理人才属紧缺人才资源。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快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设。在专业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本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推进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医院和社区服务第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护理职业岗位群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在医院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和在社区进行防、护、保、康综合性服务的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总目标
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一流的护理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优质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通过加强师资引进与培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护理教学团队;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将护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的现代化护理技术服务中心。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向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基本技能为支撑,造就适应现代服务需要、具有新型服务理念、德才兼备的优秀护理技能型人才,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利用3-5年左右时间,把护理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高社会声誉,在滇西地区乃至云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三、策略与措施
(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一>内容
根据护理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二>措施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3、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 <一>内容
完善院校合作办学模式,按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
<二>措施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凸显(医)院(学)校联动深度。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护理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指导引领作用,聘请行业专家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
护理岗位技能需求,参与制订或调整相关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考评体系等。
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五年内力争国家精品课程达到1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4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高职护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继续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内容
重点加强师资薄弱学科的引进和培养,使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重点提升主干学科及专业方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将加强政策倾斜力度。培养临床带教老师。力求形成一支以行业专家引领的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
<二>措施
1、聘请专家:聘请行业专家3—5名,作为课程专家指导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融合最新护理理念和技术,形成专家委员会制,并进一步探索课程专家引领机制。
2、建立与培训临床师资队伍:在两所附属医院内遴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临床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聘请临床护理带教师资。通过选聘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校内进修学习、教学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以及国内护理教学考察活动。培训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临床带教师资负责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和带教工作。
3、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2—4名。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具有引领护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4、培养骨干教师15名(基础护理3名;专科护理12名)。能熟练主
讲一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同时具有一定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明确的专攻方向。
5、培养管理人员2名(实训中心管理人员1名;教学干事1名)。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能独立开展实训中心管理工作及系部教学管理工作。
6、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每安排专任教师进行3个月进临床实践,学习最新护理理念、知识和进展,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临床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或攻读高层次学位。
7、扩大专任教师队伍,在原有基础上逐年增加教师,每年引进教师2—3名,引进具有学士或以上学位者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35岁以下者,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四)教学条件建设 <一>内容
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实践教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
<二>措施
1、开发教材。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必须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审核通过可以使用)。编写教材和辅助教材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护理实践能力,注重整体护理理念,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可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面,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加强“院校融合”必须充分体现在校内实训环境和设
施改造的投入,使之更贴近医疗机构的真实环境。建设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功能护理实训中心建设。在学校现有实训设施基础上,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实训技能尽可能和临床接轨。在现有的基础护理实验室和模拟病房基础上,新增内、外、妇、儿、重症监护实验室,力争在五年内建立一所高质量、高起点,具有基础护理、部分专科护理的护理实训中心。增建2-4个多媒体示教室。
(2)加强实训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训中心对学生实施全程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
3、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优势,为专业教学实现课堂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见习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习标准,专人负责,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大纲和《毕业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积极开发“订单式”培养单位。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专业任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班主任的管理体系,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督促,增加考核次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课程体系建设 <一>内容
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五年内,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4门。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实验课,加大实验课开设比例,上述学科力争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基础护理开出率100%。加强实践课程考核力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鼓励积极开发CIA,建立评比与奖励机制。
<二>措施
(1)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校级精品课程评选活动,重点扶持、提高,努力完成省级、国家级奖品课程的申报。
(2)改变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加大实训教学力度,随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合理安排,使实验室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3)增加学生到附属医院的见习时间,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加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构筑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聘请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及时补充护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专业教学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6)积极开展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建立评比与奖励机制。实现最低50%学时的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 <一>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护理过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式教学。
<二>措施
1、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采用PBL教学改革,情景式等多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
2、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教学,按照“展示病例→病例分析→找出健康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
→分析评价”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践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
(七)教学管理 <一>内容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校、系二级管理的模式下,充分发挥二级系部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专业教师之间相互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管理,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学生成绩、专业特色等类。
(八)教研与科研 <一>内容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承担研究课题,定期组织专业学术讲座,同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二>措施
1、鼓励教师承担更多省、校级课题项目。
2、每年组织2~3次专业学术讲座。
3、同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完成已立项教研课题,继续申报新的课题。
4、积极参加全国以上学术会议。
5扶持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开展护理科研。
(九)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内容
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
业素质+职业素质” 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措施
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1、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素质成为学生自身要求与追求的目标。
2、课外有计划邀请护理老专家、优秀毕业生通过作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巩固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帮助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适,帮助学生作好未来职业选择。
3、发挥学生会及社团的作用,通过学生会学习部、纪律部、宣传部等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通过多渠道增强学生的沟通交往、协作、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德宏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五篇: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方案
肖家二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4583”行动计划》要求,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校长是学校的校长,教师是学员。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这是解决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和不均衡等问题的主要途径;教师对自身的成长有迫切的需要,这也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深入的结果。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学校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搭建平台,委以重任,希望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为名师。骨干教师必须在学校的不同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真正的骨干力量。但是有的骨干教师被闲置浪费,有的不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了促使骨干教师继续成长,发挥骨干的作用,早日在工作上作出优秀成绩。我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大力发挥其带头、示范和帮扶作用,从而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
二、组织机构
组长:褚国洲
副组长:李相国 姜延魁
组员:李占辉 王秉信 尹家志 原景富 马耀武 耿艳君 安玉霞 苑德贵柴秀芬 陈石
三、具体要求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校长继教主任具体负责,个教研组协助负责,制定出实施计划。
2、学校每月对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一次,骨干教师要有学习笔记。
3、学校重点对骨干教师的教学教研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中肯意见。并监测其教学质量。
4、骨干教师要勇挑重担,起到骨干榜样作用。外出参加学习听课回来要写出反思或感悟。要在自己学校里带头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5、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
6、学校每学期进行骨干教师展示活动,并组织教研活动,从中选拔教学能手,作为上一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
7、骨干教师也应该对每位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先进经验或者是心得体会。
肖家乡第二中学
201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