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2:5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

第一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

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

xx镇xx村位于xx市南六公里处,方圆12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280户,1169口人,耕地面积1883亩,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是省级贫困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是该村的主要发展目标。几个月来,我通过走访农户、深入调研,并召开十余次两委会进行研究讨论,理清了该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在解决水源的前提下,利用离xx市距离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具体讲就是争取和实施旱作农业项目,打深水机井,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大棚温室蔬菜、现代畜牧养殖业、食用菌生产、高效种植业,以红薯深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业,并继续加大力度抓好劳务输出等六大支柱产业,使农民收入在短时期内有较快增长,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按照这一思路,几个月来,我们首先从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夯实群众增收重要基础,主要抓了四件实事:

第一,探井打井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我于9月7日入村,9月8日召开村两委会,9月9日召开全村党员座谈会,大家一直提出缺水是当前的最大难题,小岭自然村700多口人,人畜饮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10年3、4、5三个月群众吃水要到几公里外拉水,每吨水成本达10元,-1-

仅仅3天时间我已感到肩上的巨大压力,党组织派我来任第一书记,不解决水的问题,对组织、对群众都没法交代,有的人说村根本没有水,还有的人说水在500米以下,要想打水困难太大,但是不管有再大的困难,这一问题也必须解决。9月18日我到村仅仅10天,就邀请山西专家到村测井,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几个月时间内,6次邀请山西有关专家、陕县钻井公司进行探测水源,并积极向xx市水利局、xx市扶贫办、xx市商务局以及xx市水利局、xx市农业局多方协调争取支持,确定实施旱作农业项目,投资额达60余万元,实施打井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项目招标,预测井深180米,打井工作于2011年3月13日开工,截止目前已打井120米,状况良好,这项工程如完成,将解决小岭村700口人吃水和300亩耕地达到水浇地标准,实现户均一亩水浇地,xx村人畜吃水难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狠抓道路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xx村地处丘陵山区半山腰,地势险峻、沟壑纵横、坡陡、路窄,同时xx至卢氏国道穿村而过,全长达4公里。近年来,随着车辆增多,道路显的窄、弯急、陡,群众出行安全有隐患。为此,去年以来,经过多次两委会研究,下决心。搞好国道拓宽和4条生产路建设目标,总里程达8公里。去年12月份,筹资2万元,大干一个月,出动劳力50余人,硬化村组道路500米。今年春节刚过,按照镇统一安排部署,国道

拓宽,村级4条道路同时开工。通过项目招标,小岭村1.2公里生产路3月13日动工建设,道路由当初1.5米宽土路,拓宽为4米宽石子路,3月底全部结束,路两旁栽树绿化,今年麦收大型收割机械可直接到田间收割,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同时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化了生态环境。3月8日以来,根据镇搞好国道拓宽会议精神,xx村两委高度重视,群众积极性极高,把穿村而过总长3.8公里国道拓宽当作当前中心任务来抓。3月12日动工,每天出动钩机6台,铲车6部,运输车20余辆,人力150余人,掀起公路会战高潮,在公路拓宽中,严把质量关、安全关,村两委干部全部上路与群众共同劳动。10天时间,全长3.8公里国道道路由6.5米拓宽到9米,两旁建排水沟,在全镇率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xx市电视台、xx市电视台到该村进行了采访。目前全村正积极安排2条村组道路拓宽和新建任务,计划4月份拓宽一条村道由现在的3.5米宽,拓宽为5.5米,全长1.35公里。另对一条1公里长生产路,由现在的土路硬化为水泥路。这几条道路的拓宽和硬化任务完成,将大大改善群众和出行条件,同时美化了环境,为百姓干了一件实事好事。

第三、狠抓蓄水池建设,解决抗旱保水问题。xx村地处半山腰,十年九旱,多年来种地要“靠天吃钣”,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积极争取旱作农业项目,今年以来,投资1

5万元项目资金,2月份动工,修建3个各150立方米水泥蓄水池,目前已全部建成,主要通过截流雨水和抽井水蓄水,可解决250亩耕地抗旱问题,很得民心。目前还有2个村民组积极要求建蓄水池,正在协调。

第四、狠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今年以来根据镇有关精神,大力开展植树活动,春节刚过,全村积极行动,在道路两旁,丘陵闲臵地带,积极栽植树木。一个多月时间,配合镇林站共栽植树木8000余棵,实现了国道两旁,地边、沟边全部披上了绿装。

下一步,在打井出水前题下,全村计划大力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农民增收60%的目标。

第二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镇98各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工业人口6.1万人,地貌特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宁陕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宁陕有林地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其中集体林地306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束后,全县农民人均拥有林地超过50亩,个别农户有林地近千亩,从人均占有资源方面,宁陕农民是非常“富有的”。但从收入来看,宁陕农民还很“贫穷”。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12元,比全省的4105平均低293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64%。

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始终是摆在宁陕各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一大课题。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认为,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一、宁陕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干果产业。全县板栗园有21万亩,核桃园有10.7万亩。全县农民人均占有干果经济林达5亩多,覆盖了90%的村组和70%以上农户。2011年全县干果产量达4416吨,其中板栗3311吨、核桃1105吨,综合收入4500多万元。

(二)药菌产业。全县猪苓、天麻地存总量分别达到90万窝和60万窝,预期产值超过3亿元。食用菌产业覆盖全县12个镇70%的行政村,共有4560余农户、12500余人从事食用菌产业,2011年发展食用菌1680万袋,产量达到3355吨,其中黑木耳、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类约200万袋。食用菌综合产值达到1.2个亿,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三)养殖业。全县林下养羊4.3万只,林下养禽48万羽。大鲵养殖存量达到6.3万尾,具有繁育能力的养殖场30家,冷水鱼养殖水面达1.46万平方米,渔业产值达9500万元。年产优质蜂蜜22.3吨。

(四)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十一五期间,宁陕成功引进西安海荣集团、陕西华鑫公司等21家旅游投资企业,建成了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际狩猎场、秦岭峡谷漂流、汶水河漂流、苍湾溯溪探险和海荣皇冠大酒店等一批景区景点和星级酒店,初步形成了“两线六区二十点”的旅游格局。发展农家乐120多户,打造了一批旅游特色村镇。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宁陕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纵向比较,林下经济已成为宁陕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本实现了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林下经济发展形势喜人。横向比较,宁陕的林下经济发展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经营粗放、效益偏低等问题。福建永安市(县级市)与宁陕地貌特征相似,总面积2941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6.5万人,森林面积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86.2%,农民人均拥有林地15.5亩。2010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75.7亿元,是宁陕县的31倍,人均林业收入达3842元,比宁陕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多。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优势,是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内容。宁陕的优势在林、潜力在林,如果能提高林下经济发展质量,使每亩林子为农民增收贡献100元,就可使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此外,林改结束后,如果不能通过利益导向,让农民既有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又有保护森林的主动性,林改就会功亏一篑。林下经济发展了,群众收入增加了,就会主动去保护森林,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宁陕实现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服务引导,全面推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

(一)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权流转管理、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森林火灾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办法,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机制。对现有的11个林业专业协会、16个专业合作社要加强扶持和指导,使协会在技术指导、对接市场方面发挥更有效的组织作用。县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民对适用技术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破解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招商,培育龙头。宁陕县经济基础差、财政底子薄,无论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宁陕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招商引资都将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方面,应努力引进市场型、资本型企业进入,借助外来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要严格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强迫。要坚持“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项目支撑”的原则,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扩大猪苓、天麻标准化种植规模,努力建成陕西猪苓种源繁育基地和商品天麻供应地。

(三)推进升级,提高效益。宁陕食用菌产业已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当前关键是要推进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是坚持“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多菌并举,园区推进”的方针,大力推广草腐菌类,加强食用菌用材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超限采伐等毁林案件发生,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二是鼓励食用菌企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开展实验、示范,引导群众发展珍稀菌类;投资建设食用菌冷藏保鲜、综合开发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依托龙头企,大力推行设施化、标准化种植,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

(四)加强管理,增加收入。抢抓植树造林大好时机,继续鼓励农户因地制宜栽植核桃、板栗、花椒,扩大干果园的种植规模;积极调运优良接穗和苗木,嫁接改造现有核桃、板栗园,并组织农民开展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活动,努力提高现有干果园的单位产量。

(五)因势利导,加强管理。按照“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吸引招徕更多游客来宁陕旅游,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充足客源,带动景区景点周边农家乐发展。二是完善配套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全县农家乐升级改造;加强对农家乐业主的培训,更新农家乐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定期开展服务行业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现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宁陕旅游良好形象。

第三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共曹市镇委员会

近年来,曹市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抢抓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项目为支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办法,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实施新农村建设。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曹市镇已初步形成了“道路硬化、河渠靓化、村庄美化、庭院绿化”富有特色的新农村模式,已成为了洪湖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湖北省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的先行区。具体作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区域内的道路、河渠、村庄通过走村串户,调查摸底,反复论证,制定了《曹市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先选定蔬菜、吴口、天井、梅桥、向红五个村作为示范村制定建设的规划。全镇以“锦绣梅园”项目区为重点,以“一横二纵”公路沿线为轴心,以“一建三改”、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科学布局,全面实施。一是实施灭螺工程。近三年来,疏挖扩洗公路河、中干渠、北干渠等骨干河渠12条41公里,土方138万方,投入资金600万元。二是大力实施道路建设。兴修通乡公路10.5公里,其中武东公路9公里,曹施公路8.5公里,沔洪公路7.5公里。兴修谢仁、永利等村通村公路38公里;兴修通组连户公路28条46公里;重建了全胜河大桥、曹市二桥,新建了吴口公路桥,曹市三桥,三是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疏挖扩洗中干渠、北干渠、峰府公路河、全胜河等38公里骨干河渠,完成土方146万方。四是整治农村卫生环境,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农村卫生环境,防止疾病流行和传播。2008、2009两年先后在公路沿线和“锦绣梅园”共17个村开始实施,补助资金170万元。与此同时,对全镇范围内的村庄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每年对村庄环境工作进行多次检查验收,总结评比,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使整治环境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一种经常的自觉行为。

二是整合项目、连片治理。在“锦绣梅园”的建设中,市镇两级打破传统的单一项目独进格局,创新运作方式,实行多项捆绑,多部门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将所有与血防“整县推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与资金进行归并,集中整合农业、水利、卫生、林业、畜牧、农机、土地、交通、财政等项目资金。三年来,项目区建设投入资金3742.43万元。其中水利血防:在施港闸下游兴建大沉螺池1座,在吴口闸进水口兴建小沉螺池2座,施港闸沟疏浚土方9.3万立方米,衬砌渠道12.4千米,建设施港闸联村水厂和集镇中心水厂,投入1545.5万元;林业血防:以施戴公路、施港闸沟沿线为绿化示范带、植树4万株,投入60万元;交通血防:升级改造项目区内施戴公路9.22千米,投入540万元;农业血防:示范“一建三改”1540户,示范改厕1470户,投入205.45万元;农机血防:宰杀替换耕牛179头,投入39.38万元;土地血防:在吴口、穴堤、谢仁等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面积1万亩,在项目东北部规划国家投资高产血防土地整理项目,改造面积1.3万亩,投入1352万元;卫生血防:查螺155万平方米,灭螺12.3万平方米,查病3824人,治疗及扩大化疗1433人,救治在册晚血病人10人,投入6.65万元;畜牧血防投入:检查耕牛501头,治疗及扩大化疗耕牛322头,0.1万元。两年多来,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000万元,实行定向投入,捆绑使用。

实行部门联动。在规定时段内,水利部门负责主渠道疏浚和衬砌护坡,林业部门负责提供绿化苗木,财政部门负责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部门负责高产农田整治项目,农机、畜牧部门负责检查、宰杀和替换耕牛,卫生部门负责查螺灭螺和血吸虫病的治疗,镇机关干部、财政员、村干部对所有河道两边违章建筑一律拆除,垃圾杂物一律清除,树木杂草一律砍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疏挖沟渠106条87公里,改造高等级乡村公路19.2公里,衬砌河渠29公里,建垃圾池680个,沼气池2850口,改厕2450户。实践证明:整合项目、连片治理,既避免了项目之间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又凸显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是依托项目、纵深推进。去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锦绣梅园”示范区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围绕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扩展。目前,全镇已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总投入达到7500 万元。其中,投入3500万元,实施国土整治项目2个,覆盖农田面积30000多亩;投入2800万元,实施水利项目3个,包括峰府公路河护坡、重点泵站涵闸整修扩建和23个村安全饮水工程扩面;投入500多万元,完成沔洪公路7.5公里改造;投入300多万元启动11个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以吴口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等。形成了“一点两线”,即以集镇及周边村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峰府公路沿线、沔洪公路沿线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热潮。

四是创新机制,节省资金。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难的问题,曹市镇做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林水结合”。曹市镇政府与市内一家林业公司签定了十年的承包河道边坡的合同工。示范区内61公里长的河渠由造林公司疏挖扩洗,河道两边的边坡承包给造林公司植树造林,这样互利互惠,镇村两级,农民都不用掏钱;二是资源换资本。通过修路以后,路两边的土地增值了,他们采取公开拍卖、吸收民间资本用于交通建设,同时通过国土项目实施迁村腾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村集体的机动地又可以进行公开招租,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光这一块的资金,他们在2007年和2008年就筹措资金150万元,新增耕500多亩,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

按血防综合治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要求,锦绣梅园建设确立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工作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工作宗旨,打破行政区划,突出连片治理,开展群防群治,实现由单向防治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由一村整治到一个区域全面建设转变。把子15个村全部纳入到整治范围中来,打破单一项目独进的格局,实行多项捆绑全面治理,使建设资金得到了有效利用。

第四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共曹市镇委员会

近年来,曹市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抢抓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项目为支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办法,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实施新农村建设。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曹市镇已初步形成了“道路硬化、河渠靓化、村庄美化、庭院绿化”富有特色的新农村模式,已成为了洪湖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湖北省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的先行区。具体作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区域内的道路、河渠、村庄通过走村串户,调查摸底,反复论证,制定了《曹市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先选定蔬菜、吴口、天井、梅桥、向红五个村作为示范村制定建设的规划。全镇以“锦绣梅园”项目区为重点,以“一横二纵”公路沿线为轴心,以“一建三改”、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科学布局,全面实施。一是实施灭螺工程。近三年来,疏挖扩洗公路河、中干渠、北干渠等骨干河渠12条41公里,土方138万方,投入资金600万元。二是大力实施道路建设。兴修通乡公路10.5公里,其中

武东公路9公里,曹施公路8.5公里,沔洪公路7.5公里。兴

修谢仁、永利等村通村公路38公里;兴修通组连户公路28条

46公里;重建了全胜河大桥、曹市二桥,新建了吴口公路桥,曹市三桥,三是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疏挖扩洗中干渠、北

干渠、峰府公路河、全胜河等38公里骨干河渠,完成土方146

万方。四是整治农村卫生环境,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

农村卫生环境,防止疾病流行和传播。2008、2009两年先后在公路沿线和“锦绣梅园”共17个村开始实施,补助资金170

万元。与此同时,对全镇范围内的村庄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每年对村庄环境工作进行多次检查验收,总结评比,建立了环

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使整治环境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一种经

常的自觉行为。

二是整合项目、连片治理。在“锦绣梅园”的建设中,市

镇两级打破传统的单一项目独进格局,创新运作方式,实行多

项捆绑,多部门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将所有与血防“整县推进”和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相关的项目与资金进行归并,集中整合农业、水利、卫

生、林业、畜牧、农机、土地、交通、财政等项目资金。三

年来,项目区建设投入资金3742.43万元。其中水利血防:在施港闸下游兴建大沉螺池1座,在吴口闸进水口兴建小沉螺池

2座,施港闸沟疏浚土方9.3万立方米,衬砌渠道12.4千米,建设施港闸联村水厂和集镇中心水厂,投入1545.5万元;林业

血防:以施戴公路、施港闸沟沿线为绿化示范带、植树4万株,投入60万元;交通血防:升级改造项目区内施戴公路9.22千

米,投入540万元;农业血防:示范“一建三改”1540户,示

范改厕1470户,投入205.45万元;农机血防:宰杀替换耕牛

179头,投入39.38万元;土地血防:在吴口、穴堤、谢仁等

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面积1万亩,在项目东北部规划国

家投资高产血防土地整理项目,改造面积1.3万亩,投入1352

万元;卫生血防:查螺155万平方米,灭螺12.3万平方米,查

病3824人,治疗及扩大化疗1433人,救治在册晚血病人10

人,投入6.65万元;畜牧血防投入:检查耕牛501头,治疗及

扩大化疗耕牛322头,0.1万元。两年多来,累计整合各类项

目资金8000万元,实行定向投入,捆绑使用。

实行部门联动。在规定时段内,水利部门负责主渠道疏浚

和衬砌护坡,林业部门负责提供绿化苗木,财政部门负责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部门负责高产农田整治项目,农机、畜牧部门负责检查、宰杀和替换耕牛,卫生部门负责查螺灭螺

和血吸虫病的治疗,镇机关干部、财政员、村干部对所有河道

两边违章建筑一律拆除,垃圾杂物一律清除,树木杂草一律砍

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疏挖沟渠106条87公里,改造高等级

乡村公路19.2公里,衬砌河渠29公里,建垃圾池680个,沼

气池2850口,改厕2450户。实践证明:整合项目、连片治理,既避免了项目之间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又凸显了新农

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是依托项目、纵深推进。去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在“锦绣梅园”示范区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围绕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全镇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向纵深扩展。目前,全镇已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7个,总投入达到7500万元。其中,投入3500万元,实施国土整治项目2个,覆盖农田面积30000多亩;投入2800

万元,实施水利项目3个,包括峰府公路河护坡、重点泵站

涵闸整修扩建和23个村安全饮水工程扩面;投入500多万

元,完成沔洪公路7.5公里改造;投入300多万元启动11

个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以吴口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

建设等。形成了“一点两线”,即以集镇及周边村的农村新

社区建设和峰府公路沿线、沔洪公路沿线的村庄环境综合整

治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热潮。

四是创新机制,节省资金。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中资金难的问题,曹市镇做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

“林水结合”。曹市镇政府与市内一家林业公司签定了十年的承包河道边坡的合同工。示范区内61公里长的河渠由造

林公司疏挖扩洗,河道两边的边坡承包给造林公司植树造

林,这样互利互惠,镇村两级,农民都不用掏钱;二是资源

换资本。通过修路以后,路两边的土地增值了,他们采取公

开拍卖、吸收民间资本用于交通建设,同时通过国土项目实

施迁村腾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村集体的机动地又可以进行公开招租,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光这一块的资金,他们在2007年和2008年就筹措资金150万元,新增耕500多亩,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

按血防综合治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要求,锦绣梅园建设确立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工作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工作宗旨,打破行政区划,突出连片治理,开展群防群治,实现由单向防治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由一村整治到一个区域全面建设转变。把子15个村全部纳入到整治范围中来,打破单一项目独进的格局,实行多项捆绑全面治理,使建设资金得到了有效利用。

第五篇: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优化农村基础设施 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周小汨 屈子祠镇 414402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生活的重视,人力财力的不断投入,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成倍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提升。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不断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而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首要条件。曾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村民掏腰包。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自掏腰包式的建设根本难以改善现状。对于动辄需要上万资金的工程也是杯水车薪。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只有建设好农村基础设施,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关键词:农村、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增产、增收、惠农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等,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灌溉沟渠问题大

现有水利灌溉设施破旧,建设滞后,农民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曾经的农民基本上是“望天收”,勤劳不一定丰产,丰收与否都是看天说话。现有灌溉沟渠大都修建于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这些设施设计标准低、配套差。除一小部分还能正常使用外,相当的一部分不是老化失修效率低就是因淤泥的沉积或土方的垮塌彻底没用。已建的不能用,后期还要投入,无形中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中国本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有资料统计: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2、农村道路矛盾多

农村公路建设不均衡,只有前期投入,欠缺后期护理,使用寿命短。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农户凑份子三块资金的投入,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逐步实现了户户通,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一些偏远村庄,公路路程远,居民少。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根本就没法建好一条像样的公路。再加上偏僻村子的村民收入原本就少,靠村民自筹资金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这些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水泥公路基脚不扎实、路面薄、又没有限制重型车辆的碾压,使用时间短;村民欠缺养护意识,后期养护缺乏;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一些村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改善农村公路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人畜饮水安全隐患大。

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待解决。

4.农村沼气普及面窄

农村沼气补贴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是欠缺宣传推广,大多数的村民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补贴政策。牲畜的粪便是很好的沼气发酵料,就连一些生猪养殖户都没有建沼气,不仅没能利用好已有资源,还因为粪便的乱排放导致了环境的污染。

5.其它滞后建设

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群众健身设施基本没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仍停留在群众集资建设学校。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 2 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资少。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村民意识制约了发展。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 3 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2.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3.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 4 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5.随时搜集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盘活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大政策前提。国家及地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优越,利于经济的发展。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5.20,0.11,2.16%)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工作着力点上,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突出“巩固、加强、优化、改革”。巩固,就是要巩固增产增收的好形势,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果,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前进。加强,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体系机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更大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优化,5 就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主产区、生产大县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改革,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惠农补贴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中央财政2011年预算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2012年将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等,预算安排奖补资金248亿元。国家现行补贴项目有:1)、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农资综合补贴。3)良种补贴。4)农机购置补贴。5)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6)产粮(油)大县奖励。7生猪大县奖励。8)畜牧良种补贴。9)渔业柴油补贴。10)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11)动物防疫补贴。

国家扶助刺激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多。《2012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对各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措施予以扶持与奖励。涉及到的收费实现全免费或部分优惠。其中有:加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鲜活农产品运输开通绿色通道。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草原生态保护实施补助奖励。渔业资源保护补助。农村沼气建设进行补贴等等。

总之,我们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提升生活质量,引领村民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网,2009-03-13.[2] 滕长宏.法律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例[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2-07.6 [3]郑风田,董筱丹,温铁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的“双重两难”[J].贵州社会科学,2010,(7).[4]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EB/OL].新华网,http://finance.sina.com.cn,2005-12-30.[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2009.[6]陈光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009-06-12.

下载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民增收重要基础(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减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推荐)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巩固农民减负成果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政府工作的难点,农民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的焦点。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三明市农业局坚持全面贯......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传统产业提升难、新型产业培育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传统产业提升难、新型产业培育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传统产业提升难、新型产业培育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

    农村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农村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5篇材料)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传统产业提升难、新型产业培育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稳步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赵雨 刘艳丽 张丽娟 赵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实施意见的通知日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